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年級政治上冊教案多篇

高一年級政治上冊教案多篇

高一年級政治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瞭解:收入水平,物價水平等因素對消費的影響。

瞭解:不同的消費類型。

理解:消費結構的含義。消費結構的變化與恩格爾係數。

【重難點】

理解:消費結構的含義。消費結構的變化與恩格爾係數。

【師生研討】

1、影響消費的因素

⑴、居民收入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

A、其他條件不變,則人們當前可支配收入(當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來預期收入(未來收入)越高,預期支出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C、社會收入差距與社會總體消費水平有密切的聯繫。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縮小,會使總體消費水平提高。

⑵、物價水平也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一般說來,物價上漲人們會減少對商品的消費量;反之亦然。

(這裏講的物價水平是指宏觀物價。)

(思考:物價水平越低,消費水平越高?)

(3)、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等也能成爲影響消費的因素。

(思考: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呢?+轉變觀念?)

2、消費的類型

(1)按照消費對象不同可分爲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

A、錢貨兩清的消費:通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方式獲得的,這種消費一旦交易完成,商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即由買主自己享有。

(注意:消費者要有維權意識,主動檢查商家的營業資格,索取發票,爲維權保留保留依據。)

B、貨款消費:一次性付款超出個人支付能力,預支未來收入進行的消費。這種消費對那些收入穩定、對未來收入持樂觀態度又沒有太多積蓄的年輕人來說,不失爲一種可行的選擇。

(注意:貸款消費除了包括到銀行貸款,也包括賒帳、打白條等消費。這種消費有利於提高人們現有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但也會增加未來的消費負擔,要慎重考慮未來的收入水平。)

C、租賃消費:通過短期租賃的辦法,使商品的所有權不發生變更,而獲得該商品在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

租賃消費的適用情形:對一些商品消費者使用的次數有限,爲暫時的使用而買下它們又不划算的。

(3)按照消費的目的分:

A、生存資料消費:滿足較低層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費。

B、發展資料消費:滿足人們發展的需求。

C、享受資料消費:滿足人們享受的需求,是層次的消費。

(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種消費的比重會逐步減少,後兩種的消費比重會增加。)

3、消費結構

(1)含義: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2)特點:隨着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3)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的關係:消費結構的完善和優化意味着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

(4)恩格爾係數:是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它是反映人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一個係數。恩格爾係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特別是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增加,限制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的提高。恩格爾係數越小,表明人們的消費結構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支出總量不一定減少,比重減少。

高一年級政治教案 篇二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我國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政府履行其職能的作用。

2、理解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係;我國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國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

3、運用生活中的事例,評議政府履行職責的表現;結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1、從國家行使國家職能的具體事實,判斷其屬於何種職能

2、說明政府履行其職能對我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我國的政府職能的學習,使同學們進一步昇華對我國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認同。同時,公民也應向政府尋求解決自身困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幫助,這也有助於政府工作的改進。

★教學重點、難點

政府職能的問題

★ 教學方法

教師啓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本框題與人民羣衆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要運用政治生活的具體事例來幫助理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運用電腦課件展示:

1、國家調整宏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2、實施再就業工程,安置下崗職工

3、制定措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教師總結:上述活動,都屬於我國的國家職能。這也是我們要學的內容。

(二)進行新課

五、危難之中見“公僕”本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6頁並播放有關“非典”時期的資料,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1、在“非典”期間,通過政府積極履行其職責,首先,緩解了羣衆的恐慌心理,減少了“非典”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的消極影響,提高了人民與疫情鬥爭的信心與勇氣。通過政府的努力,穩定了市場秩序,保證了“非典”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2、假如沒有這樣一個政府,“非典”給我國人民生產、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1)如果政府不及時公佈疫情、澄清事實,羣衆的恐慌心理加劇,會無法正常生產和生活。(2)市場會出現混亂,部分行業、企業會經營困難,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3)如果不及時進行控制,對“非典”患者及時救助,會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4)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時控制,還會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影響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進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也給西方國家封鎖扼殺中國提供了很好的藉口。

二、政府的職能

1、我國政府的性質

教師活動:結合我國的國家性質思考我國的政府性質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根據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國家性質決定國家職能,職能的實施反映國家性質,我們的國家職能有哪些?

