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多篇】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多篇】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一

《提袋的設計》本課是“設計? 應用”學習領域的一個內容。其中包涵了豐富的想象、變形、誇張等造型手法,內容極具趣味性。我在講授本課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習提袋的造型、顏色、材料、用途等方面的特點的知識點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造型、顏色、材料、用途的提袋,讓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同時,請學生小組討論:這些提袋的不同點和共同點,從而使學生自主去探究、去發現提袋在造型、顏色、材料、用途等方面的特點。這樣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

學習的能力。在學生作業環節,採用了小組合作和個人創作的'形式,去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一款造型新穎、時尚的 手提袋。充分給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選擇合作完成也可以選擇自己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

在評價這一環節中,我選擇了較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然後讓創作者進行介紹。同時讓其他同學指出不足之處。

在本節教學活動中,板書這一環節被我忽略了,在以後的教學中以待改進。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二

課型:單一型

1.教學方法:講解,2.欣賞

3.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使學生基本懂得美術的概念。

(2)通過各種圖畫的展示和講解,使學生了解美術的分類,並理解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和現代設計的概念和分類。

4.教學難點、重點:

難點:美術的作用。

重點:繪畫的分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是美術課,那麼到底什麼是美術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來初略討論學習的問題--美術概說(板書課題)

三)新授:

美術的概念:

展示小型雕塑一個,繪畫作品一幅。講解美術的概念,着重強調“物質材料”、“造型手段”、“空間”、“審美價值”。

1、美術的分類

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現代設計

2、繪畫:使用筆、刀等工具,墨、顏料等材料,在紙、紡織品、木板、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造藝術形象。(繪畫的分類略加講解。)

展示作品或圖片資料若干,(由於缺乏美術教學掛圖及相關的幻燈片,所以應找些較大的'圖片,如單幅單頁畫、掛曆中的畫頁等,同時應選用較成熟的藝術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學頭像》、《臨“太陽很足的晌午”》、《藏族婦人》,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感受,使學生感到老師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老師。講解繪畫的概念,同時強調繪畫的作用: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

現代繪畫《鋼水汗水》:反映了我國當代鋼鐵工人的社會生活,“鋼水的產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達了對鋼鐵工人的一種敬仰敬佩之情,從刻畫細微的畫面中,我們似乎聽見有人在說:“工人兄弟們,你們辛苦了!”

3、雕塑:是雕、刻、塑三種製作方法的總稱。

雕塑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爲:圓雕、浮雕。

舉例:茶陵一中進校門處的雕塑(圓雕)。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C、工藝美術:指實用品的造型設計和裝飾性美術。

分類:A、日用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等)

B、陳設工藝(象牙雕塑、裝飾繪畫)

D、建築藝術:通過建築羣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佈置、立面形式、結構方式、內外空間組織、裝飾、色彩等各方面的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公共建築:

分類:民用建築:

紀念性建築:

1、現代設計: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藝術。

2、美術的社會作用

美術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有着積極的作用,它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

(組織同學們以討論的方式,談談對美術及美術的作用的認識和理解。)

總結學生的發言:

美術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廣泛應用於建築、商業、工業等領域

三、課本學生範畫賞析

圖:紫灰色主調,對比很弱,短直線條雜亂無章,表現出一種灰暗、亂、掙扎的情感。

圖:黃綠色主調,少量紅、紫色,整個畫面明亮,對比強烈,猶如陽春三月,春遊在外,給人以充滿活力、精神飽滿的感覺。

四、作業:

運用抽象或變形的表現手法表現自己的某種情感。

要求:、用少量文字概括作業表現的情感。

1、注意造型的基本要素的運用。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造型設計的知識,培養泥塑造型能力。

2.發揮想象力,用泥做一個有人臉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學生德望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用泥塑的方法表現有人臉的`器物。

教學難點:

創造性地設計一個有特點的人臉器物。

教學具準備:

