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教育教學語文教學論文(共4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5篇《國小教育教學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教育教學語文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教育教學語文教學論文(共45篇)

篇1: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小學生作文教學【1】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

國小生作文是運用書面語物綜合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生的習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語文能力。

作文本應該順其自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悉心體味,“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但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本來最富有個性的作文變成虛假的、機械的,應訓練習。

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話真情。

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使學生做到作文“主之有物”,談真話,抒真情。

這裏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這就自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國小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

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

國小生的生活內容極爲豐富多彩。

在學校裏,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餘興趣等活動;在家裏,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等,這些都充滿着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於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

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隨時記錄下來,因爲作文教學不光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培養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緻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

因此,老師盯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衆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搏,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

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這就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啓學生的寫作源泉。

國小生“牆角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智能發展還處於低級階段,意志的內控力弱,我們要根據兒童的特點,先指導定向觀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並創造性表達的慾望。

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中,鼓勵學生寫日記、讀後感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嚐到寫作的樂趣。

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個人收集的材料、寫的感受進行交流,以擴充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江堰市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謝受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寫出了生活氣息濃厚、描寫細緻、富有真實感的習作來。

這時老師需要寫下醒目讚語,當衆宣讀,表示讚賞,激發學生對留心觀察的深層的興趣促進樂寫不疲的內驅力。

在此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天地,隨時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有趣的事物。

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時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裏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寫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二、學好語文 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是我們用於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範文。

老師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

要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廣泛閱讀,該背的課文要背誦如流,該記的內容要滾瓜子爛熟,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美文”薰陶,體會謀篇佈局,達到善於借鑑運用自如的目睥。

同時要把作文訓練貫穿於日常教學活動中。

要求學生隨課堂積累優美詞句。

因爲,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圾優美的語言和詞語。

這些內容從哪裏來呢?主要靠平時的積累。

要求每個學生備有一個優美詞句本,每學完一課,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在本子上,並互相交流,有些詞有達意語還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寫話。

這樣日積月累使學生獲益匪。

如教《翠鳥》一文後,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從靜態到動態,又從顏色到形體等描寫翠鳥的外形,使學生認識到作者是這樣抓住羽毛鮮豔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緻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攝影師》、《我不會失信》等課文後,就要訓練學生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以及內心世界等。

總之,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課外閱讀 擴大素材

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於國小生來說尤爲重要。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國小生語言積累明顯不足,寫出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

因此爲學生創造閱讀條件,引導學生廣泛閱讀。

但是單從課文中學生知識,積累素材,是遠遠不夠的。

老師除了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誌,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

老師要從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一些童話、寓言、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編寫普及本等。

在閱讀過程中,應該強調學生要自備筆記本,隨時摘抄詞佳句,精彩片段,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

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

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到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要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

老師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爲內物,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爲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輝。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也是說多讀是提高學生作文的基礎。

國小生活潑好動,真正讓他坐上數分鐘,讀一篇長文章,他是沒有耐心的。

即使讓他讀作文範例,他往往也是蜻蜓點水式的讀法,不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

這就要求老師要與他們一起欣賞好作文。

可根據不同內容的文章,採取不同的讀法。

寫景的文章可讀得山清水秀、心曠神怡,有一種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之感;記事的文章,可讀出歡蹦亂跳、活靈活現。

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設,並和自己一起去讀,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了廣泛的閱讀,學生就能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在不同的閱讀方式中,使學生產生了語感,激發了靈感,有了語感和靈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瀉輕鬆的事,下筆才能洋洋灑灑。

四、勤動筆寫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於就能寫出好文章。

勤能補拙,練能生巧。

素材豐富了,就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但僅僅依靠作文課堂上學生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肯定達不到理想效果。

指導學生寫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日記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下來,內容不拘,可長可短,非常靈活。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僅能大大增加練筆的機會,而且能使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當然,引導學生寫日記,關鍵是激發興趣,啓發自覺,一般不宜把日記作爲必須完成的作業來佈置。

要使日記成爲學生生活上的.樂事,讓學生想寫、愛寫。

這樣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練筆的熱情就能經久不衰,習慣成自然了。

學習習慣了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事物,並做到專心致志,開動腦筋,選擇有意義的、感受深刻的記下來,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這樣寫作的素材也就豐富了,寫作技巧也就會逐漸提高起來。

篇2:國小語文教學教育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教育論文

在國小高年級語文課本中,收錄了部分根據歷史題材或小說編寫的課文,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一課便是對小說《三國演義》草船借箭章節的改寫,這類課文的教學效果往往受限於教師對於歷史或歷史題材小說理解是否全面而深刻。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講讀的重點只是停留在對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的講解上,忽略了小說中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深入刻畫,沒能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分析,這樣的教學往往會顯得流於文章表面而蒼白無力。

語文教參中敘述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掌握生字。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對於這三個目標,表面看較簡單,也比較容易達到,因爲這篇課文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甚至連我們五年級甚至更低年級的學生也是一樣,對於三國裏的故事,特別是對三國裏諸葛亮的事蹟瞭解得最爲全面。但細細品味這一課的目標,就感覺並不能簡單處理,試想學生只瞭解故事情節梗概,而不瞭解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對話語境對於人物刻畫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感情的把課文讀好,也不可能真正深入瞭解這個故事把故事講好。

作爲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從文章的表面走向文章的背後是我們的責任,因此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大可不必再拘泥於對故事情節的分析和講解,雖然是五年級課文,課文也極簡單,教參也沒有刻意要求體會人物特點,但我認爲教師還是要把教材“講厚”,不妨從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審視這篇文章,爲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課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文章的興趣,點燃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渴求,真正發揮語文學科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促進作用,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以更好的體現。

一、人物背景分析

文中共有四個人物,其中按照主次順序和文中的分量來說,應該是諸葛亮、周瑜、魯肅和曹操。

這時的諸葛亮是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作爲劉備的軍師僅僅指揮並取得幾次較小規模戰鬥的勝利,在劉備軍中的威信還沒有真正確立,又在實力不強的情況下新敗於曹操,迫切需要一次大的勝利來確立地位的情況下,勸說劉備聯吳抗曹得到應允纔來到江東,想借東吳之力與曹操抗衡,爲實現三足鼎立打下基礎。而諸葛亮清楚的知道周瑜定會在大勢已定的情況下有加害之心,因此,表面親如一家,私下裏早已周全安排,巧妙應對,處處提防。

周瑜是當時東吳主戰派中武官中的實力派人物,掌管東吳軍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十幾歲任都督,心高氣盛、桀驁不馴,開始時從心底裏瞧不起諸葛亮,但諸葛亮舌戰羣儒、主張火攻等情況又不得不使其歎服,並想殺之而後快,但迫於孫劉兩家結盟,要害諸葛亮必須有兩全之策,否則有破壞結盟之嫌。因此,諸葛亮和周瑜之間形成了藏在內心裏的鮮明的矛盾鬥爭,周瑜始終在謀劃加害諸葛亮之策。

魯肅在文中的分量雖不多,但起着異常關鍵的作用。在東吳的文官中,魯肅是堅決的極少數的主戰派,受到孫權的重用,起着孫劉聯合使者的作用。一方面爲維護東吳的利益,不得不幫助或脅從周瑜做陷害諸葛亮之事,比如把諸葛亮的行蹤、話語傳遞給周瑜等等,另一方面,又出於聯合劉備抗曹的大義出發,暗中爲葛亮傳遞消息,還爲諸葛亮提供草船借箭所需,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起到了橋樑和紐帶的作用,在赤壁之戰的成功中,魯肅之功不可磨滅。而且魯肅爲人也並非只是表面上的諾諾之人,其實此人胸懷廣闊,審時度勢,對後勢的判斷相當準確,這也是後來周瑜死後,它能夠接替都督一職的原因。

曹操在三國裏是一個有着雄材偉略的軍事家,卻在草船借箭這一故事裏表現爲生性多疑,不肯冒險,學生初讀會感覺他很愚蠢,其實不然,曹操身上具備的`軍事才能在三國中只有少數人可以企及,在大霧天不肯出兵,恰恰反映出軍事家的品質,這一點從他後來敗走華容道幾次大笑諸葛亮不會用兵,但都中了埋伏這件事上能夠看出來,其對地形、排兵佈陣的老道與諸葛亮還有一比。其實,諸葛亮也是非常瞭解曹操的性格和才能,纔敢於冒險,不然遇到個愣頭青,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時便被活捉了。

因此,作爲教師必須讀懂文中的人物,瞭解人物的背景,有些內容雖文中未提及,但教師要給學生以準確的、全面的信息,不能只從情節和文章表面理解人物,要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立體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性格分析

諸葛亮在三國中的地位異常突出,也被後世奉爲智慧的化身。其智慧一方面表現爲知識淵博,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知曉陰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其在來東吳之前,便已經算計好聯吳必然成功、必用火攻,哪天大霧、哪天東風、哪天火攻、何時接應自己。因此,在東吳的事態變化中,諸葛亮始終能夠處之若泰,從容面對,收放自如。另一方面,他在識人方面有着深厚功力,在此文中,他就巧妙地利用了魯肅周旋於周瑜之間、利用曹操的心理取得了十萬支鵰翎,利用草船借箭以及後面的借東風打擊了周瑜的氣焰,真可謂古代的心理學家。

周瑜在教參中定義爲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人,我認爲這一定義過於片面。周瑜相對於諸葛亮確實略顯被動,每一項計策都被諸葛亮事先察覺,一一化解,周瑜只能見招拆招,始終落後一步。但試想周瑜一定要想方設法除掉諸葛亮,其原因只是因爲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嗎?我想,作爲周瑜年輕好勝,永不服輸的性格確實表現的很突出,但僅憑與此,便說其心胸狹窄,這樣分析周瑜確實有冤枉之嫌。周瑜曾不止一次對魯肅講“諸葛亮不除,早晚爲東吳大患”,這說明,周瑜想除掉諸葛亮還是從東吳的將來長遠出發的。再者,試問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都督能夠指揮好千軍萬馬嗎?能夠有黃蓋、甘寧等大英雄甘心爲之效力嗎?因此說,周瑜也並非常人所說的心胸狹窄之輩。只是,他認爲留下諸葛亮爲東吳留下禍患比連劉抗曹更重要罷了。

魯肅在教參中定義爲忠厚守信之人,但我覺得只是這樣理解略顯片面。我認爲,魯肅相比周瑜,便是一個更加深謀遠慮之人了。首先,魯肅周旋於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傳遞信息並非是被迫之舉,相反多是主動爲之,表面看是爲化解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從他爲諸葛亮提供一切借箭之需可以看出,其實是在維護聯劉抗曹的大計。是不是魯肅看不出留下諸葛亮將來會有後患呢?我想並不是這樣的,而是魯肅深知赤壁之後曹操的根基仍然深厚,殺掉諸葛亮後,東吳必然只能獨自面對曹操,那時並沒有十足把握保全東吳,而留下孫劉聯盟,鼎足之勢必成,可更好地保護東吳。因此說,魯肅的角色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並不只是被動的唯唯諾諾之人。

曹操的心理特徵在文中沒有突出體現,教參裏只是定義爲謹慎多疑,在不知道敵人虛實,又是大霧天氣的時候,謹小慎微,只是讓弓箭手逼停敵人不讓其靠近。實際上,曹操並非是愚鈍之人,二十條戰船即便有再多的戰鼓能打出百條戰船的聲勢嗎?而且要突襲何必擂鼓呢?曹操不可能不想到這點,曹操定然知道是小股敵人在虛張聲勢,借大霧來探聽軍情,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眼裏。因此,曹操在這件事中並非只是謹慎多疑,應該還有自滿持重吧。

因此,我覺得教師解讀文章不能停留於表面,也不能唯教參爲“真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雖然是五年級學生,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但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尤其是學會多角度思考。

三、對話理解分析

記敘文中的對話最能反映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因此,教師不能只停留於對故事發展過程的描述,而要抓住對話中反映出的人物心理變化體會人物性格特點。這篇文章中,通過對話,人物心理變化和性格特點表現最突出的當屬周瑜了。

文章第二自然段講到,周瑜請諸葛亮議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當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時,周瑜說:“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這說明這是周瑜早就設計好的計策,在周瑜問諸葛亮用什麼兵器最好時,他的心裏是忐忑的,擔心諸葛亮會不會順着自己的圈套走下去,結果不出所料,在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時,周瑜應該幾乎是脫口而出“先生和我想的一樣”,隨後又拋出了“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卻”的咄咄逼人的計策。當諸葛亮說“當然照辦”時,周瑜一定得意的認爲諸葛亮已然上當,當諸葛亮提出三日內可以造完時,周瑜應該是既驚訝又蔑視,驚訝諸葛亮竟然會提出用三天完成,蔑視其不懂是計,自取滅亡。當諸葛亮簽下軍令狀時,周瑜定然沾沾自喜計策得逞。在諸葛亮走後,他對魯肅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顯示了他很爲自己的計策得意,同時他又讓魯肅去探聽虛實,說明其還是爲諸葛亮會那麼容易上鉤而疑惑。後來聽魯肅說諸葛亮不要造箭之物時,心裏變得更加疑惑,但仍然堅定的認爲自己的計策萬無一失。只有對這些心理變化真正的理解,在文章最後才能體會到周瑜自己原本認爲很得意的計策,原來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而悵然若失,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最後一句“周瑜長嘆一聲”中周瑜長嘆時的心情。

讀書要讀懂人物,讀懂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用語言表達人物心理變化和人物特點的方法,對於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高的價值。

四、人物對比分析

在此篇文中,教師可以創設人物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對於學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特點有突出的作用。比如,討論文中的四個人物,哪一個最聰明,爲什麼?絕大多數學生一定認爲諸葛亮最聰明,那麼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尤其要體會他是在來東吳前就設計好了一切,起碼是準備好了一切,而且他藉助魯肅和曹操的特點爲己所用,從而體會三國是一部講究智慧和謀略的書籍,激發學生進一步讀書的興趣。並且還要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周瑜、魯肅、曹操有沒有聰明之處,各是什麼?從而多角度的分析人物的特點,不至於片面的理解和分析人物。

綜上所述,教師是學生讀書的引路人,這條路應該是思想之路,因此,教師要先行一步,深入的讀懂教材,能夠客觀、正確、全面的體會教材的人物特點和性格特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開闊學生讀書的視野和思考的深度,才能少出書呆子,培養出思維活躍、多元發展的學生。

