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幼兒園備課教案新版多篇

幼兒園備課教案新版多篇

幼兒教師備課教案 篇一

目標: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準備: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若干,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人手一張長和寬爲4釐米和3釐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過程:

一、後面躲着誰(教師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再是讓幼兒折對稱圖形)

二、找朋友(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說說它們爲什麼是朋友,再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讓幼兒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和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指導幼兒操作活動材料,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塗色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對稱的另一半)。

修改後活動方案

目標與上面同。

準備: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塗色的,有畫對稱圖形的。

過程: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後面是什麼。三張全出示後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塗色對稱圖案,最後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教師備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斗篷、瓦藍、預報、理直氣壯”等詞語。

2、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4、關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瞭解“我”盼的過程,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寫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上下文,透過細膩的描寫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縮”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斗篷、袖子、遮蓋、油鍋”等詞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學難點

1、讀寫並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把握主要內容,概括文章圍繞中心思想寫的幾件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感悟課題。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是《盼》。一個“盼”字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呢?老師看到“盼”字,腦海裏就浮現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頭: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來臨,經過了一個寒冬的人們,對溫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是多麼盼望啊!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盼”的經歷呢?

2、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盼”的經歷。

預設:本文的題目只有一個字,但這一個字卻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盼”的經歷,盼生日、盼節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長大……,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盼”的經歷,能回憶起當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爲全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鐵凝1957年生,當代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總計300餘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錄在鐵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夜路》當中,這本書出版於1980年。

2、學生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區別形近字並組詞。教師提示易讀錯字、易寫錯字,整理特殊結構的詞語。(課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縮着、瘋了、瓦藍、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醬油、蒜薹、燉肉、嘴脣、蹦出來、樓梯

◆需注意的字音:

“縮”和“蒜”是平舌音;“甩”和“脣”是翹舌音;“篷”“瘋”和“蹦”是後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錯字:“脣”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鍋—禍

(2)理解詞語。教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根據意思在文中找出詞語。

①擬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藉以取樂。(逗引)

③狀態詞,形容很滿。(滿滿當當)

④理由充分,因而說話做事有氣勢或心裏無愧,無所畏懼。(理直氣壯)

(3)整理文中特殊結構的詞語。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靜靜、滿滿當當、瓶瓶罐罐)

②ABB式:

(涼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靜悄悄、甜絲絲)

③ABAB式

(瓦藍瓦藍滴答滴答)

預設:課文中ABB式詞語特別多,讀來十分親切、生動,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們描述她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種種事物,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這些詞語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4)學生提出自己在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與小組成員交流,全班彙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交流後進行彙報:課題中的“盼”指的是什麼?

(盼着變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確:課文是通過以下事例來寫“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熱天在屋裏試雨衣,並且開始盼着變天。②下雨天,“我”主動要求幫媽媽去買醬油,卻被媽媽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來,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氣壯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學。

3、學習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緣由及心情。

(1)學生快速默讀這幾個自然段,圈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句子。

(2)組織學生交流,出示語句及問題。

①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麼?雨衣上竟然還長着兩隻袖筒……

思考:加點的詞語表現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立刻”寫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開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寫出了“我”看到雨衣後驚奇、高興的心情。)

②我一邊想,一邊在屋裏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響。

思考:結合句中的動作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儘管現在沒有下雨,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新雨衣了。這裏的動作描寫表現出了“我”試穿雨衣時開心的心情和神氣的樣子。)

過渡:讀到這句話,老師彷彿想起了小時候過年時試穿新衣服的情景。因爲新衣服要大年七年級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點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覺前自己還是會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來,在家裏轉呀轉呀,覺得自己漂亮極了。大家有過這樣類似的心情嗎?(可引導學生談一談,側重點在描述當時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裏,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櫃裏。

思考:讀到這兩個“安安靜靜”,你有什麼感覺?你能體會到蕾蕾當時的心情嗎?

