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新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新版多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提取信息,準確概括內容

2、品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3、理清說明的條理和說明方法的作用。

4、發現並欣賞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提高科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篩選信息,概括內容

品析說明語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的判斷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教師示範法合作交流法

【學習方法】

圈點批註法交流合作法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對說明文提出的教學要求是:在閱讀中瞭解說明的表達方式。注意領會作品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科學知識的事理說明文。文章以物候爲說明對象,這篇說明文重在說明物候觀測可以預報農時、便利農林業發展等事理。採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條理清晰,層次清楚。說明的語言準確生動,運用了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教學本課時,一是要讓學生瞭解說明事物的表達方式,二是要讓學生能夠發現和欣賞大自然的種種物候現象,思考和天氣、氣候的關係,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課件放音樂

師生問好。可以靈活變化。老師好,同學們好。同學們辛苦了。老師辛苦了。同學們請坐下。老師請坐下。老師還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學習吧。

一、歌曲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剛纔聽的這首歌,所詠唱的是什麼季節?春天。歌曲中的我怎麼知道現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詞來回答。哦,是春風吻上我的臉告訴我的,告訴我不要偷懶,讓我珍惜春光。春風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著名科學家竺可楨。

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概括內容要點,提取關鍵信息。

2、品析生動優美、準確嚴謹的語言。辨別舉例子說明方法的運用

3、理清說明的條理。

4、發現生活中的物候現象,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口號是“我參與,我快樂。”希望同學們能從課堂學習中得到快樂。

二)、我們來檢測一下預習情況,請大家積極舉手搶答。

二、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1、速讀課文,給課文換一個平實的標題。並結合有關語句說明理由。

總結技巧:抓文章的關鍵語句,準確歸納。

草長鶯飛,等大自然的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自然現象,叫做物候。看來,文章的標題巧妙點出了說明的對象。

2、速讀課文,按照提示劃分文章結構,在各小題後括號內填寫段落序號。

第一部分、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學生依次回答。剛纔我們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接下來,讓我們根據問題,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搶答。看四大組同學,哪一組表現優秀。

3、速讀,搶答。

注意要抓住關鍵語句來找答案。

什麼叫物侯和物候學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你回答的這樣準確,有竅門嗎,對,提取信息,概括內容的方法是

⑴、準確的區分結構層次

⑵、找出關鍵句、詞語

⑶、提取主幹,去除枝葉

⑷、用自己的話來歸納

4、我們理清了課文的結構,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判斷一下文章的說明順序。

一、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四、物候學的研究意義

1、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麼---重要性---取決因素---意義”的思路展開的,先提出說明現象,再說明內在的本質原因和意義,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這四個因素的關聯詞是什麼?這些因素的關係是什麼?

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

邏輯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

三、引導賞析,自主學習

1、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一起來欣賞大自然的語言,品析物候現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們可以從說明的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來欣賞。

2、教師示範欣賞,讓學生領悟欣賞的方法。

以第二段爲例,從說明技巧的角度來看,這一段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具體形象的說明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勞動人民可以據此安排農事這一事理。

從說明語言的角度來看,第一是用詞的準確性,這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如“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其中的“都”一詞,指全部,表示範圍之廣,說明了這些物候現象全部在內,體現了說明文的準確性。文章從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內涵豐富的詞語、前後句詞語的對應等都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是語言的形象生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一句中,“傳語”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語言。將大自然的靈氣寫了出來。由此可見,在說明中恰當的運用生動的描寫,可以更具體、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輔助說明的作用。

3、自主學習探究發言

1)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圍繞說明的技巧(說明方法)和語言兩個方面做以品析,在書上圈點標註。準備和大家交流。

下面讓我們展開自主學習,對文章進行品讀賞析。

2)、同桌交流,完善閱讀筆記。

3)、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歡的段落,說一說你的發現,和大家分享你的閱讀成果呢。請同學們注意傾聽,即時補充。誰來補充或更正呢。謝謝你大膽的發言。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1、集體活動,七嘴八舌說一說,你在大自然中發現了哪些物候現象,這些物候現象預兆了怎樣的氣候、天氣,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給下面的科學哲理詩續寫句子,做一做仿寫。

(要注意抓住各個季節典型的自然現象,判斷設計。)

(1)別以爲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

(2)你看那天上的白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如白雲輕盈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

(3)你看那樹上的葉兒,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如葉兒紛紛飄落,出門就要帶好雨傘。

