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全球競爭力報告(新版多篇)

全球競爭力報告(新版多篇)

全球滑雪市場報告 篇一

全球保險市場調研報告

全球保險巨頭德國安聯集團研究部門最新發布的《全球保險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xx年,全球保費總收入創歷史新高,達到3.65萬億歐元,剔除受匯率影響,同比增幅約4.4%。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增加的總計1500億歐元左右的保費中,約有700億歐元來自同一個市場――中國。這意味着,中國撐起了全球保費增幅的近半壁江山。安聯的報告顯示,若不是中國,全球保險行業去年的保費增幅僅能達到2.7%。

尤其是在壽險領域,2017年,“中國效應”尤爲突出。如果沒有中國的保費總收入,那麼,2017年全球壽險業保費總收入的增幅將從4.7%跌至2.3%。從具體數據來看,中國壽險市場在2017年實現了超過30%的增速,達到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安聯的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的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約170歐元,距離發達國家的保險密度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但中國的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奧地利,並且幾乎快趕上以高度認可壽險產品著稱的德國,2017年德國的保險深度爲2.7%,遠低於西歐國家平均值4.7%。

中德安聯人壽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陳良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保險市場一路高歌猛進、蓬勃發展,這讓我們看到了機遇,也迎來了新一輪挑戰。作爲安聯集團在中國唯一的合資壽險公司,2017年恰好是中德安聯深耕中國市場的第18年。中國的保險消費市場是具備了無限潛力,中德安聯將繼續聚焦業務轉型與管理變革,不斷優化業務結構,提升客戶服務品質,爲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安聯的報告同時分析認爲:“中國在全球保險業佔據半壁江山的情形,一方面也是因爲全球其他地區壽險市場的萎靡不振。根據估算,2017年西歐國家保險費整體收入下降1.2%,這也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除了西歐,東歐部分國家和澳大利亞的壽險市場亦在繼續萎縮。”

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發展,正逐漸蠶食西歐在全球保險市場所佔的比重。從全球保險市場整體情況來看,西歐的保險市場仍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西歐在全球保險市場的佔有率持續萎縮,下滑至27%左右,而在10年前,西歐的市場佔有率則高達36%。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在全球保險市場的佔有率從2000年初的6%跌至2017年的4.2%,德國在全球總保費收入排行榜上,已經被中國超越。

[全球保險市場調研報告]

全球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前20名 篇二

我國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的高速增長時期,從我國及河北省當前的產業構成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仍佔主體地位,而在工業中,製造業又佔主體地位。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軌跡看,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增強其綜合競爭力的基礎。因此,關注河北省工業競爭力,尤其是關注河北省製造業競爭力,找出提高其競爭力的途徑和措施,是加速河北省工業化進程的當務之急。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全文 篇三

競爭力是指競爭主體(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等)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及其發展潛力的強弱程度,它集中體現爲該競爭主體的產品(或勞務)所佔市場份額的大小及其持續擴張的能力,可通過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優勢係數來反映,具體測定方法參見文獻1。

1.1 市場優勢:全國排名第七,呈減弱趨勢(見表1)

表1  全國前7位省市工業品市場佔有率 單位:%

附圖

資源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有關數據計算,中國統計出版社(版、版。)

1.2 競爭優勢:全國排名第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亦呈減弱趨勢(見表2)

表2  全國前10位省市工業競爭優勢係數表

附圖

資源來源:同表1

1.3 競爭力綜合分析

1.3.1 河北省工業競爭力呈下降趨勢。河北省20工業品市場佔有率爲4.0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排名第7位;競爭優勢係數爲0.9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國排名第10位,競爭優勢低於市場優勢。從整體看,與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業品市場佔有率在全國排位未變,但絕對數下降了0.13個百分點;競爭優勢係數降低了1個位次,下降3個百分點,說明我省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都有所降低,潛在競爭優勢更低於顯在市場優勢,競爭後勁不足。

1.3.2 河北省工業競爭力與先進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過對全國31個省市區近三年的競爭力指標計算的標誌變動度顯示,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優勢係數的極差、標準差和變異係數均呈上升趨勢,表明我國各地區工業競爭力的離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業競爭力與先進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見表1,表2)