(有種無奈、失望的感覺。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氣一直這麼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裏睡大覺,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處關於“盼”的心理描寫,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爲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句話中有一些擔心,擔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沒有機會穿雨衣了;還有些生氣,覺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對,故意不讓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這裏寫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請學生稍詳細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把緣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媽媽送給“我”一件既漂亮又實用的雨衣,“我”特別喜歡,儘管天氣炎熱,“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試穿了它,在家裏神氣地走來走去,直到被媽媽訓說才脫下來。於是,“我”開始盼着變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過渡:同學們描述得不錯,但要注意語言要更簡潔些,抓住重點。大熱天試穿雨衣,天天盼下雨,這是文章圍繞“盼”字安排的第一個小故事。雨真的會被蕾蕾盼來嗎?我們下節課再去看一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教師備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研究電流跟電壓關係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電路圖。

2.知道研究電流跟電阻關係的實驗方法和實驗電路圖。

3.在R一定,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4.在U一定,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5、掌握歐姆定律,能熟練地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壓、電流和電阻的簡單問題。

6、培養學生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研究活動,並瞭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對電流、電阻、電壓的關係進行猜想與假設,並設計出實驗方案,對獲得的數學信息進行處理,得出歐姆定律。

2.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建立電壓的初步概念;通過實驗觀察理解電壓的作用。

教學難點

電壓表的正確選擇、連接及讀數。

教學方法

實驗法、觀察法。

教具準備

乾電池若干、燈座、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電壓表、電流表、投影儀、家用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基本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並學會了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今天請同學們先看老師的這組實驗。

[演示]小燈泡和電池、開關組成串聯電路。

演示一:一節乾電池和2.5 V小燈泡串聯發光。

演示二:兩節乾電池和2.5 V小燈泡串聯發光。

演示三:兩節乾電池和6.3 V的小燈泡串聯發光。

同學們仔細觀察三次演示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師]通過觀察實驗,根據上節課的學習,你能告訴大傢什麼?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一個燈泡,兩節電池比一節電池時亮,說明燈(電阻)不變,電壓大時,電流也大。

[生]同樣的兩節電池,2.5 V的燈比6.3 V的燈亮。電壓不變時,電阻大的電流小,電阻小的電流大。

[生]能不能知道電流、電阻、電壓之間數量上的關係呢?

二、進行新課

[師]根據同學們對電阻、電壓、電流的學習,你可以大膽地猜測一下它們之間可能的數量關係是什麼?

[生]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生]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生]也許其中的兩個相除或相乘會等於第三個。

[生]電壓不變時,電阻大,電流就小。電阻小,電流就大,可能電流乘以電阻能等於電壓。

[生]同一個電燈泡,電壓大時,電流就大,也可能電壓除以電流等於電阻。

[生]…

[師]同學們能有根據地推測、猜想非常好,你已經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邁出了正確的一步。接下來,同學們可以選擇面前的儀器設備,想辦法檢驗你的猜想是否正確。

[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電壓的關係。

[師]我們要探究電阻上電流跟電壓的關係,必須要經歷哪些過程呢?

[生]首先要設計實驗,然後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再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得出一般的結論,最後進行評估和交流。

[師]大家還記得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嗎?

[生]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電壓表並聯在電路中。並且都讓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從“負”接線柱流出。

[師]電路中同時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會使用嗎?

[生](同學討論後)仍然是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測誰的電壓,就將電壓表並聯在誰的兩端。

[師]同學們沒有問題的話,可以開始實驗。

要求探究過程中首先設計好實驗。實驗過程中記錄實驗步驟;如實填寫實驗數據;對自己的實驗進行認真的分析、論證,客觀評估自己的實驗過程及結果;寫出完整的探究報告,並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

(同學們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選擇2~3組同學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報告,並逐一講解自己的設計思想、實驗步驟,分析論證的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和大家進行交流。

[投影]

第一組 探究報告

[題目]探究電阻、電壓、電流三者的關係

[猜想和假設]

1、電流和電阻成反比。

2、電流和電壓成正比。

[設計實驗]

