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馬說》教案(精品多篇)

《馬說》教案(精品多篇)

《馬說》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來自榕江一所農村國中,很高興能與同學們共度一段愉快的學習之旅。雖然樂裏到凱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騎馬來這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於“馬”的文章吧。請翻開書第174頁《馬說》。(大屏幕顯示)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說”,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跟現在的雜文相似。課題可簡單地理解爲“說馬”。(大屏幕顯示)

2、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爲著名,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歲才初登仕途,但爲官路上受挫頗多,懷才不遇的思想極爲強烈。(大屏幕顯示)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範讀(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語氣,初步感知大意。)

2、學生齊讀(目是讓學生熟悉文句,進一步感知大意。)

3、學生思讀,討論理解

⑴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以同桌爲小組,結合課文註釋讀課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觀點,看哪小組同學完成得又快又準確?(巡視備問)。(大屏幕顯示)

明確:作者在課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論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接着提出自己觀點:因“伯樂不常有”,“雖有名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馬”常被埋沒。)

⑵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說說論題中“伯樂”與“千里馬”是什麼關係?

明確:“伯樂”決定着“千里馬”的命運, “千里馬”依靠 “伯樂”生存。

⑶ 教師引語及提問:明白了論題中兩者的關係,也找到了作者的觀點,同學們繼續以同桌爲小組讀課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作者舉例論述了“千里馬”被埋沒。作者認爲,“千里馬”沒能表現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於“食馬者”不知馬,因爲他只用對待普通馬的方式餵養千里馬,千里馬因“食不飽,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沒。由此可知,“食馬者”平庸淺薄。流露出作者的譴責之意。

⑷ 教師引語及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明白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現在,我們把第三段齊讀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樣的論述?

明確:作者在這一段還是繼續寫了“食馬者”不知馬的表現,而且還刻畫了一個特寫鏡頭──“食馬者”“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更進一步地指出:“千里馬”被埋沒是由“食馬者”的不知馬造成的。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食馬者”的不知馬簡直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淺薄,還狂妄無恥!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於是發出質問:“其真無馬邪?”同時還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馬也。”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⑸ 教師引語及提問:第二、三段都是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這些內容是否重複了?

明確:沒有。第二段是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而第三段是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的。

⑹ 教師引語及提問:誰能說說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先提出觀點,“千里馬”常“不以千里稱也”,指出其命運的悲哀;接着從從千里馬的角度論述的“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後,又從“食馬者”的角度論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同時,斥責了食馬者的愚妄,並以“其真不知馬也”歸結全文主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不知馬”的強烈憤慨。

4、學生齊讀

目的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綜合理解

討論理解下列問題:

1、課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就“馬”說“馬”?(大屏幕顯示)

明確:不是。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的現象,揭露了埋沒人才的社會現狀。

2、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麼樣的人?

明確:“伯樂”比喻善於發現人才的賢士,“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3、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大屏幕顯示)

五、明確:

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六、課堂收束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爲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把這篇課文背誦下來。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馬說》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並掌握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通假字:

1)食:通“飼”,餵養 2)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而之其以也

而A 轉接可以譯爲“卻,可是” B 順接可以不譯

之A 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 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爲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4、實詞:

見教材及資料

5、學生生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讀了這篇課文,你對千里馬的遭遇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意思的把握進行敘述)

3、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和“馬”有沒有別的含義?它們各比喻什麼?

(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很少有能夠真正賞識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壯志難酬。

4、找出文中描寫千里馬遭遇的語句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佈置作業:

1、默寫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2、根據自己的瞭解及查閱資料,談談中國現在的用人制度。

板書設計

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後反思:對於文言文,仍然堅持朗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賦予“伯樂”、“千里馬”的寓意。通過練習設計,激發學生對國家實現人才問題的思考。

《馬說》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⑶ 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2、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⑴ 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⑶ 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②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⑷ 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⑶ 要點提示:

① 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⑷ 齊讀第二自然段。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⑴ 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討論:

① 概括本段內容。

②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③ 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④ 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②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③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④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⑷ 齊讀第三自然段。

4、歸納課文:

⑴ 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⑶ 要點提示:

① 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② 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3、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後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馬說》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並作解釋。

3、教師準備一個關於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爲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馬說》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3、指導朗讀

4、正確認識社會,正確認識自己,培養真才實學,報效國家。

教學重難點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

2、解題。“說”是古代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簡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範讀。(學生聽,劃出通假字)

2、生初讀,正音:祗駢槽櫪一食或盡粟一石邪通耶食馬者

3、梳理課文,嘗試翻譯。

(1)結合註釋,自主嘗試翻譯。

(2)小組合作交流。然後分三組翻譯。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4、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1)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千里馬被埋沒了可悲可嘆,我們在讀時該帶着怎樣的語氣呢?(語速較緩,語意惋惜。)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板書: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觀點,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憤怒。)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板書:食馬纔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3)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排比)文章通過哪些動作行爲和語言來表現食馬者的虛妄無知的?(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食馬者“不知馬”有眼不識千里馬。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嘲諷的感情。(板書: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三、瞭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麼促使韓愈寫《馬說》呢?是目睹了千里馬的遭遇有感而發還是另有所指呢?教師簡介韓愈寫此文的背景。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

