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地理教案 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徵,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1.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爲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瞭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由於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爲了避免重複,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於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爲中心進行。

2.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瞭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佈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於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爲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五.【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佈圖

六.【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係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 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係或巴基斯坦的瞭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國中地理教案 2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瞭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及旅遊資源的分類。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着重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

【教學難點】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境的關係。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遊嗎?談談旅遊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境

1、[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華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築藝術、節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瞭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展示圖片中華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遊與文化

(1)旅遊業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遊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並完成P96活動1

(4)旅遊業的開發與保護因注意些什麼?(視頻播放)

四、作業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旅遊與文化

國中地理教案 3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爲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佈》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後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啓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佈有沒有那麼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踊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麪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並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佈特徵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於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啓發、引導、講解、示範、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麼學”,使學生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爲“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爲“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國中地理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佈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佈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佈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佈。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麼景觀?景觀有什麼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溼,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裏也有善於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爲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爲什麼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纔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麼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爲:終年高溫。

不同點爲: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爲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爲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徵

3、教師活動:

那麼這些氣候類型各分佈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佈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國中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

2.舉例說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瞭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爲例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爲關聯的問題探究活動,說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爲例,瞭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域共謀發展的觀念以及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佈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佈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佔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衛祖國的疆土。這節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瞭解乾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衛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說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於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處於天山和崑崙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

合作探究一: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喀什的氣溫與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乾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成爲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說出它們的分佈特點。

城鎮主要分佈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着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佈。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佈有什麼特點?找出這裏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佈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佈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佈與水源、綠洲分佈的關係。

城鎮主要分佈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着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佈。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爲了開發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

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爲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20xx.94萬噸。

截至20xx年,盆地剩餘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階段仍處於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來源:巴州油地項目研發中心 發佈時間:20xx-11-27 )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麼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

2、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幹線於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幹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爲

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發揮西部地區能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東部地區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麼?

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開發油氣資源應重視環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的能源、環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淨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境壓力。

國中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2、瞭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並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區別它們;

3、理解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的相對性;

4、通過實例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類型;

5、通過分析世界土地資源分佈圖,使學生了解世界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佈概況;

6、通過漫畫、資料等使學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壞的現狀,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使學生理解保護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土地資源”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土地資源的分類方法很多,教材選擇了與實際生活聯繫較多的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主要是通過讀圖讓學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佈區,通過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既複習了前面相關的地形、氣候和自然帶的知識,爲以後學習打基礎,又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部分,教材首先說明了土地與人的密切關係,接着進一步通過一些數字說明由於人口增加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的問題,尤其是耕地減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問題,並進一步通過閱讀資料“巴比倫的興廢”,提出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教法建議

建議利用討論法和講授法,並通過一系列小步子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授課,既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又突出學生活動。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的學習,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1、提問思考:土地有什麼用途?(學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顯示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

3、學生自己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作爲土地資源利用類型的/Article/Index。html>總結,又可以給學生成就感和提高興趣

5、教師總結時可以出示一些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於"土地資源的分佈大勢",首先是使學生明確,土地資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難以使用的各種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對於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土地資源的分佈,可以閱讀課本插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佈圖,由於地圖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圖思維方向,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裏?爲什麼?(耕地多分佈在溫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並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於農業發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那兩個自然帶內?(溫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可以採用實例教學,通過一些數字、實例、漫畫、文章等表現土地對人類的重要性和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種不合理狀況:

1、對於土地與人類的關係,可以利用景觀圖片展示出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土地,必須都在土地上進行,同時土地提供人類生產生活必需的物質等。

2、利用數字計算或通過課文的漫畫、景觀圖片、錄像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說明近些年來土地資源減少的狀況,引導學生分析土地資源的減少主要是由於人口的激增與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歸納出人類破壞土地資源的主要表現。

3、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主要內容需體現人類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或保護的內容。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土地資源的分類,利用保護

