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原文,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口技藝人用聲響描描摹的幾種生活場景。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和前後照應的寫法。(重點)

3、理解和積累文言實詞。(重點)

4、積累古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副詞,並瞭解它們的區別。(難點)

二、教學方法:朗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練習法。

三、教學道具: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3課時。

五、教學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關於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種聲音,使聽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民間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表演者都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主要運用嘴、舌、喉、鼻等器官發音來模擬各種聲音,比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以增強真實感。

二、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有《鐵崖文集》、《秋聲詩》。《口技》原是《秋聲詩》的序言。《口技》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所收多爲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誌異。

三、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囈()語,夫叱()大兒聲,夫齁()起,中間()力拉崩倒之聲,曳()屋許許()聲,賓客意少()舒,口中嗚()聲,絮絮()不止。

明確: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囈(yì)語,夫叱(chì)大兒聲,夫齁(hōu)起,中間(jiàn)力拉崩倒之聲,曳(yè)屋許許(hǔ)聲,賓客意少(shāo)舒,口中嗚(wū)聲,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據註釋試翻譯課文,師點撥

1、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

京城裏有一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擺酒席請客,

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帷幕中,裏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點撥: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者:……的人。會:適逢,正趕上(課文註釋)。宴: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於:在。廳事:大廳,客廳(課文註釋)。之:的。施:擺放,佈置(課文註釋)。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詞,翻譯時要給不出來。

2、一撫尺而已。衆賓團坐。少頃,

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譁者。

只聽見圍幕裏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散步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準確掌握6個詞:信服 霎時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準確理解2個關鍵句:①“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②“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 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二)能力目標:

1、掌握記敘文一般的閱讀方法。

2、通過讀,抓住細節體會人物感情。

(三)、情感目標:

在體會《散步》一文親情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家庭親情的溫暖。

二、教學重點

1、理解通過細節展現融洽親情的家庭生活情趣。

2、通過朗讀,體會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和曉暢素雅的語言美,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教學難點

1: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美妙背景的作用。

2:對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四、《散步》教材分析

(一)、主題思想:

《散步》一文寫了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思路結構:

《散步》全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總起,交代了散步的地點和有關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 ~⑧):重點寫散步的過程。這一部分又可根據內容分爲三層。

第一層(②)交代母親對這次散步的態度的轉變。

第二層(③ ~⑤)寫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樂趣。

第三層(⑥~⑧)寫產生散步路線的分歧以及解決辦法。

(三)、寫作特點:

本文注重語言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係,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2、含義豐富

“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寫出“我”爲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3、意在言外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4、細節動人

“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摸”這個細小動作,注入了“母親”對孫兒的理解、厚愛和期望。“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是一幅溫馨、明麗的風景畫,這個背母親的細微動作,不只有尊老的含義,也體現出了“我”具有對生命的一種使命感。

(四)、朗誦教學

至少讓學生讀兩遍,要求:

1、將不認識的生字、詞畫出來,通過查字典注音、解釋。可訓練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將自己所畫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查字典後爲大家講解。

2、注意句中、句間的停頓,注意掌握好語速、重音,讀出感情。提醒學生,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輕重和語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連貫,對多音多義字要注意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確認其讀音。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複,語氣要連貫,一般不讀破句。語速處理與文章內容的推進要相互協調。《散步》一文以中速爲宜,第四段應快些,結尾慢些。朗讀時,需要強調的詞句一般要加重語氣。恰當的處理重音,能增強朗讀的感染力量。朗讀重音要適度,不等於一定要“重重”地讀。怎樣讀,要靠慢慢體會。

3、以朗讀的形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五)、整體感知教學

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當起到理解內容,明確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訓練學生整體感知的時候,可用提問法引導思考。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讚揚了什麼?(或者批判了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文章裏哪些句子比較重要?將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義的句子勾畫下來。這樣帶領學生逐層回答,便可順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點。

