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彙總1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5篇《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論文》相關的範文。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彙總15篇)

篇一:中學英語教育論文

1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工作中,高校英語教育作爲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它在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成爲人們研究的焦點,具體來講包括三個方面:

(1)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氛圍嚴肅高校英語教學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然而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沒有意識到對英語的要求也提高了。它們大多采用“爲了教學而教學”的教育模式,單純爲了提高英語教學而進行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有的學校甚至還把英語四、六級的通過情況,作爲學生能否畢業、是否授予學位證的評定標準。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首先,目前高校大多把英語作爲公共課程進行教學,這就導致了一個大教室往往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在聽課。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積極與老師互動的學生能學到真東西外,其他同學幾乎都被“邊緣化”了。另外,在大學管理普遍比較寬鬆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選擇了逃課,利用原本是上課的時間做很多沒用的私事,更不用提利用課外時間自學英語知識了。

(3)機械呆板的講課方式,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現在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工作都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但是換湯不換藥,老師只是把原本要在黑板上板書的東西放在PPT上,多媒體應用於教學工作的初衷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作爲教學主體接連不斷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把語法、詞彙等作爲講課的重點,有的老師還專門研究英語考試的出題規律,作爲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途徑之一,完全忽略了教學工作的本質以及學生的接受心理。

2實現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創新發展

在瞭解了目前高校教學工作的現狀後,就要對此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工作學習的新思路

通過思想觀念的轉變創新英語教學工作,既包括老師又包括學生。對學生而言,首先就是要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英語學習的每一個環節,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在課堂上,學生要主動和老師交流,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不能氣餒,而是樂觀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從而提高自身的英語學習能力;對老師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從學生的接受心理出發,瞭解學生想要學到什麼、希望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知識,改變傳統的“唯我獨大”的心理,與學生平起平坐,並和他們做朋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2)創新教育方式,實現教學方法的新突破

1)合理利用多媒體資源

多媒體資源具有的感染力強、接受度高、畫面感強烈的優勢,爲高校英語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對學生進行The Political of Female Politician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件製作時,先放幾位女政治家的圖片,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女政治家的風采,帶着濃厚的感情學生更容易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課文的學習過程,老師還可以利用課件休息的時間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情境教學法的引入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特定情節的設置,把學生帶入其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英語口語有關講價、還價的練習中,可以指定學生分角色扮演,或者直接把學生帶入市場,鍛鍊學生的英語思維和口語技巧。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通過對單詞、語法等的幽默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害蟲pest的單詞記憶中,“拍死它”的解讀對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3結束語

大學的英語教學在整個教育環節中是一個拔高、改進的環節,有關高校英語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它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揚棄”式運用,爲高校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篇二:中學英語教育論文

一、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不足的原因

1.英語教育資源基礎薄弱。國家雖然早已經要求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但在西部農村偏遠地區,由於大多數學校英語教師的短缺,一般要到了國小5-6年級纔開始開設英語課,有些非中心國小的甚至國小就沒有開設過英語課,國小學過英語的學生佔的比例很少。學生上了國中之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從ABC字母開始學習,面對這樣的學生,又如何能一下就要求他們寫出好的英語文章呢?

2.農村偏遠地區,學生英語基礎欠缺,民族學生較多。在農村,有一部分家長將學習基礎不錯的孩子送到城裏讀書,而留在鄉鎮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欠缺。另外,民族生所佔比例較大。比如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區,在廣泛的農村偏遠地區就存在着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對於這些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首先要學會漢語,在此基礎上才能學習英語,英語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第三門語言。

3.缺乏英語學習氛圍。西部農村偏遠地區學生覺得英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平時又不用英語也不說英語,根本沒有使用英語的機會。英語的說和寫都是屬於語言的輸出,他們沒有輸入又何來的輸出呢?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的確十分有限。

二、中學生英語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語言基礎知識的缺乏。語音、詞彙、語法是構成語言的三個基本要素。要想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掌握足夠的詞彙量是前提,準確理解詞的涵義是基礎,能寫出語法正確、合乎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是目的'。

要寫好一篇作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必須以足夠的詞彙量爲基礎。國家教育部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畢業生的認知詞彙量應達到16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應達到300個。高中畢業生的認知詞彙量應該達到3500個,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應該達到800個。但實際上大多數學生掌握的詞彙量都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因此,他們在寫作時就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顯然,詞彙量不足已成爲中學生英語寫作中最主要的問題。

2.漢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影響。由於初學者在英語語言習得過程中,缺乏系統的訓練,所以在用英語表達意思的過程中必然受到母語的影響,其表達方式不遵從英語的表達或思維習慣,而按照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或思維方式強行組成詞句。由於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有很大差異。英語中的性、數、時態、語氣、語態、句式結構等在表達上和漢語完全不同。學生在平時寫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死套漢語語法,忽視了兩種語言在語法和某些習慣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在學生的作文中,見得最多的句式就是“漢式英語”。

由於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彙和語言知識有限,在其寫作過程中肯定會套用母語的思維方式,無意識地套用母語的語言規則,然後再譯成英語。因此,在找不到合適的對應詞的情況下,往往憑藉自己已有的漢語和英語構詞感覺造詞,展開一些不正確的聯想或假設。還有些學生用漢語拼音或漢字來幫助完成句子,有些民族學生甚至用他們民族語言的語序來翻譯句子。完全沒有使用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

3.時態混亂,語法不清。語法規則和句型句式是英語寫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學生英語作文中出現的錯誤多半都是由語法錯誤引起的。學生在寫作中的語法不規範、句子結構混亂、含義不清楚等情況屢見不鮮。學生在拿到一篇作文題目時總是不假思索地就亂寫,如筆者要學生寫一篇英語週記,要求他們寫自己的週末生活,這很明顯要運用一般過去時態來寫,但許多學生卻用了一般現在時態來寫。雖然有少部分學生知道要用什麼時態,但對時態的結構掌握並不清楚。所以,語法問題是中學生英語寫作中所面臨的又一個主要問題。

4.不良的寫作心理和寫作習慣。目前有很多中學生在寫作訓練時存在着緊張、焦慮、擔心、懼怕和厭惡的心理狀態。在寫作過程中也有許多不良習慣:

(1)忽視審題,文體不清,格式不對。有一部分學生不認真審題,沒有認真分析所給的材料的重點和主幹,忽略了重點情節的表述,而細枝末節的東西卻大加渲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跑題”。還有一些學生不能根據命題要求,用相應的文體來完成寫作,如英語的書信、日記、招領啓事、電子郵件、書寫信封都是有一定格式和文體的要求的。

(2)盲目落筆,邏輯不清,銜接不當。許多學生在下筆之前沒有構思好文章的結構內容就匆匆忙忙地,沒有特別注意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些內容應該怎樣寫,哪些內容應該略寫,而是一邊寫一邊構思,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會讓人覺得句與句之間的銜接不自然,段落內容的佈置欠妥當。

(3)不講規範,輕視書法。中學生在英語寫作過程中,對文章段落的安排,整篇文章的整體佈局,沒有做出一個合理的佈置。其結果就是,有些句子很長而有些句子又很短就幾個單詞。要麼就是整篇文章就是一段,完全看不出文章的結構和層次。英語的書寫也是一大問題,部分學生對英語書法的瞭解不深,對於24個字母的書寫方式也理解的不透徹,其結果就是英語的書寫很糟糕,完全看不出一點英語書法的美感。在英語文章中出現:塗黑點、劃箭頭、刪單詞、標點符號亂用等等各種影響文章整體美觀的行爲。

三、結語

在中國西部廣泛的農村偏遠地區,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教育資源配備不夠完善,教育理念更新相對緩慢等各種因素,中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確存在着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英語寫作方面。然而,有困難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發現困難。因爲,認識困難是解決困難的前提,瞭解問題的原因,方能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篇三:中學英語教育論文

對於剛接觸英語的學生來說,都懷有一股好奇心,學習的興趣高漲。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習內容的增加,教材難度的增大,農村中學英語學習掉隊者越來越多。本文從環境的影響、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教材、學習方法、學生的性格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一、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學的調查研究表明:家庭環境與學生的學習願望和興趣有直接的相關如果父母對其子女的英語學習較關心,與子女關係融洽,且家庭內英語氣氛較濃,那麼,子女往往對英語有較高的願望和興趣,反之亦然。

特別是農村中學,學生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於農活,對子女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任其自然發展,有的家庭把教育問題都依賴於學校,放鬆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長素質低,自己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回來後,又讓他們幹這幹那,無暇去看書學習。有的家長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爲在生產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語,學了也無用,因此不支持學生學英語,加之,學生也受傳統的英語“難學”的思想影響,也不願學英語。

有的家長甚至認爲讓子女國中畢業就算了。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長比較重視,他們看到知識有用,也看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二、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師資不足。某些農村由於地點偏僻,條件艱苦,英語教師不足,質量滯後,兼課,代課現象相當嚴重,非英語專業的教師一方面缺乏英語教學理論,難以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由於師資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學習。班級裏學生人數太多,差距大。

而英語作爲一種語言,本身需要多練,多講,由於人數太多,教室就照顧不到每位學生,使有的學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對學習缺少興趣,很快學習就跟不上,而教師呢,一人兼三個班,根本沒有辦法找所有掉隊的學生補課,這樣掉隊的學生更加多了。設備差。

由於經濟落後,國家投入資金少,教學設備相對落後,不少學校甚至連必不可少的錄音機都沒有。至於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是少見,英語教學仍然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上。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一堂課內教學單詞、詞組、知識點還有對話或課文,一項接一項,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所有內容猶如放電影似的過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將英語條文化,使活生生的語言變成了固定的規則,英語課成了死記硬背的代名詞,教師通過大量習題加以鞏固。由於教學方法機械,學生只是或朗讀,或做題,或回答問題,使一些學生對英語逐漸失去了興趣。

三、英語新版教材不適宜農村中學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級國小的基礎上編寫的,對沒有英語基礎的學生來說,猶如沙灘上建樓閣,其難度可想而知。“詞彙量大,編排欠妥”。詞彙量的增加,有利於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和通過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城市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學過國小英語,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新教材可謂循序漸進,而某些農村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面對新教材每課十幾個單詞,認讀尚且犯難,何談讀句子,操練對話?按新大綱要求,國中生應掌握800個左右單詞和200條習慣用語。

