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的音樂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的音樂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音樂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七個音符,大膽參與音樂“組合遊戲”,體驗小音符帶來的樂 趣,感受音樂創造的魅力;

2、從動畫片入手,讓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

設計思路:

新生入學,對國中音樂還很陌生,用動畫片來進行第一課教學,可以說是激發興趣的最好方法,這樣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學生熟悉的音符用童話故事中的人物以遊戲的形式來學習,更是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的教學要求。

教學重點:

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及學習興趣的激發

教學難點:

音符的自由組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教室。

2、師生相互問好。

二、感受與探索

1、教師提問:大家喜歡聽童話故事嗎?說一說你聽過的故事名,或者說一說你最難忘的一個故事。

(用故事導入,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

2、“七個小矮人”大家聽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和他們一起做做小遊戲。(出示:七個小矮人。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認識七個音符)

3、遊戲:七個小矮人找朋友

要求:找出七個學生,一人一個名字,然後自己組合,站在一起後學生試唱,教師可彈琴伴奏。

4、學生自由探索,感受音樂。

5、學習新歌《地厚天高》

教材選取於大型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學生早已十分熟悉,再一次出現在國中音樂課堂,會給學生一種想不到的喜悅。

6、採用試唱法和聽唱法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學歌曲。

三、展示與表現

1、將學生分組,各小組推選有音樂特長的學生。

2、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的特長展示出來

4、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小組與個別同學進行評價。

(以學生自評爲主,教師只指導學生如何評價,不作結論性的評價,但都要充分給予肯定)

四、教師小結,下課。

高中音樂教案 篇二

一、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自由變奏”?

(2)、學唱民歌《城牆上跑馬》

(3)、引導學生對第一部分的三段音樂作分析。

(4)、引導學生對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音樂的速度、情緒變化等作分析。

能力目標:開闊音樂視野,增強感受、聽辨、鑑賞音樂的能力,提高音樂文化修養。

情感目標: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賞析,讓學生感悟到思鄉是中國人、中國音樂一個永恆的主題,培養學生用真情實感去表現音樂的能力。

二、教學準備:課前先佈置學生去查閱、瞭解有關馬思聰這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的生平及《思鄉曲》的創作背景、採用的音樂主題。

三、教學重難點:體會音樂作品“自由變奏”的特點、情緒變化及作品分析。

四、教學方法:引導、討論

五、教具準備:VCD、電腦、課件、鋼琴。

六、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新課導入:播放根據李白的《靜夜思》改變的通俗歌曲。

學生:老師,這不是李白的《靜夜思》嗎?表達的是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很好聽!

老師:是的,說的非常好。古往今來許多文學家、藝術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現思鄉這一永恆的主題。感受了文人表達的思鄉作品後,今天我們要着重欣賞由音樂表達的思鄉作品,馬思聰的《思鄉曲》。

3、放《思鄉曲》音樂,請同學來介紹他們所收集的馬思聰的生平及《思鄉曲》的創作背景、採用的音樂主題。(老師總結並加以肯定)

4、老師把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曲譜歌詞呈現在電腦的大屏幕上,老師伴奏,學生學唱。

5、知識教學:什麼是自由變奏?“自由變奏”是更爲自由的重複變形的寫法,往往只保持原型主題的部分核心因素(如骨幹音和總的旋律線趨向等),而在節奏、節拍、速度、音調,甚至句式結構、調式方面,都作必要的改變。自由變奏在創作中常和其它手法(如重複、變化重複、模進等)結合運用。它可以深化甚至改變原型主題的音樂形象,使之獲得嶄新而豐富的表現力。、全曲欣賞

1)、第一部分三段音樂的欣賞。

a、思考問題:對第一部分三段音樂作分析,體會音樂的自由變奏有什麼特點?第一部分音樂表現的是什麼情感?

b、學生答:感覺三段音樂都會有相似的音,象都有個共同的根基。音樂有思念故鄉的憂傷情感在裏面。

c、老師總結: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變奏與引伸,相同骨幹音有1、2、3、5、6,第一段與第三段音樂有着更爲廣泛的聯繫,主要表現在骨幹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樂一定的再現功能。第一部分柔和、帶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種感嘆的訴說語調,把思念故鄉時憂傷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d、師生哼唱第一部分的三段音樂主題。

(2)、第二部分音樂欣賞。

a、思考問題: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的音樂在速度、情緒在有什麼不同?它表現了什麼情景?b、學生答:第一部分速度輕緩、情緒憂傷;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緒是喜悅的,好象是遊子回家了。

老師總結:與第一部分速度輕緩、情緒憂傷感傷的音樂相比,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情緒變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又似遊子夢迴故里,沉醉在親人中間,心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3)第三部分音樂欣賞。

a、思考問題:第三部分的音樂特點是什麼?它又表現了什麼情感?