橡皮泥(紙薪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見過特別漂亮或特別奇怪的杯子嗎?介紹給大家聽聽。

學生回答(略)

二、新授:

1.老師書上有兩種特別的器物,一起來看一看。

打開書本,欣賞“大禾人面銅方鼎”(商)和新石器時代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提問:“這兩種古代器物有什麼特別之處?”“大禾人面銅方鼎”以人臉爲裝飾圖案;“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整體以人爲造型。

2.這樣的設計給你什麼感覺?學生回答(略)

3.古代人爲什麼要在設計中將人臉運用進去吧?學生回答(略)

4.“同桌相互觀察彼此的臉。

“你看到同學的表情有什麼變化?”學生回答(笑)教師用簡筆畫畫笑的表情。

“你還會表演其他表情嗎?”學生表演,教師畫

5.“原來人臉這麼有意思,我們也來設計一個有人臉的杯子或罐吧!”

6.欣賞範作。

“幾件範作有什麼不同?” (材料相同:紫沙泥。

製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臉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臉器物?”學生回答(略) 8.教師示範:(1)手捏成型法(2)盤條成型法三、學生練習,教師指導。

四、展評:

1.介紹自己作品的獨特之處。

2.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有人臉的器物表情裝飾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四

一、總體思路

浙美版四年級下冊美術教科書的編寫,以國家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別是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爲指針,以教育部制定並頒發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爲主要依據,打破過去以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爲主要目標的教材體系結構,構建以促成美術素養的形成爲核心,以探究性美術實踐活動爲主線,以突出美術教育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的單元結構爲基本特徵的美術教材新體系。

本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的培養,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以“接近社會,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爲原則,選擇符合四年級國小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課題。全冊共有19課,分爲10個隱性單元,內容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4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及“設計,應用”佔有較大比重,“欣賞〃評述”大多隨堂教學,因而均分配在各課之中。

全冊的單元、內容、學習領域及課時安排情況如下表:

本冊單元和課節教學內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排列的,但是也有並列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時,課序可根據季節、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作一定的調整。課時數只是一種建議,教師在教學時亦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條件作適當調整。

二、教學方法

瞭解了本冊教材教學內容安排的總體思路,接下來最要緊的就是如何教學。那麼,如何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本冊教學?編者認爲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應創造條件,多給學生感悟優秀美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例如在上第9課《奇妙的點彩》時,先讓學生先欣賞點彩名家作品。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對點彩作品的觀察、理解、感悟,而應當讓學生對藝術家如何通過奇妙的點彩方法描繪景物進行比較、討論,從而引導他們感受藝術表現的

美,瞭解點彩畫法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美感,並讓他們多談談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審美情趣。

2.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創新思維苗子一定是在讓其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緊密聯繫的。

那麼,應該如何做呢?

首先,要幫助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形成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創新的慾望。例如第5課《時鐘造型設計》應抓住“時鐘造型設計除了新穎、美觀,還應注意些什麼?仔細觀察課本上的幾幅圖,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讓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出與衆不同的造型來,可先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思路,以便互相啓發,激活創造性思維。然後,讓學生通過互相比較,採用類比、求異、想象等方法,引導學生創造。

3.創設文化情境,涵養人文精神。

新課標指出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爲一種文化學習。美術學科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它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有着直接和暗含的關係,因此,它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人的整體素質培養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把美術學習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可以使學生較爲全面地瞭解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政治、美術與歷史等方面的聯繫,從而更好地學習美術。以前,由於過分強調美術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略了美術文化的滋潤,影響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因此,今天降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難度,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鑑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涵養人文精神,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突出美術文化的學習呢?

