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爲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爲壑(hè),癩(lài)蝦蟆。

掌握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課後記:疏通字詞障礙,採用齊讀、小組朗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然學生反覆朗讀,只只能達到背誦的程度。

七年級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題。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 暫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膽怯 即刻 謬種 負疚 形骸

兩頰 窺探 荸薺 訕訕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監生

蹙縮 剝豆 炮烙 陳摶 間或 捺上 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 形骸 訕訕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間或一輪 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禮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煙靄(藹) 走投無路(頭) 形骸(駭)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爲 四書 送竈 祝福 國子監(監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 (猶豫)

什麼躊躇,什麼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 陪着。(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裏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錶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課文題解

情節結構

序幕 —— 寫祝福景象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 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麼?

第一次“祝福:(徹夜幹活 “一人擔當” 能幹 受稱讚)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 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麼變化?

初到魯鎮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爲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 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麼將她抓回?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幹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 ”: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境

七年級語文教案3

一、導入課文

黃鸝是一種很美麗的鳥,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多有描寫,你能吟出幾句嗎?

有關“黃鸝”的古代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這些詩句通過描寫黃鸝的啼鳴、飛舞表現了黃鸝嬌好、美麗的形象,抒發了對“雜花生樹,羣鶯亂飛”的美好春天的熱愛之情。那麼在孫犁的這篇散文裏,黃鸝又是怎樣的形象?作者抒發的又是怎樣的感情呢?

二、作者簡介

孫犁(1913~)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爲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爲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爲“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三、研究課文

1、瀏覽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階段(環境) 形色神態

抗戰 色彩鮮麗 聲音誘人姿態矯健一閃而過

病中 追逐逗鬧 安家落戶

七年級語文教案4

學習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重點

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有條件的話師生可以共同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曾在詩中詠歎“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這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種典型的悲秋氣節)。但是秋天也是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三、檢查預習

四、出示目標

1、整體感知詩歌的三幅圖畫, 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歌精妙的語言。

3、積累與拓展。

五、朗讀課文 ,感知內容

1、聽錄音

[要求]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2、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自讀全詩,找出各詩節的中心句。

(2)、根據各詩節的內容,給每小節分別加 上小標題。

(3)、本詩通過一

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

秋景圖,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語言:

1、齊讀第一節(農家豐收圖),

分組討論:

①寫了哪

兩個場景?

②“幽谷伐木”中從

哪幾個角度寫的?

③找出最能表現豐收之景的語句。

④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什麼情感?

2、自讀第二節(霜晨歸漁圖),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徵的詞語。

②找出具有漁家生活特徵的詞語。

③漁人的活動是怎樣的?

④從本節詩中可以看出漁人怎樣的生活狀況。

3、自讀第三節(少女思戀圖),討論: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聽到而沒有聽到的是什麼?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沒有看到的是什麼?

④ “夢寐”一詞如何理解?

七、積累與拓展

秋,是歷代文人墨客鍾情的對象,秋的神韻,秋的景緻,給了他們無盡的創作靈感和源泉。請熟記下列詠秋的詩句:

1、停車坐

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3、落霞與孤鶩齊

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5、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6、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7、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8、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閱讀《秋景》,比較《秋天》和《秋景》的異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着

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賞:詩歌朗誦

我爲少男少女們歌唱

七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2.自由誦讀,揣摩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刻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難點

1.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加深閱讀體驗;梳理再塑生命的歷程。

2.深入體會作爲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剛從國小升上來很難一下子過渡到國中的思維,課外閱讀知識面窄,沒有學生會主動去涉獵名著、文學知識,沒有閱讀課外書的好習慣,也沒有寫讀書筆記、摘抄的好習慣。這篇課文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能夠體會到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後能夠有所感悟。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以“瞎子猜字”這個遊戲導入,遊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幻燈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後,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裏,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於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 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今天, 我們便來共同見證一個奇蹟的誕生,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二、理清 “重塑生命”的歷程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注意: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然後試着完成下列任務:

1.複述課文:莎莉文老師爲“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明確:主要寫了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 和文字。

2.從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海倫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的狀況的語句,摘錄下來讀一讀。

3.研讀賞析:理清“再塑生命”的歷程:(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_ 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海倫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就失去了常人生來具有的視覺和聽覺,甚至也無法用自己的嘴說出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心願。由於對外部世界無從知曉,脾氣也變得古怪,動輒大發雷霆。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臨近。我心裏無聲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

②光輝的起點:__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爲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玩了一會兒洋娃娃之後,在我手掌上拼寫“dll”這個詞。——對於盲聾啞的海倫,要教她知識,談何容易啊。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在這裏,熱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洋娃娃爲道具,用手指遊戲激發海倫的興趣,讓海倫既認識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從此以後,以這種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學會了拼寫“別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

七年級語文教案6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

1、能說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特徵的景物。

2、能體會作者練字的精妙之處。

3、通過對精妙語句的剖析,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

4、反覆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去,品位詩獨有的藝術魅力,進行審美的再創造。

5、通過創作詩歌來體會特有的魅力,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1、導入 :可由前兩課自然導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詩句導入 。

2、默讀課文

3、讀一讀,寫一寫。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讀。

5、逐節研討。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教師點播引導的方向,可依語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驟要求。

6、齊聲朗讀,儘量達到背誦。

7、再創造實踐:

寫一首短詩,題目爲《我眼中的》。全班交流,體會詩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8、強調讀詩的重要性,介紹古今中外的著名詩人以及他們的詩集,鼓勵學生課外多讀詩,多寫詩,培養詩化的語言,詩化的表達。

9、作業 :

——完成《課課練》。

——熟練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看雲識天氣》電視短片”,並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緻。因爲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爲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雲識天氣》。

二、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全文,學生聽讀課文,並思考:

1、雲的分類有哪些?

2、雲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3、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雲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徵?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一邊點擊,一邊對雲的分類作講解。

2、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3、對於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中對照分析部分,使學生加深對不同雲彩特點的瞭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讀,指出本段概括說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麼作用?

2、詳細研究各種雲同天氣的關係。

3、討論最後一段的作用。

⑴觀察雲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四、研討探究

1、本文介紹了這麼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第1段概述雲和天氣的關係,先用“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後描繪了萬千姿態的雲。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後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又將“薄雲”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並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係。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雲的光彩同天氣的關係”,最後一段總結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雲的描摹也細緻形象。作者主要採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⑴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於比喻的修辭方法)

(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⑵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並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師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雲及雲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於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爲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於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於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六、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雲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七、佈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七年級語文教案8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

“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

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爲仲永也。

聰明弟子,宜懸爲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纔是一大收穫。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啓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衆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羣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爲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爲,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爲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麼,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爲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於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慾薰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麼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

七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辨別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詞語。

2.熟讀課文,特別是描寫生動的語段。

3.品位含義深刻、飽含感情的語句,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辨別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學習本文生動描寫的方法。

3.體會“樂”和“苦中帶澀”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柳葉兒能吃嗎?有沒有誰吃過柳葉兒,味道如何?(多數人沒吃過,不知道柳葉兒還可以吃。有個別人吃過,感覺很不好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讀第八課《柳葉兒》這篇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葉兒在那時起了怎樣的作用。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寫到黑板上,同學們根據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分別組詞。

三、學生再讀課文,設計相關思考題。

設計方法:

1.根據你對課文內容、語句的理解,設計思考題,引發同學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語句、詞語。

四、教師組織同學就提出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1.文中兩次寫“我”總要摘下柳葉兒放在嘴裏嚼,爲什麼?

2.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我”爲什麼樂?

3.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段落描寫中,還可以品出什麼味道?

