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應試還是要注重文學素養的提高?

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應試還是要注重文學素養的提高?

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應試還是要注重文學素養的提高?

轉眼間登上這個講臺已經15個年頭了,這十幾年的時間裏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收穫也有失去,有快樂也有痛苦。要說積累了多少經驗,真是不敢妄談,但是教學過程中的感受還是有一些的。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高中語文教學是要注重應試還是要注重文學素養的提高?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我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都有所改變。記得剛剛登上講臺時,我躊躇滿志,要讓我培養出的孩子熱愛語文,把我自己認爲最好的知識都給他們,讓他們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於是我在課堂上給他們講婉約的宋詞,底蘊深厚的唐詩,講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講自由灑脫的蘇軾,講人生,談理想,我還想講好多好多。可是還不到一學期我就被撞的頭破血流。有個老教師偷偷的告訴我,講課還是要注重考試大綱,而第一次期會考試也給了我重重的一擊,一塌糊塗的成績告訴我,也許我給孩子們講的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數人認爲最好的,可是,所謂的最好的,一定要滿足考試的需求,因爲學生的利益和學生的價值就體現在考場上。

後來,我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不再天南海北的講那些饒有趣味但是卻和考試無關的東西。我開始一板一眼的講和考試密切相關的知識點,課堂上反覆的提問,反覆的背誦,反覆的做題。可是學生的反映卻是課堂上大面積的睡覺,陽奉陰違的對付作業,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同樣慘敗的考試成績。

我迷茫了,甚至開始懷疑我不適合做一名老師。在同事和領導的鼓勵下,在一個新的環境裏,我開始全新的探索。我先對自己前一段時間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進行了反思和總結。首先,在最初的階段裏我把課堂教學理想化了,只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完全不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考察,所講的課程也沒圍繞考試大綱來進行。後來,我又變化太大,只是抓住考試大綱,不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最終導致了考試的失敗。經過了深刻的反思,當學生的思維與常規相左,旁逸斜出時,如果採取壓繞的方式處理,學生的創新火花就會胎死腹中。培養創新性人才,課堂氣氛應儘量寬鬆,學生心態應該儘量輕鬆不跪着學習。我認爲,我不能簡單的功力的爲了考試和成績而教學,我還是要堅持初心,還是要讓學生愛上語文,然後學好語文。於是我做了新的嘗試,在應試的知識和技巧中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和薰陶,把知識點變成趣味知識點,把語文的精華融合到考試大綱的要求中。或者說用文學博大精深的內蘊吸引學生掌握語文基本功。事實證明,這麼做是有效的,雖然這樣做我的工作量的了,而且我先在還不能很好的把這二者糅合在一起,但我想這會成爲我今後努力的方向。總之,這個學期是充滿矛盾和焦灼的學期,當然也是收穫頗豐的一個學期。

或許這就是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吧。但是如何把語文教好,在應試語文和文學語文中怎樣取捨還是廣大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探討的問題。自從提出教育改革以來語文教學成爲了衆矢之的,很多教育專家,教育批評家,把矛頭紛紛指向了語文教學。這種指向是雙向的,一方面引發了人們對中學語文教學是反思,從而呼喚語文改革,推進了語文的建設,另一方面,則讓在一線的教學工作者無所適從,因爲那些專家的要求不一致,語言學家要加強語法訓練,文學家則認爲這樣做丟掉了想象力和文學精神,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讓作家王蒙做一張國中的語文卷子,居然勉強及格。許多教育空號在高中教育上空陣陣想過“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在這種浪潮的影響下很多教育專家認爲語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是趣味性的,種種教育口號不一定有實際意義。教育改革的浪潮過後應該冷靜下來,思考,高中語文教育到底要何去何從。

總結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要做到在課堂上情與趣的結合。

上學期,在講<雨霖鈴>這一首詞時,我是用《梁祝》來創設情景的.運用這首名曲渲染出一種淒涼、傷感的離別氛圍。因此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情景中,想起自己和朋友家人分別的情景,這樣我從感情入手,從而十分自然地引出了描寫情人分別的經典之作——柳永的〈雨霖鈴〉。我們都知道蘇軾《東坡題跋》下卷《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同樣,柳永的〈雨霖鈴〉也是“詞中有畫”。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品讀後,就讓他們獨立思考、仔細揣摩詞中的意境,然後他們各小組內自由討論,由情入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的氛圍,當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每組都在積極地準備着。我也感到很欣慰。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裏處於興奮的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因此,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才能提高課堂效率,纔會樂學。因此在情感教學的基礎上還應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小到一個字,一個成語,一個文學常識,一個歷史典故,教師都要善於思考,不能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一句帶過,要講出其精華引出學生的興趣,這就比枯燥的講語法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並記住。對於知識點和文學常識,老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解,並且要適當的穿插文學故事歷史典故,這樣在無形之中,學生不但能記住知識點還能豐富文化知識,拓寬知識面。例如在介紹蘇軾的時候教師要先把蘇軾的生平大事記住,再把他一生中比較著名的故事穿插進去,尤其對他影響很大的烏臺詩案,還可以介紹他一生的紅顏知己,甚至是當代著名作家對他的評論感慨,都介紹給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就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蘇軾到底偉大在哪裏,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在發言和討論中不但會記住蘇軾,同時會對他的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教學手段上可以採用多種教學工具,給學生豐富的感官感受,如用道具,投影儀來豐富感官。在這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感知領悟能力很強,只要教學手段到位,真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時候教師不過多參與,學生也會有很大的收穫。總之,只要教師能夠積極的引導,精心的組織就一定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想上好語文課既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要以情動人,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愛上語文,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想學。這種教學嘗試我會一直探索下去。

我想,對於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說,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次次考試,更是學生今後一生的發展,因此除了讓學生儲備充足的應試技巧和知識點之外還應該教會他們學習,思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具備最起碼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爲他們的人生奠基爲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形成開啓一扇成功的大門,我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將會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努力,探索。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無類”,高爾基也曾經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他遠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個孩子的心願,他鼓勵、鞭策孩子,大大推動了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作爲老師,應該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煥發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廢。孩子千差萬別、各不相同,有的一點就通,有的死鑽牛角尖,那時,教師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助他們,忌怒忌燥,否則將會事與願違。俗語說:“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學生的轉化也是如此,而此時的教師就必須有“滴水穿石”的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