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精品多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一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於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麼啓發。關於孔子和《論語》(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預習: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教師明確有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結合課下注釋,串譯課文。

3、瞭解各章大意。

A、“見賢思齊”章:見賢思齊、勇於自省。

B、“三人行”章:擇善者而師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須堅強並且有仁愛之心,並能堅持到底。

D、“歲寒”章:學會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艱難。

E、“子貢問”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強加於別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5、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6、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7、學生跟着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課堂總結: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五、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七、課後反思:

論語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

3、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麼。一個小孩認爲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爲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鉢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爲知”,而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聖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⑴ 各自練讀。

⑵ 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並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爲人的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彙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溫故”是複習鞏固舊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現的人,是不可以爲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2、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彬彬)

⑷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⑸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⑹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⑺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⑻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⑼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後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

六、佈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全文,並把有關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註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瞭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爲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爲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並分別爲大學、中庸做章句;爲論語、孟子做集註。朱注四書,後來歷代朝廷都定爲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註。(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着點讀課文註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⑴ 用於學習態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⑵ 用於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⑶ 用於思想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⑷ 用於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 用於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用於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⑹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國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爲着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國中語文《論語十則》優秀教案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課文。

背誦接龍 篇五

教師指導背誦,要求語音準確、聲音響亮,切忌斷句、破句,並參考朗讀標準,每組十個人,一人背一則,其他組點評,然後四組選代表背誦接龍,一人背一則,不能連續背,接着每組齊背接龍,最後教師打分。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當堂成誦,但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