4.下面語句中畫線詞語的含義:

①“吃到一個豆兒,滿心裏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當然是用它(柳葉兒)來包菜包子,裏面還要再放一勺油。”……“於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

五、放聲朗讀

爬樹、拾柳葉兒時的晨景、日出的描寫、吃柳葉兒的描寫等

六、再討論

練筆

過去人們吃柳葉兒、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們的餐桌上也有柳葉兒和各種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裏?

討論之後練筆:從吃樹葉、吃野菜談起(寫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練筆交流

教案點評:

本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把自己閱讀的感悟直接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共同提高,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討論練筆,更深入地領會文章內涵。

七年級語文教案10

單元教學要求:

1、聯繫學生的人生體驗,從理想、信念、修養方面,加強對學生的人生教育;

2、進一步掌握、鞏固朗讀的能力和技巧。

各課教學設計:

6、理想

教學要求:

1、明確理想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理想

2、反覆朗讀,培養朗讀能力

3、掌握本課中比喻的特點

教學步驟:

1、渲染氣氛,導入新課

用播放音像資料或音樂伴讀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模仿朗讀。

2、小組交流,暢談感受

以小組爲單位,圍繞“讀了這首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爲什麼?”等問題自由談論,然後請代表發言

3、各自品讀,深入思考

學生個人輕聲朗讀全詩,思考以下問題

(1) 假如人類沒有理想,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2) 如果人生沒有理想,我們會變成什麼樣?

(3) 自己應有怎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理想?

可將這些問題的思考簡單寫在筆記本上,鼓勵願意交流的同學到集體發言。

4、激情朗讀,當堂競賽

在明確朗讀的抑揚頓挫等要求的基礎XvMhNBSv上,以大組爲單位,排練朗讀,形式不拘,集體評議。

5、學習寫法,掌握比喻

本課的比喻有明顯的“寓抽象於具體”的特點,先由學生分析這種特點的好處後,組織大家練習仿句,在運用中掌握這種寫法。

6、拓展延伸,課外探究

要求學生蒐集偉人們的人生理想,或相關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詩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週刊”。

7、短文兩篇

行道樹

學習要求:1、學習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擬人化寫作方法的妙用

學習流程:聽讀,暢談閱讀感想(閱讀本文,讓你想到了什麼?可以從不同角度——奉獻精神、環保意識、集體主義、堅強意志等——隨意漫談)—輕讀,找出歌頌對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歡“行道樹”嗎?你最欣賞“行道樹”哪方面的品質?)—朗讀,討論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現實意義(生活中有像“行道樹”這樣的人嗎?你願意做這樣的人嗎?)—品讀,感受寫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選擇“行道樹”作爲歌頌對象,而是直接讚頌生活中那些甘於奉獻的人們,好不好呢?爲什麼?)

—綜合運用(你覺得除了“行道樹”以外,還有哪些事物會令人聯想起那些甘於奉獻的人們?請選取“綠葉”、“樹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稱說一段話,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詞。)

第一次真好

學習要求:

1、培養熱愛生活、欣賞生活的情趣

2、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學習流程:相互交流,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讀課文,概括作者寫了幾個“第一次”及其感受—集體討論,領悟作者對生活的情感—表達競賽,再次簡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過程,並適當抒發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節選)

學習要求:

1、瞭解寓言的寓意

2、學習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點及個別特點

學習流程:默讀《白兔和月亮》,複述寓言內容—聯繫社會生活,討論閱讀啓示—總結歸納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斷作者的情感或態度-聯繫生活找出對應點-結合閱讀感受,總結閱讀啓示)—自讀《落難的王子》,直接討論該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較,這兩篇寓言各有什麼特點?寓言與童話有什麼不同?—延伸發言,你還讀過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選取印象最深的一個,相互介紹。

9、我的信念

學習要求:1、培養對科學、文化大師的敬仰之情

2、選取摘錄警句,反覆誦讀

學習流程:端詳居里夫人的肖像,談談自己對居里夫人的瞭解—朗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質—聯繫現實,選取自己感受最深並且具有深刻內涵的語句,工整摘抄,反覆誦讀—比較閱讀,(居里夫人自傳片段、愛因斯坦的悼詞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10、《論語》十則