而七年級上冊課本就要求學生掌握324個四會單詞和短語,佔國中階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學生英語水平兩極分化嚴重,詞彙是原因之一。沒有絲毫英語基礎的學生,讓其掌握如此多的單詞,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不少學生起早貪黑,卻因難度大而停滯不前,繼而失去學習的信心。現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七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繼而失去學習信心。聽力練習難度過多,學生得不到鍛鍊,更是使學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學生望而生畏。

四、學生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

沒有認真學習語音。在語音學習的初級階段,有的學生只是“鸚鵡學舌”學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學不是利用上課時間認真聽老師發音,反覆練習,而是在新學的音標,單詞下標漢語拼音及漢字,到後來,不會拼讀音標單詞。

久而久之,上課不但單詞發音不準,而且無法流利朗讀。學生被動背單詞。由於初學語音時沒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記硬背,造成背單詞不按照音標拼讀規律,很難記住單詞。長次以往,背單詞就成了負擔,最後就會厭煩。

學習基礎知識時分開對待,前後知識不連貫,只是死板地記憶當堂的內容,學了後面忘前面。以爲學習英語就是記單詞,不知道對英語要學些什麼,語法概念零亂,缺乏理解與貫通。主觀努力不夠。上課能聽懂老師的講解,課後又不知所學,對所學短語句型只能機械操練、模仿,實際運用能力差。有些學生沒有搞清學習英語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他們認爲把今天作業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沒想到多聽,多說,多讀,這樣學英語就不會產生語感,致使知識與技能上的缺漏越來越多,慢慢地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終於掉隊放棄。

篇四:大學生英語教育論文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部門對大學生英語教育提出了很多新標準及新要求,教育學者們也紛紛重視起了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各高校也不斷作出改變,開始重新定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

1.大學生英語教育需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

自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大學生英語教育便越來越受重視,在不斷髮展的過程當中,教育目標逐漸遭到扭曲,導致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現混亂。事實上,用人單位比較重視求職者的實際應用能力,多數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職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包括表達能力、認知能力及社會能力三部分。因此,大學生英語教育要以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爲基礎,同時加強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水平,培養學生全面發展[1]。如可創辦英語角,每週定一個主題,學生圍繞主題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英語進行交流。比如以進入公司第一天爲主題,學生分別扮演部門主管、部門同事、後勤人員、人力資源工作人員等,從進行自我介紹開始,以體驗一天的公司生活爲主,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在此過程當中,學生可認清自己英語應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可通過與其他學生交流而學習到新的知識,這樣就可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其英語表達能力及社會應用能力。

2.大學生英語教育需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

進行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能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爲此,大學生英語教育應走出知識型的學習模式,將技能性的學習模式作爲教育重點,逐步新以基礎英語爲重心的大學生英語教育轉移到EAP及ESP,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加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2]。此外,因專業的不同,學生未來可選擇的職業的不同,大學生英語教育切不可採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應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及目標。比如針對商貿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生未來所選擇的專業多數爲外貿公司,雖說此類公司對於學生的讀、寫要求也比較高,但在實際的交際當中,其對於學生的聽、說、譯能力更加重視,因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要多鍛鍊學生的聽、說、譯能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水平。

3.大學生英語教育需“以學生爲中心”

隨着大學英語教育的不斷改革,各高校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當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爲此,大學生英語教育應“以學生爲中心”,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制定多元化標準以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各高校還應改善教學方法,採取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的作用爲引導,是一種雙向型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互動,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同時也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加強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比如教師可在課堂開始時爲學生創造一個情景,如家庭派對,讓學生想象並口述家庭派對時人與人之間會有怎樣的交流、事情的發生是如何展現的,整個過程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幫助。在情景結束時,讓學生對他人的口述進行評價,最後教師對學生之前的口述進行評價並總結,注意評價時的中肯及表揚,這樣不但可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於開口,真正實現“能說的英語”。

4.大學生英語教育需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評價標準決定了教學目標,因此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需完美教學評價體系。現很多高校仍使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導致教學方式單一、教學策略也比較簡單、教學活動設計缺乏深入性,這樣不但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也讓教師的教學慢慢機械化,不利於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爲此,各高校在進行改革時應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定位英語教育功能,制定適當的教學評價標準,確保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5.結語

雖然很多高校對於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但是由於對新時期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認識尚不明確,導致其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現混亂,爲促進我國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對大學生英語教育的功能進行正確定位。

[大學生英語教育論文]

篇五:淺談國小英語教育論文

淺談國小英語教育論文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語言專家發現給孩子多教一種語言,不僅使孩子會說該語言,而且能給孩子更多的智慧。普通國小應該搞好“雙語教育”。

國小英語目標正確內容科學活動豐富人才齊備語言專家發現,給孩子教一種語言,不僅使孩子會說該語言,而且能給孩子更多的智慧。因此,各地普通國小從三年級開始設置英語課,有條件的國小一年經開始設置了英語課,一時間“英語熱”高漲,成了各學校的辦學特色。國小階段教育的對象是6~12歲的兒童,我們的“雙語教育”應該怎樣進行呢?我認爲一般普通國小的教學設備、基礎條件比較薄弱,要搞好“雙語教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確定目標

1.培養國小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是首要目標。興趣,對於學習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它貫穿於整個英語學習過程的始終,也是學習英語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一開始學生就沒有學習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就很難有所改善。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國小階段英語學習要達到二級目標。爲了達到目標,我們英語老師應當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興趣在英語教學中和英語學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學中我總是運用一切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兒童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願參與學習的能力,我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製作課件,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通過一些實際活動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注重形成性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中有樂,樂中來學”。

2.培養國小生初步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語言是交際工具,學會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其語言的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學會如何具體運用,學習中要注意讓學生領會跟誰說,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語言,並培養學生在大量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初步習得英語的能力,爲今後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初次見面可以說:How do you do?Glad to meet you等等,熟人見面就可以問:How are you?Glad to see you again.等等。

3.培養國小生對英語語言的敏感性。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不同的語調就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感情。例如:A:Excuse me.B:Yes?A:Is this your book?B:Pardon?A:Is this your book?B:Yes,it k You.這段對話雖簡單,但至少得注意四點:①向人問一件事,尤其是對不太熟悉的人,一定要說:“對不起”,即“Excuse me.”之類的客氣話,然後再問;②沒有聽懂或沒有聽清對方說的話時,可以說一聲:“請再說一遍”即“Pardon”。③得到別人的幫助後要表示感謝,即“Tank you”。④“Yes”?讀升調,語調一變,意思完全改變。培養這種語言的敏感性,對促進國小階段及其一生的英語學習和語言發展都很重要。

二、選擇教學內容

1.講究實用。教材內容本身應該是交際性的。要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體驗教材。教師教學中,不能死教書,教死書,要“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如果學會說句子:I like apples.在家裏吃麪包時會說I like bread.從而應用於生活中,把死的語言變爲活的語言。

2.注重口語。兒童學習外語的優勢在於譜音。他們大膽、好奇、模仿性強,記憶力好,正處於學習口語會話的最佳時期。應該拋棄那種中式的“詞彙講解十語法分析十句型操練”的成人化語言教育模式。要注重聽說,注重語音,語調的連讀練習,使他們從一開始就養成說標準英語的習慣。

3.強調有趣。國小英語教材內容本身生動有趣,教材設計了卡通的人物和動物,如果加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學的進,記得牢,用得上。

我們運用最新的學習方法如:songs、games、chant、story telling等形式貫穿課堂,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提上來,他們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4.教材內容力求科學。教材的選擇應當大體上符合國小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並略高於國小現有水平。

三、國小英語的執教者

國小英語的執教者應該是具有英語專長及優秀素質的英語專業畢業生。有條件的學校可聘請外籍教師,國小階段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啓蒙階段,是一生英語學習的基礎。如果一開始發音不準,將來很難糾正。因此,不能用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經過簡單的'培訓來任教。老師還要根據國小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能夠設計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遊戲、卡片、多媒體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

四、國小階段英語教育活動的組織和設計

1.卡通性原則。我們設計的情境和課件必須是卡通式的人物,這就符合了兒童喜愛卡通人物的特點,也就喜歡學習他們的語言和動作。

2.規範性原則。教師的語音必須清晰標準、語句必須符合語法,展示規範的語言樣本供學生模仿、記憶,並創造性地運用到生活情景之中。

3.重複性原則。俗話說:“熟能生巧”。英語的學習更是如此。必須經過反覆聽說,反覆練讀,階段性重複,學生才能溫故而知新。當然必須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克服枯燥無味的重複,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會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有無限的耐心和崇高的敬業精神。

4.遊戲性原則。讓國小生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輕鬆愉快,自由自主的進行探索學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遊戲中完成學習的任務。

5.習得性原則。使國小生學習的知識將來可以用得上,有一種成就感,自信心。

6.整合性原則。能促進國小生的語言發展和其他方面的和諧發展。

我想,如果能有更多優秀的英語教師來任教,學生父母配合老師的教學,社會都來關心國小英語教育。那麼,我們的學生一定早日會說:“English,I can do”.(學好英語,我能行。)

篇六:英語教育的論文

1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現狀

我國文化教學起步較晚,文化教學真正受到廣泛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英語教法影響很深,傳統教法主要強調知識的系統講解,包括單詞、短語、句型、語法,課文中的閱讀是講解的重中之重,之後做大量的習題,老師認爲學習了這些之後學生自然會掌握實際的語言應用,忽視了語言的交際作用。

那段時期,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沒有得到重視,文化教育也沒有同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放在同等的位置,以至於學生在現實的交際中經常犯文化錯誤,不能夠順利完成交際目的。

我國在《英語課程標準》中第一次把“文化意識”作爲教學目標之一,要求實現7—8級文化教育目標,主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學、文化及在行爲舉止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情況。

英語教學中應加入文化教學,這一點已得到英語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目前英語教學受到應試教育和教材內容的限制,老師和學生對文化教育不重視,高中英語課堂老師是主導者,學生僅是接受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教學不可能有大的發展。

衆所周知,語言和文化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二者密不可分。

語言是文華的載體,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掌握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過程。

隨着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不斷,文化在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把文化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2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的要求。

中國再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在世界經濟大環境裏也佔有一席之地,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更需要高級人才的支持。