【教學手段】

掛圖:世界土地資源分佈示意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分佈掛圖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圖;(2)各種土地利用類型景觀圖片(複合片);(3)需要回答的問題;(4)土地資源破壞1———一組數字及文字資料;(5)土地資源破壞2————漫畫或圖片;

【教學過程】

(提問)我們講到的自然資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資源?(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今天我們研究一種可再生資源。人們都說,萬物土中生,所以我們就先學習土地資源。土地有什麼用?(學生回答)

(板書)一、土地資源的重要性

(承轉)假如你們小組有一塊和學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們將如何利用它呢?請設計一塊土地利用圖,自己定圖例、比例尺、方向等畫出來。(學生分組活動)

(板書)二、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學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顯示學生設計的土地利用類型示意圖,學生講解。

(教師講解,投影片2)根據土地資源利用情況,將其分爲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公交佔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資源嗎?(是土地資源,雖然目前難以使用,但隨着人類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將來可以利用)那麼世界土地資源是如何分佈的呢?

(板書)三、土地資源的利用分佈大勢

(投影片3)讀掛圖(世界地形圖、自然帶分佈圖)及教材P56"土地資源的分佈"圖,回答下列問題:

1、耕地主要分佈在哪裏?爲什麼?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幾個自然帶?

3、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Article/Index。html>總結)耕地多分佈在溫帶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經的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河流經過,可以形成肥沃的沖積平原,並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於農業發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熱帶雨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溫帶草原帶、熱帶草原帶。

(過渡)通過剛纔學習可以瞭解到,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已經被人類利用,但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應用,造成許多問題。

(板書)四、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引導思考)讀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資源的破壞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萬~7萬km2成爲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風蝕、水蝕,每年流水沖走肥沃的土壤250億噸,沙漠吞沒的土地約600萬公頃;

中國耕地退化7。7萬km2,佔耕地總面積的40。1%,其中水土流失佔34。26%,鹽鹼化佔8%,沙化耕地佔1。93%,耕地退化導致低產貧困,甚至威脅到羣衆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條件,甚至成爲"生態難民"。

(投影片5,土地資源的.破壞2)讀漫畫"新增人口住房要佔一部分耕地"、"大難臨頭",漫畫說明什麼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請結合前面的文字資料,大家進行討論。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與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產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積擴大,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們必須要考慮的。請你寫一篇文章或畫一幅漫畫,以提醒人們對土地資源的現狀有足夠的重視或給人們發出警告,應該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設計思想】

對於本章第一節來說,土地資源部分教學應該起到"示範"作用,從講解內容的選擇到講解方法與學習方法,都對以後幾章的學習具有指導和借鑑意義。國中地理教學必須考慮教學內容及與學生實際理解力之間的關係,所以許多內容的學習應該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或圖表資料、漫畫、景觀圖片、錄像、VCD等多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豐富其原有的表象,通過一定量的積累,再達到認識上的飛躍。

對於土地資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能夠了解一些,所以讓學生回答即可,根據學生回答內容引出土地資源的利用分類。但是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更明確這一知識點,所以分組進行活動,自己設計某一塊土地的利用,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對學生作品的展示,給與學生成就感。教師總結時將各組提到的利用類型歸納後用投影打出來,同時輔以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認識,這一點對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對於土地資源分佈大勢,主要以讀圖方法和能力的培養爲主。利用世界土地資源分佈圖,結合世界地形圖和世界自然帶分佈圖,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和影響的。並且培養學生利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讀圖,讓學生說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類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佈,教師有意識的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同時還要通過讀圖讓學生明確土地資源的含義中還有目前不能或難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師的歸納,使同學明確主要土地資源的分佈與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關係,爲今後講解人類的活動提供基礎知識。

對於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主要在於學生了解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原因並能夠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土地資源有限與無限性的認識。最後認識到人類的發展不能夠以犧牲土地資源爲代價。

總之主要是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活動,建立師生互動體系,教師引導思維方向,歸納整理思維的線索和知識的結構,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發現展示,提高興趣,增加感性認識,培養思維品質。

國中地理教案 7

[教學目的]

1、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並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瞭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瞭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並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遊景點的分佈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遊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麼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佈着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位置和範圍、國家

1、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範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麼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麼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佈可稱作什麼?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於什麼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麼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麼影響?(討論)

4、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於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爲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一學生朗讀P55“閱讀”,瞭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遊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遊業

學生自讀,思考:

1、歐洲西部爲什麼能成爲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遊資源?

