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改革論文(精品多篇)

高校教改論文 篇一

關鍵詞:教學改革;檔案工作;建設

高校檔案是高校歷史的真實記錄,與高校各項工作緊密相連,它真實、詳盡、準確地反映着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情況。譬如,隨着整個社會改革開放的深入,高校中的教學改革早已成爲高校中心工作之一,與之相應的,也就有了相關的高校教改檔案工作。做好高校教改工作中的檔案建設,一方面,有助於推進高校教改工作深入進行;另一方面,也許極大地促進高校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

1高校教改工作中檔案及檔案工作的特點

1.1高校教改檔案是高校教改檔案工作的真實記載。真實性是高校檔案的基本特徵,相對於高校教改檔案亦如此,它真實記載着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生、發展、成果取得及推廣應用的全過程,是高等學校教改工作重要的信息資源庫。

1.2高校教改檔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千頭萬緒,錯綜複雜,它不光牽涉到教師的教學工作,還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學生管理工作、科研開發和利用等工作密切相關。所以說,高校教改工作是一項整體性、綜合性工作,因爲也決定了高校教改檔案具有系統、複雜、全面的特點。

1.3高校教改檔案工作具有創造性的特點。高校教學改革本身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主要目的就在於不斷地探索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的新理論、新方法,併爲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服務。爲適應高校教改工作,教改檔案工作也就必須具備創造性的特點。

2做好高校教改檔案工作的幾個方面

2.1加強高校規教改工作中檔案意識

從長期的檔案工作中,我們不難看出,檔案工作開展得好壞,與檔案形成者的檔案意識有着極爲直接的聯繫。加強檔案形成者的檔案意識,是切實做好高校教改檔案工作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方面,教改檔案是高校教學改革工作的真實記載,它直接在教師教改實踐活動中形成,而且均是一些很有價值的檔案材料。爲做好高校教改工作的檔案工作,首先,參與教改工作的每位教師應先意識到,在其從事自己的各項工作時,應該考慮到如何將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規定移交;否則,教改檔案工作的開展將成爲無源之水。

2.2在高校教改檔案工作中推行“三納入”、“四同步”原則

“三納入”,即將檔案工作納入高校教改工作計劃之中,納入教改工作的日常管理範疇,納入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崗位工作職責。“四同步”,即檔案工作與教改項目的申請、立項工作同步,與教改項目的中期檢查工作同步,與項目的結題驗收工作同步,與教改項目成果的鑑定、申報同步、工作同步等。

高校教改檔案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牽涉的範圍廣、人員多。爲做好檔案材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等工作,保證教改檔案的質量,要求我們的檔案工作者及相關人員必須注意到教改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做好“三納入”、“四同步”工作,必將爲高校教改工作與教改檔案工作的相互銜接提供有力保障,爲高校教改檔案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2.3切實做好高校教改檔案的開發利用工作

檔案工作,其最終目的在於開發和利用檔案。對於教改檔案工作而言,一方面,利用現在檔案,經過科學整理、分析,可爲教改工作提供論證,補充完善教改構想;另一方面,圍繞教改資料,進行多渠道、多表達式地蒐集檔案信息,科學編纂教改信息,爲教改工作提供積極的多方位的服務;再者,針對教改實際需要,直接爲教改服務,以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教改積極性,推動教改工作順利進行。

另外,高校教改檔案工作作爲一項具備創造性特點的工作,我們在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時,也就應該相應地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探索工作。譬如,在檔案工作中,我們要變被動爲主動,變“保管員”爲“研究員”,密切注意高校教改動向,通過“搞活創新”,把“材料”轉化爲“有生命”的東西,不斷爲教改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

3做好高校教改檔案工作的作用

高校教改檔案工作作爲高校檔案工作的一部分,它在爲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等項工作服務的過程中已愈來愈顯示出其重要性,它的作用也已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贊同。

3.1爲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作用。高校教改檔案作爲高校教學改革的憑證,它真實記載了各學科人才培養的情況,隱含了教改工作的是非得失,通過借鑑此類檔案材料,可幫助高校進一步匡正教改思路,深化教改認識,制定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改革方案,確保教學改革取得實際成效。

教改論文範文 篇二

1.抓好教學過程的改革創新教師打破過去“死記硬背”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構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新式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收器”,而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老師正確輔導下自己默讀課文;自己查字典解決生字生詞問題;通讀整篇課文,感知文本的完整意義;經過思考,自己提煉主題和富有特色的句子、句羣及段落。這樣一來,學生真正動起來了,學習由被動變爲主動,他們成了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備好課,課前、課中、課後的輔導和服務要跟上去,成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教練員。這一教學模式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和自由。學生更愛動腦筋了、更善於展示自己了,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而且課堂教學也煥發出新的活力,呈現出了新氣象。“總之,自主互動,展示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出臺,對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2.抓好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問題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爲達到此目的:首先,教師要做好教材改革,增加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內容,每個教學單元結束後,設置“讀、聽、說、寫”實訓知識小結版塊。其次,教師要做好講授有關訓練項目的教案,以實例爲主,理論爲輔,增加個案分析、模擬操作的分量。再次,教師可在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進行詩文朗誦、新聞採訪、節目主持、旅遊解說等專項訓練,使學生獲得第一手體驗,既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又鍛鍊和磨礪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後,教師要做好經驗交流和活動總結,由學生自己動手撰寫活動總結材料、經驗交流文章,辦好“班報”和“校報”。教師要圍繞實訓中遇到的難點、熱點、焦點問題,做好解疑釋惑、推廣經驗、教訓警示和收尾總結等工作。

