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教案(精選多篇)

目錄

國小數學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小數學教案:圓的認識第二篇:國小數學教案第三篇:國小數學教案第四篇:國小數學教案第五篇:國小數學教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小數學教案:圓的認識

第四單元

第一課時:圓的認識

教學內容:課本第85頁~87頁內容,完成相應的“做一做”題目和練習二十二的第1~6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使學生能正確地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重點:圓的特徵;圓的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難點: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具準備:圓規、直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及圓形的教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學過了一些平面直線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道這些圖形的特徵與周長、面積計算方法,但我們周圍還有很多物體,如硬幣、鐘面、圓桌面、cd唱片等,這些物體形狀是不是直線形?(不是)是什麼形?(圓形)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圓的一些基本特徵。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二、教學圓的特徵。

1.通過對比認識圓。

現在請同學們比較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直線圖形(教師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逐一出示。)與老師手上的圓有什麼不同呢?(圓由曲線所圍成的)

(1)找圓心。

請學生都拿出已備好的圓形紙,讓學生把圓進行對摺,使上、下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再換個方向對摺,反覆幾次。讓學生把摺痕用鉛筆畫下來。問: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這些摺痕都相交於一點)

說明: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徑與直徑。

讓學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學生報出測量的結果,並想一想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把有關數據寫在黑板上)

教師在黑板的圖中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告訴學生這線段叫做半徑。

讓學生在自己的學具圓裏用筆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問:你還發現什麼?(引導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裏,可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1

第四單元

再讓學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學具圓用筆畫的通過圓心的線段(摺痕),問:通過量度,你又發現什麼?(學生得出:這些線段都相等。把有關數據寫在黑板上。)

說明:我們把圓對摺時,看到每條摺痕都通過圓心。這些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讓同桌的兩位同學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說明:這兩個是等圓。通過剛纔的量度,你發現了什麼?(在兩上等圓裏半徑都相等,直徑也都相等。)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數據,問:“在同一個圓或等圓裏,直徑和半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直徑長度等於半徑的兩倍,或者說半徑長度等於直徑的一半。)

d板書: d=2r或r? 2

小結:在同一個圓或等圓裏,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也都相等;直徑等於半徑的2倍。

閱讀課本,讓學生把課本中有關圓心、半徑、直徑的定義讀一遍。

練習:做第86頁上面的“做一做”。

2.圓的畫法。

(1)認識畫圓的工具和使用。

畫圓的工具有很多,這裏着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有鉛筆尖(或粉筆)。使用時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

正是根據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即半徑),都相等這一原理,我們纔可以用圓規來畫圓。

(2)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a.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距離(即半徑)。

b.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c.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學生閱讀課本第87頁的內容。

提示學生注意:在畫圓的過程中,定在一點上的圓規的針尖一定不能移動。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在畫圓的過程中不能改變。

小結:圓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圓心和半徑決定的;但圓的大小取決於半徑的長短,與圓心無關。

三、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二的第1~4題。

總結:

①圓的半徑與直徑是射線呢?直線呢?還是線段?

②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與直徑關係怎樣?說出它們之間關係的公式?

③“兩端都在圓是的線段,叫做直徑。”這句話對嗎?爲什麼?

第四單元

④用圓規畫圓要按哪三個步驟? ⑤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麼? ⑥圓的大小取決於什麼?

四、作業。

練習二十二第5、6題。

課後小結:

第二篇:國小數學教案

國小數學教案國小數學第五冊《周長的認識》漳州市華安縣第二實驗國小蘇小玲郵編:363800 手機:13709303506

《周長的認識》

華安第二實驗國小蘇小玲

設計理念

這是一堂概念理解課,必須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易於讓學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讓學生多感官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同時通過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整堂課的教學手段的選擇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處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五冊第41頁的

內容。

●○知識目標:

1. 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 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的周長。

3. 初步滲透平移、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情感目標:

1. 聯繫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描一描、指一指、找一找、判一判、算一算、量一量等環節,幫助學生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通過舉例,加強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

3. 通過量樹葉等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協作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實物,通過觀察、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課前準備:

1. 製作課件。

2. 每生準備直尺、彩筆、樹葉、毛線、軟尺等。

3. 圖畫紙、作業紙各一。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秋景視頻,供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活動一)生畫樹葉一週的邊線,初步感知什麼是周長。

3、動畫演示樹葉的周長,並揭題。

【設計意圖:通過畫葉子邊線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探索新知:

一、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1、(探究一)邊指邊說三角形、長方形的周長,給周長下定義。

2、(活動二)找生活中具體實物某個面的周長。

3、(探究二)通過判斷,深化理解周長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指一指、說一說、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動,建立周長的定義,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二、運用概念,計算周長。

1、(探究三)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長方形的周長。

2、(活動三)運用化曲爲直的思想,合作測量樹葉的周長。

【設計意圖:通過量一量、算一算的操作活動,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定義,並讓學生運用概念,學會計算周長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通過量樹葉周長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工具,感受合作的意義,同時,初步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綜合應用:

1. 練習——“誰走的路線長?”,滲透平移的數學思想求周長。

2. 猜、量教師的腰圍,介紹神奇的周長。

3.運用周長,創造圖形。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設計說明

《認識周長》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41頁的教學內容,該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同時,又爲今後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打伏筆。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緊密地

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並進行平移數學思想的滲透。爲此,本節課先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再指一指規則圖形的周長給學生一個直觀感知的過程,再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的教學,有效地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注重處理好以下問題: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好奇心。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而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教師通過播放一段秋景,使學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還是一個落葉紛飛的季節。然後從漂亮的樹葉導入課題,這樣,一下子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變爲有意注意,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注重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本節課,教師既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周長,如地面的周長,課桌桌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電視屏幕的周長等,又能把數學知識還原生活。介紹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找裁縫師傅做褲子,需要量腰圍,運動員繞操場跑一圈的路程等,以此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深化對周長含義的理解,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感知。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要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學周長定義時,教師通過“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種手段來深化學生對周長的意義理解。

1、通過描樹葉的邊線,建立周長概念的表象。

2、通過指一指、說一說三角形、長方形、圓形三個平面圖形的周長,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

3、通過判斷哪些圖形有周長,體會周長指的是外邊線一週的長度。由此深化對概念內涵的理解。

4、通過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長方形的周長,使學生能應用周長的概念,

解決數學問題。

四、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發展。

孩子學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讓孩子學會思考、會分析,變聰明。

1、教學中,教師能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樹葉的周長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初步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併爲今後更好地學習圓的周長計算打下伏筆。

2、通過比較周長,滲透平移思想,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移一移來比較兩組圖形周長是否一樣。

五、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節課讓學生在格子圖裏畫周長爲16釐米的各種圖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總之,本節課通過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判一判、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體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

第三篇:國小數學教案

三年級數學上冊《花邊有多少》教學設計

大連花園口實驗國小肖傑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國小學科:數學

2、課時:2

3、學生課前準備:認識了長方形,知道長方形的特點,對圖形的周長有初步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瞭解了長方形特點,學會了測量,瞭解了一些測量單位並對周長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學校計算其他圖形周長、面積的基礎。

教材通過讓學生計算“花邊有多長”幫助學生探索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進而歸納出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教學方法。

花邊有多長

教學目的: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形周長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師:同學們,在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圖形的什麼?生:圖形的周長。

2、 那麼什麼又是圖形的周長?生: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情境導入:

我們班下週要召開主題中隊會了,爲了使我們的教室更加美麗,我們要在黑板的周圍圍上一圈漂亮的花邊,我們買多少花邊材料呢?

如果買多了浪費,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設計一下,看看花邊有多長合適,好嗎?

(板書課題:花邊有多長)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師:下面大家來看大屏幕,(課件出示:花邊繞黑板轉了一週)這就是我們的黑板,老師給黑板佈置漂亮的花邊,花邊是怎樣佈置的?

生:花邊是繞着黑板的邊遍佈置的。

師:通過剛纔的觀察,要想知道花邊有多長,就是求什麼呢/

生:得計算黑板的周長。

師:黑板是什麼圖形,它有什麼特點呢?

生:黑板是長方形,它有4條邊。相對的兩條邊相等。兩條長的邊叫長,兩條短的邊叫寬。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老師給大家帶來兩條信息(大屏幕出示:黑板長34分米,寬12分米)誰來讀一下?(找生讀)

我們根據這兩條信息可以求出什麼?

生1:我們可以求出黑板的周長。

生2:我們還可以求出花邊至少有多長。

(大屏幕出示問題:花邊至少有多長?)

2、師:花邊有多長?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再在小組裏交流,看哪組的算法多,方法妙。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活動)

彙報交流(4人小組交流,彙報算法和算理。哪一種方法簡便,喜歡哪一種。)

師:誰來彙報你們的想法?並用文字來表示這種算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生1:我把4條邊加起來,34+12+34+12=92(分米)

長+寬+長+寬

生2、我把兩個長和兩個寬加起來,34×2+12×2=92(分米)

長×2+寬×2

生3、我把長和寬加起來,再乘2,(34+12)×2=92(分米)

(長+寬)×2

師:同學們的算法都很好,你們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四、1、嘗試練習

師:同學們的想法有道理,哪種方法有對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嗎?

同學們翻開課本47頁,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做一做”的兩個長方形的周長,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

分3組,每組選擇一種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

師:通過剛纔的練習,現在你覺得哪種算法最好?

