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上冊歷史教案範例【精品多篇】

高一上冊歷史教案範例【精品多篇】

高一歷史教案範文模板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中國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歷史,理解其歷史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總結、問題探究等,鍛鍊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選官、用官制度的時代性,樹立爲國家發展做貢獻的民族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唐的科舉制及其影響。

【難點】

選官、用官制度發展的趨勢。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境式導入法。

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假設: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爲,如果你想有份穩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讓家人過得更好,如果你是個讀書人……你會選擇什麼?同學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漢朝——察舉制

教師引領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並提出問題:在西漢之前,我國古代社會是如何來選拔人才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先秦時代主要還是以“世卿世祿制”爲主,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秦朝時,各級官員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官職不得世襲。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問:時代都是在曲折向前發展的,到了漢朝,又採用了哪種選官制度呢?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從漢武帝元光元年開始實行察舉制,是一種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爲官制度。察舉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不下十幾種。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提問學生: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什麼?考查標準是什麼?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選官的標準是人的品行道德,不看門第和出身。

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展示例子,讓學生加深理解,並引導學生思考:這種選官制度相比於之前,有什麼優點?

學生交流後總結得出:在察舉制下,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士任官的依據。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實學,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或有值得稱頌的道德品質,就有可能成爲察舉對象,從而登上仕途,有利於封建國家的統治。

(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教師展示圖片提問學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選官標準是什麼?

學生回答:九品中正制,還是以德行爲考查標準。

教師安排學生,結合課本自主理解九品中正制,並簡單介紹: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地方設中正官,對當地人物的德才進行評定,區別高下列爲九等。“中正”所評定的品級,成爲授官的依據。

教師多媒體播放關於九品中正制的視頻簡介,並提問學生:看完視頻後,大家思考一下,九品中正制後來造成了什麼不良影響?

學生回答:由於中正官職爲世家大族所壟斷,選官任人唯看門第家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級森嚴的局面。而且其形式是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

(三)隋唐時期——首創並完善科舉制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古詩,並提問:詩中所反映的是什麼?

學生回答:反映的是科舉制,展示的是中舉後的欣喜之情。

教師提問:有同學瞭解科舉制嗎?科舉制是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呢?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得出:士族地主勢力漸趨衰落,庶族地主的經濟實力也得以增強,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統治者爲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採用考查才學的科舉制給庶族參與政權提供途徑。

教師強調重要的易混知識點: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促進科舉制發展歷程的人物圖,包括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總結得出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爲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科舉制的流程以及相關名稱,增強學生理解:

教師安排學生以歷史興趣小組爲單位,用五分鐘時間,思考並討論:科舉制在當時造成了什麼影響?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從察舉制發展到明清時期科舉制的趨勢?

學生交流後,教師總結:使選士和育士相結合,選官的範圍比過去廣泛了一些,不僅爲庶族地主進入仕途開闢了道路,擴大了統治基礎,而且大大__官吏的文化素質,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使選拔人才更加公平和公正;形成刻苦勤奮讀書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但是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以“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成爲統治者鞏固政權的工具;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選官、用官制度的發展脈絡,並總結其趨勢:選官的基礎在不斷擴大,從貴族門閥擴大到庶族平民;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考查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構建知識框架體系。

作業:請學生思考從今天的角度觀察,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鑑?哪些應該拋棄?

新高一上歷史教案 篇二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通史概要:

物質生活與風俗習慣的變遷,涉及到近代和現代兩個階段,包括衣、食、住、及風俗習慣等幾個方面。關於衣的變化,近代受西方的影響,由傳統的長袍馬褂到接觸西裝,後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裝,女子則是旗袍;新中國成立後,從學蘇聯的列寧裝和連衣裙,到國防軍綠裝;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服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食的變化,中國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響下,西餐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關於住的變化,中國傳統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築的影響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關於風俗的變化,近現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近現代中國交通工具的發展,涉及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電車、火車、輪船、飛機等。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是轎子與馬車,民國時期人力車是有錢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普通百姓也無力購買,電車、吃車與人力車曾長期共存。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車才成爲人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電車與汽車才成爲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運輸工具。中國近代輪船業是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得以發端的,中國的鐵路建設在近代的收回利權運動中獲得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機會,中國的民航業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初。此外,郵政通信業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大衆傳媒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其中報刊在近代就已出現,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均有重要報刊,並且極大地推動了這些歷史事件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刊業的發展非常迅速。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與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國電影至今也走過了百年曆程。新中國成立後,電視事業發展迅速,人們的需要和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互聯網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課標要求:

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圖書館、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等資料,掌握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築與傢俱陳設、社會習俗的變化情況;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其影響其變化的因素;通過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特點,培養歸納學習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教師或者網絡提供的相關圖片、史料和影像資料,與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爲什麼近現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運用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再現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場景,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站在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體驗、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學習歷史,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將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置於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之下,認識到它的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認識到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應該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外部的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中國近代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和總的特點。

難點: 結合以前學過的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從中國近現代社會鉅變、西方思想觀念和物質文明不斷衝擊的角度,認識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

教學建議:

本課主要衣、食、住、社會風尚等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在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這些變化一方面說明國門洞開的中國開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攏,反證了明末閉關政策必然導致國家落後的現實;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才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纔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鉅變。由於這一部分的內容和同學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採用多媒體的手段,適量地展現這一時期圖片和影視資料,或以採訪年長者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學內容上緊緊抓住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實施教學。

