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代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古代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古代歷史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西晉短期統一;少數民族的內遷和西晉的滅亡。十六國和東晉的建立;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中華民族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西晉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聯繫。

②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①通過對“西晉爲什麼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史實的能力。

②通過對淝水之戰雙方情況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和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淝水之戰。

教學難點:

內遷的各族。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①我國三國鼎立時期有哪三個國家?各在什麼時間建立?都城在哪兒?開國皇帝是誰?

②在魏、蜀、吳三國中哪國實力最強?爲什麼?

2、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後指出:由於曹魏推廣屯田制,重視水利建設,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因此日益強大,這就爲三國曆史的最終結束棗西晉統一中國創造了條件。

3、講授新課(板書)第23課西晉和東晉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

一、西晉的短期統一(280—316年)(板書)

1、統一過程:(板書)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圖示講解。(見板書設計)。

曹丕建魏,得到多謀略善權變的大將司馬懿的支持,曹丕死後,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控制了魏國軍政大權。263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趁諸葛亮死,蜀帝劉禪無能,朝政混亂之機派兵滅蜀。

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廢魏帝,自稱皇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晉武帝經過周密的準備,派兵滅吳,280年吳亡,三國鼎立的局面便告結束。

向學生強調,結束三國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馬炎建立的西晉,西晉建立265年,統一是在280年。

讓學生看《西晉的疆域》圖。

那麼西晉爲什麼能實現統一呢?可引導學生從主客觀兩方面考慮。

主觀原因;司馬氏控制的魏國實力日益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

客觀原因: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願望。

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並沒有出現長期統一的富強的局面,由於統治階段內部的混戰和他們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會矛盾:(板書)

①八王之亂(板書)

根本原因:西晉統治者昏庸腐朽。

性質:西晉皇族爲爭奪中央政權而進行的混戰。

危害:混戰長達16年,給人民帶來災難;經濟遭到破壞,西晉衰落。

②內遷各族(板書)

內遷各族,東漢、魏晉時期,邊疆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稱他們爲“五胡”。

讓學生看142頁《西晉內遷各族的分佈》圖,找出這些少數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記憶此圖。

這些內遷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同漢族雜居相處,互相學習,逐漸融合,對祖國北方的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

而西晉政權卻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徵兵派役,甚至掠賣爲奴婢。

八王之戰使西晉衰落,西晉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又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就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3、西晉結束:316年被劉聰所滅。(板書)

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起兵稱帝,進攻西晉,匈奴兵佔領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劉淵之子劉聰又率兵攻入長安,西晉滅亡。

(強調)腐敗的西晉王朝是劉淵的兒子劉聰滅亡的,而不是劉淵,時間是316年。

思考:西晉爲什麼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引導學生從西晉滅亡原因和存在時間上分析:

①西晉統治集團腐朽,造成“八王之亂”,西晉統治衰落;對各族人民殘酷剝削壓迫,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紛紛掀起反晉鬥爭,導致西晉滅亡。

②西晉從建立至滅亡(265年—316年)共51年,從統一至滅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

西晉滅亡後中國的情況怎樣呢?

二、十六國和東晉的建立(板書)

1、十六國:(板書)

從四世紀初到五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國家,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爲十六國。

讓學生看143頁表,瞭解有哪些國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記憶。

十六國的多數政權都是少數民族首領建立起來的;二十六國時期,各國彼此攻戰,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但是,各民族通過長期交往和互相影響,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東晉建立:(板書)

東晉最大的特點是軟弱。

造成軟弱的原因,一是政權的基礎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貴族地主(王導爲首)與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當時流傳的“王與馬共天下”這幾句話,就真實地反映了東晉初年的政治狀況。二是東晉政權時刻受到來自北方十六國的威脅,偏安江南。

東晉統治者軟弱,而南遷的北方人民卻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恢復中原,祖逖就是當時恢復中原的傑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書)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經過幾年艱苦戰鬥,收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教師指出)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勤奮練武,隨時準備報效國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的堅強決心,這是他成爲恢復中原的傑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學生學習祖逖“聞雞起舞”的精神,從小刻苦學習,隨時準備報效祖國。

祖逖北伐最終沒有獲得成功,其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是因爲東晉建立後,統治者腐朽軟弱,偏安江南,阻撓和牽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憂憤而死。

東晉實力弱,但在淝水之戰中卻一舉戰勝了兵力十倍於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戰(板書)

1、戰前形勢:(板書)

(指《前秦東晉形勢》圖講)經過五六十年,東晉在江南統治逐漸鞏固。北方經過長期混戰,4世紀後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爲丞相,勵精圖治,國家強盛。

讓學生看144頁引文“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認識王猛和謝安這一南一北兩位地主階級的賢相,都有豐富的歷史經驗。

2、戰爭經過:(板書)

383年,苻堅看到國勢日強的情況,就不顧上下反對,強徵各族人民當兵,率領大軍進攻東晉。東晉宰相謝安主張堅決抵抗,派弟弟謝石、侄兒謝玄帶兵還擊,雙方在淝水展開決戰。

讓學生看《淝水之戰形勢圖》,對比講述交戰雙方的情況:

前秦(80)東晉(8萬)

苻堅謝石·謝玄

驕傲(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破秦軍前哨

膽怯(草木皆兵)請秦軍稍退

失誤(後撤)渡河決戰

潰敗(風聲鶴唳)收復失地

(以上圖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寫好,並和掛圖同時掛出,邊看圖邊講解。)

3、戰爭結果:(板書)

東晉以少勝多,擊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東晉乘機收復黃河以南的許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戰中前秦爲什麼會失敗?

