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它很難出現,更難爲人們所見。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成的。它以時間爲序,歷歷如畫的再現了“山市”從生成到消失的過程。這是一片自讀課文,如果學生瞭解了山市這種現象,學習起來應該不困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難點。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可先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和自己手頭的資料自己來理解課文的大意,然後分小組討論,互相溝通,最後以讓學生當小老師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誦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層次,把握敘事線索。

2、積累文言詞語。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儀器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查閱蒲松齡的相關資料,簡單瞭解《聊齋志異》。

2、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瞭解課文大意,自行解決生字,把不懂的詞語劃出來。

第一課時

導入

由“海市蜃樓”的圖片導人。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引出海市蜃樓: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這是一種非常奇異的自然現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區看到過類似的現象——山市,蒲松齡用他的筆記錄了下來,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他的奇妙。

(問:蒲松齡是什麼人呢?)請同學來介紹作家作品,教師作適當補充:

蒲松齡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家庭,早歲即有文名,多次參加省試,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才援例成爲貢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蘇寶應做幕客外,都在家鄉當塾師,終身鬱郁不得志。《聊齋志異》是他用幾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他稱這是他的“孤憤之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它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惡,對科舉制度和禮教也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的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但書中也存在着一些宣傳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觀念和迷信色彩。

整體感知

1、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全班同學一起糾正,然後大家齊讀。

2、指名請幾位學生朗讀課文,互相糾正停頓、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齊讀,讀出感情和氣勢。

5、整體感知:課文寫的是什麼?

疏通文意

小組討論交流,共同翻譯課文,劃出難懂的字詞句。

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第一部分。

1、學生提問,請老師講解不懂的詞語。

2、老師提問重點詞語以及特殊句式,學生回答:

然:可是恆:常常同仁:友人孤:獨。青冥:青天、天空。冥:深遠。

顧:看念:心想近中:附近無何:不一會兒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強。睥睨:城牆上呈現凹凸性的矮牆。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斷句: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3、請一位同學來翻譯這一部分,師生共同糾正。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來當小老師。

由四人小組推選代表做老師,由學生講解課文字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作爲學生,隨時以提問題的方式加以指導。(這一部分內容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把握。沒有完成的內容可以放到下一節課。)

1、重點字詞:

若:像歷歷: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掛起的塵土迷茫無邊。

依稀:隱隱約約,模糊不清。既而:一會兒定:安定,停息。

烏有:沒有。烏通無。霄漢:雲霄與天河。窗扉:窗戶。洞開:大開。

指數:用手指指點着數。裁:通才。只:僅。黯然縹緲: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樣子。憑:靠着。狀:姿態。逾:超過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間:人家、住戶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裝句: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樓五架

詞類活用:樓五架,窗扉皆洞開。洞:名詞用作狀語,像洞一樣。

逾時,樓漸低。低,形容詞用作動詞,降低。

3、一詞多義

然:可是(然數年恆不見)

————的樣子(塵氣莽莽然)

數:幾(見宮殿數十所)

點數(層層指數,樓逾高。)

4、指名請同學翻譯,大家共同訂正。

5、指導朗讀。

作業

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導入

偶見山市奇觀,引人驚異。請你概述山市出現的情況。(複述學過的內容)

請一位同學做小老師,提問上節課學過的重點的字詞句。

探究思考

1、課文是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詞語。

全文以時間爲線索,忽見——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

從中可以看出山市的變化是怎樣的?(快)

2、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3、這是誰看到的?

孫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請找出目擊者心理變化的詞語,想想爲什麼有這種變化呢?

驚疑悟

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

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4、在發展階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樣的?從哪裏看出來的?

“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說明城郭頗有恢宏的氣象。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活靈活現,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

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若失。

5、在高潮階段對危樓的描寫非常細緻生動,危樓是怎樣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樓上有什麼?爲什麼要寫人的活動?

樓是高大、雄偉的。結構簡潔、明朗。

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作者不僅看到山市裏的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山市裏人情風俗的氣息,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增強了觀賞的興趣。

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爲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

6、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敘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聯想和想象以及語言訓練)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稱它爲“鬼市”,你懂嗎?能否用科學解釋這神奇的現象?