學習要求:

1、分析每條語錄的中心意思

2、初步養成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學習流程:對照註釋,逐條瞭解每條語錄的大意(注意不懂之處相互提問,或向老師請教)—反覆朗讀,歸類整理—聯繫自己,暢談感想—記誦比賽,當堂鞏固—總結,聽老師介紹有關《論語》的知識

綜合實踐

漫遊語文世界·名稱大觀

活動要求:

1、培養熱愛語文學習的.感情,養成在生活中隨時進行語文學習的習慣

2、嘗試探究性學習

活動程序:

1、自主選擇項目,蒐集資料,編排活動

2、從人名、街名、水名、城門名、店名、景名、颱風名、產品名等多方面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稱

3、虛擬場景,進行命名選拔

4、總結評判,選出優勝者

七年級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3、學生查找豐子愷的漫畫或散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後,

影子是個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個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影子有關的文章──《竹影》。(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1、小組內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漫畫作品、散文;

2、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⑴ 學生讀完課文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生字、詞及其注音。

⑵ 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2、討論、明確中心:

問題:本文中除了寫人物活動外,還涉及哪一方面的內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讀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描寫,並試着說明理由。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找生動形象的描寫句,並陳述理由。

五、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六、延伸拓展

1、小結導入:本文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它與上學期所學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請大家不妨回憶一下《童趣》。

2、複習舊課,請同學背《童趣》,其他作評價、修正、補充。

3、延伸拓展:

⑴ 述說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語言簡潔,儘量表現童真、童趣,時間不超過2分鐘。學生先在四人小組內述說,然後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

⑵ 討論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⑶ 教師小結。

七、鞏固拓展

1、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啓發?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爲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2、細讀課文第6段,歸納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然後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與美術課完成一幅水彩畫或一幅國畫。

【課後記】

本文充滿了童趣,在授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進行思考;同時,也可以藉助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美,但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的觀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七年級語文教案12

郭沫若詩兩首

一、學習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詩。

② 瞭解這兩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③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重難點

① 有感情地朗讀。

② 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儀、錄音機、磁帶(提琴曲《梁祝》、鋼琴曲《星空》)

學生:瞭解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有條件的查閱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天上的街市》

二、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我們跟隨着著名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那份美麗,那份新奇。

2、朗讀課文,先從整體上了解詩歌內容

① 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朗讀節奏、重音,並出示投影(朗讀節奏與重音),播放背景音樂:提琴曲《梁祝》部分,創設一種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帶)

② 學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問題:

a.全詩共四個小節,哪些是寫實的,哪些是寫想像的?

b.請你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

③ 全班討論以上兩個問題。

因爲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快老師可以明確:

a.第一節是寫實的,第二~四節是寫想像的。

b.詩人想像了牛郎織女在天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3、想像過程(板書):

街燈

} →天上的美麗街市一街市上陳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4、探究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然後轉入全班討論。

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這個環節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所表達的主題。討論時老師可以通過提示幫助學生,如討論爲什麼要對傳統的神話故事情節加以改動時,可讓學生想,神話中的牛郎織女被分隔天河兩岸不得相聚的悲劇是誰造成的?王母娘娘爲什麼硬要拆散他們?王母娘娘象徵的是什麼?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了解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結合小組代表的發言,教師可以明確:

a.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閒遊’’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於花,花是美好的象徵,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b.上世紀初,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運動呼喚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運動結束後中國依然處於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沒有到來,許多人因此感到絕望無助,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着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他對理想的嚮往和執著的追求。

c.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討論中也可以穿插介紹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後的時代背景,但是要簡略,不能涉及得過多過深。