(一)設計思想

根據我們的猜測,現在已知道定值電阻的阻值是已知的且不改變,乾電池的電壓值也是已知的,每節1.5 V.把定值電阻連入電路,用電流表測出電路中的電流值,用電壓表測出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就可以知道電阻、電壓、電流的數量關係,換用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及改變乾電池組電池的節數進行多次測量,就能得出電阻、電壓、電流關係的一般規律。

(二)實驗電路

根據實驗思想,畫出如下電路圖:

(三)實驗數據表格

實驗次數電阻R(Ω)電壓U(V)電流I(A)

1

2

3

4

5

6

(四)實驗器材

根據實驗思想及所畫電路圖,選擇如下器材:

電池組、定值電阻(三個不同阻值)、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各一個,導線若干。

[進行實驗]

步驟一:按設計好的電路圖正確連接實驗電路。

步驟二:先保持電池組的電池節數不變,分別將5 Ω、10 Ω、15 Ω的定值電阻接入電路,合上開關,讀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將數據依次填入第一、二、三次數據表中。

步驟三:保持定值電阻不變,改變電池組電池節數(分別爲1節、2節、3節),合上開關,分別讀取三次電流表、電壓表的數值,依次填入第四、五、六次測量數據表中。

[分析和論證]

分析由實驗得到的數據

1、第一、二、三次測量中電壓基本不變,電流隨着接入電阻值的增大而減小,但每次電流值和電阻值的乘積都近似等於電壓值,甚至有一次完全相同。

2、第四、五、六次測量中,電阻的阻值不變,隨着電池組節數的改變,電壓表指示數值幾乎成倍地增加,但每次都很接近電池組的電壓。電流表的指示數也幾乎成倍地增大,並且和電壓增大的倍數相同。每次電壓除以電流的值都近似等於電阻的值。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以得到結論,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是: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評估]

從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看,儘管數據之間不是完全吻合,但基本能反映規律,所以測得的數據和結論是可靠的。

實驗過程中不太完美的是:

操作過程中讀完數做記錄時沒有及時打開開關,可能會浪費電;在更換變阻器和電池組電池時,也沒有打開開關,這也是不允許的。

[疑問]

測量過程中,電壓表每次測量的值和電池組電壓值幾乎相同,是否可以不用電壓表測量,直接由電源電壓讀出來?

[師]對同學的表現給予充分肯定,引導同學們對探究過程及問題進行積極交流。

[生]我們設計的電路是這樣的(用投影展示),也能得出和他們相同的結果。

[生]我認爲我們組設計的電路比他們的更好一些。(投影展示)

引起學生爭論。

[生]我認爲前面的那兩種設計合理,可以不用電壓表,直接由電池電壓就能知道電阻兩端的電壓,省事。

[師]認爲自己設計的更好的這組同學能不能說說你們的設計爲什麼好,好在哪裏?老師怎麼看見前兩組同學還比你們少用了器材,不好嗎?

[生]前面兩組雖然少用了器材,但操作起來麻煩。每測一組數據,就得改變一次電源,就要重新連接一次電路,很容易出錯。我們這樣的連接雖然增加了一個滑動變阻器,多用了器材,但不用改變電源,利用滑動變阻器就可以方便地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還能提高測量效率。

[師]同學們認爲他分析的有道理嗎?誰還有補充?

[生]連接滑動變阻器時要用“一上、一下”兩個接線柱,還要注意電流不能超過滑動變阻器允許的最大電流值。

[生]在實驗中還要注意電流表和電壓表的量程,選擇正確的接線柱,這樣讀出來的數才準確。我們是用“試觸”的方法來選擇量程的。

[生]電流、電壓表的正負接線柱不能接反了,否則會損壞電錶。

[生]我認爲也可以測出滑動變阻器的電壓。

[師]同學們認爲可以嗎?