篇3: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前言

語文教學的實質性改革一直是當今課改的重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跳出傳統的語文教語文的模式又是課改的關鍵。國小語文具有基礎性強、實踐性多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多元化課堂的開展,能夠把語文作爲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豐富知識的良好平臺。當然,在跳出語文教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上還面臨着諸多的問題。

二、當前語文教語文的教學現狀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比較低效。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有效的爲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的平臺,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不到語文的實際價值,枯燥無味,導致國小語文教學遇到極大的瓶頸。

(一)教師在教學當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隨着課改的發展,國小語文在課程設計上發生了重要的改變,這就使得習慣了傳統教學的教師難以適應,對新課標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實際的教案編寫過程中,教學目標不明確,一味的借鑑與形式化課改下的教學要求。而且,國小語文教師缺乏自身的知識擴展,總以爲國小語文很簡單,不需要在進行相關教育着作的研讀,進而出現教師實質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總是以“牽引”式的教學法把知識點直白的灌輸給學生,使得學生感覺枯燥。而且教學上缺失實踐交流的活動課,沒有實質性的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做到充足的鞏固。諸如教師在對於漢語拼音字母的教學中,教師對字母的發音不夠準確,在教學中總是用不夠標準的字母發單去教學生,而且課堂上缺乏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不能自主進行字母發音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非常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的。

(三)口語、閱讀、寫作的教學過於形式化,缺乏實質性的創新。國小語文的課程應該非常重視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只是依據考試的要求,缺失學生口語能力的教學;在閱讀上寬泛,沒有實質性的閱讀價值,而且往往在閱讀上出現以“教師閱讀爲主,學生閱讀爲輔”的現象;在寫作上,對學生的要求和約束過於應試化,學生在寫作上要依據教師的模板和考試的要求去寫一些“四平八穩”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學生寫作思維的創新能力喪失。

三、跳出語文教語文的教學模式

語文作爲國小中的一門主要課程,具有充足的教學時間。而且其課程也要求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性教學的要求,同時這也是跳出傳統語文教語文的有效教學方法。當然,要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真正的跳出這種模式,還需要更加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考試製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強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師的實踐性教學。而教師在教學理念上還比較的傳統,教學理念還是以理論教學爲主,忽視課改的要求。加之,在當前的考試製度下,教師採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同樣可以達到考試的要求,使得教師不願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這沿襲了多年的教學模式。因此,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加大對教師的新理念的教育,讓教師充分吃透課改的實質內涵,同時做到在制度上約束,學校在教學管理上不能形式化,應該加強具體的教學考察,考察教師的實際教學模式,避免教師“濫竽充數”。

(二)重視教材的主導地位,立足教材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突出教材的實際地位,立足好教材進而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在對學生知識的傳輸時,不能完全根據實際的考試製度來實施教學。諸如在教材中重視學生課外能力的拓展,而該部分在考試中不作要求,但教師仍然要爲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資料,並且組織有效的課外閱讀,爲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以便於學生查閱。這種重視教材主導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於教師的課程開拓,而且又培養了學生自我閱讀和思維的能力。

(三)在教學上,做到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展教學。我國的國小教育還是以集體的教學形式開展,而且往往人數的基數比較大。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進行有效的教學開展,可以做到對學生學習問題的及時發現,進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的,來適應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教學需求。諸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男同學的寫作能力比較的缺乏,進而可以依據有效的計劃,有步驟的加強部分男同學的寫作培養,同時教師可以在不佔用學生課外活動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課外輔導,來加強其寫作能力;如果發現部分的女同學的閱讀分析能力比較的缺乏,教師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強閱讀鍛鍊的計劃,計劃如何合理的安排閱讀時間、閱讀材料的選擇。然後,按照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實施。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諸多領域的學習缺陷,而且有利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使得課改下的教學模式多元化和具體化。

(四)根據國小生的個性發展,有效的課堂設計與組織。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爲中心”的教學原則。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以維持教學效果的長久性。教師應該注重語文教學的情景設置,能夠做到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案例放置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之中,讓學生感覺到語文的魅力,進而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同時,在對情景課程的開展中,增加學生動手訓練的環節。例如,在對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時,教師根據在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的問題創設,通過實際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課堂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提問和發言的空間,這種做法符合國小生活潑好動的個性特點,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對待語文上,做到“想學”、“去學”、“樂學”、“好學”。

(五)立足於語文課程,進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在課改中,要求語文教學更加聯繫實際。在組織教學時,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僅僅侷限在課堂上,還可以開展更多的實踐課。把對知識的講解放到實踐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活動課中不知不覺地鞏固知識。例如,教師在對學生寫實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時,不能光在課堂上強調寫作的要領,如何去感受實際的生活,進而對作爲展開組織和寫作,而應該把課堂放置到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在實踐課程感覺到實際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當融入自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這些真實的感受都是作爲素材的最好來源,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從生活中提煉素材。

四、結語

從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課改的逐漸具體化中,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傳統的“語文教語文”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製約着當前國小語文教學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既是培養現代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不斷髮展的關鍵。

篇4:國小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可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情感,可使他們有獲得美、感受美、體會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從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發來論述。

關鍵詞:國小語文;情感教育;作用;激發

國小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定位爲“培養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昇華精神境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調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二)薰陶作用

情感教育對於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具有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

(三)審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學生獲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於學生內化情感,提高審美能力,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發

(一)適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因此,語文教師飽含激情地創設適當的情感教學,學生才能興致盎然地學習,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學生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師生纔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適時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良好的“情感場”,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情境,優化教學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導學生體味情感

1.關鍵字詞,讓學生獲得美

從文中找到抒發感情的關鍵字詞,如“喜”“哭”“雀躍”“悲傷欲絕”“歡蹦亂跳”“喜極而泣”等,,帶領學生用內心去感受這些情感,進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學生感受美

如,在學習《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作者通過圍繞“夢幻般的湖”這個中心句,介紹青海湖美景的特點,使學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間,就如身臨其境一般,細細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從文到圖,讓學生表達美

圖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等特點,圖文並茂,看圖結合課文,讓學生表達他們的感想,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培養他們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

4.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體會美

學生大聲地朗讀,既可以鍛鍊學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學生表達出美,體會到美。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採用正確的語調,掌握好停頓點等,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賴感、自信感、合羣感和求知感,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閱讀,加深體驗情感

只用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陶冶學生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只是杯水車薪。因此,語文教師應在學生掌握好課本課文後,再引入多篇課本外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充實學生的閱讀時間,增加知識量,豐富學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教學過程中,知識的交流應寓於情感之中。學生運用良好的心理狀態、合適的情感態度進入學習中,既可以愉悅地完成學習,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達到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濟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0).

[2]鄭永靜.淺談國小語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04).

[3]印宏偉.在國小閱讀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2(09).

[4]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5:國小教育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教育語文教學論文

一、關於國小教育語文教學問題的有益探索

1.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

我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祖先留下的歷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及藝術造詣,語文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對作者的藝術手法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與學習古人的先進的情感認知能力,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還很欠缺,學生的性格特點還沒有完全的定型,這時候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採用的情感認知培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來說,可以根據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情感擴展,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予以說明。國小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反應愛國精神的課文,在此類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予以適當的擴展、引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切愛國情懷,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愛國精神,這對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的。雖然國小階段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的打基礎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對學生的文學修養進行適當的培養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相關語言知識的學習中,積極創造意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習過程中字、詞、句的延伸意義的理解與掌握,爲後續的複雜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

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培養目標的改革創新等,社會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任何存在於社會大環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會的前進步伐,就需要不斷的革新與進步,國小語文教學也一樣。正因爲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中存在種種的弊端,加強國小語文教學體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說,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很多事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在語文教材中的實例的選擇時,應該選用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接近的事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對於基礎的字、詞、義、音的掌握,很多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反覆抄寫,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增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學效率,對於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強國小語文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變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學習予以正確的引導,採用各種高效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基礎知識的識、記,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最後,國小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應該進行適當的改革,除了要讓學生牢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情感認知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爲重要的培養能容,這對學生後續的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積極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環境中,自主的學習、探索所學知識,最終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其它學科的學習當中,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鍛鍊。另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應該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於所學的新知識,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領悟,這對於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結語

國小階段是各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本文就對國小語文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簡單分析,並針對其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國小語文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教學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認知能力的正確引導,對於國小教育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篇6:國小教學教育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競爭力度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成爲了社會重點難題。特別是計算機行業,近年來的計算機領域快速發展,各高校向社會輸送的計算機人才也日漸提升,同時也加大了就業競爭力度。所以,學生掌握一種制約芯片的電路設計,並且熟練使用一種編程語言,不僅能夠提高競爭實力,也可以增強自身的技術水平。本文中通過面向技能抽考的單片機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 技能抽考 單片機教學 多元化單片機

單片機是一種微型計算機的分支,以體積小、功能全、性價比高等特點著稱,被運用到工業制約、通信設備、信息處理、電器等諸多領域。單片機技術在整個課程中處於核心位置,是電子信息、機電、自動化等專業學科必備技術,也是工科學生就業的一個基本保障。

一、單片機教學目前狀況

單片機教學中,教師以彙編語言版本和C語言版本爲編程工具的單片機爲學習對象,這種學習策略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瞭解單片機指令系統的操作,也可以對單片機軟、硬結合的特點做深一步的單片機原理理解[1]。

“單片機”是一門專業課程,基於電工學、電子學、計算機組成原理學、接口原理及彙編語言學基礎上的一門課程。以上課程是單片機課程的基礎,對單片機的學習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加強學生對相關課程的理解。對於學生而言,單獨的學習單片機課程,沒有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因素影響,將會很難入門[2]。

二、單片機教學的理由

2.1 單片機教學的實驗設備單一

教學中使用的實驗設備通常是學校爲學生準備好的包含十幾種實驗內容的實驗包,學生對實驗包裏的設備進行試驗並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通過這種實驗包學習產生的理由是無法提供更高層次的動手實驗,實驗包裏的實驗項目硬件已經連接完畢,學生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連線就可以使用,導致了學生動手和動腦的機會少,線路已經固定,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設計轉變線路,在實驗中產生一定的侷限性。

2.2 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不符

學校的教學策略中,基本以理論爲主,造成設計效率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大、理論性過強、語句不易理解等理由,另外由於編程的代碼結構複雜,學生對硬件結構的依賴性比較大,不能夠完全在不同種類之間相互移植。

三、技能抽考在單片機教學中的作用

3.1 技能抽考的理論

技能抽考是根據教育學的要求,依照專業特點對學生掌握的專業技能進行標準化的考覈,需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考覈。具體做法分爲三種:制定統一的抽考標準;製作抽考標準的試題庫;根據專業學習的人數,採取隨機籌錢的方式進行學生的獨立抽考。

這種技能上的抽考相當於一種技能競賽,專業技能競賽相比職業技能競賽的.方面更爲廣闊、參與的學生也比較多、比賽的內容全面,抵制了一直以來的“重技能輕綜合”的不足[5]。

3.2 技能抽考在單片機教學中的作用

技能抽考運用到教學模式中,能夠重新建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等,使學習中實現車間與教室、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徒、作業與產品、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比賽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育水平的發展。

3.3 技能抽考重建教學模式

技能抽考是以學生的綜合實力爲評價標準,在學習範圍的完成情況來進行對專業能力的衡量,對能力、策略等進行務實、高效的教學目標。因此,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從原有的教學方式轉向行動教學方式,讓課堂從理論性教學轉向實踐性教學,以“教學工廠”爲實訓教學模式,使車間和教室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

四、結論

單片機原理和教學中的自主研發、開放性和創新性,比較容易符合新世紀人才的培養,符合高校的教育規律。在教學中加快改革步伐,加強基礎、培養能力、開拓思維、注重創新、提高素質爲教學中心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素質和動手能裏爲教學目標,將教學層次加深,全面展開單片機教學的最新模式,爲電子信息行業培養大批量專業知識強又掌握應用技術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牛驍.單片機和C語言的教學探討[J].江蘇機械製造與自動化,2001,04:136-138

[2]陳華珍,夏國清.基於單片機系統開發的C程序設計教學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1,03(09):143-144

[3]張金果,寧亞媛,姜睞.基於Proteus和Keil的單片機教學改革的探討[J].華章,2013,12(23):263+366

[4]宋躍.新形勢下單片機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C].教育部中南地區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2010:7

[5]陸雯.行爲導向教學策略在職校單片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8

篇7:國小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管理的作用更加具有時代性的深遠意義。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提高學校教育管理質量,推動國小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以期對於現今的教育管理有一個更加明晰的認識,更好的應對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和變革。

一、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國小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不可否認,歷史較長的學校,教師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在過去發揮着作用,在今天、明天仍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在光環之下,一部分人員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存在着“閉門自守”、“固步自封”的思想和做法,觀念陳舊阻礙了學校的健康發展。由於這種經驗主義的影響,產生了小勝即滿、小績即安的情緒,滋生了“驕傲自滿、自以爲是”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影響下,工作作風虛浮問題就必然出現,如“軟、懶、散”現象,備課、上課不認真,甚至有的教師不備課就上課,早來晚走等現象屢屢出現。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適應新的辦學思想,難以發揮制度的效益性;內部管理體制僵化,又難以有效地進行全方位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學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體制不健全,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無法可依”現象。即使有規則的一些工作,由於管理落實不到位,也存在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這一些問題已構成制約目前學校適應社會要求快速發展的瓶頸。圍繞如何解決這些困擾學校發展的問題,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羣策羣力,確定了“以人爲本、科學管理、科學育人”的思想,實施大策略切實提高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國小教育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以人爲本,實現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民主化

“以人爲本”應該作爲現代國小教學管理中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這是國小教育管理應當樹立的一種哲學理念。

激發教師興趣,強化參與意識。

在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在學校管理的'“以人爲本” 中要樹立“以教師爲本” 的管理思想。“以教師爲本” 的管理思想,其實質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爲教師創設和諧的心理時空,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這是實現教育教學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標誌。大量的事實證明,倘若只把教師看做是管理對象,處處以管字當頭,就很難真正尊重教師,就不可能真正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很難發揮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作用。許多校長從自己的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只有當自己制定的管理目標被教師們認同, 自己提出的管理主張和措施與教師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真正結合了,學校的各項管理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突出學生主體,爲學生服務。