英語已經是世界通用語言,因此,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顯得尤爲重要,以適應21世紀的歷史發展趨勢。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內在要求。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只學習語言而不學習文化,語言學習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學習語音、詞彙和語法,還要掌握目標語國家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行爲等。

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語言背後所蘊含文化的意義,理解其語言中正真所表達的含義,以便於更好地跨文化交流,高中外語教學應包括文化教育。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

21世紀跨文化的交流已成爲主流,爲了適應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不可避免要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之間的交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更爲重要。

高中英語瞭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助於英語的應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應結合課本和學生的認知,逐步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使他們提高對異國的敏感性和鑑賞能力,爲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有利於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英語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但同時又是學生最難翻越的高山之一。

對於大多數中國的學生來說,閱讀是學習英語的主要手段。

在大學聯考的卷子中閱讀的分值佔的比較大,閱讀理解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大學聯考中的閱讀題往往加入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這就給學生閱讀理解增加了難度,學生如果不瞭解文章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很難理解整篇文章,做題就容易做錯。

教師在教英語閱讀時,要向學生講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3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教育

加強教師的文化知識能力。

現代的教師在專業知識和基本理論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大多數教師的文化知識不足,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這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意識。

有的教師由於自身和大學聯考的壓力,也不願意花太多時間教文化知識上,怕耽誤正常的教學。

爲了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目標,教師應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教學過程中將文化教育和英語教學結合起來。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

高中英語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還是主導地位,我們應轉換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畢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增加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

利用教材中的詞彙進行文化教育。

英語中有很多詞隱含着文化知識,如英語必修5第四單元的communism,可以給學生將有關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共產主義的事,individualism是美國主要的價值觀念,我們從美國的電影蜘蛛俠等影片中可以看出,美國人比blossom”指“紅潤而美麗的女孩”;“applehead”指“笨蛋”;“appleknocker”指“莊稼漢,老實人”。

“Apple”也可與其他詞組合,表示蔬菜水果等,如:“amadapple”指“茄子”;“appleoflove”指“番茄”;“acherryapple”指“棠梨”。

還有一些關於“Apple”的其他俗語或俚語,如:“applesauce”指“胡說,假話”;“applebutter”指“閒談,聊天”;“alleyapple”指“一堆馬糞”。

“applecart”指“小販賣蘋果的手推車”由此構成的俗語“toupsetthe/sb'applecart”指打亂(某人的)計劃,破壞(某人的)任務,還有“aslikeasanappletoanoyster”指“毫無相似之處,截然不同”。

“anappletoanorange”也表示“兩者毫無相似之處”。

“Apple”一詞隨着歷史的發展,其詞義不斷擴大。

Apple是人類的開始,是外觀美麗而沒有任何實質的事物,是美好的象徵也是禍端之源,是愛情的象徵,它也反映了英美人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其詞義的變化和擴充體現了英語文化內涵不斷豐富。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瞭解語言中的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3],而詞彙又是語言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複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語言時,從詞彙入手,不僅瞭解它的音、形、意,還要全面領會其文化內涵,體味其文化意蘊,從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語言。

本文作者:王慧玉

篇七:英語教育的論文

一、文化教育的意義

1.實現運用語言的關鍵是進行文化教育

英語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流利的用英語進行交流,即交際能力。

而交際能力的基礎是良好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以及社會能力。

所謂的社會能力是指能夠在不同的背景之下運用適當的詞句進行交流。

然而,在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卻往往忽視了社會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

只是單純的對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進行教授。

這一行爲導致了學生僅僅能夠造出一個符合英語句型的句子,而不能根據事件的背景以及環境的特殊性進行恰當的造句。

因此,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再次作爲一個重點,出現在我們日常的英語教學中。

2.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是文化差異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文明的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方面也在不斷的進步,這都將地球上的各個國家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而不是像以前每一個國家都是單獨的個體。

在地球村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都有着內在的不斷聯繫,從而形成了一個共有的大家庭。

然而,在不斷的交流中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不斷阻礙着文化間的交流。

如何能夠化解文化差異,解決文化交際這一問題,已然稱爲世界各國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當一國想使其產品能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需要高端技術手段和強大的經濟,更需要了解一國的民族文化,從而在產品的包裝設計等方面更加符合該國人民的生活習慣。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的不斷實踐總結中發現,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Teacher”的瞭解僅僅是老師的意思,因而在用英語稱呼自己老師的時候往往會將其稱爲“TeacherLi”。

對於中國來說,“老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承載着對老師的尊重,視爲一種尊稱,然而在英語國家teacher僅僅是一種職業。

因而,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學生簡答的將其理解爲:TeacherLi=李老師。

此外,還將漢語中所經常用到的“王護士”、“張祕書”簡單的稱爲“NurseWang”、“SecretaryZhang”。

這都是使用英語的人們感到不可思議。

稱呼人的時候,在英語國家中一般使用“Mr、Miss、Mrs”等等。

2.感謝和答謝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家人的“謝謝”很少用到,但凡使用,一是聽起來彆扭,二是造成雙方關係上的分離感。

然而,對於英語國家的人們來說,“ThankYou”可以用到任意的一個場景或者對象,即使是父母子女。

準備一桌美食,送上一瓶水,對方都會禮貌的說一聲“Thankyou”。

無論別人幫了什麼忙,一句Thankyou都是必不可少的。

當別人問起想要來點喝的或吃的什麼的是(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Eat?),按照英語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如果想要可以直接會帶“Yes,please.”如果不想要,也可回答“No,thankyou.”。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通常回答“:別麻煩了”、“不用了”等。

這分體現了兩個文化間的差異性。

3.讚美

在英語國家中,讚美往往是開始一段話題的引子,其主要讚美對象有個人的能力、外表等方面。

而在讚美別人外表的時候,讚美的僅是其爲外表打扮而做的不利,而不是對其外貌的讚美。

當在讚美別人外表的時候,讚美的往往是髮型的,而不是頭髮的漂亮與否。

4.隱私

英國人往往對涉及到個人婚姻、年齡、收入等問題是往往比較反感,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着很大的差異。

如在問道“Howoldareyou,Tom?”“It’sase-cret.”。

由於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希望在別人眼裏,自己是一個精力充沛、活力非凡的人,因而對自己的年齡方面有所保留,對於女性更是如此,因而Tom不願說出自己的年齡。

再例如,中國人會對對方去哪表示關心“你去哪?”或者“你在幹什麼”,這在英語國家中都是被認爲這是涉及到對方隱私的問題而不被歡迎。

5.打招呼

如果在英語國家中,見面打招呼的時候用到了“你吃飯了麼?”,那麼在對方眼裏會認爲你打算請他吃飯。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活習慣是相悖的。

那麼,對於英語國家來說,打招呼是以交通與天氣爲主要話題的。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方式多樣,如何能夠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對社會能力,同時,使其能夠自覺主動的接受新文化,這都是對現今英語工作這的一個全新考驗。

首先,利用多種手段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的體驗並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

例如對英語國家的電影、藝術、音樂等幾個方面進行收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使其在興趣的促使下積極主動地吸收國外文化。

同時,爲學生開展英語國家的主題報告,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英語國家的現實生活,而不是面對課本的膚淺瞭解。

並且,爲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其能夠在業餘的時間中熟悉英語、感受英語從而快速提高其英語水平。

其次,在上課的過程中,將國家文化的差異性分類、列表使學生能夠清楚認識到文化差異性。

並且要對文化差異性的緣由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教授學生,使學生能夠對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一個鮮活的畫面。

總之,在今後的英語教學中傳統的針對英語四大能力的培養已然不夠,單純的語法教學更是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的不斷髮展。

只有重視文化差異,在語言教學的同時結合文化教育,才能夠符合時代發展,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準確的語言。

本文作者:李穎 工作單位:陝西省商貿技工學校

篇八:英語教育專業論文

摘要:就語言的本質而言,《英語課程標準》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語言觀;就語言學習的意義而言,《標準》所體現的基本理念是,學習語言既有利於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利於個人參與社會活動。《標準》所體現的語言學習觀是,學生不是被動地從書本或教師那裏接受知識,而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建構知識、發展語言能力。《標準》體現的語言教學觀主要表現在三個“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語言目標與非語言目標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語言觀;語言學習觀;語言教學觀

一、引言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廣大中國小英語教師和英語教研人員對《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越來越熟悉,對它的討論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這些討論和研究不僅涉及對《標準》的理解和具體實施,而且涉及《標準》的理論基礎。但筆者認爲,《標準》本身以及與之對應的標準解讀①都未明確闡述《標準》的理論基礎。這導致目前多種文獻對《標準》的理論基礎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標準》是在建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研製的;[1]有人說它主要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有人說它體現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思想;有人說它是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產物。

對《標準》有不同的理解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大家對《標準》的理論基礎的認識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那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全程參與了《標準》的研製過程以及標準解讀的編寫工作。我們將從《標準》研製者的角度談談《標準》的理論基礎。

具體地講,我們將討論《標準》所體現的語言觀、語言學習觀和語言教學觀。Richards & Rodgers指出,從語言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任何一種語言教學流派通常要回答兩個基本的理論問題:即語言是什麼?人們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語言教育者的基本語言觀(views of language)和語言學習觀(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2]語言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制訂無疑受到某些語言教學流派或教學思想的影響,因此也需要對以上兩個基本問題做出回答。除此以外,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制訂者還要回答另外兩個問題,即應該教授哪些語言和如何教授語言?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語言教育者的語言教學觀(views of language teaching)。語言教學觀對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制訂以及教材的編寫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將圍繞《標準》所體現的語言觀、語言學習觀以及語言教學觀來討論《標準》的理論基礎。

二、《標準》體現的語言觀

所謂語言觀就是人們對語言的本質及學習語言的意義的理解與認識。那麼語言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爲什麼要學習語言呢?除了母語以外,我們爲什麼還要學習外語呢?根據我們的理解,就語言的本質而言,《標準》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語言觀;就語言學習的意義而言,《標準》所體現的基本理念是,學習語言(包括母語和外語)既有利於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有利於個人參與社會活動。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

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人們對“語言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盡相同。有人認爲語言是習慣;有人認爲語言是技能;有人說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或方式;有人說語言是一套符號體系;有的則認爲語言是表達意義和交流信息的任何方式,如手勢、符號甚至動物的聲音。[3]縱觀各種說法,有的定義側重強調語言的構成,如符號、聲音、結構等;有的定義則強調語言的功能,如交流、交際和表達。

《標準》在闡述英語課程的性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也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4]顯然,關於“語言是什麼”這個問題,《標準》側重強調語言的功能,而不是語言本身的構成。強調語言的功能,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教育的一些關鍵問題,比如,我們爲什麼要學習語言?除母語以外,爲什麼還要學習外語?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究竟要學習語言系統中的哪些部分?

