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語文《靜女》的精品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靜女》的精品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靜女》的優秀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

2.掌握誦讀古詩文的方法,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

3.體味詩中主人公熱烈而純樸的戀情。

4.瞭解詩歌新穎的表現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於物。體會詩歌重章疊唱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掌握朗誦古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感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 品讀鑑賞詩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詩中的重章疊句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會》,這首來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講述了一個小夥子在十五月圓之時,翹首盼望美麗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會的情景。類似的場景在《詩經》中也曾經出現過,那麼詩中的那個小夥子盼來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邶風·靜女》去尋找答案吧。

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 錄音範讀,掌握下列生字的讀音。

姝 (shū) 俟 (sì) 見 (xiàn) 蜘躕(chí chú) 孌(luán) 貽(yí)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 歸(kuì)荑(tí)洵(xún)

2. 學生自讀,並完成下列任務

①勾畫出詩歌中的通假字和不會解釋的詞語,與鄰桌相互提問。

②提問: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什麼?

參考:描述了一對戀人的約會經過。男子按照約定趕到城牆下,卻沒有看見心愛的女子,焦急萬分之時,女子出現了,並且贈送給男子兩件禮物。

3. 學生齊讀,讀準停頓。

三、師生問答,理解內容

提問:詩歌第一章寫了什麼?這一對戀人的性格各有何特點,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明確:交代了一對戀人相約在城牆下,男子如約而至,但女子卻故意躲着不肯出來,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撓腮。“姝”、“愛而不見”表現了女子美麗、調皮、可愛,“搔首踟躕”表現了男子老實、憨厚、癡情。

提問:相會之時,靜女給男子贈送了什麼?男子爲什麼對這些禮物要大加讚賞?

明確:贈送了彤管與荑草。表面上是讚美彤管與荑草,實際是讚美贈送禮物給他的人。原來並不是這些禮物本身有什麼不同,而是因爲它是美人所贈,所以愛屋及烏,紅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裏自然而然變得美不勝收了。正如朱熹《詩集傳》:“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爲美也,特以美人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提問:男子對自己接受的兩件禮物更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明確:按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的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因爲荑草是“靜女”跋涉郊野親手所採,物雖賤而情卻深,在小夥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異”的珍品。

四、結合內容,掌握誦讀方法

討論:本詩在朗讀時應該怎樣讀?

參考:首章開篇兩句要讀出赴約時的興奮得意之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應讀出男子苦等不來的焦急苦惱之情。次章前面兩句要讀出收到女子贈物的高興之情,後兩句則應表達出對心愛之人的讚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異”要表現出對“荑草”的喜愛之情,此時之喜悅尤甚於彼時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貽”則應當讀出得意興奮之情。

五、誦讀體會,探究藝術特色

提問:反覆誦讀 “靜女其姝……靜女其孌……”,你有什麼發現?詩歌爲什麼要反覆地吟唱?

講解:這兩首詩的部分內容反覆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達的意思也很相似,這種藝術手法叫“重章疊句”。通過反覆的吟詠,能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有助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歌的思想感情。重章疊句爲《詩經》所首創,正因爲它在傳情達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廣爲後世詩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問:下面請聽一首流行歌曲,辨別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疊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談談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話》)

明確:歌曲借反覆詠唱“我願(要)變成童話裏你愛的那個天使……”傾訴了對甜蜜愛情的無限憧憬和對心中“童話”的執着追求。

六、拓展訓練,比較閱讀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③,在城闕④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註釋〕①衿——衣領。青衿是周代學子的服裝。 ②嗣——傳送,給予。

③挑、達——形容走來走去的情狀。 ④闕——古代城門上的樓。

1.齊聲朗讀。

2.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①角度不同:《靜女》是從男子角度描寫愛情生活;《子衿》是從女子角度抒發相思之情。

②情節不同:《靜女》寫青年男女的約會;《子衿》寫女子在城樓上盼望戀人。

③基調不同:《靜女》調皮可愛,充滿歡樂;《子衿》纏綿悱惻,哀婉傷感。

④寫法不同:《靜女》主要通過表情神態刻畫人物;《子衿》主要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

共同點:①對愛情的追求都大膽直率。

②感情真摯熱烈。

③風格樸實、清新。

④都採用了重章復唱的手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查找資料,看看《詩經》中還有哪些詩歌大家比較熟悉,把其中的經典詩句摘抄下來,並把它介紹給自己的同學。

