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搖籃曲》教案【精品多篇】

《搖籃曲》教案【精品多篇】

《搖籃曲》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掌握歌曲的表演情緒

2、瞭解搖籃曲

教學難點:

1、體會搖籃曲溫柔的曲風

2、演唱《搖籃曲》

教具準備:多媒體

一、  導課

同學們,我們小的時候,最幸福的不過是在媽媽的懷裏,聽着優美的搖籃曲甜甜的入睡了,母愛是偉大的,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媽媽 嘴裏哼唱的搖籃曲而已,同學們,你們聽過的、瞭解的、熟悉的搖籃曲有幾首?(提問)--------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搖籃曲》,看看勃拉姆斯用音樂爲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二、   進入新課

1、學們閉上眼睛,聆聽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改編的輕音樂,同時隨着音樂的起伏,用手畫出旋律線。

2、師生共議與歸納:《搖籃曲》最初爲母親撫慰孩童入睡時詠唱的歌謠,後來發展成一種音樂體裁。搖籃曲的音樂形象一般具有溫暖、親切、安寧的氣氛。旋律平靜、優美、舒緩,伴奏音型多模仿搖籃擺動的節奏,充滿了母親對孩子深切的愛。由於搖籃曲細膩、柔美、貼近生活的音樂特徵,這一體裁具有很強藝術性和欣賞性,不僅限於催眠和描寫孩童入睡,而更多的是在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刻畫寧靜而富有詩意的精神境界。

3、   學們隨着多媒體音樂,哼鳴《搖籃曲》的旋律。哼鳴時要求氣息深沉、流動、徐緩,雙脣略閉,口腔內有微微含水的感覺,去追求柔美、細膩的音色。

4、   讀詞   有感情的朗讀

5、   再次收聽範唱(帶問題)

-----------用怎樣的情緒和速度來演唱?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6、引導討論與歸納: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作於1868年。它通過強弱拍節奏的起伏,來塑造搖籃擺動的形象。曲調優美抒情,語氣安詳平緩,彷彿勾畫出一幅母親對孩子親切祝福的動人畫面。歌曲爲大調式,單二段體。每一樂句的起音均從3/4拍的第三拍開始,作曲家巧妙的把節奏作了細緻的改變,將節拍的舞曲性格化作內在的韻律,使音樂更富於徐緩的敘事語氣,而適於詞義。

7、演唱《搖籃曲》

要求:演唱時注意用輕柔、連貫、圓潤的聲音,隨着旋律的起伏作自然的強弱變化,去體味和表現歌曲的意境。

二、1、介紹作者: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德國作曲家。13歲就爲生活而奔波。20歲到各地演出,結識了李斯特、舒曼等藝術家。舒曼稱他爲“有重要意義的後起之秀”。1862年,他遷居維也納,擔任合唱指導、樂隊指揮。勃拉姆斯一生寫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響曲,多部協奏曲及管絃樂曲等。

2、許多著名音樂家都曾寫過搖籃曲,如莫扎特、舒伯特等。教師輕聲演唱一段舒伯特的《搖籃曲》。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勃拉姆斯的《搖籃曲》,通過本課,我們瞭解了搖籃曲的演唱情緒與方法,體會到了勃拉姆斯這首搖籃曲的風格,我們被勃拉姆斯所做的這首細膩的歌曲所打動,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回去後,大家可以查找還有多少首搖籃曲,不妨找出來做做比較,看看他們的曲風有什麼不同。

搖籃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教學,瞭解舒伯特的生平。

2、用柔美的聲音演唱《搖籃曲》,表現歌曲安靜、溫暖、甜美的意境,感受母愛的溫暖。

教學重難點:

1、體驗《搖籃曲》表達的內容與情感。

2、用自然、甜美的音色準確演唱歌曲。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教用具、鋼琴等。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情緒: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介紹舒伯特的故鄉。

導言:同學們,今天我們的音樂之旅將到歐洲一個美麗的音樂城市去看一看,瞭解一下奧地利的音樂之城——維也納。

2、學生觀看課件,瞭解維也納及金色大廳。

二、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1、觀看課件——少年舒伯特

師:在維出納,誕生了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等。下面我們來了解其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