通過初讀《散步》,進行整體感知,明確以下要點:① 本文通過散步,寫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② “我”是個中年人,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如何③ 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祖孫三代的感情。

(六)、比較閱讀教學

比較閱讀 ,就是在一定的參照系中進行閱讀,比較閱讀有多種方式,如橫比、縱比、類比、對比等通過比較,可使閱讀中已知和未知、舊知和新知建立聯繫。藉助比較,可以發現不同的觀點和同一材料的各種加工方式以及表達上的差異,給學生創造性閱讀提供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系統化、條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學生閱讀速度,這對以後課外閱讀中如何很快地處理衆多繁雜的信息是很有幫助的。

本課書後練習題中要求將《散步》與《送小龜回家》進行比較閱讀,學生第一次接觸比較閱讀的方法,可以不侷限於練習題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蘊含的道理有什麼不同,還可以讓學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蘊含的道理,還有沒有其它的不同點等。總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初步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分析文章。

“新課標”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教師應當利用一切機會實踐這一要求。散步》教學設計示例重點:1. 理解通過傳神有趣的細節,表現一家人互敬互愛、相處和睦的生活情趣的寫法。2. 通過朗讀,體會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和曉暢素雅的語言美,加強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輕聲讀

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音的字,查字典注音。(具體操作參照教法分析1)能把課文順暢地讀下來之後,放聲朗讀。

(二)、指名朗讀

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課文,大家從兩方面評議:

1、有沒有讀錯字音的情況。

2、有沒有讀破句子的情況。

(三)、分組討論

朗讀這篇課文時該怎樣把握語氣、語調?

說明:要邊討論,邊練習朗讀,邊評議。

1、明確本文朗誦的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2、明確“我”的語氣、語調:

①“我”是個中年男子。

②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③散步中,處處表現了“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3、完成討論之後,練習朗讀。

每組推舉一位代表,在班上朗讀,大家評議。評議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注意把握語速、重音。

4、再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然後全班根據前面所明確的朗讀的方法進行評議,選出一名朗讀的同學。

(四)、交流本文的心得

下面題目供參考,可以選擇其中一兩個題目談。(可用幻燈演示題目)

1、這篇課文哪些描寫最令你感動?舉一兩處爲例談談。(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等)

2、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爲什麼?(整體感知)

3、“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和“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這篇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整體感知)

5、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語言?爲什麼?(對語言的品味)

說明:這些問題,不要求都回答,更不宜規定統一答案。學生只要能對其中一兩個問題有所認識就可以了。

注意讓學生髮言時不要脫離課文。教師仍然需要注意自己“導”的地位,注意傾聽學生髮言,及時給予點撥和激勵評價。

這項練習中1、2、4小題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落實在作業本上,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比較閱讀(參見教學分析3,如課堂上沒有時間展開,可讓學生完成讀書筆記,另行安排時間交流)

手段:以朗讀訓練爲基本形式

設計思想: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同時,重視識字、寫字、積累詞語的訓練。

六、擴展資料

(一)、莫懷戚簡介

莫懷戚,重慶人,1966年國中畢業,到四川內江插隊。 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現爲重慶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

代表作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1992年6月),小說記錄了一個自稱大律師的奇人(本是中學教師)依靠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機智,將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會問題層層剝開,如汽車司機戲耍路人、匿名恐嚇電話、棄嬰收養、金錢婚姻、婚外姦情等問題,揭示了當代社會人們複雜的內心世界。

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學術理論,包括哲學、醫學、心理學、精神學、刑偵學、法醫學、社會學、遺傳學、倫理學、佛學等等,可見作者之博聞強志。作品描寫入情入理,且頗富人情味,可讀性很強,在當代推理小說中可謂上品。

(二)、兒童們是真實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不真實的,但是,兒童們是真實的。

有一個孩子在市裏舉辦的家庭運動會的發獎儀式後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我的爸爸是我媽媽借來的……”原來孩子的爸爸因公犧牲,比賽的“爸爸”是媽媽的同事,也是戀人,運動會期間臨時做了幾天孩子的“爸爸”。儘管媽媽千叮嚀萬囑咐,還是被孩子暴露真相,得到的名次自然取消。