2、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遊資源

3、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借鑑意義?

4、學生自讀P56“閱讀”,瞭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佈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國中地理教案 8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 歐大陸的位置並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說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師生共同閱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並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徵

5、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徵,而後結合掛圖強化

6、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爲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徵

[作業佈置]

見基礎訓練

第 二 課 時

[複習提問]學生上臺,結合掛圖說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徵

二、亞、歐兩洲的地形

(1) 亞洲的地形特徵

1、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徵的方法

2、師生共同閱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徵

A 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爲主?各代表了什麼地形?並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 觀察提問:亞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佔地面積廣不廣?說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 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峯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 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佈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佈在哪裏?這說明了亞洲的地勢哪裏高,哪裏低?

E 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並設問:爲什麼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羣島呢?(聯繫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說明)

3、通過剛纔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徵,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按上述思路,學生閱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徵,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並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徵:

(1)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爲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佈在南北兩測

5、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佈置]

見填充圖冊

第 三 課 時

(複習提問)

1、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徵?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徵?

三、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並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複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複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複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閱讀P7-8文字,思考說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複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溫和降水的複雜性體現出來

(5) 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羣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溫對比,理解亞洲氣溫差別大

(6) 設問:爲什麼亞洲的氣溫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 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說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乾溼差異顯著

(8) 討論:爲什麼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麼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 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並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溫年較差大?這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徵,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有什麼特徵?夏季吹什麼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麼特徵?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溫的關係

2、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學生朗讀P8閱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 風向 性質 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 蒙古、西伯利亞 偏北 寒冷乾燥 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風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溼熱多雨 帶來大量降水

4、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徵,和亞洲的什麼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複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歐洲的氣候特徵

1、引導學生閱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佈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徵:以溫帶氣候爲主

2、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溫低?夏季誰的氣溫高?誰的年溫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徵:海洋性特徵顯著

(過渡)爲什麼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呢?

3、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說明。

4、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佈圖”上找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佈地區,並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麼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麼氣候特點?

5、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徵。

6、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徵: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佈典型

7、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徵。

國中地理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係,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2、通過閱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調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學會閱讀簡單的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麼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並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說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它們有區別嗎?”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麼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衛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衛星雲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1)結合“沙塵暴”的符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爲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乾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杆、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佈天氣預報。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

【作業】

思考問題: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和氣候變暖有關係嗎?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四、板書設計

國中地理教案 10

教學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了解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觀看錄像等多種媒體瞭解新能源的種類及主要特點,知道世界新能源的分佈與使用概況。初步形成資源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兩大內容,一是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介紹目前正在開發利用中的四種新能源。

在“爲什麼尋找新能源”一段中,首先介紹了主要的能源來源;從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燃料的非可再生性出發,說明尋找新能源的必要性及主要的新能源類型。

對於“核能”,教材側重其能量大、現在的利用情況;對於“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的講述,都側重清潔、可再生性,並簡單的介紹目前的利用情況。

教法建議

對於“爲什麼尋找新能源”,首先應簡單介紹能源的概念,啓發學生思考回答目前人類主要使用的能源,包括水能和礦物燃料,再利用想一想中提供的題目,啓發學生自己分析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說一說,知道的新能源類型。

對於課文提到的四種新能源類型,可以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圖片、錄像、VCD等多種媒體,使學生較爲直觀地、比較深入地瞭解各種新能源的特點和利用情況。對於風能和生物能,應該完成從一般的應用到發電的過程。同時利用比較法使學生更清晰地瞭解各種新能源的特點。如果課時較緊,可以選區本地區比較突出的新能源進行較爲詳細地介紹。 總之,應該以學生直觀的感受爲主設計本課,以知識的瞭解爲主。

