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選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9篇《九年級語文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九年級語文教案》相關的範文。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選9篇)

篇1:九年級語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案大全

1.詩兩首・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496] 2.我用殘損的.手掌・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72] 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45] 4.外國詩兩首・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32] 5.孔乙己・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470] 6.蒲柳人家・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74] 7.變色龍・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73] 8.熱愛生命・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04] 9.談生命・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51] 10.那樹・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59] 11.地下森林斷想・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47] 12.人生・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192] 13.威尼斯商人(節選)・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195] 14.變臉(節選)・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21] 15.棗兒・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00] 16.音樂之聲(節選)・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27] 17.公輸・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315] 18.《孟子》二章・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97] 19.魚我所欲也・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48] 20.莊子故事兩篇(《惠子相樑》《莊子與惠子游語濠梁》)・CAI創 [本站特約|08-11|441] 21.曹劌論戰・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86] 22.鄒忌諷齊王納諫・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63] 23.愚公移山・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06] 24.《詩經》兩首・CAI創新教案 [本站特約|08-11|267]

篇2:九年級語文教案

九年級語文教案

《心聲》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一篇小說,內容是寫教李京京語文的程老師要上一節全區的公開課,講課的內容是小說《萬卡》。老師設計的課上有“表情朗讀課文”,並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學來朗讀。李京京因爲嗓子沙啞的厲害,沒被老師選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讀一段,因爲他的經歷與課文中萬卡的經歷太相似:在城裏上學的他因爲爸媽總吵架,媽媽總打他,他想念鄉下的爺爺,就像九歲在外當學徒工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萬卡有一個要好的女孩子“奧爾迦”,他也有一個好朋友妮兒。正因如此,京京對《萬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趙小楨奶聲奶氣地練習朗讀時他叫道“不是這樣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樹林子裏讀。公開課的那一天,在趙小楨因爲害怕不敢起來朗讀的情況下,李京京舉起了手。他聲淚俱下的朗讀征服了程老師,也征服了在座的聽衆。

第一次讀到這篇小說,就引發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篇用文學的筆法寫成的教育論文,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啓示,給語文教學以啓示。

“老師,我能念一段嗎”

當李京京“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念一段嗎?’”的時候,而得到的卻是“程老師乾乾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我們可以想像此時李京京的失落與悲傷。的確,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教學中實在太常見。

首先透過這一現象,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對學生生命個體的不尊重。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的觀念中,學生只是一個認知體,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興趣、追求,渴望獲得肯定、表揚,渴望成功的體驗,而且因爲生命的稚嫩,這人格正處於建構時期,一點微小的傷害就可能導致其一生的轉變。文中寫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裏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裏難受極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對學生生命個體的不尊重,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給學生帶來的傷害。在我們的教學中,“不論教孩子做什麼事,都要創造條件讓他去取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他就會傾注全部熱情和聰明才智去爭取新成功。”

對學生生命個體的不尊重,還體現在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每一個正如朱永新所說的“教育的理想是爲了一切的人,──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富貴的還是貧賤的,聰慧的還是笨拙的。”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給每一個學生以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篇3:九年級語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文章大意,初淺瞭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彙,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覆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彙,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鑑賞語言的精闢,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並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爲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一個成語吧!這個成語是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學們知道這是哪個成語嗎?對,是拔苗助長,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成語出自哪本書?這個成語出自《孟子》一書。其實,有很多我們常見的成語,如成仁取義,出爾反爾,始作俑者等

篇4:九年級語文教案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並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導入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爲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範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角度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估計時間

第一板塊(認讀)

一、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出他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瞭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並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三、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粟(sù)親戚(qīng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麼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瞭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篇5:九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性活用等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朗讀視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

路,把握說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講淮海戰役中民工支前導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字,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以統一天下,曾遊說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_著書立說。是孟子及其_萬章等著,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麼讀了嗎?關鍵是讀出文章的氣勢。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麼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麼了