清末詩僧八指頭陀有詩云:“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角笑,打亦不生嗔。對鏡心常定,逢人語自新。”我最愛看孩子們做遊戲,認真,投入,絕對遵守規則,不耍賴,不狡辯,一臉汗水,滿身塵土,發自內心的快樂洋溢在每個人的周圍。這一切在真假難辨的成人世界裏是幾乎見不到的。

天下人,孩子最美。每一個成年人誰敢在他們面前說純潔。

(摘自陳傻子《內心的筆記簿》)

(三)、剝 豆

一天,我與兒子相對坐着剝豌豆,當翠綠的豆快將白瓷盆的底鋪滿時,兒子忽地離位新拿一個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將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裏的粒粒可數的豆,我問:“想比賽?”“對”。兒子眼動手剝,利索地回答。“可這不公平,我盆裏已不少了,你纔剛開始。”我說着順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裏。“不,”他按住我的手:“就這樣,我才能試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悅悄悄在我心裏散開。

一時,原本很隨意的家務勞動有了節奏,只見手起豆落,母子皆斂聲息語。“讓兒子贏,使他以後對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覺就慢下來,借拾豆的機會稍停一下。

“在外面競爭是靠實力。誰會讓你?讓他知道,失敗成功皆是常事。”剝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兒手不停,眼卻時時在兩個容器中睃。見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憐愛:學校的考試名次,夠他累的了……剝豆的動作不覺中又緩了下來。

“不要給孩子虛假的勝利。”節奏自然又緊了許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剝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難以比較,憑常識,我知道兒子肯定輸了,正想淡化結果,他卻極認真地新拿來了碗,先將他的豆倒進去,正好滿一碗,然後又用同樣的碗來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贏了。”他朝我笑笑,很輕鬆,全沒有剝豆時的認真和執著。

“是平局,我本來有底子。”我糾正他。

“我少,我就是輸。”沒有賭氣,沒有沮喪,兒子認真和我爭。臉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細想起來,自己瞻前顧後,小心翼翼,實在是多餘了。

七、探究活動

讓學生在筆記本上練習做好句、好段的摘抄和點評。學生自主選擇句段,點評圍繞遣詞造句、畫面的意趣、修辭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展開,言之成理即可。在學生細緻地讀書,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組織分小組發言,評選出“點評高手”在全班交流。爲了能夠控制交流的進度,使交流有條不紊的展開,可按照課文所描繪的三幅畫面進行交流。一方面學生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進行自主閱讀,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探究好句、好段的方法和規律,可以加深對文字的感受能力。應當注意:在這個過程中,重在讓學生髮言,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師發揮“導”的作用,在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難點上加以點撥。切忌教師喧賓奪主,使交流活動流於形式。

1、閱讀填空: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詞語。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隨意地鋪着,有的()有的();樹上的()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也()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

答案:見課文

2、選擇題。

1、“母親”開始想走大路,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要走小路了?( )

A. 因爲小路有意思,好玩。

B. 因爲她看見孫子要走小路。

C. 她怕兒子爲難。

D.因有兒子在身邊,可隨時揹她。

2、“母親”改變主意,說明了這個家庭的關係是:( )

A. 老人總愛遷就孫子,原則性不強。

B. 老人本來沒什麼主見,總愛聽別人的。

C.表現了祖孫三代相互謙讓、團結、和諧的關係。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對“整個世界”的正確理解是:( )

A. 世界就是由“母親”和“兒子”構成的。

B. “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責任極其重大。

C. 家庭生活裏,“母親”和“兒子”是最重要的兩代人。

D. “母親”是老一代,“兒子”是新一代,他們代表了人類的過去和未來。

答案:1.B 2.C 3.D

《散步》板書設計

散 步

莫懷戚

新綠:象徵生命(景物)