教學設計示例1

【 教學重點】利用新能源的意義及主要的新能源特點

【 教學手段】

錄像:大亞灣核電站、沼氣池、太陽能、潮汐發電、風車提水和發電等

計算機課件:(1)世界現有煤、石油、天然氣使用時間表;(2)石油、煤、天然氣污染表;(3)核電站與火電站用原料的比較;(4)我國主要核電站的位置圖;(5)太陽能電站的圖片;(6)風車提水、風力發電圖片;(7)沼氣使用圖片;(8)生態農業示意圖;(9)其它新能源;

【 教學過程】

(提問)學過的自然資源中不可再生的有什麼?(生回答)

(引導)我們講過的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現在地球上儲存的煤油氣還可以使用的多少年呢?見表格

(投影片1)

(講解)爲什麼我們特別在乎這幾種礦產資源呢?因爲使我們的機器能轉、使人類有光明和溫暖,我們稱這種可以提供能量的自然資源爲能源。從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它們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它們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投影片2)煤、石油、天然氣的污染

(承轉)爲了避免污染,同時爲了在現有的能源發生危機之前,人們開始尋找更清潔、可以再生的能源。你知道有什麼嗎?(學生回答)

( 板書)第五節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一、尋找新能源的意義

二、主要的新能源

(引導)這些新能源是怎樣提供能源的呢?先請大家看一段錄像

(大亞灣核電站的錄像)

(提問並出示投影片3)核能發電與煤炭發電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補充總結)核電清潔;原料運輸量小,運輸方便;所以適於建在缺少煤、石油等能源,可是需要能源又很多的地方,如中國的大亞灣和秦山核電站

(投影片4)找兩地的位置

(過渡)核電這麼好,爲什麼我們不多建一些?(生思考回答:有污染、核原料不可再生、需要技術水平高等)那你認爲那種新能源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引入太陽能。

(講解)太陽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每秒鐘接受的太陽能相當於燃燒550萬噸煤炭的能量,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地方利用了太陽能,你知道嗎?(生回答:)但是太陽能有一個不利就是---太分散了,怎麼辦?(生回答:太陽能電池、太陽竈等)

(投影片5或錄像)太陽能利用圖片或錄像

(引導思考)風能與太陽能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你知道最早人們是如何利用風能的嗎?(生回答:航海、風車提水等)

(投影片6或錄像)風能的利用

(提問)不是所有的地方、任何時間都能利用風能的,爲什麼?(沒風的地方或風力小的時候)所以,風力發電應在風大的、較穩定的地方

(講解)有一種能源,人類很早甚至猿人都會用的是(燒樹枝等獲得熱量),在我國廣大農村或世界上一些落後的地區,現在仍然大量使用,這樣會造成什麼問題?(生思考回答:數少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什麼是農村理想的能源呢?

(投影片7或錄像)沼氣的使用

(投影片8)生態農業示意圖

(講解)人們尋找的新能源還有:潮汐發電、海洋溫差發電、垃圾回收發電等

(投影片9)其它新能源圖片

(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講解了許多新能源,其實說"新"只是一個相對的含義,主要是指利用時間較短或不能大規模利用其發電,任何一種能源都有限制因素。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新能源之前,我們還必須要保護和節約利用煤油氣等能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有較多瞭解,可以多啓發學生自己回答,對於一些學生不太明確的問題,比如能源的含義、沼氣(城市學生了解少)等, 教師迎接和錄像等媒體進行講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於開發新能源的意義,從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新入手,從舊知引出新知,同時使學生了解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對於各種新能源的利用情況,採取投影片最好是錄像 教學,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每種新能源的使用過程、限制條件、特點等,最終的結果是使學生認識煤、石油、天然氣資源在目前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使學生有一種資源意識和危機感。

【 板書設計】

第五節 新能源的利用

一、尋找新能源的重要性

二、主要的新能源

國中地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說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爲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溫和?爲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爲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國中地理教案 12