《馬說》中伯樂、千里馬和食馬者分別喻指什麼?寄託了什麼寓意?用了什麼寫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板書:託物寓意)

2、韓愈將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奈,對食馬者的憤慨在文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那麼他將馬盡千里之能的渴望寄託到誰的身上呢?世有伯樂然…,千里馬的有無關鍵在於有無伯樂。

四、拓展延伸。

1、你們記得《天下無賊》中賊的頭頭黎叔說的一句話嗎?“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這篇課文之後你們覺得在韓愈生活的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沒有發現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盡其才。

2、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結合本課的內容把它改寫一下,應該怎樣說?

3、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爲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無數的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今天,再也不是那個人才被埋沒的時代,作爲學生我們應怎麼做?

《馬說》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導入本課。

二.介紹說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說爲談談之意,馬說即爲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www.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

pián

槽cáo櫪lì

才美不外見xiàn

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爲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一)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結論

:其真不知馬也

(二)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說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語文馬說教案 篇七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 美育滲透點: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 。(幻燈片展示) 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

韓愈:字退之…… (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愛蓮說 蓮——人 託物言志 馬說 馬———人 託物寓意

二、正音(學生聽,注音 劃出通假字)

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幻燈片 顯示注音)

聽錄音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 (是,這 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1、說 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 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展示幻燈——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爲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幻燈)

散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還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

最後寫 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六,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

韓愈當時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寫下此文(幻燈片)

七。 遷移

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1、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2、如果你懷才不遇 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馬說》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作者及其說的文體特點。

2、讀懂文章,領會本文詞、句的含義。

3、誦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學習重點】

1、文中重點詞句的掌握。

2、力爭當堂成誦,加深對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學習時數】

(應用一個半課時完成)

【導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成語接力遊戲: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給同學們上課,可我覺得我們之間是不陌生的,因爲我們在同一個校園裏已經生活了快兩年了。在座的許多同學跟我有過交往,給我留下過很好的印象。所以希望大家放輕鬆些,我們先來做個成語遊戲:

規則:以小組爲單位,逐個寫馬字成語,每人只限兩個,每組一次只能有1人在臺上寫。多者爲勝。

2、說說

馬說即說馬,是談談馬的意思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 性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種問題的觀點;寫法上十分靈活 ,跟現代的 雜文相似。

3、作者簡介。

二、聽錄音、試讀

(每個學生都要記到筆記或書上)

1、請劃出重要字詞音形。(正音、正字)

2、請找出疑難句子。 (會讀注意停頓、語氣)

聽完錄音即全班齊讀,找出誤音和節奏的錯誤。

A、食字的讀音 粟石的讀音

B、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C、節奏:駢死於/槽櫪之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三、學習探究 串通文章

1、讀第一段完成

⑴ 找出文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同位探究解決。(先個人讀同桌討論,最後解決不了的集體解決)

請同學翻譯演板──重要詞句:

辱──辱沒 駢──一同、一起 奴隸:指僕役

不以千里稱也

⑵ 內容點撥

提問1:第一段文字提出了什麼觀點?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決定作用。

提問2: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將如何呢?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齊讀第一段。鼓勵一些同學試背

2、學習第二段

⑴ 重要詞句

能:①能夠 ②能力 ③能夠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等:等同,一樣 安:怎麼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⑵ 提問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提問2: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罪魁是誰?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怎樣的? 飼馬者(無知)──憤恨不滿

⑷ 女生齊讀第二段。男生齊讀

3、自學第三段(主要由學生完成)

(1)找出重要字詞。

策:①用鞭子打 ②鞭子 ③方法,正確的方法。

執──拿着 臨──面對 知──識別,瞭解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2) 哪些句子揭示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3) 本段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馬也

四、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的中心。

1、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2、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即人才。

3、提問: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恨的心情。

由文中每段尾的也的語氣就可以看出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4、提問:你是知道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嗎?

仕途坎坷,多次被貶,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有詩爲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五、背誦全文(3~5分鐘)

課堂延伸能力培養

1、假設你是文中的千里馬,請你對飼馬者說幾名話?(假如你是文中的飼馬者看了這篇文章後你想說點什麼?)

2、課外思考:從本文看來,人才的埋沒是必然的,當今社會也不例外,那作爲有知識、有才幹的你,將如何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馬說》教案 篇九

複習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一、複習導航

1、韓愈,字 , 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韓愈、元、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 ,《馬說》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們曾學過他的詩xx,默寫此詩:

2.對照註釋鞏固重點詞釋義。

(1)故雖有名馬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才美不外見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執策而臨之

(7)一食或盡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關馬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溫馨提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1.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

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7、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8、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爲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戰甲。 ② 褫(chǐ):解除。 (節選自岳飛《論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餘里( )

2、翻譯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4、這兩文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課堂檢測

1.翻譯下列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