首先應重視在美術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例如,第6課《家鄉的'橋》在教學時用家鄉的名橋等讓學生感受傳統建築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同時還讓學生知道了橋的造型和寓意,以及這些橋背後的故事。又如第12課《亭子》在讓學生欣賞和表現亭子的同時,也瞭解亭子在我國傳統的地位和象徵意義。

4.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次課改的重點就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在這些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依靠自己主動建構知識與活動,去與他人互動,與環境互動,與人類文化互動,達到自身進一步發展的目的。例如,在第2課《年年有餘》中設問:“我國民間爲什麼喜歡在門上貼這樣的年畫?”應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場景,分析歸納出民間年畫的寓意,一定要避免老師直接講解。

教師要尊重與愛護學生,對每個學生的創造成果要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統一的規定去束縛學生的手腳,學生作業應是個性的體現,要以豐富性、多樣性的要求去迎合學生的需要,如果學生完成的作業各不相同,則應該充分肯定。例如,在第5課《時鐘造型設計》中絕不要讓學生按教師的要求照樣子創作一樣的作品,而應該讓學生找尋各自喜歡或適合的材料,最後完成的作品主題也可以千變萬化。當然,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並非讓學生放任自流。但教師也不要把自己的體驗作爲“標準答案”強加給學生,而應該作爲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在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

5.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用美術以及美術與其他學科相交融的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的機會將越來越多,這就使得當今美術課應十分注意以美術爲主體並聯合其他學科學習,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人類社會的豐富性,瞭解各學科的共通之處和相異之處,理解美術對生活的獨獻,使他們真正獲得綜合運用美術以及其他知識、技能來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掘綜合性內容,例如在第4課《安全標識》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完成安全標識的設計,還可以緊密結合當今現代生活中安全爲主題展開討論,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教學,開展美術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美術學習的一種好方式。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問題多思考,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如第14課《線條的魅力》教學中可向學生提問:“在自然界和我們的生活中都存在着千變萬化的線,你發現了嗎?說說哪些物體上的線使你覺得很美?爲什麼?”讓學生能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畫一畫,自己發現美,從而提高觀察、發現美的能力及興趣。

6.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

傳統美術課程評價是一種以課程目標爲依據的鑑定和甄別,現代

課程評價應貫徹素質教育精神和“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要通過突出評價的過程和個性的差異性等,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應改變“像不像”等“技能性”的單一化評價標準,體現美術的多樣性、個性化、創造性等基本特徵。在評價中除了要完善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的觀念與方法,也要讓學生學會自評、互評,這實質上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和自我教育,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者。例如在第5課《時鐘造型設計》中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設計的時鐘造型的特點及改進意見,使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學課堂氣氛一定更爲生動活潑,學生更感興趣,教學質量將大大提高。

7.恰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範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遊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例如上第10課《落日》可以用多媒體圖像讓學生觀看、欣賞落日美景,仔細觀察日落時的天空與景物色彩;第18課《良渚古玉》讓學生看大量的良渚古玉圖片或者錄像;第6課《家鄉的橋》可以讓學生參觀訪問當地的橋等。

8.廣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本次課改“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強調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努力開發當地的課程資源。因此,本教材在設計時留有20%左右的課時由教師根據本地區、本校師生的實際需要安排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廣泛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各種圖片、光盤、攝影資料;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博覽會、藝術家工作室;校園環境、社區環境、自然環境等都是開發利用的對象。另外,還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加強學生之間、學校之間、省市之間和國際之間的學生作品的交流。

以上意見,僅供教師們在理解本教材及教師用書時參考。本冊教師用書的編寫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難免有差錯,希望廣大教師能給予指正。同時,編寫者也希望本書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成爲廣大教師實踐美術新課程理念的墊腳石。相信教師們一定會以課改精神爲指針,以新的美術教育理念搞好新教材的試驗,爲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篇五

全冊教材分析主要內容: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爲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爲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並行。

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製作、玩具、實用設計、電腦美術、欣賞等。

教材重點: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教材難點: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美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的美術發展方向。

教學目標:

通過觀賞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啓發學生感受並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繪畫創作等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獲得身心愉悅和持久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全冊教學進度周次內容第一週聚聚散散第二週小圓點的魅力 黑與白第三週主體與背景第四周冰川與晚霞第五週畫嗅覺第六週卡通畫第七週雙胞胎第八週藏書票第九周我和我的小夥伴第十週那一刻的我第十一週愉快的春遊第十二週哪些是相同的第十三週千變萬化的帽子第十四周飄來飄去的小島第十五週迷宮電腦美術第十六週會遊的玩具第十七週光的魅力第十八週珍愛國寶 秦始皇陵兵馬俑第1課 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在上兩冊的教材中,都有過以疊詞爲課題的造型表現與欣賞評述相結合的有趣的課,引導學生在遊戲式的活動中體會構圖中的聚與散的關係。

課時:2課時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遊戲、實驗等掌握顏色的噴與點的方法,在玩中體會聚和散的感覺,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2、通過欣賞吳冠中的作品和學生作品擴大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聚和散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會聚和散的感覺

難點 用各種形式表現聚和散

教具準備:吳冠中的作品、學生作品、水粉顏料、排筆、彩色紙、剪刀、膠水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欣賞導入

1、讓學生欣賞吳冠中的作品,請學生說說作品中的內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師介紹吳冠中的作品,引導學生髮現作品中的點的位置及產生的肌理效果。3、出示課題——聚聚散散

二、體會大師作品中的韻律:這裏有作品欣賞,請大家欣賞後小組討論:“你最想爲大家介紹哪幅作品?作品描繪了什麼?”在大師的作品中《春如線——疏、密》爲我們描繪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較一下這兩幅作品給你的不同感受嗎?“纖細的線條宛如少女長髮般的垂柳傳遞了生命的信息。宣紙上彩墨點點,如春雨播灑池塘;又如春花燦爛點點梨白桃粉、迎春黃。”通過欣賞你能不能找出吳冠中老師繪畫的特點,體會其中的精髓。(板書:點線結合)在大師的筆下“點就是跳躍的音符,線就是舞動的長袖。”他運用點和線歌頌了江南,歌頌了春天,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大師與大師”:同樣都是用點和線來作畫,吳冠中和西方畫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麼不同呢?課後同學們可以通過查閱畫家資料和蒐集他們的作品進行對比。

三、遊戲體驗

1、教師語言引導,啓發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是否有見過聚和散。

2、師生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現聚和散。

4、師生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課本範例。師生共同研究課本中範例的製作方法。

四、交流體驗執教時間:2月20日——2月22日札記:對於吳冠中的作品,多數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認爲這些畫是“亂畫”。爲了讓他們都理解其作品的內涵,我帶他們瀏覽了吳冠中作品的網站,從時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多方面的介紹了作品的寓意,使得孩子們終於從畫面中悟出了“聚”與“散”。

第二節

一、師生交流:

1、教師重點講解並示範顏色的噴與點的方法,強調水分的掌握。

2、學生動手嘗試顏色的噴與點,體驗聚和散的感覺。

3、師生對學生的嘗試練習進行評價。

二、佈置作業,教師強調用不同的工具嘗試表現聚和散。

三、學生製作,教師巡迴輔導。

作業:用各種工具滴(噴)灑顏料,產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學生作品,師生評價。

五、拓展:引導學生欣賞用多種方法制作表現的聚和散的效果,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製作。執教時間:2月23日——2月24日札記:在用噴灑的方法進行作業時,很容易濺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囑咐好學生避讓,噴灑時動作幅度小一些,儘量保持好衛生。

第2課 小圓點的魅力

課型:造型·表現欣賞·評述

課時:1課時

教材分析:本課是上一課的延續,一個黑點在紙中的不同位置,會給人不同的感覺,通過觀察和分析、比較,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其中的奧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紙上畫擺放小圓點,體驗各種變化,並組合出各種創意的作品。