(4)仿寫

你看那

這還是大自然的語言。

其實,大自然的語言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傾聽。那麼,

2、佈置作業: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吧!熱愛生活,發現大自然的美吧,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

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現象本質

邏輯順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語言準確生動

說明方法舉例子等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能說明一下你根據哪些大自然現象,來做以判斷的嗎。

樹葉枯黃飄落,寒風凜冽,小草乾枯,陽光微弱,溪水乾涸等這些冬季的現象,

如何品讀賞析?就是反覆的讀,從各個角度去讀,從各個側面去讀。品味語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寫法。

建議從以下角度進行:

用詞(修飾和限制性詞語、關聯詞語)、

語段結構、

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等。

學習方式是,任選一個角度,在文中圈點批註。準備爲我們的課堂交流做準備。

請小組交流一下,選出代表來發言。

請發言的代表們先明確品讀賞析的角度,說明語段序號。再來闡述你們的發現成果。

老師也有些發現和大家交流。

1、修飾和限制性的詞語。

去詞法,刪除這些詞語好嗎?誰來挑戰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詞,表現了時間的不確定性,體現了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8段的“約”一詞,表示估計,和第5段的“較”表示程度。都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和嚴謹。

2、說明方法

如第5段,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形象說明了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關聯詞語

首先、第二個、第三個、此外。表現了說明的順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邏輯順序。

4、語段結構

如7、8、9、10段爲每一段時總分的結構。

自由發現,任選角度展開品析。

5、說明的順序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二個部分裏面段落的安排和一個段落裏面的句序,又是如何體現說明的條理性的呢

說起接着說明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進而回答了文題提出的疑問。這種順序也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文第三部分說明決定物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索。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邏輯順序。

課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描述自然現象。第2段舉的三個例子,杏花、桃花、布穀鳥,也以時間的先後爲序

五、拓展應用

請你寫一段說明性的話,判斷一下它們適宜的說明順序,並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A.預防近視

B.美麗的校園一角

小結:本文介紹豐富生動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從文章整體結構來看,是由淺入深地進行介紹,條理分明,邏輯性強。另外,一個部分裏段落的安排、一個段落裏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說明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總結語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說明了有關物候學的事理。說明條理清晰,語言生動通俗,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語言準確而生動,是篇極有價值的文章。

六、課後作業。

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吧!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逐個板書)

描述物象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解釋邏輯

竺可楨 推究原因順序

闡明意義本質

或聽歌曲《春風吻上我的臉》,提問“我憑什麼知道,春天的到來呢”對,就是春風的撫摸。春風傳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季

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⑴詞彙豐富,使用準確傳神。

⑵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

⑶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⑷描寫的運用

2、默讀第三段,品析語言的特點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括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着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1)、第三句中的“許多”一詞能否去掉?爲什麼?

我們來齊讀品析。請齊讀原句,去詞再讀。誰來說你的發現。

不能。因爲“許多”一詞準確地說明了古代流傳下來的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的農諺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後就不能準確地表達這個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開”、“燕子來”是否可以顛倒語序?試說明理由。與前句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形成一一照應的關係。

我們再來兩遍齊讀。先讀原句,再讀顛倒語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結,本段體現了說明語言普遍特色,表現在通過

3)、推移

修飾限制性的詞語

內涵豐富的 uawen.c n 詞語說明的語言準確嚴謹

前後句的對應

小結。通過第一部分的探究學習,我們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風格獨特,表現在既生動優美,又準確嚴謹的特點。

老師示範:

“銷聲匿跡”一詞,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秋天昆蟲消失不見的景象。用詞生動。

學生自主品析,

參考答案:甦醒,孕育,銷聲匿跡,傳語、唱歌、暗示等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各個季節中,物候現象的特點。杏花、桃花、布穀鳥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爲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

同時,飄然,簌簌等繪聲繪形,描寫生動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點。

歸納。這一段是生動的說明,語言生動優美。具體體現在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現象本質

邏輯順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語言準確生動

說明方法舉例子等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重點)

2、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重點難點)

3、瞭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預習:①閱讀課文,疏通文意。②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竺可楨,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二、預習檢測,讀準下面的字音:

萌發 翩然 風雪載途 銷聲匿跡 簌簌 農諺 孕育 連翹 草長鶯飛 緯度;

衰草連天 —鬢毛衰;連翹 —翹尾巴;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三、整體感知,歸納課文提綱:

第一部分(第1——3段):說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第6— 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分析課文: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的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請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句詩句。

參考: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

參考:(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5、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 甦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你認爲哪句好,爲什麼?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爲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2、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三)研讀第3段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爲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爲什麼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

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爲題呢?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1)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

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①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③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的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④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研讀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指的就是物候現象,那作者爲什麼還要用這一比喻引出,這有什麼作用?

