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幼兒園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瞭解風產生的原因、風的特徵和種類。

2、動手“製造風”,感受風的力量和等級。

活動準備

1、課件-可以產生風的物品。

2、注射器、氣球、電吹風、風扇、尋找不同的風等。

活動過程

一、動手實驗,瞭解風產生的原因。

1、教師用注射器吹起一個氣球,並用細繩紮好。

在吹氣球的過程中,與幼兒互動。

師:氣球有什麼變化?(變大了。)

爲什麼變大了?(因爲有“氣”進入氣球。)

“氣”從哪兒來?(從針筒中來。)

針筒中的“氣”從哪兒來?(從空氣中來。)

師:我們周圍都是空氣(爲下面認識風產生的原因打下基礎)。

2、教師打開電風扇,讓幼兒感受到“風”。

師:現在將風扇關閉,你還能感覺到風嗎(沒有風了)。

師:當打開電風扇時,由於空氣流動,我們感覺到了風,當關閉電風扇時,空氣不流動,所以就沒有風了。因此,風是由於空氣流動產生的。

二、幼兒實驗,加深對風產生原因的認識。

1、小朋友選己喜歡的物品,試一試如何讓空氣動起來產生風。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麼玩的(各組選出代表)。

2、教師將吹起的氣球發給幼兒,請他們兩人一組,將氣球裏的氣放出,感受空氣被壓迫出來的動力,是否形成了風。

3、分組討論:你在日常生活中,還能在什麼時候發現風或製造風。

(騎車,汽車開動,快跑的時候)。

三、歸納,分析風的種類。

1、根據活動準備,尋找生活中不同的風。

現在就請大家來說一說,你們都找到了哪些風。

(空調吹涼風;颳大風時很冷;打開冰箱有涼風;颱風;媽媽灑完香水後有香風;電吹風裏的風很熱。)

教師: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風,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這些風。

風是一個大家族,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型的風可以按等級分,按季節分,按風向分。

如一級炊煙隨風偏,二級風來吹臉面,三級風吹葉動彩旗飄,四級風吹飛紙片……

夏季的風溫暖潮溼,冬季的風寒冷乾燥。

請幼兒根據兒歌判斷現在室外風的等級。

2、實驗風的乾溼、風向。

用風扇將噴出的水霧吹向孩子,讓大家感受風潮溼的感覺,並引導孩子回憶下雨時風的特點(有點涼,吹在身上有溼的感覺)。

再用電吹風吹向幼兒的頭,感覺風很熱很乾燥。

點燃蠟燭,讓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門口和走廊上,觀察火苗的方向,並說出風是從哪兒吹來的。

教師:小朋友瞭解了判斷風的等級、風向和風的乾溼的方法,這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出來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你們以後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二

設計思路:

長期以來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涉及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內容比較多,而關於化學實驗的內容非常的少,其實化學活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不少的內容是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醋和蘇打反應產生大量的氣泡讓孩子非常感興趣,這一點給了我啓發,我嘗試在礦泉水瓶蓋上打洞,插吸管,然後再把醋放進礦泉水瓶裏,加入蘇打後立刻蓋上瓶蓋,果然和預期的一樣,反應中產生的氣體將瓶中的液體通過吸管擠了出來,噴的很高。我又利用了孩子最喜歡的動畫片,喜洋洋和灰太狼這一素材,編了一個打倒灰太狼的故事背景,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大班幼兒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日益豐富,已不滿足於瞭解某種現象,他們更對探究事物變化規律的實踐過程感興趣,而且也更樂意利用這些想象進行一些更進一步的活動。作爲教師,我們要要善於發現幼兒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支持探索的興趣,促進活動發展。

活動目標:

1、通過小實驗知道蘇打水和醋可以產生氣泡、學會記錄。

2、進一步瞭解醋、小蘇打與泡泡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

活動準備:

1、每兩個人用6個杯子,一個勺子,一個透明塑料瓶,一個插好吸管的蓋子,一個小臉盆,一塊抹布,一個透明漏斗,一個碗

2、醋、蘇打粉、冰紅茶、橙汁、醬油

3、教師記錄表。

4、PPT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以羊村長的口氣:各位小朋友們,早上好!我是慢羊羊村長。歡迎你們來到我的羊村,今天,除了來了你們這羣小朋友以外,看還有很多客人老師也來到了羊村,我們回過頭去和她們熱情的打個招呼。(這時電話鈴響了,播放報警錄音)咦,電話鈴聲響了,我來聽聽是誰?(接電話)天吶!灰太狼即將要帶着他的新武器來攻打我們青青草原了。小朋友,請你們幫我一個忙,也發明一個新武器來對付灰太狼,好嗎?好的,那首先想一想要製造一個什麼樣的武器呢?(幼兒回答)那我們就來製造一個威力巨大的,會冒泡泡的氣泡彈。

二、小實驗

師:要想製造氣泡彈就一定要用到蘇打水,可是蘇打水和哪個好朋友相聚在一起會冒出泡泡呢?今天我給大家準備了蘇打水,還有許多不同的材料,有醋寶寶、醬油寶寶、冰紅茶寶寶和橙汁寶寶,等着小朋友們去尋找這個答案。如果有泡泡冒出來,就說明我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現在就請小朋友們安靜地走到桌子邊找答案吧!

有一組小朋友已經找到了答案,我請一個小朋友來回答蘇打水和什麼寶寶相聚在一起會產生很多氣泡啊?(幼兒回答:醋)

三、實驗一

師:小朋友很聰明,找到了答案,下面我們就要正式開始製造我們的氣泡彈了。這裏有一段喜羊羊的爸爸,羊博士送來的視頻,教我們在座的小羊如何製造氣泡彈,請仔細觀察視頻哦!(觀看)

看完視頻了,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說一說如何製作氣泡彈,小朋友說,我來操作。(先加入50毫升的醋,看好刻度線,瓶子上有一個數字50,只要把醋倒到數字旁邊的線就可以了,爲了防止醋不倒在外面,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漏斗。(教師示範後方旁邊)。然後我們再來製作蘇打水,挖一勺蘇打粉到水裏攪拌均勻,利用漏斗倒入瓶中,迅速把吸管插入瓶中,蓋子蓋緊,不要留下空隙)

看來小朋友們都會了,我這裏還有一張實驗流程圖,如果記得不清楚的小朋友可以看着圖操作。在操作的時候,如果有小水珠噴出來,觀察完後拿一塊抹布把桌子擦乾淨。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實驗結束要求小朋友來記錄你的實驗結果,有沒有成功。我們來看一下記錄表。介紹記錄表

好,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操作吧!

四、講解第一次結果,查看分析記錄表,總結出不成功。並做第二次試驗

師:實驗做完了,誰來說說你觀察到什麼現象?(瓶子裏有泡泡產生?沒有從吸管裏冒出來嗎?)啊呀,我們第一次做的氣泡彈沒有打倒灰太狼,聽聽灰太狼還發出了奸詐的笑聲。不行!看來我們要把實驗改良一下。剛纔說了,瓶子裏泡泡不多,所以沒有從吸管裏冒出來。那這次我們加大劑量,試一試倒70毫升的醋,加2勺蘇打粉會不會產生很多很多的泡泡。請小朋友再做一次科學家吧!

五、講解第二次結果

師:看着小朋友的笑臉,看到記錄表上這麼多的勾,我知道一定有好結果了,你們一定是成功了。小朋友來說說你觀察到了什麼?(泡泡從瓶子裏冒出來了)哇!小朋友們都很聰明,我們把氣泡彈製造出來了,看看灰太狼什麼反應呀?

六、總結

看看這張表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結果呢?(醋比第一次用的多,蘇打粉比第一次用的多,冒出的泡泡也就更多)

今天每隻小羊們都很棒,大家團結協作,開動腦袋,做出了氣泡彈,打走了灰太狼,那我們就來唱首歌慶祝一下吧!