每一個商店都主張顧客至上、用戶至上,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樣要樹立學生至上的意識。學校爲學生而辦,教師爲學生而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管理的根本對象, 是構成學校教育的主體。學生至上意識體現在學校管理的全過程:做重大管理決策時首先要想到自己的學生,千萬不可偏離育人這個主導目標;各種教育教學改革要落腳於學生,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管理要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努力創設廣大學生留戀的整潔、優美、幽雅、協調的視聽環境;學校各類規章制度的制定要針對學生實際,力求規章制度的規範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教育功能。總之,把學生作爲學校管理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把學生作爲自己最根本的服務對象,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爲教育和培養學生服務,爲育人服務。

(三)、優化教學質量管理

學校管理中教學管理是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抓好每天、每週、每月、每期的教學管理:

1、各學科教師要求有完整的課時教案和複習教案,教師至少配備三種參考資料和一至三類練習題集,要求教師走進題海,學生跳出題海。

2、不上無準備的課,教導處加強督查,把課堂教學事故拿入考覈,查到無準備的課視爲曠課,並與其談話,限期改正。

3、重點科目要有適量作業,分課時、單元下發,作業把握三個關口:一是作業量足,二是作業全批全改,三是作業評講訂正,教務處加強督查(每期至少定時檢查四次,平時抽查等形式)。

三、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制度化。

1、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制度管理。

計劃的落實靠有力的制度作保證,制度是進行教學管理的“法”,有了這個“法”,就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它能促使教職工養成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習慣,能使學校產生良好的環境氛圍。爲此,學校要制定一些相關的“教師教研進修制度”“目標教學研究課制度‘論文發佈制度” 等,從而使教研活動、教師的培訓工作有了時間、內容的保證。爲了抓好備課工作,學校要規定一些“整零備課制度‘教案檢查評比制度‘開學第一課制度‘聽評課制度”等。對學生的作業批改、輔導、考試方面,也要制定相關的“作業批改要求’‘優秀作業評比制度”“幫差培優制度”等。建立健全和執行這些制度,有利於促進學校教學目標管理的常規化。

2、健全評價機制,激勵校內競爭。

評價是教學管理的手段,對教學目標管理和教學常規管理過程中的質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達到科學性強、可信度高,就能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教育部基教司的精神,我們要健全教案評價機制、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單元形成性評價機制、質量分析評價機制以及對教研組、年級組的管理評價機制、學校管理工作自評機制等,在校內形成一種和諧競爭的局面。總之,評價工作是對教育教學總目標的驗收,是檢查職責是否盡到,操作是否合格,科學地運用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激勵着全體師生進入全面競爭的氛圍。

篇8: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實用模板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性=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施有效的課外閱讀必須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閱讀心理;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閱讀需要;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閱讀興趣;培養和優化國小生閱讀習慣。

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讀書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得以完善與發展。因此,筆者以爲,必須加強國小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國小生學會閱讀,成爲學習的主人。現結合筆者多年來開展閱讀教學和閱讀指導的工作經歷、成效及個人感悟等,就如何提高國小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試做如下探析。

一、語文閱讀的意義及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就告訴我們:閱讀的重要意義在於:不學會閱讀,我們如何在信息量急劇膨脹的信息時代去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沒有閱讀,從古至今一切科學的論斷、經典的美文、精闢的思想如何被我們吸收併發揚光大?不重視閱讀的教學,一切該具備的閱讀能力又如何被學生掌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閱讀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具體來講就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些能力絕不是一、兩節語文課的教學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結合大量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要求事實上已經是對學生進行綜合文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簡單的只要讀懂就行了。閱讀過程是一種智力技能的體現,所以還要求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從書面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閱讀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閱讀,就必須提高閱讀者閱讀的速度、方法,選擇、篩選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提高閱讀者在閱讀中所需要的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一切均有賴於實施科學的閱讀指導。

二、提高閱讀有效性的途徑

(一)瞭解和遵循國小生閱讀心理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的輸出要以“學”的回饋爲依據, 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動用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心理機制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國小生處於學齡初期( 7 歲到12 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說來很樂意並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閱讀,他們在認識中的特點,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他們最先識記的並不是最本質的'東西,而是對他們產生最深刻印象的東西。隨着學習的深入,他們逐漸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情感( 如愛國、崇尚勇敢、樂於助人等),並以此來評價作品、評價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到這一點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閱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知,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先要研究的問題。因爲國小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閱讀教學和開展閱讀指導。

(二)激發和驅動國小生閱讀需要

閱讀需要是人進行閱讀活動的動力源泉。現代社會信息傳遞頻繁,語文的交際功能日益明顯,所以社會生活需要國小生從小就強化自己的知識、智力與精神素質,這就是外部的驅動力;作爲教師,更應該促進國小生閱讀的內部驅動力,使之產生自身的閱讀需要,即進一層的閱讀動機。教師要對學生多問幾個爲什麼, 以誘發其閱讀的慾望,激發他的閱讀興趣,驅動閱讀學習。但這還是一種短期的、易受影響的閱讀動機。教師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國小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慾、審美趣味等深層的長遠的閱讀動機,使之發揮更大的動力作用。

(三)引導和提高國小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爲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國小階段的學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的思考、行動都帶着許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長與老師的壓力,興趣往往是維繫他們持續不間斷地從事某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提供閱讀能力的關鍵。

要想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當然,要選擇合適的書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選擇對於他們年齡和學習都適合的,同時也是讓他們感興趣的書來讀。古話說的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在選擇課外閱讀物的同時,也要衡量一下,對自己有沒有益處,是不是自己當下最需要的。現今出版物多的數不勝數,稍有不慎,就會選擇錯誤。所以在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同時,我們還要指導他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不能盲目的閱讀。

第二,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開展詩歌朗誦,辯論賽,交流會等,讓學生能親臨活動中,參與到活動中,如知識競賽這樣的活動就能完全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參與的同學肯定是在課下做足了準備的,觀看的同學也能從中獲益。如在美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校方經常邀請一些知名人士到學校與學生一起閱讀書籍,這樣可以帶着崇拜的心理去閱讀,從心裏就產生了這種興趣。另外,還可以以黑板報的形式把一些課外小常識記上,每天都要更新,要讓不同的學生對其修改、編輯,學生們會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記、去思考,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

(四)培養和優化國小生閱讀習慣

習慣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爲、傾向或社會風尚,是由多次重複而達到的帶有穩定特點的自動化的思維或行動方式。因此,國小階段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顯得尤爲重要。

第一、閱讀從培養朗讀習慣開始。絕大部分學生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都會受到方言的影響,要注意培養學生用普通話誦讀的好習慣。無論是讀課文,還是讀課外書都自覺地使用普通話,這樣有利於將來的交流。朗讀應做到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態度自然大方;要字字入目,句句過心。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輕重起伏,力戒唱讀和一字一頓地朗讀。

第二、注重默讀習慣的逐步養成。生活中人們閱讀的常見形式是默讀,默讀比朗讀更便於集中精力思考,過去所說的“一邊讀一邊想”,主要指的是默讀。默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就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少小如天成,習慣成自然”。在美國的一些中國小校裏, 一直推行着持續默讀的閱讀教學方式。其大致的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 分鐘的時間,在教室裏由學生自行挑選想看的書籍、雜誌或報紙閱讀,老師不提問,不要求寫讀書筆記,也不做分數紀錄,其目的是激發學生自行閱讀的動機,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

第三、養成“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的習慣。“喜歡圖書、愛護圖書”不僅僅只是一種閱讀習慣,它還可以理解爲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種勤儉的作風,一種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體現。就閱讀習慣而言,這裏的“喜愛”包括收集到、購買到自己喜愛的圖書,還包括使用好、保管好圖書。這裏的“愛護”包括給圖書包書皮,閱讀時小心翻閱,將損害的圖書裝訂好、整理好,不丟失圖書,不在圖書上亂塗亂畫等。尊重作者、編者的勞動。閱讀是個反覆的過程,有些課文、有些圖書要讀好多遍。讀過的圖書還可作爲一種資料保存以供今後查閱;有些圖書還可以作爲一種收藏或種紀念。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貫穿人的一生。學之有道,則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閱讀,正確地閱讀,能有效地促進學習,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創新精神。讓我們通過閱讀,暢遊書海;讓我們的語文閱讀閃動靈光,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李夕建. 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素質[J].大舞臺,2009(4)

[2]陳淑貞. 關注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J].福建論壇,2007(3)

[3]盧鳳英.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企業家天地,2007(6)

篇9: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2000字

一路歡歌一路笑,新課改已經走過第六個年頭,國小語文教學的前途何在?

看看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的確存在着許許多多形式主義的東西,爲了追求讓學生做“主人”,就拋開文本,無休止地辯論、爭論,結果越扯越遠;有時候,我們也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於交流、展示學生蒐集的資料,放着最好的課本資源不用,還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時候,我們也會過於迷信多媒體教學,把課前備課的精力主要用在課件的製作上,妄想用富於變幻的聲像吸引學生,然而,這樣的課堂留給了學生短暫的感官刺激之後,並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層次的東西,反而背離了語文學習的本真。

國小語文教學須倡簡,語文課堂須找回本真。然而,語文課堂應該怎樣倡簡?

我認爲,語文課首先應該有簡明的課程目標和課時目標。所謂課程目標,是就語文學科本身而言的,我們做教師的,要給予學生什麼?那無非就是要使學生學到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作、口語交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些都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也是關係到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所以,作爲一個語文教師,每一堂課後,我們都應該問一問自己,這節課,我都爲學生做了什麼?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了切實提高?就拿寫字來說,有的老師認爲那是低年級老師的事兒,我是中高年級老師,我便只管教授閱讀的`方法就足夠了……看看我們的學生寫的字,結構失調,筆順顛倒,是誰造成的?那恐怕要問我們語文老師自己了。近期參加了一次教學觀摩會,這次觀摩課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每個授課教師都是伏在黑板前,認真、工整地書寫課題,給學生以示範;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寫好筆畫較多的字,這樣的景象也經常出現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國小語文是給孩子的未來打基礎的,對孩子基本功的培養,聽、說、讀、寫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放鬆,我們在追求課堂生動精彩的同時,這簡明的課程目標不能忘記。勿因善小而不爲,凡是對學生語文學習有利的小事,我們應該經常做,認真做。

再說課時目標,我們的一節語文課只有四十分鐘,你設計的目標越多,平均分配給每個目標的時間就會越少,水過地皮溼的效果自然不會太好,與其囫圇吞棗,不如細嚼慢嚥。那麼,課時目標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兒?那就是落實好一個“讀”字。

其次,語文課應該有簡單的過程和簡便的手段,那就是以讀爲主,讀中導悟,讀中見悟。

我認爲,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對語言的學習,國小生有他的年齡特點,他有自己的理解程度,所以,講的內容一定要注意一個“度”字,如果我們大講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些東西一旦超過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那他只好囫圇吞棗,我們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既然講多了、講深了沒用,我們何不把更多的經歷用在讀書上。課文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不好好利用,豈不可惜?語文課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面對文本,誦讀文本、感悟文本,讓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由淺認識到深認識,從而真正實現新課標提出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

要讀書,該怎樣讀?平時,我們課堂上也佈置讀書,可是學生自己只是讀一兩遍就放下書,或交頭接耳,或無所事事。學生要讀書,而且要讀進去,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所以,課堂上,老師要積極地創設讀書情境,有效地帶領學生從讀中感悟,再把感悟讀出來。

以下幾種方法還是十分有效的:

(一)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以一個恰當的問題佈置下去,這個問題可以是認識全文的關鍵,更多的則是教師下一步講課的由頭,帶着疑問走進文本,消除了漫無目的讀書的現象,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加深了對語言的感悟。如《給予樹》一課中,徐慧穎老師給出這樣的問題:“課文中寫了誰?誰給你的印象深刻?”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對於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爲後面的講授打下了基礎。再如《搭石》一課中,韓秋雲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搭石?”,這個問題恰恰是韓老師接下來講課的由頭。

(二)句段的比較閱讀。備課中,老師精心選擇一些在表情達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語讀一讀,在兩相比較中加深對句意的理解,由詞語到句子再到段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一個段落的理解有時會因一兩個詞語而昇華。如王旭老師在執教《貓》一課時,把“說他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回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中的“吧”“呀”“呢”三個語氣詞拿掉,讓學生讀一讀,看有何變化?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立刻清晰地呈現出來,效果十分明顯。

帶着問題讀,比較閱讀都體現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主體地位,在讀中學生有所感悟,實現了讀中導悟,感悟出來了,接着就應該趁熱打鐵,創設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的形式讀出來。

(三)恰當的引入其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表演等,讓學生進入情境,讀中見悟也就容易實現了。劉娟老師在講授《鼎湖山聽泉》時,先讓學生聽泉水的聲音,再看美麗的圖片,然後再出現文中寫泉水的片斷,在潺潺的泉水聲中,學生面對優美的畫面,書聲響起,全場的人似乎都走進了天籟人籟之境。

音樂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語文課堂,在一段適合語段特色的音樂中,或教師範讀,或學生齊讀,語言的魅力顯露無遺,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怎能讀不出感悟,讀不出意境來?

