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馬說》教案精品多篇

《馬說》教案精品多篇

《馬說》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託物寓意的寫法。

3、朗讀文章,注重朗讀語氣的把握,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會摧殘和埋沒人才的黑暗現實

一、導入新課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的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將學習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檢驗預習,梳理文言字詞

1、走近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

2、背景資料。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四十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他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

1、自讀課文,梳理字音。

邪(yé) 駢死(pián) 食馬者(sì) 槽櫪(cáo lì) 外見(xiàn)

2、聽朗讀音頻。

3、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1)故/雖有名馬,袛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備課筆記

【教學提示】

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對你有什麼啓發?文中的觀點不難理解,教師應啓發學生領悟:①機會總是降臨給有準備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賞識和重用也一樣,需要其他一些條件的滿足。

5、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目標導學三:合作探究,體會文章情感

1、託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人?

明確:千里馬:人才。伯樂: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爲什麼?

明確:作者認爲伯樂更重要。因爲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或者:因爲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作者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明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處境。重用人才,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

3、韓愈曾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文本借千里馬不得伯樂,實際上是對人才流落不得賞識而鳴。因此,文中充滿了受到不公對待的委屈與憤怒。請仔細品讀下面五個“也”字句,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做出解說。

①不以千里稱也。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①表示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③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④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的憤慨之情;⑤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4、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個性表達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教案從誦讀入手,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後疏通文義,爲理解內容做好了鋪墊。最後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再次訓練朗讀,把握朗讀語氣,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處:未能詳盡地介紹韓愈的人生經歷,學生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難以對他的“不平則鳴”有深刻體會,宜在課後強化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

《馬說》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後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馬的成語,並作解釋。

3、教師準備一個關於千里馬的故事,有關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爲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註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於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六、佈置作業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

2、背誦課文。

《馬說》教案 篇三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 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

韓愈:字退之 (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愛蓮說 蓮--人 託物言志 馬說 馬---人 託物寓意

二.正音(學生聽,注音 劃出通假字)

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幻燈片 顯示注音)

聽錄音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 (是,這 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1.說 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 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展示幻燈--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爲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幻燈)

散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還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

最後寫 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四,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

韓愈當時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寫下此文(幻燈片)

五。 遷移

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1、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2、如果你懷才不遇 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馬說》教案 篇四

1、課前3分鐘演講

2、課前起跑線——字詞檢測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3、出示學習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爲”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幼孤貧刻苦好學,德宗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上疏請免關中賦役,貶爲陽山縣令。後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做過吏部侍郎,死諡文公,故世稱韓吏部、韓文公。是代古文運動領袖唐,與柳宗元合稱韓柳。詩力求險怪新奇,雄渾重氣勢。

韓愈才華出衆,胸懷大志,卻不爲當時重用,雖業精行成,卻難以施展,鬱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說理,託物言志,以千里馬的遭遇,諷喻當世不知用人,感嘆自身懷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四、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1、[朗讀提示] 劃分節奏

2、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3、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五、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爲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說》教案 篇五

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纔是八年級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爲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爲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教學目標

1。 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 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安排

(一)導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導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說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駢(pan) 一石(da)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1)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2)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3) 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6)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馬說》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

2、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牢記“說”的文體知識。

3、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研(獨立)――初次解讀

(一)背景導入:《馬說》大約作於貞元11-16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在想求擢用,但“志不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它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和武寧節度使幕下,鬱鬱不樂。所以,常常有懷才不遇的感嘆。在這種情況下,韓愈寫下了《馬說》,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文表達的是韓愈什麼樣的情感?――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慨之情。

(二)對比導入:投影1:劉翔跨欄照片

劉翔是中國運動員的驕傲,他在雅典奧運會上以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記錄,取得男子110米欄冠軍,書寫了中國田徑新的歷史,除了個人努力以外,還要靠什麼?

教師引導:從兒時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長,從平庸的跳高選手到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劉翔,早已習慣了鮮花和掌聲,但在劉翔的背後,有那麼一位默默無聞的教練孫海平。連劉翔自己也說過:“除了自己的天賦外,師傅有很大的功勞。”孫海平就是能識劉翔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文章,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二)疏通文字:

1、解詞

(1)、解釋下列劃橫線的詞語

然後有千里馬 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 駢死於槽櫪之間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交流答案,教師適時對文中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千里”、通假字“見”“材”“食”“邪”和等加以總結

總結明確:

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sì喂。

不能盡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無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才美不外見 “見”同“現”,xiàn表現,顯現。

詞類活用

雖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詞活用爲動詞,日行千里。“駢”“盡”

古今異義

然後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一詞多義

“食”“以”“雖”“其”“而”“之”“策”

虛詞

而 之 其 以 也

特殊句式

倒裝句 :

①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即“千里馬”。

②副語前置:“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即“欲與常馬等且不可得”。

介賓短語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③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盡其材

2、釋義

挑出本文重要句式進行翻譯,形式有三種:

(1)、給出原句,要求動筆翻譯並覈對答案講解翻譯要點。

(2)、給出譯句,要求對照譯句默寫出原句。比照原文後明確字詞要點。

(3)、給出原句和不嚴謹的譯句,要求找茬評分。通過這種形式強化記憶句中重要字詞和句法。

3、自讀會意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讀原文,一人說譯文後互換任務。

(三)走近作者,通讀文本。

1、韓愈簡介:韓愈(768-824),唐朝河南人,郡望昌黎,所以,後人稱“韓昌黎”。三歲而孤,勤奮苦學。24歲中進士後爲官,官至吏部侍郎。爲官的生涯中因爲民說話指斥朝廷和諫唐憲宗迎佛骨而兩度貶官。因晚年任吏部侍郎,卒諡“文”,所以,後世又稱他爲“韓吏部”和“韓文公”。

