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知識與技能:

(1)準確區分經線和緯線,能說出經線的特徵。(2)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3)記住南北半球的劃分。

過程與方法:由於教材內容較爲抽象,學生難於理解,所以應採用直觀教學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分析的水平。

(2)通過經緯度變化規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規律又是可以被認識的。

活動重點:經線和經度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活動難點:經線和經度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活動過程一、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範圍等地理特徵,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圖略(課本P7圖1.9經線和經度、經線的說明文明

讀圖思考,並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1、什麼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麼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爲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爲主,並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誌)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麼方向排列?範圍是多少?有什麼規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分它們?各用什麼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註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圖略(課本P7圖1.8“東西半球的劃分”)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麼?

2、全部和大部分位於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於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後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後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後能回到出發地嗎?爲什麼?(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後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3、根據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評價點撥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爲便於學生記住其變化規律,可以概括爲“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當堂檢測四、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球和一球儀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活動課教案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1)掌握地球公轉的概念及特點

(2)知道地球公轉引起晝夜長短變化和四季變化。(3)記住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五帶的名稱和範圍及各帶的特點。

(4 )理解公轉所產生的現象與公轉特點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利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啓發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

瞭解地球公轉的概念、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地球上的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

有關係,對學生進行唯物論與無神論的教育,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活動重點:四季交替、五帶的形成。活動難點:地球公轉產生的四季變化。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地球儀活動過程一、導入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自轉的基本規律,知道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時,週期爲一天在,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地球公轉產生哪些影響呢?

講授新課

同學們,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是傾斜着身子,而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教師出示地球儀說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會產生什麼自然現象呢?

活動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觀察產生的現象。2、投影展示演示比較表

3、教師用地球儀在講桌上分別進行演示,要求學生以學生小組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邊記錄表中內容。

4、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觀察、討論的情況後,教師指出:同學們,通過以上對比演示。正是由於地球在繞日公轉時地軸傾斜,且它的空間指向不變的轉動特點,才使我們在一年內有了現在這樣冬去春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

過渡那麼,一年內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以北半球爲例,進行演示分析。板書季節變化

活動1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最厲害?(中午最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嗎?(引導學生議論發言)使學生認識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進而給學生說明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課本中提到的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點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用大小來說,而是用高低來表述,太陽高度高,也就是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多;太陽高度低,也就是說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少。一天之中我們感到中午比早晚熱,就是中午的太陽高度比早晚高,獲得的太陽熱量多的緣故。陽光直射是指太陽高度爲90度,陽光斜射是指太陽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範文大全 篇二

1、地球的形狀是什麼?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麼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瞭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佈狀況。上並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麼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麼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並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並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纔的方法看看什麼是經線,經線有什麼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麼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後,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爲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麼0°緯線在哪裏,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麼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並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並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麼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爲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爲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爲合適?爲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爲界,把地球平均分爲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註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後,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裏?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爲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後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麼,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爲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爲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範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範圍是0°~360°,但是由於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範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麼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爲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爲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並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爲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爲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反饋練習:

1、關於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 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爲 ( )

A、4萬千米 B、8萬千米 D、4萬米 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劃分經度的起點 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範圍是 ( )

A. 0°和180°之間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 D、20°W以東到160°E

1、關於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20°N未必位於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於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爲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爲兩個相等的半球

2、關於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 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的經度是360° 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爲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並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範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範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三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爲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爲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佈、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七年級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着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國小階段通過其他學科瞭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爲主,其他方法爲輔。聯繫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爲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以自學爲主瞭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瞭解歐洲西部主要的國家和特徵。

3、瞭解歐洲西部發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畜產品。

4、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輔助講解,分組討論,合作突破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43--------46

導入新課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 或旅遊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呢? ( 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歐洲西部)關於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歐洲西部著名的旅遊景點;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這麼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地理位置 )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麼出門旅行,尤其行程 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瞭解歐洲西部的——?(氣候狀況)只有先知其冷暖,纔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 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爲什麼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徵:國家衆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本區主要國家是英、法、德、意等。還有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溼氣流的深人情況。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 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爲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溼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範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於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氣候和農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餘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 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麼氣候爲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 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 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麼好處? 有沒有弊端?