②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聲音不要太高,語氣舒緩,要帶出輕鬆神往之意。

瞭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 引導學生討論:可不可以刪去第一小節的街燈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爲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讓學生明確這首詩運用了聯想與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節運用了聯想的手法,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繫起來。“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這就是聯想,這種聯想既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對現實的不滿,對光明的追求,把內容由人間轉到天上,爲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基礎。

第二~四小節,詩人描繪天上街市的美麗,街市上陳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織女提着燈籠在走的幸福,都是詩人想像出來的。這種想像,又是以在人間看到的街燈、明星爲基礎的。人間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體現了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

以上內容,學生討論時可能說不全面,教師可以提示,要幫助學生明白產生聯想要有一定的基礎,要有可以產生聯想的那個相接點,而想像則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爲基礎的。

② 學生討論:舉例說說,這首詩的語言好在哪裏?

學生可以從任意角度說,如,a.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b.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c.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d.表達信心很堅定。例“定”、“定然”。不要對學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麼理論化,學生能結合詩歌把體會說出來就行了。

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6、小結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親切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

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7、佈置作業

① 背誦這首詩,會默寫。

② 發揮想像,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的描寫。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

《靜夜》

二、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與詩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遊仙境。今天,我們再面對月光淡淡的《靜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產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讀課文

① 教師範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並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鬆舒緩。

② 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再集體朗讀。

2、探究學習

①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a.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b.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c.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d.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a.詩的第一小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小節屬想像。無論寫實還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b.第二小節開頭的劈頭一問“天河何處”,結束了第一小節的寫景思路,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引向了廣袤宇宙,又以“遠遠的海霧模糊”收攏讀者放飛的心神。叫咱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寫出詩人的想像已經像脫繮的野馬穿過茫茫海霧,想像着有“鮫人”立在岸邊,對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淚……多麼奇瑰的想像。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c.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爲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爲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d.第4小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祕。“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雲,而白雲之間的空隙裏,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麼?使人想到什麼?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歡後兩句的則又可以把思維轉換到想像的角度,爲什麼流珠?喜極而泣?傷心落淚?抑或無窮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導學生練習,學習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a.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

牽牛花開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輕柔地、舒緩地、帶點神祕味的反覆朗讀最後兩句,再討論翻譯“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然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的想像世界。可讓學生對鮫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選擇《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話加以描繪。

這個練習也屬於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說,互相補充,培養學生聯想與想像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總結課文

① 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背誦。

② 教師小結。

“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故事,激發了我們多麼精妙的幻想。它啓示我們,多關注身邊的生活,熱愛生活吧,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美好!

4、佈置作業

① 熟練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② 想像練習。

在青島嶗山海濱,有一處風光秀麗的旅遊景點?石老人。這裏因爲湛藍的大海中有一塊狀如老人的大石頭而得此名。請你發揮想像。寫一個有關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家鄉的某一處歷史遺蹟,或根據自己掌握的民間故事進行拓展寫作。

③ 薦閱讀:郭沫若詩集《女神》。

5、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教案13

【學習目標】

1、瞭解線索的概念、作用和設置方法。

2、學會按照一定的線索組織材料、寫作文章

【學習重點、難點】

根據文章重點,選擇合適線索組織材料。

【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什麼是線索以及線索的作用。

提起“線索”一詞,我們可以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公安幹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場景。面對着一幕幕血淋淋,混亂不堪的作案現場。公安人員耐心細緻地勘察。尋找犯罪分子遺留的“蛛絲馬跡”。那一片破碎的紙片,一隻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灘未乾的水跡,都可能成爲公安幹警尋找破案途徑的“線索”。隨着這些細微的“線索”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可見線索是多麼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的故事,故事裏,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揮舞着金箍棒,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他們歷盡艱難險阻,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了真經。“取經”就是貫穿全篇的一條線索,它將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錯綜複雜的事件銜接起來,使全文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說文章是一串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鍊,那麼內容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線索就是串項鍊的綵線。沒有線,珍珠就東一顆西一顆,四處飄零;而沒有線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爲好文章。