2、學生觀看課件,讀一讀,說一說:從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3、師小結: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我們要像舒伯特那樣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三、學習歌曲,感受體驗:

1、教師講述舒伯特創作搖籃曲的故事:舒柏特被世界人民稱爲“歌曲之王”。他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把許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裏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卻只值兩毛錢。因此,雖然不朽的作品連連問世,舒伯特卻連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

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餓得昏頭昏腦,但他身無分文。他試着走進了維也納的一家飯館。進去後,他四處張望,希望能看見一個朋友,他的眼光無意中落到桌子卜的一張報紙上,那上面有一首小詩。他看了看,在飯館裏來回走了幾趟,爲那首小詩譜上了樂曲,他把樂曲交給了飯館老闆,換了一份土豆燒牛肉。三十年以後,巴黎的一家商行將這份手稿以四萬法郎的高價售了出去,這就是後來有名的舒伯特《搖籃曲》。

2、學習歌詞:師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3、聽範唱,感受歌曲情緒。

師:讀起這首小詩,我彷彿覺得自己是個睡在搖籃裏的小寶寶,夜幕降臨的時候,深蘭色的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耳邊傳來媽媽動聽的歌聲。

教師彈唱歌曲請學生欣賞。

師:聽了這首《搖籃曲》你有什麼感受?

請學生談對歌曲情緒、速度、力度的感受。

師小結:搖籃曲,又稱催眠曲。原是母親在搖籃旁爲使嬰兒安靜入睡而唱的歌曲,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一種音樂體裁。搖籃曲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具有溫存、親切、安寧的氣氛。曲調平靜、徐緩、優美,充滿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熱誠的祝福。

4、學生再次聆聽,跟琴哼唱歌譜。

5、學唱歌曲,啓發感情。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後,請生做表演唱,生生評價,師生評價。

四、品味親情,回報感恩

師:聽了同學們演唱,我感受到了你們與媽媽之間深厚的愛。爲了我們的成長,媽媽付出了許多。媽媽的恩情象溫暖的陽光,無時無刻不照耀着我們,我們要感謝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表達對媽媽感謝的?

學生用簡短的話講述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故事。

五、課堂小結,回味母愛:

師小結:在媽媽的呵護下我們健康地成長着,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我們的媽媽,回報我們的家人。讓我們唱着音樂家舒伯特的搖籃曲,再次回味一下那濃濃的母愛吧!

《搖籃曲》音樂教案 篇三

設計思路:

小班的孩子從各自的家庭來到了我們的集體中,他們在橫在體驗成長的快樂,在感受到自己愉快成長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父母、長輩的情感有了一份新的認識:瞭解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長輩的呵護、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媽媽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親一親等等。

因此在主題活動《小小的我》中,我預設了“搖籃曲”這個活動,運用幼兒已有的哄娃娃經驗創設了“娃娃要睡覺”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到輕柔、優美的搖籃曲對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覆欣賞搖籃曲的過程中,再創編出抱娃娃的不同動作;同時也使幼兒在哄娃娃、抱娃娃的過程中,體驗關愛他人的責任感,學會將關愛他人的情感遷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活動結束又將焦點轉到了幼兒身上,充分肯定了幼兒的成長――不要媽媽抱,我們已經長大了!將活動中幼兒的情緒加以提升!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欣賞活動中感受搖籃曲的安靜、優美,培養幼兒欣賞音樂的興趣和習慣。

2、學習表演歌曲,鼓勵幼兒創編抱娃娃的簡單動作。

活動準備:

錄音磁帶、娃娃人手一個、小牀一張

活動過程:

一、幼兒抱娃娃進活動室。

1、師: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來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寶寶,你們有什麼辦法哄娃娃睡覺呀?

2、幼兒討論交流,請出個別幼兒來回答。

二、欣賞“搖籃曲”。

1、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好呀,可是除了這些辦法以外,我們還可以給娃娃聽音樂哄她睡覺呢,你們聽…。

2、播放“搖籃曲”(第一遍),幼兒欣賞、感受。

3、師:我的娃娃聽着音樂睡着了,你們的娃娃睡着了嗎?(睡着了)那我們一起把娃娃放到搖籃裏好嗎?

