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黨建論文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關係研究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關係研究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關係研究
“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關係”即指“聯繫”。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關係研究過程,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聯繫與發展的觀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對校園文化建設和黨建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進行實證研究。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文化建設應該適應經濟發展,把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爲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國家地位的新高度提出。大學落實十七大報告精神,把校園文化建設與黨的建設關係作爲新目標來研究有着重要意義。
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重視文化建設,提倡文化建設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1]鄧小平親自指導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建設,把實踐作爲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總結提出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五大報告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範疇出發,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方針。黨的十六大又把文化建設提高到黨和國家建設的戰略地位,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穩步推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在高等院校進行文化建設和黨建,使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爲學校師生的行爲規範,不僅堅定了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也爲全社會樹立了共同遵循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榜樣。其內容主要是“使受教育者成爲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法》)
一、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培養目標是統治和管理國家的人,中華民族凝聚了二千年的校園文明,創造了當時先進的傳統校園文化。在不同歷史時代,校園文化是大學培養社會需要的中長期人才歷史經驗的積澱。校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既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傳承,又需要在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出現代校園文化。
傳統校園文化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爲代表的傳統校園文化,形成了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這種帶有強烈價值取向的文化傳統,不僅對歷代大學精神產生持久性影響,而且給世界文明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代校園文化建設依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按照科學發展觀,汲取符合時代特點的校園文化內涵,弘揚時代賦予的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校園文化精神。每位大學成員都應自覺適應社會主義物質文化需要,認同、改革創新現代大學制度文化,慕求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潮、主旋律的生活理念與價值尺度。
二、高校黨的建設
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的命運便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在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展開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從十六大至十七屆五中全會,黨的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事業相結合,爲現代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定的思想政治保證。
高等院校黨的建設,必須結合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教育師生黨員在行政、教學、科研、後勤保障的一線,以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宗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組織聯繫廣大師生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把堅持共產主義信念與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結合起來,加強高校各級黨組織建設。
三、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相互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校園黨建工作有着深刻影響。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寫入黨章,“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被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文化建設前所未有的影響着黨的思想建設。高等院校是生產文化的夢工場,能創造出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多樣、趣味無窮,既有中國校園特色的大型體育比賽昂揚向上、催人奮進,又有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啓迪智慧,開啓知識聖殿。優雅的校園文化影響着一批又一批大學師生。
高校黨的建設以人爲本弘揚校園文化。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體現了高校黨的建設統領着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高校黨建文化應該被視爲校園文化的核心文化或“領袖文化”,要求校園文化以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爲指導思想,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和教育培養目標,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爲載體,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影響到每一級高校黨團組織和每一位大學師生,形成高校黨建文化入腦、入心、入行動的局面,堅持不懈地以人爲本弘揚校園文化。
四、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相互制約
校園文化制約着校園黨建文化,實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應用,即馬克思主義校園化。民主、自由與科學的校園文化,把馬克思主義帶入校園,將大學與大師聯繫在一起,在各時代教育變革實踐中,積累出有民族文化特徵的價值體系和思維、行爲風格。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校園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必然得到上層建築的需要,受到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校園文化的特殊性制約。
大學改革與發展的未來趨勢是創新現代大學制度,社會普遍接受的大學基本特徵和學術價值是大學自治,教授治學下的學術自由。在學術界尚未規劃此次教育改革後形成的校園文化模式。因此校園文化需要經過實踐創新發展,爲現代大學黨的政治組織體制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推動觀念意識形態文化建設科學性。
高校黨的建設制約校園文化建設。21世紀的校園黨建文化背景,是以高校黨建信息化、全球化爲前提。科學的校園黨建工作,已經不可單純的封閉在一種獨立的狀態中運行,而應該融入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之中,校園黨建文化應該是中國大學的主體文化、核心文化!即所謂的大學精神,觀念意識文化統領校園文化, 黨建文化應該列在文化層面裏的校園觀念意識文化中。
高校黨建文化一元化和校園文化多樣性的碰撞。高校黨建文化一元化是佔指導地位的校園思想唯一性,這個校園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現實校園文化以多樣狀態存在,校園價值觀念體現多元化,校園文化的多樣性使校園精神生活表現得複雜,多元價值觀導致大學精神漸失。我們有勇氣包容校園文化多樣存在,同樣允許價值追求的多元化,但是必須堅持高校黨建文化一元化。我們有能力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多樣的校園文化,使其變得有序化,防止道德失範現象蔓延,維護校園政治穩定,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五、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相互作用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用認識
校園文化是各高校正在熱議的問題,只不過因定義者的歷史差異,界說參差不齊。大家都認爲當代校園文化分三個層面,觀念意識層面的文化、制度建設層面的文化和物質生活層面的文化,這三個層面基本上都是被籠罩在信息文化這個整體的文化框架之中。校園文化是物質的、有形的,它承載着觀念意識層面的文化,具體表現在有形的校園建築和校園風貌上。***學院校園佔地總面積1253畝,建築總面積41萬平方米,高大挺拔的珍貴樹種銀杏樹守護着校園的林蔭道,花園式的校園環境幽雅,景色旖旎,處處都折射出黨的辦學目標以及學校的歷史和傳統。
校園文化是黨建文化的表現,有什麼樣的黨建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包含大樓,更需要有大師,大師代表着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對大學校園文化而言教師承擔着特殊重要的責任,大學的學術目標和它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學生爲本、學術爲本,通過校園學術氛圍、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體現傳授知識的超越性。***學院以明德篤學、踐履惟新作校訓;大學生文明公約裝點着教室;用大學生喜愛的優秀教師、我身邊的榜樣優秀大學生、教育格言裝飾着校園。在這樣一個精神向上、傳統優良、校風文明的環境裏,高校師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和薰陶,同時使他們的思想昇華,政治覺悟提高。
(二)高校黨的建設作用認識
在信息文化統領現代文化的時代,黨建文化不是束之高閣的單純理論建設,而應該是物化於校園所有的文化建設當中的。否則,任何意義上的黨建文化只能是相對於組織與社會自我確認性而言的形而上學。高校黨組織通過具體的黨建工作形式與方式,構建起了自己的一種精神文化的形式。例如“五個一工程”文化中所堅持的文化,實際上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
在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時候,通過高校黨建文化將主旋律文化普及化,防止校園文化受到社會功利風氣和的影響。學生徘徊在就業與學業問題之間,教師躊躇於市場爲主還是堅持學術研究,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能選擇堅守。如果讓思想政治教育受高校師生歡迎,高校黨的建設就必須統領校園文化熱點。超越理論知識的講授,師生纔會熱衷於“兩課”話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吸引力,校園文化建設纔會有更寬闊空間。
高校黨的建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大衆化推行。把貫徹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爲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推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把“育人爲本,德育爲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爲師生員工的共同理想,凝聚校園文化力量,使之轉化爲高校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黨的建設關係,實質是校園文化建設包括高校黨的建設,高校黨的建設領導校園文化建設方向。現代大學制度要求“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2],用黨的十七大改革創新精神引領校園核心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對校園文化的領導,使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推進高等教育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2]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及1-5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4] 楊東平,大學精神與現代大學制度,大連大學新聞2007(6)
[5] 俞國芬,淺議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6)
[6] 雷久相,高校黨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研究,《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10(2)
 




[1] 1956年毛澤東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針


[2]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