應該說,學習和使用母語對人的發展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學習外語的意義何在呢?《標準》指出,學習外語與學習母語一樣,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承認,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學習過程上,母語與外語都是有區別的。但是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母語與外語有非常重要的共同之處:母語與外語都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母語和外語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外語思維與母語思維在內容上不盡相同,因爲外語詞語(以及句法)所表達的概念同母語所表達的內容並不能處處重合,所以掌握外語的人能夠做到用外語思考,即能在其內在言語中使用各種外語語言手段進行思維。[5]因此,學習和掌握外語,能夠推動思維的發展,使思維內容日益豐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外語教育,但我們對外語教育的意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過於強調外語的工具性,而忽視外語的人文性。如果不能全面認識外語教育的意義,外語教育就不可能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如果完全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學了外語而不使用外語,的確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但如果全面認識外語教育的意義,那麼即使很多學生最終不能或不需要大量使用外語,外語學習也不是浪費。就像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一樣,外語是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重要學科之一。中國小生都學習音樂、美術,但有多少人最終成爲音樂家、美術家或者在工作中直接用到音樂和美術呢?

人們學習語言的結果,並不僅僅是掌握一種交流的工具。學習語言與學習其他學科具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促進人的發展。語言課程(包括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與其他學科課程(如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來促進人的心智的發展。學習外語或能夠講外語(一種或一種以上)的人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敏捷性要超過只講一種語言的人。

總之,語言的工具性確實存在,但對外語課程的認識不能一味地強調語言的工具性。應該充分認識到語言的人文性,要充分認識到語言學習對促進人的發展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

(二)外語學習對個人和社會的意義

外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實際上已經高度概括了學習外語的意義。具體來講,學習外語對個人和社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學習外語有利於促進個人的發展。語言既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不僅能夠拓寬交流渠道,而且有利於心智的發展,特別是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2.只有學習外語纔能有效地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當今社會,能用外語進行交流是公民必備的技能之一。目前世界上除了以英語爲官方語言的國家以外,還有很多非英語國家把英語列爲主要外語語種。積極推進外語教育將有利於促進本國公民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

3.學習外語有助於促進相互理解。21世紀是一個知識的社會。外語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已經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技能,而是公民必備素養。學習外語有利於公民更加全面地理解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和傳統,並加深對本民族和本國文化與傳統的理解。也就是說,學習外語有助於加深我們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

4.學習外語有助於學生挖掘自己的學習潛力,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正如體育、戲劇、音樂、美術等課程,語言課程也是豐富學校課程內容和挖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學習領域。青少年時期,特別是中國小階段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必須爲青少年提供學習外語的機會,以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和熱情,並通過外語課程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以上這些有關外語及外語學習的基本理念,既反映了國際外語教育界對外語教育的最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國現階段對外語的特殊需求。發展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全體國民正確理解並接受這些基本理念。

根據上述理念,我們不難理解《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的闡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以及中外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標準》體現的語言學習觀

所謂語言學習觀就是人們對“語言是如何學習的”這個問題的理解與認識。顯然,人們的語言學習觀與他們所持的語言觀是緊密聯繫的。一般地,有什麼樣的語言觀,就有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學習觀。如果我們認爲語言是習慣,那麼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如果認爲語言是一個知識體系,那麼學習語言就意味通過某種方式(如記憶)來掌握這個知識體系;如果認爲語言是技能,那麼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發展技能的過程,就需要有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

在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語言觀的指導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英語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促進思維發展、鍛鍊意志、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和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的過程”。[6](1)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髮展語言能力的過程,也是他們通過語言學習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

那麼學生究竟應該如何發展語言能力呢?既然我們認爲語言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以及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那麼語言學習就應該在各種思維訓練活動、交際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不能把語言單純看做一個知識體系來記憶和學習,而應該在活動中發展語言能力。基於以上認識,《標準》在闡述語言學習的過程時指出,在英語課程中,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的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顯然,《標準》所體現的不是學生被動地從書本或教師那裏接受知識的語言學習觀,而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語言學習觀。

四、《標準》體現的語言教學觀

一個完整的語言教育理論體系除了包括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以外,還應該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指導性建議,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教學觀。語言教學觀主要回答兩個問題:我們應該教授語言系統中的哪些部分?我們應該如何教授語言?筆者認爲,《標準》體現的語言教學觀主要表現在三個“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語言目標與非語言目標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一)知識與技能相結合

根據《標準》的闡述,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根本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核心部分是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方面的內容。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在外語教育發展史中,曾經有過過於強調知識而忽視技能的時期,也有過只強調技能而忽視知識的時期。有的教學大綱把語言知識列爲教學內容,把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列爲教學要求或教學目標。這一做法背後的指導思想是,語言教學應該以傳授知識爲主,知識可以轉化爲技能。其實這是人爲地把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割裂開來的表現。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認爲,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是同步發展的。學生從學習第一個詞、第一句話開始,就開始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當某個學生學習使用“How are you?”這句話時,他必須瞭解這句話的意義和功能(即用來表示問候),這就是語言知識。同時,當他把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就表現出語言技能。哪怕是純粹的'重複,也是一種技能。課堂上,教師既要使學生了解這句話的意義和功能,又要使他們能夠自然地說出這句話,同時還能在真實的情景中使用這句話。從而體現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發展技能的過程。正是因爲如此,在《標準》中,知識和技能既都是語言教學的內容,也都是語言教學的目標。有的教師覺得《標準》不重視知識的學習,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據我們上面的討論,《標準》把語言知識同時列爲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從這個意義來講,《標準》比以前更加重視知識的學習。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標準》並不是要求學生爲了知識而學習知識。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爲了運用這些知識來完成各種交際任務或信息傳遞任務。比如,《標準》中七級的語法目標之一是“理解並掌握比較人、物體及事物的常用表達方式”。[6](20)其實,這裏的常用表達方式就是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形式及其他一些用於表達比較的表達法。《標準》並不是單純地要求學生掌握這些表達法,而是要求學生能夠用這些表達法來比較人、物體和事物。也就是說,《標準》明確指出了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目的。可以說,《標準》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語言教學觀。

(二)語言目標與非語言目標相結合

《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上。顯然,在課程目標方面,《標準》除了設置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等語言目標以外,還設置了一些非語言目標。所謂非語言目標,就是語言學習過程產生的非語言結果(non-language outcomes),[7]如情感態度目標和學習策略目標。文化意識界於語言目標與非語言目標之間。

那麼英語課程爲什麼要設置非語言目標呢?這個問題與我們所持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有關。根據我們前面的討論,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既是學生髮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語言課程除了有語言目標以外,還應該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目標。Richards指出,如果語言課程試圖反映以學生爲中心的思想、社會建構主義的思想以及多元文化的思想等理念,那麼課程應該設置一些與這些理念相吻合的課程目標,因爲這些目標往往超越了語言內容,所以把它們稱爲非語言目標。[7]

《標準解讀》對《標準》爲什麼設置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非語言目標也有詳細的闡述。概括地講,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非語言因素與語言學習有密切聯繫,對語言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有重要影響。同時,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也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

(三)過程與結果相結合

應該說,過程與結果並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但是,在教育領域,既有過於強調結果的傾向,也有過於強調過程的傾向。這種現象在外語教育,特別是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制訂中有突出的表現。Nunan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描述的側重點的不同,把教學大綱分爲結果性大綱(product-oriented syllabuses)和過程性大綱(process-oriented syllabuses)。[8]結果性大綱着重描述語言教學的最終結果,即語言教學的結果,也就是語言學習者最後能用所學語言做的事情。所以,結果性大綱往往列出學習者最終應該掌握的語言知識項目和應該發展的語言技能目標。至於如何使學生掌握這些語言知識、發展這些語言技能,則不是這類教學大綱的主要內容。

過程性教學大綱着重描述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過程本身。過程性教學大綱的倡導者認爲,語言學習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本身。由於學習者個別因素的差異很大,很難預測每個學習者最終的學習結果。強調學習過程本身,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和感受語言及語言的使用,有利於每個學習者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個別化的學習目標。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以語法項目爲主要內容的語法教學大綱(grammatical syllabuses)、以描述情景爲主的情景教學大綱(situational syllabuses)以及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流行的以交際功能爲主的功能—意念大綱(functional-notional syllabuses)都屬於結果性教學大綱。這三種大綱都着重描述學習的最終結果,主要描述語法知識項目、交際情景及功能和意念項目。近些年來出現的程序型教學大綱(procedural syllabuses)、任務型教學大綱(task-based syllabuses)以及內容教學大綱(content syllabuses)則把大綱的重點從描述學習結果轉移到描述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本身。因此,這類教學大綱屬於過程性教學大綱。

那麼《標準》屬於結果性教學大綱還是屬於過程性教學大綱呢?嚴格來講,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是有區別的,所以我們不能說我國現在制訂的課程標準屬於哪個類型的教學大綱。但是,課程標準只是近幾年才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目前我們只有關於教學大綱的理論及其種類的劃分,還沒有關於課程標準的理論和種類劃分。所以這裏我們暫且用“大綱”來泛指過去的教學大綱以及現在的課程標準。根據我們的理解,《標準》屬於強調把結果與過程結合起來的教學大綱。一方面,《標準》列出了學生在不同階段應該掌握的語言知識項目和應該發展的語言技能目標以及其他一些非語言目標,所以《標準》是注重學習結果的,體現了結果性教學大綱的基本特徵。另一方面,《標準》倡導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等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並設置了一些過程性目標(process objectives)。所謂過程性目標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技能,如分析、反思、討論、決策、解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顯然,過程性目標只有通過採用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才能實現。[7]

強調學習過程的課程體系的優點在於,學生逐步形成關注學習過程的意識(awarenes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strengths and weaknesses)。他們能夠爲自己的語言學習制定目標,監控學習過程,瞭解學習的進展情況,從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7]

