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 精品說課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 精品說課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幷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於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鑑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裏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聖陶先生曾說“詩要反覆地讀,詞要低迴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鑑賞方法是本課的着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作爲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爲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爲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 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於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我在鑑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爲直觀,變無聲爲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 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 詩中聖哲。學生藉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爲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繫蒼生的偉大情懷。

(這一設計理念源於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第一步)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鑑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麼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瀰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後,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後,播放名家範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鑑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並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鑑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爲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佈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週記本上。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二

高中語文說課稿—必修4

第一單元

1、《竇娥冤》說課稿

一、關於說第三折的說明

我說課的篇目是魯人版第三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篇《竇娥冤》

《竇娥冤》 內容只選取第三折,但我們知道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不僅最集中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還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帶全劇,說這一課。

二、說教材 本課位於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單元。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過本文的學習力求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踐行新課標的要求: 通過對學生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考。”

教學目標 :

1、品味戲曲語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領會作品的藝術性及思想性。教學重點: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教學難點:領會浪漫主義手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性。

四、實施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 五:教學內容及步驟

主要分兩大塊:

一、整體感知。

二、細節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據思維由易及難,由感性向理性的發展走向而定。

(一)整體感知 設計兩個問題,設題意圖:把握情節基本構成,瞭解竇娥基本性格特點。

2、善良與冤有什麼關係?是否節外生枝?

像第二題,是過渡性問題,銜接整體感知與細節探究。爲了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促進全方位思考,我故意賣了個關子,也是故意質疑法,不但使學生保持思維的活躍性,也能完成思維由淺入深的一個過渡。看似繞圈子,實則“誘敵深入”。

(二)細節探究 主要突破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我們知道讀劇本最關鍵是要培養現場感。因此在品位語言一環,我首先用創設情境法,學生朗讀[滾繡球],放映越劇片斷。製造現場感,給同學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後主要運用比較閱讀法。體會語言特色。好的比較最關鍵的是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所以選用越劇《斬娥》片斷,是我精心設計的,二者以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感情,用不同的語文字內容來表達。關鍵是“同中求異” 體會本文語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質樸,抒情性強,富於音韻美。

比較閱讀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方法,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科學嚴謹,又交給同學品味語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學作品鑑賞能力。基本完成教學目標1。鑑賞語言附加題(學生理解好,課堂節奏快情況下)以“只落得兩淚漣漣”爲例。通過不同風格的改寫,本色派語文采派區別,這中間還穿插對比朗讀。更好體會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來突破中帶難點。理解三樁誓願,把握該劇的藝術性及思想價值。

第一步:先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創設情景,把同學待到強烈的悲劇氛圍中。利於深入思考探究。

對突破重難點,我設置5個層進式的問題,應該說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維以及認知規律。其中三個問題,是解決重難點關鍵。做重點說明。

(1)本色語言不用典故可以嗎?

理解三個典故,是理解浪漫主義手法、解決教學重點的一把鑰匙。主要運用啓發加比較法,着重培養同學的求異思維,以往談到三個典故都是說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願合理,但我要引導同學通過三個典故之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時代,地位,性別,同樣蒙冤,理解深層社會內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沒有積極的反抗,也是對竇娥抗爭精神的襯托,對作品主題的深化。增強學生自主發現、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爲下面理解浪漫主義手法奠基。

(5)、現實中,這三樁誓願可能實現嗎?如何評價這種寫法?

理解浪漫主義手法,不但是領會作品藝術性的關鍵,又是把握全文思想價值的鑰匙,研究中,還可以引進《孔雀東南飛》《聊齋》等作品,舉例對比,分析探討,老師適當點撥引導。

讓同學看到運用浪漫主義筆法,除了加強藝術感染力外,越超越現實,越表明現實的黑暗不公,越爲“冤”張本。也越讓人們看到竇娥的剛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管中窺豹,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激發對古典文學的探究熱情。完成教學目標2,突破難點。

(6)、竇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後又要依賴天地昭雪冤情,樣前後矛盾嗎? 這個問題旨在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從而充分領會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價值。主要運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的教學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開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又增強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感悟,確立自己的審美取向。需要強調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時,在設計上我力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結合字詞句章,從人物的語言、關鍵語句入手,(管理美無心蒸發,使百姓有口難言;輪到你山陽縣,爲我),得出結論,而不是空泛的品評議論,因爲我們再上的是語文課,而不是思想政治課。

總之,這5個問題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律。使學生對藝術性、思想性的領悟沒有生澀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勢、水到渠成。既學到知識,又得到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了鑑賞能力,提升語文了素養。到此我們教學重點難點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包括結束語合作業兩部分:

意在把本課的思想性引向更深處,在審美情趣及價值上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社會人生更深的思考,達到言有餘而意無窮的效果。