扣讀導悟,讀中見悟,語文的學習如此簡單。

簡明的目標、簡約的內容、簡單的過程只需要簡便的手段,引領每一個孩子走進文本,在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寫話交際這些最簡便而又最實在的教學手段的使用中完成對語文的學習,去掉了浮華,摒棄了浮躁,讀出了本真的語文,上出了真正的語文課。(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實驗國小)

篇10: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最新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

呂鴻鵬

(甘肅省涇川縣羅漢洞鄉呂家拉國小)

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擔負着傳承祖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任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積極構建開放式語文課堂。可是,由於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我們的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現象,學生毫無生機與活力。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語文課堂,彰顯學生個性。下面是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僅與大家共勉。

一、樹立開放教學理念

教師作爲開放課堂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徹底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學生的位置,並積極踐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例如,在學習《雪地裏的小畫家》《小白兔和小灰兔》《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課時,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等,從他們的實際出發,解放學生身心,讓學生走出教室,奔向廣袤生活天地去體驗、去感受。

二、採用開放教學方式

開放式教學是擺脫僵化、固定、權威教學方式的一種形式,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那樣:要解放學生的頭腦、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得到充分的自由,從自由生活中受到真正教育。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理解,教學中不能苛求課堂紀律嚴肅統一,而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時,()我總是運用各種方法開放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時,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運用了多媒體播放形式;在學習《有的人》時,運用了辯論會的形式。開放教學形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這種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精心構建開放式課堂,只有這樣,學生纔會走進“大語文”廣闊天地,纔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課改理念,不斷地豐富自己,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工作中運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構建開放式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彰顯學生個性魅力。

、、、、、、、、、、、

楊小龍。國小語文個性化教育的前瞻性思考.新課程學習,2009(02)。

江美玲。如何實施國小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欒成勇。讓學生的個性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江蘇教育,2008(03)。

篇11: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營造良好氛圍的前提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人文特徵,教學中,教師不能違背語文的學科特性。教師要營造寬鬆愉悅、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徵。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更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以形成團結一致、共同發展的良好勢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乃師生關係和諧發展的基石、師生溝通心靈的橋樑。曾記得《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一段話:“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學生對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時此刻,我便想到了《西遊記》中各位大仙的兵器,並以此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我說道:“難道托爾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寶葫蘆、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金角一樣能把世界上的物質吸進去?”學生齊聲否定後,我又問:“我的眼睛能把語文書吸進去嗎?”學生答:“不能。”筆者一本正經地說:“我說我能!我能通過眼睛把這本書的內容記到我的腦海中去。所謂‘吸進去’就是指將知識記入腦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兩生的評價讓學生領會了什麼是“放出準確無誤的頻波”。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自己概括對該句話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創造力才能得到開發,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師要放下“唯師是從”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多給學生展開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教師要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方法,要尊重學生與衆不同的想法,特別是與老師不同的意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不屈從於教師,不迷信於權威,不盲從於教材,敢說“我認爲”。只有教師徹底放開學生的手腳,爲他們搭建自由表達、自由活動的舞臺,讓他們盡情的想象,盡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其學習效果才能達到最佳,課堂氛圍才能良好。

二、動手操作是調動課堂氣氛的抓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實踐操作的強大力量。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很有必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意識。如爲了給學生創造一個濃厚的讀書氛圍,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佈置教室。學生通過想象、查閱資料、合作、動手操作,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我們的教師變得書香四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鍊了的動手能力,而且鍛鍊了思維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是營造課堂氛圍的助手

多媒體技術融聲形於一體,在輔助教學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它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給學生以生動形象之感覺,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教師切忌氾濫使用多媒體,也就是說多媒體的使用要適時、適事。如在教學《蘆花蕩》一課時,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張嘎》的片尾曲,並加上旁白;同學們,剛纔大家聽到的插曲出自哪部電視劇?(學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動的地點是哪裏?(學生回答)同時,我適當配以旁白:白洋澱裏澱水浩渺,葦田無邊,水道縱橫,足有兩三千條,極爲壯觀,是旅遊愛好者觀光遊玩的一大景點。可就在60年前,這裏曾是抗戰大舞臺,演繹過無數個英雄傳奇,今天我們就順着孫犁的《蘆花蕩》去結識一位老當益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傳奇英雄。然後,我板書課題:《蘆花蕩》,並緊接着播放配樂配、範讀課文等,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

四、教學設計是提高興趣的保障

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才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課堂氛圍才能積極活躍。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如教學《蘆花蕩》一課時,我結合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出示了兩個問題:老頭子最後與兩個女孩兒告別時說了些什麼話?老頭子會因爲這次失誤而改變性格嗎?學生看到問題興趣便油然而生。緊接着,我讓學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組裏展開討論、進行探究。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討論得有聲有色。這種活動給了學生自由學習、合作學習的空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小組內盡情想象、盡情表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語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教師只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就一定能尋找到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篇12: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正確認識學法指導的意義

語文學法指導是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和重要保證。注重學法指導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順應時代的需要,是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法指導已被衆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地探索着。實際教學中,由於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法指導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藩籬,這顯然與課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違背。教學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教師要爲學生的發展着想,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使學生“會學”。葉聖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朝着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啓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呂淑湘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可以受用一輩子。”因此,我們在重視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努力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誠然,作爲教師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識教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準確把握學法指導的常用方法

(一)講授法

將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嘗試練習並反覆實踐,直至熟練。如理解詞義句義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總結法

所謂總結法就是不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習內容給以示範演示,使學生明確採用的哪種新的學法,並密切關注學習過程,學後引導學生髮現領悟、總結歸納。

(三)示範法

利用典型範例指導,學生依照方法步驟嘗試學習,達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讀-找-想-改-讀”法。

(四)對比法

教材中類似的內容要採用類化的方法,不同的內容要選擇不同的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文本內容對採用的學法進行比較篩選,精選出最恰當、有效的學法。

(五)遷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學法去學習新的內容,根據內容變更創新學法。如古詩及現代詩歌均可採用遷移法學習。

(六)模仿法

教師示範,讓學生進行模仿。低年段朗讀讓學生模仿範讀、錄音及應用文的仿寫等。

(七)滲透法

將方法滲透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反覆體驗實踐掌握方法。

(八)嘗試法

學生在嘗試自學中,教師適當點撥,在交流合作中歸納總結新的學法。

(九)還原法

對於可正反操作的雙向性內容,可採用還原法。如擴句縮句、陳述反問互改等,通過雙向訓練,可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總結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設計學法指導的步驟過程

(一)示範展示環節

國小生受年齡及心理限制,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因而在授課起始,教師不便向學生直接講授或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若直接講授,很難被學生接受,效果會適得其反。學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套搬,根本談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動應用。因此,在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示範演示,使學生從教師的教法中感受學法,領悟學法,讓學生積累具體形象的感性認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示範過程中,要切合學生實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過程步驟明晰,層次脈路清楚,方法鮮明形象,易於把握操作,這樣學生才能從中發現和領悟學法。

(二)反思歸納環節

通過第一環節的感受了解後,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第二環節中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對第一環節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與複習,指導學生從教師的教法示範演示過程中領悟和發現學法,將學習過程中發現、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這樣學法纔會在學生的心田與腦海中紮根,從而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實踐運用環節

第一環節的感受領悟和第二環節的總結歸納,已爲後期的嘗試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領悟和歸納學法只能是學法指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而不是終極目標。進入第三環節,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實踐指導學生將領悟總結的學法大膽運用於嘗試練習之中,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自學實踐練習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並不斷熟練應用學法。只有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鞏固並逐步提高進而內化爲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四)檢查鞏固環節

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嘗試練習之後,學法是否真正被內化或掌握,還不能定論。此時,教師必須採用得力措施和恰當的方式及時檢查學生對學法自學運用的效果,掌握並瞭解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過程中,檢查鞏固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學法自學運用效果的檢查,能及時肯定學生在學法運用中取得的成績,使學生及時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不斷激勵學生運用學法的的熱情和興趣,也能及時糾正學生在學法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並逐步完善。

四、結語

總之,學法指導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善於把握教材中不同內容和文體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學法指導的程序步驟,合理選用學法指導中的基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實現和達到學生自能讀書的目標。

篇13: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拼音教學

傳統的拼音教學只是示範發音,學生觀察模仿,反覆練讀,教起來費時費力,而運用信息技術後,學生普遍認爲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如我在教學前鼻韻母、後鼻韻母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制“舌位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舌位、氣流是如何變化的,接着適時、適度地加以解說,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另外,通過“舌位圖”還可以對前後鼻韻母的發音進行對照,比較異同,加深理解。這樣,學生學起來有趣輕鬆,且省事省力。又如,在訓練學生拼音拼讀時,我搜集了一些學生熟悉的圖片輸入計算機,並對其剪輯加工,再配以音響,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拼音拼讀訓練,拼讀正確後音響會發出鼓掌聲,拼讀錯誤後音響會發出告知通知。這樣一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便被激發出來。接着再組織討論、評議、改正,再拼讀、再評議、再改正,逐步自我完善,不僅提高了效率,還讓學生直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達到了逐步掌握的目的。總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識字教學

識字本身是單調而枯燥的,低年級學生的自制力佔劣勢,再加上單調、枯燥的識字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低年級以識字爲主,隨着所學的字越來越多,學生年齡小,短時記憶佔上風,遺忘率較高,學到後面的生字,前面的又忘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往往習慣採用掛圖或卡片等輔助教具來進行教學,希望通過卡片的反覆運用,加深學生的記憶,達到識記的目的,或者通過抄寫、聽寫來加強記憶,但效果總是不夠理想。反覆聽寫過的生字詞,學生還是會在下次的聽寫中出錯。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識字的效率,鞏固記憶呢?我認爲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遵循漢字構字特點,把枯燥、生澀的漢字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摸索出加減法、部首法、象形法、會意法、故事法等識字方法。同時,多媒體課件的適時演示,還能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刻地記憶這些方法。如在教學“村、桃、過、跳”這幾個字時,先出示:“村、桃、過、跳”這幾個字,讓學生觀察這幾個字有什麼特點。學生說出村是由“木、寸”兩字合在一起組成的,桃是由“木、兆”組成的。根據學生的這一發現,我演示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成爲一個字的動畫過程,有效加深了學生的認知,達到了突出重點的目的。又如合體字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對比顯示,像樹、葉、林、聽等合體字,部首用紅色標出,鮮明的色彩強烈地刺激着學生的感觀,同時閃動偏旁,加強刺激,讓學生感覺認識記憶漢字不再枯燥,反而每一次都有一種新鮮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教學效果越來越好。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進行閱讀教學

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從聲音到圖像,從靜止的畫面到生動的動畫,讓學生從對文章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抽象走入具體,從而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例如,五言古詩《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於過着幸福生活,遠離農業生產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法理解田間勞動的艱苦,更不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爲了讓學生認識到這些,並在今後珍惜糧食,我採用了投影教學,製作了一幅活動投影片: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農正彎着腰、弓着背給幼小的禾苗鋤草。頭頂上是火辣辣的太陽,老農臉上的汗水一滴滴滾落下來。當我把這些投影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室裏瞬間鴉雀無聲。突然,有一個學生情不自禁地說:“這位老爺爺腰老那麼動,多累啊!”接着,又出現了“還有看太陽多熱,把老爺爺烤得直流汗”“田裏的勞動真辛苦啊”“長大後,我要發明許多機器,爲人們勞動”……當我出示一碗米飯並隨老農的鋤頭動起來時,有些學生在小聲議論:“以前我不愛吃饅頭,曾把吃不完的饅頭偷偷扔掉過,以後我再也不扔了。”“對,以後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每一粒糧食可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呀!”結果一節課下來,我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學生就理解了詩意,並且把詩中蘊含的道理深深地滲入了思想裏,達到了預期目的,輕鬆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爲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作爲語文教師,我們要利用好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它更好地爲教學服務,推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篇14: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巧用多媒體,實現生字詞教學形象化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上,識字教學必不可少。

學生們的年齡還很小,有很多字還不認識,需要老師們進行教授。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用形象的教學方法。

那麼,什麼是形象教學呢?所謂形象教學就是根據漢字結構讀音等,對漢字進行形象的描繪,從而讓學生們更加容易理解。

學生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的漢字是象形字和形聲字。

面對象形字,低年級的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學習這些字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困難。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們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網絡上搜尋的圖片,讓學生們體會文字與實物的相似性,讓學生們根據這些圖片進行聯想,從而讓這些象形字更加容易的被理解。

例如,在講解手、象、人這類象形字的時候,老師們可以運用網絡進行搜尋有關手、足的圖片以及手、足的甲骨文與現在的文字進行對比,讓學生們體會文字的演變。

再如,籍、藉這兩個字的辨形的時候,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們看有關書籍的影像,讓學生們瞭解古代的文字都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書籍的籍有竹字頭,而慰藉的藉字是草字頭。

從而,學生們就能很容易的把這兩個字分辨出來。

二、巧用多媒體,實現教學內容生動化

興趣對學生們的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爲老師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們對英語的興趣。

對國小生來講,興趣是學生們的直接動力。

而多媒體運用在課堂教育中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讓學生們愛上語文並樂於學習語文。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中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並且有利於鞏固學生們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羣島》這一課的時候,其中的“海底的岩石上長着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蔘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

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

這一段寫出了海底的美麗。

但是學生們對於西沙羣島的瞭解還很少,對於這些景象很難想象出來,當然就沒辦法體會西沙羣島的美麗富饒。

因此,老師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在網上搜尋一些有關西沙羣島的圖片以及一些小視頻給學生們觀看,讓學生們瞭解西沙羣島的美麗,讓學生們被西沙羣島所吸引,自然就會對作者描述的景象印象深刻。

學習熱情自然也會高漲,對語文課堂自然也會充滿興趣,這樣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巧用多媒體,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時候,學生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學習知識,讓知識不再侷限與文字,利於學生們的理解,讓學生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在國小的語文課堂上,作爲老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們瞭解課文所講述的內容,讓他們瞭解課文的思想內涵,還要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去讀一些課外書籍,從而對課本有個更加深刻的瞭解。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

我們可以運用網絡的操作方便、知識儲存量大等特點,給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知識。

例如在講《冬眠》這一課的時候。

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一些必要的網絡搜索。

在進行製作課件的時候,可以蒐集一些各種動物冬眠的圖片,依據不同動物過冬的特性進行分類。

同時也可以蒐集一些小視頻,讓學生們觀看,讓學生們觀看候鳥的遷徙,讓學生們體會候鳥爲了到南方度過冬天,需要走很遠很遠的路,經歷千辛萬苦,從而讓學生們樹立保護鳥類的意識,要和鳥類做朋友。

篇15: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在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時,需要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小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國小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避免過分應用多媒體,對國小生造成困擾。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多媒體;新課程;國小生

多媒體作爲一種新興的教學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國小語文教學應用多媒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可以豐富國小生的文學視野,強化國小生的語文素養,還可以開闊國小生的思維方式,形成創新意識。但是,一堂高效的多媒體語文課,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清晰的教學流程,還要有多種啓發策略,推動國小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

一、利用多媒體引入新課,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充滿童趣和吸引力的新課引入方式,對於國小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講國小語文《觀潮》,我先與國小生進行互動:同學們,你們都誰去過海邊?都誰看到過海水漲潮?請看過海水漲潮的同學說說那麼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在聽取了部分國小生的回答以後,我繼續說:沒去過海邊,沒看過海水漲潮的國小生也沒有關係,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共同欣賞錢塘江大潮波瀾壯闊的氣勢,此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錢塘江漲潮的視頻。

國小生在觀看視頻時,不時發生驚歎聲,由此可見錢塘江大潮不愧爲“天下奇觀”。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告訴國小生剛纔多媒體視頻中的潮水景象,在課文中也有介紹,請國小生找出來。在國小生朗讀了課文以後,我讓國小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於大家分享。這時有的國小生說“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還有的國小生說“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二、構建多媒體教學情境,培養國小生的學習習慣

不同的教學情境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應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教學情境,一方面,讓國小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培養語文素養。另一方面,也拓寬國小生的視野,培養國小生愛學習的好習慣。比如,講國小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課文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一處人間仙境,便於國小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我出示課件,展示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創設一種讓國小生對美的追求和知識的渴望的情境,展開對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接下來,我帶領國小生逐段的學習課文,並引導國小生交流學習感受,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國小生的學習效率。爲了鍛鍊國小生的口語能力,我還要求國小生用自己的語言讚美一下身邊的公園或者學校。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國小生知道學習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要肩負起祖國建設的重任。

三、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突出語文知識的重難點

在新課程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師應該秉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應用多媒體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內容,有效突出語文教學重難點,使國小生在練習時也可以興趣盎然。比如,講國小語文《憶江南》,我在講解完課文以後,設計了多種課堂練習題型,以鞏固國小生對課文的掌握,提升國小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我首先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填空訓練,如《憶江南》是唐代大詩人()所寫的詞;“風景舊曾諳”一句中,“舊”指(),因爲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的意思是();“諳”的意思是();“能不憶江南?”是()問句。

然後,利用多媒體進行選擇訓練,如請選出哪首詩是白居易的?