生:第3種方法最好,簡便,算起來快,不容易出錯。

師:說的非常好,以後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

2、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大屏幕出示)

(1)求下面長方形的周長。

(2)下面是一塊長方形的草坪,求草坪的周長。

(3)考考你:學校足球場是一個長方形,長100米,寬75米。張明沿着足球場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4)動手操作:自己動手用兩個長8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紙板,把它們拼起來,算一算所拼成的圖形的周長。

學生課堂完成不了,課後繼續操作研究。

五、小結

同學們,今天你們學得很認真,說說你們的收穫吧。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較強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從現實生活出發,力求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與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在探索體驗中學習,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斷髮展。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中,應該允許他們對數學概念有多元的表徵,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張揚學生思維的個性。

本節課不足之處:對於小孩子,從小就要培養有根有據地清清楚楚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說完整的話。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孩子已經把長方形各部分的名稱忘了,表達的語言不夠準確,有很多可以寫出來,但是就是說不清楚;還有的孩子不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教師長期訓練,讓教學的評價手段多樣化。

第四篇:國小數學教案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學過程】

一、溝通舊知,建立聯繫

1.口算

600÷627÷3240÷8160÷4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p19植樹情境圖,讓學生說圖意。

2.引導觀察: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演)

42÷252÷2

3.師:42÷2等於多少(生:42÷2=21)你是怎麼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學們會口算出答案,那麼怎樣用豎式計算呢?(揭示課題)板書:一位數除兩位數。

三、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教學例1:42÷2=21

(1)用豎式計算,你們會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計算後,反饋

(2)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算法?說說理由。

學生髮表意見:(學生多數會喜歡地一種算法,簡單、豎式短,很少有學生喜歡第二種也就是課本例題的形式)

師:其實第二種方法有自己的優勢,它能讓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計算過程。

(3)師邊用演示邊講解:筆算除法的計算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請哪位用第二種方法做的同學上來講解一下。(師配合補充)

(4)讓學生質疑

(還會有一部分學生會提出第一種豎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計算過程。)

第五篇:國小數學教案

2.通過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準備: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6套,大小不同的圓柱體和圓錐體6套、水槽6套。

2、多媒體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圓錐有什麼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課件演示:屏摹上顯示一個圓錐體,將它的底面、側面、高和頂點閃爍。

(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探(請你支持)討新的問題-----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三)進行新課

1、探討圓錐的體積公式

教師:怎樣探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同學們先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知道圓柱體積公式的: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圓柱------(轉化)------長方體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長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借鑑這種方法,爲了我們研究圓錐體體積的方便,每個組都準備了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你們小組比比看,這兩個形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操作比較。

(1)提問學生:你發現到什麼?(這個圓柱體和這個圓錐體的形狀有什麼關係)

(學生得出: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用數學語言說就叫“等底等高”。

(板書:等底等高)

(2)爲什麼?既然這兩個形體是等底等高的,那麼我們就跟求圓柱體體積一樣,就用“底面積×高”來求圓錐體體積行不行?(不行,因爲圓錐體的體積小)

教師:(把圓錐體套在透明的圓柱體裏)是啊,圓錐體的體積小,那你估計一下這兩個形體的體積大小有什麼樣的倍數關係?(指名發言)

的水和圓柱體、圓錐體做實驗。怎樣做這個實驗由小組同學自己商量,但最後要向同學們彙報,你們組做實驗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在體積大小上有什麼樣的倍數關係。

(3)學生分組做實驗。

a.誰來彙報一下,你們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b.你們做實驗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在體積大小上發現有什麼倍數關係?

(學生髮言: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

同學們得出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其他組也是這樣的嗎?

我們學過用字母表示數,誰來把這個公式整理一下?(指名發言)

(4)學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組大小不同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進行體積大小的比較,通過比較你發現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整理歸納:不是任何一個圓錐體的體積都是任何一個圓柱體體積的。(老師拿起一個小圓錐、一個大圓柱)如果老師把這個大圓錐體裏裝滿了水,往這個小圓柱體裏倒,倒三次能倒滿嗎?(不能)

爲什麼你們做實驗的圓錐體裏裝滿了水往圓柱體裏倒,倒三次能倒滿呢?(因爲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

(老師在體積公式與“等底等高”四個字上連線。)

現在我們得到的這個結論就更完整了。(指名反覆敘述公式。)

今後我們求圓錐體體積就用這種方法來計算。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空:

v(立方米)

v(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自己解決問題。

例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a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交流。

你是怎樣想的和怎樣解決問題。(提問學生多人)

c教師板書: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76立方米

3.練習題。

一個圓錐體,半徑爲6cm,高爲18cm。體積是多少?(學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饋。)

4、出示例2:要求學生自己讀題,理解題意思。

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1)提問:從題目中你知道什麼?

(2)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提問。並回答同學的質疑:3.14×()×1.2×表示什麼?爲什麼要先求圓錐的體積?得數保留整千克數是什麼意思?….

5、比較:例1和例2有什麼地方不同?

(1)直接告訴了我們底面

推薦其他精彩範文:

國小數學教案

國小數學教案

國小數學教案封面

國小數學教案怎麼寫

國小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