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望嶽》教案精品多篇

《望嶽》教案精品多篇

《望嶽》教案 篇一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詩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並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能力目標——加強朗讀教學,提高詩歌朗讀水平。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情感目標——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遠大抱負及豪邁情懷。

2學情分析

《望嶽》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泰山高大雄偉、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初見泰山高興,興奮、驚歎、仰慕的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體會詩人的形象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主要是品味詩中的美點,把握詩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教學難點特別是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領會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爲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爲“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爲“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爲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爲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峯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望嶽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嶽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爲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爲“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爲“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爲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爲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峯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望嶽》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爲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情感來進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註釋的內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着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於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板書設計

遠望

近望

望嶽 凝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望嶽》教案 篇三

一、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山大川數不勝數。要說山,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嶽”了。那麼,請問大家“五嶽”分別指的是哪幾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嶽之首”呢?(學生回答)

從古到今,爲讚美、歌頌泰山,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詩人所寫的一首詩歷來被人們譽爲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那麼,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呢?作者是如何描繪、讚美泰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首詩。

板書課題,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解題,明白是作者近嶽而望,並沒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簡介及背景介紹

天寶三年,25歲的杜甫科舉不第。當時,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三、朗讀詩歌

1、教師配樂朗誦《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本詩的誦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

3、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學生齊讀。

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3、《望嶽》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歸納。

五、再次詩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透過第一聯,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樣的形象?

2、第二聯,哪兩個詞用得最好?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第三聯表現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小組研討展示,教師總結)

六、拓展延伸

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麗,嚴峻挺拔,那麼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南龍山下,那麼大家用你們手中的筆來描繪一下你心中的南龍山吧!

學生作品展示。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預習本課其餘兩首詩歌。

附: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寫景:一、二句:遠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綿延深遠、青翠蒼鬱)

三、四句:近望之景:鍾神秀、割昏曉(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五、六句:細望之景:生層雲、入歸鳥(雲霧繚繞、飛鳥盤旋)

七、八句:極望之情:凌絕頂、衆山小(勇於攀登、俯視一切)

抒發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反思】

1、這首詩歌的教學設計能夠熟練地駕馭教材,深入淺出,匠心獨運,別具特色。教學環節的設置井然有序,環環相扣。既體現出學習知識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又符合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的認知規律。每一處提出的問題難易適中,既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板書設計一板多能,既彰顯了詩歌的知識結構和寫作特色,又有助於誦讀詩歌任務的順利完成。總之,其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層次性和整體性的高度融合。

2、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立足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大膽嘗試,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爲“我要學”,還學生以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實現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平等對話。此外,在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他們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逐步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最終奮鬥目標。當然,由於部分學生基礎差,水平參差不齊,更重要的是筆者對新課程的學習、實踐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①明顯存在單一性。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貫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再如,設計問題的程序化,爲保證教學任務按時按量地完成,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學生討論回答。沒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各抒己見。②課堂結構上的缺陷。一節課前鬆後緊,教學過程用的時間多,課堂檢測時間所剩無幾,有虎頭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學內容量太大。可以考慮安排兩課時,加入“學生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完全自學下一篇古詩”的部分內容,這樣會更合理些。

《望嶽》教案 篇四

一、活動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

3、培養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4、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活動準備:

PPT課件、古詩錄音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爲“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瞭解五嶽:東嶽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欣賞圖片

(三)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詩句翻譯: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正在歸巢的飛鳥。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峯,舉目四望,衆山都會顯得矮小。

(六)詩句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用了誇張的修辭,寫了遠望中泰山的山勢連綿不斷。同時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此句寫了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鍾”字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麗。“割昏曉”用了誇張,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寫的是實景,是凝望之景。

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雲氣和黃昏時的歸鳥,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 。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對山頂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峯,舉目四望,衆山都會顯得矮小。這兩句富有象徵性和啓發性,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質,它激勵着歷代讀者去力爭上游,爲理想而奮鬥。

(七)中心思想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全詩圍繞“望”字着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寫描寫望山所見所感。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八)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字或句)是因爲”談一談,鞏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3.”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鍾”,“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着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在泰山面前深爲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3)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十)讀人生

通過對《望嶽》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啓示?