文學上:與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開啓了一代文風,所以後世將他和柳宗元並稱爲“韓柳”。

詩與孟郊齊名。散文內容複雜豐富,形式多樣,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一。著名的詩有《早春》等,著名的散文有《馬說》《師說》《進學解》等。韓愈的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

後世評價: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2、瞭解“說”的文體:

①以前我們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還記得“說”這種文體嗎?請同學們說一說。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事物又可以發表言論,還可以敘事抒情,但都是爲了闡明一種道理。所以,由此可見,“說”在內容上偏重於議論,類似於現在的議論文。

②《愛蓮說》題目的含義是“談談關於對蓮花喜好的問題”,那麼《馬說》該怎樣翻譯呢?試着藉助本文的寫作背景來談談。

――表面意思是“談談關於如何發現千里馬的問題”。深層含義是“談談關於發現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

3、通讀文本

1、正字音:駢死、槽櫪

2、明停頓

(1)、明停頓的要求:

文言文領字或領詞之後有個短暫的停頓,可以用音調的延長讀出停頓。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等

段與段之間停頓時間要稍長,文言文的詞尾“也”“邪”等虛詞要延長聲調讀。

其他根據句意稍作停頓讀,不要將意思讀破。

(2)、學生嘗試劃出文中的停頓並嘗試自由朗讀

二、演(合作)――初次體驗

(一)確立表演點:

1、辱於奴隸人之手,重在表現“辱”(一辱在“策之”,二辱在“飼之”,三辱在“鳴之”,四辱在“臨之”。身體之辱,心靈之辱,能力之辱)。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作者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二)自由合作表演。

三、評(合作)――二次解讀

(一)藉助“評”品味出文本的主旨和細節。

1、評出千里馬的內心世界:

策無道――痛

辱 食不飽――苦 駢死

鳴不通――冤

執策臨之――悲

2、評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託

│ │ 物

馬說 ┝食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 (憤怒)┥

│ │ 寓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意

3、評出文章的角色的象徵意義和文本主旨。

物象 象徵義

千里馬 ―― 懷才不遇的人才

伯樂 ―― 賞識人才的人 情感:懷才不遇的憤懣

食馬者 ―― 埋沒人才的人/統治者

常馬 ―― 庸才

(二)評出表演傑出小組和三類傑出個人(語言設計傑出個人、情態設計傑出個人、情節設計傑出個人)。

(三)確立示範表演組。

四、誦(獨立中合作)――二次體驗

(一)音頻朗讀示範或教師範讀

(二)比賽讀: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讀,教師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強化重要字詞的讀音並點評停頓。

(三)自由誦讀,嘗試背誦。

(四)朗誦式背誦和計時背誦。

五、結(合作中獨立)――三次解讀

(一)主旨所在:首句議論和末句抒情。共2句。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 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文中洋溢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暗示出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二)表現力所在:內容對比(千里馬與常馬);排比反問設問修辭;漫畫描摹(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六、悟(獨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討論:作者認爲,自己是個人才,只是缺少伯樂的發現。其實封建社會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寫出民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的(柳宗元);與民同樂的太守(歐陽修);還有李白、蘇軾、王維……這些都已成爲了歷史。那麼,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是怎麼看待伯樂的作用呢?

1、伯樂的作用很重要,但並不起決定作用。

2、是金子總會發光,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說能日行千里的馬纔是好馬,能拉車耕地的馬只要不偷懶也應該算是好馬。

4、既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擁有真本領,又要積極尋找機會,尋找伯樂,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

(可聯繫實際來談,如飛人劉翔和教練孫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張藝謀等)

七、練(獨立)――全面檢測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韓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裏。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 , 。

二、閱讀延伸

(一)

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⒋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偈陳碚卟恢其能千里而食也

謔鍬硪玻雖有千里之能

郯睬篤淠芮Ю鏌

芷湔嫖蘼硇?其真不知馬也

薟灰鄖Ю鋶埔

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通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⒎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⒏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並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⒐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麼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オ (二)

lZ①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n②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③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樸④不能起。人或憐之,爲去其負⑤。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⑥,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爲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⑨矣。苟能起,又不艾⑩。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 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選自《柳河東集》)

[註釋]①lZ(fù bǎn):一種黑顏色的小蟲。②n(án):高舉着頭。③困劇:勞累非常。④躓樸(zhì pū):跌倒。這裏是被東西壓倒的意思。⑤負:作名詞,指背的東西。⑥上高:往高處爬。⑦嗜(shì)取者:這裏指貪得無厭的人。⑧累:負擔。⑨病:疲憊。⑩艾(yì):停止,悔改。―G爸死亡:指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

⒓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輒持取( )

②人或憐之( )

③苟能行( )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選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以厚其室 B爲去其負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祿

⒕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

AlZ者,善負小蟲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澀

極其力不已

Cn其首負之

人或憐之

D雖困劇不止也

雖其形魅然大者也

⒖翻譯畫線的句子。

①行遇物,輒持取,n其首負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オオオ

⒗這則寓言寫法上有什麼特點?主要寓意是什麼?

《馬說》全面檢測答案

一、自主練習

⒈pián cáo lì s” xiàn sì zhǐ ⒉①只是 ②並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⒊①退之 唐 文學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⒋①表示肯定語氣,肯定“食馬者”的無知; ②表示句中停頓,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帶來的嚴重危害; ③表示反詰語氣,凝聚着作者憤慨之情; ④表示感嘆語氣,其間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對“食馬者”的辛辣嘲諷; ⑤表陳述語氣,但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