1.3.3 佔全省工業產值4/5強的製造業競爭力明顯偏低。從河北省工業的競爭力結構看,公用業的競爭力水平最高,市場佔有率爲7.29%,競爭優勢係數爲1.61,均遠遠高於河北省工業整體競爭力水平,但公用業的競爭力在相當程度上是靠壟斷優勢獲得的;採掘業次之,市場佔有率爲4.60%,高於河北省工業整體市場佔有率,競爭優勢係數爲0.92,與全省工業整體水平相當,但採掘業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資源優勢獲得的;製造業競爭力水平最低,市場佔有率爲3.69%,競爭優勢係數爲0.88,均低於河北省工業整體競爭力水平,而製造業的競爭力基本上是靠市場競爭獲得的;從河北省工業的構成看,2000年採掘業、製造業和公用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爲7.38%、84.45%和8.17%;因此,產值比重佔80%以上的製造業缺乏市場競爭力,缺乏在全國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產品和企業,是導致河北省工業競爭力較低的主要原因(見表3)。

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發佈:紐約居首 篇四

城市競爭力報告:城市病

從華爲到中興,從深圳“出走”的傳聞接連不斷,難道深圳喪失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了麼?

儘管相關傳言被證明並非實情,但無風不起浪,而深圳這座活力滿滿的創新城市近年來也的確逐漸遭受大城市病的炙烤。

實際上,深圳這個年輕的大都市正日益體現出頗具矛盾色彩的兩面——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深圳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連續第二年位列第一;但與此同時,其城市病指數同樣位居榜首,着實讓人擔憂。

綜合競爭力蟬聯榜首

根據上述《報告》,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臺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和無錫。

與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名單沒有顯著變化,只有廣州超越臺北躋身第四位,北京超越蘇州躋身第七位。

深圳則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資料顯示,深圳20全市生產總值達1.75萬億元,增長8.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27億元,增長3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創來新高。

此外,年和諧城市競爭力十強深圳也位居榜首。排名依次爲:深圳、北京、武漢、上海、廈門、寧波、蘇州、青島、大連、威海。

5月29日,在廣州舉行的“從都國際論壇”上,深圳市長許勤公開澄清,“華爲、中興都不會離開深圳。華爲剛向深圳市政府提交發展規劃,完全沒有撤出深圳的計劃,而中興永遠會在深圳。”

從很多方面看,這座城市對優秀企業仍舊有強大的吸力。2015年知識城市競爭力十強分別爲: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天津、杭州、蘇州、武漢、大連。其中北京已經連續3年蟬聯第一,而深圳超越上海成爲最大看點。

報告稱,深圳雖然在金融、科技方面與北京、上海還有一定差距,但製造業優勢明顯,涌現出華爲、中興、比亞迪(59.000, 1.08, 1.86%)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本土製造業企業和衆多外向型中小企業,成爲國家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許勤表示,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推進創(本站★)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用於研發的經費已佔到GDP的4%,未來還會持續增加。

城市病日趨嚴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市競爭力強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趨嚴重。人口單中心過度聚集是導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說起城市病,以往人們都會迅速聯想到北京和上海,其實深圳“城市病”指數不僅在前十之中,甚至已經排到榜首。

深圳都“病”在哪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城市病掛鉤的諸多分項指標中,深圳排名都很靠前,除環境一項外,其餘均在前十之中。

首先是安全,大城市正面臨着公共安全問題,犯罪人口的基數不斷擴大。在城市商業區、城鄉結合部、車站、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等,存在着容易導致犯罪的消極因素,從而引起治安問題。人口規模較大、人口流動性強的深圳市刑事犯罪率相對較高,達到了0.221%,在刑事案件率指數榜上排在第一位。

在交通方面,報告顯示,全國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擁堵,交通擁堵得分均值爲1.74。北京、濟南、哈爾濱、杭州、大連、廣州、上海、深圳等躋身中國十大交通擁堵城市,深圳位列第8,得分1.86,超過均值。

住房壓力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徵。大城市住房緊張問題明顯,房價高企,嚴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過去一年半來,深圳樓市行情看漲,全市平均房價由20底的29577元/平方米漲至最高點的56149元/平方米,漲幅高達90%。

在《報告》提到的房價收入比指數前十名大城市中,深圳僅低於溫州和北京,房價收入比爲14.5,排名第三。

全國38個大城市數據顯示,醫療設施短缺、看病難問題嚴重,平均牀位數僅爲36.8個/萬人。從醫院、衛生院牀位緊張的前十大城市情況來看,深圳同樣排進“三甲”之中。由於城市規模大,腹地人口數量多,平均每萬人只享有25.6個牀位。

下一步,深圳往哪走?

