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望嶽》課文教案精品多篇

《望嶽》課文教案精品多篇

《望嶽》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4、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點評後轉到杜甫的《望嶽》)

二、學習《望嶽》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

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啓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

三、齊背古詩。

四、課堂練習

1、《望嶽》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爲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爲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望嶽》課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 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於杜甫及《望嶽》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嶽》,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爲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嶽》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爲《望嶽》,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嶽而望,角度有什麼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後一句是神遊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一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嶽 凝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七、課後小結:

《望嶽》課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歌中蘊涵的哲學道理。讀好詩句,整體把握,誦讀賞析,領悟情感,拓展延伸。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強烈情感。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更可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的視野,促進思維的發展讓他們團結協作,鍛鍊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點講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相關知識點學習。通過拓展,讓學生閱讀水平進一步提高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羣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

全班分6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大卡上。

1.學習《幽州臺歌》

①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②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並說說你是怎麼體會到的?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詩句研讀: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詩句中的“獨”該怎麼理解?

3.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麼?

4.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大卡,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結果點講以上問題,並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2.學習《望嶽》

(1)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歎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

(2)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結:

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後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

2.拓展:課外閱讀陳子昂和杜甫的詩歌,並作賞析。

《望嶽》教案 篇四

一、活動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

3、培養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4、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活動準備:

PPT課件、古詩錄音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爲“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瞭解五嶽:東嶽泰山,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欣賞圖片

(三)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詩句翻譯: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盪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正在歸巢的飛鳥。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峯,舉目四望,衆山都會顯得矮小。

(六)詩句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用了誇張的修辭,寫了遠望中泰山的山勢連綿不斷。同時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麼修辭,作用是什麼?

此句寫了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鍾”字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麗。“割昏曉”用了誇張,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寫的是實景,是凝望之景。

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雲氣和黃昏時的歸鳥,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 。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對山頂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峯,舉目四望,衆山都會顯得矮小。這兩句富有象徵性和啓發性,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是一切有所作爲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質,它激勵着歷代讀者去力爭上游,爲理想而奮鬥。

(七)中心思想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全詩圍繞“望”字着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寫描寫望山所見所感。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也表現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八)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字或句)是因爲”談一談,鞏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3.”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鍾”,“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着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爲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在泰山面前深爲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3)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來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十)讀人生

通過對《望嶽》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啓示?

小結:詩人熱情的讚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敢於攀登頂峯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日子裏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誦古詩。(齊聲)

《望嶽》教案 篇五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詩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並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能力目標——加強朗讀教學,提高詩歌朗讀水平。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情感目標——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遠大抱負及豪邁情懷。

2學情分析

《望嶽》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泰山高大雄偉、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初見泰山高興,興奮、驚歎、仰慕的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體會詩人的形象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主要是品味詩中的美點,把握詩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教學難點特別是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領會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爲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爲“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爲“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爲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爲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峯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望嶽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嶽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爲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爲“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爲“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爲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爲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爲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峯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望嶽》課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爲“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爲什麼?討論一下,再試着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爲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裏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峯,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繫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國小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爲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望嶽》課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