[生]可以測滑動變阻器電壓。不過實驗探究的是定值電阻的電流和電壓的關係,測出滑動變阻器的電壓後,還得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求出定值電阻的電壓。這樣的話,電源電壓必須先知道。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實驗時電壓表是必須並聯在電阻兩端,電流表一定要串聯在電路中。但是有的是先用電流表和電阻串聯,電壓表接在電阻和電流表兩端,有的是電壓表先並聯在電阻兩端,電流表再串聯。(教師可讓學生畫圖說明)這樣測出的結果沒有差別嗎?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非常仔細。對於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可以先大膽猜測,在下節內容的探究實驗中驗證你的猜測。

[師]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有沒有同學注意過自己的測量方法和其他組同學的完全一樣嗎?

[生](同學們經過相互交流)有的組先固定電壓測電流,比較電流和電阻關係;有的組先固定電阻,測電壓和電流,比較電流和電壓關係…

[師]在電流、電壓、電阻三個量中,我們先限制其中一個量不變,來討論餘下兩個量的關係;然後再限制另一個量不變,研究剩下兩個量的關係,這就叫“控制變量”法。在以後的探究活動中即使遇到更多的物理量,同學們也可以嘗試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這樣處理可以把一個多因素的問題轉變成一個單因素的問題來研究,可以爲我們研究問題帶來許多的方便。

課後,同學們可以進行更充分的探討、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探究報告。

五、例題講解

例1、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爲880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例2、實驗測得一個未知電阻兩端的電壓是4.8V,流過的電流是320A,這個電阻的阻值是多少?

三、小結

四、作業

語文備課教案 篇四

教學要求:

1、正確書寫9個生字。

2、瞭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來表述鞋子跑到樹上的原因及要領,領悟“依偎”的意思。

3、能夠恰當的想象後來發生的事情。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師板書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8課《樹上的鞋》讀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

(鞋子爲什麼會跑到樹上去呢?)

師:那好,現在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讀一讀課文。

生自讀課文,師巡視。

師:課文讀完了,誰能用簡短的3、5句話複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指名複述3~5人,師恰當評價(說話有條有理,口齒清楚,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評價。)

二、分析理解課文

師:複述完了,同學們那麼我們剛纔的問題你有了答案了嗎?

生回答:鞋裏有一個從窩裏掉下來的小鳥,小鳥把我的鞋當成了家,於是我就把我的鞋連同小鳥一起放在了樹杈上。

師:那麼小作者爲什麼不直接把小鳥送進窩裏呢?有哪些原因呢?同學們默讀課文,在書上勾出答案,然後讀一讀。

1樹太高“我”攀不上去。(第5自然段)(指導攀的寫法)

2小鳥打蔫,時間緊迫。(第7自然段)

3小鳥只有躲在鞋裏纔會感到安全,它把鞋子當成了避風港。(第8自然段)

(每說一點教師指名讀此段,讀出作者的天真、樸實及小鳥的可憐。)

師:在第8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叫做“依偎”你能說說它的意思嗎?

(生可能說是“靠着”的意思。)

師:自讀課文第8自然段,你能通過讀課文的來體會“依偎”的意思嗎?

(小鳥這時很害怕,只有靠在鞋子邊上纔會感到些許安全,因此“依偎”不單只是靠着的意思,而是一種安全、幸福的。靠着、挨着。

師:再讀課文,看看課文裏還出現過“依偎”這個詞嗎?(第13自然段)

指名讀這句,體會依偎的意思。

聯繫上下文理解“依偎”的意思

師歸納:“依偎”是小鳥與小鳥媽媽和諧幸福的埃在一起。

師:你能不能說說在生活中你是否體驗過“依偎”的感覺?指名用“依偎”說一句話。

(如:晚上我依偎在媽媽懷裏,聽媽媽給我講《灰姑娘的故事》。

三、小練筆

師:剛纔咱們找了3個作者爲什麼把自己的鞋子掛到樹叉上的理由,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當你遇到一個無助的小鳥躲在你的腳邊你會怎麼做。

師:作者爲什麼沒有把小鳥帶回家,而是把它送還給小鳥媽媽?從這件事中體會作者給你留下的印象是什麼?(天真、善良、愛護小鳥)