要找出城市病的病根,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報告》稱,聚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徵,人口與產業的聚集帶來正面的積極效應,但是城市人口過度向中心城區聚集,一旦超出合理水平,就會導致負面的消極因素增加。

國際經驗顯示,城市最優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約1萬人。全國38個大城市數據顯示,共有15個大城市中心城區超過最優規模。中國人口膨脹相對嚴重的前十大城市中,深圳排名第六。

《報告》稱,單靠市場力量驅動下的城市發展通常會超出最優規模而造成“城市病”等嚴重問題,由於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解決之道在哪裏?倪鵬飛說,中國大城市內部的多中心結構普遍缺失、城市病癒演愈烈;儘管頂級城市間功能分工和網絡化已經浮現,但低級別城市間的等級化聯繫特徵明顯,城市網絡化聯繫遠未形成。

深圳表現得十分典型。綜合開發(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爲,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後,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經濟地理”,縮短市場的分隔,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倪鵬飛也持相同觀點,認爲在城際快速交通網絡的建立和地區開放發展過程中,中國將逐步形成網絡化的城市聯繫體系。城市功能網絡化,即不同城市間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補。

眼下,深圳已經開始向這一目標邁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廣東省實施深莞惠(3+2)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和深圳東進戰略的背景下,深圳、河源兩座城市未來將更加緊密,聯動發展。

據深圳市政府公開資料,至,深圳市公佈統籌安排3億元財政資金以股份形式投入組建投資開發公司,同時深圳各共建區財政也安排相應資金對口幫扶河源各縣區產業園。

倪鵬飛建議,要強化大城市規劃與管理,通過提高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引領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完善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構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通勤系統,以弱化擁擠效應對大城市規模經濟的抵消。

全球競爭力的六大必修課 篇五

全球移民報告通用模板

據界面新聞1月10日報道,聯合國全球移民報告顯示,全球國際移民人數在已達到2.44億。目前,國際移民居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中國列第四。

所謂國際移民人數是指在一國出生並在其它國家居住的人口數量,其中也包括難民。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自至今,國際移民人數增加了7100萬,增幅爲41%。而且,2.44億國際移民人數中包括約萬難民。

聯合國的這份報告稱,國際移民人數增長比世界人口增長更快,20世界人口中的3.3%是移民,而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地區,國際移民人數至少佔其總人口的10%。

目前,國際移民居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約4700萬人,其次是德國和俄羅斯,人數都爲1200萬。從國際移民的出生地來看,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有1600萬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羅斯,中國排在第四位,有1000萬人。

河北工業競爭力報告 篇六

美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擁有最多滑雪場,每個國家超過200座(少於5座提升設備的小型滑雪場除外)。

全球年滑雪人次在4億左右,滑雪者羣體爲1.3億人。阿爾卑斯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滑雪勝地,吸引了43%的滑雪者,卻只佔全球15%的滑雪者。第二大的滑雪勝地是美洲(主要是北美),佔全球滑雪人次的21%。

全球移民報告通用 篇七

全球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前20名

由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完成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絲綢之路城市網》昨天在京發佈。報告稱,在全球505個樣本城市的競爭力年度排名中,前10名城市依次爲: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悉尼和法蘭克福。

記者獲悉,從洲際比較來看,亞洲的少數城市位居世界前列,大多數城市競爭力水平較低;歐洲的各國先進城市間差距較小,俄羅斯城市相對落後;北美洲的先進城市顯著領先,區域內總體差距不大;在其他區域中,大洋洲領跑南半球,南美洲城市略強於非洲城市。