2、《竇娥冤》說課稿

從《大綱》要求看,古代戲曲屬於我國優秀文化範疇,主要在於通過對學生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說教材、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個戲曲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瞭解古代戲曲常識,培養戲曲鑑賞意識,初步涉入戲曲欣賞的瑰麗之門。《竇娥冤》是我國古代戲曲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又位於單元之首,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構建學習環境,激發興趣,發展思維,探究方法,將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瞭解戲曲語言特點。能力目標:

1、學習鑑賞戲曲語言的方法。

2、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審美力。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培養人文情懷。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人物語言是戲曲這一藝術形式的精髓,教材中也明確指出,本單元學習重點是鑑賞古代戲曲語言。因而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位爲鑑賞古代戲曲語言,曲詞的抒情性因抽象不易把握而成爲教學的難點。對劇情,人物和主題的把握爲鑑賞提供了基礎。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在教法學法上藉助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如:

1、設問題情境,電影畫面情境,形成學習探究的一個個階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真悟。

2、對於難以把握的人物情感,採用體驗式教學形式,即(1)利用形式多樣的朗讀直接體驗,加深理解;(2)利用圖片、電影、錄音直觀展示,獲得真切感受。;(3)通過對不同類型語言的比較,獲得對戲曲語言的認識。

五、說教學過程

古代戲曲語言主要有三個特點:口語化、音韻美和抒情性。口語化是曲白共同的特點, 音韻美和抒情性是曲詞特點,鑑賞重在曲詞,安排時由次到主,由易而難。

口語化和音韻美兩個特點比較容易掌握,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完成。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語言的比較中發現戲曲語言的特點,並理解、體驗其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易獲得成就感,進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鑑賞戲曲語言的難點在於第三個特點:曲詞的抒情性。在難點的突破上,主要採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

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曲詞進行重點鑑賞。如[滾繡球]和高潮部分的曲詞。

2、設計問題情境,步步引導,層層深入。如重點鑑賞的曲詞都分兩個層次設問:(1)、抒發了主人公什麼情感?(2)、曲詞是怎樣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的?要讓學生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掌握一些鑑賞的方法。

3、藉助多媒體使抽象的感覺直觀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模糊的效果明顯化。如,聽配樂朗誦,觀看戲劇電影,讓學生充分體驗抒情性的曲詞和流轉回環的音樂相結合產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3《竇娥冤》說課稿

一、關於說第三折的說明

我說課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冊《竇娥冤》

新教材的《竇娥冤》 內容由老教材只選取第三折,擴大到選取一、二、三3折,但我們知道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不僅最集中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還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帶全劇,說這一課。

二、說教材

本課位於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過本文的學習力求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踐行新課標的要求: 通過對學生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考。”

教學目標 :

1、品味戲曲語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領會作品的藝術性及思想性。教學重點: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

教學難點:領會浪漫主義手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性。

四、實施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 五:教學內容及步驟

主要分兩大塊:

一、整體感知。

二、細節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據思維由易及難,由感性向理性的發展走向而定。

(一)整體感知 設計兩個問題,設題意圖:把握情節基本構成,瞭解竇娥基本性格特點。

2、善良與冤有什麼關係?是否節外生枝?

像第二題,是過渡性問題,銜接整體感知與細節探究。爲了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促進全方位思考,我故意賣了個關子,也是故意質疑法,不但使學生保持思維的活躍性,也能完成思維由淺入深的一個過渡。看似繞圈子,實則“誘敵深入”。

(二)細節探究

主要突破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我們知道讀劇本最關鍵是要培養現場感。因此在品位語言一環,我首先用創設情境法,學生朗讀[滾繡球],放映越劇片斷。製造現場感,給同學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後主要運用比較閱讀法。體會語言特色。好的比較最關鍵的是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所以選用越劇《斬娥》片斷,是我精心設計的,二者以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感情,用不同的語文字內容來表達。關鍵是“同中求異” 體會本文語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質樸,抒情性強,富於音韻美。

比較閱讀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方法,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科學嚴謹,又交給同學品味語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學作品鑑賞能力。基本完成教學目標1。

鑑賞語言附加題(學生理解好,課堂節奏快情況下)

以“只落得兩淚漣漣”爲例。通過不同風格的改寫,本色派語文采派區別,這中間還穿插對比朗讀。更好體會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來突破中帶難點。理解三樁誓願,把握該劇的藝術性及思想價值。

第一步:先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創設情景,把同學待到強烈的悲劇氛圍中。利於深入思考探究。

對突破重難點,我設置5個層進式的問題,應該說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維以及認知規律。其中三個問題,是解決重難點關鍵。做重點說明。

(1)本色語言不用典故可以嗎?

理解三個典故,是理解浪漫主義手法、解決教學重點的一把鑰匙。主要運用啓發加比較法,着重培養同學的求異思維,以往談到三個典故都是說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願合理,但我要引導同學通過三個典故之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時代,地位,性別,同樣蒙冤,理解深層社會內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沒有積極的反抗,也是對竇娥抗爭精神的襯托,對作品主題的深化。增強學生自主發現、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爲下面理解浪漫主義手法奠基。(5)、現實中,這三樁誓願可能實現嗎?如何評價這種寫法?

