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魯班學藝》的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魯班學藝》的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在初讀中“扶”幫學生以“悟” 篇一

學生通過單一的瀏覽式讀書,對魯班印象興許是朦朧的,所以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要採用“扶”的手段,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悟解初讀自學中的疑難。

首先,教師提出初讀要求或步驟:

①初讀課文,說說課文大致意思;

②利用工具書,在閱讀中認識理解生字新詞;

③邊讀邊思考課後第一題中7個問題;

④根據課後第一題暗示,試給課文分段,想想各段分別寫什麼。

其次,教師檢查初讀情況,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巧妙滲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拜師學藝”一詞時,不是孤立地詮釋,而先讓學生弄懂關鍵性(疑難)的詞素“拜師”的意思;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拜師”的段落、“拜”的句子讀讀,聯繫語境,學生不僅知道“拜師”是古代的禮節,而且瞭解到魯班尊師的行爲。最後,讓學生讀課文,看哪些地方描寫了魯班的尊師敬人,學生通過讀書知道魯班等師傅來,向老大娘作揖問路等內容體現了這一點。這裏,對“作揖”一詞理解,可採用演示手段,讓學生切身感受敬人之舉。這樣,“拜師”一詞的教學,可謂起到了“觸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學生既理解了語意,又感知了課文內容;既學到了知識與方法,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在細讀中“議”引學生“知” 篇二

雖然在初讀中,學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感染,但這僅僅是片面零碎的,還未能觸擊到文章中心。照如下線索,理清文章脈絡,弄清各段寫什麼之後,直插“學藝”重點段的閱讀。

尋師—→拜師—→學兄—→別師

(1)坐等師傅(1)磨、用工具

(2)口試過關(2)拆裝模型

(3)學藝成功

教學要以讀書爲本。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議、讀議結合,從而理解課文,掌握中心。師問:這段裏講魯班學好了手藝,現在請大家邊讀邊想,魯班學藝爲什麼能成功?學生通過讀書瞭解到:

①魯班磨工具時,“白天磨、晚上磨”,“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

②使用工具時,他砍樹“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

③拆裝模型時,更是廢寢忘食,“每一副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時時琢磨,模型不離手。這樣感知後再經過思考,從而明白,魯班之所以能學藝成功,主要是因爲他勤奮學藝,刻苦磨練。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疑:那麼,是什麼力量驅使他這麼勤奮刻苦呢?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瞭解到魯班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明白魯班決心之大,這正是魯班學藝的巨大動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當然,魯班所遇的名師,則是成功的外在因素。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弄清師傅是怎樣教的,主要弄清師傅收徒前,“三考”魯班是何用意(一看懂不懂木工基本知識;二看有沒有誠心;三看學藝是爲自己發財還是給人民做事)。對此,魯班作了滿意的'回答。這時,教師啓發體會魯班答話的含義,從而明白魯班學藝正確的目的、端正的思想。最後圍繞“魯班的故事爲什麼廣爲流傳”的問題思考,從而歸納出文章中心思想。

在揭題中“導”激學生以“思” 篇三

首先,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審題,感知整體。

師問:你聽說過木工的祖師是誰嗎?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最後一課——關於木工祖師魯班(人物)的故事。既然是祖師,爲什麼學藝?(時間:年輕的時候),到哪學藝?(地點:終南山),把“學藝”一詞擴充一下(事件:拜師學習木工手藝),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把回答的“四要素”內容連接概括起來,便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引言啓導,激發學生讀書慾望。

師述:我們剛纔通過讀題僅知道了故事概貌,其實課文內容遠比這豐富得多,生動得多。課文講魯班“學手藝”,而我們大家則是“學文化”,同學們讀課文的時候,看有沒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這樣,學生便會在讀書中積極思考。

在總結中“點”促學生以“學” 篇四

在概括文章中心之後,教師要把課文內容與學生思想實際聯繫起來,以加強人物形象對學生的感染。總結時,可以啓發學生圍繞

①你是怎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的?

②有魯班那樣的刻苦精神嗎?

③我們應該向魯班學習什麼?等問題的討論,深入領會文章中心思想,並從中受到啓發與教育。

最後,教師在“結束語”中點化,實現知識遷移,使魯班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紮根,影響和支配學生由“知”到“行”。結束語可這樣設計:“魯班結束三年學徒生活告別師傅時,師傅對他曾說過一句話(頓,讓學生答出)。現在,同學們五年(或六年)的國小學習生活即將結束,老師也有一句要送給大家,老師只要同學們不辜負老師和母校對你們的殷切希望,不管升學與否,都要以‘名聲’爲重,像魯班那樣,品學兼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