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案精品多篇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篇一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在六年級(6)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維也出現了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去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啓發性的。學生做數學題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這個解法的來歷。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勇於、樂於爲學生創造時機,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樂園!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篇二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裏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裏,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爲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會用此公式計算出簡單的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及實驗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互相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實驗法推倒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教學難點:圓錐體積計算公式:“v圓錐=1/3sh"中乘以的道理和來歷。

教學關鍵:利用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公式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

教學準備:圓柱以及也圓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圓錐。

教學方法:採用啓發討論式、實驗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且進行驗證。

教學片段:動手操作,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你們先在心裏猜一猜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應該是什麼,不要說出來,等咱們研究過以後,看看誰的猜測是正確的。

一、出示動手操作的步驟:

1、自選圓錐。

2、測量所選圓錐和圓柱底面和高之間的關係。

3、用所選的圓錐往圓柱裏倒水。(圓錐裏的水要儘可能的滿)

4、記錄實驗的結果。 學生開始活動。

二、根據實驗的結果整理完成下表:

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 圓錐體積等於圓柱體積三分之一

等底但不等高的圓錐與圓柱 圓錐的高高一些 圓錐體積大於圓柱體積三分之一

圓錐的高矮一些 圓錐體積小於圓柱體積三分之一

等高但不等底的圓錐與圓柱 圓錐的底面大一些 圓錐體積大於圓柱體積三分之一

圓錐的底面小一些 圓錐體積小於圓柱體積三分之一

三、推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師:通過實驗,你能推出體積的計算公式嗎?

生: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本站○(三分之一。

即:v圓錐=1/3sh

四:小結:

師:我們通過實驗推出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怎麼樣?和你猜想的一樣嗎?用你最酷的表情或者動作告訴老師。看來你們今天的收穫真的不小,利用課餘時間些一篇數學日記,就寫今天課堂上的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你的心情和想法。

教學反思: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更多的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通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課結束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樣有利於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通過日記的方式,對新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反思。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還有利於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老師通過學生的數學日記,變式的和學生進行了交流,和諧了師生關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1、因爲教具的侷限,部分同學沒有親自動手操作,只能做一個參觀者,感到遺憾。

2、在用語言敘述自己的發現時,學生的口語表達欠準確,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口語表達能力。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篇四

(1)

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通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學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的。

(2)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1)、認識圓錐,瞭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4)、通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V錐=1/3sh=1/3r2h,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爲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3)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的體積》教案 篇五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啓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於樂於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