起因:母親年紀大,多走走

母親:走大路

經過:分岐 統一

兒子:走小路 菜花、桑樹、魚塘:情趣(景物)

結果: 我和 妻子深感責任重大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知識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閱讀的中心環節;最後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啓示,並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閱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爲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搶答成語:

展示課件一:

學生看圖說成語,比賽搶答——井底之蛙、畫龍點睛、對牛彈琴、守株待兔、掩耳盜鈴、亡羊補牢。

2.導入新課:

剛纔同學們看圖搶答的這六個成語,均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謂寓言,通常採用藉此喻彼的手法,通過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啓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看看這個寓言假託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給予我們怎樣的啓示?

展示課件二,並板書課題。

二.初讀(6分鐘)——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這篇課文同學們作過預習,現在,老師檢查一下朗讀的情況。

1.學生齊讀一遍課文。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馬將(jiāng)胡駿馬而歸使關羽將(jiàng)三萬兵至益陽

墮而折(shé)其髀損兵折(shé)將

2.老師範讀,學生再讀。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此/何遽/不爲福乎?↗

三.再讀(8分鐘)——通文意,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瞭解故事的內容。

1、通文意: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強調下面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展示課件五:

馬無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經過)數月其馬將(帶領)胡駿馬而歸

其子好(喜歡)騎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絕大部分)

2.理關係: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

請指出“塞翁”、“善術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誰?(如果能

啓發學生自己提出,並由此引起爭論效果就更好)

3.析情節:此故事情節可分爲幾個部分,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情節各部分的內容: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4.複述故事:採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進行復述(創造性的複述)課文,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爲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1)展示課件六請男生對照“失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2)展示課件七請女生對照“得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3)展示課件八請男生對照“折髀”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4)展示課件九請女生對照“相保”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四.研讀(15分鐘)——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

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從塞翁對這件事的態度來看,從壞事和好事之間的關係來看。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麼道理?)

討論、點撥: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爲禍中往往隱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着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從“塞翁”能沉着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爲什麼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討論、點撥:因爲塞翁是一個“善術者”,能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他好像洞悉人間世事的變化之玄機,懂得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對這一系列變化,他能處變不驚,沉着冷靜,樂天知命,不因禍福而悲喜,不以得失爲懷。正因爲如此,我們認識事物應當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點撥: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壞事能變成好事嗎?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好事能變成壞事嗎?如果胡人不入侵邊境,壞事能變成好事嗎?“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馬”,“‘塞翁’之子喜歡騎馬”,“胡人入侵邊境”,這些正是好事和壞事相互轉化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知:這則寓言通過假託“塞翁失馬”的故事,寄託了這樣一個寓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簡要板書,見上)

老師可以順勢點撥:這就是“塞翁失馬”這個成語的意思。與此相關的有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還有俗語“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黑體字板書)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別了嗎?

點撥:是的,儘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陷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淖。同時,他那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儘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格調低。

點撥:當外敵入侵時,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報國,死得光榮。而“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顯得消極不可取。這是作者的侷限性所在。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爲此時正是學生迸發創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讀(5分鐘)——聯生活,談體會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塞翁失馬”的經歷?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啓示。

(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討論、小結: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應學會辯證的看問題。

2、對待生活,我們應當積極樂觀,不應消極悲觀,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爲好壞、福禍、利害是相互轉化的,在考慮問題時,我們應當考慮周全,處事要謹慎,要防患於未然。

4.要因勢利導,變禍爲福;要創造條件,把壞事變成好事。

5.現實生活中,身處順境時,我們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憂患,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我們不要氣餒,要安之泰然,處逆不驚。

…………

六.積讀(3分鐘)——背課文,積成語

1.背讀課文。

2.積累成語。

請學生比賽列舉含“馬”字的成語,然後展示課件八,讀記成語。

板書設計:

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

劉安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禍)(福)(禍)(福)