報告使用競爭力投入框架,選擇六大潛在變量,構建指標體系,選取全球505個樣本城市,採集和處理相關數據,編制城市潛在競爭力指數。研究發現,隨着全球範圍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世界經濟重心的逐漸東移,全球城市競爭力(潛在競爭力)的格局繼續發生着重要的變化。

在全球505個樣本城市的競爭力年度排名中,前10名城市依次爲: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悉尼和法蘭克福。進入全球前10名的亞洲城市數量已超過歐洲、北美洲城市的數量,顯示出亞洲的先進城市不斷崛起,與歐美的先進城市處於同一競爭力水平行列中,歐(洲)美(洲)亞(洲)先進城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從洲際比較來看,亞洲的少數城市位居世界前列,大多數城市競爭力水平較低;歐洲的各國先進城市間差距較小,俄羅斯城市相對落後;北美洲的先進城市顯著領先,區域內總體差距不大;在其他區域中,大洋洲領跑南半球,南美洲城市略強於非洲城市。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組長、首席城市經濟學家倪鵬飛,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經濟局局長助理、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組長(聯合)Marco Kamiya,分別對《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做了總體介紹。

在全球城市競爭力百強城市中,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的城市分別佔據37個、38個和19個數席位,其餘6個席位被大洋洲城市摘得,南美洲和非洲沒有城市進入全球百強行列。在亞洲最具有競爭力的前20名城市中,中國和日本入圍的城市數量最多,分別有7個和6個,剩餘的7個城市分別來自於新加坡、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泰國、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

報告發現,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總體上處於全球中等水平,少數城市躋身全球競爭力前列,多數城市的競爭力水平不高,國家內部城市間競爭力差距較大。中國的69個樣本城市競爭力指數得分均值(0.310)略高於全球均值(0.304),有7個城市排名位於全球前100,其中,香港、上海、北京等中國頂尖城市位居全球前十,進入全球頂尖競爭力的城市行列。前200城市中國僅17個,競爭力變異係數爲0.3774,低於許多發達國家。中國前20名城市(全球排名)依次爲:香港(6)、上海(7)、北京(8)、臺北(25)、深圳(66)、廣州(74)、澳門(81)、天津(138)、杭州(139)、東莞(154)、西安(161)、高雄(168)、大連(175)、蘇州(184)、新竹(186)、南京(187)、廈門(198)、中山(202)、武漢(215)、寧波(217)。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本年度稍前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從產出角度測度顯示競爭力不同,本次報告主要測度潛在競爭力,課題組繼續保持顯示競爭力深圳名列中國城市前茅的評價。

報告發現,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相比,儘管中國的部分頂尖城市已經躋身全球頂尖競爭力的城市行列,但中國城市的全球競爭力水平總體上與美國城市存在差距。中國城市競爭力指數得分均值(0.31)明顯低於美國城市的均值(0.46)。中國城市間的競爭力均衡程度明顯低於美國。

美國的變異係數(0.2226)低於中國的變異係數(0.3774)。中等偏上競爭力水平城市的數量及發展不足是中國城市全球競爭力水平總體不及美國的。主要原因。

從全球城市分項競爭力表現看,在企業本體方面,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上海等重點城市遙遙領先,多數城市低於世界均值,全球範圍內城市間在跨國公司集聚、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上的差異較大;在當地需求方面,呈現指數近似正態分佈、城市間變異不大的總體特徵,以及歐美旗鼓相當、亞洲**巨大的區域格局;在當地要素方面,總體上亞(洲)歐(洲)領先世界,北美洲表現欠佳;

在硬件環境方面,歐美國家城市優勢明顯,中亞、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依舊落後;在軟件環境方面,歐美城市軟件環境指數較高,非洲、拉丁美洲城市軟件環境落後;在全球聯繫方面,城市間差距比較明顯,歐美國家成爲全球聯繫中樞,新興經濟體明星城市快速發展,非洲和拉美國家處於世界邊緣。

報告發現:全球聯繫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全球科技創新活動具有集羣特徵和不均衡分佈格局,科技創新正成爲世界城市的重要標誌性功能;國家首位城市全球聯繫代表國家或超越國家。各國首位城市是本國全球聯繫最高城市的代表,功能性機構集聚及聯繫的加深正在不斷促進首位城市全球聯繫的提升。