師:作者把自己的鞋子奉獻給了小年媽媽和小鳥而他只能光着一隻腳回家。同學們相信一下回到家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同學們思考並寫出來。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續編故事。

板書設計:

8樹上的鞋

鞋-------------掛在樹上-------------鳥窩

(愛鳥)

教師備課教案 篇五

小結:“盼”的滋味我們許多人都嘗過,盼的過程或許有憂愁,但也有憧憬與美好。正是盼的過程中的那份等待讓我們在願望實現時有種非常快樂的感覺,雖然沒有“美夢成真”那麼誇張,但一定有心滿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們體會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閱讀一個個有趣的小插曲,我們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願的簡單、純真、可愛。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讓我們有所共鳴,是因爲作者把“盼”寫得活靈活現,所安排的材料都緊緊圍繞着“盼”展開。這節課,大家通過默讀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文中敘述的幾件小事,體會了作者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同時,我們圍繞着重點字詞、語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體會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圍繞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動的心理描寫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導語、課後習題和旁批閱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品味“我”的情感。

2、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真的可愛,學會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生動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2、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教師出示詞語卡)

袖筒、斗篷、收縮、瘋了、瓦藍、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醬油、燉肉、嘴脣、蹦跳、樓梯、逗引、預報、滿滿當當、理直氣壯

預設:本課生字較多,個別字比較難寫(如“嚷”),有的字容易寫錯(如“篷、醬”),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告訴學生易寫錯的字可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後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回顧上節課內容,過渡到新課。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

r蕾蕾的新雨衣有什麼特點,讓她這麼喜歡這件新雨衣?

r蕾蕾太喜歡這件新雨衣了,她幹了件什麼“傻”事?

r因爲想穿上這件新雨衣,蕾蕾開始“盼”什麼呢?

過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爲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纔可以派上用場。可是她盼啊盼啊,一連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過天怎麼可能老不下雨呢?這不,這一天,終於下雨了。她有機會穿上新雨衣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習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來、希望卻落空的複雜心理。

(1)學生快速默讀第4—17自然段,教師出示三大閱讀任務。

任務一:畫出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句子。

任務二:標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任務三:與同桌一起讀一讀,分角色表演蕾蕾與媽媽的對話。

(2)學生大聲讀出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句子,交流讀後的體會,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纔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對比,表現了雨來時“我”興奮的心情。)

②“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語言不連貫,“嘟囔”是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多表示不滿,可見其神態;心理描寫顯出了對媽媽有些生氣,對媽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還是留到明天吧。

(擔心的情緒。雖然今天穿上雨衣的願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還下雨的話,自己還有機會,所以祈盼着雨別在今天下完,這種天真的想法讓人讀來既覺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時她能夠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會兒就好了!)

④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牀上,一心想着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時雨點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時她對雨的期盼更強烈了。)

小結:這四處心理描寫,若分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蕾蕾當時的心情,可以用:興奮——失望——擔心——期盼。

預設:在第四單元,學生已經重點學習、交流了心理描寫的寫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寫常常會與語言、動作、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心理描寫隨處可見,如果學生仔細讀一讀,會發現這些心理描寫也伴隨着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文中有些句子雖然沒有“想,心想”這些心理描寫的提示詞,也沒有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但通過其他細膩、生動的描寫,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孩子蕾蕾的內心活動,如:①“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②我不再說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留意類似的句子,去體會蕾蕾的心理活動。

(3)學生讀一讀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它們的寫法特點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環境描寫:

①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雲彩飄遊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預設: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嘻嘻地笑”“變了臉色”,這些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讀來非常生動。“嘻嘻地笑”雖然是用來描寫小楊樹,其實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開心。“天一下子變了臉色”形象地寫出了變天時的樣子,蕾蕾盼望的雨終於要來了。環境描寫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常會用陰天雨天暗示低沉、傷心的心情,而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烘托輕鬆、愉悅的心情。教師這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出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着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着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