大自然是偉大的、神奇的,常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據說人類現在瞭解的大自然還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蘊藏着無窮的寶藏,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現象等着我們去發現,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現象呢?可以告訴我們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學們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學們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嗎?

作業

1、請用自己的筆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繪畫好的同學可以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

2、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課後小結:

文言文一般比較枯燥,學生不喜歡學。讓學生來做小老師,可以比較有效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生做老師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學得很象,先由學生提問,再由老師提問字詞,再提問句子、翻譯、請同學朗讀等,而且會對同學們的回答做出評價,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能力還真是不容小覷。通過這樣一次訓練,也促使他們用心的去學着理解課文,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內容,儘量主動的做到象老師一樣高屋建瓴,心中有數。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2.自由誦讀,揣摩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刻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難點

1.揣摩文中重要語句,加深閱讀體驗;梳理再塑生命的歷程。

2.深入體會作爲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剛從國小升上來很難一下子過渡到國中的思維,課外閱讀知識面窄,沒有學生會主動去涉獵名著、文學知識,沒有閱讀課外書的好習慣,也沒有寫讀書筆記、摘抄的好習慣。這篇課文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能夠體會到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後能夠有所感悟。

課時分配

1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以“瞎子猜字”這個遊戲導入,遊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幻燈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後,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裏,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對於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 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今天, 我們便來共同見證一個奇蹟的誕生,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二、理清 “重塑生命”的歷程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注意: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然後試着完成下列任務:

1.複述課文:莎莉文老師爲“我”再塑生命,做了哪些事?

明確:主要寫了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 和文字。

2.從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海倫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的狀況的語句,摘錄下來讀一讀。

3.研讀賞析:理清“再塑生命”的歷程:(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_ 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海倫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就失去了常人生來具有的視覺和聽覺,甚至也無法用自己的嘴說出自己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心願。由於對外部世界無從知曉,脾氣也變得古怪,動輒大發雷霆。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臨近。我心裏無聲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

②光輝的起點:__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復甦: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莎莉文作爲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一個洋娃娃,在我玩了一會兒洋娃娃之後,在我手掌上拼寫“dll”這個詞。——對於盲聾啞的海倫,要教她知識,談何容易啊。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在這裏,熱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洋娃娃爲道具,用手指遊戲激發海倫的興趣,讓海倫既認識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從此以後,以這種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學會了拼寫“別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愛看電影、電視劇。好的電影、電視劇往往以它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們,令人難以忘懷。作者看了一場戲,過後留給他的是什麼印象呢?這節課我們學習。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詞

鏗鏘 顰 婀娜 蜃樓 屏住

2讀“預習提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描寫了什麼?

明確:描寫了羣衆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

教師補充:京劇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峯,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爲此,我想同學們和老師有同樣的感受,爲生活在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

②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的熱情觀衆和熱情藝術家。

三、閱讀、探究

(一)教師範讀全文

要求學生:

1畫出表現觀衆情緒變化的詞句。

2畫出揭示本文中心的句子。

集體明確後,板書

(二)引導學生體味“膨脹”與“漲”,以此強調“關鍵詞句的含義”。

明確:“漲”是水位升高,這裏比喻觀衆情緒逐漸高漲,呈漸變的狀態。“膨脹”則有激盪起伏之勢,呈熱烈歡騰的狀態。

(三)找學生讀課文1、2段,要求其餘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出場內外的氣氛。

明確:“靜靜的”。

(四)思考討論:

爲什麼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爲什麼強調劇場“人擠得非常滿”?

明確:突出“暑氣並沒有收斂”,是爲了以氣溫烘托觀衆的心情,人們不顧暑氣炙人,爭相觀看梅蘭芳演戲,說明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在廣大羣衆中享有崇高的聲望。

強調公園和劇場“是靜靜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氣氛,是爲了說明觀衆靜候演出開始,表現觀衆對於欣賞梅蘭芳舞臺藝術的渴望心情。有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出,劇場就成了藝術的聖殿。

強調劇場裏“人擠得非常滿”,是爲了說明廣大羣衆衷心喜愛梅蘭芳的舞臺藝術。

(五)速讀第三段

要求:

1畫出兩個比喻句。

2畫出介紹劇情的句子。

討論兩個比喻句的作用。

明確:“蜃樓”、“彩霞”兩個比喻將京劇舞臺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討論:本段關於劇情的介紹,從文章整體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爲什麼?

