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班數學教案:比較輕重(精品多篇)

大班數學教案:比較輕重(精品多篇)

大班數學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嘗試探索10以內數量組合的不同可能性,發展思維的變通性。

2.分享數的組合經驗,體驗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中、小塑料圈若干。

活動過程:

一、6人遊戲:說明遊戲規則

1.小羊只要站到圈內,就不會被抓住;

2.每個圈內只能站一隻小羊;

小結:每個圈裏站1個人,有6個圈 合起來一共是6只小羊。

二、出現中圈,提問

1.如果拿掉一個圈,還剩幾個圈?小羊還能都站進圈裏嗎?怎麼站?

2.剛剛用了5個圈做遊戲,如果用4個圈,應該選擇怎樣的圈?

3.能不能用最少的圈,把6只小羊都保護起來?選擇怎樣的圈?

三、10人遊戲

1.10個人做遊戲,如果大家都不想被抓住,最少幾個圈?

2.同樣是4個圈,還有其他選擇圈的方法麼?

大班數學教案 篇二

設計意圖:

我們學習數學就是爲了更好的運用於生活中。數學教學如果把“身邊數學”引入教學,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從而促使孩子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發展。因此,我選擇《等分》這一教學活動,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由簡到難把抽象的概念與具體實物產生聯繫,這樣幼兒學得活,易掌握,不僅將一般的認識遷移到具體的事物上,擴大認識面,而且對開拓幼兒思維,培養思維準確性,並激發幼兒數學興趣。

教學目標:

1、理解等分的含義,學習二等分四等分。

2、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3、瞭解等分後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準備:

麪包,兩根一樣大的火腿,刀子,各種形狀的圖形。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二等分和四等分

難點:通過操作引導幼兒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等分的含義,學習等分。

1、教師簡單講故事《兩隻笨狗熊》。

師: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他們長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兩隻笨狗熊。有一天,天氣真好,哥兒倆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兒。他們走着,走着,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塊乾麪包,撿起來聞聞,嘿,噴噴香。可是隻有一塊乾麪包,兩隻狗熊怎麼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點,這可不好辦呀!大黑說:“咱們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小黑說:“對,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可是怎麼分才公平呢?請小朋友幫他們想想辦法?幼:一人一半、從中間分

2、出示“麪包”,個別幼兒嘗試等分“麪包”的方法。

師:請你用你的辦法幫哥兒倆分麪包。請其他孩子觀察,他是怎麼分的。幼:他是從中間分的。

師:對了,從中間分,這樣才公平。

3、教師用小刀切開“麪包”驗證。

師:分開的兩個麪包大小是否一樣?幼:大小一樣

4、小結等分含義。

師:把一個物品分成大小相等的幾份,這種方法叫等分。分成幾份叫幾等分,像狗熊這樣把麪包分成大小相等的兩份叫二等分。

5、出示不同的圖形,進一步理解等分的含義。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這些圖形是幾等分?

(出示桃心形、扇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分別爲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八等分。)

師:爲什麼這些圖形是等分圖形?

幼:它們大小都一樣、形狀也一樣。所以是等分圖形。

師:你怎麼知道它是幾等分?

幼:因爲它們分成大小、形狀一樣的幾份就是幾等分。

師:請你找找哪些不是等分圖形。(出示正方形、長方形、扇形、三角形、圓形。)

師:爲什麼這些不是等分圖形呢?幼:分的大小不一樣、分的形狀不一樣。所以不是等分圖形。

二、幼兒操作嘗試探索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

(幼兒各自選擇圖形,探索等分的多種方法,請幼兒示範講述等分的方法)

幼:我是對摺從中間分的(邊對邊對摺)、我也是對摺從中間分的(角對角對摺)

幼:對摺再對摺、中間畫兩條線。

幼:我的方法是對摺再對摺(邊對邊對摺)、我的方法是角對角對摺。

三、瞭解等分後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1、出示兩根火腿腸先讓幼兒比較是否一樣長。

2、將其中的一根二等分,取等分後的一份與原來比誰大誰小?再將二等分的一份二等分,比一比又怎樣?

3、小結:等分後的一份比原來小,等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

教學反思:

在《等分》這一教學活動中,我以幼兒熟悉的故事導入,把幼兒帶進公平的情景中,使大部分幼兒的興趣很自然的被調動起來。再一個就是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我本着以幼兒爲主體的原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我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圖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個過程下來大部分幼兒的積極參與性還是比較高的,有個別兩三個幼兒不喜歡動腦筋探索,在以後應鼓勵幼兒大膽探索,不要太過於拘謹。

大班數學教案 篇三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探索發現畫面中的模式。

2、嘗試運用3—4種物體進行有規律的排序。

3、體驗與同伴合作設計模式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繪本《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

2、1個城門、1封信

3、操作材料:彩鏈、彩色圓片、彩色組塊及各種形狀

活動過程:

一、繪本情景導入,探索發現模式

1、情景導入,引出活動

2、觀察畫面,引發幼兒對模式的興趣

(1) PPT1—2(引導幼兒發現aab模式)

師:公主出發了,到了城堡,發現門是鎖着的。

師:那鑰匙在哪裏?去問問這棵大樹吧。(提出要求,從畫面中找出aab模式)

(一起念着咒語入場回到位置)

(2) PPT3(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發現abc模式)

師:哎呀!前面哪條路才能找到巫婆呢?你發現了什麼?