b、學生答:再現民歌的音樂主題,音域提高了八度,再次感受到遊子綿綿不斷的憂傷的思鄉之情。

c、老師總結:第三部分音樂是一個縮減再現的段落,僅僅變化再現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音樂旋律,並移高了一個八度顯得更加纏綿悱惻蕩氣迴腸,樂曲短小的結尾充滿茫茫的愁緒,最後結束在不協和、不穩定的和絃上,曲終意未盡。無窮盡的相思理不清,斬不斷,久久縈繞在心頭。

(4)、復聽全曲。

教師總結:同學們,《思鄉曲》哀婉、纏綿,如泣如訴,帶着濃濃的思鄉愁情,把遠離故鄉的遊子那種要回故鄉而不能回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也讓我們感受到曲作者馬思聰魂牽夢縈的鄉思和縷縷不斷的憂傷。

七、課堂拓展延伸。

欣賞有關思鄉的優秀歌曲:《念故鄉》、《我的肯塔基故鄉》、《故鄉的親人》

八、師生同唱《思鄉曲》主題音樂。

九、課後小結:只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堂的思考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纔不會被動的聽、被動的接受,有利於培養學生聽辨能力、感受能力、以及音樂實踐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調動起學生的音樂興趣。

高中音樂鑑賞教學設計 篇三

一、學習目標:

(一)聆聽《問》及《漁陽鼙鼓動地來》,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理解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認識、瞭解蕭友梅與黃自的生平及主要貢獻。

(二)在認識、瞭解清唱劇《長恨歌》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有關清唱劇的基礎知識。

(三)初步瞭解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我國專業音樂事業興起的情況。

二、重點、難點:

重點:《問》及《漁陽鼙鼓動地來》的藝術表現力的發掘,音樂旋律、情緒、聲部層次等方面的特點。

難點:指導讀譜,聆聽音樂,作品的藝術性體現及黃自在中國音樂史的地位及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以聆聽、鑑賞《問》及《漁陽鼙鼓動地來》爲重點曲目,《玫瑰三願》《山在虛無縹渺間》《花非花》爲拓展曲目。

(二)以賞析《漁陽鼙鼓動地來》爲重點,向學生介紹本課的重要知識點“清唱劇”。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充分利用課本教材、教參、課件資料,教師組織好要精講、聆聽、觀賞的教學資料。

(二)佈置學生查閱有關黃自、蕭友梅的資料,查閱其主要作品的資料及貢獻。

(三)學生注意聽賞mp3資料《問》及《漁陽鼙鼓動地來》,體會作品的基本情緒,並閱讀課本相應介紹。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建議

(一)教學方法:(針對教師)

1、在聆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從作品內容、音樂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藝術表現力。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充分利用對比法、歸納法與前一課作品進行比照。

3、指導學生去梳理近代音樂發展脈絡,體會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性。

(二)學生學習指導策略建議

1、努力通過賞析,去歸納、梳理近代音樂發展脈絡,體會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性。

2、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音像資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礎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問題。

3、努力用演唱、讀譜、分析作品深刻體會作品的音樂表現。

高中音樂鑑賞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我國京劇文化藝術中的行當和表演動作的程式,以及京劇的伴奏樂器有所瞭解,培養他們對京劇的興趣和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2、通過對京劇中唱、念、做、打四種藝術特徵的介紹,啓發學生積極體驗與感受,從而提高學生鑑賞京劇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做多種形式的參與和感受。

2、啓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做到聲像結合、視聽結合。

教學特色:

京劇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不可能用一節課講完,本堂課從選材到組織,能簡便地讓學生清楚地瞭解京劇的特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學生聽《智取威虎山》音樂走進教室。

二、導入:老師演唱兩首京劇的歌曲,讓學生猜歌名。介紹京劇的歷史。

三、介紹京劇的行當:京劇的行當分爲生、旦、淨、醜四大類。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爲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展示生行扮相的圖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馬旦、貼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圖片)淨:指在面部勾畫各種臉譜,故又稱大花臉。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淨(黑頭、銅錘)、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武花臉)等。(展示淨行扮相的圖片)醜:屬於喜劇的角色行當,又叫“小花臉”。分文丑(方巾醜、彩旦、醜婆等)和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展示醜行扮相的圖片)

四、介紹京劇的樂隊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與管絃樂。其中,打擊樂是京劇伴奏樂器中的靈魂。京劇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規定的節奏進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揚頓挫,“做”則是舞蹈,而舞蹈必須表現出鮮明的韻律,誰來控制、體現節奏,那就是打擊樂。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爲“武場”;管絃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絃,稱爲“文場”。

五、重點介紹京劇的唱、念、做、打四種藝術特徵。

1、唱:欣賞《穆桂英掛帥》中《猛聽得金鼓響》選段,和《紅燈記》中《血債要用血來還》選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樂特色。花旦:細、嬌柔。老旦:粗、厚實。京劇把“唱”、“念”、“做”、“打”都綜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劇目和場次中,“唱”、“念”、“做”、“打”各有側重。但從總體上來說,京劇還是以“唱”爲主,京劇界傳統說法是“唱”居首位;在觀衆的語言中,把“演戲”說成是“唱戲”,這也可以說明,歌唱在戲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須有基本的技術功力,不僅要擴大音域音量,鍛鍊歌喉的耐力,還要學會歸韻、運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評一個演員技藝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劇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劇的流派紛呈,它的唱以其絢爛多彩而獨具魅力。