明確:寫得簡略。因爲本文的中心是讚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熱情的觀衆和熱情的藝術家。《穆桂英掛帥》的具體劇情與這個中心意思關係不大,所以寫得十分概括,免得沖淡了中心。由此,我們大家要注意文章內容詳、略的安排取決於中心的需要。

(六)畫出表現女主角上場時觀衆情緒變化的詞句,畫出描寫女主角歌聲的詞句。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啓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的重大意義。

提示:a使人積極樂觀。b使人鬥志頑強。c使人永遠年青。d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的人爲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一、導學

1、情景(問題)導入

上節課我們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風,這節課我們將沐浴在細密的春雨中,繼續領略春天的美!

2、目標導學

⑴、賞析語言,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抓住特徵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⑵、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

1、學生對課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圖進行賞析。

要求:按照①特徵②順序③語言方面(如:修辭手法、用詞等)幾方面着手。

2、按畫面,分小組進行,五分鐘進行展示。

三、助學

1、春雨圖(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表現了春雨的哪些特點?

明確:牛毛、花針、細絲都有細的共同特點,但又各有個性特點——牛毛多而細密,花針亮而閃爍,細絲柔而綿長。所以,這三個比喻表現了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

②體會“斜”“織”“全”“籠”所表現的內容。

明確:“斜”“斜”字寫出了雨的輕盈,同時又暗寫了“輕悄悄”的“春風”。“織”照應了“像細絲”的比喻,“全”表現了開闊的視野,“籠”準確地寫出“薄煙”的情狀。

③爲什麼樹葉兒會“綠得發亮”,小草兒會“青得逼你的眼”?

明確:經雨一洗,灰塵沒有了,又沾了迷濛的細雨滴,色彩更豔。一個“逼”字讓我們感到被雨水清洗後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們的眼中。

④體會“靜默”二字所表現的境界。

明確:用擬人筆法傳神地寫出了春雨中“安靜而和平”的景象,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段在寫景的層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遠,由靜到動,一幅充滿詩情的江南春雨圖,流露出作者的對春雨的喜愛。

◎總結以上四幅圖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及語言中所蘊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圖畫,從四個側面描繪了春景的美,字裏行間到處洋溢着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讚美之情,這就是寓情於景的表現方法。“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寫景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於景,或借景抒情,是寫景散文的共同特徵。

7、迎春圖(第7自然段)

①“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確:“城裏鄉下”說範圍的廣闊,“家家戶戶”表人數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齡之全。

②“也趕趟兒似的”的“也”照應前文何處?這裏的“趕趟兒”是什麼意思?

明確:這裏的“也”照應前文“春花圖”中花的“趕趟兒”。前文的“趕趟兒”寫百花爭春,這裏的“趕趟兒”寫人在爭春。

③一年之計在於春”句有什麼含義?

明確:寫春天激勵人們把握時機,奮發向上,辛勤勞作,也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要創造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④討論“迎春圖”和前四幅圖畫的關係。

明確:這幅圖畫由景及人,頌揚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如果寫成“舒活筋骨,抖擻精神”,讀起來感覺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一種寫法讀起來給人以動感,後一種寫法讀起來使人覺得呆板。

解說:全篇用疊字17處。疊字的運用,可以放慢句子的節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儘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更重要的是,疊字的恰當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如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摹聲詞“嗡嗡”表現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都極生動逼真。同時讀起來,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韻味。試讀這一句:“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開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連用四個疊字,與“城裏鄉下”兩個對偶詞組結合在一起,造成有規律的三組六頓,讀起來自然形成歡快的調子。在兩個散句之後,再次出現兩個重疊詞:“舒活舒活”、“抖擻抖擻”,在構詞法上又有變化,由AABB式變爲ABAB式,頓時產生一種運動的力感。

8、簡析本文最後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個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麼特點?

明確:“剛落地的娃娃”表現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狀寫春天的美,令人喜愛;“健壯的青年”讚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這三個比喻句能不能顛倒?爲什麼?