3.構建地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核心內容是以表揚爲主、以批評爲輔,並注重個別指導,嚴禁對學生施以“訓斥”“辱罵”和“打壓”,這不僅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還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重創。“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真正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考覈方式的創新帶動他們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1.加大過程性考覈力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設計學生人手一份的《語文課學期發展記錄表》,以學生作爲評價主體,多角度收集他們的個人行爲表現作爲自我評價的量化依據,並吸收同學、家長的評價意見,實施自我評價記錄。

2.加大綜合能力考覈力度遵照《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入手,選材的視野要開闊,角度要新穎,突出語文的實踐性、時代性、綜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重點考查學生運用語言工具完成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任務的能力。

高校教改論文 篇三

關鍵詞:鍛鍊 學生核心能力 思政教改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爲了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和對思政課程新教學模式的積極探索,高校教學的趨勢必然將會是將與課程改革相結合作爲基礎。將與學生需求相結合作爲目標,將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爲動力,同時高校教師積極推行精細化教學,其必要性重點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思政進行教改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創新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方向指導作用。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針對性增強的有力保障,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2.教改是應對思政教育環境和對象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千變萬化,另一方面,“90”後走入大學校門,思政教育的對象也就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意義上的那種我說你聽、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適用於現實的教育環境,更無法被現在的教育對象所接納。思想政治教育逐漸走入死角,因而這些都要求高校進行思政教改。

因此,思政教改勢在必行,其重點爲鍛鍊高校學生的核心能力。

二、學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這一詞彙又稱爲“關鍵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涵義基本相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首次使用“核心能力”,借鑑國外先進經驗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八項核心能力,它們分別是: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革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等。按照主流觀點可以將學生的核心能力概括爲與具體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無關,而是一種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它包括了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

三、通過思政教改來達到對學生核心能力的鍛鍊

1、調整教學觀念,使其更加適用於現在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

現代教育理念更加要求素質教育,實現“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調整,成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必須把握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掌握教學的特殊性,根據教學需要,將那些脫離實際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淘汰,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結合高校教育的特點,構建和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符合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

在調研學生思想狀況的過程中,針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環境變化,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形式多樣化,共同探討研究、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面對的難點、熱點,具體表現爲“研究型教學理念”,它包括問題意識、雙主體意識、開放意識、探討意識和能力培養意識等。高校老師上課要有鮮明的針對性、時代感,師生實現真正的雙向交流,取消“滿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育方式,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以能力教育爲依託,重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2.堅持形式多樣的思政教改

堅持形式多樣的思政教改,要以講授理論教學、體驗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相結合。思政課堂多以講授理論的內容、理論形成的過程和理論的系統性爲主,從而形成對理論、觀點的系統理解和學習。另外,社科部團委和政治教研室可以共同開發實踐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實踐選題的確定、實踐理論與方法的提出、社會實踐論文的撰寫指導、社會實踐的具體指導和學生社會實踐論文分數的評定中。學生個人也可以根據暑期的社會實踐,撰寫社會實踐論文或實踐小結,規定一定的字數。並要求暑假結束後,每個班級在第一週內彙總實踐論文,上交實踐報告給授課教師,這部分也可以作爲教師評價學生社會實踐部分得分的重要依據。

3.通過思政課程講授理論教學、體驗理論(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課外教學)對學生的核心能力進行鍛鍊

思政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思政課程講授理論和體驗理論兩個環節。在思政課程講授理論課中,教師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通過專題講授、研討等爲手段,例如,教師關於“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爲規範”的專題講授,精講後,提出《大學生應該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的問題,通過學生針對此在課堂上展開的研討,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課程體驗理論課中,學生按個人意願組隊討論,對於教師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上自選任意主題進行演講,配合放映學生自己製作的幻燈片,比如在班級開展以“大學生活之初體驗”的主題演講,通過這樣豐富的展示方式,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課外教學主要是指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課外時間到實習基地以及其他用人單位調研或者實習,之後上交調研報告或者實習報告取得學分。高校學生通過親自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職業素質的養成,熟悉職業環境,體驗企業對學生的最主要的要求: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愛崗敬業、面對新問題能自我學習並加以解決、能與他人和諧相處等職業要求,這樣不僅能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核心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更客觀地看待自己、明確就業方向。

小結:在新形勢面前,高校的思政教師要調整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思政課中講授、體驗、實踐結合的教學優勢,通過改變後的思政課程的課內課外教學來鍛鍊學生的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珂。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開封大學學報

教學改革論文 篇四

(一)理論課教學內容落後

目前,北京林業大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產化工專業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是以2004年版王玉爐主編的《有機合成化學》教材爲主。它包含了有機合成的重要反應、選擇性反應等內容,體現了當前的合成反應內容,但該教材缺少林化產品應用的實例,因此需引入新的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二)實驗課教學內容和實驗方法陳舊

林產化學工業是以森林資源爲原料進行化學加工利用的工業,是森林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製取人類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產品的工業。當前“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的授課內容爲“樟腦氧化合成樟腦醌”的實驗,其選題和採取的實驗方法都已較爲陳舊,不能滿足當前林產化工行業科技發展的需要。而且實驗設備數量有限、老化等原因使得實驗測試分析方法單一、落後,從而導致實驗數據誤差增大、高質量的設計性實驗無法正常開展。

二、“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

針對林產化工專業“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

1.引入新的教材

筆者結合林產化工專業林化學科的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外相關課程的發展現狀,適時吸納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對教學參考書的選擇進行了廣泛的調研,選擇出適合課程教學內容、具代表性的中外文教學參考書,如Morrison的《OrganicChemistry》原版專業教材。