(教師首先指出)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引導學生從雙方統治階級內部對戰爭的態度和軍隊戰鬥力兩方面進行分析)前秦方面:

a、內部民族矛盾嚴重,一些少數民族貴族反對打仗,因此決策者意見不統一。強徵各族人民當兵,軍心離散(如朱序反秦)。兵雖多,戰鬥力不強。

b、苻堅驕傲自滿,指揮失誤。東晉方面:統治階級內部意見比較一致,以宰相謝安爲首的大臣都主張堅決抵抗,軍隊數量雖少,但戰鬥力強。

4、小結鞏固:

按板書小結並勾劃重點;採取多種方式掌握重點。如:識圖,編順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書面作業:佈置學生完成課後三道練習題。

(三)教學建議

本課內容較多,一般可不講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亂,祖逖北伐的內容),集中力量講好西晉統一,內遷各族十六國、東晉建立和淝水之戰即行。其他部分可根據具體地區具體學校決定取捨。

古代歷史教案 篇二

一、課標要求:

(1)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設計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新課標》爲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本課的教學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繫起來進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遵循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瞭,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教師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爲簡,化難爲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四、教學重點: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學難點:自然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響、古代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利與弊。

五、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古代希臘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觀,探究其與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關資料時,引導學生剖析、歸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實質。

3、通過開展讓學生合理想象和自編自導活動,設置歷史情景,讓學生體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六、教學過程

Ⅰ、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四個圖片分別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來猜想。

這些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是古人留給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其中四個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稱爲大河文明,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流域。希臘文明呢沒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環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一些養分,既綜合又有自己的創新,也就有了同樣輝煌燦爛的海洋文明——希臘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們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偉大的建築等,兩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這裏(露天劇場)欣賞戲劇表演,不僅不用花錢買票,還可以拿錢,(國家給錢)。甚至還能參與決定某一個人的生死。這是喝下毒酒前的蘇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這樣的政治權利,而且是在2000多年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大家翻開課本22頁。我們將通過第二單元第5課來了解。

Ⅱ、講授新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最終形成。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確立的條件

馬克思曾指出:越往遠古,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就越大。在歷史學中,有一種觀點叫地理環境決定論。特別強調地理環境對古代社會的極大影響。確實,希臘被稱爲海的寵兒,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社會發展有比較深切的影響。

自然條件——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

這是希臘的地理位置圖,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地理範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這是希臘地形圖、地貌圖,從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點

(2)地形特點:

①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天然良港衆多;

②多山、山巒起伏;形成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和海島

但隔而不絕,不是崇山峻嶺,島嶼之間的距離比較近。這種地形有利於從事什麼樣的經濟活動希臘境內多山地,不適合發展農業,天然良港多,特別適合從事商業活動。而因爲有較豐富的礦土資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現了較發達的手工業,如製陶業非常有名。

2、經濟條件——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

希臘的地理環境,影響了它的經濟活動,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形成了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商業奴隸主階級,正是在工商業奴隸主不斷推動下,希臘一些城邦逐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區彼此相對孤立,難以形成真正統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臘不容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出現了200多個城邦。

3、政治條件——城邦的形成

閱讀教材,歸納、思考:

(1)什麼叫“城邦”

古代希臘城邦的形成及特點。

歸納:

(1)城邦(city—state),希臘語“polis”。原指公民集體、城池,引申爲城市國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希臘城邦專指古代希臘長期存在的一種國家形態。

(2)形成: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200多個城市國家。

(3)突出特徵:

1、小國寡民

通過與潮州市的比較理解小國的“小”,潮州市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約2000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還小,它還是比較大的城邦,就是一個國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約40萬人口中,公民只有3萬多。奴隸占人口約一半,但沒有公民權。

2、處於奴隸制階段

3、城邦之間摩擦不斷,戰事頻繁

希臘城邦之間爲什麼戰爭不斷呢

古希臘人認爲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緣人羣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而200多個城邦林立,爲爭奪有限的資源,必然有摩擦與衝突,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摩擦與衝突如何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專制或民主。專制國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國家力量,民主可以極大的激發公民的積極性,如何才能讓公民爲了城邦可以捨生忘死呢這需要讓他們把城邦真正當成自己的家國,是國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給予什麼權利而專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當時國家選擇的結果。

正是在這些特定的條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

民主——Democracy,希臘語,“人民”和“權力”兩詞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權,即主權在民,人民管理國家事務。

雅典民主政治經過了200多年的發展,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

大家看課本23~24頁,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個重要時期、三個傑出人物分別是誰

階段內容作用梭倫改革

公元前6世紀初

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奠定基礎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紀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

(2)設立五百人會議、

(3)成立十將軍委員會、

(4)實行“陶片放逐法”確立架構

伯利克里時期

公元前5世紀

(1)擴大公民的參政範圍、

(2)改革公民大會、

(3)改革五百人會議、

優質高中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張。

2、康有爲變法思想的特點和維新變法活動的影響。

3、梁啓超、譚嗣同和嚴復的思想特點,維新派活動的歷史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歸納總結:分析維新思想形成的背景,總結維新思想的形成過程。

2、歷史比較:比較思想家康有爲、梁啓超、嚴復等的維新思想特點。

3、問題探究:探究維新活動的深遠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現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2、認識時代的侷限性和維新派自身的軟弱性;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尤其是成功的實踐更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

3、一批批愛國的仁人志士爲中華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康有爲及其變法思想;公車上書和強學會;梁啓超、譚嗣同和嚴復的維新變法活動。

難點:康有爲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

甲午戰爭後,隨着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維新變法主張迅速傳播。愛國知識分子爲了挽救嚴重的民族危機,展開了維新變法活動,積極思考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尋求新的救亡圖存的方法和道路。他們痛感封建-制度的-,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認爲只有進行社會改革,變法維新,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使中國富強起來,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機。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維新派的出現:19世紀70年代,隨着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