這三個比喻句從“娃娃”寫到“姑娘”再寫到“青年”,形象地表現了春天成長的進程,排列有序,不能顛倒。

※解說1:這一部分讚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這個結尾正是對五幅春景圖含義的概括,點明瞭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說2:三個比喻句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句有什麼內在聯繫?

兩者都讚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給予人們以奮發向上的精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勞作的力量,因而人們要抓緊這大好春光,抓緊生命的春天,認真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獲取豐收。但三個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句則着重從思想上啓迪。

解說3:三個比喻句和前文有什麼聯繫?

(1)娃娃新。因爲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

①剛睡醒張開眼是新,山朗潤、水漲起、太陽紅都是新。

②剛從土裏鑽出來的小草,樹上的、草叢裏的花兒是新的。

③泥土的氣息、青草的味兒,甚至空氣、鳥鳴、牧曲滿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個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剛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讓人們爲娃娃的成長辛勤勞動。又是爲了讓人們從娃娃身上,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歡春姑娘的美:

①園子裏、田野裏滿是嫩嫩的、綠綠的、軟綿綿的小草,給人一種輕盈、舒適的美。

②樹上的桃紅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叢中像眼睛、像星星,層次分明,參差錯落,是一種勻稱、和諧的美。

③花叢中嗡嗡的蜜蜂和飛來飛去的蜂蝶,絮花嫩葉中的鳥兒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歡歡樂樂,舒舒暢暢,給全種愉悅的美。

④細雨、薄煙籠罩下的村莊朦朦朧朧,隱隱約約,詩情畫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藍天上放飛的風箏,悠悠揚揚的,激發人們無盡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壯。

①一個“張”字,不僅僅指甦醒,“朗潤”“漲”“紅”等字詞,也不僅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陽的變化,更是指在春風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

②一個“鑽”字,更是春天充滿活力的高度體現。因爲這個“鑽”字,田園綠了,誘得人們在上面盡情地玩耍,誘得人們也充滿了活力。

③一個“讓”,一個“鬧”,一個“眨”,花兒竟相開放,蜂蝶競相追逐,熱熱鬧鬧的景象令人驚訝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這就是春天,這就是充滿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煙般的細雨籠罩下,樹葉仍綠得發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無法抵禦。即使是在上燈的傍晚,那點點黃暈的燈光,也閃射出無法抵禦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這麼一股永恆的魅力!因而,朦朦細雨之中撐傘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勞作,這種執著、這種精神,讓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禦的巨大力量。?於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涌出戶外,擁抱春天,放飛希望。於是,舒活筋骨,抖擻精神,“一年之計在於春”,所有的工夫爲的都是所有的希望。於是,人們簇擁着春天,挽着春天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實現美好的希望。去建設美好的未來。去奮鬥、去追求、去創造。

課堂總結:

本文的寫作特點——借景抒情。作者爲什麼能將春天描繪得如此美麗呢?首先要有細緻的觀察,並且善於積累語言,然後由感而發,才能夠恰當的表達出來:

奮鬥、追求、創造,是春天賦予人們的神聖使命,因此,生活纔有收穫,希望纔會美好,未來纔會輝煌。所以,我們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奮精神,鼓足幹勁,爲人生、爲理想而不懈奮鬥。千萬不要“雄心萬丈,躺在牀上”。

總結

同學們,《春》是一幅精美的畫,它形象生動,姿態萬千,色彩繽紛,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動聽的歌,它曲調優美,節奏歡快,動人心絃,發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興的時候就風和日暖,生氣的時候就雨打雷轟;春天是最富詩意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妝師,把花草樹木、峯巒田野,都裝點得生機盎然,蓬蓬勃勃。其實朱自清留給我們的美文不僅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綠》都是不朽的篇章。課後請同學們再次親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靈中飄揚的那片風景。

四、用學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繪春草圖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的情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春草之多、分佈之廣。

②在描寫春花圖時有實寫、有虛寫,請寫出虛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讚頌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徵,這三個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寫出描寫春天的完整的詩句。(課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織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⑦寫出本文中運用了比喻、排比修辭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時候,上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4)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3、閱讀

(一)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着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着蓑戴着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

①用兩個字概括春雨的特點,體現這兩個字的句子分別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牛毛、花針、細絲的共同點都很細,但也有不同點,請你說說它們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寫植物,只寫樹葉和小草。在狀寫樹葉和小草時用的詞不一樣,爲什麼?