歸納總結:運用線索是以某個事物將文章的材料組織和串聯起來,並貫穿於全文始終的一種寫作技法。線索可以是某個事物、某個人物、某種感情等等。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

二、學習知識短文(見課本P81)。

明確線索在記敘性文章中的重要性,瞭解設置線索的幾種方法和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

作爲線索的材料是多樣的:

①以與主題或主要情節有關的事物爲線索,如《柳葉兒》,課文以柳葉兒爲線索,敘寫在饑荒歲月裏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爲線索。如《社戲》以“社戲”爲線索,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再現兒時在平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③以某一個人物爲線索。如《我們家的男子漢》,課文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逐步成長爲線索,記敘了“男子漢”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以某種感情爲線索。如《我的老師》,作者以回憶———依念———思念爲線索。

⑤以時間爲線索。如《三顆枸杞豆》,先用倒敘的寫法引出回憶,然後按時間的順序記敘“我”童年時候怎樣受枸杞豆的啓示,懂得生命的意義,轉而勤奮

好學的。讓讀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長的軌跡。

⑥以空間爲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先回憶童年時代在百草園樂園的生活,後寫在三味書屋讀書生活。

大多數文章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文章情節複雜,常有兩條或更多的線索。按明暗,正面側面來描寫,時而平行,時而交織:使文章構成了一個整體。如《月跡》全文以“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這一中心事件爲線索;在尋月亮的過程中又按“中堂裏”——“院內”——“院外”的空間順序來寫。在尋月亮和議月亮的過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爭執”——“驚奇”——“滿足”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

牽好“線”主要注意它的以下兩個特徵,①結構上能貫穿全文,能組織統率好各個材料。②常有明顯的標誌,或在文中反覆出現,領起、過渡、首尾呼應;或者就是文章標題本身。對於標誌不明顯的,可以按如下思路考慮:第一快速通讀全文,尋找作品的中心句或文眼,考察文章結構方式,注意各段的段意,段落之間怎樣銜接的,要能看出門道,找到統領文章材料的線索。第二要注意涉及到記敘的順序。記敘文中的順敘、倒敘、插敘對尋找線索有輔助作用,時間、空間的順序也是牽好“線”的一個重要因素。

安排線索應注意的問題:(1)注意線索必須和所寫的內容緊密相關。必須有利於記敘情節的展開,必須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2)線索一經確定,就要用它組織所要表達的內容。(3)線索的安排還要做到首尾呼應,使全文上下一貫,結構嚴謹。

三、閱讀例文、理清線索。

讓學生閱讀例文《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長大的感覺真好》,找出文章的線索。

長大的感覺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書,每一頁都記載着人成長的足跡。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題記

歲月的風鈴搖呀搖,不知不覺已風風雨雨搖過了十六個春秋。奶奶說:“幾天不見,這孩子真長大了,個頭又高了一截。”母親說:“終於長大了,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了。”老師說:“你可長大了,現在能主動學習了。”……我也認爲自己確實長大了,已越來越成熟了。

“老師,我什麼時候能長大呀?”在幼兒園成長的檔案裏,曾留下了我稚嫩的聲音。多姿多彩的連環畫曾給了我無窮的樂趣。小時候,我總盼望自己快快長大,那時只是希望自己長大後能獨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壓迫”。早飯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牀鋪由父母理……雖然父母給予了我許多溫馨,但我感覺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長大,渴望快一點兒長大。

