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教案【精品多篇】

《在山的那邊》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從朗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此詩情感,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藝術形象所蘊含的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示範法朗讀法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以人生爲主題的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一起看此詩前面的導語。(生讀)童年時代,誰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尋找大海嗎?這是一段能啓發我們思考的導語,是沒有進入詩歌以前給我們每位讀者留下的一個問題。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既然是詩歌,我們就需要了解創作者及其創作的背景。因爲詩往往都是作者自己一定時期的情感體驗的表達。詩的作者叫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關於創作的時期,王家新說到《在》是我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這首詩的創作起源於童年體驗,童年的生活經歷促使他創作了這首詩。王家新出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他的父母爲中國小教師,從小隨着父母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詩人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界充滿好奇的少年。詩開頭的兩句,可以說正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三、之前我說過,課堂是需要每個人的參與,下面我們找同學爲大家做示範性朗讀。

幻想huàn凝成níng癡想chī一瞬間shǜn

四、(肯定後)全班齊讀,準備好在學完後再各自朗讀。每個學生都應該在詩的字裏行間感悟到了些什麼,也應該能初步感知此詩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全詩共一二兩部分。首先,我們要弄清兩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於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這裏的“海”是指什麼含義呢?

明確:

(1)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指重重艱難險阻。

(2)“海”也有自己蘊含的意味,是指理想境界。這樣的探究,我們發現了“山”與“海”的深層含義,也就不難領會詩歌傳達的情感?也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會實現。

五、詩人巧用羣山和大海這兩個具體的形象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翻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這首詩“山”與“海”都具有“象徵意義”,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象徵手法”。所謂“象徵”就是用具體的東西表達事物的某種意義。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領悟這首詩的象徵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

六、下面我們分詩節理解這首詩

1、第一詩節

(1)第一詩節是從作者童年的一次生活經歷說起,小時候我會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癡想”就是發呆地想,也即是說童年的“我”有什麼樣的願望?

明確: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山區,想要追求新的天地,這種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世界的願望已達到癡迷的程度。

(2)是母親指點了我的理想,喚起了我的嚮往。“於是-----零分”這裏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明確:

(1)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2)“鐵青着臉”這是擬人手法,“鐵青着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所謂“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小時候的“我”認識膚淺,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後來明白這都是幻想。

2、第二詩節

(1)第二詩節,詩人長大了,才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很遙遠,但並非虛無縹緲,“凝成”在這裏即是指經過一定努力才變化而成,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撓地奮鬥,最終會看到海的。

(2)這裏“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紮根於我心中的種子比喻什麼呢?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明確: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但就是這媽媽的一句話使我的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不可動搖,“我”是一次次失望,但還是一次次地鼓起了信心,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海潮是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也即是說詩人一直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這種信念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枯乾的心靈”比喻什麼呢?比喻失去理想的心,疲憊失望的心。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3)最後詩人發出自己內心的堅定的信念,“翻過無數座山,終會攀上一座山頂”,“那座山的那邊,就是海,是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也即是告訴我們每位讀者什麼?

明確: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說明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會給你興奮和驚喜。

七、齊讀此詩,再次感悟情感。

八、佈置作業

熟讀此詩,完成課後習題

課後反思

現代詩歌以感悟情感爲主,此教學設計能體現這個宗旨,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充分領會了全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注重把握意境,教學重點突出。大量地朗讀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由朗讀促理解,這是詩歌教學最實用的教學策略。從課堂信息的反饋看,教學效果良好。如果配合以音像資源,將學生帶入所營造的詩的意境,相信課堂將更加精彩。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掌握重點字詞“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等。

⑵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

加強合作學習指導,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⑵樹立理想,培養爲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朗讀詩歌的主要方法,背誦詩歌。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爲什麼會這麼想?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文章,感受內容

一讀,辨字音。重點字詞: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二讀,知大意。給詩歌另擬個小標題,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裏娃的夢……

三讀,理內容。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主要內容,例如:

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第二節寫我追尋心中的海;

第一節寫我童年的嚮往和困惑,第二節寫我長大後的感悟和信念;

……

朗讀方法可多樣化。自由朗讀,齊讀,男女分節讀等,可視情況靈活運用。力求以形式豐富的朗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對詩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體的印象。