理解浪漫主義手法,不但是領會作品藝術性的關鍵,又是把握全文思想價值的鑰匙,研究中,還可以引進《孔雀東南飛》《聊齋》等作品,舉例對比,分析探討,老師適當點撥引導。

讓同學看到運用浪漫主義筆法,除了加強藝術感染力外,越超越現實,越表明現實的黑暗不公,越爲“冤”張本。也越讓人們看到竇娥的剛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管中窺豹,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激發對古典文學的探究熱情。完成教學目標2,突破難點。

(6)、竇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後又要依賴天地昭雪冤情,樣前後矛盾嗎? 這個問題旨在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從而充分領會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價值。主要運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的教學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開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又增強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感悟,確立自己的審美取向。需要強調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時,在設計上我力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結合字詞句章,從人物的語言、關鍵語句入手,(管理美無心蒸發,使百姓有口難言;輪到你山陽縣,爲我),得出結論,而不是空泛的品評議論,因爲我們再上的是語文課,而不是思想政治課。

總之,這5個問題循序漸進,符合認知規律。使學生對藝術性、思想性的領悟沒有生澀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勢、水到渠成。既學到知識,又得到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了鑑賞能力,提升語文了素養。到此我們教學重點難點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結束語合作業兩部分:

意在把本課的思想性引向更深處,在審美情趣及價值上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社會人生更深的思考,達到言有餘而意無窮的效果。

1、《雷雨》說課稿

一、說教材地位特點

我今天所說的課文是《雷雨》。它所處的單元是高中第四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鑑賞解讀戲劇。能力目標:

1、嘗試網絡環境中解讀經典文本,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怎樣利用網絡環境解讀、把握經典作品。難點:以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說學法引導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藉助網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本,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約3分鐘)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之後,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雨》,爲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後。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着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啓示。

接着,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爲“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資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約13分鐘)

1、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採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麼?並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佈在網絡討論區。

2、信息收集處理

⑴聚焦問題

就是將學生剛纔提出發佈於討論區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A、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鑑賞劇本的要素等)B、雨》故事梗概,創作背景

⑵資源搜索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爲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後,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

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信息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信息。

爲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索引擎。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交流、彙報、討論接着,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佈於他們自己的討論區。之後,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後,教師作簡要小結。並補充《雷雨》人物關係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複雜人物關係。爲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三、文本深入研讀及網絡實時討論(約27分鐘)

1、在瞭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後。迴歸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學生鑑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後的重逢。作爲研讀的重點。

2、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並提出思考題。

A、這場戲的戲劇衝突是什麼?這場衝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衝突的點。之後,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⑴周樸園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麼態度?找到依據。⑵兩人圍繞三十年前在無錫發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後,周對魯的態度有何變化,哪裏體現?(學生簡要口頭回答)

4、在把握了戲劇衝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絡討論區,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教師在網絡討論區發佈討論問題)

A、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爲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之後,教師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儘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學生在網絡討論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討論。(其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資料的網址)

5、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四、課外研究拓展(約3分鐘)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範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範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後歷程

C、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 D、周樸園和他的三個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較談

2、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發佈一個研究性命題。並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爲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3、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qingqiang3@

五、結束詞同學們。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現在走出《雷雨》。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

剛見面的對話 30——27 ?

魯侍萍的控訴 你們——你?

周樸園的形象?

周樸園的懷念 虛僞?真實 ?

周樸園大變臉 原因 ? 心理 ?

周樸園籤支票 方式? 五千塊錢 ?

揣摩語言:

上下文語境 反覆的語句 舞臺說明 心理學分析

1、《哈姆雷特》說課稿

教學目標:⑴學會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⑴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教學難點: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恆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複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衝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

三、佈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衝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爲外在衝突和內在衝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衝突是否表現爲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衝突?爲什麼? ⑵衝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麼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麼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衝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衝突來自於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爲什麼?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爲什麼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讚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爲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爲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衝突應爲主要衝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併以爲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於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爲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鬱、延遲、3.不是。因爲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覆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讚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儘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爲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於承擔重任並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着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着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並非完人,也正因爲如此,他才成爲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爲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七。學生評議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裏看到他”,並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爲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爲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2)不同點:➀〈〈哈姆萊特〉〉採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➁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鑑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材料 篇三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我是國小語文組×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時間控制3分鐘)

1、教材分析

《xx》是××版國小語文xx年級xx冊第xx單元的第xx篇課文,該單元以xx爲主題展開。《xx》是一篇精讀(講讀)課文,主要描述的是(文章大意)。課文雖然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給人很深的啓迪(這部分可以從課文的地位、內容,以及作者的寫作特點等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第一階段:1—2年級;第二階段:3—4年級;第三階段:5—6年級)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能夠認讀本課生字、詞。