寓意:福禍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國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歐陽修的文學常識,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能根據註釋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節。

2、理清文章脈絡,感受兩個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並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體會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品質,虛心請教,不驕傲不自滿。能聯繫實際,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理清故事情節。

2、難點: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

明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接下來教師引導:“射”是古人常說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但有一個人不以爲意,甚至不屑一顧,這個人是誰呢?(賣油翁)今天我們就學習《賣油翁》這篇課文,一同來看個究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知人論世,走近作者。(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播放PPT補充)

明確: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之一。

他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爲文以韓愈爲宗,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爲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後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

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首先,師範讀課文,正字音,正斷句;其次,學生自讀課文,注意字音、斷句及節奏;然後,分角色朗讀(先小組中分讀,然後請學生自由分角色朗讀);

接下來,評價朗讀情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師指導,從普通話、語氣、情感、神態等方面評價);最後,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

3、疏通課文大意。(結合註釋,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疏通課文文意,並請同學發言,學生間相互評價翻譯,教師訂正。接着,讓學生複述故事,並進行課本劇表演。

(三)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思考問題並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賣油翁對陳堯諮射箭本領是怎麼評價的?賣油翁爲什麼這樣評價陳堯諮的射箭本領?

明確:

(1)“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_,但微頷之。”賣油翁看陳堯諮射箭,放下擔子,斜着眼睛看。看見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對此點頭。

(2)賣油翁認爲:“無他,但手熟爾。”沒有什麼,只不過手熟罷了。

(3)“以我酌油知之。”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陳堯諮對賣油翁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其變化原因是什麼?

明確:態度由反感、惱怒到佩服、認輸。賣油翁看射箭時的冷淡表情使陳堯諮反感,答話時的平淡、輕視更使他惱怒。後來,看到賣油翁從“錢孔”中酌油而錢不溼,不由得佩服、認輸了。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了賣油翁酌油技術如此純熟卻並未“以此自矜”。

3、請同學們思考並回答:賣油翁到底知道什麼道理?

明確:賣油翁知曉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諮和賣油翁。我們乾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諮和賣油翁》,行嗎?課文爲何對陳堯諮的善射寫得簡略,而對賣油翁的酌油情況卻記敘得較詳細?(小組討論)

明確: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諮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諮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諮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_”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着;陳堯諮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採用詳略得當的手法敘事,重點突出。

(四)鞏固提高

通過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對你有什麼啓示?

明確: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我們現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鑽一門學問,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祕,應用自如的。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個故事雖然短小,卻蘊涵豐富的人生哲理,使我們學習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節簡單,但波瀾起伏;文字淺顯,卻韻味無窮。願同學們在閱讀淺易文言文的過程中,擴大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業佈置:據說陳堯諮把賣油翁打發之後,自己一個人在菜園子裏踱來踱去,他在想些什麼?他又會做些什麼?請同學們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人生寓言》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並簡要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瞭解寓言的特點。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瞭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啓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後賞月時心態有什麼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後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爲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爲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爲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爲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爲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爲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閒適”“牢牢盯着”“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啓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爲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爲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爲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爲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啓發。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爲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華南虎》

教材分析:

本詩創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期間。詩人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在桂林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這不僅僅是一隻通常意義上的老虎,而是另一個“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齒”“鐵籠”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當時在幹校的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而自己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異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說:這隻虎與我當時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牆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則深深震撼了 “我”,那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發自“我”的靈魂深處,詩人借虎喻人,全詩讚揚的是華南虎,表現的卻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人格 .

2、培養學生通過鑑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

3、誦讀品味詩歌,瞭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瞭解詩中的衆多形象所表現的深層意義,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

教學重點:

1、學習鑑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徵意義 .