4、師小結:娃娃睡覺的時候聽的音樂輕輕的,柔柔的,很好聽,這樣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這種音樂我們叫它“搖籃曲”。

5、再次欣賞(第二遍),我們來聽聽搖籃曲裏唱了些什麼?

6、師提問:你們聽到搖籃曲裏唱了些什麼?鼓勵幼兒跟着一起哼唱。幼兒學習完整演唱“搖籃曲”,引導幼兒用輕柔、優美的歌聲演唱,表現“搖籃曲”的安靜、優美。

三、表演“搖籃曲”。

1、師播放“娃娃哭聲”: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來,我們一起哼着“搖籃曲”,搖着娃娃睡覺吧。

2、師:xxx的娃娃不哭了,我們來看看她是怎麼抱娃娃睡覺的。請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勢的幼兒來表演一下,鼓勵其他幼兒模仿他們的抱娃娃動作。

3、集體完整地表演“搖籃曲”,娃娃睡着後(即歌曲結束後)提示幼兒把娃娃輕輕地放到小牀上,蓋好小被子,讓娃娃安睡!

四、複習歌曲“不要媽媽抱”。

師:你們的娃娃還小,需要別人抱。我們小班的朋友們已經長大了,不要媽媽抱了對嗎?

1、複習演唱歌曲。老師和幼兒一起跟着音樂自己創編簡單的動作,邊唱邊做。

2、師:哦,我們小班的朋友們真的長大嘍!(活動結束。)

活動自評:

活動的。選材來自於幼兒的生活,並且能夠在主題背景下開展,對於剛入園2個月、剛擺脫對父母家人依戀的幼兒來說,已經是蠻不錯的了。活動一開始我爲幼兒創設了“娃娃要睡覺”的情景,能夠讓幼兒置身在這個環境和情景中,同時鼓勵幼兒大膽地交流討論,但是一開始由於幼兒和我都有點拘束,因此在這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上顯得比較急促,應該再給予幼兒更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交流一下,也許孩子們的思維能更廣泛一點。

活動的中間部分,我的引導和啓發對幼兒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用自身的情緒感染幼兒,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併爲成功地哄娃娃睡着了而感到高興,使幼兒的情緒和需求得到滿足。

但在引導幼兒創編抱娃娃動作的時候,如果能再給幼兒多一點拓展的機會的話,也許孩子們創編出來的動作也就更加貼近生活了。

《搖籃曲》教案 篇四

秀城區教文體局教研室  俞加平

秀城區新豐鎮中心國小  陳鐵鋒

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由王曉初老師在秀城區音樂展示課中執教的《搖籃曲》是浙江省義務教材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五課的教學內容,改由四年級學生學習,採用了情景教學法。本案例的情景教學正是觸及了長期被忽略的兒童的情緒領域,形成了它獨特的個性,把情境教育法引進音樂課堂教學,從而成爲一個出色的以模擬情境與想象情境相結合下實際運用情境教學手法的課堂教學案例。

[案例片斷一]

教室內一片寂靜,在黑暗中多媒體投影出了夏夜星空的畫面,並從音響中悄然傳來一陣陣蛙鳴聲。教師用娓娓動聽的語調敘述着:“夜深、人靜、入睡”等等語言,在這情與景的提示下,同學們在那催人入夢的氣氛中漸漸地都有了睡意。

…… 忽然傳來了一陣強烈的音樂,使人振奮。學生們在驚詫中時,教師把兩種不同效果與情緒的樂曲與學生一起作了比較,得出結論:歌曲所表達的內容與情緒、速度、力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關聯。

經過反差強烈的對比音樂,音響中又傳出使人煩躁的嬰兒的啼哭聲,問題的出現:

師與生商量着問:“我碰到了問題,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哭?”

同學們經過一番討論出:

目的是:“要他安靜(睡覺)。”

辦法爲:“哄哄他!”

師與生又商量:“怎麼哄?”

生A天真地說:“餵奶給他吃!”

生B動情地說:“拿玩具給他玩,就會好的!”

生C肯定地說:“我媽說,‘小孩哭,給他糖吃就不會哭了!’”

生D深有感嘆地說:“抱抱他!我小時候一哭,讓大人抱抱就不哭了”

生E邊舞邊說:“跳個舞吧,跳舞給他看就不哭了!”

