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化學教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教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學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會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會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環境問題貫穿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知識內容可發展、適用年級可擴大。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這章中介紹了“汽車尾氣”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學了有機物的初步知識後介紹了“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九年級學生馬上就要進入高中學習,高中學生可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擴展研究。他們可以在學習了更多的化學知識後,對環境問題的有更多的、更深的瞭解。也就是說,國中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可以爲高中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本節課起到的是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爲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2、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3、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通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爲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爲,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引入課題

通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爲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3、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啓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4、佈置作業

(1)必做題:

A、每個同學通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

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通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境現狀分析”爲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學教案 篇二

實驗目的

1、通過讓學生親自做鈉及化合物性質的實驗,使學生加強對鹼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實驗重點

1、通過實驗鞏固對鈉及化合物性質的認識。

2、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難點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初步培養其設計實驗和評價實驗的能力。

實驗用品

試管、試管夾、燒杯、膠頭滴管、鐵架臺、酒精燈、藥匙、濾紙、粗玻璃管(10mm×10mm),帶導管的橡皮塞、鉑絲、藍色鈷玻璃、鋁箔、火柴、小刀、水槽、鑷子、蒸發皿、細長玻璃管、脫脂棉、氣球。

鈉、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體及溶液、BaCl2溶液、稀鹽酸、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

實驗形式

單人單組

實驗過程

[引入]本章我們主要學習了鈉及化合物性質。本節課我們通過具體的實驗來對這些知識加以鞏固。

[板書]實驗三鹼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內容。

[板書]一、鈉的性質。

1、鈉與水反應。

2、鈉在空氣中燃燒。

二、過氧化鈉的性質。

1、Na2O2與水的反應。

2、Na2O2與CO2的反應。

三、Na2CO3與NaHCO3的性質。

1、NaHCO3的不穩定性。

2、Na2CO3、NaHCO3與酸的反應。

3、Na2CO3與NaHCO3的鑑別。

四、用焰色反應檢驗Na+、K+、Cu2+。

[提問]1、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試管中爲什麼不能有氣體?

2、在NaHCO3加熱分解的實驗時,爲什麼要先將導管移出燒杯,然後再熄滅酒精燈?

3、做好焰色反應的關鍵是什麼?

[注意]:

1、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金屬鈉。

2、實驗中所取鈉塊不得超過黃豆粒大小。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思考]:

1、如果將鈉與鹽酸溶液反應,鈉是置換水中的H,還是置換HCl中的H?

2、一開始我們發現Na用煤油保存,經過以上一系列的對鈉的性質的研究,你能說出爲什麼嗎?

4、用鹽的固體或溶液做焰色反應的實驗時,何者現象更明顯?

[佈置作業]填寫好本次的`實驗報告,並能熟練地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

(2)瞭解某些元素(如鈣、鐵、鋅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3)瞭解人是如何攝取這些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運用多種手段(特別是網絡)查找資料,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有用信息。

(2)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化學科學的發展在幫助人類戰勝疾病與營養健康方面的重大貢獻。

(2)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用一分爲二的觀點看待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無機鹽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教學難點】

1、瞭解某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確認識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坩堝鉗、酒精燈、10%的稀鹽酸、魚骨、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等幾類人體必須的營養素,同時瞭解了水和無機鹽也是人體必須 的營養素,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無機鹽的重要作用。

【提出問題】

人體生長過程中需要6種營養素,根據營養素的組成元素,你認爲人體中含有哪些元素?

【學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體內有H、O兩種元素,由糖類的組成可知人體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質的組成,可知人體內含有N 元素。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97~P98,並回答下列問題:(問題以多媒體展示)

1、組成人體的元素約有多少種?它們是以什麼形式存在?

