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的信仰問題至關重要——淺談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

教師的信仰問題至關重要

教師的信仰問題至關重要——淺談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

——淺談核心素養中的責任擔當

核心素養中的第三大方面是社會參與,社會參與強調責任擔當,而責任擔當有特別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通過培訓我從這兩方面談談認識。

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着重是指個體在自我發展和社會參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人品性修爲、道德行爲規範、社會責任義務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是個體參與社會的基礎與核心。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個人品行、責任義務、法治觀念,環境資源意識等。中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1.個人品行:文明禮貌,友善待人,孝敬長輩;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對人對事負責;自律自強,富有同情心。2.義務責任:履行公民義務,行使公民權利;具有公德心,樂於服務;堅持公平正義,追求自由平等。3.法治觀念: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遵紀守法;能夠運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4.環境資源: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

如何提升學生社會責任,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但首先考慮教師的信仰問題,教師有正確的政治信仰,纔可能正確引導學生的社會責任,在這也是在目前社會大環境下所要求的。提升社會責任的方式有很多,但對學生而言,這幾種方式形成合力效果纔會更明顯:加強家庭教育、完善學校教育、強化社會教育、激發自我教育。學校是學生的主陣地,教師在學校實踐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1.在進行學習動機教育中培養學生們的責任感責任心不能強迫養成,而是一種自覺行爲。2.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責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際活動中鍛煉出來的。3.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除去睡眠以外,學生一天在課堂裏消耗的時間約佔他們生活時間的50%。在這長長的時間裏,他們的認知、情感、性格、意志時時都在變化着,師生間、同學間交流日復一日,個性在迅速的發展。在以學生爲本,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標與各學科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機的、不顯痕跡地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潛移默化地教學過程中,內化爲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這樣的責任感培養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地境界。4.在班內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班級活動中,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及時召開班隊會進行責任心教育,讓學生體會到熱愛袓國一些小事也是我們的責任感就應該從小事做起。教師若無正確的政治信仰,以上所談都不可能實現。

國家認同是指公民對自己國家的認識、情感和態度的綜合表現。國家認同是參與社會的前提。國家認同主要包括對中國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奉獻精神等。一個人怎樣做纔算是有國家認同呢?我覺得一個具有國家認同感的人至少有這些品質:1.文化認同:理解、欣賞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華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2.政治認同:熱愛祖國,忠於祖國,對祖國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愛社會主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3.奉獻精神: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有爲實現中華民族富強民主不斷努力奉獻的志向。這同樣涉及教師正確的信仰問題。

面對多元文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把握多元文化的規律,探求中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有效路徑。1.優化校園環境,注重校園文化對國家認同的引導作用。馬克思關於人與環境關係的思想中明確指出,人創造着環境,環境也在創造着人。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其生活、學習時時刻刻都受到校園文化的薰陶。因此學校在對中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時,應該重視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利用校園的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從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熱情,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校園文化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美好的校園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時也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認知認可校園文化所傳遞的內容。2.增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學生文化自信不同的國家通常會用不同的語言、宗教、習俗等來表示自已特有的文化傳統,一國特有的文化傳統是國家發展的內在根基和基礎。我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秀民族精神等,這些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綿延,在如今這個複雜多元的世界中仍能不斷與當今的社會環境相適應而發展。在各色各樣的文化中脫穎而出,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及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因此,要引導中學生去了解這些流傳千年的文化傳統與精神,繼承我國優秀民族精神,使他們不易被多種多樣的文化所誘導,樹立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其對於國家的愛國熱情及歸屬感。4.學校、家庭與社會形成國家認同教育的合力當今社會,隨着信息的高速發展傳播,學校內外、家庭內外各色各樣的信息都充斥在中學生的生活中,對其產生着影響。因此,國家認同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積極調動發揮作用,才能形成國家認同教育的合力。其中,學校是國家認同教育的主體,學校應不斷完善改進國家認同教育的內容及方式,做好中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工作;家庭則起着基礎性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個人的價值觀念及行爲習慣,因此家庭應樹立良好的氛圍,積極配合學校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社會應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搭建有效的國家認同教育平臺,幫助增強學校教育的效果。只有三方相互配合協調,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功能,纔能有效增強國家認同教育效果,促進中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形成。(三)培育學生國家認同素養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如何?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概括。黨的教育方針主要從宏觀層面對人才培養提出目標和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從國家、社會及人自身的角度對學生應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養提出了具體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主要從國家角度提出了學生應該樹立的國家理想與信念,反映在覈心素養體系總框架中,集中體現在“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核心素養中,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有爲實現中華民族富強民主不斷努力奉獻的志向”,“認識人類發展的相互依賴性與共同價值;積極追求全人類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主要從個人角度提出了學生應具有的道德要求,反映在覈心素養體系總框架中,主要體現在“國家認同”、“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中。

總之,我認爲教師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責任擔當,這也是教師執教爲民的表現,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