地緣聯繫仍是國家首位城市之間聯繫的基本特徵,國家高端產業的容納力成爲首位城市之間聯繫的基石,國家之間的貿易需求成爲首位城市之間聯繫的集中體現。未來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城市代表正在以更高的效率、更有遠見的視野努力躋身世界城市的精英俱樂部。

報告發現,城市競爭力的軟件因素已經在經濟和企業選址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公司必須不斷對新環境特性保持敏感度;在外商直接投資和國內直接投資網絡中,中國的表現突出的城市在地理上呈現出集聚模式。中國國內投資網絡包含的是一個相對固定並內聚的大型子羣。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長江三角洲地區更加內聚且均衡。投資者和城市決策者在制定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考慮網絡化聚集效應和重要區位因素。

報告認爲:大都市競爭力是全球轉型中一個日漸重要的全新議題。大都市規劃和治理直接關係到大都市自身乃至所在國的競爭力;由於大都市結構具有複雜性特徵,針對大都市的政策體系需涵蓋和整合經濟、規劃、財政等幾大領域,對大都市政治管理和治理應置於一個正式和非正式背景下的經濟、規劃和財政框架內。

報告以絲綢之路城市網爲主題,在較爲詳實的數據基礎上對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城市發展與聯繫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城市的發展是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城市間有機聯繫是促進地區間開放、合作、共贏的重要支撐。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城市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爲東西兩端凸起、中段凹陷的西提“U”型格局。其中,東端地區(中國等)城市整體發展快,地區間差距大;西端地區(歐洲)城市發展層次高,經濟增速相對滯緩;中段地區(中亞、西亞、南亞、東非和北非等)城市發展水平整體較低,發展進程不一。

報告指出,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城市間聯繫具有由東西兩端核心城市主導、跳躍過中段地區絕大多城市的“過頂”聯繫形態。其中,東亞、東南亞、西歐、中歐等次區域核心城市在生產性服務業全球網絡聯繫上地位及優勢突出,十強城市依次爲:倫

敦、香港、巴黎、新加坡、上海、迪拜、北京、米蘭、孟買、莫斯科。

而北非、東北和中亞等次區域城市的全球聯繫整體表現欠佳,一些城市相對封閉、孤立。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城市聯繫度與其城市收入水平正相關,不同人口規模的城市的全球聯繫水平存在階梯性差異,城市的經濟密度是城市對外網絡聯繫的關鍵支撐。

另據瞭解,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城市發展及聯繫格局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呈現出一張“中心是邊緣、邊緣是中心”、“兩端已成網、中間帶軸狀”的城市網。該網絡中,地理的中心是網絡的邊緣,地理的邊緣是網絡的中心;儘管形態不規則,但絲綢之路城市網的輪廓及城市層級結構體系已經浮現。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產業體系構成了整個網絡中城市發展與聯繫的主要內容,硬件環境、軟件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深刻影響着絲綢之路城市網的結構形態及演變進程。

報告展望,在基礎設施聯通、制度環境優化、商品服務貿易、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網絡演變等多個方面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背景下,未來絲綢之路城市網將呈現“歐洲延展、東亞加密、印非崛起、中亞下沉、中東分化”等變動趨勢,出現由東亞城市網、歐洲城市網、南亞城市網以及第一歐亞大陸橋城市帶、第二歐亞大陸橋城市帶、海上絲綢之路城市帶、非洲西部沿海城市帶組成的“三網四帶”城市體系新格局,並將通過網狀延伸、帶狀擴展、多極支撐等方式深刻改變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有鑑於全球城市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已就合作開展相關研究達成協議,計劃在未來5年內以聯合發表《全球城市競爭力年度報告》爲主線,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國際專家,選擇全球城市重大議題開展研究,以形成對全世界有用的城市競爭力模型分析工具和對全球實施新城市議程有重要決策參考作用的學術成果。

記者獲悉,在此次發佈會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史育龍,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啓宇分別做了發言。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城房室副主任劉彥平點評。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何德旭院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趙劍英社長兼總編,鳳凰財經研究院劉杉院長出席發佈會並分別做了致辭。會議發佈了由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完成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絲綢之路城市網》(The 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Cities Network along the Silk Road)。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組長、首席城市經濟學家倪鵬飛,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經濟局局長助理、中國社科院(財經院)-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組長(聯合)Marco Kamiya,分別對《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做了總體介紹。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博士後丁如曦對報告主題“絲綢之路城市網”做了介紹。