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同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進程逐漸深入有關。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先進的中國人,就提出學習西方的長處,改革內政的主張。洋務運動期間派出國的留學生和外交使節回國後,擴大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它促使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尋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機,使中國富強起來。同時這也是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這些人成爲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

3、思想主張:

(1)經濟上,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

(2)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從政治上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王韜介紹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憲)三種類型,他認爲君民共主越。鄭觀應說:“君主者權偏於上,-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

4、影響: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啓下作用。

早期維新派的思想主張,明顯地屬於資產階級的性質,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僅比鴉片戰爭時期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思想前進了一大步,而且與洋務派劃清了界線,同時爲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康有爲及其變法思想:

1、生平簡介:

【人物介紹4】康有爲

康有爲(1859~1927),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爲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爲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爲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有梁啓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讚許。7月,他和梁啓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爲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爲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啓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爲,任命他爲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爲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爲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反對革命。爲獲得國際支持,他曾遊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後,康有爲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同時在袁世凱提出祭孔的時候,康有爲致電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禮,叫囂“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爲?”作爲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爲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擁離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爲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張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爲病死於青島

2、主要著作和思想:

(1)思想:從儒家思想中尋找變法理論依據,提出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要經過“據亂世”“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

康有爲的早期思想強調“變”,認爲“變”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託古改制”,他將公羊“三世”之說和《禮運》“大同”思想結合,推演爲“據亂世”、“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並認爲只有變法,才能使中國富強,最後達到“大同”的境界。這一思想理論在同洋務派、頑固派鬥爭中起到進步作用,但其“變”,只是“漸進”,而不是“驟變”,這是他後來思想蛻變的根源。

(2)著作:《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學僞經考》於1891年刊行,康有爲懷着對“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強烈不滿,詳細論證了古文經《左氏春秋》、《周禮》等書都是“僞經”,完全湮沒了孔子的“微言大義”。儘管康有爲的論斷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但卻引起人們的思考:既然傳統的經典是假的,那麼從中引出的信條就不足爲訓了。這就打擊了正統思想賴以立論的基礎,爲變法維新開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於1898年刊行,康有爲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會改革家,同時推孔子爲“萬世教主”。康有爲曾將《孔子改制考》進呈御覽,並說明:“臣今所作編撰,特發明孔子爲改制教主,六經皆孔子所作,俾國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經過康有爲的裝扮,孔子成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先師,以此來抵制封建頑固派對變法維新的阻擾和壓力。

(3)特點:康有爲的“公羊三世說”、“大同”思想和“託古改制”的理論,是他借用傳統的儒學,來闡發自己的維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義思想體系。

【合作探究】材料參見教材“學思之窗”,回答:康有爲藉助詮釋儒家經典來宣傳維新主張的利弊得失各是什麼?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爲武器,以孔子爲旗號,巧妙地宣傳了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軟弱性,這使他們不可能真正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該題的答案可呈開放性。康有爲藉助詮釋儒家經典來宣傳維新主張,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還是利弊兼有?主張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創新。

(4)評價:一方面有利於減少變法阻力,促進維新思想的傳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敢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三、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1、公車上書:-

(1)時間:1895年

(2)內容: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項主張;

(3)影響: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爲愛國救亡的-。

1895年4月(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羣情激奮。當時康有爲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立即聯合各省應試舉人,討論上書-。由康有爲起草“萬言書”(即《上清帝第二書》),提出拒籤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三項建議,並詳論“富國”、“養民”、“教民”等變法圖強的具體措施。經康有爲、梁啓超等奔走聯絡,“萬言書”徵集到一千三百餘名舉人的簽名,並於5月2日呈遞都察院。雖然都察院拒絕代呈,但“萬言書”已廣爲流傳。因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後世遂以“公車”爲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爲“公車上書”。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展爲-的起點,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第一次以社會政治力量表現出的羣衆性的愛國行動。

2、《中外紀聞》:-宣傳

爲了擴大變法維新的影響,1895年8月17日,康有爲在北京創辦了維新派的第一份報紙《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由梁啓超等人編輯撰稿,宣傳西學,鼓吹變法。初印一千份,後增至三千份,隨《邸報》免費贈給京官,以便開通風氣,由是在官員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強學會:政治團體

(1)時間、地點: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會

(2)宗旨: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

(3)參與階層:康有爲等維新派發起,翁同龢、張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支持,外國傳教士加入。

1895年8月,在康有爲、梁啓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了維新派的第一個政治團體強學會,並得到翁同龢、張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支持。康有爲親自撰寫《強學會敘》,提出中國正處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處四強鄰之中而爲中國,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籲挽救民族危機。強學會每十日集會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講“中國自強之學”,團結和影響了不少愛國官吏和知識分子,一些外國傳教士也加入了強學會。不久,康有爲又赴上海創立強學分會,並出版了《強學報》,倡導維新變法,提出開議院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南北呼應。

維新派的活動遭到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御史楊崇伊於1896年1月20日奏劾強學會結黨營私,販賣西學書籍,刊印《中外紀聞》,-外省大員。強學會和《中外紀聞》遭封禁。但無論是公車上書、《中外紀聞》,還是南北強學會,已使維新之風漸開且再難遏抑。

四、梁啓超與《時務報》:

1、梁啓超:

(1)生平簡介:

【人物介紹5】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中國近代的政治活動家、啓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梁啓超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爲,投其門下。

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爲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同年9月,政變發生,梁啓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爲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啓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啓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梁啓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戰爭。11月,段內閣-下臺,梁啓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啓超赴歐,瞭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啓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這體現了多麼驚人的勤奮和才華啊!