【教學重點】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佈規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佈規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瞭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國作爲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瞭解我國的農業生產。

(板書)第七章 中國的農業

(提問)1.農業生產爲什麼能成爲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明和掌握。

(提問)什麼是農業?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或叫大農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展示)農業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的主要產品並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特別注意補充農業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啓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爲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後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麼生產?(紡織工業)

這種工業生產的原料有什麼?(棉花)棉花是農業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麼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

原料是什麼?(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製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產品)

啓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的五業當中,哪一業最重要?(種植業。所以,狹義的農業就是指種植業)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談起。(轉入第一節的教學)

(提問)什麼是種植業?制約種植業的因素有什麼?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的概念:種植業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麼,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後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麼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展種植業。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爲什麼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後教師概括:因爲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展種植業(轉入種植業的地區分佈)。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爲人類發展種植業最早的地區,並因此成爲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恆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瞭解我國都種植什麼主要作物,在什麼地方種植。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從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滿足上述兩方面條件的地區在什麼地方?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乾溼地區分佈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爲主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半溼潤和溼潤的平原地區。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區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佈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並瞭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佈的地區。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佈:小麥主要分佈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佈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佈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佈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甜菜則分佈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地區。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並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爲什麼?(轉到我國南北農業的差異)

因爲,就是在種植區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着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並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乾溼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爲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並不一樣多,那麼,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係最爲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爲什麼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係最爲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爲天,食以糧爲本;

(2)我國人口衆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3)隨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糧食總產量及其人均值的變化”圖,請學生思考家裏平時吃的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係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爲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於統籌管理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後,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什麼作用呢?

糧食生產是我國的頭等大事,並且,我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們乾脆把我國的所有耕地都用來種糧食,這樣行不行?(不行)爲什麼?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

(小結)

(1)瞭解了農業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學習了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佈和主要農作物分佈;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佈。

國中地理教案 13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瞭解中日貿易聯繫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於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於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麼要說的?學生髮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爲什麼?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並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着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後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徵。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並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着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爲“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佈在那裏?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瞭解。然後提問:日本工業爲什麼分佈在這裏?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佈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並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佈在這裏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藉助於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國中地理教案 14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製作地球儀,瞭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緯線、經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着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髮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探求自然奧祕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藉助經緯度及經緯網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緯網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那麼,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麼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爲什麼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着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人們產生了疑問,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麼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麼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麼樣,並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麼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範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麼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着當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遊,看看證明一個什麼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髮言,教師評價後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是什麼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並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後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最後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麼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祕的志趣;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於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於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麼是地球儀?

2.畫略圖,並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麼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並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爲北,指向南極方向爲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並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在: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着轉動的地軸,以及繪製的經緯網和經緯度,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板書設計師生共同複述本節知識要點,並概括爲“一球三數”“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着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麼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

3.美國的孟席斯經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裏?某兩個風景區的位置是什麼關係?某個地區的範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緯線、經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後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註的度數,它們分別叫什麼名稱呢?作用是什麼呢?

[講授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於多數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採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啓發,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並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啓發研討

1.什麼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3.緯線指示什麼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麼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麼方向排列?範圍是多少?有什麼規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分它們?各用什麼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註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麼特徵?該最大值出現在哪個地區?(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佔的緯度範圍。並根據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於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並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爲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後,並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於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迴歸線、北極圈、南迴歸線、南極圈。看看這幾條緯線所經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範圍等地理特徵,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線”)

讀圖思考,並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麼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麼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爲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爲主,並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誌)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麼方向排列?範圍是多少?有什麼規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分它們?各用什麼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註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麼?

2.全部和大部分位於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於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後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後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後能回到出發地嗎?爲什麼?(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後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後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爲便於學生記住其變化規律,可以概括爲“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國中地理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並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瞭解圖例和註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製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註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複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圖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二)有指向標地圖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蒐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註了北方。)

2.爲什麼有的地圖要標註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複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的地圖判讀,畢竟,對於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爲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鍊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來說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麼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啓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