這裏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爲主,多陰雨,熱量少,以畜牧業爲主,荷蘭和丹麥都是世界著名的乳蓄大國。很多國家的畜牧業產值佔本國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這裏盛產柑橘和葡萄,是亞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

學生:閱讀46頁,瞭解歐洲西部農業的特點。

總結應用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了歐洲西部的位置和範圍,瞭解了本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主要國家,還有發達的農業生產。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篇五

《多變的天氣》

課題:多變的天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繫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啓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裏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裏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麼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溫,每天氣溫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裏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裏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麼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纔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颱風等。(圖片展示)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麼氣候有什麼特點呢?誰能說說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髮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着,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纔,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爲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說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瞭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麼我們從哪裏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着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說: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瞭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衛星雲圖,衛星雲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衛星雲圖。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爲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師:帶領學生認識天氣符號。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一個城市出現兩個天氣符號會表示什麼意思呢?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請學生結合圖片說說相關地區的天氣狀況。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活動:根據圖片所示內容,回答問題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僅注意每天的天氣變化,而且越來越關注每日的空氣質量。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呢?

師:出示兩幅不同地方空氣質量的圖片,你喜歡什麼樣的空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生:回答

師: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談天論氣憂空氣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學生看課本自學完成。

師: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從身邊發現問題)

師: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導致的空氣質量問題,及常見的沙塵暴、霧霾等污染天氣圖片。

活動:(學生分四組)

各抒己見獻良策:面對這樣的大氣環境,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討論後交流自己的看法。

鞏固練習:爲下列現象出謀劃策

1、城市裏的汽車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爲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區經常有一些鍋爐房的煙囪黃煙滾滾。怎麼辦?

3、家庭裝修過度,出現頭暈、噁心的現象。

4、建築工地拆除舊房子,沒有防塵措施,造成大量灰塵。

課堂小結:

師:一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收穫很大,請同學們談一談收穫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即收聽收看天氣預報;樹立一種意識,即保護大氣環境。

板書設計:

多變的天氣

一、天氣及其影響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1、天氣預報

2、風力與風向

3、衛星雲圖

4、天氣符號

三、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5

地圖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峯、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着不同的影響。那麼,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徵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爲什麼?

(因爲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爲基準面,B點的高度爲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爲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爲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爲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後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係”。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麼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註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麼由於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麼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註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麼顏色?表示什麼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瞭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着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後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製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佈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製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六

世界居民和國家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佈狀況;瞭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瞭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佈。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後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瞭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佈;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徵、分佈、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佈;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佈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佈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佔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佔54%;

①特徵:膚色、眼色、髮色較淺,頭髮呈波狀,鼻樑高、嘴脣薄;

②分佈: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佔37%;

①特徵: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髮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佈: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佔8.5%;

①特徵:皮膚黑、頭髮捲曲、鼻寬脣厚;

②分佈: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

⑷混血種人種佔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於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佈於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 人種

居民 (板書)

宗教 民族

課後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2、熱帶雨林的危機

3、巴西主要的熱點經濟作物

4、巴西的工業佈局及城市分佈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巴西的地形圖、氣候圖分佈圖,掌握巴西主要的熱帶經濟作物分佈

2、運用巴西的礦產資源圖及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巴西工業區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巴西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農業生產特點、工業特點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熱帶雨林對於全球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教學媒體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盃,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重難點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節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境、熱帶面積廣大。

電腦播出巴西的地形圖(多媒體課件)

讀圖回答:1.二條特殊的緯線:赤道、南迴歸線。

2、巴西所處的溫度:熱帶

3巴西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景觀圖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佔面積的 1/3巴 西高原-----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佔面積的2/3

(提問):(一)。爲什麼巴西是世界上熱帶雨林面積最大國家?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1.地理位置決定。

2、亞馬孫流域經過這裏。(讓學生自己來介紹亞馬孫河並展示圖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帶來大量流水

(二)。熱帶雨林有何作用它爲人類提供了那 些資源?

(活動):學生分組討 論並推選代表舉例說明。

教師提供圖表總結。

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境效益 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巴西是怎樣開發和利用熱帶雨林的?

(活動):由學生出示資料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業部長 2.外國開發商3.當地農民 4.生態學家。(小組成員認領角色,通過討論,然後上臺表演。各小組經過角色之間引起的爭論,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師總結):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二。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看圖9.35請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農作物?分佈在哪一地帶?