2、念:欣賞《失街亭》中的對話,讓學生感受劇中的唸白是否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一樣,很顯然,京劇中的唸白不同於我們日常的對白,它在推動劇情、刻畫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戲諺“千斤話白四兩唱”就正是爲了強調唸白的重要性。唸白爲“韻白”、“京白”兩種,“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韻白”則講究韻味。唸白在音調上要抑揚起伏、節奏上要疾徐頓挫,除此之外,唸白中的語氣、語勢、需要突出其節奏感,從而增強它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總之,京劇的唸白,無論是“韻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近於朗誦體,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並與唱腔協調,相互銜接,使唸白達到傳神的藝術境界。

3、做:欣賞《拾玉鐲》開門、餵雞、穿針三個片段。戲曲除了通過語言,而且要通過行動,來展示人物之間的關係,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徵,京劇中的“做”正是爲了完成以上任務而強調的一門功夫,所以稱爲“做功”也稱“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體系。京劇中對種種生活情景,如開門、關門、上樓、下樓、上船、下船、乘馬、行舟、飲酒、跪拜,種種不勝枚舉的情景,在表演時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賞《三岔口》,“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鬥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京劇的武打範圍廣,難度大,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舞臺動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時,刀槍滿臺飛,構成圖案,有節奏、有層次,穩、準、美的體現着劇情。做爲武戲的演員,需經過特別的訓練,自覺地練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瞭。

京劇在武戲劇目的豐富過程中,形成了武生行當,提高和發展了武打的技巧。那麼,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兩門功夫是必須具備的,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傳統武戲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毯子功”包括翻、躍、騰、撲各種技藝,俗稱“筋斗”,因爲這些技藝的難度大,技術複雜,練習時需要在毯子上進行,以免練功者受傷,所以又稱“毯子功”。

六、欣賞《唱臉譜》。

展示中國的文化遺產,引起學生的驕傲和自豪——我是中國人。

七、總結和拓展。

作爲當代的青年應該怎麼樣繼承和發揚京劇音樂。

高中音樂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打虎上山》,使學生對京劇藝術產生興趣,從而喜愛我國的“國粹”。

二、通過聆聽《打虎上山》唱段,模唱“引子”主旋律、學唱京劇唱腔,體驗京劇的韻味和英雄楊子榮搗匪巢的豪情壯志。

三、瞭解唱段中的唱腔、板式特點;能模唱“引子”音樂主旋律,學唱“二黃原板”唱腔,誦讀“西皮快板”唱詞。

教學重點:

一、模唱“引子”主旋律,感受風雪瀰漫、莽莽林海的情景。

二、在音樂學習實踐活動中體驗唱段中的唱腔、板式特點。

教學難點:

學唱“二黃原板”唱腔,誦讀“西皮快板”的唱詞。

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合成器。

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激趣導入

(一)流程:感受京韻簡介國粹導入新課

1.教師演奏樂曲,設問:老師首先給同學們演奏一首富有獨特韻味的樂曲,請同學們仔細聽,你能從中聯想到我國哪種戲曲藝術?

2、教師演奏後與同學交流,並總結這首樂曲是採用了京劇音樂素材編寫而成。

3.簡介: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導入:【師】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段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迎來春色換人間》又名《打虎上山》。

(二)設計意圖:通過富有京劇韻味的樂曲,營造了學習京劇的氛圍。同時,設問也啓發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先前所知。通過簡單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京劇的文化背景,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

二、欣賞唱段,整體感知

(一)流程:瞭解劇情欣賞唱段

1.教師簡介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情。“智取威虎山”講述的解放戰爭初期,我解放軍偵察排長楊子榮化裝成土匪打入敵人內部,與敵人鬥智鬥勇,最後將敵人一舉消滅的故事。

2.設問:請同學們認真欣賞,在欣賞之後說說你從唱段中都感受到什麼?

3.播放現代京劇《打虎上山》唱段(視頻),師生共同欣賞。

4.師生交流。

(二)設計意圖:通過整體感知《打虎上山》唱段,使學生對唱段的韻味、故事背景、場景、人物大致有所瞭解。並能夠初步瞭解現代京劇藝術形式。

三、分段欣賞、互動體驗

(一)流程:模唱“引子”(主旋律)聆聽“二黃導板”學唱“二黃原板”唱腔誦讀“西皮快板”唱詞。

1.欣賞【引子音樂】並講解這段引子音樂在樂隊的巧妙烘托下,表現出楊子榮揮鞭疾馳在狂風暴雪、茫茫林海、廣闊雪原上的颯爽英姿。

2、請同學們分別聆聽引子音樂中的三個音樂片斷,感悟音樂特點,讓學生用“四字詞語”來談感受。

3.師生合作。教師用合成器模仿演奏管絃樂背景音樂,學生用“U”模唱引子音樂中圓號的主旋律共同完成引子音樂,體驗風雪瀰漫的莽莽林海。

4.展示課前蒐集資料,聆聽【二黃導板】。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介紹課前蒐集的京劇“唱腔”、“板式”、“二黃導板”板式,聆聽教師學唱“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的唱腔,感受楊子榮氣衝霄漢的英雄氣概。