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自己翻譯課文,弄懂課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號,待會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五、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

六、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邏輯嚴密、氣勢磅礴(對比、排比的運用)

七、小結:孟子借談作戰取勝的條件來闡明他的政治觀念。

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國家,讓國家長治久安。

篇6: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一詩一文爲例,深入淺出地闡明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揣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取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髮現美、欣賞美的審美素養。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驅遣想象進行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難點

將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運用到欣賞作品的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教學方法

1.討論交流法。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思路,明確論證方法,質疑交流難理解的問題。

2.品讀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蘊深刻的語言,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理解其中的內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文學鑑賞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徵,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二、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煥之》等。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綜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站着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4)像這樣驅遣着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四、課文精讀

1.作者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是什麼?

欣賞文藝作品,要學着驅遣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2.作者要論述如何鑑賞文藝作品,爲什麼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

要論述如何鑑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麼是文藝作品的問題。以文字爲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是爲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3.閱讀第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做簡要分析。

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着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着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4.閱讀11~13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高爾基的《海燕》爲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領會不到這首詩的意思;接着又論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而且展開翅膀隨海燕飛掠,就領會了這首詩。

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這樣驅遣着想象來看,這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讀者從中體驗到愉快,得到受用。

5.請你根據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後以王維的詩句和高爾基的《海燕》爲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驅遣想象的作用。最後得出結論:鑑賞文藝,不能拘泥於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鑑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

(1)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着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了內容又傳遞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

(2)作者着手創作,必然對於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

“見”可指代材料,無“見”便會“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創造;“見”也可理解爲見識、見解,沒有思考與見解,縱然下筆也只能寫就平庸文章,難見深度;“感”是體悟與情感,倘若下筆無情感寄寓其中,寫出來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這也提示了我們在寫作之前要學會多積累,多觀察,積累一定材料;同時要多思考,多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優秀文章。

五、探究昇華

文藝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達也尤其濃烈。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藝作品,就必須把握其情感,必須通過想象還原形象的描述,進而去體味。

六、文章主旨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以一詩一文爲例,深入淺出地闡明瞭欣賞文藝作品的這一基本問題。告訴我們欣賞文藝作品,不僅要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要驅遣想象,透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體驗閱讀的愉快。

七、寫作特點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作者在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時,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爲例入手,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着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八、板書設計

驅遣我們的想象

篇7: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文章舉例論證的方法,讀懂議論文,理解議論文,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並善於運用在日常習作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係;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各種精彩文章評論中我們經常看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類句子,那麼,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及義”“言不盡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帶着問題去學習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細細體味語言的魅力吧!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意蘊(yùn)顰(pín)蛾眉(é)

寂寥(liáo)諺語(yàn)心曠神怡(kuàng)

輕描淡寫(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來(niān)銖兩悉稱(chèn)

(2)詞義

【輕描淡寫】着力不多地描寫或敘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悽慘,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來】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詞彙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先試讀,再帶入問題探讀,在反覆誦讀中體味文本語言魅力,深入解析“無言之美”。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話引出“無言”這一話題,提出“言”與“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爲例,分析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

第三部分(13):總結觀點:說出來的越少,留着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爲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話題;作者認爲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閱讀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關係。

【交流點撥】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是混整的,無限的。所以,言所以達意,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言不能盡意,也不必盡意”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5.簡要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爲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說明無言之美。爲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點撥】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了“無言之美”的內涵,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啓示: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認爲“窮形盡相”是獲得美和達到美的途徑嗎?請舉例論證。

【交流點撥】窮形盡相並不是一個獲得美和達到美的途徑,反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更益於激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並融入自我的主觀情感。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他在考驗畫家時,讓應考畫家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爲題作畫,擇優錄用。最後被選中的畫作上,根本沒有一片花瓣,只是馬蹄上飛舞着幾隻蝴蝶。但就是這樣一幅畫,卻最恰當地體現出了詩題的意境。

五、課後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於雖然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我還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做到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無言的魅力。但是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證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輔導強化訓練。