花開花落,秋風秋雨,又一個秋天翩然而至。終於,我上國小四年級了。母親對我說:“你已經不小了,生活上也該自理了。”於是,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一間三平方米的小屋。這實在太令人興奮了,終於有了自己的歸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這小小的天地裏,讀書便成了我最大的樂趣。看《牛虻》,不禁爲那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所感動;看科幻小說《神祕世界》,任憑我扇動想象的翅膀,爲故事情節再添些神祕與美妙 。我陶醉在書的海洋裏。書是智慧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伴隨着墨韻書香,我一天天長大了。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當花季的雨露潤溼我的心扉時,我也漸漸成熟了。我步入了國中生活的門檻。這纔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記得剛剛住校的那個晚上,我興奮得一夜都沒有睡好,雖然心裏覺得有點離家的淒涼。在學校裏,我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的奧祕,太空世界的美妙,我還學會了怎樣做人。我和夥伴們縱情說笑,無拘無束。因爲我找到了可以飛翔的翅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我鍛鍊得更加堅強。

回首走過的日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跡,有痛苦也有歡樂,有充實也有失落。雖然童年的樂園令我留戀,但我還是希望再長大一些。“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我要採擷智慧的浪花,不斷豐富、充實、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與憧憬中,將我的每一天都過得快快樂樂,富有意義。

“長大的感覺真好!”在我的成長檔案裏,我寫下了自己的座右銘。

想起了父親蒼老的臉

夜,好靜謐,柔和的月光灑了一地銀白;夜,好深沉,父親那時起時落的鼾聲猶如一首動人的月光曲迴盪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親的臉,我的思緒也飄向那片聖潔的夜空……

小時侯,我常以有這樣的父親而自豪,因爲他能講許許多多好聽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動物。每天放學,我便騎在父親的肩上,同學們那羨慕的眼光,更讓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愛

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份感情漸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隱約的自卑和憂傷。這思想起源於中學時填寫檔案表,當別的同學都在“父親”一欄瀟灑揮筆——廠長、經理時,我只能怯怯地寫上“務農”,交表時,我只能緊緊地將表捏在手中,生怕別人看見笑話我。啊,父親,爲什麼你不是廠長、經理……

天氣轉涼了,父親關切地說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擡頭,父親那蒼老的臉和關切的眼神進入了我的視線。我的心微微地顫了……

夜,還是這樣深沉,這樣靜寂;月兒,還是那樣圓,這樣亮。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只記得那晚好冷,潮溼的空氣中似乎還夾雜着雨絲。下課鈴一響,我便衝出了教室,因爲我快要凍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幾顆落光了葉子的老樹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哦,那佇立在寒風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羣中竭力地尋找着,任憑寒風掀起他的外衣,鑽進他的褲腿……

哦,起風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親的臉:高高地顴骨,深陷的眼睛,幹皺的皮膚…… 忽然之間,我感悟自己是一個多麼不孝的女兒。父親,這些年,你明顯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諒女兒的不孝嗎?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襯下,父親那蒼老的臉更加清晰。

哦,愛在心靈深處……

四、出示作文題目。(單元寫作訓練題二)

你和你的小夥伴從相識到相知,友誼逐步加深。選擇與此相關的幾件事,並用線索貫穿起來寫,再現這一段美好的經歷。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記敘文,題目自擬。

1、明確要求:確定題目之後,選擇合適線索,先列出寫作提綱。

2、小組成員交流各自寫作提綱,互相評價修改。

3、完成作文。(第二課時)

七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的人格。

2、培養學生通過鑑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瞭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

教學重點

1、學習鑑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徵的意義。

2、朗讀品味,鑑賞詩歌形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設計

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爲“獸中之王”,它的形象成爲古今中外人們所描繪、抒寫的素材,請向同學們展示你手機的猛虎圖。詠虎詩,成語。

同學們展示的猛虎圖,詠虎詩和成語使我們具體感知了老虎的風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貴的氣質震撼人們的心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一隻華南虎的內心世界,感受這種震撼。(板書課題)

2、配放背景音樂,教師範讀營造氣氛

學生聽讀、欣賞,自行正音,品味語氣、語調,把握節奏、重音。

3、整體感知課文

(1)小組自學,學生自由朗讀,初探課文。

*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隻具有什麼樣的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勾畫出來。

*對華南虎“觀衆”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衆人行爲有怎樣的評價?