2.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筆者認爲教學新內容和前沿科研內容的引入,不僅使教師所授的理論知識更加全面、具有緊跟國際形勢的先進性,而且體現了林產化工產品的多樣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筆者還將“有機合成化學”課程中沒有包含且屬於當前我國林產化工行業發展的熱點內容介紹給學生,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培養學生勤於觀察思考的習慣。

(二)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是在學生具備了必要的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基礎知識之後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承上啓下的課程。因此,筆者認爲教師做好本課程的教學工作,對其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利於提高林產化工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1.以現代教育理念爲指導,製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

筆者認爲採用“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授課,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必須以教育教學理論爲依據,採用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在“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新穎多樣的多媒體課件授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如,筆者採用自己製作和蒐集的與理論知識相關的反映實際合成反應現象和反應機理的模擬視頻和三維動畫片及部分生產工藝流程的錄像,開展“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使抽象難懂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變得生動形象,使抽象的反應機理直觀、清晰。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種合成產物的準確結構和詳細反應工藝原理,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爲學生講授更多的教學內容及學科前沿知識。

2.遵循現代教學理念,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採用“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方式授課的話,那麼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應用現代教學理念,結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素材進行講授,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如教師在講授“應用萜類化合物進行香料的合成”“塑料用增塑劑的合成”等問題時,首先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查找資料;其次讓小組的代表在課堂上對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並讓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互相提問;最後由教師評出講解內容和所提問題都有深度的一組,給予適當的獎勵,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將理論教學與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筆者通過一些小型科研活動,讓學生掌握並設計出先進合理、貼合生產實際的目標產物的有機合成路線,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此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及各類科研活動,這既拓展了理論教學的內容,又鍛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筆者認爲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一些小型的林產化工學科實際生產的目標產物的有機合成路線設計,才能讓學生把所學的“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教師才能夠發現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

(三)實驗課教學的改革

高校實驗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實驗環節的教學不僅對學生鞏固有機合成化學基本理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實際操作、綜合設計等能力。因此,筆者認爲必須深化實驗環節的教學改革,具體做法如下。

1.根據科研情況開設研究設計性實驗

在對實驗室進行建設的同時,筆者結合“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及林化產品加工的特點,讓學生設計具有前沿科研性的實驗。如藿檀酯木香型香料(國際著名香精香料公司Symrise和Quest的產品)的合成實驗,學生利用α-松油烯(林化產品中間體)與缺電子親二烯體,通過Diels-Alder反應,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如與丁烯酮、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醛等物質通過雙烯加成合成不同香型的香料。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證明,學生通過設計新的實驗,激發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了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爲其今後的畢業設計和將來從事科研開發工作提供了實踐平臺。

2.開展雙語教學

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中有許多“人名”反應,翻譯成中文後會有很多不同版本,不易被學生理解,不利於“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的講解,影響學科的發展。因爲很多專業知識點用英語解釋時準確性較高,並有利於學生對專業知識點的理解,所以筆者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課程中引入了英文版的專業教材,開展雙語教學活動。這不僅可使實驗教學內容緊跟國際科研前沿信息,及時將專業領域研究的最新發展和所學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可使學生在實驗課教學中很好地掌握專業外語知識,爲學生今後獨立查閱科技外文文獻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採取靈活多樣的考覈方式

在這次教學改革中,筆者建立了科學、系統、客觀、嚴格的實驗課考覈方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考覈:①實驗操作;②對實驗常識性問題的理解與掌握;③對實驗過程突發情況的處理;④實驗報告書寫的規範性。筆者認爲使用這種考覈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全面地考覈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程度,給出科學、合理的實驗成績,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水平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有機合成化學”課程的教學活動得到了學校教學督導組專家的肯定,主講教師的授課多次被評爲優秀、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一)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效果

因爲“有機合成化學”課程本身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等特點,所以單純的理論授課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改革後的課程使教學內容更加緊跟國際先進趨勢,體現出林產化工產品的多樣性,更符合我國林產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而更能激發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自主設計的能力。另外,教學理念的轉變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而且在課下踊躍思考、提出問題,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並使年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得到提高。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效果

開設先進合理、貼合實際生產的設計性實驗課程,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中涉及新產品的製備和應用的內容明顯增加。實驗課的全新考覈方法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普遍認爲這一考覈方法比較好,能較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對他們的學習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高校教改論文 篇五

高校學報在高等教育中,特別是在青年教師和博士、碩士研究生中,培育學術新人、激活創新思維、養成科學方法、在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創新、累積、承繼作用、在高校知識創新體系中的傳播與交流作用等等[8,12-13]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同理,高校學報在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培養人才的搖籃青年人將是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力軍,他們在教學的舞臺上發揮長遠而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學報在發現學術新人、培養和栽培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他任何社會期刊都無法替代。學校的許多青年教師精力充沛、思維活躍,但多數的學術研究水平不太成熟,成果水平還有某些缺陷,需要幫助和扶持。而高校學報把培養人才作爲自己的追求目標之一,把對學校青年教師的培養作爲義不容辭的責任,對於首次發表教學研究論文的青年教師,不輕易退稿,學報編輯要尋找到他們教學科研成果中的創新、獨到之處,幫助他們反覆修改,爲青年教師今後成爲學術“大家”、“教育家”走向教學科研舞臺奠定基礎。

3.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素養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學報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扶植是通過對其科研活動的支持進行的。高校教師作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執行主體,且部級、省(市)級、校級精品課程建設以高素質教師隊伍爲前提,高校教師以一定的學術修養和教學研究爲基礎非常重要。但是,高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受諸多因素的制約。高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其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成果顯著、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這是提高高校教師素養、促進深入教學研究最根本的原始動力。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及教學素養是通過在職培訓、國內外學術交流、在職攻讀學位、發表學術論文、教育教改研討會等渠道塑造的,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學報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學報編輯組稿、審稿、編輯加工、修改和發表高校教師研究論文,不僅體現了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的價值,傳播了教師辛勤創造的科研信息,還激勵了教師進行教學科研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學術素養與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高。