國中語文《靜女》的優秀教案設計 篇二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受《靜女》的感情基調:男女主人公純真、熱烈的愛情。

3、通過《靜女》的學習,掌握《詩經》“賦”的表現手法和《靜女》頂真、雙關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課文,體會、感受《靜女》的感情基調,通過《靜女》的學習,掌握《詩經》“賦”的表現手法和《靜女》頂真、雙關的修辭方法,分析、再現藝術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靜女》蘊含的感情,所表達的愛情共性。

《靜女》的朗讀技巧。

教學難點:

《詩經》的藝術特色。

《靜女》人物藝術形象的把握。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回顧第一單元所學內容,導入新單元,介紹《詩經》。

二、《詩經》概況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離騷》,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一)《詩經》的編纂者

孔子刪詩說、王者采詩說、周朝太師編定

(二)《詩經》的分類:

1、體例分類 《詩經》所錄,均爲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爲風 、雅、頌三類。《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 ,大部分爲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爲《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③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爲《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 ,共40篇 。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2、從內容上劃分: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農事詩、燕饗詩、怨刺詩、戰爭徭役詩、婚姻

愛情詩(老師關鍵字詞板書)

(二)《詩經》的藝術特點

1、賦比興(表現手法)

2、《詩經》的句式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爲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迴環往復,節奏舒捲徐 緩。《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於圍繞同一旋律反覆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愛情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也是文學史上永恆的母題。我們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關雎》)來表達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子衿》) 來表達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的愁情恰似蒼茫的秋水,蕭瑟的蘆葦。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首——《邶風?靜女》(板書)

二、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糾正、強調個別字詞的讀音。

姝 (shū) 俟 (sì) 見 (xiàn) 蜘躕/躇(chí chú)孌(luán) 貽(yí) 彤(tóng)管 煒(wěi)懌(yì) 歸(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讀(強調節奏、感情基調的把握)

四、老師範讀。

五、全班再齊讀一次,用3~5分鐘背誦全詩。

六、具體講解(採用提問教法):

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板書:見面前,約會的場景)

1、這一章主要描寫什麼?哪些字詞交待地點人物?

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城牆上的角樓)

2、“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刻畫出男女主人公怎樣的形象?

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頂真:前一句的結尾詞語緊接着作爲後一句的開頭詞語的那種首尾相“頂”的格式,又叫“連珠”、“蟬聯”。

表達作用:結構嚴密、上下銜接、語勢貫通,音律優美(板書)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後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這一章表達“我”對少女怎樣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讚歎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讚歎“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頂真)。

這一章繼續描寫兩人見面後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爲何“我”覺得它“美且異”?

愛屋及烏,凸現單純的愛戀之情。

板書:“彤管”“荑”的雙關作用,

總結:

1、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極富寫實性;

2、隻言片語,卻細膩、傳神地描繪了人物的感情變化:“我”從“搔首踟躕”,焦慮異常到“說懌女美”,愛不釋手;

3、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紹新詩:

著名學者餘冠英先生對此詩曾作了極爲達情傳神的今譯,現抄錄如下供你參考:幽靜的姑娘撩人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暗裏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撓腮。

幽靜的姑娘長得俏,送我一把紅管草。我愛你紅草顏色鮮,我愛你紅草顏色好。牧場嫩草爲我採,我愛草兒美得怪。不是你草兒美得怪,打從美人手裏來。

虛詞積累:

18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爲、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其:①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有,作定語。相當於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左傳?莊公十年》

②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莊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③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祍矣。——《論語?憲問》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詞詞頭。例: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於:

在文言文中,“於”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詞用法。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是不同的。如果“於”字在一個短語或句中前邊是動詞,後邊是名詞(這個名詞是地名)則此時爲“在”、“到”的意思。“遊於三輔”、“舍於其址”;如果在一個短語或句中前邊是動詞,後邊是表示人名的名詞,此時句中的“於”是“向”、“對”的用法。“言於孫權”,“趙氏求救於齊”;如果“於”的前面是形容詞,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臨國也。”“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值得注意的是,“於”用作介詞時,還可以作爲被動句的形態標誌,引進動作行爲的施事。如:

郄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左傳?成公二年》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八、實踐活動:表演

具體要求:一人旁白,兩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據詩歌內容,認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態及心理活動。

九、佈置作業:

1、回答課後問題

2、背誦課文

3、預習《氓》

附:課堂擴展(第一課時)