生F帶着回想地說:“唱小曲給他聽吧!有了好聽聲音就不哭了!”

等等,經過一番討論後得出:“唱小曲最好!”原因是他們小時候哭,媽媽都是唱歌哄他們安靜(睡覺),才使他們不哭的。教師把學生的情緒導入到教唱歌曲《搖籃曲》所需的意境中。

[評析]

王曉初老師創設了夜深人靜的情景,以情境導入式導入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並自始至終運用這一情境是本課的最大特色。 並利用這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本案例情感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俗話說:“觸景生情”,說明了情境對人的生情的重要。當某種情境能夠引起人情感想象時,既是生情。葉聖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王曉初老師充分運用了這一真切感受,縮短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引發起兒童的關注,使學生產生了細緻的情感體驗。從而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情感。兒童的情感是易於被激起的,一旦他們的認知活動能伴隨着情感,教學就成爲兒童主觀所需,成爲他們情感所驅動的主動發展的過程。王曉初老師正是抓住這個促進學生髮展的動因——情感。在過程中,王曉初老師還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兒童的情感,以情動情,從而使得教學情真意切,促使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案例片斷二]

……

師:“我們來表演一次好嗎?”

生情緒高漲地齊答:“好!”

師導入情景所需,要求學生們各自在這情節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所需。羣情勇躍,情緒激動:

生1搶着喊:“我想學青蛙叫!”

生2邊舉手邊站起來說:“我會學颳風的聲音!”

生3在旁邊說:“我會學鳥叫!”同時還噘着嘴吹了兩下。

……

師一一讚許。一名學生扮演嬰兒,師扮演媽媽。夜幕降臨,音響中又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師:“孩子又哭了,咱們哄哄他吧!”

同學們在音樂的伴奏下,帶着情緒,有聲有色地唱了起來。

[評析]

音樂教學的環境是運用情感教學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沒有一個和諧優美的聽覺、視覺環境就缺少了情感發生的外部條件,那麼情感發生作用的程度也會大受影響。王曉初老師充分運用這一有利情景,妙思奇想地進入新課內容的教學環節。

表現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離開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就是一句空話。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除了要選擇有藝術價值的表演曲目外,還需要注意活動形式的趣味性以及活動的廣泛性。也就是說,選擇的曲目要給學生提供藝術表現的良好機會,既不能偏難,也不能偏易,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略有提高。在活動形式上不能過於單一,要有變化,要常變常新。本案爲進行表現音樂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案例片斷三]

……

下課時,同學們在教師的“孩子睡着了,安靜、請勿打擾”的示意下悄然離開教室。其中一名學生已忘情地進入了角色,還沉浸在強烈的課堂情境中,當老師提醒下才走出情感角色而依依不捨地離去。

[評析]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這道出了作者作文時,已置身於廣遠的意境之中。音樂是感情藝術,沒有感情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部好作品。音樂作品通過聲情並茂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因此,在音樂課中情感的運用尤其重要。音樂情感是指作品本身對作者感情的流露和人們對作品意境的心理反應。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引導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自然地接受新知識,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自覺性。

情境教學是在所創設的鮮明的形象,所伴隨抒發的真摯的情感,以及所開拓的廣遠的意境這三者融爲一體的,其命脈就是內含的理念。王曉初老師在設計這一課堂教學過程正是從教材出發,由教材內容決定情境的形式。因此她在教學過程中所創設的一個又一個的情境都是圍繞着教材展現的。這樣富有內涵的具有內在聯繫的情境,纔是有意義的。情境教學“理蘊”的特點,決定了兒童獲得理念,是伴隨着形象與情感,是有血有肉的。這不僅是感受性的、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且是對事物本質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

[案例片斷四]

……

師:“哄孩子睡覺的小曲應該是怎樣的情緒?”

生甲甜甜地說:“音樂應該是柔柔的,靜靜的。”

生乙帶着情緒,用手向下壓了一下說:“聲音應該還要是輕一點的!”

生丙用手向兩邊拉了拉說:“節奏要慢點,快了反會把孩子吵醒的!”

生丁邊用手作搖搖籃邊說:“要邊唱邊搖搖籃,小孩就容易睡着!”

