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一、力 彈力教案(新版多篇)

一、力 彈力教案(新版多篇)

彈力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數據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數據。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教學活動

[新課導入]

觀看伊辛巴耶娃撐杆跳破世界紀錄及運動員跳水的視頻。

撐杆跳高運動員要使用撐杆,跳水時要使用跳板,你能說明這樣做的目的嗎?由此引入新課

師:那麼,這又是個什麼力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彈力的有關知識。

[新課教學]

一、形變

[實驗演示]

演示實驗1:彈簧掛上鉤碼後伸長。

演示實驗2:泡沫塑料塊受力而被壓縮、彎曲與扭轉。

演示實驗3:粉筆用力被折斷。

學生觀察思考什麼是形變

給出形變的定義——物體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

剛纔舉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沒有?

生1:沒有。

生2: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

演示實驗1視頻播放

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

(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M和N,讓一束光依次被這兩面鏡子反射,最後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光點。用力壓桌面,觀察刻度尺上光點位置的變化。)

演示實驗2

用手擠壓時燒瓶的形變

(雙手握住注滿紅墨水的燒瓶,用力擠壓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紅墨水液麪上升。)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什麼樣的實驗現象?

生: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原來不容易觀察的瓶子和桌面也發生了形變。

師:我們用了什麼樣的方法?

生:微觀放大的方法。

師: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一切物體都可以發生形變,形變分爲很多種類,有些物體在形變後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

給出形變的分類——彈性形變、範性形變

彈性形變 :外力在撤去後能夠恢復原狀

範性形變:外力在撤去後不能夠恢復原狀

師:剛剛我舉的例子中哪個屬於範性形變?

生:粉筆用力後被折斷

二、彈力

師:之前我們觀察了伊辛巴耶娃撐杆跳視頻,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那根撐杆,她能跳5米06那麼高嗎?不能,那撐杆對它一定有了一個力的作用。這個力我們就叫它彈力。

彈力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

彈力產生的條件——①直接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

確定彈力的方向

實例1:給出吊燈圖片,做出分析。以燈爲研究受力對象,鏈子吊住吊燈,鏈子發生形變。鏈子被拉長,就要企圖恢復形變。這裏施力物體----鏈子,受力物體----燈。這時候鏈子對燈的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指向鏈子收縮的方向。

實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牀的圖片,分析蹦牀凹下去時它想要恢復形變,彈力的方向----豎直向上指向受力物體人。

做出總結:

彈力方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施力物體指向受力物體

[課堂訓練]

關於彈力的產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要兩物體相接觸就一定產生彈力

B.只要兩物體相互吸引就一定產生彈力

C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一定有彈力產生

D.只有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纔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彈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題根據彈力的產生條件,接觸和彈性形變缺一不可。A、C都只有彈力產生條件的一個方面,而B只說“有相互吸引”,只能證明有力存在,不是彈力,故選項D正確。

幾種彈力:壓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過幾種常見的彈力進一步來研究彈力問題。

列表分析壓力、支持力和拉力它們的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由誰的形變產生、和力的方向這幾個問題。

進一步得出:彈力總是指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

判斷有無彈力:

例1:如圖所示,一球體靜止於一水平面與一側壁之間,不計任何摩擦,判斷側壁對球體有無彈力。 F1

分析:方法1:①假設水平面和側壁對球體

均產生彈力,分別爲F1、F2,對球體受力分析

如圖所示。由圖可知,F2的存在顯然不能使還應體處於靜止狀態,與題設條件(球體靜止)相矛盾,故側壁對球體無彈力。或 ②假設側壁對球體無彈力,則球體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彈力(支持力),球體能夠保持靜止,滿足題意,故假設成立。

假設法——就是假設這個力存在,看在這個力存在時作用效果是否與物體實際的運動狀態相符合,如果符合,說明這個力確實存在,否則這個力不存在。

方法2:條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靜止,則斜面對球無彈力。

彈 力 篇二

一、   說教材

設計意圖:孩子們玩過各種各樣的球,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齡球等,並且知道這些球的特點和玩法,它們都具有彈性,而彈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彈性,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發現彈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精神,促進幼兒動手能力,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彈力球》。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幼兒操作,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教學難點:讓幼兒大膽猜想,鼓勵幼兒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三、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彈力球的特點。

2、能在嘗試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四、活動準備:

1、活動要在玩過幾種球的基礎上進行。

2、彈力球或玻璃球幼兒每人1個。

3、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使彈力球跳的低的輔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綿等)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1、遊戲教學法:以遊戲的形式教學,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讓孩子快樂的玩彈力球。

2、引導法:針對幼兒在探索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的調控能力。

學法:

1、自主探索法:爲幼兒準備多種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彈力球的彈性。

2、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3、記錄法:幼兒在記錄表中填寫探索結果。

六、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

——你玩過什麼球?