2、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歸納

學生活動:閱讀、思考、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總結:

(1) 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爲什麼 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破壞了經濟建設的良好環境和秩序,影響了經濟建設的進程,要使我們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必須強化這一職能。

怎樣做 第一,嚴密防範和依法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嚴厲打擊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的破壞活動。第二,繼續開展同“_”等邪教組織的鬥爭。第三,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和黑惡勢力,使社會治安狀況有明顯進步。第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把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國政府爲什麼履行經濟建設職能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並積極回答

教師總結: 我國的根本任務 發展生產力

我國的主要矛盾

經濟調節

怎樣做 市場監管

社會管理

公共服務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這種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繁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根據以上論斷,在新時期,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一政府職能也非常重要。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思想,關鍵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這個意義上,江澤民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具體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科學理論的宣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大力發展我國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

(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爲什麼 爲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自然環境,構建和諧社會

怎樣做 一要加強公共設施建設;二要提高醫療保健水平;三要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四要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優生優育;五要保護公共環境,防治污染等。

3、政府職能的履行

教師提問:政府承擔重要的職能,是不是什麼都管?應該怎樣去管?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政府承擔着重要的職能,並不意味着政府包辦一切。有些事情政府辦不了,也不該搬。政府只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把該管的事情辦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於人民。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38頁,思考、討論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

教師點評:

1、政府的作用

所謂政府的作用,也就是政府通過實施其職能所達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們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而這些,從政府角度講,正是政府的主要職能:管理與服務。因此,政府職能行使的越充分,政府的作用越明顯。我們應該通過對政府作用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理解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爲公民個人,既然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就必須接受政府的管理,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這就要求公民個人必須提高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

2、公民個人必須提高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

首先,要理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深刻感受到我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爲人民服務的政府。其次,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的幫助,監督政府的行爲。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政府的職能,通過對政府職能的理解與把握,以及對政府職能的履行的瞭解,感受我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四)實例探究

[例1]近年來,我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嚴打”鬥爭,集中力量打擊暴力犯罪、黑惡勢力等。我國的嚴打鬥爭是在行使( )

A. 保障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B.組織領導經濟建設的職能

C. 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 D.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答案:A

[例2]近年來,爲加快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務院對該地區實行了投資政策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這一事實表明國務院具有 ( )

① 組織我國經濟建設的職能 ②協調人民內部利益關係的職能

③調控地區經濟發展的職能 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職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例3] 資源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海水開源,大勢所趨。天津是國家確定的海水淡化示範城市,市政府將淡化的海水納入水資源進行統一配置,建立專項資金,採取一系列扶植措施,使海水淡化產業實現重大突破。市政府的決策主要在履行( )

O.政治職能 B. 經濟職能

C. 文化職能 D. 環保職能

答案 B

[例4]政府履行職能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

①新生嬰兒到派出所登記戶口 ②政府辦學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

③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而破產導致工人下崗 ④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供人們日常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課餘作業

學生分組進行社會調查,瞭解一些單位的工作,從而體會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學體會

本節學習國家職能的有關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比較密切,因此,教學中要注意雙相互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自主探索、領會有關生活現象中包含的政治學道理,學會獨立分析,切忌機械記憶。

高一年級上冊政治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商品經濟的基本含義;比較說明商品與物品、商品與勞動產品的聯繫和區別;舉例說明使用價值和價值都是商品的屬性,卻一不可;區別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說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結合實例,說明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親自調查、研究,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商品經濟意識,樹立起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貢獻力量的愛國情感。

教材分析

一、關於商品概念的教學建議:對於商品的概念,學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相混淆。對此,教師應該把握兩點:

(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非勞動產品不是商品。因爲只有有了人的勞動纔有價值,人們纔會有了交換的尺度。

(二)、商品還必須是用於交換的。沒有交換就不能進行比較,也無法體現出人的勞動的意義。對於這個概念教師可以用書上的圖形來說明,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並說明原因。使學生能夠將商品與其它各種物品、勞動產品相區別。

二、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一)、商品的價值量即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用人們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計算的,而勞動時間又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之分。教師在講述這 一點時,應該講清楚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時間的區別和聯繫。並且要說明爲什麼價值量應該要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算。

(二)、講清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要將清其含義主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關於這兩個概念可以以某一個部門或行業爲例並可以結合馬克思的話來講述。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某一行業、某一部門大多數的生產條件,例如某一部門大多數都是手工勞動或者都是電氣化作業。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指的是大多數生產者的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

三、關於商品的價值。

(一)講清楚商品價值的概念。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個概念學生很難理解,教師首先要說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夠進行交換不是因爲它們使用價值相同。因爲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價值,因此無法從量上進行比較。要進行比較就必須找一個質上相同的東西進行比較,而人類的勞動雖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付出。而這些是可以從量上進行比較的。

(二)要說明商品交換實際上體現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的是人和人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係。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說的。是人們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勞動和生產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勞動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換實際上是勞動的交換。