師:“大家說得真好!這樣的歌曲叫《搖籃曲》。那麼,大家就一邊搖着搖籃(推拉動作),一邊聽我給大家唱首《搖籃曲》吧!”

夜色與寂靜之中,傳來了教師飽含母愛之情、帶有哼鳴韻味的、甜甜的,並且充分運用的面部表情與歌曲情感表達所需的形體動作,開始了歌曲《搖籃曲》的範唱。

學生在這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宣染下,他們情不自禁地跟隨着教師的範唱,做出了相應的形體動作:手舞足蹈者有之、閉眼、隨聲哼唱者有之、晃身、搖頭者有之等等,形態各異。教師出色的範唱,不僅讓學生完整地瞭解了歌曲,而且調動了學生的音樂情感,並引發了學生與作品的共鳴,激發出學生歌唱的慾望。……

[評析]

王曉初老師在設計本課範唱時,是在順應作者的思路,體驗作者情感的脈搏,從而創設出這一情境,把學生帶入到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情境之中的同時,還憑藉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歌曲內容與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繫起來,爲學生拓寬了廣遠的意境。

本案例也是一個以“聽”爲主線的實例。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好基本的特徵。訓練與培養良好的聽覺感知,發展優異的音樂思維,不僅對於音樂欣賞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必要前提。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那麼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鑑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着學校的音樂教育。案例正是以引導學生從“聽”入課,以“聽”爲線,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學習興趣,渲染了情景的氣氛,促進了教學進程。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音樂課程中,“感受與鑑賞”這一教學領域所以被視爲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因爲音樂鑑賞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爲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爲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念。通過這種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鑑賞”。

[詮譯]

本案例無論是在對學生的興趣培養,還是在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上的培養以及作品情感的把握上都做出了可喜的嘗試,同時也提供給我們一節以情感體驗爲主線的音樂情景教學課的課堂範例,也是以“聽”爲主要教學環節的音樂教學實例。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一種傾向性意識。興趣有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兩種。一般說來,由事物或活動本身而引起的傾向性意識爲直接興趣:如學生喜歡唱歌、演奏樂器、聆聽音樂、創作歌曲等等都屬於直接興趣;對事物或活動本身沒興趣,但對它們所產生的結果感到需要,轉而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產生傾向性意識爲間接興趣:如學生對學習音樂知識感到枯燥乏味,但覺得學習音樂知識對自己提高音樂能力有益,進而願意學習音樂知識,甚至產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濃厚興趣,這種因需要而產生的傾向性意識屬於間接興趣之類。本課是以採用活動過程所營造出的氛圍從而導之學生的興趣從間接興趣而轉化爲直接興趣的一個可供參借的實例。

[案例片斷五]

……

教師投影大歌片,開始教唱歌曲。由歌譜到歌詞。並不時地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但在學唱過程中,由於學生對旋律中的雙倚音的唱法、在旋律的弱拍的後半拍入歌詞的唱法掌握不好,以及教師過分強調旋律視唱與引導不力,從而使得學生高漲的情緒有所回落

……

[本案評析] (思索與商榷)

這是本案教學環節中還存在着值得探討的問題:

問題1、是否學習樂譜?怎麼學、所用時段?

問題2、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與創造活動?

問題3、以何種方式爲學生提供開放式音樂學習的情景?

問題4、如何協調學生的合作意識?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中國小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對音樂創造活動的評價主要應着眼於創造性活動家的過程。案:《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3——6年級學生識讀樂譜的標準爲“用已經學會的歌曲演唱樂譜”;同時在過程與方法中指出要 “爲學生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音樂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應該“引導學生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爲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要“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在這其間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中的協調能力。”

[本案思索後建議]

即在本案中採取不教唱歌曲或不教唱樂譜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不斷地聽、不斷地即興式自由發揮中去學會歌曲的演唱(解決問題1);而是節約出這一時段,把它放到整個教學時段的前面,即讓學生直接從音響中接觸歌曲(即“聽”),讓他們利用這個時段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想象能力,按照他們認爲的美的規律去建造。讓他們爲歌曲去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自己的對歌曲的理解而創設的情景。即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式自由式發揮的探究性學習(解決問題2);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與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總結歸納後,然後再導入到教師的教學設計(或採用學生的設計方案),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對比,而後得出自己的感想(解決問題4);[上述環節既解決了問題1、2、4,同時也解決了問題3。實可謂一舉多得]。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爲一體,自己親自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纔會成爲可能。教師要儘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鑑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造活動等,同時將有關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