(3) PPT4(找模式:abb、ab、abc)

二、幼兒操作:做項鍊

(1)提出要求:用彩鏈串一條有規律的項鍊

(2)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3)作品交流分享

三、拓展練習:設計模式

1、提出要求:幼兒分組進行,選擇材料進行模式設計

2、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分享

四、延伸活動分享故事繪本《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

大班數學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爲入國小作準備。

3、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幹什麼”。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彈珠和筷子。

活動過程:

1、交流:一分鐘有多長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謎語請小朋友猜一猜。滴答滴答噹噹噹,會說沒有嘴,會走沒有腿,他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面鍾請小朋友看一看鐘上有什麼?

幼:有數字,還有針師:有幾根針?

幼:3根針師:這3艮針分別有不同的名字,最粗的是時針。最長的,有點粗的教分針。短的叫秒針。秒針從12走一圈就走了一分鐘。那一分鐘有多長,我們請秒針走一圈,我們靜靜的等一等。

2、體驗:一分鐘能幹什麼。

師:小朋友一分鐘到了,你覺得一分鐘時間長嗎?

幼1:我覺得一分鐘有點長幼2?:我覺得的一分鐘有點短總結:一分鐘其實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在一分鐘的時間裏你能做些什麼呢?

幼1:我能在一分鐘時間裏我能折5個紙船。

幼2:我能在一分鐘時間裏寫10個字。

師:小朋友你們是個能幹的孩子,在一分鐘的時間裏做很多事,那麼,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串珠要請小朋友幫忙穿一下,要請小朋友在一分鐘的時間裏看一看你能穿幾個老師說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起動手,老師說停大家就要停下來。你們聽明白了嗎?

(每張桌子上放一珠)幼兒動手操作。

師:小朋友,時間到,請小朋友數一數你穿了幾顆珠子並把它,記操作紙上,記錄在操作紙上。(老師請小朋友,開火車來說一說。)師:小朋友,誰穿的最多?誰穿的最少?

師:爲什麼在同樣的時間裏,有的小朋友穿的多,有的小朋友穿的少?

幼1:有的小朋友,沒有找到串珠的孔。

幼2:有的小朋友一邊做事一邊玩。

幼3:有的小朋友穿的快,有的小朋友穿的慢。

師總結:小朋友講的真好,在同樣的時間裏,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你做事情認真,掌握了串珠的,你就會比別的小朋友穿的多一些。那麼,小朋友你還想再試一次嗎?

幼:想師:還是一分鐘的時間,看一看這次你能穿幾個?能比第一次穿的多一點嗎?(全體幼兒進行操作)師:時間到。請小朋友數一數你穿了幾顆,並把它記錄在操作紙上。(幼兒進行記錄)師:誰來說一說。你這次穿了幾顆?你第一次穿的多還是第二次穿得多?爲什麼?

幼:因爲第二次我找到了找到了方法,加快了速度。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

師:對了,只要我們小朋友,在做事情的時候,找到方法,加快速度,你就能比別的小朋友快。

師:剛纔小朋友在一分鐘的時間裏,做了一件事,現在老師要請小朋友用3分鐘的時間完成3件事,你們想挑戰一下自己嗎?

幼:想師:第一件事,你們要穿5顆珠子。

第二件事,要用筷子夾8顆彈珠第三件事,要套8個回形針。(一個一個串連起來)看一看那位小朋友能在3分鐘的時間裏完成所有的事。,在做事情的時候,先想一想你要先做什麼?老師說開始的時候大家一起動手。(幼兒在老師的指令下開始操作)師:時間到,3件事全部完成的小朋友請舉手。

師:你來說一說,爲什麼你能完成了3件事?

幼:因爲我,速度快,不和別的小朋友講話。

師:你真棒。老師希望所有的小朋友要向他學習,做一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師:我們小朋友在一分鐘時間了可以穿5個珠珠,夾8個彈珠、套8個回形針,那大人在一分鐘時間裏可以做什麼事呢?老師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老師播放PPT)

●一分鐘人能跑200米。

師:你們知道200米有多遠嗎?

●一分鐘人能踢毽子100多個。

●一分鐘人能包30個大餛飩。

師:在相同的時間裏做同樣的事情,因爲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果也會不同。

活動反思:

上課鈴響起,在與學生問候以後,讓學生坐端正,不能發出丁點聲音,接着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你覺得一分鐘長嗎?在一分鐘內你能做什麼事情?在遊戲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後,巧妙的從同學們的切身感受遷移到課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抓住重點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爲朗讀打下基礎。在仔細品讀後,我決定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爲朗讀的亮點。但要讀好這兩次嘆息,聯繫上下文揣摩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前提,也是基礎。因此,教學中我以幫元元找回分鐘爲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爲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語言。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後體會,再帶着體會到的感情朗讀。在追趕公共汽車一幕時,結合插圖,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再抽學生表演,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兩次嘆息時,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結合實踐,課外延伸。在學生找到元元遲到1分鐘的原因後,讓學生改編課文《元元的明天》。由於前面的閱讀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編的課文中學生順理成章地點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遲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時間,一分鐘也不能多睡。自由說話,你想對元元說什麼?我扮演成元元,這樣我和學生反覆扮演角色,學生在教“我”珍惜時間的同時,自己在無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

小百科:分鐘,表示時間長度的詞語,一分鐘等於60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