九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篇8: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字詞,背誦默寫本詞。

2、品味精練優美的語言,並用精練優美的語言仿寫句子。

3、學習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渾壯美,認識毛澤東的宏大氣魄。

【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精練優美的語言。

2、學習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其中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感悟毛澤東宏大氣魄的精神境界。

一﹑自主學習

1、查找資料,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過後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爲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後《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2、介紹毛澤東:

3、自讀課文一遍,找出你認爲重要的詞語,正音或解釋

正音:分嬈遜數汗

解詞:惟餘競折腰紅裝素裹風騷

4、結合書下註解再讀課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詞的上下兩闕的意思歸納出來。

上闕: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熱情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

下闕:)評論歷代帝王,歌頌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英雄。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解題並整體感知:《沁園春雪》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題目,內容跟“沁園春”沒有關係。乍一看這首詞是一首詠物詩,其實這是一首充滿豪情的抒情詩。雪在詞中,已不再是陪襯物,不再是一種逆境的象徵,而是作者歌詠的對象。置身於毛澤東描繪的冰雪世界,你不但毫無寒冷之意,而且會油然而生壯美之感。爲什麼呢?因爲這個冰雪世界是“活的”,而且有着紅日的照耀,“妖嬈”、“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要求看課本上的彩圖或放幻燈片)毛澤東站在歷史的高度,抒發了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主宰歷史、大展宏圖的豪情壯志。

(二)學生聽錄音跟讀,小組展示

(三)學習詞的上闕,指名學生朗讀,

1、提問: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

明確:

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後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豔麗多姿。

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明確: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裏冰封,千萬裏雪飄,寫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麼像白象在奔跑?

明確:“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舞”、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里雪飄,變靜爲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表明雪後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雲,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雲海茫茫,雪山巍巍,花鬆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豔多姿!

(四)學習下闋,指名學生朗讀,

1、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明確:分三層。前兩句爲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爲第二層,評古;後三句爲第三層,論今。

2、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爲什麼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爲之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麼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麼區別?

明確: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者與後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風流人物”指什麼人?最後兩句有何含義?

明確:“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裏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捨我其誰”的英雄豪情。“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後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

④作者在下闋爲什麼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明確: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五)學生再讀兩遍課文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內容小結:

這首詞熱情讚美祖國壯麗河山,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勵人們爲建立新中國而奮鬥。詞的畫面妖嬈雄偉,意境壯闊,氣勢磅礴,感情奔放,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之作。

篇9: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 積累詞語,理解詞語,運用詞語。

2, 瞭解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3, 瞭解科舉制度下社會各色人等心靈扭曲,趨炎附勢的 衆生相。

【教學重點】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進,理解范進形象的 典型性。

欣賞本文的 諷刺手法,體味對比,誇張與寫實在 諷刺小說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文獻法 討論法 點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圖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說《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複述范進中舉後發瘋的醜態。

(四)討論:

1.范進爲什麼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僞。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爲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爲什麼說《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悽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後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第二課時

(一)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用胡屠戶的語言、行動說明)

2.胡屠戶是怎樣一個人?

3.張鄉紳爲什麼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

4.胡屠戶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戶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癡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爲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二)學習、討論作品寫作特點

1.你認爲這篇課文中哪兒的描寫特別精彩?(啓發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2.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

①指導學生討論練習五,體會誇張的諷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戶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還有何處是誇張?

3.本文的諷刺與《孔乙己》一文的諷刺有什麼不同?

4.本文還運用了對比的寫法,主要體現在哪兒?

(兩點:①范進中舉前後的社會地位;②胡屠戶對待范進前後的態度。)

5.對比的方法對於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麼作用?

(范進先賤後貴,胡屠戶前倨後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三,小結課文

四,作業佈置

胡屠戶道:“我哪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這裏把胡屠戶恭維的 話寫得極其精彩,一個靠字,道破心機,請以第一人稱說出胡屠戶的 這番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