A、《賦得古原草離別》

B、《登鸛雀樓》

C、《靜夜思》;

從哪一句能看出詩人來過江南?

A、日出江花紅勝火

B、風景舊曾諳

C、江南好。

這樣的練習方式使國小生感到輕鬆,改變了傳統文字練習題的枯燥乏味。

四、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使語文課真正活起來

國小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善於藉助多媒體向課外延伸,爲國小生帶來更加豐富的語文學習體驗,使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溝通,全面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得到國小生的青睞。比如,講國小語文《北京的春節》,國小生知道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比較豐富,北京人在臘八這一天要熬臘八粥,還要泡臘八蒜。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孩子們要買雜拌兒,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特別是男孩子們。除夕都要守歲,沒有什麼人睡覺。

男人們還要到親戚家拜年,女人們在家待客,等等。我利用多媒體給國小生播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視頻,從視覺和聽覺上促進國小生的理解和掌握。然後在教學完成後,我讓國小生積極思考:我們家鄉的春節與北京的春節有什麼不同?我們家鄉的春節有哪些習俗?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發散了國小生的思維,使國小生學會了對比分析,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利於培養國小生的創新意識。

篇16: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主要體現在: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體現了以語言審美體驗爲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表達,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說話體驗與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表達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學生終身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把語言表達提到第一位,可見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只是因爲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的任務不是培養專門的文學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情感語言表達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

我認爲國小語文教學應以創新方法爲主,也就是說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感受語言、體驗語言、審美語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們便以三篇課文爲例剖析、體會與反思。

一、《四個太陽》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四個太陽》是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充滿通趣的課文。這篇課文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作者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造力,畫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分別送給“夏,秋,冬,春”,表現了作者的美好心願,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一)通過教學,我對“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新課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按照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教學的本質應是師生的互動交往。課堂上,我多運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語言,並積極調動形體語言、表情語言的功能,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誠的微笑等鼓勵性評價共同作用下,營造出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樂於積極投入活動之中。學習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的選擇,以學定教,各有側重的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的各段落,從而突破難點,生與生,師與生融爲一體,使學生有想法可以隨時發表,平等對話,無拘無束交流。

(二)使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渲染氣氛,優化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對我們的新要求課堂中,爲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這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帶來的四個美麗的季節,特運用電教手段的優勢來營造氣氛。如第一小節:一幅火辣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的圖片配有知了煩躁不安的叫聲,在一瞬間變爲綠太陽圖,讓學生體會綠太陽給人們帶來的清涼。通過這一熱一冷的對比,孩子們對綠太陽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並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快樂識字新課程告訴我們應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在識字教學時,我採取隨文識字的方式,先整體讀文,在對各段文字做不同側重的練習(綠太陽段裏的生字讓學生做動作,對比識記;紅太陽段裏的生字重點在於偏旁歸類識記;彩色太陽一段中的生字側重在方法識記;金色太陽段裏詞語的認讀、運用)然後再讓字、詞、句回到課文裏,這樣有了語言環境的烘托,學生認識生字也就更容易。本節課中,無論用詞說話,或是我問你答的遊戲和學生自編的記字方法,都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

遊戲時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合作學習。

二、《我想發明的機器人》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我想發明的機器人》這一節口語交際課,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出現的教學內容。這個話題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有鋪墊,從《果園機器人》這課的學習自然引起。教學中藉助學習《果園機器人》時收集到的有關機器人的資料,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說一說自己想發明的機器人是什麼樣的,有哪些本領。

我採取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創設最佳情境,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會說的同時,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口語交際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也使我感受頗深:

1、口語交際活動是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的互動式言語交流。

2、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3、在交流互動中,教師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師把自己當作是活動的組織者,那麼交流中將很難形成生生之間的自然的互動交流。教師只有把自己當作活動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交流,甚至爲學生之間的互動引航,才能促成互動交際的達成。公務員之家

本節課,學生說的`慾望非常高,聽的同學也十分認真,課堂氣氛空前高漲,達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馬光》的講解、剖析、體會與反思

《司馬光》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中的一篇課文,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夥伴在花園裏玩,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夥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本組課文的編排主題是:只要動腦筋,就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合本課特點及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我安排兩課時完成本篇課文的教學任務。第一次試講時,我將預先準備的教學設計調整爲:第一課時:認識1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能正確朗讀課文;第二課時:會寫2個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司馬光勇敢

、機智的品格,並從中受到啓示。在課堂上,我精心設計烘托氣氛的導語,極力渲染。結果,學生似乎只是把體驗當成遊戲,這樣感悟人物品格也就變得有點虛了。我感悟到,在語文課堂上,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書,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好的積累語言。此外,我還認識到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鍾,而要讓他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裏做到專心聽講,不僅需要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應在課堂始終貫穿教師精心、有效的組織。

於是,我再次調整了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從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馬光爲切入點,直接進入到重點段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樣的朗讀,感悟人物品格,然後再引出其他小朋友驚慌的表現,與司馬光的沉着冷靜、機智勇敢形成鮮明對比,再次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這樣不僅能有效激起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也能較好的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上完這節課,我感覺採用變序方法教學本課,比較好地完成了目標任務,較爲成功。

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課標、備教材,還要備好學生;教學設計不僅要體現教師要教什麼,還要體現學生學什麼,如何指導學生學。還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讀書的訓練與指導,並加強課堂的動態交互性,讓問題成爲課堂的亮點。總之,充分利用“師生交互,教學技術與教學活動結合,快樂識字、句,變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學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課程標準》性質與價值得以體現的最佳的創新方法應用。

篇17: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這是一組比較輕鬆的單元,安排本單元的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增長學生的認識,開闊孩子的視野,瞭解多元文化。

從寫的角度安排訓練的重點:體會抓住景物、風情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綜合運用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四年級下冊第一個單元“走遍萬水千山”已經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1980年11月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德國參觀訪問後寫下的,距離1935年他第一次出國留學德國,已經有幾十年啦。這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描寫風情類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麗景色的同時,也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人讀後深受啓發。教學中,要抓住幾個難理解的句子,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學期學的##第2篇馬克。吐溫的作品。也是一篇傳統課文,編排在這個單元,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瞭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點/運用打比方的方法,並把人們的生活同景物結合起來描寫,不僅僅侷限在單純描寫事物(小艇)的特點/有點兒類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寫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點、人們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間的關係,感受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閱讀鏈接”的處理,可以提出比較閱讀的要求:課文寫的威尼斯的小艇,鏈接中的短文寫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學習了課文和短文,簡要說說威尼

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也可以推薦其他作家描寫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閱讀。

除了“閱讀鏈接”裏喬治桑寫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寫過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國的蘇州。但是蘇州基本上是陸地上的城市,不過城裏有許多河道和橋樑。威尼斯卻是由一百多個小島組成的,一條較寬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餘許許多多縱橫交織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橋,將這些小島上的一簇一簇的樓屋,穿連了起來。這裏沒有車馬,只有往來如織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車和小臥車;此外還有黑色的、兩端翹起、輕巧可愛的小遊船,叫做Gondola,譯作“共渡樂”,也還可以諧音會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羣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

西一塊在綠波里盪漾着。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乾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

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朱自清)

從不同作家的描述裏,我們能感受到:描述同一個事物,作家的選材、選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學中,曾經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經很多了,有許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適,爲什麼我們現在還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傳承;(2)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係。

西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德國,吃的是文化飯,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非常大。

《與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這次新選入的課文。學習《與象共舞》,可聯繫《威尼斯的小艇》,兩者都是選取最能體現景物風情特點的事物,並把人的活動和事物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描寫,在威尼斯,人們的生活與小艇息息相關;在泰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象。這樣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讀來興趣盎然。《彩色的非洲》展示了七彩的非洲風情畫卷,圍繞“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介紹了非洲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法,脈絡清晰,文字通俗,應以學生自主讀書、充分地交流和討論爲主。

篇18: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口語交際”,想說愛你不容易

“要讓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功,在各種交際的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掌握學會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和交往,發揮合作精神。”這是新課改對語文提出的新要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教材中七課次口語交際內容,均分插在各“語文園地”裏,粗略看不成一系列,但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我們應該在總體上進行把握、探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

1.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的慾望,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通過口語交際全過程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學會傾聽,相互討論解決實際問題。

3.努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文化素養.做到舉止談吐文明禮貌,學會寬容和諒解,培養合作精神。

4.通過口語交際,初步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受益終身。

二、把握好教學策略

1.鑽研、理解教材,立足超越課堂

針對口語交際的不同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鑽研教材,挖掘出各種教學資源,巧妙設計,在保證突出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創設新穎的“交際點”。高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的差異,往往課堂氣氛不是活躍,口語交際容易變成簡單的說話課、問答課。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課堂內調動學生的交際興趣,把枯燥的一問一答變成現實生活中手舞足蹈的交際活動。學生走出幾十平方米的教室,在社會自然的大課堂,讓學生自由翱翔。這既減輕了教師課件製作的.負擔,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與創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2.讓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本冊教材中“口語交際”課的內容與低年級比較有時提高,某些地方還擺脫不了“回答式”的格局,容易形成單句交際。教師必須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開展多邊的互動,把學生引導到“我對你說,我聽你說”的境界上來。擴大學生參與面,靈活多樣開展交互活動。讓全體學生活躍在口語交際中。

如:(教學論文 )十一冊單元一“口語交際”學會解釋,這是一項交際說話練習,本課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學生遇到別人誤解的時候頭腦要冷靜,態度要誠懇,要心平氣和的把事情的原委向對方解釋清楚。題中創設的多種情境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均可能碰到的情況。教時先讓學生任意選一條,認真閱讀體會,然後引導學生去想清楚這樣一些問題:(1)向誰解釋,要注意稱呼和禮貌用語;(2)解釋什麼,這是說話的主題部分,要針對對方的誤會說明原委;(3)這樣解釋,即要注意解釋的策略。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組織好語言,可先低聲自說,然後同桌互說,最後指明當衆演說,以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從學生的說話興趣出發,也可以採用競賽形式練說,分小組賽,然後由小組推選出代表在全班賽。除了要求學生說話通順連貫、聲音響亮、速度適當外,還應要求學生的說話態度語氣,能使對方聽懂你的解釋,而要求得較好的效果。對於學生的現實情況,教師組織評議,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評議的反饋及時修正完善自己所解釋的內容和方式。

如:第二題陳文彬很喜歡讀課外書,爸爸看見了總說:“你就不好好學習功課,看起書來倒挺來勁兒。”一個學生是這樣解釋的:“爸爸你誤會我了,讀課外書,可以開闊我的視野,提高我的寫作水平。爸爸你就原諒我吧!”對於這個學生的解釋,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爲說清楚了,一是向爸爸說清楚了讀課外書的好處,二是請求爸爸原諒,這樣解釋就行了。而有的學生則認爲不夠全面,沒吧爸爸說的心服口服,可以這樣說:“爸爸您誤會我了,讀課外書不會影響學習的,我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看課外書的,也不象您說的閒書,看課外書能幫助我知識的積累,提高寫作水平,更主要的是能豐富我的頭腦,還能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就弄清楚了向誰解釋,解釋什麼,怎樣解釋,讓爸爸聽後感到有道理,並且用語文明,一個“您”字就能讓爸爸入耳,同時在解釋時說清楚讀課外書的好處。

3.創設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

在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學生情趣會變得高漲起來,情境化教學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情感,促進理解和感悟。

情境的創設可多樣化:如利用課本插圖或繪製情境圖畫;製作道具;播放錄音、錄象;生動的演講,課文劇表演;參加一些社區活動;科技活動等,促進學生的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4.注重教學評價,注重教學效果

口語交際課的評價,首先是做好教師課堂教學的反思,從淺層面的學生興趣、表達慾望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及交際禮節上來認定教學效果的好壞;再從學生理解水平,感悟多少,思維方式等來評判學生的收穫。其二,放手讓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上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達成互想心靈的溝通。其三,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適度結合寫作練習,把說過的話,交流的信息,用文字記下來,以說助寫、以寫助說,相互促進。只有在教學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才能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才能達到新課改對語文教育提出的更新要求。

篇19: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教材改革應有利於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這就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教科書內容要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要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學會認識並建構自己的認識;教科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當引發學生產生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對教科書的學習形成真正意義的自學能力。

人教版國小語文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學習方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一、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

人教版語文教科書,選入了大量的新課文,可謂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條式的文章有更強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1、題材的多樣性

從四年級下冊教科書選文的範圍來看,可以說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內容;就文章的題材來看,包括了自然、社會、人生的內容。選文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反映呼籲世界和平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等;有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漁夫的故事》等;有描寫自然風光的《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32篇課文,圍繞不同的主題組元,教材內容多角度輻射。另外選入8篇自讀課文,作爲閱讀材料的有益補充。

文科教學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滋養人的心靈。心靈是伴隨一個人成長髮展進步的,心靈的豐富與完善決定了人生的精彩與幸福。閱讀材料的多樣性與廣泛性,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內容的閱讀,給學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營養。學生通過閱讀,通過自己生活經驗的介入,可以獲得精神的力量。

2、體裁的多樣性

從本冊的選文來看,共選入了6首古詩詞,2篇中國古代寓言,1首現代詩……包括了古詩詞、現代詩、說明文、記敘文等多種體裁。語文學習的任務不只是理解和感悟,還需要通過閱讀、習作等學習方式最終實現學生自身的語言建構,也就是通過不斷的理解、感悟、積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只有閱讀大量的豐富的語言材料,從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中感受語言,纔有可能建構自己的語言,纔有可能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本冊的選文從無論從題材還是體裁,都爲學生提供實現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寬帶網、展示臺及綜合性學習等方面也促使學生課外去廣泛閱讀,促使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語言材料。

二、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

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放鬆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通過有目的學習,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冊教科書爲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閱讀課文,通過想象文中的描寫建立生活影像,通過關照文中人物的心靈來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彷彿看見了‘雨後春筍’的畫面。”(《21、鄉下人家》)以學習夥伴的話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描寫的畫面,實現有意義的閱讀。“我知道結尾兩個自然段和前面三個自然段的聯繫是……。”(《13、夜鶯的歌聲》)通過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揣摩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小英雄當時的心情,達到和人物心靈溝通的境界。

2、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

作者寫文章是和讀者交流,學生邊讀書邊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爲什麼叫雙龍洞了。”(《3、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中三次提到‘萬年牢’,這中間有什麼聯繫呢?”(《6、萬年牢》)提示語引導着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一致,通過文字讀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學生與學習夥伴對話

人教版教科書,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兩個學習夥伴:一個是小林,一個是小東。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個想象成自己,另一個就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對話,能夠進入學習情境,也能激發自己的想象,能通過學習夥伴的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點燃學習語文的熱情。

在“語文園地一”由這樣的對話:

小林:我發現作者用三個相同的句式描寫了灕江水‘靜、清、綠’的特點。

小東:用相同的句式描寫一個事物,在這組課文裏還有一些呢!……

小林:我覺得這樣寫……

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我的發現”體會編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發現,可以發現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

4、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有的感覺我有沒有呢?別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書的編者就是用這樣的閱讀提示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啓示,讓學生去問問自己。“爲什麼說這個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呢?”(《5、中彩那天》)就是呀,如果是我,能體會到“富有”嗎?“我真想去看看這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21、鄉下人家》)真的到了那個地方,我能注意到這樣的風景嗎?我能感受到這種風景的獨特嗎?