(三)要講清楚商品的價值要通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人們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但價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現出來,必須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才能表現,而這另一種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換價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換價值。

四、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一)、講清楚勞動生產率的含義及其表示方法。勞動生產率是生產者的勞動效率,它可以用生產某一件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一定時間內生產出的勞動產品的數量來表示。相對於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來說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二)、當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時,社會勞動生產率一般保持不變。這樣勞動者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仍然按社會平均價格來計算,這樣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

(三)、由於不同的勞動生產者生產同一件產品其耗費的勞動時間不同,因此勞動生產率不一樣。而勞動者要想獲得很高的利潤就必須儘量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出比別人更多的產品,這樣勞動者要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即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者的利潤越大。

高一年級上冊政治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徵;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能力目標: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事物內部聯繫,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用全面的觀點分析理解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通過理解各種違法稅收的行爲的特徵,樹立依法納稅、誠信納稅的意識。

二、教學方式與方法

直觀演示法

活動探究法

集體討論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徵;

2、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作用;

3、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

4、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四、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學習了財政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今年國家發生很多災難,如甘肅的旱災,今年夏天的洪澇災害,在發生這些災難的時候,國家正是通過財政撥款才得以緩解災情,大家知道我國的財政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嗎?

學生:回答

教師:大家回答得都很正確,財政的組成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稅收,2005年我國稅收收入超過三萬億元,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八課第二框《徵稅與納稅》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化多樣性

難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國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這使世界文化呈現出爭妍鬥豔,五彩繽紛的景象。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本節課探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築,這些建築承載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各國標誌性的建築顯示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的。

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外國的傳統節日,感受一下紛呈的民族節日。

(1)民族節日

①含義:蘊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②意義:

第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第二: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小試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農曆的二月二。農曆二月八年級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民諺“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美好願望。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 ②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透過民族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民族文化的韻味 ④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節日屬於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①觀點正確;②③屬於民族節日的作用,正確;④觀點錯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答案] 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遺產的圖片,以及我國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

材料一:我國已擁有各類世界遺產37處

我國在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已經有37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後的第三遺產大國。其中文化遺產26處、自然遺產6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你能說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部分:長城、故宮、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及孔廟和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羣、拉薩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廬山、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皇家園林頤和園、皇家祭壇天壇、重慶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大同雲岡石窟、澳門歷史城區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是古埃及國王爲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省沙漠裏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從吉薩至達哈舒爾的金字塔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羅馬圓形競技場: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威尼斯廣場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羅馬建築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

1980年,包括它在內的羅馬城古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對文化遺產有什麼瞭解嗎?

(2)文化遺產

①人類遺產分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②地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③意義: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 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④保護: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並給予保護。

小試牛刀:

2、由我國藝術家楊麗萍領銜的《雲南映象》在澳大利亞演出,引起轟動。這個蘊含現代文化觀念、充滿美麗安寧意境、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歌舞劇,在澳大利亞觀衆中產生了認同感和親切感。該劇引發澳大利亞觀衆共鳴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構成的

B.中華文化與澳大利亞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國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懷

D.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認可

[解析] 我國民族文化能在異國得到觀衆的共鳴,是因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共性;文化差異會導致誤解,故C正確,B排除。A、D不是引發澳大利亞觀衆共鳴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C

2、透視文化多樣性(難點)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及意義

①文化多樣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族建築和風俗習慣、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與個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民族性:由於多種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小試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漢堡包,那將是人類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國電影,那將是世界文化的毀滅。”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

A.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B.文化多樣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續的條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

D.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材料是通過反例啓示我們文化要多樣性,而不能整個世界一個模式。A、B、D三項是從整體上表述文化的多樣性,沒有結合材料,是不正確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樣性 (重點 )

(1)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的原則

①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③意義: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小試牛刀:

2、在進行文化比較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堅持文化中心主義。所謂文化中心主義就是以自己的文化爲標準來評論其他文化,並認爲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確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錯誤的傾向。反對文化中心主義 ( )

①是承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②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互相尊重、共同發展 ③是承認各國文化具有優劣的表現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對文化中心主義,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所以①②④正確,③說法錯誤。所以選C。

答案:C

課後小結

高一年級政治上冊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價格、紙幣、常用的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2)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3)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聯繫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看法,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金錢。

(4)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識,聯繫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梳理貨幣產生的歷史,剖析貨幣產生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從具體生活現象分析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現象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貨幣的本質和作用,使學生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的商品貨幣觀念,理性看待金錢的力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課時安排:3~4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紙幣。

