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道德與法治教學心得體會

道德與法治是社會的基本規則。這比自然規則更加重要。因爲誰想要違背自然規則很困難,而違背社會規則很容易。思想道德與法治可以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道德與法治是社會的基本規則。這比自然規則更加重要。因爲誰想要違背自然規則很困難,而違背社會規則很容易。思想道德與法治可以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選擇正確的成才之路。

道德與法治教學心得體會

對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理解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於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在新時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課程。作爲一門人生“基礎”課,本課程力求爲各學科學生今後的人生打好基礎,爲學生提供基礎性精神食糧,引導學生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理想與現實、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的關係,促使學生思考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怎樣的生活纔有意義,怎樣的人生追求才有價值等一系列人生課題。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不同點表現爲-法律知識

(1)思想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從表現形式上看,法律表現爲國家制定的規範性文件或國家認可的習慣;而道德則是一種意識形態、觀念的東西。

從調節的層面來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個體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問題;法律涉及主要是人們行爲層面的問題。

從調節方式來看,思想道德修養主要依據個體內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種“軟調控”,法律是通過強制性的外在控制發生作用,是一種“硬控制”。

從調節範圍來看,思想道德涉及範圍更爲廣泛,相對模糊;法律作用的範圍較爲具體,十分明確。

(2)思想道德與法律的聯繫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社會規範。

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反映,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

思想道德與法律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爲思想道德提供了保障,思想道德建設爲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標。

(3)思想道德與法律共同融入個體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與法律雖然在知識層面有區別,在規範層面有相通,但他們在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結構上,是一體的。個體素質由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組成

法律依據: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條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在政治傾向、理想信仰、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等方面養成的較穩定的品質

詳細釋義:

“道德法則折射着宇宙法則和永恆的真理,而絕不單單是人意志的產物,或簡單地解釋爲:社會發展到一定狀態的現象。將道德理解爲純粹的意識形態是危險的!”

“有兩件事物雄辯地證明了真理的偉大: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和我們內心中的道德令律。”

----大哲學家 康德

“萬事萬物皆在秩序中存在,完美的秩序始終指向高度的和諧,道德正是爲了社會的和諧才表現出它永和的意義。”

什麼是健康:內外都和諧,都不混亂。健康的人總是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觀,而不是改變自己的道德觀。

“道”先於德而存在,道是宇宙永恆不變的法則,“德”是人的心靈意識實現道的行爲及自我反饋。

請參考《道德經》。

《道德經》簡述: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爲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爲《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爲《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爲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爲《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爲《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爲《德篇》。

《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品德行爲中表現出來的較爲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爲習慣的總和。它與一定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道德風尚及風俗習慣相聯繫,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思想品德是意識行爲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爲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目標,學校德育是中國小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

法治,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1]法治能夠爲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讓人們建立起基本、穩定、持續的生活預期,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法治是指以民主爲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爲核心,以制約權力爲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法治社會的法律作爲成文的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由於沒有特別針對某一部分人羣,所以具有普遍適用性;

第二,由於條文明確規範,所以能夠約束社會每個人和每個全體的行爲;

第三,法律不隨時間或者具體應用情況而改變,這些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

第四,法治社會的法律出發點爲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爲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當性。而對於以上的每一條,人治社會都無法給予保證。

法治和思想道德的關係

如何在個人的生活中去做到有機的結合:

二、緊扣課標,展示課堂教學

(一)生動的引出教學主題。第一、用故事導入,引起學生興趣;第二、用周圍的新鮮事導入,貼近生活;第三、用時事導入,讓學生多瞭解時事,並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第四、用問題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自主解決問題;第五、用名言警句導入,啓發學生思考,合作探究。因此作爲教師必須多讀課外書,多看新聞,不斷的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

(二)多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播放聲像資料鮮活、生動、真實、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七年級的學生的所見的東西很少,有些東西說了以後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只有親眼所見,這樣就有必要讓我們藉助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來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