(這兩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雨後清新、亮麗的風景。因爲“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這裏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我”高興的心情。)

(4)請三名同學讀一讀第5—14自然段中的對話,兩人分別扮演媽媽和蕾蕾,另一人讀旁白。

過渡: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讀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嗎?讀出媽媽的表面一本正經而心中在笑的情態了嗎?有誰覺得可以讀得比他們更好?可以舉手示意。

預設:文中的這一大段對話描寫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想方設法要媽媽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媽媽偏偏不解風情,始終不答應“我”的請求。母女的這場“暗戰”,以“我”的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肯定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的同時,也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談談對這段對話描寫的體會。

對話描寫:

①“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髮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可見媽媽平時對蕾蕾要求比較嚴格。)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樂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門的方法。)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衝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媽媽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絕了“我”。)

③“我什麼時候說過要燉肉?”“真的嗎?”(媽媽雖然沒有直接揭穿“我”的謊言,卻用兩個有力的問句暗示“我”,她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纔會不敢再去看媽媽了。)

質疑交流:爲什麼媽媽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卻不給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機會呢?吃完了晚飯,其實“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轉一轉,爲什麼“我”不出去呢?

預設:可能有的同學會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媽媽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應,還很有技巧地拒絕了“我”,似乎有點不通情達理。學生提出此疑問很正常。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教師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點半要聽英語講座,媽媽肯定不希望她這個時候出去而打亂了學習計劃。哪怕還有半個小時,媽媽更希望她能安靜地休息一會兒,再去聽講座。第二,媽媽看出蕾蕾是爲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說謊,她可能不會縱容女兒爲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學會說謊,所以不會同意她出門。第三,在大人看來,雨衣是實用性的工具,媽媽給女兒買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學或出門時遇雨而穿的。此時既不是上學,也不需要出門,所以沒有必要讓她穿上雨衣。第四,爲了情節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說,有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戲劇性的內容。如果此時寫媽媽同意讓她出門,那麼就沒有後文了,也就寫不出這種“盼”的急切以及最終心願達成的快樂了。這個質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結合寫法來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也會有類似的矛盾。

2、學習第18—21自然段,體會所“盼”成真的快樂。

(1)學生自由朗讀,畫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

(2)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生動:“我還以爲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着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脣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裏蹦出來一樣。”我覺得雨不可能是“甜絲絲”的,作者這樣寫是因爲蕾蕾一直盼着下雨,這下她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學了,所以才覺得連雨都是甜的。即使一個人高興到了極點,他的心也不可能從嗓子裏蹦出來,這裏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蕾蕾激動、興奮的心情。

生2:我覺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氣壯”這個詞用得特別好,讀到這個詞時我都笑出來了,彷彿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時肯定在想:這下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拒絕(我)了,(我)心心念唸的雨衣終於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歡課文的最後一段。因爲蕾蕾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她的心情特別好,所以她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她的雨衣上落。這種感覺非常真實,我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1、本文寫法特點歸納。

過渡: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重點從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肯定也發現了這三種描寫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常常要結合多種描寫方法。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本文的寫法特點,然後再來進行幾個小練筆的訓練吧!

寫作特點歸納:

(1)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我”的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

(3)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寫出了兒童的純真、可愛。

2、小練筆。

(1)出示小練筆要求。

小練筆一:不同的心情下,我們看到同一個景物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所以唐代大詩人杜甫纔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請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寫一處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於景”。

小練筆二:文中蕾蕾與媽媽“鬥智鬥勇”的對話讀來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對話中還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你也來寫一組對話,注意將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相結合。

(2)學生朗讀所寫片段,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師備課教案 篇六

第1課三原色三間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三原色——紅、黃、藍;三間色——橙、綠、紫。

2、技能目標:掌握用原色調配間色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進行審美教育。教學重點:認識三原色,及三原色相互調和出來的三間色。

教學難點:

掌握運用原色調配間色的方法。課時:1課時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美術作品、繪畫工具、紙杯一個、調色盤一個、色環。

學生準備:

繪畫工具、調色盤一個、紙杯一個等。

教學過程:

1、欣賞導入:

老師:同學們,首先欣賞一下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圖片,來說一說,你能看到哪些顏色呢?