5.聆聽【二黃回龍、原板】唱腔,模唱聲腔。

⑴請學生介紹京劇“二黃回龍”、“二黃原板”板式後欣賞唱腔。

⑵欣賞後教師講解通過原板這麼一個抒情段落,我們感受到楊子榮這個英雄角色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戲曲中的角色在戲曲中稱爲行當,分生旦淨醜4大行當,其中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那象楊子榮這樣的中年男性人物,則被稱爲老生。

⑶教師範唱,請同學們模仿老生唱腔用“真聲”學唱這句“迎來春色換人間”,體驗一下楊子榮的內心情感。

5.誦讀【西皮快板】唱詞。

⑴請學生介紹蒐集的京劇“西皮快板”的特點。

⑵教師講解京劇中的“板”與“眼”,並模仿演奏京劇鑼鼓經西皮快板的節奏,請學生理解、感受。

⑶誦讀唱詞。先用學生熟悉的現代音樂“說唱”節奏讀唱詞,體驗快節奏;再用鑼鼓經伴奏誦讀唱詞,體驗西皮快板。

6.聆聽【西皮快板】唱腔。請學生隨着唱段節拍“拍腿”,感受由抒情段落逐漸轉爲急速的過程,體驗楊子榮“搗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必勝信心。

7、師生交流:

【師】設問:唱段運用了多種板式,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英雄人物楊子榮,你感覺他是一位怎樣的英雄人物?

【生】暢談感受……

(二)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重點。通過模唱、聆聽、學唱、誦讀等教學方法感受《打虎上山》風雪瀰漫、莽莽林海的情景,體驗英雄楊子榮的豪情壯志。通過不同的音樂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眼、耳、口、肢體等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京劇知識,體驗京劇韻味,喜愛京劇藝術。

四、拓展體驗

(一)流程:教學反饋體驗鑼鼓經

1.教學反饋。播放兩個唱段(部分),分辨二黃、西皮唱腔。

2.體驗京劇鑼鼓經。學生用口模仿京劇武場樂器——大鑼、小鑼、鐃鈸的聲音,演唱鑼鼓經——慢長錘。

(二)設計意圖:拓展練習是檢測學生對二黃、西皮唱腔的認識能力。京劇的鑼鼓經是戲曲音樂中特色的,讓學生用聲音模仿鑼鼓經,即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與合作意識,又使學生對鑼鼓經有個初步的認識,進而使學生更加喜愛京劇。

五、板書設計:

打虎上山

現代京劇

高中音樂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分析歌曲,感受其遼闊的曲調,人物真摯的情感,領略音樂與戲劇結合的藝術魅力,進而喜歡中國的歌劇藝術。

2、通過分段聆聽感受音樂的風格特點、體驗音樂之美,掌握合作意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學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結構,感受“江姐”的性格特點,並說出歌曲的音樂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唱歌曲,瞭解歌曲的創作背景,說出歌曲的音樂風格。

難點:

掌握歌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感受“江姐”的性格特點並體會歌曲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

教師向學生提問什麼是歌劇藝術?並請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劇作品。

學生自由進行介紹。

教師總結:16世紀初,在意大利誕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劇。並出現了一大批經典的優秀的歌劇作品。在20世紀初,我們國家也出現了自己的民族歌劇,《江姐》就是衆多優秀作品中的一部經典作品。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體,並提出問題:歌曲帶來的感受是什麼?

2、再請同學們進行分享查閱關於歌劇《江姐》與歌曲《紅梅贊》的一些相關知識。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全國解放前夕,中共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帶着重要的任務,奔赴川北,途中聞聽丈夫被害的消息,忍着悲痛,拖入戰鬥,期間備叛徒陷害入獄,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她大義凜然,嚴詞痛斥敵人。最後在重慶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義。《紅梅贊》是歌劇《江姐》的主題歌,這首歌在全劇中多次出現,爲江姐的音樂基調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貫穿全劇的音樂主題,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發展而來。

3、教師再次完整播放歌曲,與學生共同欣賞。

(三)探究學習

1、教師範唱,請學生看着歌詞,進行小聲跟唱。

跟唱之前,提出問題:仔細看一看歌曲的歌譜,歌曲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講述的內容分別是什麼?

學生跟唱之後,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歌曲的曲式結構是二段曲體,A、B兩段的結構相同,都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前三個樂句都是兩小節,兩個樂段的最後一句都擴充爲三小節。A段主要是對紅梅性格的具體描繪,B段是對紅梅品格的讚美。

2、教師播放A段音樂,請學生聆聽。

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說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裝飾音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

拖腔手法、裝飾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鄉土氣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細膩樸實,深情而又樂觀,韻味十足。更能體現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與堅韌品質。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歌曲中的拖腔與裝飾音。

3、教師播放B段音樂,請學生聆聽。

提問學生:B段的曲調與第一段有什麼異同?