2、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理解課文,抓住重點語句,瞭解重點語句所隱含的情感色彩。(如:對錶達情感的作用學習主人公——的美好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一句話):

難點(一句話):

4、教學時間:(根據要求安排)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將安排2、3個課時。(若爲幾個課時,則說明現在講的是第一課時,同時後面講課過程中要說明第一段主要講說明等。)

5、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和學法(時間控制1分鐘)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歸納課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結合xx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採取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學,勤于思考。

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以五個環節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興趣是的老師,國小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展播(引入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畫面,例如歌曲、人物的形象畫面等),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爲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進而可以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隨後揭開課題,簡要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

(要做什麼?怎麼做?爲什麼?目的/效果怎樣?):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並要求一邊讀一邊想象(寫景:美麗的景象;寫人:活動的情景),把自己最喜愛的語句多讀幾遍,教師適時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個別指導,掃清學生閱讀文本的障礙。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爲接下來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

(同上):研讀賞析,體驗情感。葉聖陶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鑑於此,在“研讀賞析,體驗情感”環節中,我首先抽選出幾個代表分段朗讀課文,此時其他學生邊聽邊勾畫關鍵詞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朗讀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歸納出本節課的生字、詞和重點詞句,並讓學生議一議(例如課文中出現的含有修辭手法的語句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和情感等)。力圖使學生在反覆朗讀和討論交流中對課文有所思有所悟。

緊接着,我將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讓全體學生品讀重點詞句,並藉助多媒體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圖片,適時加以引導和闡述,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和理解本節課重點詞句。如讀到“××”時,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寫人:主人公表現情感的畫面;寫景:與內容相關的圖片)。這一幅幅畫面,不僅講學生們帶入課文之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

最後,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根據內容而定的)圖畫,引讀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根據課文內容)(如:草原的無限熱愛)。

總之,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四環節

總結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因此再對課文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根據課文內容拓展出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第五環節

(緊扣教學目標,設計新穎):安排作業,複習強化。爲了複習、強化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課文(寫景:優美的景象;寫人:主人公的情感)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兩道課後作業:作業1:請大家將本節課中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到《優美詞句》小筆記本上;作業2:根據課文內容,(寫景:可以按照課文內容畫一幅圖;寫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大家分成兩幾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大家一起體驗課文中人物的感受)。這是我教學過程的安排,下面說說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四、說板書設計(緊扣教學重點寫出幾個詞句或安排新穎的板書)(時間控制1分鐘)

最後,我談一下本節課教學效果。本節課通過朗讀、討論、交流合作以及多媒體展示等課堂活動,我設想能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認知生字,讀懂新詞,交流討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同時力求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國小語文說課稿模板2

一、說教材:

“誠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再三強調,待人以誠是立身之本;而今黨更是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培養青少年的誠實美德。目前,商業戰線也提出了“誠信經營”的口號。因此,“誠實”是人心所向。

蘇教版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9課《誠實與信任》這篇課文,記敘“我”深夜驅車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斷了路邊小紅車的反光鏡後,主動留下寫有自己姓名、電話的紙條,後來,雙方通過電話使事情得到圓滿解決,說明了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選取的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描寫手法也極爲樸實,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但人物的言行卻感人至深。特別是課文的第二段(對話部分),尤爲情真意切,生動感人。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按計劃需要兩課時完成,我說的是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分角色朗讀“打電話”這部分課文。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悟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的道理。

教學重點:讀中感悟“打電話”這部分內容,體味其中的蘊含。

教學難點:以讀爲本,以情促讀,讀中感悟文章“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的寫作特色。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以讀爲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我”與小紅車主人的“打電話”這部分內容,我給學生適度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誦讀、感受、理解、欣賞課文,從而感悟出誠實與信任的可貴;再進一步地開展師生、生生間的對話。

我打算在操作過程中採用“讀、劃、練、演、議、品”等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時主要教給學生抓住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語感。

本課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求實、求活、求新、求效。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議議、演演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葉聖陶也認爲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他認爲“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使之見於書,入於目,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使知、能和諧發展。”我設計了指名讀、範讀、品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以讀顯形,突出感染性;以讀動情,注重薰陶性;以情促讀,加強理解性:以讀啓智,堅持啓發性。

本堂課教學着重教給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也是閱讀寫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關鍵詞,讀懂句子,領會蘊含的意思。

3、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爲此,我打算從師生兩方面做好如下準備,師:電腦課件;生:蒐集關於“誠實”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我就開門見山,直接進入正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帶有課題的一句話,用“~~~~~~~”畫出。(“不,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

(二)質疑研讀,探究“誠實”

1、讀文質疑,連詞明意:

出示詞語:駕駛、故障、超出、環顧、聯繫、陌生、道歉、誠實、信任

讀準這些詞語,用上這些詞語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品詞析句,挖掘內涵

出示語段:

“雖然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釐米,但是它畢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責任應該在我。”

“我環顧四周,不見一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紙條,壓在這輛車的雨刷下。”

明明是紅色小汽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十多釐米,纔會造成這次事故,爲什麼“我”會認爲事故的責任在“我”,而且留這張紙條是“應該的”呢?(引導學生討論,體會“我”的誠實)

(三)設計練筆,加深理解

1、假設你就是課文中的“我”,請你用上自己的姓名、自己家的電話號碼,給車主留個條。

2、再讀課文,討論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氣環境的原因——天黑、有霧、能見度差

小汽車車主原因——車頭超出停出線二三十釐米

“我”的原因——歸心似箭

(四)品讀對話,體驗真誠

葉聖陶先生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請學生設計對話的提示語,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通過分角色朗讀“打電話”部分,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激情導行

1、讀、背最後一段對話,想一想課文爲什麼要用“誠實與信任”作題目?還可以用什麼作題目?

2、屏幕出示故事《寬恕》,讓學生讀一讀,並做簡短的發言。

3、蒐集關於“誠實”的故事和名人名言,並適當地摘抄下來。

五、說板書設計:

總之,我力圖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做到書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提,分析讓學生講,道理讓學生悟,最終達到學有所得。

19、誠實與信任

無人知曉留條回電…………………………………誠實與信任(比)

買反光鏡的費用……………………………………金錢(更)

人與人的之間和諧、信任…………………………重要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四

《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鴻門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級《 語文》 必修1第二單元第6課,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爲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爲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作者以嫺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衆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並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如何通過本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一個巨匠,一部鉅著: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兩個英雄,兩種性格:利用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鬥爭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一分爲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和價值目標:三種認知態度:

①學以致用的態度,感受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②領悟態度:分析項羽悲劇的原因,到底“敗”在哪裏?領悟良好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

③分析態度:站在歷史的最高點,個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認知項羽與劉邦?(開放性問題)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漢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漢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①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②學習一分爲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老師範讀,整體感知,築好文言基礎牆。

2、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3、拓展延伸,啓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三、說學法

1、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註法,學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並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四、說課時安排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五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瞭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初讀)

第二課時: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熟讀)

第三課時: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精讀)

第四課時:通過對人物、事件的賞析,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鍛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由學生自主認識到人物的性格,悲劇的原因等問題。(賞讀)

第五課時:補充課本教學內容:同學生一起閱讀古今關於劉邦項羽的一些篇章:讓學生投入進來,把握自己眼中的項羽。(展讀)

在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採取五步學習法:初讀-熟讀-精讀-賞讀-展讀(板書)

五、接下來針對第四課時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一、說教學過程

1、疑問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我的開場白是這樣安排的:

提起項羽劉邦,提起楚漢相爭,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項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揚名天下。劉邦:登高一呼,天下雲集而景從,發兵沛縣。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樣的兩個英雄人物,爲什麼一個被圍垓下,梟雄末路,悲歌別姬,最後自刎烏江。而另一個卻能成就千秋霸業,建立大漢王朝呢?由此激起學生的探求興趣。

2、發散思維析人物

因爲本單元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是:走進小說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爲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層層設疑,步步引入環節)(課件展示)

(一):鑑賞人物作品

(1)、鑑賞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請男同學齊讀,讀出其雄奇壯美的王者之氣,分析在大氣磅礴之中含有怎樣的可貴的思想:

求賢如渴,居安思危。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實錄 篇五

高一語文必須一

第一單元

《園春•長沙》說課稿

1、說教材

《沁園春•長沙》出自高中第四冊《詞二首》,必須考慮到這是高中新詩單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屬課內講讀課。《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初步具有鑑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大學聯考《語文科考試說明》中也明確規定高中學生必須“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新詩屬於文學作品,高中語文教材中新詩單元獨此一個,無可避免地要擔當起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培養學生對新詩的鑑賞能力的重任。

詩歌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的本質。在分析詩詞時,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底蘊,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來再現、豐富和補充作品中的形象,這是欣賞詩歌的關鍵。又因爲《沁園春•長沙》採用的是用古典詞格寫新時代內容的“舊瓶裝新酒”的形式,語言是精煉的,往往一個詞、一句話就包含着豐富的內容,在教學時適宜用溫故知新法,在電腦板書上簡要指點詞的章法,體會詞中借景抒情的特點。據此,本課定下了“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詩歌的神韻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形成一種時空藝術,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課定下了“掌握詩詞規律,提高朗讀能力”的教學目標。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可見語文課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點,所以本課確立了“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爲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這一教學目標。