這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和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聯合國副祕書長)華安-克洛斯(Joan Clos)作序,中國社科院、聯合國人居署及國際知名專家聯合完成的研究報告,將在中國社科院和聯合國人居署總部等巡迴發佈,並將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

城市競爭力報告:城市病 篇八

20XX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微博]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在清華經管學院發佈了全球創業觀察報告,這次發佈的報告主題是中國青年創業報告。這是該中心自20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研究以來發布的第10份中國創業觀察報告。

青年爲創業者主力軍 更傾向於接納朋友建議

青年創業者是指年齡在18-44歲之間的創業者。中國青年創業相對於全員的創業活動更爲活躍。我國青年創業活躍程度在全球創業觀察的70個參與國家和地區中排在22位,早期創業活動指數爲18%,屬於活躍的國家。

據瞭解,無論男女,青年創業最多的年齡段在25-35歲。其次是35-44歲間的創業者。

創業者與受教育程度有關係嗎?按照受教育程度,青年創業者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佔60%,受過高等教育的創業者比重接近40%。擁有本科學歷的創業者佔12.2%。專科學歷的創業者佔27.5%。全員創業者中,擁有本科學歷的比重佔9.2%,美國爲51.7%;擁有專科學歷的比重佔21.6%,美國爲33.5%。

從創業動機看,可以把創業者分爲生存型創業者和機會型創業者。前者是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選擇創業;後者是看到了比目前事業選擇更好的機會而去創業。研究表明,這兩類創業的效應不同。相對於生存型創業,機會型創業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更好的創新、更新的市場和更大的成長潛力。我們的調查看到,青年創業中,學歷是國小的創業者佔機會型創業的比重爲22.2%,而學歷是高中和大學的創業者佔機會型創業者的比重爲70%以上。

青年創業者對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滿意度高於非創業者。調查顯示,超過50%的青年創業者對生活是滿意的,而非創業者低於50%。而且,青年創業者的創業有成熟,滿意的人越多。這一點在對工作收入的滿意度上表選的更加明顯。青年創業者對工作收入的滿意度,在還是初生創業者時爲略高於40%,在成爲初創企業後,達到50%。而非創業者對工作收入的滿意度低於40%。

此外,據報告顯示,青年創業者的三個主要資金來源以此是:朋友、家庭和親戚,分別爲36%,34.7%和16%。青年創業主要從四個來源獲得意見建議:73.9%來自朋友;52.6%來自配偶或伴侶;45.7%來自父母;39.2%來自家庭或親戚。

90後不懼失敗 80後更自信有創業能力

據瞭解,報告的80後對應於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創業者,90後對應於年齡在18-24歲之間的創業者。這兩種不同的創業羣體是否有特有的羣體特徵呢?

80後是青年創業者的主體,創業活動最爲活躍。80後創業者的早期創業指數爲21.34%,90後創業者的早期創業指數爲14.32%。

90後相對於80後,有31.1%的被訪90後認爲在未來三年內有創業意願,且不懼失敗。但在創業能力方面,認爲自己具備創業能力的人少於80後。無論是80後還是90後,都認爲創業是好的職業選擇。

此外,這兩個羣體也有類似的地方。80後和90後的創業動機沒有區別,都是以機會型創業爲主要動機,分別達到66.5%和68.9%。

在中高技術上無優勢但注重產品新穎性

從創業中的創新程度、市場開發程度、成長性、中高技術所佔比例、創造就業和國際導向等可以衡量創業質量。青年創業者作爲一羣有活力的羣體,但是創業並不是一時頭腦熱,要有一定的眼界與充分的準備。創業的長期發展與創業者所選行業、創業者眼界、能力等密切相關。那麼,青年創業者的創業質量如何?