④細雨“密密地斜織着”,“斜織”用得好,爲什麼?

⑤“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着。”所用的修辭方法是_____。

五、評學

1、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②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醞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賣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應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於文中第②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感覺上寫春風的氣息。B、從嗅覺上寫春風的花香。

C、從嗅覺上寫春風的氣味。D、從視覺上寫春風的草味兒。

3、第③句中能跟“輕風流水”應和的是()

A、鳥兒B、鳥兒的曲子

C、鳥兒高興起來D、賣弄喉嚨

4、選出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楊柳風”的作者是________,出處是《________》。

②本段運用的修辭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課文以三個比喻句結尾,請讀讀這三個比喻句,說說讚美了春的什麼,並說說這樣的排列順序與文中的春景描寫有什麼內在聯繫。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着我們上前去。

(1)讚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春景描寫的內在聯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遷移訓練

甲: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

(朱自清《春》)

乙:……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麼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老舍《駱駝祥子》)

1、甲段寫的是□雨,這種雨的特點除“綿綿不斷”以外,還有□、□、□的特點;乙段寫的是□雨,它的特點是□、□、□。(每個方框中只填一個字)

2、甲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寫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題。

預習指導

(1)應注意的正確讀音

祝福 暫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膽怯 即刻 謬種 負疚 形骸

兩頰 窺探 荸薺 訕訕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監生

蹙縮 剝豆 炮烙 陳摶 間或 捺上 不更事

(2)應掌握的詞語

書上的:

朱拓 形骸 訕訕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間或一輪 沸反盈天

補充的:

暫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禮

本站…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煙靄(藹) 走投無路(頭) 形骸(駭)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識

康有爲 四書 送竈 祝福 國子監(監生)

(5)具體語境中理解詞義

投機:談話總是不投機。(見解相同)

他是一個投機取巧的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

躊躇:我在極短的躊躇中,想…… (猶豫)

什麼躊躇,什麼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猶豫的事)

看他躊躇滿志的樣子。(得意的樣子)

儼然:四叔儼然的 陪着。(形容莊重、嚴肅)

村莊裏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這孩子說起話來,儼然是個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嗚咽,說不出話來。(只是)

本來他說要來的,但是沒來。(錶轉折的連詞)

作家作品

課文題解

情節結構

序幕 —— 寫祝福景象

結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 祥林嫂初賣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 再寫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麼?

第一次“祝福:(徹夜幹活 “一人擔當” 能幹 受稱讚)

第二次“祝福:(只能燒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分析要點:

生活悲慘 命運不公

2、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麼變化?

初到魯鎮時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輕,精神還好)

再到魯鎮時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濟,)

臨死前的外貌變化:(被趕出門,成爲乞丐,精神已徹底麻木)

分析要點:

精神打擊一次比一次大 每況愈下

3、討論: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麼將她抓回?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爲什麼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麼?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勞、善良、能幹的勞動婦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爺:

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 ”:

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

小說環境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語文》(人敎版)七年級上冊

課 題: 風 箏

教材分析:

《風箏》敘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帶給“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經歷。“我”向來不愛放風箏,並不準自己的小兄弟放,還有一次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件事到時隔二十年後突然出現在記憶中,竟然如此劇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補救 ,卻已經無濟於事 ,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此後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這篇散文的內涵: 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 精神,還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感慨。

這篇課文的難點很多,學生學起來困難較大,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由淺入深,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

1、知識和能力目標: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啓迪。

(1)積累詞語,掌握“憔悴、嫌惡、瑟縮 、虐殺 、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和比較,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來體味文中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以及從中展現的濃濃親情。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難懂的語句,理解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閱有關魯迅的資料,閱讀《滿天的風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師:備課時可以借鑑總――分――總的思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問題,理解課文。

教學方法:品讀法 點撥法 討論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歌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滿天的風箏》寫了什麼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樣的不同呢?讓我們來學習魯迅的《風箏》,瞭解文章的內容,探究其深刻的內涵。