活動實施效果:

用醋和小蘇打製作的氣泡彈配上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題,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歡,熱情十足地開展了活動。在活動中,我設計了三次實驗,讓孩子們清楚地瞭解到醋和小蘇打能起反應,冒出泡泡,並且醋和小蘇打加的越多,泡泡冒得越多。在實驗結束後,記錄實驗結果也是本節課的重點,讓孩子們學會看懂記錄表,並能從記錄表中看出實驗的結果。實驗不能由一個人完成,需要兩個夥伴互相幫助,商量後再行動,兩人實驗也能確保每個人都能進行操作。我設計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背景,孩子們激情洋溢地參與了每次實驗,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在孩子們打敗灰太狼歡樂的氣氛中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三

【設計意圖】

《拇指媽媽放假了》是一節非常有趣的活動,但教材的內容設計的比較少,我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用,對其進行了重新整理。大班的孩子正是鍛鍊手指發展協調能力的時候,她們對操作活動充滿了興趣,競賽類遊戲更是她們喜歡的活動。這節活動主要通過他們感興趣的闖關遊戲感受手指相互合作的作用。本意是通過利用四指和五指分別闖關,體驗大拇指“放假”後闖關的不易。通過情感教育,有初步愛惜雙手的願望。這節活動不僅僅是以遊戲收場,還設計了一張闖關記錄單,把幼兒兩次的闖關結果直觀地反映在記錄單。結果的對比性更強烈。而且通過講述記錄單的結果也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實驗活動,探索手指的作用。

2、能報告“大拇指放假了”的實驗結果。

3、鼓勵幼兒勇於參與挑戰,大膽驗證自己的猜測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糖果、木珠、盤子、各種豆子、花生、印泥、毛線、手絹、空瓶子、毛巾、記錄單、展覽板。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興趣,教師和幼兒一起玩遊戲。

1、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手指遊戲,感受手指遊戲帶來的快樂及手指的作用。

2、提問:我們的除了能玩遊戲還能做什麼呢?(幼兒自由交流討論)

二、進行小手闖關遊戲

1、出示記錄單,幼兒猜測實驗結果

提問:

①小手闖關遊戲有幾關?有哪些遊戲?讓我們做什麼?

②兩張記錄單有什麼不一樣?

③你們認爲兩次闖關哪次速度快。(幼兒自由選擇)

2、幼兒進行第一次闖關遊戲,闖過一關貼一個過關標記。

3、教師隨機指導幼兒,適時給與幫助。

4、幼兒闖關結束後提問:

①小朋友們,你們都闖關成功了嗎?

②你們都闖了幾關?你都是怎麼做的?

小結:看來在幾根指頭的合作下你們很快就闖關成功了,你們真能幹。

三、進行第二次闖關遊戲

1、師:小朋友們剛纔的闖關遊戲都完成的太輕鬆,看來啊是難不倒你們,好,老師給你們出一個更難的任務。現在把大拇指收起來,看看還能闖幾關?記住闖關的時候不能用到大拇指。

2、開始第二次闖關遊戲,闖過一關貼一個過關標記。

3、教師隨機指導幼兒,適時給與幫助。

4、闖關結束後提問:

①小朋友們闖關成功了嗎?闖了幾關?

②你們是怎樣做到的?

四、總結遊戲

1、請幼兒對比兩次闖關記錄。

提問:

A.兩次闖關有什麼不一樣?你們認爲那次闖關更容易?

B.那光用拇指或者光用四指能不能做好事情?