(2)維新活動:

①創辦《時務報》,擔任主筆:時間——1896年;地點——上海。

②發表《變法通議》,宣傳維新變法:

內容: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a.政治制度:主張“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培養有用人才,大力發展近代工業。

影響: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歡迎,大大推動了編髮維新思想的廣泛傳播。

2、譚嗣同:

(1)生平簡介:

【人物介紹6】譚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衆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維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衚衕14號是他在朝爲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裏被清政府逮捕。5歲讀書,15歲學詩,20歲學文。鑽研儒家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中國舊學有較深造詣。同時其又致力自然科學之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往來於直隸、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貲爲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

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築鐵路等新政。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爲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蔘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

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爲《譚嗣同全集》。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趾思張儉,直諫陳書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2)維新活動:

①發表《仁學》,提出“沖決君主之網羅”。(1897年)

②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創辦時務學堂,爲變法維新培養人才,推動湖南維新運動的蓬勃開展。(1897年)

3、嚴復:

(2)活動與主張:

①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宣傳維新變法思想;(1897年)

1897年10月26日,嚴復在天津創立《國聞報》,社址設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嚴復雖然持有激進的思想,但處事謹小慎微,從不參加實際維新政治活動,也從不去報館,而且找了個福建人-成充當館主,所著文章也不署名,但嚴復是該報最主要的創辦者和主編者。這份報紙,貫穿着嚴復個人的思想傾向與對中國社會變革的理想。

在《〈國聞報〉緣起》一文中,嚴復稱該報“略仿英國《泰晤士報》之例”。在闡述該報的宗旨和目的時說:“《國聞報》何爲而設也?曰:將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爲一國自立之國,則以通下情爲要義;塞其下情,則有利而不知興,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國必弱。”。

《國聞報》在創立之初,每天銷售1500張。從創刊後就面臨頑固勢力及保守勢力的威脅,不得不於1898年3月27日對外稱盤給日本人西村博,實際上編輯人員基本沒有變動,1898年5月3日,直隸總督王文韶奉諭飭查《國聞報》,而且警告嚴復及《國聞報》。而刊登譚嗣同等戊戌政變六君子被害消息、對維新派表示支持等文章,成爲《國聞報》於1899年正月真正賣給日本人的導火索。維新派辦《國聞報》前後有一年多時間,售於日本人後,一直辦到1901年改名爲《天津日日新聞》,以-方若爲主編,徹底變成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文化工具。

②介紹西方社會進化論名著《天演論》,闡明維新變法主張:

內容:借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爲只要實行變法,就會“自強保種”,符合“天演”和進化,否則將會走向滅亡。

意義:《天演論》傳播的進化論解構了中國傳統的歷史循環論,對“公羊三世”爲核心的歷史進化論也是有力的衝擊。《天演論》的發表促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也對行將到來的資產階級-革命起到影響。

4、維新活動的影響:

(1)方式:立學會、辦報紙、興學堂、上書等

(2)作用:

①啓發民智:如嚴復的《天演論》進化思想的啓蒙作用;

②組織力量:如成立強學會等;

③製造-:如“公車上書”、《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等創辦。

④形成局面: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課後小結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是維新變法興起的背景。早期維新思想產生實際上是維新變法活動興起的歷史根源之一,學習時要注意理清早期維新思想與康梁維新思想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公車上書是維新運動興起的標誌,它使維新思潮開始付諸實際的-。維新派通過辦報紙、立學會、興學堂等活動,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起到了啓發民智的作用;在各項維新活動的過程中,一批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應運而生,如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等人,並由他們組織起了維新運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學會、學堂、報紙、著述是宣傳維新思想的主要渠道,爲維新運動作了-準備。在此基礎上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維新運動勃然興起。

古代歷史教案 篇四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對全國的統治。

3.掌握清朝強-本站§ 化君主集權的措施。

4.掌握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的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重點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教學難點

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教學方法

1.講述法。對於滿洲的興起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可採用講述法。

2.例示法。有關文字獄的內容,通過例子使學生明白清朝文字獄的特點。

3.歸納法。清朝文字獄的特點,學生可通過例子來歸納得出。

4.討論法。可以引導學生對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的利弊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5.比較法。可以對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作比較,在比較中認識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是明末的民謠。由於明朝後期統治的腐朽,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軍,於1644年攻佔北京,推翻明朝。興起於東北的清朝趁機派兵南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朝。闖王率兵同吳三桂在山海關鏖戰,清軍突然殺出,農民軍敗退,被迫撤出北京,轉戰各地,最後失敗。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後,君主集權得到強化,那麼,清朝的君主集權是怎樣強化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北宋時,女真族建立了金,那麼你知道女真族這個少數民族後來發展的情況嗎?後金又是怎麼回事?女真族與滿族以及我國曆史上的清朝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三:

請同學們先來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努爾哈赤即位

同學們,屏幕上顯示的是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即位時的情景。那麼,努爾哈赤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建立的後金又是怎麼回事?後金和歷史上的金政權之間是什麼關係?通過今天這一節的學習,我們來了解這一方面的情況。