2、人體中含量的非金屬元素是什麼?人體中含量的金屬元素是什麼?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區別?它們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

1.50多種,除C、H、O、N以蛋白質、糖類、維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餘都是以無機鹽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鈣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過0.01%的稱爲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稱爲微量元素。

【閱讀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98,瞭解常量元素中鈣、鈉、鉀三種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活動與探究】

師生共同完成演示實驗

取兩根魚骨,其中一根用坩堝鉗夾住,放在酒精燈上燃燒,另一根放在10%的稀鹽酸溶液中浸泡一會,10分鐘後取出。

【交流回答】

學生觀察實驗,描述現象、進行歸納、得出結論:魚骨中含鈣元素。

【提出問題】

鈣元素是人體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體缺乏鈣元素,會得佝僂病和發育不良,還會發生骨質疏鬆,容易骨折。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補充足夠的鈣元素呢?

【學生回答】

牛奶、骨頭湯、綠色蔬菜、肉類、豆類都含有鈣元素。

【歸納總結】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含量較少,但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卻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種是人體必需元素,若人體缺乏,就會生病。

【課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圖片,請學生根據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於缺乏哪種微量元素而導致的。

【提出問題】

同學們,當醫生不能只是看病,不開藥,請問要補碘、補氟應該怎麼補充?

【學生活動】

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說出了許多種做法:如食用海帶、紫菜、碘鹽補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預防齲齒。

【交流討論】

組織並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00的討論題目。

【學生回答】

前後四人一小組,得出結論: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爲元素過量也會得病。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認識了一些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它們主要靠食物攝入,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是我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 篇四

《離子的形成》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瞭解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瞭解離子形成的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討論的方法,將所學知識進行對比。

(2)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和推導思維的方法

(2)通過核外電子排布知識的介紹展示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美。

重點:離子的形成過程、核外電子排布

難點: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離子的形成過程

課時: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知識回顧】

回憶上節課的有關知識內容:

1、如何畫原子結構示意圖

2、金屬元素原子、非金屬元素原子、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得失情況

【練習】

1、請學生上臺分別畫出氫原子、鈉原子、鋁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分析上述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得失情況,並指出得失電子後微粒的質子數、電子數、所帶電性及所帶的電荷數

【導入】上述原子中只有氖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達到穩定結構,其它原子最外層通過得失而達到穩定結構,導致質子數與電子數不相等,呈現不同的電性。我們把這樣的微粒叫離子。

【閱讀】請學生閱讀教材,找出離子的定義

〔講解〕結合教材中註釋①,解釋離子的定義:指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指出:離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和分子、原子一樣都直接構成物質。如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

【閱讀】閱讀教材圖書4-10鈉與氯氣反應形成氯化鈉

【討論】如何區別離子與原子?

〔歸納〕離子是帶電的,原子、分子不帶電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 篇五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並瞭解有關的實驗過程和現象以及注意事項;

根據氫氣的性質瞭解其主要用途;

從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對照瞭解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情感目標

通過氫氣燃燒與爆炸和還原性與還原反應的教學,進行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在講氫氣的性質之前,學生已學過氧氣的性質、製法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確定恰當的知識範圍和實驗內容,使學生了解氫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氫氣的可燃性、還原性及有關實驗現象和化學方程式;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看書進行小結,再通過讓學生做練習題進行鞏固,使大多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點的知識,從而-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它一些建議:

(1)爲使操作方便,節省時間和藥品,氫氣發生裝置宜選用啓普發生器。

(2)爲增加實驗興趣,可在實驗3-4的肥皂水中加入顏色。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學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並記住什麼是布朗運動,知道影響布朗運動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3)知道什麼是分子的熱運動,知道分子熱運動的激烈程度與溫度的關係。

2.通過對布朗運動的觀察,發現其特徵,分析概括出布朗運動的原因;培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從對懸浮顆粒無規則運動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初步接觸到用概率統計的觀點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通過學生對布朗運動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出布朗運動不是外界影響產生的,是液體分子撞擊微粒不平衡性產生的。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反映了液體分子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這一連串結論的得出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

2.學生觀察到的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但它又間接反映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特點。這是課堂上的難點。這個難點要從開始分析顯微鏡下看不到分子運動這個問題逐漸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氣體和液體的擴散實驗:分別裝有H氧化氮和空氣的玻璃儲氣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內盛有淨水、紅墨水。