2、朗讀品味,鑑賞詩歌形象 .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評析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意義,字裏行間所蘊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解決字詞 .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畫面,學生根據提示說一句完整的話:

虎嘯、魚遊、雁翔、萬事萬物 ,世界 。

二、初步朗讀全詩,熟悉課文內容

1、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營造氣氛,學生聽讀、欣賞、品味,自行正音 .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朗讀流暢、節奏合理、停頓恰當,語氣、語調符合文意 .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出示思考題

1、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隻具有什麼樣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

2、對華南虎,“觀衆”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衆人行爲有怎樣的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它有着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但它被囚於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廣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園。它本屬於大山與森林,屬於大自然的自由的兒子,現在卻被囚禁在鐵籠裏,供人觀看,呵斥、捉弄,這是一個扭曲生命的環境 .

華南虎有維護尊嚴、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個性 .

有關詩句如: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衆 ,/ 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嚮往自由、追求獨立 .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 /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於壓迫、勇於抗爭 .

2、“觀衆”對華南虎“砸”、“呵斥”、“誘惑”,冷漠粗暴靈魂麻痹,這是一羣沒有獨立人格自我意識的羣體,有時還會助紂爲虐;“我”良知未泯,從華南虎身上感到一種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靈魂被震撼而覺醒 .

四、深層研討,評論詩歌內容

1、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

2、探討詩歌的主旨 .

3、學習這首詩有什麼現實意義 .

4、展開聯想,拓展思路。作者說:“我終於明白……”請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談談這裏蘊涵着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5、聯繫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及“觀衆”“鐵籠”“我”等的象徵意義的 .

教師點撥:

2、詩人以被囚禁在鐵籠中,失去自由還飽受摧殘嘲弄的華南虎形象爲象徵,表現了自己及同類人在艱難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

3、這首詩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時期,那是個最沒有詩意的年代。詩人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隻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那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回到幹校,寫下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這首詩表現中國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應該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啓迪和鼓勵 .

4、省略號隱去了“我”的內心活動,“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作一場靈魂的追問。“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老虎,而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詞說明“我”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那滴血的趾爪,那騰空而去的具有動感的形象,既是“我”對華南虎不屈靈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靈魂的覺醒,它讓 “我”看見了人類的希望。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不羈的個性引起了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它喚起了詩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詩人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奮然前行 .

5、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色彩。象徵,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籠中的華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與之相對的是禁錮自由,代表邪惡的鐵籠。通過兩者之間的激烈衝突,表現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 .

“觀衆”“嘰嘰喳喳”“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這是一羣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羣體。在詩中他們只是一羣蒼白,概念化的符號。他們無恥、卑微、無聊、自以爲是,他們是冷漠、市儈,有時還會助紂爲虐的羣體的真實寫照 .

“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牆壁”作爲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愚昧的大衆蔑視老虎嚮往的“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衆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

“我”也和其他人一樣,隔着鐵柵欄來“觀賞”華南虎。但“我”畢竟良知未泯,從老虎“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憤” 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現世衆生的人格墮落。“我終於明白”,“我羞愧”,“我離開”,“我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 石破天驚的咆哮”,這聲音來自“我”的靈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靈魂的覺醒 .

六、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1、朗讀指導:

第一、二小節以敘述語氣爲主,第三、四小節要讀出華南虎對人類的輕蔑,讀出它內心的孤獨和憂憤,更要讀出它的抗爭,最後一節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讀出作者的羞愧和覺醒後的激憤 .

2、學生自由朗讀,深入品味情感 .

八、鞏固拓展

根據提示自己寫一節小詩。

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積累詞語 .

2、課外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

國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法,品析文章關鍵字詞、語句,體會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把握文章中景物特徵,表達閱讀感悟;

2、指導學生反覆誦讀,注意誦讀時語調的輕重緩急,準確流利地朗讀文章;

3、通過誦讀、批註,體會作者對美麗神奇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生命的讚美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和“圈點批註”,能夠品析文章關鍵字詞、語句,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遣詞造句之妙,學習文章比喻、擬人等修辭的運用技巧;啓發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學生文學鑑賞能力。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誦讀賞析法、合作探究法、圈點批註法等教學方法,同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反覆誦讀,使學生對文章的文辭美、畫面美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理解;