[板書]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先把課本上相關的內容看一下,從中找出有效信息。

《歷史》教案 篇五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開羅會議及《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及對德作戰方針的確定;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雅爾塔會議及其主要協議;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 第二次大戰在歐洲結束,《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 第二次大戰結束。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變化,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協調了反法西斯聯盟的行動,對打敗法西斯國家有積極作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及蘇德戰場的勝利,英美開闢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作用的比較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講授新課: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不同社會性質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緊密團結,形成共同抗擊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形成了正義和平力量對邪惡戰爭勢力的大包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後,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在軍事上互相配合,協同作戰;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異;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相互援助。它最終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偉大勝利,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爲了協調行動,儘快打敗法西斯,反法西斯國家召開了多次會議(開羅會議:《開羅宣言》,確認中國在戰後收回中國臺灣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和德黑蘭會議:蘇美英在德黑蘭會議上通過了三國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而且決定在1944年5月以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二、最後的勝利1.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蘇勝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後,希特勒爲使德國避免兩線作戰的窘境,決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蘇聯。於是德國集中了150萬兵力,在蘇聯南線發動了攻勢,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城市,又是伏爾加河南北的交通樞紐,是連接莫斯科和盛產石油的高加索之間的交通要道。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了。爲了贏得這場戰爭,希特勒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軍隊。先後出動飛機十萬架次,投擲炸彈100萬枚,整個城市幾乎化爲灰燼。但英勇的蘇聯軍民堅持戰鬥。斯大林格勒的戰鬥,爲蘇聯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冬季,蘇軍展開強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德軍遭到了它發動戰爭以來的失敗。

爲什麼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德軍元氣大傷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法西斯軸心國是以德國爲核心的,希特勒的勝利是建立在進攻之上的,進攻一旦停止,它滅亡的日子也就爲期不遠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鞏固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2.中途島之戰(太平洋戰場—一美勝日)

爲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1942年6月,日軍進攻美國的太平洋海軍基地中途島。美國成功截獲了日軍的密碼,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最後,美國以少勝多,日軍損失慘重。從此,美國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3.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英勝德意)

1941年初,德軍進入北非。納粹名將隆美爾指揮德意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軍如果不能取勝,就可能喪失包括埃及在內的整個中東的勢力範圍,英國同海外殖民地的聯繫就會切斷。英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反攻,取得了勝利,改變了北非戰場形勢。

這三場戰役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鞏固並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瓦解,推動了整個戰場形勢的轉折。在太平洋戰場上,中途島之戰以前,日本幾乎沒打過敗仗,而以後日本沒打過勝仗。阿拉曼戰役以後,丘吉爾曾說: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戰無不勝。以這些戰役爲代表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轉折階段。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來看,法西斯國家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的過程,即反法西斯力量從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的過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轉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美英盟軍乘勝追擊,在西西里登陸,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1943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出現勝利的曙光。

諾曼底登陸地圖,登陸路線,登陸戰鬥的圖片;東西夾擊德國進軍路線。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從西線逼近德國。蘇軍也在東線發動猛攻。從此德國便陷入盟軍東西夾攻之中。1945年初,兩線軍隊相繼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爲加快戰爭的最後勝利和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雅爾塔會議。

三、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潰滅,歐洲戰事勝利結束。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國波茨坦會晤,重申對德國問題處理精神。並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擊下,9月,日本簽定投降書。這樣,一場人類文明史規模空前的戰爭結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徹底勝利。

提問:二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呢?

可採取表格的方式將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二戰後期四次非常重要的國際會議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它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同階段。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地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鞏固和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對加速二戰的勝利起來重要的促進作用。

提問:那麼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偉大的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歷史》教案 篇六

1、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內涵是什麼?

教師提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爲一個特殊的經濟範疇,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立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內涵: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讓學生明確無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都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2:你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基本路線之間的關係?

教師提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係。經濟建設與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我們的經濟建設,是以四項基本原則爲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爲強大動力的;我們的改革開放,是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爲目的的;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是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又從新的實踐中不斷吸取新的經驗來豐富和發展的。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就會失去物質基礎;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和喪失動力。這就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辯證統一關係。

歸納: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系統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並第一次系統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鄧小平理論的概念已經提出,理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設問3;南方講話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南方談話”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堅持了正確導向,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局面。

“南方談話”把鄧小平理論提到了新高度,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南方談話”標誌着鄧小平理論成熟並形成體系。

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基本內容包括:

1.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以實踐作爲檢驗真理的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做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爲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3.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爲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4.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5.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爲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6.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7.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和戰略目標。

8.關於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

9.關於祖國和平統一。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箇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中國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這九個方面相互關聯,不可分割,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

歷史意義:

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主要原因和條件是什麼?

(1)黨的隊伍發生重大變化,新黨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幹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年輕幹部走上領導崗位,這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挑戰

(2)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各方面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各方面發展日益多樣化

(3)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的理論基礎

(4)改革開放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的寶貴經驗,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的實踐基礎;

(5)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爲基礎、科技爲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爲激烈,國際形勢的變化爲黨和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

它是如何創立的?

20xx年2月明確提出;

20xx年慶祝中共成立80週年大會的講話全面而深刻地闡述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20xx年中共“16大”確立爲黨的指導思想並寫進黨章。

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根本問題是什麼?核心和本質是什麼?

內容: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根本問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核心:保持黨的先進性

本質:執政爲民

歷史意義是什麼?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教學小結】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黨。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論成果;黨的xx大以來又在它們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思想作爲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第一個理論成果,不僅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並勝利地領導了這兩大革命,爲中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表現在毛澤東第一個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要實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並且對中國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同時,毛澤東思想中的許多理論,特別是構成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羣衆路線、獨立自主,不僅被後來的理論成果所繼承和發展,而且一直到現在都還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鄧小平理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新境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標誌着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的統一與創新;集中概括了我們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準則、根本依據,是指引我們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

《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共產黨宣言》;第一國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的產物;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崇高理想;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操、意志品質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中期,隨着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在歐美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在主要國家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不平等的加劇,勞資雙方的衝突與對立等等,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抗日益尖銳。無產階級在和資本家的不斷鬥爭中,逐漸產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運動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用來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第一國際的建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公社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重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課重點。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產物,是伴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爲自己挖掘了墳墓。巴黎公社是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說“想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專政,請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代表着時代的最高峯。同時,公社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鑑和研究。