二、增進高校學報服務教育教學的路徑

1.出版教育教學改革專輯(增刊),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由學校主導,高校學報根據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配合學校教務處,就教學管理質量和服務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革和創新教學管理體制等,組織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在學報開展學術討論、評論和爭鳴,公開發表校內外專家有價值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成果,傳播和交流新的教學管理理論和經驗,宣傳部級省(市)級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沒有社科版的高校學報,如《北京農學院學報》利用學報不定期出版教育教學改革理論專輯,配合教務處評選校級優秀教育教學改革論文,評出一、二、三等優秀論文,推選部級、優秀省部級教改論文等,並制定相關政策,給予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相關獎勵,發揮學報在促進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上的平臺與陣地作用。在《北京農學院學報》及其增刊發表的教改論文均獲得了校級、北京市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二等、三等不同層次的獎勵。還如,《湖南農業大學學報》每年定期出版1期教育教學改革增刊,吸引校內外作者踊躍投稿,初有成效,僅2009年社科增刊就有133篇,其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論文80篇,而教改課題論文20篇,獲得部級教學成果獎的有2篇,其餘大部分論文(80%)都獲省級和校級的教改成果獎。2011年社科增刊92篇,其中教育教學改革方面論文50篇,而教改課題論文10篇,獲得部級教學成果獎的有2篇,有60%的獲省級和校級教學成果獎。出版教育教學改革增刊正好與正刊互補,達到調整稿源與期刊出版週期之間的矛盾。

2.改變觀念開設教育教學研究專欄許多高校學報編輯對教育教改方面的論文存在偏見,認爲其“理論性比較淺,多是經驗總結,泛泛而談”。同時,有些高校對科研成果極爲重視,學報主要刊載科學研究論文。實質上,教育教學研究是高校一項重要研究工作,隨着高校以“人才培養”爲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化,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功能三位一體已成爲高校的共識。因此,高校學報編輯應該轉變觀念,有社會科學版的高校學報有條件而且必須開設教育教學研究專欄,爲教師提供發表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平臺。同時,要主動關注高校特色專業建設,圍繞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創新與創業等主題,挖掘其中的新經驗、新方法、新理論,及時發表這些成果,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例如《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設“教育理論與實踐”專欄,報道校內外相關學者的教育研究的論文,其學術質量沒有因爲開設教育理論與實踐專欄而下降,相反吸引了全國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期刊在全國的影響力也大,獲得“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的殊榮,系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學名刊等榮譽。

3.利用學報封面做好教學改革宣傳工作學報封面是一個宣傳、推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窗口”,學報是一張高校對外交流的“名片”。而據嶽鳳榮、田叢笑曾經調研100家高校學報的封面利用情況,無論是封二、封三,還是封四,有1/3以上的學報完全不加以利用,尤其是封二,其空白率高達44%,這種狀況,既造成了版面的浪費,減少了學報的信息容量,又在編排上顯得蒼白、單調、不美觀,因此,學報設立“知名專家”名錄,報道某個部門如院系到某個人物(高校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所涌現出來的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高校從外在的形象到內在的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圖片和簡訊的形式宣傳展示各學校的部級特色專業、省部級特色專業,部級精品教材、省部級精品教材、國家優秀教師、省部級優秀教師、一級學科等等。編排上選擇合適的圖片、字體、字號、橫排、豎排等方式靈活多變。通過學報這個“窗口”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和管理等的經驗和理論宣傳推廣出去,既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又充分有效地利用學報封面傳播學校教學信息重要窗口的作用。使學報內容豐富多彩,美觀、諧調。學報對於一個高等學校來說,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學術人才的發現與培養,離不開學報;教育教學改革與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學報。學報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學報編輯要積極關注高等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熱點,主動及時地約一些優秀稿件,根據辦刊思想、辦刊宗旨、辦刊水平及名欄建設等方面的特點和特色,引導校內外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理論聯繫實踐,實踐昇華理論,振興高等教育理論創新,發表他們的觀點。長期下來,學報“高校教育教學理論”既可形成優勢特色欄目,也在不斷積澱高校學報的特色,有利於學報和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雙向健康發展。同時,編輯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既要投身於學校改革發展的洪流之中,又要開發相關學科的研究,努力走編輯學者化的道路。高校學報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合力系統中,應進一步提高辦刊質量,充分發揮其內在優勢,以推進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教學改革論文 篇六

1.1建立經濟數學案例庫

廣泛進行專業調研,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建立經濟數學案例庫.通過諮詢專業課教師,考察經濟、管理和金融等方面的實例,結合歷年數學建模實例,以素質教育爲根本,以培養創新人才爲目標,重新修訂教學大綱,並建立經濟數學案例庫.所選取的案例涉及專業課各領域,並囊括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數學建模及數學實驗案例.