師:對,小朋友們要手指配合起來才能發揮手的作用。

五、情感教育

1、觀看殘疾人的小故事,教育幼兒要愛惜我們的雙手。

2、總結

師:小朋友們,我們做很多事情都離不開我們的雙手。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因爲疾病、意外事故而失去了雙手,這些人沒有害怕,經過鍛鍊也能正常工作。所以我們就更應該愛惜我們的雙手。

六、延伸活動

師:請小朋友到各區角進行小手真能幹的遊戲

【活動評價】

“拇指媽媽放假了”是一節非常有趣的探索活動,教師巧妙地運用闖關遊戲,激發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爲幼兒設計的記錄單不僅爲幼兒進行兩次操作對比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還讓幼兒知道了做記錄是進行經驗總結的好方法。通過猜想----實際操作----驗證結果等,鼓勵、支持幼兒主動參加科學小實驗,喜歡猜想與動手操作嘗試。活動中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自主學習的環境,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以及解決問題過程中養成細心、專心、耐心、堅持、不怕困難等品質。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給幼兒提供了豐富和自由的語言環境和活動場地,小手闖關的遊戲形式也激發了幼兒極高的參與性。通過兩次分別利用大拇指闖關和不利用大拇指闖關的活動,體驗闖關的不同感受。從而探索雙手的作用。兩次的闖關活動分別準備了不同的記錄單,通過記錄單的形式記錄幼兒的操作結果,通過對比講述記錄單,更直觀地體現兩次闖關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有雙手做事情是更方便的,體驗雙手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幼兒愛護雙手的初步願望。活動的整過過程都是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自主探索,學習、交流,梳理活動結果。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四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使幼兒初步知道新鮮的空氣是沒有形狀、顏色和氣味的。

2、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空氣充滿我們的空間,空氣無所不在。

二、活動準備:

1、塑料袋

三、教學活動:

1回憶故事《空氣空氣你在哪兒?》

2、出示塑料袋塑料袋裏有什麼抖動一下,把口捏住,有什麼變化

3、請幼兒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氣。------證明我們周圍到處都充滿了空氣。

四、小結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通過實驗操作自制小電池,使幼兒知道在鹽水中燈泡能亮。

二、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一、每人一套: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碳棒、鋅片一個;盛有水的燒杯一個帶夾子的小燈泡及電鈴一個,勺子一個。

二、一號乾電池一節,剝開的電池一個。

三、每兩人一杯鹽。

教學過程

一、出示小燈泡,引出電池。

提問:小燈泡亮不亮?爲什麼能這樣?

二、以小故事形式介紹電池是怎麼發明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外國的科學家,名叫伏特,他特別喜歡做各種實驗。有一次,他在做實驗的時候,把兩種金屬放到化學藥品中,結果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這裏產生了電,於是世界上的第一個電池就被髮明出來了。

伏特就成了發明電池的科學家。我們小朋友也愛動腦筋,喜歡做小實驗,今天我們都來做一個小小科學家,自己來做一個小電池。

三、做一個小小科學家,自制小電池。

1、用剝開的電池,介紹碳棒、鋅片

2、教師示範製作小電池。把燈泡上的兩個夾子,分別夾在鋅片和碳棒上,放進有水的燒杯中,燈泡就亮了。

3、自己做小電池,放進準備好的清水中試一試。

(1)教師檢查夾子夾的對不對。

(2)觀察小燈泡亮不亮。

4、在杯中加入鹽試一試。

(1)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操作情況。

(2)提問:你的電池是怎樣做成的?

剛纔加入很多鹽爲什麼不亮?(需要攪一攪,讓鹽水溶入在水裏)

(3)請沒有做成小電池的小朋友再試一試。

5、小結:剛纔在沒有加鹽的清水中燈泡不亮,在鹽水中燈泡就能亮。

四、有趣的小電鈴

1、教師出示小電鈴夾在自制的小電池上,小電鈴唱歌了。

2、朋友每個人拿一個小電鈴夾在自制的小電池上試一試。提示:看看別人的夾子是怎樣夾的。

3、提問:你的小電鈴爲什麼能響?爲什麼小電鈴不響?