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物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爲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把音樂創作作爲中國小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才能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注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啓發學生想象自己的創造效果,先描述,再與實際音響結合,使學生的內心聽覺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注意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那怕是模仿。模仿是音樂學習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學生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音樂的創造學習。自覺接受美的薰陶。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求美則主要是用情感去把握世界,體驗它對自身審美需要的滿足,並在此過程中創造出現實美和藝術美,同時發展自己的審美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設過程中應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間(而且是沒有任何阻礙的自由空間),才能實現對他們人文素養的培養。“美是具有可感的事物形象中符合進步人類理想、能使人在觀賞中激起生理快感和心理的愉悅情感、有助於從精神心理上促進人類向上發展的屬性。”通過學生自己(而且是自由的)的創造活動,讓他們在想象空間裏發展事物的形象,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審美活動過程中帶來的情感的解放,使他們能夠憑藉獨特而自由的聯想和藝術創造的靈感去感受美、創造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對創造精神的發揚,對發散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些創造能力的發展都有極大的作用。

搖籃曲教案 篇五

設計意圖

搖籃曲是頗具民族風格的一首曲子,其旋律婉轉、音樂形象親切,且歌詞見解移動。在以往的老教材中也有將它列入歌曲教學的。如浙江版的教參中就有,但這些教學方式不外乎是機械的,新《綱要》頒佈後三年的今天我們豈能再將幼兒的主體地位反之以便?記得許卓婭教授在對音樂活動的創新中就強調幼兒自主的學,而不是死記硬背,所以活動中我將從對樂曲的欣賞體驗入手,以遞進式的學習方式逐漸解除師生、生生間的音架。讓幼兒充分自主體驗音樂的存在以肢體動作圖譜演示,配合語言的解析,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從而學會歌唱。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哼唱,感受樂曲柔美的旋律。

2、理解歌曲內容,學唱歌曲。

3、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欣賞、哼唱,感受樂曲柔美的旋律。

難點:理解歌曲內容,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1、課前欣賞各種不同性質的樂曲。如:進行曲、圓舞曲等等。

2、記號筆、大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哼唱樂曲引起幼兒興趣。

“噓,……”(教師以輕柔的聲音哼唱樂曲的旋律。)

提問:“老師在做什麼?怎麼做的?”(幼兒自由回答)

(二)引導幼兒欣賞樂曲。

1、聽教師完整唱一遍歌曲。

提問:“這首歌聽起來怎樣?你以前聽過嗎?”(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邊輕輕清唱歌曲,邊根據歌詞做動作。幼兒觀察教師唱時的表情及肢體動作。

(三)學唱歌曲。

1、幼兒欣賞過樂曲後討論歌詞內容,教師根據幼兒回答繪製圖譜。

2、集體邊看圖譜邊唱歌曲2~3遍。

3、幼兒邊做動作理解的唱歌曲。

4、撤除圖譜,幼兒閉上眼睛做小寶寶睡覺狀再次唱歌曲。

5、一半幼兒做寶寶,一半幼兒做媽媽輪流長歌曲一次。

(四)結束。

教師模仿公雞叫,“天亮了小寶寶們起牀了去外面活動活動。”

活動反思

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對音樂的感覺;體會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感受音樂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及親子之情。運用幼兒已有的哄娃娃經驗創設了“娃娃要睡覺”的情景,讓幼兒感受到輕柔、優美的搖籃曲對娃娃的催眠作用。

搖籃曲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聆聽《搖籃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印度歌曲《搖藍曲》歌曲的民族風格特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印度搖籃曲教案教後記。

2、情感目標:在欣賞活動中,感受印度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喜愛印度民間音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世界多元音樂文化。

3、能力發展目標:培養對印度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教材分析

1.背景資料--印度音樂

印度是世界上人種、宗教、文化和音樂方面種類最爲繁雜的地區之一。印度音樂受波斯、希臘、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外來影響與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獨特的印度音樂文化。印度音樂,尤其是印度古典音樂與宗教、神話有密切的關係。印度音樂有其特點的音律、調式、旋律、節奏、曲式、體裁、樂器和樂隊、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兩大支柱。“拉格”是一種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樂複雜節奏節拍體系的總稱。印度音樂的特點之一,是形成種類繁多的裝飾性樂句和裝飾音體系,音樂進行多曲線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線式。印度音樂還有獨特的器樂體系。印度的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多爲歌舞形式。

