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師說的教案【多篇】

師說的教案【多篇】

《師說》教案 篇一

1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瞭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瞭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爲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情分析

本文文言基礎知識較爲豐富,學生必須細緻於文句的落實,方能完整的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以利於對文章文脈的把握。

3重點難點

1、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熟讀成誦。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評論(0)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細緻夯實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背誦文章。

評論(0) 學時重點

文言基礎知識的夯實。

評論(0) 學時難點

1、文體知識瞭解。

2、文言基礎夯實。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師說

教學導入:

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於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明人將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國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讀準字音。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2、文言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爲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衆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衆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國小”)

三、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爲“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爲“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爲“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爲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爲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9.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羣聚而笑之(羣,表動作的情態,成羣)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於餘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裏……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2第二學時評論(0)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並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正確把握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評論(0) 學時重點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評論(0) 學時難點

1、學習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古爲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師說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這篇文章爲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夥子的。

2一代文學宗師爲什麼要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可以總結爲三個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能行古道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爲何只選擇了李蟠?“學於餘”,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爲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

合作探究:

1文末說“餘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麼?課文體現在哪裏?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爲“古之學者必有師”“聖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聖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麼擇師的原則是什麼?(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爲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觀念,認爲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於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於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啓發的。

3前面說過,韓愈爲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麼論證手法?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①社會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於師

②作者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從師的態度結果觀點

1 “今衆人” “恥學於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聖人” “從師而問” “聖益聖”

2於其子擇師而教之國小

於其身恥師大遺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羣聚而笑之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並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於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於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讚揚,對“恥學於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爲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鬥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4、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裏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寫給當時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後一段)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着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恆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爲經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背誦全文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麼借鑑作用。

11*師說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11*師說

1第一學時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細緻夯實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背誦文章。

學時重點

文言基礎知識的夯實。

學時難點

1、文體知識瞭解。

2、文言基礎夯實。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師說

教學導入:

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於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明人將韓愈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氾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國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讀準字音。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2、文言知識整理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着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爲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衆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衆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國小”)

三、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爲“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爲“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爲“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則羣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聖人之所以爲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爲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9.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爲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羣聚而笑之(羣,表動作的情態,成羣)

2.名詞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師)

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爲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於餘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裏……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師說》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國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爲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爲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爲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之,倒裝標誌

作《師說》以貽之之,代詞

②其:

其爲惑也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啓下。

②“師道”指什麼?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爲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爲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聖人

今之衆人

結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爲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衆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

“愛其子”與“於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公開課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爲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於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於考綱

據《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爲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於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爲實驗班,語文基礎較紮實。經過國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註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註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範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範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佈置作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爲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聖人——今之衆人

二段對其子——於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係

四段:寫作緣由

師說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佈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並說明理由。

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並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餘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纔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儘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裏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後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着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作業佈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