4、小結:電鈴上的夾子有兩個,一個紅顏色、一個黑顏色,夾子只有夾對了纔會響,這是爲什麼呢?這個問題等小朋友長大以後學了更多的本領就會明白的。

五、擴展知識。

今天咱們做了小電池,你還知道有哪些電池?(乾電池、BB機上用的電池、表上的鈕釦電池,充電電池……)這些電池都是人們動腦筋發明出來的,小朋友今後也要多動腦筋,長大以後發明出多種多樣的電池。

幼兒園觀察類科學教學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能通過仔細觀察,獲取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並大方地講述出來。

2、對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動準備

電腦一臺,放大鏡、觀察記錄本、蝌蚪實物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1、老師:春天來了,池塘裏又多了誰?(小蝌蚪)

你們認識小蝌蚪嗎?它長着什麼樣?

幼兒可能答:小蝌蚪長着一個黑黑的大腦袋,後面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通過觀察、記錄,認識蝌蚪

1、教師問:你們想不想仔細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隻放大鏡,一本記錄本,讓幼兒先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再把他們的樣子畫下來。

評析:鼓勵幼兒專注地觀察,找出小蝌蚪幾種不同的動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2、組織幼兒充分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可介紹自己的記錄方式和記錄結果。

三、設置疑問,瞭解生長過程

1、老師: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誰?

幼兒可能答:有的變成了青蛙,有的變成了蛤蟆。

2、老師追問:你們知道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

評析:

這裏讓幼兒大膽設想,創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3、播放青蛙生長過程資料。

看完後讓幼兒再來說說小蝌蚪——青蛙的過程。

老師重點問:小蝌蚪在變成青蛙前腿是怎麼變的?尾巴又有什麼變化呢?

幼兒可能答:先長後腿,再長前腿,尾巴越縮越短,腿越長越長,還有腳趾呢。

四、動手操作,再現奇妙的生長過程

1、集體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長圖

評析:通過動作製作再次加深對蝌蚪生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環節的印象。

五、延伸活動: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語言活動中可安排讓幼兒續編故事。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七

這是我實施的一課多研教學研討活動,這一稿爲集體研討後形成的比較完善的第四稿。在前三次的教學實施後,研討中分別指出:

1.目標過散,整節活動難度提升不夠;

2.幼兒看似一直在操作,但操作目的性不強,大多隻是在擺弄工具;

3.環節之間缺少上下串聯的脈絡等。

於是在第四稿中結合幼兒興趣點,將重點放在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

組織教學實施後證明,經過前三稿的設計、教學組織、反思、修改到最後完善的第四稿方案,目標清晰,環節上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活動過程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幼兒一直在操作過程中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1.取材方便,材料簡約。本節活動選用的材料爲幼兒建構區的螺絲玩具,損壞的圖書,彩筆,印章等,在幼兒的生活中隨手可得。

2.活動設計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有相關經驗,才容易引起活動興趣。經常看到成人使用鉗子、螺絲刀等工具,但成人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反對孩子操作這些工具。而在本次活動中,卻鼓勵孩子們大膽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了使用鉗子、螺絲刀後取得成功的快樂。

3.整節活動始終貫穿着孩子發現問題、猜測解決方法、驗證解決難題這條主線,孩子們始終在探索的氛圍中,在自主活動中習得相關知識。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八

活動目標:

1有觀察探究靜電的興趣

2在靜電遊戲的操作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靜電現象。

3.瞭解不同材質的物體能否產生的靜電現象。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木筷、塑料筆、塑料袋、鐵勺、蠟燭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後與塑料袋摩擦,並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變前師: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範後,幼兒動手操作並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拿出塑料袋),幼兒仔細觀察並說一說教師做了什麼動作。

變後師:"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麼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爲尺子和塑料袋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後會起靜電(能夠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啓發幼兒發散思維。

師: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觸到的,大家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後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呢?