在具體一節語文課的組織上,教學重點的確立既關係到教材中知識重點的確立,又關係到通過知識重點教學發展能力等問題。詩歌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的,體會形象是詩歌欣賞的重點;《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都規定高中生必須“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而學生對詩歌創作的背景不熟悉,還沒有形成通過聯想、想象來體會詩歌意境的思維習慣,對意境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因此,本課確立“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爲教學重點。

2、說教法

真正要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學堂,就必須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優化教學方法。本課以電化教育輔助實施情感教學法和圖表教學法。語文教學不僅是認知活動,也是情感活動。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着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採用生動的導語,醞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學生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爲,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

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於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運用電化教育優化演示,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進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讀,和諧的音樂伴奏,顯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案或圖畫,這些做法都強調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啓迪人的思維。本課在課文導入時,用電腦顯示資料圖片配合教師介紹時代背景,然後播放著名播音藝術家的配樂朗讀。詩配以樂,詩配以畫,創造出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圖表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整體性三大優點,能把重點難點表現清楚,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揭示出來。抓住關鍵字詞,使用簡潔的文字,用各種簡單的線條勾勒,能使教學過程清晰,重點突出,提高教學效率。在分析這首詞的上下闋,我都使用電腦顯示圖表分析配合教學講解,簡要指點章法,對重點詞語作形象的表示和提點,引導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反覆的推敲,進一步領會整首詩的意蘊,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

3、說學法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是作爲自覺的學習者能動地走上主體位置,而是教師把他們當作主體。爲了避免這種情況,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根據意境繪製“萬類霜天競自由”和“浪遏飛舟”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思維能力。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評點誰的畫更符合詞的意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作簡單的啓發、引導。以圖帶文激發興趣,對圖質疑加深理解,以圖助讀背誦課文。圖文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借景抒情的特點,提高鑑賞能力。我在運用情感教學法時還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任務和時代要求,號召“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順利通過會考,勇敢迎接大學聯考,確立以天下爲己任的雄心抱負,做21世紀的主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挖掘教材蘊含的藝術美,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性,學生逐漸明白詩歌的感情是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要充分發揮聯想、想象,用詩的規律去看待詩。

4、說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過程如下:①結合資料圖片介紹背景導入課文。②播放課文配樂朗讀錄音創造出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③ 感受“看”字領起的秋色圖,學生回答問題。④小結上闋,學生評點兩幅“萬類霜天競自由”圖的優劣,背誦上闋。⑤理清“憶”字領起的戰鬥生活,學生回答問題。⑥小結下闋,學生評點兩幅“浪遏飛舟”圖的優劣,背誦下闋。⑦總結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⑧佈置學生預習下一課《水調歌頭•游泳》,及時遷移本節課的詩歌鑑賞能力。

精心設計板書是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隨着目標教學的發展,板書設計也應突出教學目標和重點,與當堂教學內容相對應,概括更豐富的知識類項;同時還要精練,纔能有使用價值。在電腦動態板書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點綴,使板書更加美觀,活潑生動,鮮明醒目。而小結課文時寫在黑板上的板書,則概括、系統地歸納本節課的重點。《沁園春•長沙》板書設計 【設計說明】毛澤東的詩詞達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學習他的詩歌要運用形象思維,遵循“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規律。圖表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整體性三大優點,能把重點難點表現清楚,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揭示出來,有利於在詩詞教學中“把文字、聲音和形象三者結合起來”。這首詞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戰鬥生活的回憶,頌揚了當時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提出了革命的領導權問題,藝術地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關於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的光輝思想。全詞分上下兩闕,分別寫景、述懷、敘事、抒情,寓有提問、作答。圖示以揭示詞的構思爲重點,分別以“看”、“問”、“憶”、“記”提領,通過宏闊的深秋意境襯托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爲己任的遠大抱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題,又反映了寫法。夢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來自**中學的,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是魯人版高中-年級上冊第四模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模塊的主題是:解讀昨日的戰爭。戰爭自古有之,中國古代戰爭,金戈鐵馬,血 2 雨腥風,戰爭的慘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有時候更會讓人驚心動魄。

《燭之武退秦師》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還派兵保衛鄭國,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培養學生鑑賞古代優秀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爲把握文章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法上,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兩種教法,一是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二是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註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節展開。環節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戰國時期,出現了衆多巧舌如簧的說客,他們沒有在烽火硝煙的戰場衝鋒陷陣,卻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風雲變幻的外交場合,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例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諸葛亮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促成孫劉結盟。今天我們就追隨着“隻身赴敵營”的燭之武,去感受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他是如何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使虎狼之師不擊自退?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

然後,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藉助註釋梳通文章。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

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教師總結: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智退秦師。第2段:晉師撤離。環節3: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一環節中我想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的方式完成對全文的賞析。

1、文章開頭給我們交待了當時形勢,戰爭起因,秦、晉駐軍方位,這樣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這樣的交代可以看出鄭國與晉國利害相關,鄭國和秦國的利害關係不大,並且秦晉兩國軍隊分兵駐紮,這就使鄭國有機可乘,爲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也就是說燭之武能成功的說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燭之武與鄭伯的對話展現其什麼樣的個性特徵?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與鄭伯的對話過程中,體現出燭之武雖然因長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關鍵時刻還是臨危受命,顧全大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可謂識大體,明大義。毅然孤身前往敵營,夜縋而出,則表現了燭之武的英勇無畏。

3、這篇文章的情節安排很富有戲劇性,戲劇性性表現在哪裏?