教科書通過具體的語言,爲學生營造了學習環境。最終使學生達到和周圍人和自然萬物的對話,啓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三、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着內在的規定性,往往決定着教師的執教方式,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幾篇文章的閱讀就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語文學習也有一個基本的步驟。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就是讓學生從內心觸摸到語文,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能習得方法,慢慢找到學習規律。

人教版教科書有着自己的教科書話語表述系統,這是不同於教師教學的話語系統,同時又指導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容易接受的是親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語言。人教版教科書在這一點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給學生更多關注,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表現在語文學科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人教版教科書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每個單元前都有“導語”,課與課之間有“鏈接語”,精讀課文中“泡泡語”,有的導入學習活動,有的指導學習活動,有的提出學習目標,有的提示學習方式,能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努力把對學習的指導隱含在文字背後,不是指手畫腳的說教,而是和風細雨的點撥。

“讓我們閱讀本組課文,留心人物外貌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和同學交流從故事中獲得的啓示。”(第七組“導語”)提示了學習方式──閱讀和交流;提示了學習重點──注意外貌動作描寫;提示了學習目標──獲得啓示。“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七月的天山》“鏈接語”)從上一篇文章的閱讀引向本文的閱讀,提示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每一課後的練習文本更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我們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體會帶點的詞語,再寫下來。”“課文中有些句子含着一定的意思,如,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讓我們找出類似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這樣的課後練習,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通過體會詞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受用詞用句的準確,領會表達方法,進而學習表達。

“根據我的經驗,平時多動筆對提高習作水平很有好處。”是“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其中還有留心觀察,多讀課外書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發現更多的學習方式。教材編者把學習的重點導向對語言形式的揣摩,學生學習語文就不會只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

教科書通過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學生應該逐步建構起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

這個學習過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讀課文和相互交流爲基礎,欣賞語言對文章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評價,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基礎上領悟表達。理解內容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會表達是語文學習的目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的產生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語文學習包含的兩條線,或者說一種學習的兩個方面,教科書都已經考慮到了。

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即使沒有教師的指導,也會慢慢學會學習。

篇20: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精選

對於農村國小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爲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爲,國小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爲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國小生的知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這篇課文後,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爲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踊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廣東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覺我伴着,而且我還緊緊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牀了,發現媽媽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着發就在後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裏空蕩蕩的,怎麼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於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後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啓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於學生有所裨益。

篇21: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創新是國小語文教學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念,認識到創新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掌握培養目標及相關標準的基礎上逐漸進行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能夠認識到在培養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把相關的語文教學和創新教育有機結合,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逐漸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國小語文創新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善於反思,逐漸發現現今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極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觀念比較陳舊

我們可以看到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更加側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語文的教學中側重應試教育,逐漸地,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國小語文教學走向一個死衚衕,即語文教學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沒有引導他們主動去思考、去分析,學生沒有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這樣的教育帶有很強的盲目性,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的模式之下逐漸走向語文學習的誤區,自身的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這樣的教學不是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提升。

(二)教學模式比較陳舊

傳統的國小語文教學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是因爲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還由於他們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單一的講授,沒有引導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只是聽老師的講授,沒有相應的探討和深入,這樣的教學的效果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教學的效果顯著的提升。另外,在教學過程,教師也沒有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他們只是單純的記憶知識,這樣的學習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漸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提升,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三)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運用不當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等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並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之會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師要把握教學的規律,科學地安排和統籌,逐漸實現教學活動的優化和提升,在這樣的安排下,能實現創新教學的培養目標,使語文教學走向新的高度。但是,當前的國小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的選用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影響了創新教育的效果。

三、國小語文創新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國小語文創新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面對和解決,真正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和提升。

(一)國小語文創新教學必須把握明確的方向

在語文教學的探究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和條件,在創新教學中要抓住明確的方向,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要逐漸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把核心價值的教育觀念融入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樹立很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增強他們相應的審美的情趣,並善於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美、書寫美,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共同解決問題,逐漸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真正的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要有創新意識,要敢於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着主導的作用,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具體到創新教學中,我們應當在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逐漸優化教學的模式,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並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教學,進而推動力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在老師的創新理念的引導下,會逐步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發展。

(三)教師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勇於打破常規教法套路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順利高效地開展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當充分研究教材,要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在吃透教材和研究學生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創新教育,引導學生去發現教材中的新穎之處、趣味之處、疑問之處等,這樣做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模式,引導他們去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也能進一步提高國小語文教學效果。

篇22: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組織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爲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對於字詞的記憶和運用,教師可舉辦語文知識運用比賽,比如針對一二年級,將易錯字、形近字精心編排成組詞語的形式,考察學生在字詞基礎方面的運用能力;針對中高年級,以讀寫結合點爲主要內容,考察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得知低年級學生的組詞掌握較好,錯誤較少;而中高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題目要求,小部分學生能寫出真實情感,立意新穎,結構完整,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講到《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時,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我重點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表達感情的詞句,使學生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感受到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當講到“手足情深,形影不離”時,文中用“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學以致用,我又接着提問:“你有沒有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朋友呢?”學生立刻沸騰起來了。“我和張靜整天形影不離,我們一塊上學,一塊放學,一塊寫作業,一塊玩。”“我和明明手足情深,我有什麼困難他總是第一個幫助我。”“我和姍姍是手足情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做過的事可多了。”……連班裏最調皮的學生也忍不住發話了:“老師,我以後一定也要爲自己找個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下課後,我發現學生之間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就連站路隊的時候也有了變化,大家的小手緊緊地拉在一起。看到這些,我從心裏樂開了花。

三、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師在認真批閱、精選材料的基礎上,要對學生習作的閃光點予以充分的肯定,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寫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教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提升作文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每個學生的靈魂裏都有一個熟悉得可以下筆千言的世界,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去發現自己這個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從實踐的層面嘗試去幫助學生髮掘他們“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達,怎樣讓自己的表達更精彩、更吸引讀者。語言是載體和工具,只有讓文章的語言靚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爲學生作文的把脈人、處方人,教師在作文講評中要把握好講評的重點,解決寫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討論,大家會深刻地地認識到:寫作,並不僅僅是爲了語文考試,更是爲了實現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只有養成內視的習慣,纔會發現生活的真,纔會關注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抵達心靈。

四、考試做題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平時的作業或者考試中,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以致用。例如有一道國小語文題目直接就是一份詳盡的“感冒靈說明書”,其作用與用途、用法與用量、注意事項、儲藏、有效期等一一被列在試卷上,題目下方有四小問:第一題,“遵醫囑”是什麼意思;第二題,在此說明書中的“服用”和“食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是兩者一般分別用於什麼情境;第三題是慎用和禁用是否能互換,並闡明理由;第四題則根據說明書設置了具體情境,自己判斷對錯。這種題不像一些單純的詞意解析題乾巴巴的,而是比較有趣,很多知識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到,特別吸引學生。現代社會需求的是實踐型學生,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實踐題主要體現的是落實課標中關於“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要求,將學生的閱讀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檢測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雖然難度一般,但都是考察的詞語解釋、閱讀能力等語文基本知識,只是考法有一些改變。考題以生活化、靈活的方式出現,避免了讓學生機械抄寫、死記硬背。針對這種類型的題,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需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線索分析、解釋信息等對題目作出判斷,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篇23: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創設故事情境

國小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相對較少,不僅注意力難以保持長時間集中,而且自我約束能力差。此外,國小生天性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都比較喜歡故事,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就要重視國小生的這些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具體需求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爲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主動積極的情緒中有更爲深刻的情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國小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新授課內容在導入環節插入相關的故事,通過故事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順利導入新課。正如俗語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國小語文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故事導入情境的創設來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和探究慾望,這樣纔有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在教學《紙船和風箏》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國小生喜歡故事的特點,在導入環節給學生創設故事情境:“有位學生中了許多花在自己家門口。每天,他都會給這些在澆水、施肥,漸漸地,這些花長大了,還開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可是,有一天,下雨了,這位同學趕緊找來雨傘幫花兒遮雨,花兒得以茁長成長。每當這位同學有煩惱的時候,這些花兒就用盛開的笑臉來安慰他。看到花兒燦爛的笑臉,他也就開心起來了。”當學生聚精會神聽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隨即將學生帶入新課,這樣,學生會自然而然融入到新課的講授中。可見,教師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刺激,成功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創設表演情境

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或創造交流和互動的機會,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組織、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並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羣體中自主探索、鍛鍊能力、獲得知識。而表演這種活動正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教師要注重恰當的表演情境的創設,以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國小語文課文內容大多都富有童趣,其中有很多都很適合創設表演情境,國小語文教師要結合具體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爲學生創設適合的表演情境,讓學生能聯繫生活經驗展開想象,並且通過親身表演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活靈活現地再現故事人物,這樣,扮演角色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眼前就成了演員,其他學生就成爲了觀衆,全體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會很自然地進入到教材描寫的情境之中。在這種情境中,扮演角色的學生會感覺自己成爲了課文中的人物,會將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出來,使其他學生深受感染。此時,學生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成了真正的主角。由傳統的“被動角色”轉變爲“主動角色”,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內心體驗。例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後,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要求學生選擇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進行角色扮演,並且將此人物的說話語氣想象出來,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演:機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其他士兵。國小生本來就很喜歡錶演,於是爲了將角色扮演好,就一定會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閱讀,進而對人物心理和說話的語氣及其神態等進行揣摩,這在無形中也會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可見,故事情境的有效創設不僅可以使全體學生從喜聞樂見中更直接地瞭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才能。

三、創設生活情境

新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所以,如何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自由徜徉,這是國小語文教師應當注重的問題。爲此,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以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學習和生活。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之後給創設一個“產品發佈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閱讀內容選出一種自己喜歡的玻璃,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該玻璃廠的廠長,將如何對你的玻璃產品進行宣傳和推銷,也可以讓一些學生來充當記者或者客戶,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說出來,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玻璃的特點、作用進行發問,並且要適當地進行講解並展望發展前景。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學得其樂融融,而且有效避免了說明文的枯燥無味,還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通過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實現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全面發展,真正提高語文能力。

篇24: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感受情境,感悟詞義,培養情趣

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善於利用課本這一藍本,讓學生深切地感悟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語言。只有這樣,方能喚起學生曾經有過的生活情境,方能誘發學生對其真切地體驗,方能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真切地感受那些令人難忘的情境。所以,教學一篇意境優美的文章,最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如何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那種意境當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拉近學生的心跟文章與作者的距離,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興味盎然地探索與研究。比如,在《識字1》的教學中,我就利用下面這段煽情的文字:“哎呀,這些美麗的詞語也藏起來了,它們藏在了柔柔的春風中,藏在了柳樹的綠葉中,藏在了鳥兒的歌聲中,藏在了花兒紅紅的笑臉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能不能讀讀書,看看圖,找一找這些美麗的詞語都藏在了哪兒呢?”這樣,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識字與美麗的大自然結合起來,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有聲有色的春天的景色裏,然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感受課文中一串串的詞語所描繪的意境,在使學生醉意般地享受美的薰陶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語感,使他們積累語言。在接下來的找詞、讀詞、讀詞串的活動中,我採用了“音配畫”的教學方式,爲學生營造氛圍。於是,在理解“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兩個詞語時,我看到的是五顏六色的花兒“開放”在學生的口裏,聽到的是各種各樣的鳥兒的鳴啾“飛出”學生的口中。在這樣的教學氛圍裏,學生將已有的生活經驗紛紛展示出來,與教材中那些抽象的詞語相融合。隨着音樂的響起,我再一次爲學生深情地範讀詞串,將學生帶到生動的想象情境中,讓學生陶醉在語言的音樂美與韻律感中。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詞義的感悟爲核心,並將字音、體驗、情境、語言等融爲一體,讓學生全方位地、立體式地感悟教材中原本抽象的語言。