生:?(春天-綠色,夏天-紅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老師:這些顏色都有它們各自的相貌,我們就稱它們爲“色相”。老師:誰來說說,生活中帶有紅、黃、藍顏色的物品有哪些呢?生:?

老師:同學們,看一看自己帶來的顏料盒裏面的12種顏色,紅、黃、藍這三種顏色是不能用其他顏色調和出來的,但是,它們能調和出任何的其他顏色,他們是色彩王國的老祖宗,我們稱它們爲三原色。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三原色與三間色。

2、新課講授

⑴認識三原色老師:任何其它顏色,都調不出紅、黃、藍這三種顏色。⑵認識三間色老師:用兩種不同的原色調和會形成什麼顏色呢?(學生嘗試)(老師在講臺上示範)紅+黃=橙黃+藍=綠藍+紅=紫

老師:橙、綠、紫這三種顏色叫做三間色

老師:調和兩種原色時,其中一種原色添加的量不同,調出來的間色色相也會不同,同學們試驗一下,老師輔導。

3、學生感受練習(3~5分鐘)4、欣賞作品

老師:我們一起欣賞,用三原色、三間色裝飾的畫面是什麼樣的。

六、佈置作業:

要求:1、自制抽拉玩具,做做色彩遊戲,可以同桌兩個人合作,參考書本第一頁的左側。2、可以用三原色與三間色畫一幅你們喜歡的色彩圖畫。

七、互相評價

八、小結:

老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三原色是哪三種顏色?三間色是哪三種顏色?

第2課好朋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知無論哪個種族的人都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

2、瞭解不同種族人的相貌特徵,服裝打扮及風俗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欣賞圖片和大家討論,瞭解不同人種的特徵

2、抓住外形特徵,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不同的人種教學教學準備:

奧運會的五環標誌,各種族人物圖片、瞭解不同人種的風俗習慣,彩筆。

教學過程:

一、感知與體驗

師出示奧運會的五環標誌:這是什麼標誌?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2、引導學生觀察不同人種的特徵,可以從相貌、服裝等處進行分析

(地球上有50億人口,除了黃種人外,還有白種人、黑種人及其它有色人種)你知道各種族的差異是怎樣產生的嗎?

答案:由於地面上各處自然環境不同,在溫度、雨量、陽光等存在差異,又隨着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體形的發展,就分化出了現在世界上不同的人種。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保護皮下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免受紫外線的襲擊。所以長期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種變成了黑種人,他們的頭髮捲曲、覆蓋頭部,有隔熱作用。而長期居住在高緯寒冷地區的人羣,鼻子狹窄,使冷空氣較慢進入氣管和肺部。他們體形比熱帶地區要粗壯,膚色也較淺。這些特徵代代相傳,以至人類在地面上分衍成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

3、遊戲:你知道嗎?

師來表演不同的“問好”形式?

請學生有肢體語言來表示不同人種的風俗,其它同學猜一猜以小組爲單位,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你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以小組爲單位,欣賞同學們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介紹我瞭解的種族。着重介紹其三大特徵:

相貌特徵、服裝打扮、風俗習慣創造與表現

師生共同欣賞各族人的圖片,認一認是哪個種族,哪個國家的人,你的依據是什麼?推薦圖片:《地球上的小人》

學生以“各種族朋友”爲題,畫人物肖像教師示範,並強調注意點:

抓住特徵、概括特徵、誇張特徵(注重細節)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大膽表現。老師提示:

用簡練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

表現時抓住人物的外形及服飾特點。

三、反思與評價

1、分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賞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見“如果??,那就更好了。”2.課後學生可以舉辦一個各種族的服裝秀。

過程設計: 篇七

設置情景—講解常識—課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