2、在擺放圓點中發現有創意的圓組合會產生美感,給自己帶來心靈的愉悅。

教學思路:

本節課教學內容意在讓學生從大自然和生活的萬物中發現圓點的幾種基本形狀:圓面、圓圈;發現圓點在紙上不同的位置,給人不同的感覺,產生基本變化:通過對教材創造性的處理,突出個“玩”字,力求在教學中師生共同創設輕鬆和諧的氛圍,既競爭又合作,共同發現小圓點的魅力,用圓點來創造美。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大自然和生活的萬物中發現線條的幾種變化,發現圓點在紙上的不同位置產生的不同感覺。

教學難點:

讓學生有創意地玩小圓點,用圓點組合出有創意的作品。

教學準備: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內容,收集圓的物品,觀察尋找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圓的圖案。

教具:平面構成“圓點的變化”。學具:彩筆、瓶蓋、鈕釦等圓的東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上課,同學們好!今天的美術課和平時有點不一樣,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教室裏來了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來上這一堂美術課,大家用掌聲表示歡迎。其二、就是唐老師爲大家帶來了一位小夥伴,同學們肯定會喜歡上它的,大家看,它來了-------

展示課件動畫圖片和播放聲音,出現一個小圓點,(說話:同學們,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圓點,我喜歡穿各種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領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變化還能給人產生不一樣的感覺!

在生活中和美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見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稱我爲魅力的小圓點呢!)“同學們,聽完了小圓點的自我介紹,它的自我評價還挺高,那今天,我們就讓小圓點來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

板書:《小圓點的魅力》

二、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在欣賞小圓點魅力之前,必須知道,怎麼樣才能算小圓點?誰能告訴老師,圓該怎麼畫呢?學生來一個畫圓,老師用圓規示範畫圓的方法。當然我們在畫的時候不可能這麼標準,做到儘量而已!老師加於講解:固定圓心,半徑相等長度,旋轉360度就是一個標準的圓了,如果裏面是實心(有色彩)就是圓點,如果裏面空心的那就是圓圈了!那今天我們畫的圓點就是實心的,因爲比較小!所以才叫爲小圓點。

(一)大家看見今天的課題肯定會覺得有點奇怪,小圓點的魅力在哪裏?怎麼體現出來呢?我們馬上就可以領略到啦!老師在黑板上貼好一張白紙,粘上一個小黑圓點,並做從上往下移動,出現三種畫面效果,讓同學們一起來觀察,一起來體驗小圓點位置變化後產生的不同心理感覺,並把自己的感覺提出來。老師出示一個乒乓球,加與示範,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圓點,師生一起進行總結出三種感覺:1.下落感 (懸空的感覺)2.穩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樣,四平八穩。)3.安定感 (沒有地方可以掉了)老師拿出2個小圓黑點,要求同學們在一張白紙上擺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請出2位同學上來進行擺放)並得出以下兩點感覺:4.相互吸引感5.相互排斥感。老師總結:小圓點只要把位置改變了一下,就能產生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在畫畫時,要注意,主體物的位置就象小圓點一樣,位置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畫面和心理感覺!(出示課件,結合美術作品進行講解)(主體物---蘋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學們都知道,所有的美術作品都是由什麼組成呢?點、線、面,哪位同學告訴老師,點是如何變成線的呢?(張貼兩張點的範圖)1.直線、曲線的感覺圓點越密,線的感覺就越明顯,朝一個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條直線,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條曲線。所以點排列在一起會有線的感覺。(師生互動,得出相同的感受)2.移動的感覺圓點從大到小,是一種透視現象,漸變後會產生移動的感覺!(師生互動,得出相同的感受)。出示課件---火車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圓點無處不在,看:出示課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圓點存在的圖片,聯繫生活,從身邊尋找靈感,激發學生創作慾望。(如---衣服、鞋、圍棋、人民會堂燈、藥丸、被子等等!)老師加於講解,並滲透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圖案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