※ 《詩經?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詩經》中賦、比、興的解釋,從來就有很多說法,這裏,我們只引用朱熹的話加以說明: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鋪敘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用今天的話說:“賦”就是直接敘事、刻畫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起頭,即先說別的事物,以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賦、比、興都是詩人用以構築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說來,雖某些詩側重用賦、或比、或興,而多數則是交互運用。

德國藝術大家溫克爾曼曾經讚歎古希臘藝術的魅力在於 “ 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 。馬克思也說,希臘藝術的魅力在於它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而童年一去不復返,因而也是永恆的。

國中語文《靜女》的優秀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複習有關《詩經》的文化常識。

2、反覆誦讀《靜女》,理解詩歌,體會感情。

3、提升審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學難點:

誦讀《靜女》,理解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提升審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本劇《靜女》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目標教學、多媒體教學、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遷移訓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3分鐘)

由本人的。專題講座《古典文學與愛情》導入,超鏈接相關課件

二、教學新課(30分鐘)

(一)瞭解本文出處,複習有關《詩經》的文化常識(5分鐘)

提問:大家學過哪些出自《詩經》的古詩呢?(《關雎》、《蒹葭》、《采薇》等,課件出示)誰能夠簡介一下《詩經》呢?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爲孔子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爲《詩》、《詩三百》、《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爲儒家經典之後,纔有《詩經》之稱。《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先秦時期的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楚辭是詩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詩經以“國風”爲代表,楚辭以“離騷”爲代表。“風騷”並稱,借指詩文,引申爲文采、風采等。)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多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靜女》就選自《詩經邶風》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相關文化常識

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爲“詩經六義”

詩、書、禮、易、春秋合稱“五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5分鐘)

1、一讀:教師範讀課文。正音、標註通假,完成課後練習1

字音:

靜女其姝(shū),俟(sì)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chíchú)。

靜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煒(wěi),說懌(yì)女美。

自牧歸荑(tí),洵(xún)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通假字:

愛(薆ài隱藏)而不見(現xiàn現身)說(悅yuè喜悅)懌女(汝rǔ你)美

自牧歸(饋kuì贈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爲美

2、二讀:學生齊讀。研討重點文言詞語,嘗試翻譯,完成課後練習2

文言詞語:

靜:文靜,嫺靜姝、孌:美俟:等待踟躕:由於心急而來回走動

貽:贈送煒:光彩鮮明,有光澤牧:牧場,郊外野地洵:實在

特殊句式:

俟我於城隅(狀語後置句)

課後練習2(以詩譯詩):

(附教師譯文,僅供參考)

靜女

張香來

嫺靜女孩真俊俏,獨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現身,(急得我啊)抓耳撈腮來回跑

文靜女孩真秀麗,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澤,你的美麗讓我喜。

郊外採荑送給我,真是美啊真特別。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誼!

3、三讀:學生有感情齊讀。討論詩歌層次,完成課後練習3

相候——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相見——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相贈——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相悅——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三)再讀課文,加深理解,品評欣賞(15分鐘)

1、四讀課文,研討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樣一個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樣一個小夥呢?

女主人公:

美麗文靜“靜女其姝”、“靜女其孌”

活潑主動“愛而不見”、“貽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純樸“搔首踟躕”

真摯癡情“說懌女美”

2、五讀課文,研討藝術特色:

(1)賦比興的運用

①“賦”——鋪陳描寫——記敘了一對青年男女“城隅”幽會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

③“興”——引出——由喜歡“彤管”、“荑”草引出喜歡靜女。

(2)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

①正面描寫:“靜女其姝”、“靜女其孌”

②側面描寫:“說懌女美”、“洵美且異”

③細節描寫:“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刻畫人物形象:女子調皮;男子心急。

(3)一語雙關、一波三折、象徵

一語雙關:“說懌女美”

一波三折:“愛而不見”“匪女之爲美”

象徵:彤管如火,象徵愛情真摯熱烈;荑草如雪,象徵愛情質樸純潔

(4)四言爲主,重章疊句。

3、六讀課文,概括詩歌主旨:

孔子認爲: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朱熹卻說《靜女》是“淫奔期會之詩”。

研討:元芳,你怎麼看?

