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山的那邊》教案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置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進行導入。

通過觀看視頻“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裏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癡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紮下漫溼瞬間

2、理解詞義。

癡想——發呆的想。隱祕——隱蔽、不外露。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癡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爲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癡想”在文中的意思?——“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3、“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爲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爲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爲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爲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爲“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⑵ 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⑴ 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⑵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3、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啓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

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

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蘊含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資料助讀

投影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誘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間( )_________________

隱祕( )__________________

喧騰( )__________________

癡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⑴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⑵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⑷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⑸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⑹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羣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⑴ “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

⑵ 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⑶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⑹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啓發、點撥,學生歸結:

⑴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⑵ “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⑹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⑴ “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⑵ 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 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 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說,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閱讀體驗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⑴ 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閱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⑵ “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⑷ 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⑸ 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爲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

學情分析 剛進入國中的學生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國中語文與國小語文在學習方法上與知識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就學習方法而言,國小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藉助工具書學習,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國中語文要求學生能獨立藉助工具書學習,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知識結構而言,國小語文注重字、詞、句、段的積累和運用,國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注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本課是詩歌,它的意蘊深刻,學生難以理解。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課前準備 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過程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癡想(chī):

(2)隱祕: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溼:水滿溼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國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爲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爲高亢響亮再轉爲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爲“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爲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海)

重重困難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作業佈置

1、熟讀課文至背誦。

2、完成練習作業(抄寫生詞)。

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四

【學習指導】

同學們,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很自然,你會想到,在山的那邊是什麼?爲什麼會這麼想呢?或許有人會說,因爲大山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亦或有人會說,因爲大山裏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大地是這樣廣闊,我想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你是否是這樣想的呢,如果是,你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請你跟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

同學們在國小一定都學過詩歌了,詩歌是通過精練、優美而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幫助自己健康成長。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掃清文字障礙。

2、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在山的那邊》。

3、品味語言、理解“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瞭解詩歌含蓄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基礎知識精講】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年)等。

2、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說,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嘆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爲中國小老師,從小隨着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着這一切的無言的羣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於是,“海”在我的生活中並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藉着我那耽於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說,任何“不務實際”的幻想,在“鐵青着臉”的現實面前,都有它破滅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一再經歷過這樣的讓人的內心深受刺痛的時刻。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命中紮下了根來。它因在現實環境中受挫變得更爲內在、也更爲倔強了!詩的第二節所主要揭示的,就是這種對“海”的信念。也許是由於不屈的天性,也許是我在上國中時讀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給了我這種信念。而這時的“海”這個童年時的夢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的層面來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節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種人生理想的象徵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一個誘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當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在“文革”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爲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爲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爲“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人們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讀這首詩,我當然感到了它在藝術上的稚氣,因爲詩歌指給我們的道路,其漫長和艱辛,都遠遠超出了我在年輕時的想像。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我已無數次地見過我在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即。那麼,對於現在的我,什麼纔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重新達到這種肯定,那就很難設想我在以後的生活中還會堅持下去。重讀《在山的那邊》,並遙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這一點。

二、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全詩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寫童年時候我的想望和困惑,其中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真實的“山”和“海”。第二部分,寫長大後我的拼搏和奮鬥,其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本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形象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詩的第二節中,“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一句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詩人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着臉”,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這也正體現出詩歌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物傷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再有詩的第五節中“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一句有豐富的內涵,體現了詩歌含蓄的特點。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爲什麼會紮下深根呢?“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了深根。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紮下深根。另有詩的第五節中“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一句中的三個量詞用得凝練而又富有內涵,“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的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同時,這句詩給我們以啓示,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的打擊。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2、重點精講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在朗讀中,同學們可能會遇到這些問題。

①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詩人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②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愛。

③“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④“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⑤“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爲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3、難點精講

詩中所說的“海”是什麼呢?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爲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爲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爲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並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應針對閱讀中的字詞障礙查字詞典予以解決。繼而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詩中的“山”與“海”蘊含的意思。其次品味揣摩詩中的語言,瞭解詩歌語言生動、凝練、含蓄而又富有內涵的特點。最後,聯繫自身生活,談談自己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經歷和感受,從而起到感悟人生的目的。

【知識拓展】

1、詩歌:文學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

2、詩歌的特點:

①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詩歌有豐富的感情和想像。詩歌是直接抒發作者的感情,從感情上打動讀者的。

③詩歌的語言是精煉的、形象的、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的。

④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爲單位,而是以行爲單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據是節奏。

3、《在山的那邊》導讀(趙尋)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覆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的破滅之苦,並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爲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爲一種普通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徵。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着我們出發的誘人的願望的象徵:“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裏的羣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裏/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爲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羣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祕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課內問題指導】

一、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本題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體會詩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賞詩歌要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蘊含的意思,要聯想到爬山是怎樣吃力,還要考慮到山是一座座山,無數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二、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邊詩句中加粗的詞語(括號裏的問題可作參考)。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3、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裏?)

4、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枯乾”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本題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關鍵詞語所蘊含的意義。這種品味,有一定難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興味,能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能力。

參考答案:

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鐵青着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鐵青。

3、因爲總以爲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4、“枯乾”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