典型的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是任務型語言教學。它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又一具有國際影響的外語教學途徑,它基本上反映了外語教育專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專家對外語教育的最新認識和外語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就是以學習者完成某些任務的形式來組織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大綱就是基於以任務爲主的教學思想的教學大綱。任務型教學大綱並不僅僅描述學習者在學習完成之後應該掌握哪些語言知識和發展哪些語言技能,而是描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操作或執行哪些任務。任務型教學大綱不再以詞彙或語法爲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也不根據語言知識的難易程度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而是羅列學習者在學習中應該能夠執行或完成的各種任務,比如通過電話獲得信息、根據指令操作、通過討論解決某個實際問題、就某一事情進行決策等。任務型教學大綱不僅使語言學習者更加明確語言的實際用途,而且更有利於他們鍛鍊實際語言使用能力,因而更能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8-12]

《標準》(實驗稿)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但一些方面的人士認爲不宜過於單純地倡導某一種教學途徑。考慮到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途徑是目前國際上廣爲流行的語言教學途徑,而且實驗區的一線教師也對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比較認可,標準研製組在制訂《標準》時決定保留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提法,但表述得更宏觀一些。修訂稿將原來的標題“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改爲“強調學習過程,倡導體驗參與”。實驗稿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修訂稿在語氣上則較爲緩和,即“現代外語教育理念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提倡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等各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

總之,《標準》既強調語言教學的結果,也重視教學過程,特別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我們認爲《標準》較好地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語言教學觀。

五、結語

在語言教育中,教學大綱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起着橋樑作用。換句話說,教學大綱是語言教育者依據某種教學理論的基本框架,爲某一語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所做的規劃。外語教育發展史中,伴隨着教學理論和教學流派先後出現過語法/結構教學大綱、情景教學大綱、技能教學大綱、詞彙教學大綱、功能—意念教學大綱、交際教學大綱、任務型教學大綱、內容教學大綱以及多元教學大綱等不同類型的教學大綱。

課程標準是20世紀90年代“標準運動”(the standards movement)的產物。[7]儘管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有很多區別,但二者的功能是非常相近的。在很多國家(如中國),課程標準取代了以前的教學大綱。

那麼我國制訂的《標準》究竟屬於哪種類型的標準呢?由於《標準》明確提倡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所以有人說它是任務型課程標準。由於《標準》提倡學生採用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有人說它是基於建構主義的課程標準。還有人說它是結構—功能課程標準。應該說,這些理解都不是錯誤的,但並不準確。根據我們的理解,如果按現有的分類體系,《標準》應該屬於多元教學大綱。

多元教學大綱在英文裏稱爲multi-syllabus,[13]也稱爲mixed syllabus。[14]所謂多元教學大綱,就是在吸收不同類型大綱的特點的基礎上制訂的教學大綱。典型的多元教學大綱往往列出語法、詞彙、語音、功能和意念、話題、技能等課程目標。有的還列出學習活動(任務)、學習策略等目標。從表面上看,多元教學大綱是一個沒有特色的“大雜燴”。其實不然。雖然多元教學大綱列出了各方面的目標,但在實踐中,往往側重其中的某些方面。我國制訂的《標準》顯然屬於多元教學大綱的類型。在目標上,它側重強調技能,特別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它更加強調以學生爲主、突出學習過程的教學途徑,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

篇九: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語言操練提高國小英語教學研究》

摘要:英語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並不是教師可以直接傳授的,而是需要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不斷內化與提升。我們的國小英語教學要爲學生設計豐富的語言操練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國小英語;語言操練;教學效益

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一門工具課,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而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讓學生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操練。只有爲學生提供更多語言操練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運用的空間,學生才能不斷地將所學過的詞彙與語法用於日常的交流與交際之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開展多樣的語言操練,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交流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呢?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展開:

一、朗讀短文

朗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與方法,是以模仿與記憶爲主的控制性反覆練習,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適用於低段英語教學。

1.齊聲朗讀。

在新授知識後讓學生跟着教師或是跟着錄音進行齊聲朗讀,在全班展開,這樣可以形成相對活躍與寬鬆的教學氛圍,實現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爲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教師要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圖文並茂地展現短文,再配以標準而優美的音頻,讓學生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語言的變化,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缺點在於會使部分學生混於其中。

2.個別朗讀。

即實現教學面對學生個體。這樣可以做到教學無遺漏,讓每個學生都有語言操練的機會,教師可以具體地瞭解每個學生的發音情況,以便於糾正,便於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可以讓學生在同桌之間或前後桌之間展開,也可以開火車的形式展開,即讓學生按照座位的順序逐個朗讀。

二、即興發言

國小生雖小,但是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着獨立的思想與不同的看法,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中心,就必須要改變以往快節奏的灌輸,而是要適當放慢腳步,利用教學的間隙時間來引導學生進行即興發言,這樣才能讓教學處於不斷的動態生成中,使之成爲學生自己的學堂,同時這也正是進行語言操練的重要活動。例如,課堂導入可以由教師指定話題,然後讓學生來進行即興發言,圍繞着特定的主題展開自由而輕鬆的會話,從而將教學引向具體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改變直接進入新知學習的枯燥性與突兀性,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下進入新知的學習,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學中會有一些突發情況,我們同樣可以利用突發來引導學生自由交流與討論,這樣的教學順勢利導,動態生成,雖形式不同,但都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如一場雨、一場雪,或是學生課上玩玩具等,我們就可以設計成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就rain,snow等來展開自由發言,雖然偏離了預定的教學軌道,但又不得不說是一次很好的語言操練活動,而且還可以引發學生的主動參與。

三、情景表演

國小生有着很強的表演能力,開展情景劇的表演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藝術活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創新思維與口語表達於一體,不再是枯燥的學習,而是在生動的表演中運用,可以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不失爲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更加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知識的轉化,利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例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角色的不同立場,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製作相關的頭飾,讓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學習了小動物的相關詞彙後,可以讓學生帶上可愛的動物頭飾,進行相關的描述。這樣將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引導學生自主創作與表演劇本,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可以爲學生提供一個更爲寬廣的學習空間,真正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得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在學完短文後,讓學生圍繞着教材上的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展開自主創作,同時也可以選取學生所熟悉與感興趣的話題,如聚會、旅行等,讓學生來進行富有個性化的創作。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不同的學生可以創作出不同的劇本來,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個性化教學。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來進行劇本的表演,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可以說這樣的自主創編與表演,將學生的真實生活搬到了教學中,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在學習中運用,更加利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角色配音

國小生都有着很強的模仿能力,模仿正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選取學生喜愛的動畫片或經典影視劇片段,讓學生進行角色配音。大多學生爲了能夠更好地配音、把握人物的性格、環境的變化等,會在課餘時間與同學、家長一起積極地來觀看相關的影視劇,以實現對角色的準確把握。這樣在課堂中對角色進行配音時就不會再是機械地背誦臺詞,而是真正地融入劇本,融入角色,體會人物心理、情感對於語言的影響。活動後讓學生聽原音,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自己在發音、語氣與語調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這樣更利於學生的發音。同時在學生之間展開互相評價,使學生對語言有全面的認識。要想學好一門語言,不僅要發音標準地道,同時還要結合不同的場景來運用不同的語氣與語調,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使語言富於變化。

五、結束語

總之,只有在豐富的語言操練中學生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語言的精髓,才能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將語言操練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與運用中不斷內化與提升。

參考文獻:

[1]蔣萊茜.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國小生英語聽說習慣的培養.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

[2]徐偉.國小英語課堂語言實踐活動的幾點嘗試.吉林教育:教研,2012(9).

[3]烏德超.運用語言操練方法提高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學習,2013(10).

[4]芮梨.國小英語語言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與實施.新課程學習,2013(10).

篇十: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大學英語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國在經歷素質教育改革後,整體教育水平取得了長期進步和發展。但同時,也看到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缺席,整體思辨能力和水平還比較欠缺。筆者針對這一現狀,結合教師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對如何有效提升思辨能力培養作了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同行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英語作爲國際通用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學英語教育一直佔有極其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有一個關鍵培養因素,那就是獨立思辨能力的培養。本文通過對思辨能力有關含義的解析,並對如何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進行了剖析,重點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對培養算算途徑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點探討。

一、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有關涵義

思辨能力指的是個體根據特定標準規則,對事物或現象進判斷決定或作出認知結論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質疑、思維、分析、評價都是思辨的過程,思辨能力強弱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控制及對外界事物認知處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懷疑、辨別、理解、綜合能力,對教材知識能夠思考理解、質疑分析,並能有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斛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問題。可以說,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雙翅膀,能讓學生自如飛翔,更快更好學習新知識,對問題自如處理。思辨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思考更加深入全面,處置解決問題也更客觀理性,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盲從。同時,好的思辨能力也會助推創新能力。大學英語教育加強思辨能力培養,既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是對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英語思辨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英語四六級考試是一個重要考試的指揮手段,而課堂教學以講解傳授爲主,對學習思辨能力培養基本缺失。聽說讀寫譯能力是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關注的重心所在,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學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養普遍忽視的話,這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極其不利的,也沒有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目標。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師講授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練習的模式,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不足的,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學習思維思辨能力拓展不寬,學生照抄照搬課本知識,缺乏思辨和靈活運用交流能力。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在用英語組織對話發言的過程中,邏輯思維缺乏甚至混亂不清,組織語言條理不夠;有的學生在辯論演講方面,主題不夠突出,觀點闡述不夠清晰,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提升思考判斷能力。這些學生往往遇到一有難度的問題,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說到那,比較隨意,邏輯不嚴密,會讓聽者感覺發笑。在現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障礙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學目標上的'重視不夠。教育主管部門和老師不夠重視,甚至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過級目標設置教學要求。二是課程設置和安排上不夠合理。課程設置更多圍繞四級英語考試課程設置,缺少興趣類文學藝術、科技知識類英語課選修課程,這裏面有師資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還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學校評定學生英語水平主要還是偏重於考試考查,對思辨能力無法進行有效評估。三是教學評估體系的限制。學生英語水平考覈與考試成績直接關係,這種較狹隘的考試要求,也會限制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更多是當成一種工具,主觀性不強,老師在教學中也會缺失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從而削弱了學生創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養大學英語思辨能力的途徑方式