老師出示不同材質的球,讓幼兒觀察比較,重點引導幼兒發現這些球什麼不同,感知球的軟硬特性。

——什麼球跳得高?

教師用同樣的力氣拍球,讓幼兒觀察那個球跳得高,得出結論:彈力球比其它球的彈性大,跳得高。

2、彈力球跳起來。

——你是怎麼玩彈力球的?

教師提問:孩子們,你們想一想彈力球可以怎樣玩呢?拍球、拋球、滾球、踢球、趕小豬等。

——怎樣讓彈力球跳得高?

——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們一起來玩玩吧!玩的時候請小朋友們比較:那個球跳得高。通過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與交流。幼兒總結:彈力球跳得最高。老師:“咱們再來一次彈力球跳高的比賽,看看誰的彈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請幼兒猜想:怎樣使彈力球跳的低?畫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麼辦法能讓彈力球跳的的低嗎?(用力小)。

——鼓勵幼兒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綿等進行試驗。活動前一起確定一個參照標準,已確定那個球跳的低,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師給你們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綿這些材料,你們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個別演示,請認爲自己的彈力球跳的低的幼兒進行演示。

——教師啓發幼兒說出彈力球在哪兒跳的低?

——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後與猜想作比較。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表面光滑平整,質地堅硬材料讓彈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帶有紋理和凹陷),質地柔軟的的材料讓彈力球跳得低。

4、操作記錄。

——教師與幼兒在圖表上再次記錄下操作結果。

七、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教師一改往日的“老師講,學生學”得傳統教學模式,從感知彈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彈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目的是爲孩子們搭建了探究的平臺;一步步的啓發引導,目的是爲了孩子們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讓孩子在玩中學。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彈力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彈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內容,是高中力學的基礎和重要內容,是高中學生在本教材學習中的一個大難點。就地位而言,學好彈力既可以鞏固加深對力的理解,同時又可以爲學好摩擦力做好鋪墊,所以無論是從知識本身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知識的外延來看彈力在本章中都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從知識角度:通過對國中內容的學習,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拉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其產生的原因,不能確定彈力的方向;從思維發展特點角度:對於剛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思想上、心理上還不太成熟,思維的敏捷度還不夠高,並且大部分停留在國中的形象思維上;從能力角度: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類比、概括、組織語言表達物理定義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2)知道彈力的定義(產生原因),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3)能夠確定常見彈力的方向。

(4)探究形變與彈力大小的定性關係,瞭解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利用生活實例和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使學生知道“放大”是一種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探究彈力產生原因的過程中,把探究出的規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律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連。

教學過程

1、導入—情景引入,設計問題

首先我通過複習力的定義,以及重力的產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涉及彈力的實例,通過大屏幕展示。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以上各種情況力在產生原因上的共同點。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由於問題設計難度較大,所以學生不可能把彈力產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結果引導學生指出彈力產生的前提:接觸、形變。

直接給出形變定義(國中已有介紹)。

通過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壓橡皮泥區別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

通過橡皮筋的形變介紹彈性限度。

通過圖片的前三種情況,結合扭轉海綿的演示,給出形變類型──彎曲形變、壓縮性變、伸長形變、扭轉形變,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涉及形變的知識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書和桌面作用過程時引出微小形變,通過微小形變的演示,明確形變的存在性,同時說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應用的方法。

在介紹完有關形變的知識後,再回到關於彈力產生原因問題的分析上,結合手壓彈簧的實例引導學生找出彈力產生原因的第三個關鍵詞—恢復原狀。

說明彈力是從力的產生原因角度定義的,總結出彈力的定義。

讓學生找出身邊存在的彈力,使物理和生活聯繫緊密。

在分析彈力的方向時,仍然從彈力產生原因上找答案,由關鍵詞──恢復原狀,得到受力物體所受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

通過隨堂練習1,總結出常見彈力具體的判斷方法──繩給物體彈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面面接觸彈力垂直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同時加深對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可引導學生直接找到與形變量的定性關係。