學生自由討論。

教師總結:第二樂段是從第一樂段變化發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緩中升調,第二段音調上更加高昂,節奏上更加明快,對未來充滿希望,情感也隨着曲調上揚而得到昇華,不僅讚頌了梅花的品格,也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堅忍不拔的品質。

4、完整的聆聽歌曲,品味歌詞。

(1)完整的聆聽歌曲,體會歌曲的音樂風格。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四川民歌的基礎爲主,廣泛地吸取了川劇、越劇、四川清音、京劇等諸多地方劇種的音樂語言加以創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結合,演唱起來朗朗上口。更顯歌曲的磅礴的氣勢。

(2)品味《紅梅贊》歌詞。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老師進行講解,以紅梅來象徵我們的同志。紅梅的生長環境十分兇險,用它來象徵着我們革命的艱難與不易。當時抗日戰爭時期與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駐地就設在重慶,也就是在敵人的心臟。紅梅生長在最險惡的地方,這就寓意着我們的同志像紅梅一樣也是在最危險的地方與敵人展開鬥爭工作的。紅梅開在最危險的地方,但同時也象徵着是凝聚了黨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爲生長在特殊的環境下才使紅梅具有了堅忍不拔、不畏艱險、傲雪凌霜的品質。

5、再次完整的聆聽歌曲,能夠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紅梅贊》在整部歌劇中出現了四次,分別通過視頻觀看欣賞這四次出現的情景,簡單的談談歌曲出現的場景,感受這一經典佳作。

(五)課堂小結

通過欣賞、分析歌曲,我們感受到了曲調的遼闊清新、明朗剛健,通過歌詞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徵,全曲情緒在激情之餘又不失抒情。感受這一經典之作。同時也要感受歌劇藝術之美,進而喜歡我國的歌劇藝術。

高中音樂教案 篇七

教具:

錄音機、鋼琴、多媒體設備

教學目的:

瞭解西洋交響樂隊及樂器

重點難點:

西洋交響樂隊規模龐大,樂器衆多,不易掌握是本課的難點

一、導課。

1、我們時常聽到交響樂隊的演奏,時常聽到電臺廣播的交響音樂,每當我們欣賞這些音樂作品的時候都會感到:從這樣的交響樂隊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美麗的、雄壯的、激動人心的、熱情橫溢的音樂奔瀉出來。但是,一個交響樂隊到底有哪些樂器?這些樂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現力?它們是在什麼時候和怎樣結合成爲這樣一個龐大的整體的?一個交響樂隊所具有的那種魔術般的力量又是怎樣產生的?這一系列問題,並不是每一位音樂愛好者都能完全瞭解。

2、交響樂隊的萌芽實際上是在十六世紀中葉,即在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交響樂隊中的樂器大多也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現代的交響樂隊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甚至可以說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一共經歷了三個世紀的複雜發展過程才最後定型。

二、授新課

1、交響樂的時代變遷與發展。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內部的萌芽和發展,由於城市的建立和發展,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進步的資產階級世界觀——人文主義的形成,因此對藝術創作也提出了以現實主義的方法基礎。蒙特威爾第的另一個功績還在於:他對樂隊有着新的理解,認爲樂隊就是各種不同的音色的結合,因此他開始使不同的樂器進行對置,相互對比,讓各組樂器輪番演奏等,這些做法在當時都還是一種意外的新發現。總的說來,這一個時期在樂器的採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斷地在變換着,有時候甚至還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巨型提琴、風車和大炮等用在樂隊中,以造成某種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紀是交響樂隊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時期。隨着主調和聲風格的發展和數字低音的採用,羽管鍵琴因爲便於奏出和絃便在樂隊中佔據很穩固的地位;其次,由於意大利提琴製造家,例如阿瑪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後定型方面所獲得的輝煌成就,提琴族樂器在樂隊中的數量便逐漸增多,並最終把詩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樂器排擠出樂隊之外。但是這時候的樂隊還不能算是新型的樂隊,因爲它的基礎仍然是羽管鍵琴,而且樂隊中還有不少是古老的樂器。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對樂隊的興趣在整個歐洲逐漸蔓延開來,樂隊也從它誕生的搖籃——意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國境,在巴黎、倫敦、柏林、漢堡和維也納,都相繼出現不同類型的早期樂隊。到十七世紀末,不但在歌劇院和教堂有樂隊演奏,還有專門供樂隊演奏音樂的新場所應運而生。1672年,個公開收費的絃樂隊音樂會在倫敦舉行,1686年荷蘭開始有定期的公開演奏會,並即遍傳歐洲其他國家。

十八世紀是大轉折和大革命的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哲學觀點、美學理想以及藝術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交響樂隊的轉折時期也隨着到來了。在交響樂隊的這個轉折,應該以海頓的《交響曲》問世的1759年爲標誌。

