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雖有嘉餚》優質教案(多篇)

《雖有嘉餚》優質教案(多篇)

《雖有嘉餚》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雖有嘉餚》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文言文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能準確地翻譯、背誦全文,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3)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比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一定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1、目標教學法:針對“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目標教學法是課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學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學法: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爲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爲基本方式。

學法:

1、朗讀法:朗讀將貫穿整個課堂,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引起共鳴。

2、品析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品析文章的內涵。

3、討論法: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將從以下六個環節展開教學:巧引入、知作品、齊誦讀、釋文意、析文章、妙拓展1、巧引入

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美食圖片,問學生的第一反應(想吃),再問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嗎?(不知道),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雖有嘉餚》,去品一品這節課要讓我們嚐到哪道美味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知作品

學生彙報課前預習蒐集到的有關《禮記》、《學記》的資料。

(這一環節能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爲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培養了學生基本的自學能力以及蒐集資料的能力。)

3、齊誦讀

(1)範讀:(聽朗讀錄音)

(2)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3)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個人讀、師生評價)

(通過各種方式去讀,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對課文有了整體認知)

4、釋文意

對照註釋試譯文章

出示重點字詞助理解

指名試譯並恰當點撥

同組互譯且參看譯文

(這一環節能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問題: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道理?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說明白這個道理的?(合作探究)(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時本課要讓學生初步瞭解論證思路及類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過難,所以提問題的時候沒有“論證思路”這樣的字眼出現在題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慮到難度較大,所以這個環節安排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

(爲了鞏固加深對“類比”的認識,及時做一道練習題:)

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後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於“教”與“學”的關係,我們可以整理爲: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後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穫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最後教師明確:課文講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6、妙拓展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這一環節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能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最後教師總結:在知識的盛宴中何止“教學相長”這一道美味!我們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品嚐到更多的“人間美味”,以它營養我們求知若渴的頭腦,讓它充實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繪我們燦爛無比的人生!

五、說板書設計

雖有嘉餚

《禮記》

類比引入

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引用作結

本節課的板書是本着簡練、直觀、大方的原則來設計的,體現了本文學習主要內容及道理,使學生一目瞭然,明白易懂。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在教學時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於學生的閱歷,他們還無法在學習與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裏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中,隨着閱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閱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學生能在輕鬆、愉快地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並從中有所收穫,這纔是高效課堂追求的最終目標。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雖有嘉餚》優質教案 篇二

一、設計理念

中學生的閱讀心理過程常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存在必然的先後問題。但是,文言文體決定了學生在這類文體的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序列——先自下而上,後自上而下。《雖有嘉餚》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後一篇,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着語文教學“活動建構”必須切合語文學科規律,更需要切合學生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規律的原則,本節課教學設計活動安排:“讀、譯、辯、評”,課堂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師成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活動爲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1、學生蒐集、整理有關學習的資料,結合自己寫成小短文準備課堂上演講

2、教師上網蒐集、整理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的(也可寫下水作文),與大家共享,並製作成PPT準備在課上展示。

二)課上活動

活動一:讀

形式:個體自讀,放聲,讀到基本能背誦下來。

目標:結合註釋,讀得準,讀得暢。

方法:

①虛詞停頓鮮明如“之、焉、也”,讀出文言的意味。

②語氣舒緩,營造古樸氛圍。

再讀

形式:小組競讀。

目標:看誰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方法:

① 分男女生兩個組。

② 樹立合作意識,齊心協力,不搶不拖。

評比:哪個組讀得好?好在哪裏?

【設計意圖】 朗讀活動中,基於不同的教學目的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前者——個體自讀,旨在熟悉課文;後者——小組競讀,旨在正確、整齊和初步的情感體味。朗讀活動設計體現教學要求的層遞性:只有在學生個體熟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齊讀,並讀出感情。

活動二:譯

形式:個體自譯;同桌對譯。

目標:對照註釋,譯成白話。不能譯的圈出來質疑研討。

探究:質疑講解。

【設計意圖】 面對學生存在文言詞句理解的水平差異,由個別學生的自主發現,從而引導全班學生的發現學習。課堂上在“譯”的活動中不僅關注這些差異,而且利用學習差異作爲一種教學資源——“個體的自主發現”,並以此爲例引發“羣體性的自主發現”。

活動三:辯

出示問題組:

①的中心句子是什麼?

②的體裁是什麼?