2.製備好的有藤黃懸浮顆粒的水、顯微鏡用載物片、顯微攝像頭、大屏幕投影電視。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兩個演示實驗: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與另一個玻璃瓶豎直方向對口相接觸,看到二氧化氮氣體從下面的瓶內逐漸擴展到上面瓶內。

2.在一燒杯的淨水中,滴入一二滴紅墨水後,紅墨水在水中逐漸擴展開來。

提問:上述兩個實驗屬於什麼物理現象?這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上述實驗是氣體、液體的擴散現象,擴散現象是一種熱現象。它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而且擴散現象的快慢直接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擴散現象加快。這些內容在國中物理中已經學習過了。

(二)新課教學過程

1.介紹布朗運動現象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發現花粉顆粒在水中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後來把顆粒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質加藤黃、墨汁中的炭粒,這些小微粒懸浮在水中都有布朗運動存在。

介紹顯微鏡下如何觀察布朗運動。在載物玻璃上的凹槽內用滴管滴入幾滴有藤黃的水滴,將蓋玻璃蓋上,放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然後通過顯微鏡觀察,在視場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許多顆粒,仔細觀察其中某一個很小的顆粒,會發現在不停地活動,很像是水中的小魚蟲的運動。將一臺顯微鏡放在講臺上,然後讓用顯微攝像頭拍攝布朗運動,經過電腦在大屏幕上顯示投影成像,讓全體學生觀察,教師用教鞭指一個顆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點爲點,讓學生看這顆微粒以後的一些時間內對點運動情況。

讓學生看教科書上圖,圖上畫的幾個布朗顆粒運動的路線,指出這不是布朗微粒運動的軌跡,它只是每隔30秒觀察到的位置的一些連線。實際上在這短短的30秒內微粒運動也極不規則,絕不是直線運動。

2.介紹布朗運動的幾個特點

(1)連續觀察布朗運動,發現在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只要液體不幹涸,就看不到這種運動停下來。這種布朗運動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懸浮液不冰凍),永遠在運動着。所以說,這種布朗運動是永不停息的。

(2)換不同種類懸浮顆粒,如花粉、藤黃、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運動,說明布朗運動不取決於顆粒本身。更換不同種類液體,都不存在布朗運動。

(3)懸浮的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顆粒大了,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運動。

(4)布朗運動隨着溫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釋布朗運動的原因

(1)布朗運動不是由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所謂外界因素的影響,是指存在溫度差、壓強差、液體振動等等。

分層次地提問學生:若液體兩端有溫度差,液體是怎樣傳遞熱量的?液體中的懸浮顆粒將做定向移動,還是無規則運動?溫度差這樣的外界因素能產生布朗運動嗎?

歸納學生回答,液體存在着溫度差時,液體依靠對流傳遞熱量,這樣是浮顆粒將隨液體有定向移動。但布朗運動對不同顆粒運動情況不相同,因此液體的溫度差不可能產生布朗運動。又如液體的壓強差或振動等都只能使液體具有走向運動,懸浮在液體中的小顆粒的定向移動不是布朗運動。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響不是產生布朗運動的原因,只能是液體內部造成的。

(2)布朗運動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受到液體各個方向液體分子撞擊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顯微鏡下看到的是固體的微小懸浮顆粒,液體分子是看不到的,因爲液體分子太小。但液體中許許多多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不斷地撞擊微小懸浮顆粒,當微小顆粒足夠小時,它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液體分子的撞擊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書上的插圖所示。

在某一瞬間,微小顆粒在某個方向受到撞擊作用強,它就沿着這個方向運動。在下一瞬間,微小顆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強,它又向着另一個方向運動。任一時刻微小顆粒所受的撞擊在某一方向上佔優勢只能是偶然的,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布朗運動。

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越小,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數越小。布朗運動微粒大小在10-’m數量級,液體分子大小在10-“m數量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明顯,因此,布朗運動越明顯。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間跟它相撞擊的分子越多,撞擊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現得越不明顯,以至可以認爲撞擊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運動不明顯,甚至觀察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