②朗讀1~2段,說說這兩個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有何表達效果?

③課文在說明各個知識的時候,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④說說本文舉例說明的作用。

⑤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討論明確:

①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同時將抽象的科學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現象,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②生動、優美,給我們展示了四季美麗的景色,還讓我們瞭解到大自然的這些現象與氣

候的關係……這樣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爲下文講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個知識,然後舉例說明。

④例如,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爲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爲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比內陸寒冷。

⑤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緯度和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按邏輯順序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三、聯繫課後練習三(2)小題,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四、課外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業,找出相應的說明方法的句子,說說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頻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築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纔這段圖像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學生髮言,教師點評後,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言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頻播放一段以花爲主圖像,並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後,再用鼠標點擊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體標註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頻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並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後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查看《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颱風眼的機制、颱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係,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係,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爲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爲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爲詩中“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爲“沙”字,並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⑵ 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⑶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生字詞:

衰草連天( ) 連翹( ) 觀測( ) 差勁( ) 鬢毛衰( ) 翹尾巴( ) 玄妙觀( ) 參差( ) 丟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異( ) 落葉( )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⑴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⑵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⑶ 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⑷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⑷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⑴ 學生齊讀1、2段。

⑵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⑶ 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爲主。

① 課文開頭一句“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採用擬人的修辭格寫春天到了,很形象,爲下文的描寫定了基調。不過我覺得有一點突兀,來得太匆促。

② 其實,只要細細推敲“甦醒”一詞,就會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燕子翩然歸來……布穀鳥也來了”這些自然現象展現了“甦醒”的內涵,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

③ 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用詞形象生動。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況;如“繁花次第開放”,“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如“葉子漸漸變黃”,“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如“風雪載途”,“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④ 這兩段文字好,好在修辭格的運用。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如“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爲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和文章的可讀性。

⑤ 這兩段文字好,好在對說明對象的烘托。它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以生花妙筆給人以強烈的懸念,從而爲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⑷ 教師提示學生看註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爲‘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⑸ 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⑴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⑵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遲10天左右,比1965年遲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學生明確:加粗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總結:

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爲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爲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回顧前面所學課文,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請同學們列舉一二。

⑴ 《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寫盧溝橋兩旁石欄上的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⑵ 《橋之美》一文中:“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⑶ 《故宮博物院》一文中,寫太和殿的外觀:“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 ……

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隻蟲。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於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教師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學生構思寫作。 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三、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⑴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

⑵ “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

⑶ “饅頭雲,天氣晴”根據雲彩的形狀預測天氣狀況。

⑷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

⑹ “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這些農諺都是根據物候現象預測天氣情況。 ……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如盛夏時節到東北旅遊,寒冬時節到南方旅遊,爬山、觀海等總會有新的發現。

四、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

2、爲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爲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

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五

教學建議

一、結構內容

這篇文章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很多自然現象,作者引領我們去認識、瞭解這些大自然獨特的“文字”。

全文共27個自然段,可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過文字人們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樣,瞭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們便可以認識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引出了對“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紹,啓發讀者細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說明通過星、雲、鳥等大自然的文字,人們可以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瞭解許多新奇的東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動地說明了認識、掌握星、星座的知識可以指導人們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紹雲這種天空大書上的字母不僅可以向人們講述現在的事情,也能預示將來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紹鳥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觀察它,人們也能認識瞭解自然。

第19段是對第6段至第18段的內容的總結。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石頭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說明要認識和了解自然,就要從小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

二、細緻的觀察與生動的表達

要想生動準確地說明自然現象的特徵,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如“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季,天空遠遠聳立着一座白色的雲山。從這座雲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像鐵匠鋪裏的鐵砧了。”其中“聳立”“伸出”形象生動地描摹出雲的變化,寫出這種“文字”的特徵。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裏的鐵砧”;把鶴隊比作蜘蛛網;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着青苔的樣子說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另外,文中的“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熱天已經過去了”等語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爲文章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息。

四、句段講析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講析:“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裏也沒有什麼寫着:“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

講析: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

講析: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着。

講析:聲音是指成羣的鳥的叫聲。

教學設計示例

一、導入新課(從複習舊知入手)

同學們在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麼?主要內容是寫什麼?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呢?(簡要回答)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步瞭解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本頁的註釋①後,回答下列問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瞭解其基本內容,並要求讀準下列帶點字的字音、理解

各詞語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

(注:本文讀音取括號外的讀音,括號內的讀音用組詞的方法進行區別。)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願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願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3.繼續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①默讀課文,標好段序。

②獨立思考課文的層次、結構。

③集體討論,交流觀點。

④回答,師生共同訂正。

明確:全文24段,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啓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讀課文,揣摩、理解重要詞語、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書”應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裏電沒有什麼寫着:“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麼問題?

