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 教案 篇一

星星變奏曲

教案

邢文軍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這首詩作者採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藉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並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麼關係? 板書設計

(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對比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並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爲什麼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願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湖

黑暗(殘酷)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徵着人的安閒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閃閃爍爍”是用來描寫什麼的?爲什麼作者卻用來描寫聲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視覺的; B、“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和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的“閃閃爍爍”相通。而“朦朦朧朧”的白丁香就像聲音一樣時斷時續,隱隱約約之感。所以,這種用描寫聽覺的詞來寫視覺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燒”、“苦難的詩”、“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夜晚凍僵得像一片土地”、“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粒瘦小的星”、等詞句的含義? 提示:(要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歷來講解。) A、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犧牲。(在殘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滿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譜寫自己的悲慘的人生。

C、將要墜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憂心忡忡的感覺。 D、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

E、殘酷的社會無情的摧殘着地上的生命。使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樣的隕落。

四、佈置作業:

(一)、閱讀第一節詩完成:

1、字詞略

2、這節詩寫出了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爲三層,請具體概括每一層中作者所抒發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

3、“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寫句子:

如:春之生機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當仰望夏夜燦爛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請仿照“如果„„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詩句抒發你的感受。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音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3、教師提示: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構成反覆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四)回顧並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爲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詩人渴望什麼?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後的感性顯現是什麼模樣呢?是陽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就像一首和諧、生動的詩,就像這首詩中美妙動聽的每一個音節。有美好而溫柔的夜晚,有生動活潑,潔晶如星,有賞心悅目,馥郁如白丁香。在這樣溫柔的春天,那曾經狂熱地揮動過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團理想的火,應像它本來應有的樣子一樣閃閃發光。但是,現實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寒冷、寂寞、孤獨、淒涼、黑暗。詩人只能在深沉的夜裏凝望着遙遠的天空,尋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陽熄滅之後,爲他驅散寒冷和失望,幫他重新燃起一盞希望的燈。這樣,他便可以停止寫失落了理性後充滿了苦難的詩,可以緩解他那充滿了壓抑的生活。

這首詩的體裁是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就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使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徵化、立體化。

本着朦朧詩的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巧妙的與音樂學科進行了整合,導入我通過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把學生帶入一種朦朧的優美的意境當中,對後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其次,在讓學生體會詩歌用凝鍊的語言創設意境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出示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想像,感受再對比這首詩歌作者創設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境,朗讀時該用什麼樣的感情去讀,學生通過不同的畫面及老師的引導,很快很準的把握住了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另外,作業佈置,我設計一類讓學生調查遠近時代經典歌曲,賞析歌詞,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詩。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我相信他們課後一定會很認真的完成,因爲興趣是很好的老師。

這節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慾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爲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

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放錄音帶)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爲什麼題爲《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

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四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二、整體感知:

1、導入語中所提出的問題。

提示:對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寒冷殘酷的現實的厭棄和憎惡。

2、分別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並想一想這兩節詩在形式有什麼關係? 板書設計

(一):

光明與美好的意境 對比 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厭棄和憎惡

注:像這樣兩節詩所表達的內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兩節詩形成對偶的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我們把它叫做“變奏曲”。(再舉例來說明,如音樂。)所以,標題中的“星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而“變奏曲”揭示了詩歌的結構。

三、局部品味探討:

1、分組:分別找出每一節詩所描繪的意象是哪些並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從其特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麼? 提示: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彈 ——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2、重點品味以下詩句的含義: (1)、爲什麼說“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詩一樣的美,每一個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譜寫下來,這種願望就像星星一樣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樣釀造出來蜜一樣的甜。 (2)、“誰不願一,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熒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採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體驗該句的含義) 提示:討論板書:

晚上 湖

黑暗(殘酷) 和平(自由、舒暢)

睡蓮——象徵着人的安閒自在。把夜晚的寧靜、平靜、溫馨和自由自在,給人以溫柔和夢的美好感覺。 (3)、“春天,鳥落滿枝頭/像星星落滿天空”這個比喻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提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環境一定是無人打攪,十分寧靜。“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從而反襯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把“鳥落滿枝頭”比作“星星落滿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音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四、教學過程:

(一)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3、教師提示: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構成反覆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溫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四)回顧並總結全詩。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標準目標:

1、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2、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3、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僅供有能力學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和整體思路:

本課是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朦朧詩。屬於略讀課文,朦朧詩是詩歌中比較難懂的一種,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鍛鍊學生自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能力,教學安排上準備採用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爲輔助的原則進行教學,基本採用。學生準備預習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家走知道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告訴我們,星星點點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輝燦爛。是的,漆黑的夜裏,衆星拱月的美景曾給過我們許多的夢想和希望。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對着浩瀚的星海發出各種感嘆。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讀:單人讀。

試着讀讀詩歌,看你能讀懂嗎?

讀不懂?很費解?一句也不懂?閱讀的必備資料:背景,作者,可供參考的導讀等(教師簡單指導),參考書不能用。找到相關的資料——交流!(衆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讀:討論讀。把你們集合的信息總結起來,看看能不能碰出一點思想的火花。

提示:結構、句式、分節、修辭、詞語、給你的感覺等目標:初步讀懂。教師之後範讀。

總結:結構上的,句式上的,感覺上的。總結板書。

1、給你什麼感覺?

2、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3、這些詞語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展示句式疊合的句子。第一節:感覺好,美(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第二節:感覺不好,醜惡的(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

作者通過這樣的表達,想表達什麼?(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瞭?那老師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費了無數的腦細胞,把它改寫了一下:

四、再讀:討論讀。

目標:找出詩歌的內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提示:參考自己的生活經歷。讀完後,教師總結:

第一小節:肯定句式,肯定夢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節:否定句式,否定現實中的醜惡(也同樣表達美好的追求)總結內涵: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願望。

好了,明白了詩歌的內涵,讓我們帶着對作者的理解欣賞一下名家朗誦。

五、重點問題: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他們都有什麼含義?整體象徵什麼?文中出現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現都不盡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沒有光明時的一種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點綴夜空的星辰;第三個“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溫暖;第四個同第一個的含意;第五個指的是艱苦的歷程中存留下來的一點點自由和溫暖;第六個指在掙扎中保留下來的溫暖的火種;第七個指自然界中的星辰。總而言之,“星星”在這裏象徵光明、詩意、春天、溫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

揭示變奏曲的含義。

六、揭示朦朧詩和江河以及題目“變奏曲”的含義。(課件展示)

同學們,是的,這首詩沒有出現任何關於理想和現實的字眼,但是,這樣在我們看來很模糊的寫法卻在我們讀懂之後,作者對夢想的無限渴望,對現實的無奈痛苦卻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作者用文學技巧、象徵手法完美詮釋了自己的追求。是的,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寫法,正是這種詩歌的魅力所在。他讓我們在自我解讀的過程之中,瞭解作者的思想,獲得更深刻的體會。

七、結課。

回顧本詩,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是的,他用一個簡單的句式,完成了夢想的企盼。讓我們再次帶着理解的眼光,卻感受江河的'內心吧!配樂朗誦(集體)那麼,我們也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遠閃爍在心頭,併爲了實現而努力只求,夢想就一定就實現。八:作業:

一、背誦全詩,仿寫句式:“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二、仿寫一首詩歌。(提示:可以用美醜相對的兩個概念)

三、課後題。

(第一個作業給實現基本目標的同學,第二個作業給完成能力目標的同學,第三個作業全做)

附:板書:

第一節: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肯進句式。表達夢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節:醜(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否定句式。表達現實的醜惡。間接表達

總體:嚮往光明、自由、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