教學難點:貨幣的本質;紙幣和貨幣的區別;外匯和匯率。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七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 標

1、知識 方面:

識記消費心理的種類,學會評價各種消費心理,理解四大消費原則。

2、能力方面:

着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和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模式,養成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等消費習慣,培養學生成爲理性的消費者。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原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影響人們消費的除了客觀因素以外,還有消費心理等主觀因素。今天我們就從認識幾種常見的消費心理入手,通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會如何做到理性消費。

(推進新課)

3-2.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板書)

組織學生看書,簡單的瞭解教材框架體系

一。 消費心理面面觀(板書)

幻燈片展示:情境(一)“人家穿什麼,我也穿什麼”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怎樣的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從衆心理。

(幻燈片展示)1.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二)“看我的髮型潮不潮?”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引發的消費?學生回答略

學生分三組分別討論爸爸、小明和媽媽的消費心理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求異心理。

(幻燈片展示)2. 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三)“展示明星們的豪華婚禮”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什麼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攀比心理。

(幻燈片展示)3. 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四)“展示一個對話情景材料”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怎樣的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求實心理。

(幻燈片展示)4. 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過渡)通過以上學習,大家已經瞭解了影響消費行爲的幾種常見的消費心理,其中有科學的,有非科學的,在生活消費中要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必須堅持科學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

二。 做理智的消費者(板書)

(幻燈片展 示)合作探究交流1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1.量入爲出 適度消費

設置問題:提倡貸款消費與量入爲出、適度消費矛盾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量入爲出的“入”既指當前收入,也包括未來預期收入,只要一個人當前的貸款數量不超過自己的償還能力,他的消費就依然是量入爲出、適度消費。所以貸款消費與適 度消費不矛盾。

(幻燈片展示)合作探究交流2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2.避免盲從 理性消費

怎樣做到理性消費?師生共讀課本P21一段話,堅持“三個避免”

過渡:我國早就禁止生產不可降解塑料袋、餐盒等,實施了限塑令,

國家爲什麼這樣做呢?

(幻燈片展示):情境圖片:草原退化、白色垃圾、煙塵等造成的污染

請回答“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我們可以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些什麼?”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3.保護環境 綠色消費

設置問題:什麼是綠色消費?有哪些要求?(師生共讀課本P22總結綠色消費的含義及特點)

(幻燈片展示):情境圖片:“有錢我們就能這樣花嗎?”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歸納:儘管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逐漸的富裕起來,但是國家還不很發達,還有一些地區和家庭處於貧困狀態。所以我們國家要富強起來,我們自身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勤儉節約 艱苦奮鬥。

(幻燈片展示):4.勤儉節約 艱苦奮鬥

板書

板書設計

3-2.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一。消費心理面面觀

1、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

4、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

二。做理智的消費者

1、量入爲出、適度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高一年級上冊政治教案 篇八

一、設計思想

通過汽車價格變動這個生活例子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汽車價格漲跌的等經濟現象,來發現、總結、歸納經濟的常識。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將視頻、文字、圖片資料等信息有機整合,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做到教學直觀性、科學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二、教材分析

教材第x課是接着第x課貨幣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編寫的。用貨幣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商品,毫無疑問會涉及到價格這一消費者最爲關心的因素。經濟生活中價格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價格變化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價格變化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不同。同時價格變化還會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價格變化對消費者產生的這些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價格變化還對商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本節知識也是新課標中新增內容,教師必須講得透徹,而且也要講得生動有趣。

三、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一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聯繫實際問題,針對經濟生活中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解釋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並說明價格變動前後企業的供給量和消費者的需求量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2.能力目標:本課的教學,着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透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複雜現象認清問題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在學習“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初步瞭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決定和調整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及開發新產品是根據什麼來考慮的。通過探究、分析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認識和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購買商品是比較經濟合算的,從而可以提高其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市場活動的自主性、競爭性和獨立精神。

高一政治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文化傳承的含義、文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2、能力目標:通過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關係的探究,提高學生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認識中國豐富的文化歷史中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爲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教學重難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根據我們上節課所學,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持什麼態度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最終並不是原封不動的被承襲,而是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即所謂的“揚棄”,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那麼傳統文化是怎麼在承繼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呢?[過渡]讓我們看一個例子:P43,思考:在我們身邊,你如何運用“實事求是”呢?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看P44,對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的兩種看法,談談你們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

分析:對待傳統文化應採取一分爲二的態度,將繼承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那麼,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是什麼關係呢?我們應怎樣對待兩者的關係呢?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一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就不能無視這些寶貴財富的存在,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否則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繼承的目的不在於束之高閣,或者拿來供奉景仰,而是爲了更好的發展,爲了服務於當代社會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動的承襲文化,而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揚棄,發展文化。