十八世紀中葉,主調和聲的新風格取代了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出現了交響曲和協奏曲這一音樂新體裁,隨着音樂風格本身的轉換,在樂器組合方面,已經漸趨合理的所謂“古典時期樂隊”也在這個時候形成了。這時候的樂隊已經從長期妨礙它發展的數字低音和羽管鍵琴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但是木管樂器組和銅管樂器組在樂隊中的地位還沒有確立,海頓的《交響曲》所用的樂隊除絃樂器組外,只有兩個雙簧管和兩個法國號。由海頓所創始並由莫扎特最後確立的“古典樂隊”,實際上是取法於曼海姆樂派的雙管樂隊。

此後,交響樂隊的發展只是在細節上有所變換而已。十九世紀初的樂隊又擴大了樂器的數量,特別是銅管樂器的數量有了比較大的變動——起初把法國號增加到四個,構成一個四重奏,稍後又加用了三個長號。這樣便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樂隊——大交響樂隊,也就是所謂“浪漫派樂隊”。這種樂隊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門德爾鬆的創作中才最後完成。

2、交響樂隊的樂器構成

總的說來,在交響樂隊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歷代作曲家所採用的樂隊是非常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種類繁多的樂隊歸納爲兩種基本類型,那就是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這兩種樂隊都包括有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四組。現在先談小交響樂隊。

小交響樂隊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形成,這種樂隊在當時的作曲家看來並不覺得它是小型的樂隊,直到十九世紀初,絕大多數的歌劇和交響樂作品都是採用這種樂隊。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小提琴六至八個,第二小提琴四至六個,中提琴二至四個,大提琴二至四個,低音提琴二至三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兩個。

銅管樂器:法國

國號和小號各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一對。

小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有時候往往還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單簧管和小號等。莫扎特的後期交響曲創作有時候省略小號或定音鼓,有時候省略雙簧管。相反地,小交響樂隊有時候也有所擴充,甚至接近大交響樂隊。這種擴展的形式時常被用在當時的歌劇樂隊和清唱劇樂隊中,交響樂作品應用這樣的樂隊的就少得多。

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直到現在,一般的交響樂、歌劇和舞劇作品,多半應用大交響樂隊,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通常包括有:

絃樂器:小提琴十二至十六個,第二小提琴十

至十四個,中提琴八至十二個,大提琴六至十個,低音提琴六至十個。

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個,此外往往還加用這些樂器的變形樂器,例如短笛(偶爾也採用中音長笛)、中音雙簧管(或英國管,偶爾也採用抒情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偶爾也採用小單簧管、中音或倍√本站★√低音單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銅管樂器:法國號四個,小號二至三個,長號三個,大號一個或兩個。

打擊樂器:定音鼓、三角鐵、小鼓、鈸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組樂器外,往往還加用豎琴,而且多半是用兩個。大交響樂隊大約由六十至九十人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這種樂隊有時也壓縮一部分樂器的數量,特別是減少絃樂器的數量、但有時也擴大某一組樂器中的個別樂器的數量或全組樂器的數量,以及加用一般樂隊少見的個別樂器,如鋼琴或管風琴等。

從小交響樂隊和大交響樂隊使用的樂器種類上可以看出,長號是決定樂隊所屬的類型的標誌。缺少長號的樂隊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因爲一個大交響樂隊必須有三個長號和一至兩個大號。如果只有一個長號,也只能算是小交響樂隊。

三、總結

我們已經把交響樂隊中各級樂器都簡略介紹過了,現在再講一講這些樂器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上面說過,絃樂器組的樂器數量最多,單是小提琴就有十多個,但是其他各組中的每一種樂器一般只用兩三個,甚至也有隻用一個的。每一種樂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潑的旋律,有的則適合於奏出徐緩悠揚的曲調。把這些不同性能的樂器結合在一起,就得考慮到使這些樂器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礙。因此首先就得使這些樂器在數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現代樂隊中的樂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紀中葉形成的,在這之後雖然樂隊的組織日漸擴大,但是樂隊中各組樂器的比例並沒有多大變化。

高中的音樂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長城謠》體驗抗日時期我國人民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2、通過歌曲練習表現質樸自然、蒼涼悲壯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發聲和吐字。

課時:

共兩課時。

本課爲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約10分鐘)

(1)複習演唱前面學習過的歌曲 。注意引導表達歌曲的情緒,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過與以前學習過的歌曲情緒的聯繫或對比引入本課將要學習的歌曲。

(3)聽歌曲範唱錄音(合唱)。在聆聽之前,提示學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緒。聽後引導學生簡單討論。

2、學習新歌(約30分鐘)

(1)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歷史背景。

A、學生朗誦歌詞。教師糾正、解釋歌詞中的個別字詞。

B、請學生談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和對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聽歌曲的。範唱演唱(最好是教師範唱,也可聽獨唱錄音)。