明確: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這句說明了什麼?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有什麼好處?

明確: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對象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這樣一句“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着”。這聲音是什麼聲音?

明確:成羣的鳥的叫聲。

5.讀了第二部分第二層後,你們知道石灰石和漂礫是怎樣形成的嗎?

(答案詳見課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動有趣,認識它們又有如此重要意義,那怎樣認識它們?(答案詳見課文,學生還可盡情發揮。)

四、小結

提綱:1.本文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這些文字有什麼好處?

3.怎樣去認識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學完後必須瞭解的內容,學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語言》以後,同學們應該多觀察、多請教走進大自然,不僅僅只領略其風光,更要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譯大自然的玄妙,從而讓它更好的服務於人類。

五、練習

(見課後,也可另外佈置些任務)

《大自然的語言》的公開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說明順序,。

2、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瞭解物候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

瞭解文中介紹的物候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溫故知新

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研討 4—12段

教學形式:3至4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根據老師提出的思考題自學課文內容,然後集中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再從若干組中選派若干名同學作代表上講臺講課,

聽後互相評議,教師適時點撥,最後歸納小結。

(一)自學思考題:(投影)

1.用自己的話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主要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哪些例子?各用來說明什麼問題?

3.第7、8、9、10段分別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能否打亂順序?爲什麼?

4.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二)再次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麼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共11頁,當前第1頁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爲什麼?

(三)教師歸納小結。

這堂課採用這樣的形式,意在調動大家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會學”的目的。從效果來看,大家都動了腦、動了筆、動了口,並且大家互幫互學,想必是有很大收穫的。希望大家像這堂課一樣主動地學習,學會求知。

四、佈置作業。

課後作一次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你發現還有哪些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試舉例說明。(農諺也行,但要做適當的解釋。)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七

學習目標:

1、瞭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2、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學習重點:

1、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學習難點:

說明的條理性。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把握文本內容(師生問好)剛纔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別以爲只有人才會用語言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以問題形式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這四個因素能否調換順序?爲什麼?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不能。課文是按照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來安排的,並用序詞標明,使文章條理清楚。--“緯度影響”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歡去海南旅遊,因爲那裏風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二、分析結構,把握文本條理性過渡:同學們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你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麼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結尾有這麼一句話--“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是……”“此外……”“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找設問句:設問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小結方法:學習說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性詞句,理解起來就會方便、快捷和準確。希望大家平時讀書看報,經常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培養抓關鍵詞句的能力。

教師小結:本文圍繞“物候學”這門科學,先解釋什麼是物候學,再回答爲什麼要研究物候學,這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也使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體現了說明的條理性。

三、品味語言,體悟文本生動性

1、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全文就是圍繞“物候”、“物候學”展開的,而且課文提示語也告訴我們“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物候學的”,而標題卻不用“物候”,爲什麼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語言”這個說法呢?(教師溫馨提醒:注意文章開頭的提示語)請同學們瀏覽課文,試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學生瀏覽、思索、作記號)

明確:課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開頭有句話足以說明:課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說法,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這兩句話是:

A、“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B、“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齊讀這兩句話)

2、課文說:“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那麼竺可楨又是用怎樣的語言來介紹這些大自然語言的呢?--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文章的語言你覺得有什麼特點?(1、2節的語言又有什麼特點)(板書:準確、生動)說明事物不僅要注意準確、科學,而且還力求做到生動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淺顯易懂,切合讀者對象的實際文化水準,又要貼近讀者心態。讀起來令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所以本文用語形象生動。

四、延伸課外,激發學生情趣教師:“大自然的語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懶漢永遠看不懂,粗心人怎麼能發現。”同學們,你們甘心作懶漢,願當粗心人嗎?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着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裏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並說說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說說。教師巡迴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雲,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爲它說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着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着: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着: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瞭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麼異同?

歸納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後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