三、細讀課文,質疑探究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細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爲什麼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這裏的‘種子’是指什麼?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山的那邊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爲什麼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詞佳句賞析,例如: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因爲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堅強了。

四、精讀課文,設計腳本

好詩不厭百回讀。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例子:

哦,山那邊/是海嗎?(“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先由學生獨立設計,小組內交流、試讀,然後在班級展示。

明確:第一節情感變化爲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節情感變化爲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最後融合全班的設計成果,聲情並茂地朗讀全詩。

五、體驗與反思

經過這樣反覆的朗讀,你們明白了詩中的“山”和“海”象徵什麼嗎?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六、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背誦全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 篇三

指導思想

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二、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三、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由談“夢”導入新課

1、教師充滿感情的說: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多夢的,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是做一個探索自然奧祕的科學家?還是做一個周遊世界的旅行家?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馳騁賽場的運動員?揮毫潑墨的書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學家……,下面請同學們談談你的夢想是什麼?

2、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二、教師小結:剛纔同學們都各自談了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今天我們所要學的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是敘述了一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夢想,敘述他對大海的嚮往,並且一直不停的追尋着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山的那邊》,看看這個孩子到底在尋找什麼?

三、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

1、放聲朗讀。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怎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例如:“想望”這個詞就要讀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時由於“隱祕”的限制,因此讀的時候要儘可能的讀得輕一點。

“哭着回來”則要讀出“我”的傷心。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既要讀出“我”的失望,同時還得讀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再讀課文

六、展示課件,教師有感情的範讀課文

畫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遠山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羣山,朦朦朧朧的,同時配以《二泉映》的樂曲,並閃出課題《在山的那邊》。

畫面2、教師邊有感情的範讀課文,邊閃出字幕:“小時候……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畫面換成電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處貧困的畫面。

畫面3、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樂曲換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切換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鏡頭。

畫面4、教師朗讀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畫面切換成大海。

畫面5、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嗎?”畫面再次切換成深圳美麗的街景,繁華的生活,音樂換成節奏感強的動感音樂。

七、學生跟着課件再讀課文

八、討論作品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形象

明確:我、山、海

九、教師板書:山——海

十、討論山和海各代表什麼?

明確:山羣山困難

海夢想(理想)

十一、簡介作者王家新:從湖北西北部羣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問:誰知道,我國還有哪些作家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

明確:沈從文——從湘西羣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從四川西北部羣山中走出的作家。

賈平——從陝西羣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們爲什麼能從一坐坐大山中走出來?

明確:因爲他們都有不斷克服困難,實現夢想的決心。

十四、走出“羣山”的僅僅只有作家嗎?

明確:不僅作家,還有科學家、藝術家等一切有着美麗夢想,併爲之不斷奮鬥的人們。

十五、討論: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求:儘量具體)

十六、作業

1、用:癡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溼、一瞬間寫一段話,字數不限,但必須有上面所給的詞語和一箇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山的那邊》。

3、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十七、板書設計

山——海

(羣山——困難)夢想(理想)

附:學生習作

我終於見到了大海

705班馮雨晴

小時候

媽媽常常帶我去江邊玩耍

我總愛問媽媽,

江的東邊是什麼?

是太陽的家嗎?

媽媽告訴我:

那裏,是碧藍碧藍的大海……

有一天,

我終於如願以償的見到了海。

海,

它和媽媽說的一模一樣,

碧藍碧藍的海水,

蔚藍蔚藍的天空,

交相輝映着,

在天和海的交界處,

點點白帆……

飛舞的海鷗……

構成了,

一幅美麗的海天一色圖。

夕陽下的大海,

更是燦爛無比:

一切的一切,

都彷彿被鍍上了,

一層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這就是海,

我朝思夢想的大海。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看導語,默讀課文,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2、讀一讀,寫一寫。

癡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溼 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爲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爲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爲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說,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在山的那邊》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山”、“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爲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爲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爲什麼會這麼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情感變化爲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二、研習課文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細讀、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讓我們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問題:

1、“山那邊的山啊,爲什麼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這裏的‘種子’是指什麼?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3、“‘山的那邊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爲什麼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妙詞佳句賞析: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賞析:詩人將大山擬人化了,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2、“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賞析:詩人確信遠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因爲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堅強了。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體驗與反思

經過這樣反覆的朗讀,你們明白了詩中的“山”和“海”象徵什麼嗎?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六

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小黑板。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小黑板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