1、提高認識,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觀念。

現在創新驅動已經上升爲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而實現創新驅動戰略,就需要培養大量高素質具有創新開拓意識的優秀人才,這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要有創新思辨能力。當代大學英語教育,不單單是培養英語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塑造,這才符合現代化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創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於質穎、大膽思考,不拘於成見,有獨有見解,不落俗套。而創新的關鍵核心就在於思辨能力,所以對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在大學英語中就顯得尤爲重要。新時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拓展創造性思維,才能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

2、加強平等交流,允許質穎提問。

老師的教學不能始終停留在傳統階段,始終認爲自己是權威,要求讓學生一味接受灌輸,讓學生一味地死記硬背課本要求的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不注重發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加強學習自我意識的塑造,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學習的環境,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老師也要加強教育引導,及時對交流提問給予引導回答,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認同,逐漸養成思辨的態度和意識,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強教育引導,做到“三步”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語言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養。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思辨能力的引導,堅持做到三點。

一是獨立理解。

讓學生提前對課本內容進行學習理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老師每次上課前要對閱讀任務提前佈置好,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能基本知識課文的內容,能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這樣正式講授的時候學生學習的印象和理解纔會更深刻準確。

二是做好分析講授。

課堂上老師要對課文的組織結構做出整體性講解,並對一些重點語法知識、詞組詞彙等語言層面的內容作出分析講解,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問題。這其中,要對重點語法知識和課文內容中涉及的英語世界國家的風土人情、宗教歷史、社會情況進行講授,有效處理好學生認知中的困難。三是做好拓展評價,即對課本內容提出一些開拓性的思維,並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適時組織學生自我討論,既提升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又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加強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導,就是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點間的關係,並自我進行總結記憶歸納,而不是一味地老師在賣力不討好地灌輸教學。在做好“三步”教學引導工作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須精心思考,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和知識點要挑選好,對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過設置和拋出問題,激發學生分析思考興趣,讓學生逐步構建自我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會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還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最終實現了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增強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做好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語言訓練、輕思辨培養,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適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對創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顏方麗.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校園英語旬刊,2015.

[2]徐繼菊,王淑雯,呂旭英.關於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時代教育,2015.

[3]孫冬鵬.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5.

[4]鄒紹豔,高秀雪.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調查——一項基於反思性問卷的研究[J].外語研究,2015.

[5]劉瑩.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實效分析[J].吉林教育,2015.

篇十一: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豐富多彩的課堂

吉林省樺甸市臨江國小 祝小羽

【摘要】

國小英語教育逐漸的走向了正規化,走進了國際化,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正確的引導下我們已經將古老的中方文化與超前的西方文化相結合,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多彩 生活化 努力就好

英語作爲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爲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學習和使用英語對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借鑑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國小英語教育也正在日新月異的飛快前進。學習英語有利於孩子更好地瞭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文化。

國小英語教育逐漸的走向了正規化,走進了國際化,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正確的引導下我們已經將古老的中方文化與超前的西方文化相結合,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在近十年的國小英語教學中,我在目睹了多位老師的風采與魅力後,也決心爲教育事業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我們身在課堂,短短的四十分鐘也有如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我們的努力能夠讓在座的每一位學生都心潮澎湃,以更加飽滿的狀態去將知識採擷。

在經過了理論學習,課堂實踐,以及聽取專家講座等等一系列的打磨後,我有了自己的收穫,經過了不斷的學習,我更是猶如經歷了一次洗禮,讓自己的每個細胞都重獲新生,更迫不及待地想將我的所得與大家分享,經過學習和自己的實際反思後,我將自己的課堂特色進行了定位,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所遵循的教學理念是:教學生活化,進步層次化,努力就好!孩子的'起點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進步,都成爲極其優秀的孩子,所以我設計了進步層次化,努力就好的理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孩子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是,只要他們盡力,努力,那麼即使是,那也是一種收穫!學習來源於生活,我們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生活化的內容,例如蔬菜,水果,爸爸媽媽的工作,房間的名稱等等,那麼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走進生活,打造一種生活化的課堂。這樣孩子會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不會緊張,我們力求生成一種快樂的課堂,有效的課堂,在準確一點就是生活化的課堂。我們的課堂中還要有一些原料以及調味劑,那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我們的課堂是富含“加減誠除的課堂”.

也許你會認爲這是一堂數學課,那麼你錯了,()我的課堂是英語課,是中西方完美結合的英語課堂。現在讓我來爲你呈現我所追求的“加減誠除”吧!

所謂的“加”,並不是加法的加。而是增加的“加”.加,增加,增加興趣,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學生間的互動,他們創設學習語言的情境,讓他們脫離中式英語,進入到一個真正英語的學習環境;增加實踐,將孩子帶入到情境後就放開手,讓他自己去問,做到有技能的訓練,而不是“我說你聽”;增加思考,學習要有思考,學習要有實踐,我們要讓孩子動起來,不單單是身體而是大腦動起來,積極的去思考,而不是單純的拿來主義。生硬的去學習別人的東西,而是要取其精華融爲己用。

減,減少,減少負擔,我們早在多年前就提倡減負,可是真正做到了嗎?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讓我們的課堂從今天起就開始減少學生的實際負擔,以英語爲例,心裏記憶就是一個學習的沉重包袱,我們相對增加興趣而言就是爲了減少學生的心理記憶,而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來達到學習目標;減少講話,這裏的講話也許只是針對教師而言,不成功的教學往往是教師在一味的講,學生只是在聽,聽什麼?不知道,那就改變一下,讓孩子去講話,讓他們去主動的詢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是也就掌握了,這樣,老師不會很累,學生也不用再厭聽;減少回答,所謂的減少回答並不是對知識的放棄,而是將學生的回答變成讓他自己來提出問題並解答,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就是轉變的過程。

誠,真誠,誠信,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嚴厲,笑臉是最好的獎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孩子,對待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孩子,我們自己也會心情倍加,愉快的做事效果一定會更加顯著,我們身心都愉快了,孩子們也會受到感染,感受到我們的誠信,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以誠相待。相信我們的關係一定會很和諧。

除,排除,解除。排除一切困難,解除一切不愉快。學生一定會存在着差異,正如我們的手指也是有長有短,也許有的學生就是讓你氣氛,讓你糾結,可是我們不就是要在教學中解疑答惑嗎?那就讓我們做好心理準備排除一切困難,解除一切障礙,爲我們的學生創造一個理想的課堂,一個和諧的氛圍,一個真正適合他們的環境,一個屬於他們的天空,讓他們可以用純真笑臉去迎接每一天。

我們具有特色的課堂,是以子爲主體設計的課堂,我們的課堂生活化,我們的課堂有一些多彩的“調味劑”,因爲這樣的生活才美妙!

在課堂中我們有自己的小老師,那就是一些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他們接受的快,掌握的好,在教學中似乎總是“冠軍”.那麼我還要照顧一些“亞軍,季軍”還有普通運動員,這樣冠軍們就會感到吃不飽,那麼我就請他們作爲我的小幫手來進行――兵教兵!有一位專家說過: “老師教孩子所的是50%,而孩子教孩子那麼所得就會是90%,他們有了自己的任務,也會與其他老師進行比賽,這種教授甚至延伸到了課外的時間裏,呵呵一舉兩得!受益匪淺啊!我們還有很多小活動,每月一歌是大家最喜歡的,我搜尋學生們喜歡的積極向上的英文歌曲作爲課前熱身活動,一學期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歌曲,不僅活動時有節目,還增強了口語,矯正了音準。”小廚師“活動大家也是非常喜歡的,當我們學習食物時大家會註定帶一點來,我們在學習後會進行集體品嚐活動,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還用口語交流着,增進了感情,學習了知識!

我們的課堂是孩子喜歡的課堂,也是多彩的課堂!

篇十二:農村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農村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一、學校和教師要有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緊迫感

不斷完善發展性評價機制,在英語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的積極性。在評價教師這個因素中,把對教師教育教學過程評價放在主要地位,而把效果評價作爲有力補充,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監督、督促和激發的作用。讓學生參加到英語的教師的評價中,這更加客觀、公開、公平、公正,符合教育這一特殊職業的特殊性質。教學過程中,領導隨機聽課,評課和經常組織教師集體聽課、評課,一方面學校便於評價教師的實際工作表現,適時地獎勵和表揚,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便於檢查上課過程中教師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糾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農村教師住房問題上,學校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爭取得到上級政府的支持,儘快解決教師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使教師能夠紮根並安心地在學校開展英語教學工作。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在學生的英語教育教學上要嚴把從小抓起、從低年級抓起的做法,使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連續性學習,這是保證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和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這需要英語教師耐心做好日常學生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瞭解學生學習習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教師持之以恆,嚴格要求學生,嚴肅對待學生每一節啓蒙課,良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終身受益,這對於人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具體體現在,首先要培養學生在課前養成預習新課程的學習習慣,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由此可見,複習舊知識,纔會對新知識的掌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後引導學生在課上養成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使處於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做到聽一點就懂一點,聽一點就會一點,實現全面提高的目的。如果只是教師一味地高談闊論,而不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進行漫無邊際的傳授知識,只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通過因材施教,纔會起到讓學生堂堂有收穫、堂堂有積累;第三就是培養學生養成大膽說英語的學習習慣,不愛開口講話,特別是用英語講話,是城鄉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而這一情況在農村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則表現得尤爲突出,爲此,教師要及時並且經常地幫助他們排除和克服羞於啓齒、擔心說錯的心理障礙,教師除了合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還應積極創設第二課堂等輔助英語學習環境,如英語沙龍、英語競賽、英語演講、情景展示、角色扮演、組建英語角、用英語寫日記、定期舉行英語晚會等幫助學生開口說英語、講英語、寫英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不能提出更高的標準,並且允許學生說錯,逐漸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四是培養學生養成經常閱讀英語課內外讀物的學習習慣,熟讀和背誦經典課文是熟練掌握和運用單詞、短語、句子最直接、最有效強化記憶的途徑,在缺少有效增強記憶教學手段的農村英語教學中仍不失爲一種有效教學方法;第五是培養學生養成正確書寫的學習習慣,從正確和規範書寫26個字母做起,大寫的字母佔幾線格,小寫的字母佔幾線格,久而久之,才能在單詞、短語和句子的書寫中出現書寫美觀、大方、工整的結果,否則一旦養成錯誤的書寫習慣就很難再進行糾正。