2、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的認識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極之處,也有着思想的精華和合理之處。對此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面迴歸。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汲取養分,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實現文化繁榮,成爲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諸多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實現文化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們用一兩本書都難以詳細歸納,這裏我們只能以最爲重要的幾方面來認識。

1、社會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經濟和政治所決定,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產物。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結果。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新的社會力量的出現必然要求爲之服務的文化隨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這裏新舊文化力量的鬥爭,就有力促進了文化的進步。比如說歷每次制度更替都會帶來文化大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啓蒙運動等都是明顯的例證。

2、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作爲文化範疇的一部分,其進步不僅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推動了整體文化的發展。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爲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的強有力工具,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分析: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於文化的推動作用(超越時空限制、無限共享)

3、思想運動的推動

思想運動往往成爲社會變革的先導,對文化的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思想文化在運動中相互激盪,催生着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探究:諸子百家,學術爭鳴。

4、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下面我們來看P47這幅有關教育變革的圖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課堂教學再到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起到了什麼作用。

(引導學生說明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並總結)

私塾這種教育方式依靠老師對學生的教授,將自身知識傳給學生,對文化傳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規模小,影響有限。課堂教學這種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校成爲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網絡學習這種教育方式,使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那麼,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們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這種與我們最近的教育方式來理解。

首先,教育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能動性活動,對文化傳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自身的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傳道、授業、解惑”方式,把文化傳遞給受教育者,是人類世代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最後,教育是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了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只有正確處理兩者的關係,才能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着各種影響因素,其中,社會制度的更替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思想運動和教育方式的變革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節課的重點是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係,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對文化發展的影響作用。

高一年級上冊政治教案 篇十

一、關於貨幣的本質,教師可以結合對貨幣產生過程的分析來說明其本質。

教師在解釋本質時應着重抓住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貨幣的含義。從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其次要看到貨幣還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夠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這種屬性。

2、貨幣和其他一般等價物又有着不同。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有很多商品,但這些都不能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只有當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時候才產生了貨幣。

3、從貨幣的作用來看,貨幣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換,起到一般等價物的作用。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二、關於貨幣的'產生教師主要講清以下幾點:

1、貨幣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交換越來越頻繁和複雜化,這就需要一個交換的中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逐漸產生。

2、貨幣產生的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貨幣的產生。

對於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以具體的事例並結合書中的圖片來進行說明。

三、書中共講到了貨幣的五種職能,其中前兩種是最基本的職能,即從貨幣產生時就具有的職能。因此,教師在講課時主要抓住前兩種職能。

1、價值尺度職能。這一職能指的是用貨幣來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這一問題主要講清楚:

第一,貨幣爲什麼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這是因爲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也有價值。所以貨幣的這一職能實際上是用貨幣的價值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第二,商品的價格。在這裏應該弄清楚價格是用貨幣表現的商品的價值,也就是說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因此,價格的變化要以價值爲基礎,用一定量的貨幣單位來表現。

第三,價值尺度職能中,人們無須拿現實的貨幣來衡量商品價值的大小,只需要從觀念上進行比較即可。因此,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2、流通手段職能。

第一,這是指用貨幣作爲媒介來進行買賣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簡單的物物交換,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開始以貨幣爲媒介。這時候,在商品買賣過程中,買和賣往往相分離,這就給買賣雙方造成一定的困難。貨幣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換媒介的作用。由於貨幣的出現,買賣不再是直接的從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換,而是從商品到貨幣再到商品。這個交換過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區別: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的整個過程。

第三,貨幣的這種職能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人們不可能用觀念上的貨幣來購買商品。

3、貯藏手段職能。由於貨幣本身具有價值,所以可以作爲社會財富的代表貯藏起來。在這裏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貯藏手段並不是指儲蓄。

4、支付手段職能。這一職能是隨着賒帳買賣的出現而產生的。教師只要講清楚這一過程中貨幣的支付和買或賣並非現場交易,而是相分離即可。

5、世界貨幣的職能。這是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職能,它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上起作用。

四、關於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公式主要抓住以下幾點:

1、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是什麼?它和哪些因素有關係?

2、什麼是通貨膨脹?它是怎麼引起的?通貨是指流通中的貨幣,膨脹是指紙幣太多了超過了實際需要的數量。當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實際需要的數量時,就表明用更多的紙幣代表一定量的商品價值量,也就是說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減小,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減少;反過來意味着商品的價格上漲即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必然影響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