二、配樂朗讀,感悟情感,啓發思維

常言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讓學生去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之處、讓其進入意境的做法之一就是憑藉朗讀,以增強其情感體驗。在次過程中中,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教師在朗讀中,如果再配點音樂,就更能增強其感染力。因爲音樂藝術感染力極強,其動人心絃的節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更容易爲學生所接受。盧梭說:“音樂包含了比詞語大一百倍的力量。”因此,我們還可以用音樂來啓發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去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將作者、教師、學生三者的心聲匯成美妙的交響樂,以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我在朗讀《草原》一文時,就播放《美麗的草原》,讓整個教室盪漾着舒緩而悠揚的旋律,讓學生宛若置身於一碧千里的茫茫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朵朵白雲、白白的羊羣、馬背上的牧民、悠揚的馬頭琴、飄香的馬**酒……這樣,學生能更快進入課文情境,能深入體會文章的內涵。又如,在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我播放了韓紅的《天路》。學生很自然地就被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帶進了天寒地凍的茫茫高原地區。從學生聆聽的凝神中,我看出學生被建設者的那種無私奉獻、樂觀向上的精神所感染。再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播放了淡淡的哀樂,然後再帶着沉痛的心情抒懷:敬愛的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在生前爲黨、爲人民勤勤懇懇地工作,爲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受到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衷心愛戴。1978年1月8日,周總理不幸與世長辭,全國人民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周總理的遺體送革命的八寶山火化那天,首都的百萬羣衆以無限熱愛和無比懷念的心情,佇立在長安街上,迎送周總理的靈車,久久不願離去。作者當時就把這莊嚴、肅穆、催人淚下的一幕幕情景寫了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低沉迴旋的哀樂、這飽含情感的講述頃刻就將學生帶入沉痛的哀悼氛圍中,而此時,學生對周總理的的敬佩之情與懷念之意也溢於言表。以上教學案例足以說明,悠揚的音樂可以讓人舒暢,激昂的音樂可以催人奮進,悽愴的音樂可以令人酸楚……在語文教學中,配樂朗讀、配樂講述可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啓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昇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情感體驗,情感參與,情理相融

只有教師本身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正如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和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啓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也說過:“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如此足見,教師的那種豐富、純潔、高尚的情感,無疑可以影響學生的思想。所以,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並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原理,根據入情――動情――析情――移情的情感發生過程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感染力極強,其爲學生展現的情感世界也豐富多彩。在學習課文時,學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是作者的內心情感,是作者的個人見解,是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調動學生情感參與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率。比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只有教師親身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讚美,才能把作者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遞給學生。教學《平分生命》一文時,只有教師自身被兄妹倆的真情感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其親情的偉大。此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臉面是心靈的鏡子,舉止是心靈的表現。這話細細品來還是頗有一番道理的,它生動地說明了,師生的面部表情、動作是一種動態的無聲的語彙,它蘊含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十分重要的“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進而與作者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真正達到心動、情動,真正喜歡上語文。

篇25: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有關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教學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教師、教材、學生。其中教材是主體,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能力的載體,是施教之本。它包括教科書即課本、參考書、習題集等,是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和媒體。一套好的教材不僅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能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作用,對學生的學起到增智的作用。

1、學生語數人均分差距

看語文教材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素質檢測結果普遍存在着語文人均分遠遠低於數學人均人的現象,而且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差距是越來越大,這種現象讓人難以理解。漢語是孩子們的母語,他們從呀呀學語時就開始學習,可以說生活就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課堂,也是他們運用語文的場所。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學習語文,每時每刻又都在用語文,爲何出現這種怪現象,細加分析,也許此現象與我們的語文教材編寫特點有關。

國小生對學的知識易遺忘,如果不加複習,是不可能永久、完全地保持在記憶中,克服遺忘的最好辦法是加強鞏固。教學的鞏固性原則要求“引導學生及時回憶、複習和應用所學知識,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努力同遺忘作鬥爭”。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鞏固,使學生通過多練,達到知識的鞏固,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試將語數教材加以比較,則不難發現:語文教材不像數學教材,它缺少一定的鞏固練習。數學課本基本由例題和習題兩部分組成,練習遠遠多於例題。每道例題的後面都配有相應的同類問題的練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完每一道例題都要自己獨立去做十來道的類似練習。而語文課本中的精讀課文只相當於數學課本中的例題,每個單元只有一篇略讀課文。學生要學兩三篇課文,纔有機會半獨立練習閱讀和課文不一定相似的略讀課文。如蘇教版國小語文課本十二冊中的的第二單元,前三篇精讀課文都是有關寫景的文章,而這個單元的略讀課文卻是一篇與前三篇內容關係不大的小說《別餓壞了那匹馬》。這裏,教材重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卻沒有因勢利導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爲廣闊的練習空間,讓學生進一步領略祖國壯麗山河的機會。加之《語文補充閱讀》課本的發行量小,很多學生讀不到。況且即便有,也沒有引起老師的重視和學生的興趣。這就使得我們的語文教材成了本只有例題,沒有練習的教材,這不完全符合教學的鞏固性原則才造成的語數人均分的差距。教材的編寫固然無可厚非,但是否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則與教者的教密不可分。綜上所述,我深感構建“相關閱讀”體系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2、相關閱讀的概念及意義

2.1 相關閱讀的概念

所謂“相關閱讀”,指的是引導學生閱讀與所學精度課文相關聯的文章,是略讀的一種類型。這裏的“相關”包括文體、內容、作者等方面,指的是選讀的文章和所學精讀課文或是文體相同,或是內容相近,或是作爲同一人,或雖是同一內容但所表達的觀念相反,供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分析比較,以達到加深對精讀課文的理解的目的,起到舉一反三的功效。國小語文課本中每單元都安排了一篇略讀課文,蘇教版的《語文補充閱讀》,人教版的自讀課本所選編的文章多屬於相關閱讀教材。

2.2相關閱讀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國小1—2年級不少於5萬字;3—4年級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不少於100萬字。這充分說明,課外閱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採用“相關閱讀”的方法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閱讀總量比規定增加了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在《葉聖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二輯《閱讀教學》中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纔是應用。”這句話準確地說明了精讀教學和略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關係,強調了略讀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我們,課本中的精讀課文只是學生學習的例子和出發點。也就是說,我們指導學生學習了精讀課文,只完成了語文教學工作任務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類略讀文章和書籍,讓學生學以致用,這纔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的“另一半”。“相關閱讀”是引導學生進行“應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因其選讀的文章與學生所學精讀課文密切相關,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可以靈活地指導學生運用在學習精讀課文過程中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在一定時間內,獨立閱讀、理解、分析文章,也是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相關閱讀”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增加閱讀量;既能通過實踐應用來鞏固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又能使學生從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既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由於語文課本受教時和厚度的限制,所選編的略讀課文十分有限,加之目前《語文補充閱讀》和自讀課本的發行量較小,很多學生都讀不到,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相關閱讀教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向學生提供或推薦更多的有價值的相關讀物。

3、具體實踐——相關閱讀教學舉隅

從所學精讀文章的內(人物、內容等)和外(作者、背景等)兩部分看,相關閱讀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人物相關

“人物相關”指向學生推薦的讀物與精讀課文中所寫的'人物有關,使精讀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對學生更具感染力,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做人”。如學生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通過讀課文知道了詹天佑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者囂張氣焰,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世界名人故事系列叢書中的《詹天佑》一書讓他們閱讀,要求他們重點閱讀詹天佑的成長曆程,這時他們進一步瞭解了詹天佑。相信通過這一相關閱讀,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對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3.2內容相關

低年級的孩子其實也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選擇一些與精讀課文內容相近但觀點不一的相關閱讀素材,讓學生閱讀、對比、討論、辨別,往往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的創新思維能力。一次在聽課時,上課老師在學生學了《狐假虎威》一文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對狐狸進行評價,大部分同學都說狐狸很狡猾,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卻說狐狸很聰明,兩方在課堂上相持不下,爭得面紅耳赤。說狐狸狡猾的同學的理由是:課文用“狡猾的狐狸是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這句話來總結全文的,還有《狐狸和烏鴉》一文裏的狐狸也是狡猾的。而認爲狐狸聰明的那部分同學卻講不出理由來。這時那位教師趁機將《動物趣談》一書中的《功大於過的狐狸》一文發給學生閱讀。雙方爲了說服對方都迫不及待地有目的性地閱讀了這篇文章。他們不僅瞭解了狐狸分很多種類,有哪些生活習性,還知道了狐狸原來是有智能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再讓他們評價狐狸時,本來把握十足地認爲狐狸狡猾的同學不好意思地說:“狐狸是聰明的。”更讓我們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小朋友竟然說:“老師,狐狸太冤枉了,課文中的狐狸明明是自衛,應把課文中的“狡猾”改爲“聰明”纔對。”想不到,這篇小小的相關讀物,竟然引發了孩子們如此有創意的見解。那節公開課一次又一次贏得了聽者的掌聲。 3.3文體相關

根據教學的鞏固性原則。運用與精讀課文文體相同的文章進行相關閱讀,可以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同類文章的技巧。在教學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七冊的《說勤奮》一文時,學生因不適應議論文的寫法,一時領會不了作者的主要觀點。而閱讀議論文的訓練重點就是讓學生領悟文章的主要觀點,爲達到這個教學目的,教者可讓學生帶着“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個問題反覆閱讀課文,然後再讓他們找出中心句。當學生在指導下說出:“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後,這時不妨讓學生回憶並總結一下領悟文章的中心的閱讀方法。因這種文體國小生接觸少,爲防止學生遺忘,鞏固這種閱讀方法,可另外選擇兩篇說理性文章讓學生進行練習,由於掌握了閱讀議論文的方法,學生就能用很短的時間完成閱讀任務。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對議論文中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又提高了他們閱讀速度。

3.4作者相關

當學生學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時,他們常常會對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與作者相關的閱讀指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完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我對學生說:“安徒生被人們譽爲“世界童話之王”,他寫的童話可多了,是不是都像本文一樣運用了想象手法呢?是不是都是反映窮苦孩子的生活呢?大家多看幾篇他的童話就知道了。”聽了這話,同學們情緒高漲,一下課就去圖書室借書,沒借到的就利用中午時間去書店看書或買書。第二天上課時,我讓學生討論交流看書收穫,學生一下子就說了安徒生寫的十幾篇童話:《誰最幸福》、《紅鞋》、《玫瑰花精》、《墨水筆和墨水瓶》……有的甚至是我聞所未聞的。通過討論還得出了“安徒生寫童話擅長用想象的手法,但所寫內容豐富多彩,並不都是寫窮苦孩子的生活的。”這樣,適時將相關閱讀的觸角延伸到課外,到社會,讓學生自主尋覓知識的寶藏,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3.5背景相關

詩與詞是古人擅長運用的兩種文學體裁,自《詩經》、唐五代詞以來,詩詞經常被人們用來感慨時政、抒發情感。要理解他們有一定難度,而寫作背景則是學生領悟詩人詞人情感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擅長用詞抒發情感,在教學他的《菩薩蠻——大柏地》這首詞時,好多學生對詞中說的:“當年鏊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提出質疑:“牆上被機槍掃射得千瘡百孔,怎麼能說更好看呢?”爲能既解決這一教學難點,又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爲主動探究,教者不妨把參考書上介紹的毛主席領導紅軍在大柏地進行一場激烈的戰鬥並大獲全勝的資料打印給學生,讓他們帶着疑問自己閱讀。這樣學生就會領悟到:“毛主席是因爲打了勝仗,心情好,所以他眼裏的彈洞當然是美的了。因爲毛主席是爲了窮苦人民而戰鬥的,所以這是場正義的戰鬥,留下的彈洞不是一種美嗎?”總之,在教學詩詞等有一定閱讀難度的文章時,運用背景相關的閱讀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既能通過閱讀背景知識瞭解歷史知識,又能運用歷史知識解決課內外難題。 當然,“相關閱讀”的指導方法不僅限於上述五種,還包括時間相關、寫作相關、段落相關等。比如,在閱讀精讀課文時,也可以根據需要,運用“段落相關”的方法將文章中的某一精彩段落選擇爲相關閱讀素材,使精彩段落的閱讀指導更加“精彩”。另外,在運用每一種方法時,都可以從相同、相近、相反三個層面去考慮合適的“相關閱讀”教材或素材,使“相關閱讀”的指導更富有趣味性。 總之,“相關閱讀”要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宗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爲目的,以適合學生特點爲原則,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爲根本出發點,適時運用“相關閱讀”,會令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篇26: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範例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第一學段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第一學段的寫字要求,突出一個“好”字。要求學生一出手就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同時要求寫字姿勢“正確”。怎樣才能做到“好”呢?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寫字部分的編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數量少:全冊漢字要求認的是400個,而要求寫的字僅100個。學生每課的習字量只有3-4個漢字,且都是按字形規律編排的筆畫簡單的獨體字。教材科學的編排爲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就談幾點關於寫字教學方面的體會:

一、觀察聯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寫字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弄清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導觀察時,如果引導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加以聯想,活化漢字字形,漢字字形就會深深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漢字由抽象的筆畫組成。如何讓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字形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寫字感興趣呢?除了故事、兒歌以外,比喻是個好方法。“撇”像掃把,“捺”像劍。“點”像小雨點。“橫”像小扁擔……比如“傘”,同學們看像什麼呢?有的說像大蘑菇,有的說像大樹……想象生動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電腦畫面的顯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形體美,而且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字形頓生興趣,產生了寫字的慾望。

例如:教學“人”,“人”字很簡單,一撇一捺,寫起來卻十分不易。由於不知道運筆方法,學生寫出來的“人”字,就像兩根支撐起來的小棍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電腦畫面上的筆畫,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看看這“撇”像什麼,“捺”像什麼,有了生動的視覺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這個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經不再抽象了,而變得生動可感起來。比喻,充分激起學生寫字的熱情,學生按捺不住,自己嘗試着寫了起來。

二、比較觀察,示範演示,體會書寫美

國小生寫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於,相對某一個人來說,其觀察審美能力比較強,但實際動手書寫的能力還不夠,還沒有很好地把觀察審美能力轉化爲書寫審美能力。那麼,在寫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呢?

一年級起步階段,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儘量要求。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教師都要筆筆指導到位。教師的範寫很重要。示範是寫字教學的先導。在指導學生整體認知之後,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好的田字格中示範,向學生展示寫字的全過程。教師要邊演示邊講述:這個字是什麼結構,第一筆在田字格的哪個部位落筆,每一筆畫的名稱、運筆方法以及筆順等,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僅僅範寫還遠遠不夠,由於受到觀察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臨摹並不能一步到位。此時,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7: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例文

在教育實踐中,往往有不少學生在不同教師面前,表現出異常甚至反常的現象,他們與有的教師心心相印,無話不談,能主動學好這些教師所教的學科;有的卻在別的老師面前變得冷淡、被動、甚至反抗。

這是師生情感的共同體驗——愛的效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情所持的態度和體驗,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在接觸客觀現實時,對現實中的現象總是持有各種各樣的態度,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時,就會產生滿意、愉快、熱愛、歡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否則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憂傷、痛苦、厭惡、憤怒等消極的情感體驗。他是伴隨各人的立場、觀點、經歷爲轉移的。那麼,怎樣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師生有更多的感情交融呢?