D、調查瞭解學生對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舉手統計方法,也在可課前進行)。

(2)隨琴視唱歌曲歌詞(爲了體驗歌曲的情感,也爲了實際檢驗一下學生對歌曲的熟悉程度)。

A、請學生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

B、學生讀節奏(可用“噠”或其他讀法)。提示讀節奏時要注意節奏的樂句。

C、在教師彈奏歌曲曲調的“伴奏”下,再讀一遍節奏。

(3)學習歌曲的曲調。

A、學生隨着教師的琴聲試着視唱曲譜(只唱一遍,以便確定下面的練習方式)。

B、請學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線”(可用手勢來表示,注意一個樂句用一個動作)。然後一邊作“用手勢表現旋律線”的動作,一邊進行視唱曲譜練習。

(4)學習歌曲的歌詞。

A、聯繫前面分析過的歌詞和情緒唱歌詞。

B、在練習中提示要注意運用氣息的控制唱好連音。

(5)用樂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調或其中的幾個樂句。

3、小結(約5分鐘)

(1)再聽一遍歌曲錄音,請學生對比一下,自己的演唱還有哪些不足。

(2)瞭解一下用樂器演奏這首歌曲的情況。

(3)指出下一節課的任務或課下的樂器練習任務。

注:本教案(摘自《音樂課標解讀》案例)。譜例、基本節奏

句型和歌曲的旋律線未轉摘。

高中音樂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葫蘆絲的結構和基本演奏技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基本演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葫蘆絲演奏的學習,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精神。

【教法、學法】

(1)教法:講解示範法、趣味遊戲法、律動教學法

(2)學法:體驗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葫蘆絲錄音指法圖片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音樂學科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五個環節:導入、講授、探究、拓展、小結。

1、導入:

教師採用的是示範演奏一首優美動聽的葫蘆絲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或錄音來導入本課,並請學生說出聽後的感受。

問題:1、樂器的聲音特點?2、哪個民族的樂器?3、樂曲的風格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使學生在葫蘆絲獨具魅力的音樂感染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產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2、講授:

通過實物及指法圖片講解,以輕鬆愉快的談話形式,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到葫蘆絲的結構、演奏姿勢、呼吸、指法。並把葫蘆絲與笛、簫作比較,闡述葫蘆絲在結構上、演奏上獨特的地方。

正確的演奏姿勢是演奏的基礎,學生在演奏時會出現低頭、坐立不直、踮腳、蹺腿等不良習慣,要及時給予糾正。

演奏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我採用聞花香的活動,來讓學生體驗:先用鼻吸氣,然後學會用口鼻同時吸氣,並通過橫膈膜控制再緩慢而均勻向外呼出。

設計意圖:爲了讓學生清楚、直觀地瞭解葫蘆絲演奏的基本常識,運用講解示範法,並通過實踐活動來掌握呼吸技巧。

3、探究: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葫蘆絲的演奏技巧,我安排了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①:氣息的控制。

它是所有吹管樂器的演奏難點,也是葫蘆絲演奏的難點。葫蘆絲與其他吹管樂器在演奏上所不同的是:吹低音時氣流速度細而急、口勁大;吹高音時氣流速度粗而緩、口勁小。在練習吹高音sol和la時,學生認爲音越高就越用力,結果事與願違。其實,越用力會越沒聲音。

爲了讓學生對氣息的控制收放自如,我採用趣味遊戲教學法,安排了吹紙條的遊戲,讓學生能直觀感受不同氣流速度紙條的變化,然後用不同的氣流速度來吹葫蘆絲中的高、中、低音。

學生初次接觸葫蘆絲演奏,不容易把音色吹出來,開頭和尾音常出現的“咕”音現象,聽起來很不舒服。教師要分析並示範,讓學生認真體驗並反覆練習。開頭出現是因爲氣流速度慢,用吐音加強力度,快速吹出即可解決。尾音出現是因爲剩餘氣息推動所至,這時嘴快速張開就能避免。

設計意圖:通過趣味遊戲教學法,寓教於樂,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技巧。這符合音樂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探究②:練習曲。

爲了更好地掌握葫蘆絲氣息的控制,以及指法的熟練,練習曲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在吹奏練習曲的過程中,常出現憋氣或換氣聲響大,這都將破壞音樂的完整性,要給予糾正。

要想獲得柔和、優美的聲音,按孔方法是演奏的重點。手指按音孔時要自然彎曲,用第一節指肚按滿音孔。學生由於手指伸得過直或拱得過高,容易出現按

孔不滿、漏風以及手指過分緊張導致不靈活的毛病。吹奏時必須做到“滿而不緊,鬆而不漏”,否則就會出現音不準或聲音很悶。爲克服手指緊張,也可讓學生做一做手指操的練習。

設計意圖:器樂學習中,呼吸、指法、技巧等都是通過練習曲的訓練來完成,其訓練是相當重要,必不可少。

探究③:樂曲。

我選用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選擇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歌曲作爲練習內容,不僅給了學生以美的愉悅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添了他們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與力量。

演奏本樂曲用的演奏技巧有:單吐、打音,它是葫蘆絲演奏廣泛使用的技巧,也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通過講解與示範演奏,使學生逐步掌握。