大敵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薦讓鄭伯看到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爲長期不受重用而推辭;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本文的重點是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步步進逼,層層深入,表現出高超的勸說藝術、遊說技巧。讓學生細細品味並概括說辭中包含幾層意思。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分析形勢,以退爲進,博得好感。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亡鄭陪鄰,動搖聯盟。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存鄭有益,利益引誘。第四層(“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追溯歷史,深入離間。

可見燭之武面對大國的君主,巧舌如簧,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也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5、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本環節的重點是全面把握燭之武這一人物性格特徵,以及退秦師過程中體現出的非凡的膽識以及高超的謀略和語言藝術。環節4:拓展延伸

開放性討論說說學習本課後的啓發。可以從這一模塊的主題解讀昨日的戰爭方面來談。(解讀昨日戰爭,就是讓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才能感受到正義力量的偉大)

寫篇勸說辭,三四百字,要重點展現步步深入,打動對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參考話題:

1、勸說中學生遠離網絡遊戲

2、勸說藏獨分子停止分裂祖國行動。)

附: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板書:(可以圍繞燭之武的形象設計)

人物

情節

性格

慷慨許之-----------------------義 燭之武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伯-----------------------智

紀念劉和珍君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綠記》)〈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相對於老教材,所選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麼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課本所選經典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啓、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係。

2、瞭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敘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編者編排這些文章是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要透過對人和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哪些地方讓你過目不忘,想想這是爲什麼。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點,不妨加以圈點批註,認真揣摩。

對於我校高一的學生,學習本課要達到編者的目的,是比較的困難。學生對於這個“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多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爲一個難點。

(一)學法指導

教是爲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

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

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爲大學聯考作好準備。

三、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閱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大學聯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採用“挈領法”。

(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麼請閱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請爲劉和珍寫一篇小傳。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信息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通過寫小傳,學生明晰了劉和珍有哪些事蹟,之後讓學生思考從這些事蹟,認識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大概應抓住以下事蹟: 預定莽原(追求真理)

“風潮”領袖(敢於反抗)慮及母校(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府門喋血(勇敢堅強、勇於抗爭)難中救助(從容善良)

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的提問到,“始終微笑”的這樣優秀的學生卻遇害了,每人個人的內心會怎樣?

悲!這種情感貫穿全文。

在悲憤之後,我們就會追問,這樣好的學生是誰殺的?是反動政府。被害之後,反動文人還進行毒辣的“污衊”。對於這些,我們抱有的感情是什麼?

“憤”!通覽全文,作者的“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在燃燒。這種悲憤的情感,即記述劉和珍君是課文的那幾部分?一到五部分,那麼六七兩部分講什麼內容呢?

這樣把授課內容轉到第二部分,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這裏需要指導學生怎樣分析作者對待關於慘案意義的問題。

魯迅先生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沒有白流的同時,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要改變鬥爭方式。

(二)局部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於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實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3、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

4、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5、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幾類人,“真的猛士”“庸人”“無惡意的閒人”“有惡意的閒人”等幾類人,分別指什麼人?對每一類的人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精神?

6、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類似的話還有一些,找出來認真體會,看看前後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另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先互相探討,然後老師引導理解。

(三)在整體加局部理解之後,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

2、請根據你的理解,爲劉和珍君寫一幅輓聯。

(二)作業佈置 寫一則“三·一八”簡訊。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說教材及教學設想

《別了,“不列顛尼亞”》出自高中語文課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作爲新聞稿件,它迅即報道了發生在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的懷抱之時的重大意義。作爲一個消息,它具備典型的消息特點,適合作爲對中學生進行這方面知識傳授的藍本。根據單元教學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

3、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二、說教學流程

(一)導入(背景)

(投影顯示或播放香港迴歸視頻)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的零點,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鐘聲。它響徹環宇,向五洲四海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時刻到來了!這是中華民族洗雪百年恥辱,長民族誌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這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將永載史冊。爲了報道並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傳播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陣容之大、人數之多,是世界新聞史上所罕見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爲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記者,必須拿出精品來,爲盛事紀實,爲歷史留影。數位新華社記者不辱使命,作爲歷史的見證人,真實、準確地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寫下了《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很受讀者歡迎,並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二)作家作品

本新聞署名爲周婷、楊興,實際上作者是四人:周樹春、楊國強、徐興堂、胥曉婷,都新華社記者。

(三)整體感知

1、課文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學生可在閱讀後歸納各段大意。再以標題解讀爲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別了”的深層涵義。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香港迴歸,沒有哪個記者認識不到這個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而這篇消息卻獨勝一籌,僅從標題上就可見一斑。本文的題目是“別了,'不列顛尼亞'”,我們看到了“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讀者看到了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複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於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2、全文共11個自然段,按照新聞的結構可分爲導語和主體兩部分。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來報道。

(學生據文回答時間、事件、意義)

第1層(第2~4段),港督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層(第5~7段),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層(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第4層(第10~11段),“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四)研討問題:

1、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2、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3、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爲什麼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5、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6、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7、“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時間爲什麼要具體到“零4天”?