1.2深化分層教學改革

數學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突出數學的應用,使學生學以致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儘量減少枯燥的理論證明,突出數學的實用性.本次教學改革在承接分層教學改革的成果上,從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上進行調整,更加突出應用.對於A層學生,授課過程中滲透數學建模和數學實驗的思想,並結合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掌握利用一種軟件和所學的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和管理等方面問題的能力,爲後續的就業工作提供幫助.A層教材每章都配備了相應的數學模型案例,如連續和極限部分配置正方形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平穩問題,導數和積分部分配置利潤最大化問題,線性代數部分配備規劃模型和lingo軟件求解,概率論和數理統計部分配備預測模型及Excel軟件數據處理.數學模型的講解和實踐作業相結合,指導學生建立並求解規劃模型和數據預測模型,以論文的形式作爲實踐作業,並選取優秀的學生論文進行討論和學習.對於B層學生,經濟數學的講授主要融入數學實驗的思想,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軟件進行相關計算.對於C層學生,講授經濟數學主要是爲了數學素養的提高,在基礎數學知識夠用的原則下,補充數學文化的知識,所選知識的目的一是數學思想的傳承,二是突出趣味性,三是思維的發散性.如給學生補充斐波那契數列、黃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橋和一筆畫問題,歷史上的數學危機、分形與分形藝術,典故“韓信點兵”和“田忌賽馬”等,逆向思維的題目“海盜分金”、知識同化問題“髒臉的小孩”等.對C層所謂的“差生”實行教學改革以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明顯提高,授課效果顯著,比單純地講授數學基礎知識更利於學生接受,從期末成績來看,改革後成績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2創新教學方法

2.1採取“四規則”教學法

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在授課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重大突破.授課內容突破傳統的枯燥乏味,儘量用幾何直觀的方式呈現數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形象直觀的授課下,讓學生認識數學之美.在講授經濟數學課程時,引入美國微積分數學改革中的“四規則”,即對數學概念,儘可能的從分析的、圖形的、數值的、語言的等四個方面去說明,讓數學課變得形象直觀、易於理解和接受.在授課的過程中儘量地從細節出發,用幾何直觀的方式展現數學.在講授極限的概念時,首先由芝諾悖論(勇士與烏龜)進行概念引入,結合求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展開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講授概念時學生就會有一個對比,從而產生深刻的理解.然後利用數值化列表逼近進行極限的討論,這樣學生對極限的理解就會相當深刻.在講授連續和可導的關係時,引入著名的柯克曲線,給出了學生一個處處連續而處處不可導的例子,進一步引出分形,擴展學生的數學視野.在講授中值定理時,由幾何圖形入手,加深學生的理解.諸如此類的例子需要授課教師日益積累,在授課的過程中既要突出授課重點,完成授課目標,又要與實際聯繫,讓學生髮現數學無處不在,喜歡數學,發現數學嚴峻的美,真正使數學服務於現實,這樣高職高專教育才真正有實效.

2.2採取“導生制”授課方法

傳統“滿堂灌”的授課模式是以教師爲主體,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授課過程中,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引入導生制的授課思路.即對經濟數學中較簡單的內容指定“導生”,每堂課前20分鐘由指定的“導生”講授,其他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記錄平時成績.這種授課方式既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

3豐富教學手段

經濟數學課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相關的改革,對於一週4學時來說課時相對緊張.因此,除了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外,還採取網絡教學平臺輔導+網絡公開課選修相補充的方式.

3.1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

2012年引入了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用於反饋教學和師生交流.在教學平臺上設置大綱、導學、練習、單元測試、課後作業、自學內容、經濟數學案例、數學建模論文、數學文化介紹、討論版塊和教師隨堂評價等,供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自學新的知識,討論和拓展視野,學生在學期末提交網絡學習報告.

3.2“慕課”網絡選修補充教學

爲了進一步開闢新的選修課,彌補學生選修課的不足,並讓學生有機會研習國內外的優秀課程,在“慕課”(簡稱“MOOC”)大規模衝擊傳統教育模式的同時,抓住機遇,利用“慕課”資源開放相關選修課,選取網易、新浪和愛課程中的相關課程供喜歡數學的學生學習,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微積分重點、南開大學顧沛教授的數學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尚志教授的數學大觀等,每位教師負責一門相關網絡選修課,對學生進行網絡答疑和批改網絡作業,進行期末考覈並給予網絡課程學習的學分.

4改革傳統的考覈方式

教育改革論文範文 篇七

[關鍵詞]教師教育;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質量

Abstract:It''''simportantworkforChina''''eformofteachereducationmustbeguidedbyscientificdevelopingview,deepenall-roundlythereformofteachereducation,advancethereformoftrainingmodel,promotetheprofessionalizationofteachereducation,deepenthereformofcurriculumandteaching,improveteachingquality,optimizetheteacherteamandcultivatefirst-classteachers.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thescientificdevelopingview;deepenthereform;quality

一、問題的提出

經過政府、學術界與高校等的共同努力,近年來,我國的教師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以開放的教師培養體制爲主的改革理念已經在政府和學界達成了初步的共識;教師教育職前職後培養培訓一體化的理念也在高等教育長期的改革實踐中,至少在制度層面得到了落實……所有這些成績,是每個瞭解中國教師教育歷史和改革發展現狀的人有目共睹的。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我國教師教育仍面臨不少的問題和挑戰,尤其是在教師教育活動實際開展的院系層面。其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至少表現在以下方面:在如何深化改革的觀念上遠未達成統一,實際的改革力度也不夠大,不少高校的教師教育改革尚處在觀望或醞釀階段。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相分離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不少院校教師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依然延續着傳統的模式,難以滿足教師新素質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的存在,顯然會影響教師教育的專業化水平的提升,阻礙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前期改革的成就。有鑑於此,本文把院系層面的教師教育改革作爲目前和未來一定時期教師教育改革重心應該是合理的。繼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深化改革?