演奏這首樂曲的難點是樂曲的節奏型,我通過律動教學法:視唱、節奏練習,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各種器官充分調動起來,唱一唱,拍一拍,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律動中掌握樂曲節奏型,最後能完整地演奏樂曲。

設計意圖:通過律動教學法來克服樂曲的節奏難點,這體現了音樂教學的律動性原則。

4、拓展:

我安排了一個音樂活動:才藝大比拼。活動分小組進行,讓每組根據樂曲《康定情歌》自己安排角色,自主選擇表演方式。

首先,明確每個小組的組長,並根據學生的意願和能力來安排角色。然後,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採取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排演。同時,教師活動於同學中間,成爲他們的一員,並進行協調與指導。表演形式:(1)器樂合奏(可葫蘆絲合奏:演奏能力強的學生吹主旋律,能力弱的學生吹伴奏音樂;也可與其他樂器或打擊樂器等合奏);(2)爲歌曲伴奏。(3)爲舞蹈伴奏。

最後,選出三個小組進行展示。教師對學生的展示要採取開放式評價,激勵學生大膽地展示自我。

設計意圖:音樂活動的安排,這遵循了音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排練、表演,使具有不同特長、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都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精神。面向全體學生,這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音樂教育應遵守的一條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也符合音樂教學的面向全體與成功性原則。

5、小結:

通過自評、他評的方式,在民主的評價氛圍中評選出優勝單位和個人,給予鼓勵並要求學生加強課後練習與鞏固。

高中音樂教案 篇十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作品《鐵蹄下的歌女》,激發愛國熱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歌曲的賞析以及對《風雲兒女》片段欣賞,體會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歌女的悽楚生活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知識與技能】

瞭解歌曲創作背景,體會歌曲旋律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會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歌女的悽楚生活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難點】

瞭解歌曲創作背景,通過學習作品《鐵蹄下的歌女》,激發愛國熱情。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義勇軍進行曲》,提問:每當國歌響起時,你會有一種什麼感受?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當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時,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立馬想到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愛國情懷。這首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選自電影《風雲兒女》,在這部影片當中還有一首著名的插曲,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鐵蹄下的歌女》。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鐵蹄下的歌女》並提問:這首歌曲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一種悲痛的情緒。

2、教師介紹電影《風雲兒女》

這首《鐵蹄下的歌女》是電影《風雲兒女》插曲,影片講述了在抗戰時期,只顧享樂的詩人辛白華,最終因爲摯友樑質夫的犧牲而投入抗戰的故事。

3、教師播放全曲,提問:歌曲分爲幾個部分?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共有三部分。

(三)分段賞析

1、教師播放第一部分,提問:大家現在仔細聆聽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它的旋律特點是怎樣的?

又表達什麼樣的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段前兩句爲氣息悠長的抒情性旋律,表現了歌女們不甘痛苦生活的心情;後兩句節奏緊湊的朗誦性旋律,表現了歌女們心中的不平和對黑暗社會的質詢。

2、教師播放第二部分,提問:樂曲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有哪些不同,它又表達了什麼?同桌間進行討論。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第二段轉入字字血淚的敘述,音調中充滿了辛酸與悽楚。這一段的音樂處理剛好和第一段相反,節奏緊湊的朗誦性旋律挪前,氣息悠長的抒情性旋律移後,使“嚐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漂流”兩句更爲突出,更爲感人。

3、教師播放第三段,請學生總結第三段的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段綜合了前兩段的音調和節奏,前兩句仍是不平的吶喊,隨後節奏突然拉長,音樂到達了最激動人心的高潮,表現了“被鞭撻得遍體鱗傷”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憤懣之情。

4、教師播放全曲,請學生結合各段的分析,總結整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這首歌的語音、聲調、語氣和情緒的變化,與音調、節奏的結合非常貼切,音樂的處理與塑造的形象十分吻合,裝飾音的運用富於女性的特點,樂句從弱拍上起的手法,突出了部分歌詞的內容及柔中帶剛的表達方式,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弱者不平的吶喊。

(四)拓展延伸

教師播放《風雲兒女》片段,提問:大家通過這段影片以及歌曲,談一談聶耳創作這首歌曲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作者以一個飽受侵害、被人們所賤視的歌女的角度,發出了沉重的控訴。他深刻地揭示了歌女內心所蘊藏的崇高的愛國熱情。這首歌成功地塑造一個在中國三十年代三座大山壓迫下,受盡生活折磨而又善良的中國婦女的典型形象。

舊中國的歌女是壓在社會底層的“弱者”,聶耳對歌女的痛苦生活十分熟悉,他懷着對這些“到處哀歌”“永遠飄流”的歌女們的深切同情,寫下了這首女聲獨唱歌曲。歌中用了極其簡煉的音樂素材,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弱女子不平的吶喊和在她們備受摧殘的心靈深處躍動的愛國熱情。整個作品蘊含着催人淚下的悲劇力量,被譽爲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抒情歌曲的典範之作。

(五)小結作業

1、教師:課堂接近尾聲,請學生談談收穫。

2、課後大家觀看《風雲兒女》整部電影,並互相交流觀後感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