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資格證面試國中歷史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教師資格證面試國中歷史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國中歷史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啓、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爲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爲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衆,讓思考成爲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爲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啓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爲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啓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爲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唐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

2、瞭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實,掌握唐太宗的治國方法,瞭解他對唐朝的貢獻,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爲的皇帝。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掌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唐太宗進行簡單的評價。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正確評價唐太宗作爲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所發揮的作用,使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的人格品質。

2、瞭解“貞觀之治”時期政治的穩定,離不開忠臣良將的輔佐和廣大人民的勤勞,當然也離不開唐太宗的個人政治才幹。

3、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性改良措施,將促進社會的發展;讓學生體會,今天祖國繁榮發展的盛世景象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實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科舉制度

教學難點

對唐太宗的評價

教學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中,有針對性地提取有效信息。採用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唐太宗的統治方式等基本知識。採用自學討論,老師歸納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初步繁榮的“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難點是評價唐太宗。課前讓學生蒐集資料,瞭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針、一系列統治政策和出現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通過預習能說出“貞觀之治”的含義及內容,能夠準確的表達,及提問“爲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既突出了重點,從而也瞭解決難點。

國中歷史教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啓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本期教學以校教學計劃爲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本學科知識產生了興趣,有一定的學習動力。然而,從上學期上課反饋的情況來看,不同層次的學生上課效果差距較大。有的學生基礎很好,視野開闊,並能對歷史事件發表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也讓教師必須加大備課的深度和廣度。有的學生基礎一般,但課堂回答積極。大部分學生歷史基礎基礎差,所以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講授。這學期的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注意學習方法的引導。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本學期歷史下冊選用的是川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爲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1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開皇之治;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唐朝與新羅、日本的關係;唐朝與周邊各族的關係;北宋的統一;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和戰;宋與金的對峙;南方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況;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與民族融合;明清兩朝的專制統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的疆域;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的政策;《資治通鑑》;佛教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發明;《本草綱目》;趙州橋;北京城;

教學難點: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唐代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北宋時期,政府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間複雜的關係;對蒙古族統一中國應如何看待;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啓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讀讀”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7、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國中歷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裏,農民起義軍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

2.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並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的根源所在)從中領會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鬥爭的首要目標爲什麼是清政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反抗侵略和壓迫永遠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大力量。

2.認識一個民族的強與弱,國家的先進與落後,這與它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爲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通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史實進行中國人民一貫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光榮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及列強侵華罪行。

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複習提問法。

2、說、看、議結合法。

3、分析歸納法。

4、連環提問法。

講述新課:

複習提問: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嚴重後果?列強是否滿足既得的利益?

導入新課

1.正文的授課思路可採用一條線索三大板塊的`結構方式:

①一條線索:即課文的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

②三大板塊:由全課板書設計構成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罪行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的鬥爭

國中歷史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爲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誌着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峯,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蹟,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範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點時間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繫。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爲“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

基本概括爲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爲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爲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爲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曆,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爲一面激勵人民鬥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着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爲什麼澳門被稱爲“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爲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作業:課後作業

國中歷史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啓、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爲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爲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衆,讓思考成爲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爲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啓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爲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啓C.商湯D.周文王

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本站·》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爲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裏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七

一、案例標題: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學科:國中歷史

年級: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活動課

二、案例內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讓學生深刻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2、改革開放後的祖國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了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事實,也感受到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開放後成就的圖片,引出爲改革開放喝彩。

②、培養並鍛鍊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紀念改革開放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聯繫時事熱點導入新課。

②、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黨

和政府的出發點: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

②通過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熱愛祖國和民族自豪感,並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更深切的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五)、教法學法①、通過好歌曲導入新課。

②分析歸納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體選擇 :視頻、圖片等。

(七)、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視頻、圖片引出課題:好歌曲大家唱---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民生”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1、時間:1950-1953年

措施:()

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意義:()

2、。時間:()

措施:三大改造

內容:()

意義:

1958年

4出示練習:綜合理解改革的歷史作用。

⑴、說出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歷史意義。

⑵、你認爲我國的改革開放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5、議一議: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6、課堂總結: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7、教學評價設計 :

8、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10、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

11、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12、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和育人作用;

13、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國中歷史教學設計 篇八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爲“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爲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爲“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爲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爲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爲本,以人的發展爲本,而不是以分數爲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爲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爲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爲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爲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說,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爲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爲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