(五)文章主旨:

這則通訊通過對香港迴歸祖國這一歷史盛事的回顧,證明了只有國家的強大、民族的昌盛,我們纔不會被別人欺辱,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六)練習:

給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題目(能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12字)。

昨天,北京大學進行了自主招生考試。有考生告訴記者:“題目新,題型新。比如語文第一題用拼音默寫宋詞,挺新鮮的,從沒這麼考過。還有對對聯,給'九天攬月華夏英豪馳宇宙'對出下聯,挺有意思的。”除筆試外,考生還必須參加由北大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面試,在15分鐘面試時間內自我陳述並抽籤答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參考答案:北大自主考試出新招)

高中說課教案 篇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各位老師:你們好!我是_20085014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本節課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三年級《_思想政治_》第一冊第_3_章第_2_節。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黨的性質與中國國情等多方面、多視角論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爲中國革命領導者、成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必然性、必要性。那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又形成了一個怎樣的政黨制度呢?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政黨制度的含義、類型;我國各民主黨派的名稱、性質;我國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根本活動準則。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必然性及優越性;我國現階段各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性質和職能。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瞭解當代社會政黨制度的有關實例,逐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各種政黨制度及其政黨之間的關係、提高鑑別政黨制度問題正誤的能力;

探究在保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中深化我國的政黨制度改革,培養學生在探究現實社會政黨制度問題上的創新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明確我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容及其優越性;幫助學生增強積極參與我國政黨制度建設的情感,提高對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必要性的認識,確立爲建設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政治責任感。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對於進一步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劃清同資本主義國家多黨制、兩黨制的區別,才能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應從以下方面正確理解我國的政黨制度:

①.我國八個民主黨派歷史和現在的基本情況„„。

②.從階級的、歷史的、辯證的角度正確認識我國的政黨制度。政黨制度,按其階級性質可劃分爲資本主義政黨制度和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通過對兩種不同政黨制度比較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工具,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由我國的經濟基礎和國家的階級性質決定,又維護和鞏固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政黨制度,是我國政黨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從階級角度看,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工具。同時,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政黨制度較之封建專制統治是有歷史進步性的,作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民主形式有其可以借鑑的合理因素。我國的政黨制度是與我國經濟基礎和國家制度相適應、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顯示巨大優越性的政黨制度,因此,必須堅持。但這一政黨制度也應隨着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這已成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③.基本內容: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是各自所聯繫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老的政治聯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爲根本活動準則。

④.人民政協是我國政黨制度的一個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⑤.中國雖然存在多個政黨,但不能實行西方多黨制。這裏應注意三點:一是抓住政黨制度的階級性和國家的階級性相一致。二是抓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道理,說明不同的經濟決定了作爲不同上層建築的政黨制度,三是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⑥.意義: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和發展動力。只有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才能適合我國國情,順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杜會主義,這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之-。

⑦.比較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民主黨派的領導二者之間的關係。二者既有一致性、又有區別點。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但在這裏,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不是組織領導。在組織上,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相互獨立的,是平等的,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和上下級關係。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生活有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

⑧.不能把民主黨派的參政地位和“在野黨”混爲-談。應明確:參政黨和執政黨是有區別的,在於二者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參與政權,後者執掌政權;參政黨和在野黨也有區別,主要在於前者在整個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位置,而後者通常在國家政權外活動。對於我國參政黨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要恰如其分,既不能誇大,也不能否定。

⑨.不能把人民政協看成是國家機關。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構成,是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它不屬於國家機關,不同於人民代表大會。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在人民政協的組成與活動中,不僅有民主黨派,還有中國共產黨及無黨派人士,因此,不能說人民政協是“民主黨派的政治聯盟”。

教法建議

本節涉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政治常識的重要內容。在學法上建議採取以 教師爲指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等。使學生通過相關“調查”和“研究”的學習過程,領會本課中的知識點;同時,通過同創新意義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踐行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制度創新” 學們的相關調查、採訪、論證等,在有關政黨制度的問題上,提出具有的倡導。

在 教學手段上,建議師生互動、通過網絡查閱多種形式的相關資料,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 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並以此收集、整理有關 教學內容,並通過形象生動的相關材料,展現 教師和學生的有關學習成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