二、教師板書課題 ,出示目標

大屏幕出示學習目標:

1、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愛真情,獲得思想啓迪。

2、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和比較,

3、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

三、識記字詞

大屏幕出示字詞

讀一讀: 墜 憔悴 盪漾 瑟縮 什物

解釋: 嫌惡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肅殺 訣別

過度詞:風箏時報春的天使,看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爲什麼卻感到驚異和悲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四、讀與思

教師導讀:

閱讀分幾步走,由淺入深。第一步:通過學生自讀,概述課文內容,體會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師示範並啓發提問,學生邊聽邊思考,進一步理解課文。第三步:重點精讀,揣摩疑難語句。

1、學生默讀,要求整體感知課文,思考這篇文章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讀完,分組討論交流問題 ,然後全班交流,教師給予鼓勵。

2、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題

(1)爲什麼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爲什麼說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3)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學生四人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作爲兄長的“我”,小時候認爲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嚴格管束,是爲弟弟好。現在反思起來,當年是因觀念落後所支配,所以說是“精神的虐殺”。對待自己的當年的行爲,“我”深深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而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剖析自己。

學生針對疑難問題、句段齊讀或者自由讀。

教師過渡:這篇文章的難點較多,需要同學麼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內涵,獲得思想的啓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吧課前準備的疑難問題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四人組,合作研討,教師巡視,參與討論。有不同意見,集中全班討論,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問題預設)

1、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爲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3、爲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師必要時給予引導和點撥

教師引導歸納

《風箏》這篇散文籠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內容,可以體會到魯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感悟到中國人的思想行爲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的道理 。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散文,還有什麼收穫呢?你從魯迅身上學到什麼精神呢?

還有什麼問題,可根據時間情況和同學們繼續研討

六、作業(任選其一)

1、把學習這篇散文的收穫寫在練習本上。

2、記敘一件頗有感觸的親情故事來表現自己對親情的理解。

七、小結

《風箏》是一篇表現魯迅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優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這支人情美的頌歌盪漾在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裏,也迴響在風箏被“我”毀壞的“驚慌”、“絕望”的痛苦裏,對“我”“全然忘卻,毫不怨恨”的心靈裏。“我”不愛放風箏,嫌惡放風箏,不許放風箏並傲然離去,認爲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我”急於補過,終於無可補救的“無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愛真情,抒發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學習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薰陶。

八 、教學反思與設想

1、《風箏》一文通過描寫“我”的內疚自責來表現主題,抒發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聽讀課文之後,應提出了頗有建設性的問題——找出能觸動你心靈的句子?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帶有自主性和獨特性,通過品味語言來明確“我”和小兄弟對風箏截然不同的態度,從而體味“我”和小兄弟之間的誤解和衝突,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教育觀。“我”因在二十年後見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無邊的悲哀中。

2、只有激發真情,才能加深體驗。在導入新課時如果以對比的方法來切入主題,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這就激發了學生閱讀慾望,不禁產生疑問:一個孩子竟然被剝奪了放風箏的權利?爲文章奠基了傷感的基調。接着,又通過深情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作業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一篇記述親情的文章,進一步讓學生用心去挖掘、體驗那份親情。

3、通過深入探究語言,才能體會真情。《風箏》一文沒有華麗的辭藻,動人的修辭,但就是這些樸實真摯、白描式的語言,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確實應該把這一點作爲重點來落實,深入文章語言,體悟文章的真情。因《風箏》歷來存有多論,學生的。理解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啓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看法來發表合理、獨特的體會。

4、由於《風箏》故事發生的時代距離現在將近一個世紀,學生無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審視故事蘊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對主題的挖掘尚未到達理想的境界。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聖人”2562週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聖”!這個聖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並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後強調“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學與思的關係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爲什麼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並回答前後三句的關係。理解“仁以爲”。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啓發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於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啓發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穫的是什麼?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麼,今後怎麼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並把它內化爲我們的文化和修養,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

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爲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爲壑(hè),癩(lài)蝦蟆。

掌握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課後記:疏通字詞障礙,採用齊讀、小組朗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然學生反覆朗讀,只只能達到背誦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