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以中國小改革對教師素質發展的新需要爲觀照,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培養合格的新基礎教育師資、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爲着力點,對新時期院系層面教師教育的理念、模式、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做一較爲綜合、全面的考察。

二、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全面深化教師教育改革

對教師教育來說,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中國小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素質發展的新要求,堅持以人爲本,以提高質量爲中心,不斷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實現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改革、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教育、階段教育與終身教育等的協調發展。教師教育堅持科學發展觀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和把握:

1.堅持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等的協調發展

基礎教育是教師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基礎教育改革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堅持科學發展觀,首先應以中國小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爲導向,不斷改革教師教育,轉變思想,改革發展思路,實現教師教育與中國小改革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應該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將“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社會民主的促進者、反思性實踐者和終身學習者等作爲教師教育新的角色培養目標。重點引導教師學習者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確立與創造性人才、和諧社會理想人格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過程觀和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應關注、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並通過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導引和促進基礎教育改革。

其次,應堅持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教育相統一、階段教育與終身教育相協調的發展思路。就教師教育整體發展而言,應真正確立教師終身發展理念,並以此爲指導,在制度、機制、內容等方面實現教師教育的一體化,並將新教師的培養放在教師終身學習和一體化制度等框架下來全面規劃和適當定位。就教師個體而言,應將教師學習者大學教育前階段、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在職培訓等作爲一個整體來認識和設計一體化的教育。

2.以質量爲中心,促進教師教育內部各要素的協調發展

教師教育發展關係到數量、結構、質量、效益等多個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指標,既要有數量的增長,結構的優化,效益的躍升,更要有質量的提高。堅持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實現教師教育內部因素的全面協調發展,同時又必須以質量爲中心,把教育質量擺在首位。沒有教育質量的規模越大,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也就越大;沒有教育質量的結構,肯定不是合理的結構;失去了教育質量,就談不上教育的良好效益。由於體制、結構等與質量的相關性,提高質量就必須堅持體制與結構創新,必須結合時代對教師教育的要求,對過時的教師教育體制與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3.以人爲本,實現教育與人的可持續性發展

“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教師教育中做到以人爲本,應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應堅持以學習者爲本,以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作爲基本的出發點和歸宿。一是要宏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喚醒人的主體意識,重視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素質[1]。教育過程中,應確立教師學習者所應該享有的權利,滿足他們基本的需求,激發和引導高層次需要,把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有機統一起來,要以學生爲主體,使他們享有學習發展的更大“參與權”和“選擇權”,努力把他們造就成爲富有人文精神和主體意識的人。根據專業化發展理論,這種人格正是教師專業化所塑求的。二要注重教師學習者的可持續性發展素質能力的培養。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素質主要體現爲以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反思能力、學習能力等爲主要內涵的拓展能力。這些能力是教師作爲“終身學習者”、研究者、反思實踐者等的基本素質要求。三要以教師學習者個體已有經驗和思維特徵爲教育教學實施的重要依據,促進學習者主動地學習與發展。將注重外朔與控制的傳統“培養觀”,轉變爲注重內在引導與激勵的自主發展觀。

其次,以教師爲本,信任和依靠教師,改善教師教育者的質量

教師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教育中堅持以教師爲本包括兩個基本涵義:一是把教師教育者整體素質的改善作爲教師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途徑,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爲教師教育各項工作的核心任務來抓。二是應相信和依靠教師,發揮教師教育者在教師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根據現代“柔性管理”的思想,要激發高層次知識分子工作的積極性,關鍵的是應當關心、愛護他們,注意滿足和引導他們不同層次的合理需要,尤其是高層次的需要。

三、推進培養模式改革,促進教師教育專業化

1.推進教育學院模式改革,提高職前培養質量

要有效提高我國教師教育質量,必須進行微觀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教育學院模式是與我國“開放式非定向型”教師教育宏觀體制改革相適應的一種教師教育模式。它是在綜合大學中設置教育學院,專門負責教師的培養,其它專業學院將不再承擔教師的培養工作。教育學院作爲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門培養機構,其培養對象是在其它專業學院完成相關學業要求的學生。如接受那些完成物理工程或現代文學等專業課程要求而希望做教師的學生。目前,這一模式在美國等許多西方國家的教師職前教育中被普遍採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着我國教師培養體制由“封閉式定向型”向“開放式非定向型”轉變,教育學院模式也爲我國一些高校所借鑑。

從實現教師培養的專業化,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視角來看,與我國傳統的教師培養模式相比,這種模式具有許多的優點:由於該模式一般採用其它專業教育+教師專業化教育的分階段培養方式,前者具有“培養目標靈活多樣,課程設置廣泛機動,設施和設備等條件較爲優越;培養的學生學術水平較高,知識面較寬,工作適應性較強;學生來源和職業出路較寬”[2]等等特點,因而能夠保證學生在進入教師專業培養階段有着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與學科專業基礎。而後者由教育學院負責,對教師學習者進行長時間的系統、連續、高質量的培養、培訓,因而有利於改善和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

2.建立教師發展學校,實現培養培訓一體化

教師發展學校是大學與中國小合作,以中國小爲基地進行教師培養培訓的制度模式。它在美國被稱爲“專業發展學校”,在英國稱爲“夥伴學校”。目前已經成爲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教師職前培養模式改革的流行趨勢[3]。該模式是針對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長期分離,教師培養過程中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相脫節等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高教師教育的針對性,促進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的有機整合,同時實現教師培養培訓的一體化。由於該模式將教師職前培養的大部分工作放在了中國小進行,大學教師教育者、師範生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基礎教育的實際及其需要,從而提高了學習與指導的針對性;另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師最重要的知識是“實踐性知識”[4]。根據我國留美學者範良火博士等的研究,影響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產生的各種因素中,最重要的來源是教師的自身實踐經驗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5]。教師發展學校模式可以爲師範生提供大量的教學實習、觀摩、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因而將有益於他們實踐性知識的增長以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模式可以將教師的培養培訓放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統籌安排,所以可以在培養層面較好地實現二者的統一。由此,我們認爲這一模式也適應於我國目前的教師教育改革。