給出胡克定律的內容,強調錶達式中x和k的物理含義。

3、課堂小結、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進行。

通過鞏固練習2加深對主幹知識和易錯知識點的理解。

練習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要兩個物體接觸就一定有彈力產生

B.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彈力,是由於木塊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

C.胡克定律F=kx中x指的是彈簧的長度

D.繩對物體彈力的方向總是沿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4、課後作業及設計意圖

課後作業:

(1)課本56頁2、3、4題。(2)畫出小球在以下三種情況中所受彈力的方向。

設計意圖:

通過課本56頁2、3題補充彈力中“點面接觸”彈力方向的具體判斷方法。

通過彈簧探究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也是本節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由於時間關係,課堂只能給出實驗結果,所以要通過下節課對課本56頁4題的講解,補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時加深對胡克定律的理解。

對於彈力是否有無的判斷是以後受力分析的一個難點,有些微小形變不易觀察,所以我想通過課後作業(2)在下節課講解的過程中總結出是否產生彈力的另外一種判斷方法──假設法;同時通過此題強調對於這種球面與平面接觸的情況,彈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時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彈力沿過切點的半徑方向。

課後反思

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想的效果。

我通過生活實際內容引入,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學生有意注意,設計合理的探究內容,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爲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在順利呈現了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相應的迴應及啓發,完成了教學環節的順利過渡。不足之處是,在演示微小形變的環節,微小形變演示器和通過玻璃瓶觀察微小形變儀器的使用有些重複,只選擇一個就可以了,這樣可以節省些時間,不至於再講胡克定律的時候過於匆忙。這是我下次進行課堂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

彈 力 篇四

[教學目標 ]⑴知道彈力是怎樣產生的;⑵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和彈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實際運用所適用的條件。

[課    時]1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鋼尺、彈簧、重物(鉤碼)等

[教學過程 ]

一、複習提問

1、重力是怎樣產生的?其方向如何?

2、複習國中內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複習過渡到新課,並演示說明(板書)

(一)形變

(1)形變

(2)彈性形變

演示圖示1中的實驗,請同學們注意仔細觀察並回答下列問題。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誰加給重物的?(鋼尺)

③鋼尺爲什麼能對重物產生支持力?(鋼尺發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

(二)彈力

(1)彈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提問:④由此可見,支持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⑤重物放在鋼尺上,鋼尺就彎曲,爲什麼?(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與鋼尺直接接觸,從而發生微小形變,對鋼尺產生了向下的彈力即壓力。)

可見,壓力支持力都是彈力。並進一步分析得出:

(2)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併發生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後總結。

①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②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提問:電燈對電線產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生的拉力屬什麼樣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麼?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③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着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係爲:

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彈簧的倔強係數,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係數一般不相同。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於伸長或壓縮形變。

三、小結

四、學生練習:閱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3)(5)與學生一起討論。作業 本上寫(2)(4)。

《力彈力》教學反思 篇五

通過本課教學,主要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課始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比賽的視頻,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到蹦牀能把運動員彈跳得很高,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蹦牀爲什麼能把人彈起這麼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課的學習。其二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體會到運動員爲祖國爭得了榮譽,付出了汗水與努力,這一切需要平時勤學苦練才能達到,激發學生努力學習,長大了報效祖國的情感。

二、在科學課堂中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開展活動。在探究環節中選取的材料是彈簧、橡皮筋、尺子、海綿等,它們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物品,通過探究使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體裏面也蘊含着科學,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在活動三讓學生聯繫實際說一說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的眼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的價值。

彈力教案 篇六

高一物理《彈力》教學設計及反思

摘要: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Posner)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新課程教學呼喚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時期的教師不僅專業學識要較爲豐富,而且還善於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筆者試做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物理 教學反思

一、設計思想

國中階段物理教學只能通過直觀教學介紹物理現象和規律,不能觸及物理現象的本質,這種直觀教學使學生比較習慣於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一些事物和現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觀點,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國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實驗爲基礎,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物理現象和結論,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研究的問題大多是單一對象、單一過程、靜態的簡單問題,易於學生接受;教材編寫形式主要是觀察與思考、實驗與思考、讀讀想想、想想議議,小實驗、小製作、閱讀材料與知識小結,學生容易閱讀。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本節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的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爲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們在國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會很空泛。教師覺得“沒戲可唱”,學生則有“炒冷飯”之感。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採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爲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教科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係”,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並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滲透。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國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爲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達式,瞭解勁度係數的單位、符號及物理意義,並能運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4.知道胡克定律的圖象的意義,掌握利用圖象法計算勁度係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於人類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