*小組推薦代表彙報討論結果,提出疑問,全班討論

(2)組織討論,深層研討

*教師簡介背景,提供深層理解的材料

華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探討詩歌的主旨

詩中的“觀衆”是個怎樣的羣體?代表專政工具的“鐵籠”禁錮的僅僅是一隻華南虎?

聯繫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的象徵的意義的?

作者說:“我終於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麼?這裏蘊涵着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小結討論內容

(3)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4、鞏固擴展

(1)聯想和想象練習

以《華南虎的自白》爲題,根據詩意展開想象,表現被困的華南虎的心路歷程。

華南虎談談它們的區別和文章的感情,你從中得到的啓示。

5、課堂小結

6、佈置作業

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七年級語文教案15

在《理想》一課第二課時教學時,筆者抓了以下兩個環節:1.“仿寫”第一詩節;2.“朗讀”全詩時,讀出關鍵詞的重音。學生饒有興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個環節。一開課,筆者就讓學生朗讀詩歌標題、詩人及第一詩節。(第一詩節內容爲: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後,要他們體悟本詩節詩行的特點:每一行詩句都是比喻,整個詩節又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方法。接着佈置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仿寫”。爲了大多數人“仿寫”能較爲成功,筆者將事先“仿寫”的一個詩節板書在黑板上,竟然“節外生枝”引起學生修改詩句的衝動,筆者就將教學環節宕開一筆與學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詩句來……筆者的板書如下:“自信是石油,燒亮煤氣竈/自信是煤氣竈,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分/自信是養分,供人們摘到果子。”寫到“燒亮煤氣竈”時,學生譁然,有人乾脆竊竊私語起來:燒亮煤氣竈,煤氣竈燒亮……我說:“‘燒亮煤氣竈’是有‘煤氣竈燒亮’的感覺,我們等一下再來修改吧!”在寫到“自信是鍋中飯”時,又有學生試補道:填飽人的肚子。我馬上接口說:“我原先也填的‘填飽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麼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麼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兒子’,前者‘食物’與‘鍋中飯’繞了回頭路,不好;而後者‘肚子生兒子’太過庸俗了點,也不很好。基於這樣的考慮,筆者將‘自信是鍋中飯’後改成了‘填補人的養分’;雖然‘養分’是名詞術語不如‘肚子’具體形象,但是寫作詩歌不能爲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養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爲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詞害義’這種情況。”說着這些,我又讓前排的同學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處,以示決非信口開河。回過頭去讓大家又討論了“燒亮煤氣竈”的修改問題,有同學認爲“燒亮煤氣竈”給人有“煤氣竈”本身燒着了的誤導,故不如改爲“點燃煤氣竈”。受此啓發,又有同學對“石油”發起了質疑,認爲燒煤氣竈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經提煉的“石油”。經大家合計,確定改“自信是石油,點燃煤氣竈”爲“自信是石油汽,點燃煤氣竈”。也即如下詩節大家較認同:“自信是石油汽,點然煤氣竈/自信是煤氣竈,煮熟鍋中飯/自信是鍋中飯,填補人的養分/自信是養分,供人們摘到果子。”再一聲令下,學生全體仿寫起來。師生一片怡然自樂景象。

再來看第2個環節。我先讓學生集體朗讀全詩,結束後我評價了他們朗讀的語氣平淡及指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朗讀時不含激情或者說是沒讀出詩句的重音,換言之,給詩句劃出重音朗讀時加以區別就定能感人多了。接着,我以第一詩節內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爲例作了示範,按“着重號”讀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調,果然較有趣味。接下去,十餘個詩節分給各組加着重號,小組交流定型後進行集體朗誦,朗誦聲就“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韻味悠長”多了……下課鈴響了,學生也堅持把後四節詩全部朗誦完。學生的着重號不可能完全加對,但看着他們念自己加重音號的詩歌那麼開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話──用新課標理念進行教學,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