3.積極開展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的在職發展

如果說,教師發展學校主要的目標重點在於提高師範生的教育質量,校本培訓則主要是針對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的。所謂校本培訓是指教師在不脫離教學崗位的情況下,與大學教師教育者一起結成夥伴關係,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培訓模式。與傳統以大學爲本的集中培訓相比,校本培訓克服了集中培訓,受訓面小、效率低等的弊端,也較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工學矛盾,降低了教育成本。因此,它被認爲是一種與離職集中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另外,這種方式還有利於實現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確立適當的課程與教學理念、採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基於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需求全面觀照的基礎上,我們認爲,要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就必須更新課程與教學理念,致力於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

1.更新課程理念,形成動態生長的課程觀

首先,應把課程看作是師生在共同的活動和交互作用下生成的。依據建構主義等的理論主張,這種動態課程的生成是教師與學習者根據一定的發展任務,圍繞一定的知識或問題情境,以學習者原有的相關知識和經驗的認識和反思爲起點,通過師生、生生對話、研討等形式,不斷批判反省、修正、內化、外化的螺旋循環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定的國家標準是課程生成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依據,但決非課程內容的全部。同時,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消費者,而是課程共同的生成者、創造者。

其次,要以問題爲中心構建開放的課程內容體系。美國學者、著名教師教育專家舒爾曼(man,1987)曾指出,案例知識是一種理論與實踐情境高度統一的知識,圍繞案例進行的教學能夠提高教師學習者的知識遷移能力[6]。據此,爲提高教師教育的有效性,課程內容的組織應圍繞“真實”的情境性問題爲中心。也就是說,通過學習者基於自身經驗對情境問題的辨別、認識、解釋並提出解決策略等爲主要途徑來獲得知識。由於這種知識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統一的,經過個體思維深度加工的,因而是容易遷移到教學實踐中的。這樣的課程內容所形成的體系也必然是開放的。

再次,要加強不同學科間知識的聯繫及其與教育學知識等的整合,包括學科之間、學科內部、實踐知識與理論知識等之間的整合。教師教育中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強調真實的情境或問題爲核心的知識的整合,它是由學習者基於自身經驗對情境中的知識或問題主動建構實現的。爲促進這種整合,借鑑西方發達國家改革的經驗,應注意使教學理論課程與實踐性課程要求在內容的安排上、時間進度和教學的要求上實現有機協調和統一。

2.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實現個體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課程觀,依據教師新的素質發展目標,應改變長期以來以理論灌輸爲主的教學模式,把教師學習者個體已有經驗與思維特徵等作爲實施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學中應更多地採用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觀摩學習等等多種學與教的方式,促進教師學習者學習能力、合作發展能力、研究能力等的提高,實現知識與情境、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習者個體性知識的主動建構,以及社會關係的認知爲目標,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的學習、合作的學習,使學習者真正成爲自身發展的主人,成爲擁有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合作發展者。

3.更新教育技術,豐富教育教學手段

更新教育技術對於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意義至少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國家謀求教育事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信息化也是國家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師終身職業發展,大規模、高水平、高效益地開展教師全員培訓重要途徑和手段。爲此,熟悉並掌握相關的教育信息技術,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應重視和加強新技術在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其次,這也是教師學習者未來教學實踐的需要。從時代文化的角度看,以計算機和網絡等爲特徵的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且正在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着我們所體驗到的世界。作爲現代教師教育,要培養的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生存、學習與發展的個體的教育者。因而一個不熟悉這種技術和時代文化的教育者,顯然也就難以成爲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同時,新技術也是將現代教育理念轉變爲現實教育實踐的重要條件,譬如長期以來我們提倡的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等的教育主張,如果沒有現代教育技術爲支撐,在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由此,教師教育中運用新技術作爲重要的教育手段顯然是必要的和必須的。從當前我國教師教育在這方面的基本條件和實施情況看,條件上總體比較落後,在思想認識、重視程度上還做得很不夠,人力與資金的實際投入、設備的管理和利用等環節上都存在不少的問題。

4.加強實踐環節,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統一

教學實踐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環節,針對目前我國教師教育在實習環節上普遍存在着時間短、實習內容相對單一等問題,按照知識融合、教育的連續性和一體化等的原則,筆者認爲應進行如下改革:

首先,將教學見習、實習與理論教學密切結合。改變當前理論課程學習與實習在內容和時間等方面相互割裂的現象,在教學內容和進程計劃的安排上,做到理論學習與相應的實踐調查、教學實習在時間、內容和次序上相對應。

其次,延長實習和見習的時間,考慮到上述融合的建議,這種見習、實習、理論學習的時間應至少保持在半年以上。

再次,增加教育實踐的內容。拓展教育實踐的內涵,強調除傳統的見習和實習的內容以外,還應包括有關的課題研究,如學生的行爲研究等的探究性內容。另外增加學生教育實習的內容安排,應讓教師學習者參與到教師日常主要從事的所有工作和活動中。爲豐富學生對不同學校文化的瞭解,可以借鑑西方經驗,讓學生先後到不同的學校中實習,以獲得更爲豐富的體驗。

最後,保持教學實習指導工作的前後一致性。大學和中學指導教師應密切聯繫,加強溝通,在基本的指導思想和認識上應形成一致性的看法,以保證對指導工作的相對連續性。

5.改革評價思想,完善評價手段

針對我國當前教師教育中過分注重事後評價或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單一和學習者很少參與的狀況,筆者認爲,應轉變傳統教師教育的評價理念,確立“真實、綜合和學習者參與性”的評價觀。