難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本課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要分析透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於以往的無產階級運動,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這些都體現在巴黎公社的原則中。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要緊密聯繫工業革命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分析,闡明矛盾發生的根源及不可調和性,說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然性。並對經濟危機、早期工運特點加以解釋。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歷史條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學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則,並得出結論:巴黎公社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同時,也有侷限性;公社的原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保衛巴黎公社的戰鬥,可適當增加些資料,吸引學生興趣和進行革命主義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學生閱讀教材第76-78頁並概括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和工業革命有沒有聯繫?能不能說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鬥爭向政治鬥爭轉化,不再作爲資產階級的附庸。三大工人運動爲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餘價值學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爲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瞭社會發展規律;指出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閱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閱讀79頁關於《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鬥爭走向國際聯合。鬥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羣衆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閱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進一步瞭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係。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並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侷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後,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說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定,不完全等於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並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啓發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書設計 

《歷史》教案 篇八

教學設計示例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世界歷史的相關內容,提問:請大家回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種遠古人類?(北京人)那麼,北京人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歷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類在人類學中被稱爲"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這一階段的人類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第一頁的表格和圖片。明確我們中國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分別處於四個階段中的哪一個階段。回憶他們在體態,生產,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隨着晚期智人的出現,現代人種在體型、膚色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逐漸顯現出來。這種差異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此古印度社會的雅利安人和現代社會的德國納粹黨人所宣揚的人種高貴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歷史,人們最初經歷的是原始社會。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又是按怎樣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呢?

二、氏族公社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定居下來,形成了氏族。在中國古代史中,我們曾經接觸過氏族這一概念。請問:在氏族中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係?人們按血統關係組成固定的集團。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在氏族公社的發展中,我們習慣上把它分爲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時期。

請同學們思考劃分這兩個時期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學生活動)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婦女和男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婦女在食物採集和家務勞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社會中佔有主導地位,這就是母系氏族。之後適合於男子的犁耕農業和畜牧業的不斷髮展,使男子在經濟中佔有主導地位。父系氏族最終取代母系氏族。

進一步提問:造成這種地位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當然無論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財產是公有的,生產和分配都以集體爲基礎。他們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原始社會最終瓦解,國家產生。

三、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產生。

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逐漸出現了剩餘產品。這種狀況引起了連鎖反應。一方面工具、牲畜產品甚至部分土地成爲私有財產。同時`爲減輕勞動強度,生產出更多的剩餘產品,人們把戰俘變成奴隸。私有財產和奴隸的出現是人類社會中出現了貧富分化階級差別擴大,出現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對立。當矛盾無法調和時出現軍隊,法庭,監獄和城牆。這樣原始社會瓦解國家出現。

在本節課的最後,引導學生回憶中國歷史的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相關內容,加強對這段知識的瞭解。培養學生中外對比的習慣。

擴展資料

早期人類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達特教授將發現於塔昂的幼年靈長類化石,命名爲"南方古猿",並認爲它是一種最接近人類的古猿。但是,達特的鑑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對,有人懷疑這是一件黑猿幼體的化石。從此,塔昂"幼兒"漸漸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個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礦區,比勒陀利亞特蘭斯瓦爾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羅伯特·布魯姆把在這裏發現的一些化石拼合起來後,認出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頭骨。1938年的一天,一個名叫克羅姆德萊的學生髮現了一具特別的頭骨:臉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頜骨厚重;雖然門齒和犬齒較小,但臼齒相當大,與人牙不同。這與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標本差異如此之大,看來南非曾存在地兩種不同的早期種類。較小的一種頗爲纖細,臼齒小,即達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種。而下頜碩大的克羅姆德萊類型的臼齒很大,布魯姆用它建立子一個新屬新種,?quot;傍人粗壯種"。

幾年之後,有相當數量的兩類化石被發現,在它們之間已能建立起明確的科學界限。一種人科動物,其中包括克羅姆德萊的標本應當叫"南猿粗壯種",體型碩大,體重可達68Э恕A硪恢紙閒。舷訟福逯毓蘭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種。

布魯姆繼續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證據。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壯種材料,使問題又變複雜了。看來,在兩種南猿中,粗壯種生活的時代較晚,但卻顯得更加複雜。它們的下頜和臼齒比南猿非洲種更不像人。布魯姆着手瞭解南猿非洲種的時代,並作了大膽的推斷,宣佈南猿非洲種大約生活在200萬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魯姆的觀點受到了學術界同行的嘲笑。令其他學者感到困惑的是,當他們觀察南猿這種人科動物的軀幹時,難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萬年前居然僅有黑猿相仿的腦量,但卻能用兩腳到處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南猿仍未被科學界所接受。部分原因是達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學家,並不充分了解古人類學,而古人類學權威都在美國、英國和德國。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這些南猿的腦量不足以令這些科學家們信服。因爲他們仍然被皮爾唐人大腦量的錯誤概念所支配。南猿在他們眼裏充其量是一種變異的黑猿。

儘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斷出土。1947年,布魯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時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一個腦量爲485毫升的成年女性頭骨被發現,隨之而來的發現包括一件男性下頜骨,上面留有磨蝕得很平的牙齒。1947年8月,又發現一件幾乎完整的女性骨盆。這是除頭骨以外最重要的發現,因爲它可以提供人類直立姿勢的信息。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殘片也再次證實了這點。