2、圈點批註,讓學生在誦讀理解之後,通過對關鍵字詞、語句進行批註分析,能夠更深入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合作探究、分享交流,分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探討,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對文章內容情感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語:說到“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說“雨”是天使的眼淚,是文人墨客的寵兒。古人寫下了很多關於雨的詩歌,春雨溫柔潤物無聲,杜甫寫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千古名句;夏雨熱烈動人心魄,蘇軾寫出“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傳世佳作……雨在古人筆下被寫得如此多情,這般美麗,那在當代詩人的眼中,它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領略“雨”的魅力。

展示課件並展示圖片素材“春雨潤物圖、夏雨臨湖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受“雨”的多情與美麗,激發學生對“雨”和大自然的認知興趣,同時激起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

(二)作者簡介

學生介紹課前預習的作者情況,教師補充。

劉湛秋(1935—20xx),當代詩人,他的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於表現感覺和情緒,被譽爲“抒情詩”。他兼創散文、報告文學及小說,也是的翻譯家、評論家,曾任《詩刊》副主編。著有詩集《寫在春天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等,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更好得了解作者及其寫作風格,便於對文章的學習。

(三)初步感知,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第1至3自然段,並提出聽讀要求,思考春雨和夏雨都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對“雨”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醒學生關注老師朗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連,感受漢語的聲韻之美,同時聽讀過程中,展開想象,感受文本營造的畫面之美。)

2、學生“圈點批註”春雨和夏雨部分。首先圈點出體現春雨、夏雨特點的語句和關鍵詞彙;然後批註作者在此抒發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閱讀體會,並嘗試有感情地誦讀文段。

(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讀書法應從“找重點語句、抓關鍵詞語、關注修辭”三方面入手。從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動感的形容詞、名詞、動詞入手,同時重點分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文段所展現的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教師配樂朗讀,帶給學生最直觀的聽讀感受,對文本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學生“圈點批註”文本,並深情誦讀,既是對文本的理性認識,又是對作者情感的深入體會。

(四)誦讀品析,合作探究。

文章情感充沛真摯,作者對“秋雨”、“冬雨”的情感又是如何展現的呢?作者筆下情感充沛的語句又應該如何誦讀出來呢?

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誦讀體會,圈點然後分組進行討論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揣摩文中關鍵的詞句。

1、圈點批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圈點體現秋雨、冬雨特點的語句和詞彙;然後批註作者在此抒發的思想情感和你的閱讀體會,並嘗試有感情地誦讀自己喜歡的語句。

2、對比誦讀文章第一、六、七自然段,思考作者對“雨”的人稱變化用意何在?與其他文段相比較,作者的抒情方式有怎樣的變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人稱由第三人稱“她”轉變爲第二人稱“你”,情感抒發更爲直接、強烈。直接抒情,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讚美,對生命、活力的讚頌。)

【設計意圖】學生實踐運用“圈點批註”讀書法,分析文本,品讀文本,體會作者情感。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抒情方式的轉變,以及不同抒情方式的不同表達效果,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五)歸納總結

劉湛秋先生是當代的學者、詩人,他的詩歌往往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的這篇散文也可以算是“文中有畫,文中有情”。

我們在學習文章的時候,要從誦讀入手,通過不斷的朗讀,對文本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感知文中“雨”的不同形象,帶給人的不同感受,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接着要運用“圈點批註”讀書法,關注關鍵字詞、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品析文本,同時寫下閱讀感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作者對自然、生命的讚頌和熱愛。

【設計意圖】梳理文章內容,總結讀書方法,做到一課一得。

(六)佈置作業

1、朗讀品味、圈點批註自讀課本《我的四季》第6頁《夏天的旋律》一文,分析不同節氣裏自然景色的不同特點,分析文章修辭的表達效果,體會作者情感。

2、從《夏天的旋律》中選三五句自己喜歡的語句,做一些批註,寫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