首先,拓展評價的功能,使評價成爲不斷爲學習者提供信息,促進持續性發展的重要的手段。其次,重視在真實教學情境中的評價,把評價的重心放在過程性、診斷性的評價上。再次,採取綜合性的多種評價方式,如專業檔案袋,行爲評價、筆試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另外,將參與評價作爲教師學習者專業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爲專業成長計劃統一和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只是課程學習結束的階段性活動。爲使學生了解教學評價的過程、依據,掌握基本的方法,應允許他們在自己的評價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優化隊伍建設,造就一流師資

1.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教師是教育活動和教育改革的主導因素,其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着教育質量優劣。長期以來,大學對教師教育師資的素質要求,主要是以高的科研和學術水平爲依據,而對他們是否具有中國小實踐經驗等沒有具體的要求。這種認識與做法主要是以科學主義爲基礎的,在目標上是培養傳遞知識爲目的的教師,認爲未來的教師們只要掌握了這些科學的普遍的知識,就可以在實踐中應用。

按照今天我們對教師教學知識特性和教師個體發展的瞭解,這些傳統觀點和做法,因無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如知識的個體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因而是有缺陷的,這樣的教師教育者無法勝任新教師的培養任務。因此,我們認爲,當務之急,要實現我國師範教育培養範式的根本性轉變,培養出適合中國小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師,必須首先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師教育者隊伍。

2.教師教育者隊伍的合理構成與大學教師教育者的理想素質要求

一個合理的教師教育者隊伍構成應包括兩個基本的部分。一部分是大學專門從事教師教育的教師。另一部分是在中國小從事師範生教學實習指導的優秀教師。合理的教師教育隊伍應該是兩部分的適當分工,密切合作。正如英國前教育大臣克拉克所說,“在將來,師資培訓的整個過程必須基於中國小教師同師資培訓機構的指導教師之間的一種更平等夥伴關係”[7]。

關於大學教師教育者的素質要求或任職條件,所有參與教師教育的大學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中國小實際教學的經驗,或者至少應對中國小教育教學的最新實踐和改革狀況有着足夠的瞭解。美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現任主席BarbaraKelly認爲,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方案的一個重要考察因素之一,應是“教師教育者最近是什麼時間在中國小進行過一段實際的教學”,她說,“你很難想像一個培養律師的教授是一個很少從事過法律實踐的人;也很難想像一個培養醫生的醫學家與病人的接觸,僅僅是侷限於來自實習醫生時的臨牀實踐”[8]。筆者以爲,這種職業經歷的要求,有助於教師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從教師教育的長遠發展看,這種任職條件應該成爲教師教育者資格條件的基本依據。

3.教師教育者的培養與發展

首先,要建立教師教育者成長的長效良性機制。與中國小教師的成長一樣,教師教育者的專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爲職前培養和在職發展兩個階段。筆者認爲,前面所提出教育改革主張對於教師教育者的職前培養也是適應的。關於他們的在職發展,認爲應主要採取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如上所述,在機制上,應建立中國小與大學、大學教師教育者與中學教師之間長期合作與發展的夥伴關係,這種合作發展機制,既有利於教師教育者的成長,也有利於教師教育實現真正的良性循環。

其次,要力爭有關的政策保障。從國內外教師教育者的總體情況看,他們的工作被許多學者們認爲最細緻、煩瑣和勞累的,而現實中他們的地位和待遇中卻在同行中往往是最低的。類似的問題不但會影響到教師們工作的積極性,也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參與到這項基礎性的工作中來,因而需要在政策等方面提供相應的支持。

一要進行必要的政策與法規建設。國家應在法律法規上對教師教育者的任職資格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對教師教育者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等做出明確的規定。應把大學教師教育者,接受由國家或教師教育專業團體認可的教師教育部門的培訓,作爲任職的基本條件。在相關政策上,應規定大學教師教育者必須定期到中國小擔任一定的實際教學工作,同時吸引中學優秀教師在大學承擔一部分教師教育的教學任務。

二要保證與其它專業人員享受同樣的地位,獲得相應的報酬。有研究表明,教師在中國小花費較多時間,會影響他們的傳統專業活動,如著書立說等。因而許多人在他們學院的報酬制度中處於不利的位置。因此要完善體系,實現大學與中學的真正合作,大學需要調整參與其中的大學教師的負擔、報酬體系、經費問題、職稱評定等,並做出相應的規定。對於參與教師實習指導的中國小教師來說,也存在一些類似的問題,也需要相關政策予以支持。

三要保證教師教育者培養培訓資金等的投入,實現制度化、規範化,確保必要的制度和人力、物力的支持。應要求教師教育者在教學工作中與中國小保持密切聯繫,鼓勵他們擔任一定的中國小教學科研工作,並以此作爲教師教育者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作爲教育“母機”的“母機”,教師教育者的培養應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集中教育領域最優秀的資源,從而把他們培養成既具有深厚的學科理論和科研造詣,又具有寬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的教育實踐家。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實現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真正融合,推動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真正承擔起培養合格的未來教育者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王冀生。以人爲本崇尚學術持續發展走向世界[J].大學教育科學,2003,(2):1.

[2]張金福,薛天祥。論目前我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認識取向——兼評我國當前教師教育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6):62.

[3]朱旭東。國外教師教育改革動力分析[J]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0,(6):74.

[4]陳嚮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6.

[5]範良火。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5-11.

[6]張奎明。美國教師教育中案例方法的應用與研究[J].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