據報告顯示,青年創業者更注重產品的新穎性,與全員創業者相比,有77.7%的青年創業者的產品具有新穎性,高於全員創業者的62.7%;青年創業者較有成長潛力,與全員創業者相比,有新技術和一定增長潛力以上程度的青年創業者爲6.2%,全員創業者爲5.7%。

青年創業者更有可能創造就業。青年創業者能提供的當前就業機會中,有17.1%的青年創業者預期能提供超過5個人的就業崗位,高於全員創業者的16.7%;青年創業者5年內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中,有36.9%的青年創業者預期能提供超過5人的就業崗位,高於全員創業者的35.3%。同時,青年創業者更關注國際市場。

但是,青年創業者也有自身的不足。他們在中高技術上並沒有優勢。從調查數據看,不到2%的青年創業者是基於中高技術的創業。

[全球創業觀察報告參考]

項兵:家族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篇九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全文

1月7日,《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中文版在北京正式發佈。《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由聯合國發佈,旨在增強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的科學與政策對接。報告的中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組織發佈,由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領銜的團隊翻譯完成。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基於《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首部報告——《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原稿的內容,“里約+20”會議的授權,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的背景,重點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一是如何通過加強科學與政策對接(SPI)推動可持續發展;二是如何實現後2015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報告提供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觀點;認爲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考察了海洋及海洋資源和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把減輕災害風險作爲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一個重要的跨領域問題加以討論;還討論了三類特殊狀況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科學與政策對接情況。

報告認爲,推動工業化是促進包容性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到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和不可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戰略仍然嚴重依賴擴大出口以支持規模化生產。因此,對於海外市場中消費者喜好變化、品牌需求和政府海外市場法規的適應能力與出口的前景密切相關。作爲生產者將需要不斷地改變去滿足更加挑剔的發達國家消費者,適應其更頻繁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以及成本、質量和可靠性標準等方面的評估,這也將成爲商業領域一個越來越常見的特徵,不僅對製造商而言,也包括各種類型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商。對於發展中國家,能否滿足技術標準,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

報告指出,根據增長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所有已有數十年的高增長率的國家都表現出經濟結構上的變化。另外,“所有處於貧窮狀態的國家,都未能實現結構變化”。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的一項研究中,來自50個發展中國家在1970—的證據表明,經濟體中的人均增長和GDP中製造業增加值(MVA)佔比的平均變化之間存在着很強的相關性。

報告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長約3%的情況下,全球能源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持平。這是40年來第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導致經濟倒退的情況下實現零增長。世界各國均積極行動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效。北美洲在天然氣和石油生產中廣泛地採用水力壓裂法以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了可觀的影響。

報告指出衛星圖像已成爲評估自然災害脆弱性的關鍵資源之一,包括乾旱和洪水。在非洲,衛星圖像被用來測定在納米比亞、塞內加爾和蘇丹地區的洪水風險區;衛星圖像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和降水數據相結合,得到了尼日爾貝努埃河的。洪水風險圖。尼日利亞與英國、西班牙和中國共同參與了“災害監測星座” 衛星工程,它是國際上第一個觀測地球星座的低成本小型衛星,可以向包括全球災害監測在內的應用提供每日衛星圖像。災害監測星座旨在發生重大國際災害事件時提供商業和免費的衛星圖像以發揮人道主義作用。

相關新聞:

7日,《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中文版在北京正式發佈,《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由聯合國發佈,旨在增強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的科學與政策對接。

這份報告的中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組織發佈,由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領銜的團隊翻譯完成。

主辦方介紹,2015年是全球可持續發展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全球貧困、不平等問題依然凸出,氣候變化、資源環境等挑戰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在2015年9月,世界領導人齊聚聯合國紐約總部召開可持續發展峯會,正式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個新議程賦予了《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跟進和評估的作用。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圍繞如何通過加強科學與政策對接推動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後2015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兩大主題展開,討論了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如何促進科學與政策對接,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了關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觀點。

報告還考察了海洋及海洋資源和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把減輕災害風險作爲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一個重要的跨領域問題加以討論。推動工業化是促進包容性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到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和不可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此外,這份報告還討論了三類特殊狀況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科學與政策對接情況。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指出,在全球經濟增長約3%的情況下,20全球能源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持平。這是40年來第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導致經濟倒退的情況下實現零增長。

報告稱,世界各國均積極行動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效。北美洲在天然氣和石油生產中廣泛地採用水力壓裂法以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了可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