小結:詩人熱情的讚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敢於攀登頂峯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日子裏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誦古詩。(齊聲)

《望嶽》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a、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a、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

a、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關知識;

c、字音、字形;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爲“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爲什麼?討論一下,再試着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爲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裏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峯,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繫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國小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爲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望嶽》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鑑賞詩歌的能力。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重點

1、加強誦讀。

難點

1、詩歌鑑賞能力的培養

2、初步學會詩歌的鑑賞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誦讀法、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個案調整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

活動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

2、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出示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啓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印象中的泰山。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小組研討。

組內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品讀思考該句所描繪的泰山的特點。組內討論交流

自由讀整首詩,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齊讀詩歌,暢所欲言地談詩歌的魅力。

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用案人完成)

當堂作業

課外作業

教學札記

《望嶽》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的: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學對象:

八年級學生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麼安排呢?讓同學自由回答,把話題引向“旅行”。說起旅行,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蹟可是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當屬“五嶽”最有名,正如“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2、介紹“泰山”,同時展示課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峯、日觀峯、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鬆、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

1、朗讀,強調字音、字形。

2、解題: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

逐句詮釋:(此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還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表現詩人雖未得親歷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釋“岱宗”一詞,再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接句自問自答,“齊魯”是春秋的兩個諸侯國,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指泰山之色,請問,這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又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綿延不絕。整句話是摹寫泰山山脈臥於齊魯大地,那這就應該是遠望所見。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大家覺得這應該是虛寫還是實寫呢?明確:虛寫。表面上寫造物主獨鍾泰山,賦予之神秀之氣,而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對泰山的賞慕有加。“陰陽”是指山的南、北兩面,這句話就是說:“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間,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如黃昏。”大家覺得這句話哪個字用得最好?爲什麼呢?明確:“割”字,突出南陽北陰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躍然紙上。第四句應爲實寫,極盡誇張之能事,寫泰山山勢之高峻。這一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那麼綜合起來,這句表現了什麼樣子的泰山呢?明確:神奇秀麗、高大。比較首句,詩人關注的焦點已經從整個泰山山脈發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這麼看來這句應是從那個角度進行“望”呢?明確:近望。

3、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爲:泰山的整體形象。

4、過渡:這是我們這個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當然,學習一首詩,重點還在於理解詩中的“情”,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到詩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後兩句爲本詩的第二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這兩句詩亦景亦情,情由景生,這裏的景是指?明確:層雲、歸鳥。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這表達了怎樣的心情?明確:心情激盪。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說明站在泰山上,視線如何呢?明確:眼界空闊。這一句是抓住了層雲和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來抒情,所以這一聯應爲“細望所見”。

6、接着詩人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請大家結合註釋理解這一聯的意思。明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羣山們,一覽無遺!那麼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可以一覽羣山呢?明確:俯視。接着是本課重點:結合寫作背景,啓發學生理解這一句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各抒己見。(參考答案: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7、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爲:詩人的感受

8、結合整首詩,進一步感悟詩人情感:討論問題一、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參考答案: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討論問題二、杜甫一生極爲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竟至以舟爲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佈置作業:背誦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望嶽》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詩中哲理的理解;

預習生成:

1、作者生平:你瞭解杜甫嗎?

2、泰山的有關知識;說一說你瞭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爲“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三)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爲什麼?討論一下,再試着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2.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爲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裏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峯,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繫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國小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爲xx。”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將《望嶽》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反饋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造化鍾神秀( )

陰陽割昏曉( )( )

蕩胸生曾雲( )

會當凌絕頂( )

(2)聯繫詩的意境,翻譯下列句子。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3)背誦全詩,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的詩眼是:

②遠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了詩人的理想和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