2.歌曲簡介

歌舞在印度電影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絢麗多姿、優美動聽的歌舞場面。印度電影音樂吸收了印度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素材,具有極爲鮮明的民族風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茲之歌》、《麗達之歌》和《大篷車》、《奴裏》中的插曲等。

電影《兩畝地》反映了印度貧苦農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節:忠厚朴實的農民夫婦向波和芭羅以及他們的兒子,依靠兩畝地爲生,但財主霸佔了這僅有的兩畝地。失去生活來源的向波帶着兒子到加爾各答謀生,歷盡苦難,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賺錢,最終沒能擺脫苦難的噩運。《搖藍曲》是影片裏貧苦農民向波的妻子芭羅接到丈夫從加爾各答奇來的信,但是她不識字,就去找僱她做幫傭的女主人,請她讀信,當她走近主人家時,女主人正對着自己的嬰兒唱着這首搖藍曲。歌曲寧靜平和,帶有祈禱式的音調,既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愛,也表達了盼望生活安寧的願望。曲調具有搖藍曲的共同特點,也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演唱形式爲女聲獨唱,用印度民族樂器伴奏。這裏我們聽到的是電影中用原文演唱的錄音。

印度影片《兩畝地》,屬於印度電影中較少見的批判現實主義佳作。該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曾在我國公映。

3.音樂分析

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風格的搖藍曲。複雜多變的節奏、節拍,豐富的裝飾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進行,給人以深情、婉轉、纏綿的感受。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印度音樂是建立在印度獨特的、與西歐古典音樂不同的音樂要素如“拉格”和“塔拉”體系基礎之上的,現在用我們的記譜法並進行音樂分析,具有一定的侷限。樂譜和分析僅供參考。

歌曲記譜爲D大調,可以認爲是a多里亞調,用7/8拍子即3拍+4拍,速度緩慢。曲式結構特點是,重複句的多次反覆出現。這個多次反覆出現的樂句旋律進行平緩,在五度範圍內進行,給人以恬靜的感覺。

全曲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24小節,經短小的過門後,從第26小節到結束爲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視爲由A+過門+A+A+B+A,由五個樂句構成。

A句從第1-4小節,歌詞爲“安睡,寶貝,快快呀安睡。”)。

B句第15-20小節,歌詞爲“天上小星星,爍爍閃光輝,甜蜜的夢催着你入睡”)也可以把過門前的A句視爲歌曲的一個引子。

第二部分,可視爲結構,第二部分重複一次反覆時省去過門,由四個樂句構成。

C句第26-32小節,歌詞爲“夢神來回”和“是我心肝”)。

B句第32-37小節,歌詞爲“花園多寧靜”和“你使我快樂”)。

A句第38小節到結束。

由此可見,全曲共九個樂句中,A句共反覆了6次,給人以深刻印象。

教學重點

熟悉歌曲《搖籃曲》的旋律。

教學難點

瞭解音樂表現的內容情緒。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本節課主要通過欣賞了解印度民族音樂的特點,其旋律特色的音響效果,對於歌曲內容的瞭解比較簡單,所以在聆聽和模仿上多花點時間。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師彈琴向生問好生聽琴向師問好情感交流

準備上課

二、聆聽歌曲《搖籃曲》

1、師介紹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範唱。

3、問:音樂的風格特點。

4、師生小結。

1、聽歌曲背景簡介。

2、聆聽歌曲範唱,感受體驗歌曲情緒。

3、討論交流。

4、師生小結。

《搖籃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風格的搖籃曲。複雜多變的節奏、節拍,豐富的裝飾音,給人以深情、婉轉、纏綿的感受。

三、下課。師彈琴向生再見生聽琴向師再見。情感交流

教後記:以前我們聽過舒柏特和我們國家的《搖籃曲》,風格各異。但是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十分濃厚,因爲印度特有的歌曲旋律讓人很難忘,所以學生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