通過課外閱讀、上網瀏覽、收集實物(如老照片、舊服飾、舊器物)等活動,瞭解相關的衣、食、住、社會風尚等史實,探討影響社會習俗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並認識到,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性,學會站在發展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思考問題。並將收集到的資料與老師、同學交流,或通過歷史知識牆報、班級展覽角等方式展出,與師生共同分享。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資料,瞭解我國服飾發展的簡單歷史,寫一篇關於服飾變遷方面的小習作。或者回家找一件舊服裝(如中山裝或旗袍等),看看它們有哪些特點?你喜歡這些服裝嗎?說出理由。

實踐活動:查找有關菜譜,按照菜譜要求,做一個家鄉的特色菜。記錄操作的過程,並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嚐你的成果,記錄下你的感受。

二、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課標要求:

瞭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以此形成對百年來交通、通訊發展的直觀認識,探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提高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蒐集老照片、文字資料,參觀交通、郵政博物館,以此形成對中國近代百年以來交通和通信發展的直觀認識,學會運用觀察法、討論法、概括法來學習相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是以整個中國社會的向前發展作爲前提的,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必然性。通過比較,認識歷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區在交通、通訊方面與東部發達地區都存在着相當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意義,培養作爲祖國建設者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交通工具發展的表現。

難點:交通工具發展的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設置課前思考題:中國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麼?近代以來的交通工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平時跟親朋好友聯繫的通訊方式都有什麼?知道這些通訊方式是什麼時間傳入中國的嗎?

通過收集有關圖片和社會調查的方式,認識我國近代交通和通訊工具發展變化過程,分析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認識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彼此距離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對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區的交通或通訊工具的使用情況進行社會調查,並完成調查報告,加深對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直觀認識,初步實踐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學習:查找有關自行車發展歷史的資料,繪製有關圖片,並註明相關介紹,認識自行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並在班級展示自己的作品。

實踐活動:與同學組成合作小組,瞭解身邊的歷史,感受時代的脈搏,調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區的交通工具或通訊手段變化情況,並將調查過程和結果寫成報告,把調查的結果和其他地區的學校進行交流,認識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區差異。

三、大衆傳播媒介的更新

課標要求: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爲例,說明大衆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蒐集圖片、文字資料、編寫自己所瞭解的報刊、影視發展史。觀看不同時期的一些優秀影視作品,知道報刊、影視發展的基本史實。通過親身感受網絡,瞭解互聯網的發展概況,認識這些大衆傳媒方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爲例,組織不同小組製作相關教學題材的網頁,或者上網發送一封E-mail或者撰寫小習作《我與網絡》,開闊學生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定消極的影響,作爲一名中學生,應當正確的認識網絡,科學使用網絡。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報刊業走向繁榮和影視事業的發展。

難點:大衆媒體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建議:

設置課前思考題:古代的大衆傳播媒介都有什麼?近代以來中國大衆傳播媒介有哪些變化和發展?報刊、影視、互聯網作爲大衆傳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分別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各有什麼樣的利弊?你認爲目前什麼方式是人們使用最多的傳媒方式?

通過觀看老電影和使用E-mail的實踐等活動,加深對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等大衆傳媒方式的感性認識,並正確對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對互聯網,在肯定它對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要對其弊端有充分的認識和警惕。說明大衆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探究學習:以“網絡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或者《我與網絡》爲題,寫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現狀,並能表達出自己對網絡的看法。

實踐活動:設計一張表格,調查你的同學,使用網絡的情況,寫一份調查報告,並根據你的調查給同學們提幾點關於使用網絡的意見和建議。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 篇三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明清時期,皇權的不斷加強,它上承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內容與本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內容,同屬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內容,學習本課不但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規律,而且還有利於認識這一制度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國體與政體、官僚政治與行政管理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國情、關注民生,激發他們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外,通過學習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學習本課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是: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基礎知識:清朝的軍機處

(2)培養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依據史實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歸納、分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通過設問、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促使學生思考分析歷史問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提問和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本課知識結構

形成學科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

(2)通過學習本課,明清時期專制皇權達到頂峯的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瞭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認識我們今天的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明清時期加強皇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過程

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國中已學過本課的一部分內容,看過少明清時期的歷史劇,對明清史也有一些瞭解。但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側重對歷史現象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缺乏廣度和深度。所以,上課時,把教學內容製成教學課件,通過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動形象,以增加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學習。

三、說教法

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提問式,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教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設立軍機處史實。

四、說學法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師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說教具準備:自制的教學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組織學生通過網絡下載有關歷史圖片,初步瞭解教材的相關內容。

2、思考課後的知識鏈接。

(二)導入新課

情境營造:通過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和展示圖片,最後引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設計意圖: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展示課標及本課具體教學目標(見上)

(三)新課的學習

(2)清軍機處的設立:

清初的中樞權力機構

軍機處的設立:原因、職能特點、作用

總結: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討論回答,師補充)

(四)課堂總結

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於“跪奏筆錄”,完全聽命於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五)達標測試,鞏固練習

例題2、清朝初期,對皇權構成重大威脅的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B、內閣

C、六部D、南書房

(六)佈置作業:P18

歷朝統治者爲加強皇權而不斷削弱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六、板書設計

軍機處的設立

1、軍機處設立的過程

皇太極

康熙

雍正

2、原因:

議政王大臣會議嚴重影響了皇權集中。

3、職能:

4、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