結合圖9.33,34圖說明這裏有哪些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有哪些產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膠、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佈於東南沿海一帶。這裏地形平坦,海拔較高,氣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運便利;這裏城市密集,人口衆多,便於就地消費。

總結:巴西大部分國土位於赤道與南迴歸線之間,熱帶土地廣闊,爲熱帶作物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三、民族工業的發展

1、導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較高的國家。它是怎樣發展起來 的呢?工農業生產又有什麼樣的特徵呢?這些是下面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2、閱讀課本,自學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經濟特徵。((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紀中期,種植甘蔗,製糖業興起。(3)17世紀末,掀起採金熱。(4)19世紀初,大量種植咖啡。

總 結:單一生產農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

3、展示“巴西的農產、礦產和工業”圖,觀察該圖,看看巴西有哪些豐富的礦產?分佈在何處?對巴西的現代工業有何影響?(主要礦產有鐵、錳、金、煤等,集中分佈於東南部。富的鐵、錳等金屬礦產, 便於發展重工業;而

礦產的分佈,又影響着工業的分佈在接近東南沿海的礦產地

總結:的確, 依據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巴西的鋼鐵、造船、汽車、飛機等製造業都已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

4、引導:巴西重工業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除靠近礦產地等因素以外,還受哪些因素影響?

提示:從交通、氣候等方面考慮。(東南沿海多港口,便於海上運輸;這裏緯度較高,氣候涼爽宜人。)

5、引導探究:巴西的能源礦產如優質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該怎樣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2)進口能 源。(3)大力發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陽能、風能、潮夕能等。

總結應用

四。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桑巴王國”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熱帶雨林最多的國家,該國鐵礦豐富,工業發展很快,熱帶經濟作物產量佔世界重要地位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一。位置和自然環境

1、位置:緯度位置: 主要位於南半球,熱帶

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

3、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二。熱帶雨林的危機

1、經濟價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氣候

提供新鮮空氣

環境效益 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

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熱帶雨林的保護

三。熱帶經濟作物王國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劍麻

四。民族工業的發展

1、主要城市: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巴西利亞

2、人口和工業分佈在東南沿海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八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祕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爲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繫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爲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爲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爲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爲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爲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瞭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爲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於質疑並勇於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爲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爲代價,讓我們向爲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並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着赤道繞地球飛行一週,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於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麼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後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 複習

小結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範文大全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

2、理解單一產品經濟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在地圖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範圍,讀圖瞭解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佈、生產、出口的情況

課前預習:閱讀教材38-----42

導入新課

我們屬於黃色人種,而他們屬於黑色人種。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麼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難點教學過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請作圖標出赤道、北迴歸線、南迴歸線分別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麼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維度位置的特點是什麼

3、回憶世界人口和人種的分佈,這裏主要分佈着什麼人種。

4、找出主要的國家:尼日利亞,幾內亞,剛果,贊比亞,南非等。

5、這裏很早就淪爲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戰以前,只有本區只有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獨立國家,現在都已經獨立。

6、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網、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7、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形成燦爛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與我們的有很大差別這些差別與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

9、上面我們小朋友的故鄉有了初步瞭解,這是一塊什麼樣的土地?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

學生美麗、富饒、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國家出口商品佔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圖。問:大家發現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麼特點?

單一商品經濟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都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後,許多工業製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爲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問題。

2、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3、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4、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請大家幫我們的非洲朋友想想辦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併爲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兒去了,而且成爲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着他們的生活。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7、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

總結應用

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會更好。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篇十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國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佈,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也是今後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係。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製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佈。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爲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採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啓發、指導爲輔,問題爲情境,活動爲主線”的教學方法。爲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鍊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便於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啓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於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爲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裏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慾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七年級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佈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爲了不教,學是爲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並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 影製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麼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並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製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製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製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並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製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佈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後出示“降水的分佈”。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迴歸線,使迴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二: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並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範圍,然後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迴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於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於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幹極”,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於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佈,明確瞭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係,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能看明顯的規律,並學會了繪製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於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A.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關於降水的時空分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於全年少雨區的是()

①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佈(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爲之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