到1949年,從南非的洞穴中發現了三十餘個南猿個體的化石。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處遺址出土了幾十個南猿非洲種和粗壯種的個體。越來越多的發現,使布魯姆確信,非洲種和粗壯種是兩種不同的生物。而南非人布賴恩對不同地點的沉積物作相對年代分析,確認纖細種南猿時代愈古老,個體愈小。它們向體型增大的趨勢演化。相反,粗壯種南猿的時代總是較晚,而且在它們生存的時間中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根據目前發現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大約在280萬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區只生活着南猿非洲種,它們不會製造工具。到了200萬~150萬年前,這一地區生活着兩種人科動物,粗壯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爲生,不會製造工具;而另一種會製造工具。粗壯種南猿是滅絕了的一條進化旁支。

東非的發現

東非的奧杜威峽谷是地球上的一條大傷疤。它南北長約32千米,深約90米。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峽谷兩壁露出了由漫長歲月沉積的地層剖面。這裏埋藏着豐富的動物化石。肯尼亞內羅畢的柯林頓紀念博物館的年輕館長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籌足所需的經費,開始了奧杜威的考察。

幾乎整整20年,利基與妻子和兒子在這裏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找到了當時東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動物頭骨,而且還發現了這類動物的棲息地。從復原的頭骨來看,這是一個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壯型南猿,臼齒極大,頭骨顯示出非常獨特的性狀,厚實的臉部以及低平的額部,特點比南猿粗壯種更甚。利基將其定名爲一個新屬種叫"東非人鮑氏種"。後來,這具頭骨被定爲南猿屬中的一個種,叫"南猿鮑氏種",這是一種超級粗壯型南猿。經多次測定,鮑氏種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75萬年前。這一年代測定結果證實了布魯姆對南猿非洲種距今200萬年的估計相當準確。

然而,誰是最早的石器製造者,仍然困擾着古人類學家。1960年,利基夫婦的兒子喬納森在發現東非人的地點,發現了第二具人科動物的牙齒和骨片。路易斯·利基意識到這個人科成員要比鮑氏種更像人。

雖然這具新的化石與鮑氏種一樣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個獨特的新種,甚至比南猿非洲種更爲纖細,更具人的特點。利基將這具化石定爲人屬,稱其爲"能人",並相信他纔是石器工具的製造者。這一看法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從非洲的發現可以知道,人類早期的演化呈現一種鑲嵌的模式,常常有兩種不同的人科動物共生並存。比如,在南非粗壯種南猿與人屬動物共存,在東非南猿鮑氏種與能人共生。它們甚至被發現在同一居住面上。有證據表明,大約在130萬年前的庫彼福勒,南猿鮑氏種曾與直立人並存過。

根據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學家們對早期人類的演化作出了三點結論:

(1)人科動物與猿至少在500萬年前已分道揚鑣。

(2)在250萬年前人科動物進化的不同路線至少有兩支。

(3)其中一支人科動物進化到人,而其他類型大約在100萬年前完全滅絕。

優質高中歷史教案 篇九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閱讀教材,識記文藝復興最早興起於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的內涵、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與成就、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宗教改革最早興起於德國的原因、馬丁o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的發展和結果、宗教改革的歷史意義。

2、在識記上述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生生共議、師生互議、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全面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興起的背景,認識到一定時期思想文化是特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各代表人物思想及作品、《九十五條論綱》的全面分析,明確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對人文主義內涵的發展;進一步全面理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學法指導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帶着下列問題,閱讀教材P26-29,在書上進行圈、點、勾、劃,並對知識點進行記憶與思考。

1、閱讀教材第一目“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A(1):14、15世紀,文藝復興爲什麼最早興起於意大利(請注意閱讀“前言”、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3組學生板演預測】經濟:各城市鼓勵發展工商業,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政治: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更關注社會現實;

思想: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存爲衝破教會的-提供了思想源頭;意大利獨特的人才結構。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2、閱讀教材第二目“文藝復興”

A:(1)請以表格的形式梳理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代表、主要成就(請注意閱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

領域國別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文學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談》:抨擊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主張發展人的個性,人類平等;

意大利但丁《神曲》:抨擊教會

意大利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人文主義之父”

英國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謳歌人的偉大和高貴;

藝術

(美術)意大利達o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意大利拉斐爾聖母像

意大利米開朗琪羅大衛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1】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各主要作品的分析,談談對文藝復興核心思想的理解。

【1組學生板演預測】肯定人,注重人性,讚揚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現世的自由與幸福;提倡科學,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結合材料思考,文藝復興的興起與發展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材料:“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於統治地位。這個學說的提出與-教《聖經》中關於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於統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融爲一體,用來愚弄人們,維護自己的統治。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提出了他的學說即“日心說”的要點: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偉大勝利。。.。.。.後來,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一定程度證明了哥白尼的正確。

【6組學生板演預測】

在思想方面:文藝復興衝破了-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爲後來啓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爲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闢了道路。

在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衆多的精湛藝術成爲人類藝術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侷限性: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後期個人私慾的膨脹、氾濫和社會混亂。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2】什麼是文藝復興(時間、地點、主體事件等)?其實質是什麼?

【5組學生板演預測】十四五世紀,由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發起,藉助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來反對封建神學,並加以新的創造和發揮,宣傳資產階級思想。16世紀以後,迅速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史稱這場新興的文化運動爲“文藝復興”。

其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古典文化的基礎上開展的一場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裏的反封建鬥爭。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3、閱讀教材第三目“宗教改革”

A(1):16世紀,宗教改革最早興起於德國的原因、標誌、結果。

【4組學生板演預測】

原因:文藝復興的影響;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導火線:出售贖罪券。

標誌:馬丁o路德發佈《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序幕。

結果: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興起,形成一系列新的宗教:德國的路德教、英國國教、加爾文教等。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2):請簡要概述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張(請注意閱讀“資料回放”、圖片資料及解讀綜合思考)。

【2組學生板演預測】1.只要虔誠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否定羅馬教皇-(“因信稱義”)。

2.-徒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

3、簡化宗教儀式。

4、國家的權利高於教士甚至教皇。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A(3):歐洲宗教改革的興起與發展有何歷史影響?

