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家校溝通 形成合力 陪伴成長

教師和父母都是無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都對學生的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互動也就顯得尤爲重要。身爲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是家校之間能否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那麼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力量,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

家校溝通 形成合力 陪伴成長

一、共情與接納

在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面對特需學生,我們要注意理解家長的感受。在這裏,跟大家介紹教師與家長的“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是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圖。而教師與家長的共情,則是指在教師和家長就學生的各種教育問題進行交流時,教師能夠恰當理解家長的內心體驗和觀點,並且能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家長,這樣對方就會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從而產生溫暖感和舒暢的滿足感。要達到共情,教師要先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將自己置於家長的立場,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如:面對一個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家長,我們要感受到家長的焦慮、着急和無措,然後向家長傳遞我們的理解,先處理家長的情緒,在積極的面對問題解決。

當我們通過共情理解了家長的感受之後,接下來就要接納家長的情緒。任何家長的行爲都是在他認爲合理的基礎上發生的。如果站在家長的角度來恰當地接納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他們自然就很容易從對立面走到統一面。所以,教師面對家長的這樣那樣的態度、行爲,要學會接納,而不是以更強烈的情緒進行對抗。注意,接納的是對方的情緒,而不是對方的行爲。

接納四步驟:

1、 允許家長的態度、行爲發生,而不是拒絕和否定;

2、 擴大認知背景,即重新定義家長的態度和行爲;

3、 保持愉悅的情緒跟家長對話;

4、 給予家長的態度和行爲進行積極賦義。

二、傾聽與表達

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要進行有效傾聽,併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用心傾聽

1、 我們要聽清家長要表達的內容、瞭解對方的想法及問題所在。

2、 我們要聽到家長在表達時的感受、情緒等狀態,爲我們的共情做好準備。

3、 我們要聽懂家長的需求,瞭解他們困擾。

4、 我們要幫助家長找到他們問題解決的有效資源,而關係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應用好四隻耳朵的就需要我們老師用眼看、用口問、用耳聽、用心去覺察。

(二)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表達

在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當我們要表達我們的想法時,要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進行。

家校矛盾,很多來自於溝通、交流不暢產生的問題。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在家校聯繫中,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可以試着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去處理家校問題,在這其中,我們發現:這不僅可以避免矛盾積累,而且有助於促進家校的理解與合作、增進家校感情,還利於自己平靜和放鬆。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來跟家長對話,表達我們的想法呢?

1、 觀察:通過觀察,跟家長描述學生的行爲。需要注意的是區分觀察和評論,很多時候我們下意識的想要評論別人,但是這樣很容易帶上自我的情緒,讓別人覺得在批評他而產生逆反心理。觀察需要具體的客觀描述事實,而非簡單的給行爲定性。

2、 感受:跟家長分享我們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區分感受和想法,要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而非一些想法。

3、 需要:瞭解是自己的什麼需要導致了前面的感受。這是是非暴力溝通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很多時候我們雖然能夠表達了自己的感受,緊接着會想要指責對方什麼地方做的不好而導致了問題的發生。實際中可以採用“我感到很着急,因爲我需要您的孩子有利於他成長的行爲改善”等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請求:這點需要能夠區分請求和命令,對於請求還需要做到的是清晰明確,使用一些具體的行爲,讓家長知道可以怎麼做。

總之,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纔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溝通聯繫,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用真誠架起一座溝通學校與家庭的連心橋,加強家校聯繫,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