英語學習不單單是教會學生幾個單詞、幾個短語、幾個句型、幾個語法那麼簡單的事情,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地求知和探索學習英語語言的'基本方法,進而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爲今後的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基於此,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英語語音拼讀,如何記憶單詞的能力和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語法的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英語語言門交流工具聽、說、讀、寫、譯的完美結合。學校應配合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通過活動優化組合教師隊伍,充分施展學校教師人盡其才的積極性。不斷解決學生學習英語的條件因素,特別是增加外文圖書量,添加英語教學硬件和軟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教學,營造學生健康成才的必要環境,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在全體教師中尤其是英語教師中樹立責任心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模範、榜樣帶頭作用。教師要適時關心英語學習落後的學生,適當地在課外給他們輔導,這也是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良好途徑。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應形成合力,排除學生腦海中留存的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及讀書過程中經費短缺問題帶來的精神負擔。要讓家長和學生明確國家的義務教育及助學貸款等政策,解決家長和學生學習的後顧之憂。農村英語教學是一個複雜的教學過程,需要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具備“三心”,即信心、耐心和恆心,才能實現“四果”,即探索、實踐、總結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克服農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從而使農村英語教學質量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農村經濟的騰飛,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培養適應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農村英語教育只有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通過多方努力,才能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國家與國際英語人才的差距,才能爲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篇十三:國中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國中英語教育教學論文精選

新時期,英語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爲國中英語教師,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成爲我們責任。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推進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更需要我們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豐富、不斷完善。

一、新時期國中英語展開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隨着社會的不時開展,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形式曾經順應不了如今的教育市場需求,因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應用情境教學增加興趣性,從而開展學生的個性化。在此過程中,教育要遵照幾個根本理念,改動教育目的、採用新式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辦法、調整教材中的內容並使教員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在教學課堂上,要將以教員爲教學主體轉變爲以學生爲教育中心,改動過於注重教育結果的教學弊端,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來交換封鎖式,從而完成新時期英語教育的目的。首先,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員要將學生引領到學習活動中去,以便於培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其次,充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變革的目的就是要以學生爲主,在選取教學形式的時分迎合學生的興味曾經成爲如今教育的一種趨向,在此過程中要不時培育學生的發明性和差別性。最後,經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注重學生的親歷性。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英語課堂的理論性,經過理論讓學生學有所用,這也將會成爲將來英語教育的必經之路。

二、新時期國中英語情境教學的對策

1.注重校園整體英語環境的創設

爲了完成教育的可行性,有效地將情境教育在國中英語課堂上得到展開,教員要注重校園整體英語環境的創設。在此過程中,校園要給予支持,學校能夠爲學生創辦一些英語小活動,運用所學的英語口語來和教員停止英語口語溝通交流。在校園內部能夠爲學生布置一些英語標誌牌、英語諺語、英語讀書角和一些英語至理名言等,當學生走進校園之後,見到隨處可見的英語後,不時能夠營造一個真實的英語生活學習氣氛,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使學生遭到英語的薰陶。

2.言語描繪,引入情境

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員能夠應用英語教學教材來展開英語情境教學。經過對教學內容停止引導來引發懸念,爲學生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吸收學生的眼光,調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解說dangerous和careful這兩個詞的時分,教員能夠事前佈置一個學生來配合,課堂上,教員能夠以燈爲對象問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light. It doesn’t work. Who can mend it這個時分那個學生能夠舉手答覆Don’t worry. I can mend it.然後學生能夠僞裝摸摸燈,教員這時能夠特別慌張地說Be careful!It’s dangerous!同時,教員在黑板上用醒目的紅色寫一個觸電的標誌,然後反覆Be careful!It’s dangerous!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進步教學效率。

3.情境遷移,學致使用

言語是人們溝通的一種最佳方式,是交際的一種工具,它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交際性。教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與生活實踐聯絡起來,在控制英語學問的根底之上還要將學生帶到課外中去,在生活中將所學的英語做到學致使用。同時,教員還要爲學生髮明一些運用英語停止交流的時機,增加學生在生活中的理論

性,讓學生可以在英語交流中大膽起來,勇於啓齒說英語,在與教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培育學生的英語口語才能,使學生的英語才能得到有效的進步。例如,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演講、英語故事會以及一些英語朗誦等英語活動中,在英語理論中能夠不時豐厚國中英語的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領會到英語的重要性,從而培育學生的探求性和理論性。

隨着社會的不時開展,社會對人才的請求也越來越高,因而,近年來教育部門對教育停止了改造。新課標請求在國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時地停止創新,應用情境教學來增加教育的興趣性,吸收學生的眼光,喚醒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味,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完成學生的個性化開展。

參考文獻:

[1]董華.英語課堂上情境創設的理論與運用[J].考試周刊, 2011(80).

[2]陳曉萍.合理創設情境,提升英語課堂魅力[J].新校園.理論版,2012(02).

作者簡介:劉俊華,女,1983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於河北省滄州市渤海新區中學,研討方向:情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位置和作用。

Th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Situation in New Period

Liu Junhua

Abstract:The situation teaching is a product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it is not only able to open the students’field of vision,also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education reform,new ideas and new achievements,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actively,so as to adopt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smoothly carry out situation teaching,efficient to complete the education target.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situation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

篇十四: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 小議國中和國小英語教育的銜接策略 》

摘要:隨着國小英語課程的開展與普及,以及多個版本教材內容不一致對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故中國小英語教學中的銜接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本文對此分析了原因並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

從20XX年秋季起,全國各地的國小逐步開設英語課程。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爲三年級,而最近幾年許多學校尤其是城市的國小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程。隨着國小英語課程的普及與提前,中國小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本文分析了原因並提出了幾點對策與方法。

一、教學的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1.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樣。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教材出現了一綱多本、多套教材並行的情況。使用的有人教版、外研社版、河北教育版、北師大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這些版本又分爲國小、國中和高中版。這使得不同地區在不同階段選用的教材出現了不同。國小使用河北教育版的國中可能使用人教版,國小使用外研社版的國中可能使用河北教育版。即使是同一套教材也不是完全銜接配套的。不同版本的教材雖然都是以課標爲基礎,但都有自己的編排體系和目標要求。比如,課標要求國小畢業學生學習600~700個單詞和50個習慣用語,但並未給出具體的詞表。每套教材所選的單詞是不同的。話題和語法方面也不相同。

2.國小英語的師資和教學方法的制約。國小大部分地區普及了英語課程,但現實情況是國小英語師資力量跟不上,國小英語課程存在開設不到位的情況,在農村這個問題尤其突出。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受過專業教育,教法陳舊,觀念落後,知識面狹窄,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轉教英語的。一些教師沒有領會英語課程標準,更談不上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來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國小英語並不是簡單的學習單詞、語句。它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歌曲、繪畫及遊戲都會涉及到。好的教師能把課上得生動活潑。也有不少教師把課上得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

3.學生個體的差異。在幾年的國小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由於個體的差異,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語言環境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英語教學的發展,往往使教學陷入枯燥、乏味的記憶和背誦,使學生失去興趣。英語的單詞和句型需要學生記憶,有些篇章需要學生背誦,學習意志薄弱的孩子在學習中開始落後,一些學生不願學習英語。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對策與方法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搞好教學銜接。中學英語教師要通讀所教學生的國小英語教材,熟悉國小英語教學的要求,包括詞彙、語法項目和語言功能等。在此基礎上重新確定中學英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並對教材進行改動和調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國中教學的起始階段,可以先放慢教學進度,引導學生對國小的英語課程進行一段時間的複習,循序漸進,逐步引入國中的課程。現行的國中英語教材多數是以國中爲起點的起始版教材,而銜接版教材由於教學的實際情況,只有一些外語學校能真正用起來。這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複習甚至重新學習的機會。

2.教學方法的銜接。中學英語老師應該加強與國小老師的溝通,進行聽課調研,發現中學英語與國小英語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尤其是七年級課程和國小六年級課程的異同,找準銜接點。七年級學生和六年級的國小生一樣,形象思維能力強,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還是適應國小的教學方法。國中英語教師可多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等直觀教學道具進行教學,保持學生學習的興奮狀態。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歌曲、遊戲、表演等,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調動其學習興趣。如何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是國中英語教師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3.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升入國中的學生英語水平已經出現了分化。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留不同的作業。這樣可以使學生以自己的實際程度爲基礎進行學習實踐,優秀的學生向着更高層次不斷衝刺,學習困難的學生也不再失望,因爲他們每天也有收穫,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有些學校由於國中入學時學生英語水平差別較大,開展了針對英語學科的分班教學,也有一定的成效。

加強中國小英語教學的銜接十分重要,如果銜接不當,很容易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學生甚至放棄英語學習。國中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斷探索和研究,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和對策。

參考文獻:

[1]張仲.淺談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J].國小教學參考,2005,(10):29-30.

[2]劉瑞潔.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之我見[J].河北教育,2005,(10):21-22.

[3]夏侯富生.我國中國小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與對策[J].基礎外語教學研究,2003,(6):12-15.