【1組學生板演預測】否定羅馬教會的-,打破了天主教會神學的壟斷;解放了思想,進一步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傳播和發展;但馬丁o路德等改革並未從根本上否定天主教等宗教,並確立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最終於人文主義運動形成對抗,不利於人文主義的發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合作探究3】什麼是宗教改革?其實質是什麼?

【3組學生板演預測】16世紀,德意志馬丁o路德發佈《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並迅速席捲西歐各國的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其目的在於否定天主教的-,實現宗教信仰的自由與自主;

實質:一場由早期資產階級領導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開展的反封建的-。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知識梳理】【師生互動小結】

一、文藝復興(14—16世紀)

1、條件:經濟上,14世紀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根本原因);政治上,新興資產階級爲自身利益,要求衝破天主教的思想-;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較多的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人才上,衆多博學多才的學者。

2、概況:

(1)發源地:意大利(發展到整個西歐)。

(2)表達形式: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肯定人的作用、價值,維護人的尊嚴,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

(4)性質: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是自希臘智者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代表人物及作品:

時期領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內容

最早文學但丁《神曲》率先對教會的醜惡現象表達了憎惡

早期文學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人學”對抗“神學”,人文主義之父

文學薄伽丘《十日談》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4、意義:

(1)思想方面:文藝復興衝破了-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爲創造現世幸福而奮鬥的精神,爲後來啓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政治方面:爲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闢了道路。

(3)文學藝術:文藝復興時期衆多的精湛藝術成爲人類藝術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

(4)自然科學: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二、宗教改革

1、背景:從歷看,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從政治上看,德意志是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激化了社會矛盾;從經濟上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的-;從誘因上看,教皇出售“贖罪券”,激起憤慨(導火線)。

2、開始標誌:馬丁o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

3、馬丁o路德的主要思想: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無需購買贖罪券;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每個-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君主的權利高於教士甚至教皇。

4、結果:宗教改革運動興起,新教教派出現形成。(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英國國教)

5、新教特點: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

6、實質:是新興資產階級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羅馬神權統治的-。

7、影響:政治上: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新教成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並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經濟上:沒收了教會的大量土地和財產。文化上: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思想上: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檢測反饋】

1.14—16世紀,歐洲哪些歷史事件促進了人文主義的新發展,結合具體史實予以說明。

【2組學生板演預測】文藝復興:新興的資產階級爲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要求紅坡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改變封建傳統觀念,從而促進了人文主義的發展;

新航路的開闢:證明地圓學說,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人文主義發展和實驗科學的進步;

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實踐和深化,他集中反對羅馬天主教會,摧毀天主教會的精神-,使宗教自由逐漸盛行,進一步解放人們思想,促進人文主義發展;

點評:視學生回答情況進行知識講解與思維方法指導。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1.14世紀從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

A.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的要求

B.擺脫封建神學-的要求

C.建立新的宗教教派的要求

D.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要求

解析:中世紀西歐的人們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維和人文精神的矇昧之中。隨着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反對教會的矇昧主義,要求追求財富與人生享樂,於是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

答案:B

2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下列對這一時期人文主義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把人從宗教的-下解放出來是它的基本主張

B.人文主義反對中世紀神學擡高神的觀點

C.爲適應資本原始積累需要它主張實行禁慾主義

D.對它的過分推崇容易導致出現社會混亂

解析:人文主義者反對神學的禁慾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人們對現世生活的追求。因此,C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正確答案。

答案:C

3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一生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掌聲和讚譽,每當他到達一座城市,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蜂擁迎接他,就像歡迎一位征服世界後凱旋的英雄。這表明當時()

①意大利人非常崇尚人文主義②彼特拉克因倡導人文主義而受到了尊重③意大利已徹底擺脫了神學世界觀的-④意大利是當時歐洲最-的國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③的敘述錯在“徹底”上,文藝復興運動僅僅是擺脫封建神學-的開始;④的敘述錯在“-”上,當時的歐洲還沒有擺脫封建統治,更沒有實現-。

答案:A

4(2013o安徽蚌埠檢測)15世紀的名畫《聖母與掌璽官羅蘭》中掌璽官臉容強悍,目光尖利,畫中倔強的線條反映出他頑強的個性。他不像是在景仰聖母,更像是在盯着聖母的臉看。聖母顯得賢淑優雅,仍然是哥特式繪畫裏的人物,但掌璽官已完全走進肖像畫的現實世界了。該畫作旨在宣揚()

A.人文主義B.禁慾主義

C.矇昧主義D.神祕主義

解析:性格倔強的掌璽官、賢淑優雅的聖母描述的都是普通民衆愛恨情感,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答案:A

5(2013o山東煙臺一模)中國一位歷史學家曾說:“我們不妨把文藝復興運動看作是中世紀晚期悲觀、死亡、災變、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結束。”因爲這場運動()

A.把人性從宗教的-中解放出來

B.教會-遭到理性否定

C.構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約

D.促進-、自由思想的發展

解析:中世紀在宗教神學的統治下,人們的思想受宗教-,處於悲觀、迷信、冷漠等狀態,而文藝復興倡導提倡人性,反對神性。因此正確答案爲A項。B、C、D三項是啓蒙運動的思想及影響。

答案:A

板書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