《靜女》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戀人約會的情景,展示了靜女與男子之間的大膽而熱烈,美好而甜蜜,純樸而真摯的愛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對真摯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三、遷移訓練,活動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5分鐘)

課本劇現場表演,詳情見本人創作的《<靜女>課本劇腳本》(學生第七八讀)

課堂小結:——理性地看待愛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學與愛情》課件的相關內容)

五、佈置作業(2分鐘)

1、背誦《靜女》,默寫。

2、嘗試轉換敘述角度來敘述該故事,完成課後練習4

板書設計:

相候

相約

靜女相贈

相悅

藝術特色:賦比興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一語雙關一波三折象徵

四言爲主重章疊句

國中語文《靜女》的優秀教案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的要求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

2.運用聯想、想象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通過《靜女》的學習,掌握《詩經》比興、重章疊句的藝術特色和頂真、雙關的修辭方法。

4.體會、感受《靜女》的感情基調:男女主人公純真、熱烈的愛情,初步學會鑑賞古體詩,領悟古體詩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5.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感受《靜女》表現的感情以及所表達的愛情共性。

2.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出詩歌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

三、教學難點

1.《詩經》的藝術特色。

2.《靜女》人物藝術形象的把握。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種主要的情感:親情、友情和愛情。愛情,在不同的時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現方式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愛情的古老詩歌——《靜女》,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二)溫故知新——《詩經》

師:上課前,老師有叫同學們預習課文。那現在請同學們告訴老師《靜女》是出自哪裏的?

生:《詩經》。

師:我們以前就接觸過《詩經》,現在一起來複習一下《詩經》的有關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選集。

內容分類:“風”、“雅”、“頌”三部分。

表現手法:賦(鋪陳)、比(比喻)、興(起興)。

兩者統稱爲“詩經六義”。

句式:四言爲主語言:雙聲疊韻

(三)整體感知

1.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並進行點評:朗讀要注意節奏(二二式節奏,如:靜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矯正讀音,播放課文錄音。

3.全班齊讀課文。

4.提示學生自學詩歌中的文言字詞。

(四)小組合作探究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朱熹說《邶風靜女》是“淫奔期會之詩”。

思考:《靜女》是“思無邪”還是“淫奔期會之詩”?(提示:可從主題、地點、人物、細節等方面進行探討)

1.從主題、地點、人物進行探究

主題:約會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地點:城隅

(“俟我於城隅”)

人物:靜女和“我”

2.從靜女和“我”的形象進行探究

靜女的形象:美麗文雅、聰明調皮(嫺靜可愛、頑皮活潑、小鳥依人)。

“我”的形象:憨厚、癡情(忠厚淳樸、文質彬彬)。

細節:

靜女:“愛而不見”天真調皮

“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以物示情(喜愛)

“我”:“搔首踟躕”憨厚癡情

“說懌女美”“美人之貽”

愛人及物(喜愛)

3.小結

(1)活潑、浪漫是本詩的主旋律,奏出一曲動人的戀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祕約時的興奮與喜悅!

(2)表現了存在於青年男女之間的健康的愛情。反映古代廣大人民對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愛情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4.解疑

朱熹評論的立場:封建倫理道德

“存天理滅人慾”

“男女授受不親”

要抑制人的一切出於自然需要的情感慾望。

(五)深入探討

1.詩歌中有沒有“賦、比、興”手法的運用,請找出來並簡要賞析。

(1)賦的手法。(第一節)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

(2)比的手法。

“彤管”、“荑”。

荑。物微而意深,寄託着女子一片真情。

2.如果從人物描寫的手法而言,你認爲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

(1)細節描寫。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2)心理描寫。

一往情深和誠摯、癡迷之心。

3.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人、物、情結合。(託物抒懷)

(2)重章復唱、雙聲疊韻的運用。

(3)巧選細節,心理活動細膩傳神,風格樸實。

(六)總結全文

《靜女》表現了健康純真的愛情,它雖然沒有成年人的堅貞和厚重,也沒有中老年愛情歷經滄桑之後的洗練與深沉,卻以單純、天真、無邪而永恆。

(七)作業佈置

1.背誦《靜女》。

2.完成課後練習。

3.有興趣的同學可試着把《靜女》改寫成五言詩、七言詩、現代詩歌、歌詞、小小說、小品等形式。

附錄

板書設計:

靜女

主題:約會

地點:城隅

人物:靜女和“我”

靜女:美麗文雅、聰明調皮(嫺靜可愛、頑皮活潑、小鳥依人)

“我”:憨厚、癡情(忠厚淳樸、文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