2.幼兒自己猜想,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

(四)嘗試操作

師:請你試一試玩一玩,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的猜想對不對。

1.幼兒動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筆、鐵勺、蠟燭分別和塑料袋摩擦,然後吸桌面上的碎毛線、碎紙屑,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並進行示範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啓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

如:塑料梳子梳頭髮時,頭髮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乾燥時,長時間走路,由於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ppt: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裏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紙屑、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髮跟着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乾燥的環境。在空氣乾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不足之處:

1、開始部分,我的語句組織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沒聽清我的問題,所以一時孩子沒摸到頭腦,後來我是又經過引導後,孩子漸漸的明白,並能自覺操作了,方法也越來越新穎、有趣,很讓人欣慰!在語句方面以後要加油!

2我可以將“小章魚”這一環節可以放到開始部分,這樣更能調動起孩子的激情;

3、碎紙屑我是準備了一個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實驗後,弄的到處都是,以後在做實驗時我要先

講清規則,讓孩子有意識些,這樣也不會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講的話,我一定會準備的更充分些,讓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加油!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九

活動目標:

1、結合讀本內容,引導孩子進一步深化對光與影的認識,培養幼兒樂於探索的求知慾。

2、引導幼兒充分觀察和討論圖畫,幫助幼兒熟悉讀本文字內容。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

我們已經和自己的影子作了很多的遊戲,老師這裏還有一本和影子作遊戲的書,想看嗎?教師指讀書名,與幼兒一起閱讀。

二、大書閱讀:遮蓋讀本中的文字部分,和幼兒一起觀察圖畫。

指導語:

1、小姑娘在看着誰?爲什麼會有影子?

2、小姑娘不管做什麼,影子都會跟着做嗎?

3、影子和小姑娘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4、小姑娘看着影子的哪些地方?

5、影子爲什麼會不見的?

三、大書文字閱讀:

觀察討論圖畫後,指讀文字,幼兒傾聽。每讀完一頁,就指着書上相應的事物,如耳朵、

手等,並注意引導幼兒理解“也”的含義,體會“也”的用法。接着,教師領讀,幼兒跟讀;請個別小朋友指着文字給大家朗讀,其餘幼兒跟讀。

四、幼兒指讀小書,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園科學教案 篇十

活動目標:

探討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

1、圖書<<熊的影子>>

2、手電筒、蠟燭

3、粉筆

活動流程:

講故事《熊的影子》——引導幼兒在室內做出影子——去室外找光和影子的關係——觀察光源和影子距離的關係——遊戲:〈〈捉影子〉〉

活動過程:

1、給幼兒講故事<<熊的影子>>。(這是一個講一隻熊想去掉自己影子的故事。)

提問:

(1)你知道影子是什麼嗎?

(2)你在什麼地方能看到影子?

(3)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影子?

2、引導幼兒在室內做影子。

(1)教師啓發:你在教室裏看見過影子沒有?那怎樣才能在教室裏看到影子?

(2)鼓勵幼兒嘗試自己的想法:教師爲他們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材料,如手電筒、蠟燭等。

3、去室外找影子和光的關係

(1)帶幼兒去陽光下,讓他們把自己的影子藏起來,老師觀察他們怎麼做。

(2)提問:把你的影子藏到大的影子裏會怎麼樣?在遊戲場的陰涼處呢?

(3)啓發幼兒動腦:怎麼改變自己的影子,讓自己的影子變得大些、小些、瘦些、寬些?怎樣改變影子的形狀?並讓他們試着用不同的物品製作影子,如傘、書等。

4、觀察光源和影子距離的關係,並學習記錄。

讓幼兒結對在走道上游戲觀察,並互相記錄對方的影子。每2~3小時回到同一點,看看影子是否發生了變化,是變大了、變小了、還是變寬了、變長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又是什麼樣子?

5、遊戲:<<捉影子>>。

一個幼兒試着通過踩另一個幼兒的影子去捉住他。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踩影子,如用自己的影子去碰別人的影子或用自己手的影子去碰別人的影子等。

3你認識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