③的脈絡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了課文基本內容後,學生的閱讀理解就回歸了常態,既用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對所要讀得內容做出預測,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這段文字內部思路,解讀文本。這時,“辯”成爲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主題的腳手架。

活動四:評

問題思考:從這篇課文內容和語氣看,的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設計意圖】此活動環節關注語文味教學法的亮點——文化開掘。國中學生閱讀理解所加工的信息,不僅來自於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的文字信息,還包括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所提供的信息。我設計的這個問題很有難度,讓學生思考回答前,我做了一些鋪墊。“評”爲學生準確把握主題構建了一個隱形的支架。

三)課下活動

學生利用網絡教學,蒐集的配樂朗讀並聽讀兩遍。

【設計意圖】此活動環節調動學生的感官因素。在目標明確、方法到位、時間充裕的科學安排下,活動感官越多,過程越紮實,活動收穫越大。

《雖有嘉餚》優質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禮記》、《學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並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註釋翻譯課文;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能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2、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巧引入。

1、“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啓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爲國爲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爲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彙報蒐集到的有關《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爲西漢戴聖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爲“經”,把孔子的弟子對“經”的解說稱爲“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容分爲兩大類:一是關於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於禮樂制度的文章。

2、瞭解《學記》。

《雖有嘉餚》節選自《學記》。《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爲孟子的弟子樂正克。《學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係、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闢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餚》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奏。

(1)、讀準字音

嘉餚(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奏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範讀、領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註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5、關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後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爲了用“佳餚”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爲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餚》中出現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啓發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2、用學過的方法預習《河中石獸》

《雖有嘉餚》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繫生活,紮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階段性,七年級年級着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其中所講的很多原則與方法對於今天的人還有很多借鑑的價值。課文節選部分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闡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啓發我們有益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背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這是根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確定的。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國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課標要求體現以人爲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作爲本節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作爲本課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本節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另外,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爲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爲基本方式,中間採用朗讀領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製作簡單的幻燈片。幻燈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創設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學法

1、“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2、品析語言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3、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第三遍小組內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

(1)、讀準每一個字音;

(2)、注意正確斷句;

(3)、儘量讀出感情。

採用花樣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讀,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第三環節、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應以誦讀爲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爲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相機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

(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

(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首先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後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老師用多媒體出示本課重點字詞及句子。最後由學生翻譯課文。

第四環節、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1、你覺得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纔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爲了由“佳餚”、“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4、參考: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第五環節: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學法。教是爲了不教,學會是爲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穫”變爲創造。

首先,師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後,總結本文的語言特點,

1、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

2、有較強的邏輯性。先是以類比強調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自反和自強),最後得出結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最後,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雖有嘉餚》優質教案 篇五

一、目標導學 激發思維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並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繫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二、知識點撥 啓迪心智

(一)基礎 知識,學習積累

1、字詞注音:

嘉餚(á ) 旨(zhǐ) 自強(qiǎng ) 兌命(uè ) 學學半(xià)

2、詞語解釋

雖有嘉餚:即使有美味的菜。雖,即使。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

弗食:不吃(它)。食,動詞,吃,品嚐。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善,好。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頂點。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 。

故曰:所以說。故,所以。

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長,促進。

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音xià,教。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大概,恐怕。

3、背景資料

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 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二)學海導航,要點探究

1、朗讀課文兩遍,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纔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3、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學相長。

4、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開頭作者爲什麼要從“雖有佳餚”寫起?

從“佳餚”寫起,是爲了由“佳餚”、“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 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5、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請談談“教學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啓示?

示例: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纔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就像在平時的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三)質疑問難,找出疑惑

1、自主探索,梳理疑難(個人困惑):

2、互助合作,交流疑難(小組困惑):

三、課時反饋,分享成功

(一)基礎知識與運用。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雖有佳餚 即使

(2)雖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所以 [:學。科。網]

(4)然後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5)然後能自強也 自我勉勵

(6)教學相長也 教和學相互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2、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

(2)是故學 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我勉勵。

(4)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5)《兌命》曰:“學學半。”

《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

(二)閱讀全文,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學學半

甘美 不通,理解不了 教

2、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1)是 故 學 然 後 知 不 足

(2)知困 然 後 能 自 強 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請寫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詩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

教別人的 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四、拓展延伸,展現能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練習。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1)先自度其足(duó)( 量 ) (2)吾忘持度 (dù )( 尺寸尺碼 )

2、翻譯 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只允許回答三個)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歸取之( ) 何 不試之以足( )

腳的尺寸 到、往 腳的尺寸 腳的 尺寸 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