篇十五: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

《 國小英語教育的多元化發展論文 》

摘要:在英語日趨國際化的趨勢下,國小英語教育的多元化已成爲一種發展趨勢,面對初學者低齡時聽說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較濃興趣,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充分研究教材,把英語學習真正做到從工具到文化的互動過程,緊緊抓住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和英語交際能力,注重“以人爲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感情的交流,將英語真正的作爲一種交際語言而學習,作爲一種真正的文化而應用。

關鍵詞:國際化多元化交際能力

跟隨這世界發展的腳步,當下中國的發展已漸入國際軌道,而培養與其發展相接軌的人才則成爲當前教育的目的--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國的語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然培養面向世界,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英語要過關,英語--一種國際語言,一枚讓學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從娃娃抓起,則是培養面向世界人才的關鍵,根據兒童智能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抓住幼兒,國小低齡時聽說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在幼兒時就開始學習英語,在一年級時正式開設英語課,大力推廣“興趣,情景,活動”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則成爲國小英語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國小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爲參與實踐的動力,並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爲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閱讀大量教育著作後,我對提高國小生英語學習興趣有以下幾點看法。

1.1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國小生有着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願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爲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和手勢,抑揚頓挫,風趣幽默的語音語調,必定能創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着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敢於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因此,我們應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內驅力自然逐步增強。

1.2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

學習材料和內容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教師在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於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師要想辦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穎可信,由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合理地運用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等,讓所要呈現的情景更加直觀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內容儘量與時代同步,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方式以交流互動爲主

教材只是人類浩如煙海的知識的一種“樣本”並不是學習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紀的曙光,我們進入了數字化信息時代。受到網絡等多種資源的衝擊後,教材的侷限性就更加凸顯出來了,經過篩選的網上語言資源就成了教師經常使用的素材,並被廣泛應用於學習英語的課堂中,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聽說讀寫的英文材料,採用自制課件來授課,通過聲光電的完美結合,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慾,例如:我們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實物圖展示,課件輔助的教學法把方法,引導學上講出身邊的animal,並提出哪些動物可以作爲”pet“被他們擁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讓學生參加其中,使得課堂氣氛接近並融入日常生活,而課堂中營造的真實的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則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從的工具到文化:開創外語學習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語學習,應該是從工具到文化的互動過程,語言只有在相對應的文化氛圍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積極的語言應變和交流中才能充滿魅力尊重語言學習的規律,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多元化的,要給學生提供多種平臺。

2.1使學生積極參與,口腦並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爲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應把國小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外語教學的重點不再是“老師該教什麼”而應該是“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口腦並用的條件”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2.2爲學生創造思維空間,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爲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並提出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着老師走。例如,我們在教授“Asktheway”的內容時,應避開傳統的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採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後讓學生設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自行討論“如何向他人問路”和“如何給他人指路”接着每組向全班彙報,彙集各組方式後再有老師點評,在學會“Asktheway”的技能後,可以讓學生聯繫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還有的“Askthebathroom。”,氣氛特別活躍。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並通過創造情境爲其提供自主的思維空間,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境地,成爲學習的主人。

2.3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

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使學生認識瞭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應用英語的自信心,也可以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解決疑難問題、分析常見錯誤,開展學習課外材料、如舉行英文書寫競賽、朗誦比賽、單詞聽寫競賽、等智力比賽。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平。

2.4從工具到文化的互動過程

掌握源自於運用,作爲一種交際語言,英語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交際工具,其工具的作用只是爲讓彼此進行交流,然而只有單純機械的語言學習而不涉及其文化過程的學習終將是不完善的。例如:“luckdog“如單單只是給學生講“luck”“是幸運,運氣,好運”的話,想必大部分的中國國小生都會將“luckdog“翻譯成“幸運的狗”“好運氣的狗”吧!而導致這樣後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學生們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不瞭解,很顯然,犯這樣錯誤的直接原因就是“漢語言,漢文化”的負遷移,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裏具有不同的內涵,並會引起不同的聯想,在當下的中國社會裏,“狗”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和狗有關的習語大多都含有貶義,如“狐朋狗友”“狗急跳牆”“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國家,“狗”則被認爲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學習英語的過程,絕不僅僅是對單詞,語法,句型的簡單學習,而是從工具(語言)到文化(具體)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時,可適當的舉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風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別的知識講座來使學生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

三、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這是共識,如何培養,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過從近年來國內對第二外語的交際意願與與日俱增的研究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要真正提高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願望,換句話說,除了交際能力外,外語教學的麼表還應該包括對交際意願的培養。

3.1標準的。國際化的發音

英語作爲我們的“第二母語”來說,發音難免會有漢語的負遷移現象,而標準的國際化的發音則是我們開口說英語的第一步,那麼就必須要求老師要有標準的發音,同時還應讓學生多聽看英語的原版影片。如:採用動畫電影,因爲動畫電影畫面豐富,場景感人,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深受孩子們的歡迎,讓他們在觀看英文原版電影的基礎上,練習並模仿片中的標準發音,嘗試根據片中的場景與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配音,這樣不但滿足了孩子們愛看動畫片的要求,還爲孩子們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標準地道的發音,是他們英語發音標準,口語的以提高。

3.2英語口語學習中的三心。六忌。九堅持

三心:

三心即樹信心,下決心,立恆心。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要給孩子足夠的信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學會母語,外語就沒什麼可怕的。橫下一條心:“inforapennyinforafound”“不幹則已幹則到底”,堅信“it'sdoggedasdoesit”“堅持就是勝利”

六忌:

1.忌難爲情,別怕出錯,別怕被人笑話,“醜”盡甘來。

2.忌自卑心,相信你能說,你能行,相信你可以把英語說得像漢語一樣棒。“practicemakesperfect”。

3.忌完美症,不要追求無誤,更不能追求完美,這些都是羞於開口,練習口語的最大敵人。

4.忌默譯法,不要時時藉助漢語,不要時刻在自己的心裏把想說的話想成漢語然後再用英語翻譯,有母語的干擾,英語是說不流利的。

5.忌挫敗感,不要因看不到進步而灰心,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語言的學習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要相信進步與投入成正比。

6.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語言的學習,重在練習,只有天天說英語,才能說好英語。

九堅持:

1.堅持仔細聽辯,這是口語語言信息的輸入過程對語音的連讀。強讀。弱讀。吞音等都要聽清楚,這樣才能首先做到發音清楚並可以聽懂他人說話。

2.堅持認真模仿,要堅持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口音,只有模仿到位,口語纔有保證。

3.堅持大聲朗讀,大聲朗讀有助於發音器官,改善語音語調,提高口語質量。

4.堅持豐富詞彙,只有掌握了足夠常見的口語詞彙,口語表達才能遊刃有餘。

5.堅持段篇背誦,背誦有助於豐富大腦中的“資料庫”有助於英語口語表達的佈局謀篇。

6.堅持知識的積累,只有擁有豐富的背景知識和交際知識,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7.堅持使用英語思維,只有堅持使用英語思維方式考慮問題,才能做到在口語交際中反應靈敏。

8.堅持積極參與,要積極參與各種口語練習,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9.堅持大膽實踐,要大膽用英語交流,特別是若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增加感受,獲得信心。

3.3以英語教育爲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程度和交際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着決定性的影響,因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由一定的觀念或核心內容支配其教學行爲,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師的影響,並在行動上做出反應。因此,教師在面對當代國小英語教育問題上,要擺脫其應試性和啞巴式英語,不要跟學生施加“負壓力”。比如說“今天上課老師講的那些單詞我應該會默寫嗎?今天老師講的那些是重點,今天老師講的那些在考試中可能會考到?”等等。而應該給學生一種愉悅的心態去接受和理解,學習英語的目的絕不是僅僅會寫幾個英語單詞,會做幾道語法題,英語是一種語言,而語言的作用就在於交流和溝通感情,所以學習一種語言,重在其運用的靈活性,因而在國小英語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應當以英語基礎知識爲教育核心,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只有學生有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聽說能力,他們纔有想要展示自己英語水平的慾望,這種慾望的強烈程度取決於起學生的英語基礎,影響與學生的交際意願,成長與學生的持續練習。相信有了這些內因和外在動機的支配,其交際能力則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3.4將學生推到風口浪尖,真用,實戰,英語口語纔會真正提高

語言學習是完全不同於其他科目的,語言學習是需要環境和氛圍的,想想我們學習自己的母語時,並沒有人去教我們怎樣問路,怎樣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怎樣。。。。。。。但慢慢的,我們不是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嗎?不都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嗎?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學習漢語是的種種經歷與過程,不難得出結論:“學習一種語言,環境和氛圍是十分重要的”。國小生都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試想:“從他們一開始學習英語,我們便做到在英語課堂上絕不出現漢語”也許這樣的做法起初會讓老師覺得授課很難進行,因爲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純英文的授課會讓他們覺得難以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用擔心,想想我們對漢語沒有“概念”時,我們不也無法理解它嗎?但不過是短短三四年的耳濡目染,我們便可以對其得心應手,因此,在國小生初學英語時,我們便採用純英授課,甚至可以將校園的標語全都換成英語的,相信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下,學生將不再會有那種“漢轉英”的轉換思維,相信用這種方法將學生推到風口浪尖,學生的英語將會脫口而出,交際能力就會得以真正的提高。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感情交流

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爲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認爲,人的天性是懶惰的,不思進取的,需要嚴格教誨才能啓迪良知,那麼權威型的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爲有效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爲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初學者的創造力與稟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4.1合作的師生關係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願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吸引”,就是“使學生樂於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4.2諧的師生關係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繫,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爲如此。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係,變成了“我們”的關係。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4.3融洽的師生關係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係的最佳狀態。融洽的師生關係是基因學生喜愛這門課業得有利因素。

4.4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係,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

師生關係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說來,學生對某位教師喜歡,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於開口說英語。重視學生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

4.5讓英語對學生有持久的吸引力

學生初學英語時都興趣盎然,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知識容量的增多、學習難度的加大,興趣的保持程度則會因人而異,出現差異,有的學生甚至會完全喪失興趣。針對這一自然現象,我們應該多關心鼓勵、多給予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具體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非智力因素的差異,進行目標激勵,分層互促。知識層次低的學生,做問答練習、轉換練習,對於他們的提問更要保護其積極性,簡單的問題要儘量留給他們,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逐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爲他們能回答更難的問題作好心理和知識上的準備。對於知識層次高的學生,,也不能輕視,否則會使他們盲目自大,進而喪失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擴大難度和濃度,也可以在練習或檢測中增加信息量,讓他們不斷受到新的信息刺激。總之,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則有所獲。

2、關心鼓勵。

對學生關心,會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學生鼓勵,會引發學生學習的信心。老師要不吝表揚和鼓勵,尤其對於一些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要多肯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實行平時成績計分制,鼓勵學困生平時多表現,多加分,增進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總結:隨着“地球村”的來臨,作爲一種國際語言的學習,興趣爲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就英語教師而言,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把外語教學的內涵發揮到極致,真正的做到從工具到文化的新境界,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其將英語的聽說能力發展到“第二母語”的水平,同時,教師在培養方式上應摒棄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給學生提供多種發展平臺,在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關注學生的表現,欣賞學生的想法,重視學生的問題,接納學生的意見,寬容學生的錯誤,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根平人民教育2008年20期中國教育報刊社2008年10月18日

【2】戴丹妮我與英語有個誤會。中式英語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王初民現代外語(季刊。第31卷2008年第三期)《現代外語》編輯部2008年8月

【4】張承芬教育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國小英語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