一、創設情感教育的外部環境。

首先,學會愛家長。這裏不僅要愛孩子,更要學會去愛家長。愛的效應是互相的,只有你愛他們,他們纔會愛你。這裏說說我剛接到這個新一年級吧,憑心而論和以前我接觸的家長差異很大,從報名的第一天,我看到的沒有熱情,只有懷疑的眼神。這時,我們不能抱怨家長的素質,文化,我們只有自己來拉攏和家長的關係。在我觀察幾天後,基本洞悉了家長的想法,他們就是想自己的子女好好成長,希望老師好好教育。那麼我怎樣才能得到家長的應有支持呢?開家長會時,我給每個家長髮了份:告家長書。裏面內容很多,從請家長信任老師到孩子剛上學應準備什麼。(當然這裏面少不了宣傳我們學校、老師大部分內容)說白了,這張紙也算是我對家長的承諾書:請他們放心,孩子在我手中,我一定盡力帶好!漸漸的,我發現很多家長微笑出來了,慢慢接近我了!第一次家長會我覺得目的達到了:讓家長知道,從今天開始,我們算是一個集體了,一個大家庭了。我們一定要共同努力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接下來,我發了家電聯繫單,這樣便於以後更好的溝通。第二天,我收到有家長給我填的內容,把他們家中的電器全寫上了,冰箱、電視……當時我真的哭笑不得,但是我清楚,這千萬別當笑料來看,稍微處理不好,會給自己以後工作帶來麻煩的。第二天我找來了這位家長,他坦誠地告訴我,平時特愛打麻將,昨天是孩子的奶奶來開的會,拿回單子要他填,他想都沒想就填了,然後呼呼大睡。我並沒因他填錯了而恥笑他,於是我笑着重新拿了一份讓他填,並說:“這次可要看清楚,別再把你家寶貝家電填上了,我羨慕你們精力充沛,年輕好呀,趁年輕可以幹很多大事情……”看他填完了,我收住了話,趁機表揚了他的字寫得漂亮!他臉紅了說:“我的老師也這樣表揚過我的,老師您真好,夠細心的,我上午看了你寫的那封信太感動了,我的孩子遇見你是他的福氣。我剛下崗沒找到合適工作,現在正打算開一家雕刻店,我想我會幹好的……”

後來在班上我不僅表揚這個家長有志向,還羨慕孩子有一個好父親。孩子當然高興,回家表揚自己的父親,家長的小店現在生意紅火。慢慢地,我知道我的付出沒有白費,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得家長滿意,但是很多家長開始接納我了。去年,我感冒在家休息,王老師無意告訴給了孩子,結果很多孩子和家長捧着鮮花來看我,當時家中真的成了花的海洋。我真正感覺到:我是最幸福的人……頓時我覺得:窩時沒有理由不教好這些孩子的。

不難發現,就是這些實在而又珍貴的資料,教師樸實而真誠的話語,能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樑,溝通教師與家長的情感,教師和家長教育達成了一致性,這樣就爲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創設了很好的外部條件!

二、實施情感教育的內部手法

1、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以愛的方式加強師生情感培養。

課上,爲了給山山一次鍛鍊的機會,在學習《掌聲》這一課時,我叫他站起來讀一段話,可他剛讀第一字,就錯了,他顯得很惶恐。我笑了笑,說:“沒關係,再來!”於是他深吸了一口氣,又開始讀。可剛讀第一個字,又錯了。同學們不禁鬨堂大笑,有些人還尖叫起來。山山有些驚惶失措,不好意思地望了望我。我微微一笑,輕聲對大家說:“山山現在需要的不是喝彩聲,而是掌聲。”同學們先是一愣,繼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怎麼樣?再來一次?”他緘默不語,我走過去拍拍他的肩點點頭,他感激地看了看我,又望了望大家,在似乎鎮定了下來之後,又開始讀起來。這一次算是比較準確、流利地將課文讀完了。“讀得怎麼樣?”“好多了!”

“應該謝謝你們的掌聲啊!”

同學們都會心地笑起來。這樣,我就把課文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色彩引入了孩子心中,爲孩子創設了良好的情感色彩,感染了學生。從此以後,山山上課回答問題的次數多了,也喜歡學習語文了,成績也好了起來。

2、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力求情感互動。

愛有時候是一種觸動。這種觸動是心靈深處的一種震顫,它讓學生在思維碰撞、情感互動中享受真正的人文關懷,獲得真正的心靈關照,實現真正的生命滿足。班主任要珍惜與學生在一起時光,和他們相處時,一定要學會蹲下身子去和他們說話,以他們的標準去衡量所做的事情。特別是面對後進生更要給“優厚”的條件,充分使他們對現實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只要他們一有“閃光點”我們都要創設條件給予表揚,樹立並關心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比如:在班上有體育非常好但是成績平平,我們就要不失時機的表揚,並含蓄地在學習方面給他提要求,這樣孩子也樂於接受並逐步提高。有人說,“高興的記憶永不忘”是有道理的。在愉快的情緒下,人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那麼教學必然產生最佳效果。

我班有幾個學生,成績不錯,就是太好動,太調皮。每天都會“逗”哭幾個孩子,其實他們自己也爲自己有這樣的毛病而心煩。我沒有過重地批評他們,而是笑着對他們說:“老師小時候也像你們一樣,很調皮,經常惹同學生氣。”學生一聽來勁了,原來老師也會和我們一樣“不聽話”,趕緊七嘴八舌地問:“那你有沒有挨老師批評呢?”“你是怎麼辦的呢?”

我說:“怎麼沒挨批?還掉過“金豆豆”呢!不過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用白紙訂了一本《錯誤大全》,每次把犯同樣的錯誤寫在上面,並附上堅決以後別重犯,每天看看,每週完後自己小結一下,慢慢地,我的這個毛病全改了。這方法包治百病,不信試試!”他們聽了如獲至寶,也依葫蘆畫瓢。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既簡單又有效。現在他們真的不再天天犯同樣的錯了。心理學中有個“犯錯誤效應”,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最欣賞的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人,而是那些能幹但不經意間會犯點小錯誤的人。當然,教師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要接近學生,告訴他們“我也有過”,更要高於學生,告訴學生“我是怎樣走過來的'”,因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巧妙地引向真、善、美的殿堂。

3.上課前調動孩子情感驛站。

上課的效果如何和孩子的情感有很大關係,如果上課孩子心情愉悅,這樣輕鬆的就能掌握課堂知識。所以我針對這種情況,特意爲孩子設計了心情驛站。我讓孩子做了兩張卡片,一張黃的,一張紅的。紅的代表心情愉悅,黃的代表心情煩悶,或者身體不舒服(這樣老師就能特別關照“黃卡”孩子上課的狀態)。在每天上課之前先亮出自己的卡片,老師先環視一圈,如果發現黃色比紅色多的話,老師就先調動孩子積極性,講小故事或者小遊戲進入課堂。我認爲如果在課堂上孩子沒進入狀態,聽課也是白聽,浪費時間也苦了孩子。所以老師關注孩子的情感狀態是課堂效率的關鍵。

其實這種情感教育的形成是有助於師生間的心靈溝通。在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一旦與學生形成心理情感的共鳴,就能建立相互信任,最大限度地啓迪學生的智慧,激勵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按老師的期望去學習、生活和做人,從而把教和學推向高潮。你愛孩子還要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對你時常流露出的情感。讓孩子覺得我們時刻都在乎他們。很多時候往往因爲你的行動,才使孩子有了希望,每位老師身上都蘊涵着改變孩子命運的神奇力量。

因此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走進孩子的心靈,把自己當作他們的朋友,去感受孩子所感受的一切,在心與心的交融中找到情感共鳴點並巧妙加以撥動,如陶行知所說:“要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讓我們都爲這一目標而努力!。

篇28: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最新

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看看下面的國小語文教學論文吧!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 要: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國小語文;學習興趣;課堂教學

在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一刻也不能偏離教學目的。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組織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具體做法是:

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學會唱兒歌

可以利用一些兒童歌曲和律動來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玩中學,效果會很好。在教學《小小的船》時,筆者沒有佈置學生背誦,而是把歌曲《小小的船》教給了學生,邊學歌曲邊做運動,學生們在快樂的音樂享受中很自然地記住了課文。學習《雪孩子》一課,筆者唱《雪花》,學習《借生日》一課,我們一起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們邊唱邊表演,興趣很高,學生非常投入地學習,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二、通過講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

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一切教學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的愛好和興趣。教師要學會講故事。紀連海老師就是用故事來吸引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作者的感情。教師只有自己首先進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爲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給人以入迷之感。教師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變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樣,加上節奏使故事具有可聽性,語言親切,又有變化。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把角色的對白進行擴充,適當重複,適當提問,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老師的,自然也喜歡我們的語文課堂了。講故事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講故事爲契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要比說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講故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要把畫畫,舞蹈,表演引入課堂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繪畫把內容再現出來。畫精彩的景物,低年級的孩子喜歡豔麗的色彩,喜歡每天拿着筆,描描畫畫。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喜畫樂畫的特點,把繪畫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激活學生的興奮點,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踊躍,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富有表現力的對話用表演的形式,動作描寫用肢體模擬。課堂經常煥發着生機與活力。

四、通過玩遊戲調動學生的興趣

將枯燥的課本知識與生動的遊戲相結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在教學中,把遊戲作爲一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親自參加,親自體驗,寓教於樂,寓學於玩。在許多情況下,學生並不是爲了認識一個事物而去主動觀察,而是由於情緒的`激動,興趣的導引不由自主地去觀察,使學生入情入境入理。繞口令遊戲,造句接力遊戲,指令遊戲,傳話遊戲,猜字遊戲,聽音辨音遊戲,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能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害羞的心理,從而勤思考,大膽說。這種活動化的教學讓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和感受,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從做中學,從玩中學,既增強了教學情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小遊戲在大教育中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五、推薦有關讀物,開拓學生的眼界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推薦有關的讀物,或及時介紹報章雜誌上的好文章,注意開拓他們的眼界,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教學而言,精讀是準備,博覽是應用,如果通過語文教學,培養了學生閱讀的嗜好,那就等於幫助學生找到了一個源遠流長的尋求知識的泉眼。學生一旦養成了這種嗜好,找到了這個泉眼,就會廣泛覓取,學而不倦,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

六、通過語言調動學生興趣

教學時通過語言進行的,教師的語言是撥動學生心絃,及其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手段。有時一個貼切的比喻會像童話中的魔棒一樣,使學生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因此作爲一個教師講話一定要有趣味。規範簡練,準確鮮明生動,具有較強的形象性。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教之以情,教之以情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凡是對自己思想有所觸動的事情,最容易記住。自己的思想無所動,就不容易記住,就會像過眼雲煙,飄過去了,不能留下痕跡,學生聽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七、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懸念,調動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有意識的給學生創設懸念,設置的問題應從生動有趣的具體問題入手,使學生容易產生思考和研究的興趣,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和推理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出問題後,暫時不解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疑問和求知慾望,使學生產生一種神祕感,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感悟。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篇29: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 要:留白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藝術作品,在文章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點,讓學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和作品對話交流。在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對文本留白的挖掘和利用,在教學時巧用一些留白藝術,既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也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留白 課堂教學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xx)05(c)-0159-01

一篇好的課文,其中往往有很多讓人想象、深思的空白點,但是在現實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過分注重課堂的形式,而對這空白點的利用卻很少。其在教學上主要表現爲:

(1)灌輸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還沒有完全打破,課堂上缺少學生主動性得學習。

(2)課堂上過多地運用媒體,忽視文本本身的存在價值。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3)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將教學過程設計得十分細密,學生只能跟着老師“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從以上歸納的幾點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上,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其實成了課堂的奴隸。漸漸地學生在課堂上處於一種失語狀態,而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興趣。在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對文本空白的挖掘和利用,在教學時巧用一些留白藝術,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也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施。

1 挖掘課文留白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藝術作品,在文章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點,讓讀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和作品對話交流。我們在操作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實施。

1.1 猜想課題中的留白

俗話說:“好題半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維想象的窗口。它往往能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學生看了題目後產生遐想,產生心理的閱讀空白。教師可以從課題入手,發揮這雙“眼睛”的作用,利用好這一空白點。可以讓學生通過課題猜想文章的內容,中心和思路。也可以抓課題關鍵詞設疑,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

1.2 填補文章情節的留白

情節是敘事性文藝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徵,表現人物之間相互關係演變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作者往往根據文章結構的需要,省略了一些情節,或讓文章在中間嘎然而止,給學生留下無限的回味和想象。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原有的情節發展邏輯,進行合情合理的推斷,想象以後的故事。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也可讓學生用說話、小練筆的形式填補空白。這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更加深了讀者對作品的認識、感悟。

1.3 利用好插圖的留白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課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

1.4 注重標點留白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文字相配合,成爲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由於感情抒發、詳略安排等需要,課文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標點的留白,它們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餘地,讓學生想象,聯想。

1.5 關注人物形象的留白

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有很多。正面描寫主要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也有通過對其他人物事件的敘述和描寫中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側面描寫。運用語言文字描述出的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需要學生根據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驗對人物進行再想象加工,以此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豐滿生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來完滿人物的形象。這可以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 在教學藝術上巧用留白

教師除了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利用好文本的空白外,在課堂教學藝術的運用上,教師也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填補文本空白時的心理空白。

2.1 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下就能產生答案的

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利用提問後時間上的空白,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問題,和文本充分地交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增加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給學生創設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誘導學生實現知識的發展創新,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斷,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課堂上除了老師提出的問題,還要時常點撥、啓發學生問問題,“你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想說的,就問吧!”“還有問題嗎?”“還有新問題嗎?”這一句句親切的問語,可以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2.2 在學生朗讀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回味所品讀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應留出情感體驗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讓學生去品嚐。一首詩,一篇散文,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後,教師不必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的情感體驗畢竟不能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適當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進入情境,憑藉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驗,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一種情感體驗的愉悅

2.3 留出評價的空白,讓學生平等地參與

在大多數老師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最高的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而當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內在的進取熱情已得到激發,整個身心已沉浸在積極主動的最佳學習狀態中,教師就應精巧適當地留出評價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審慎地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還給學生。

3 作業設計留白

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上,不能只是簡單地侷限在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複習和回顧上,應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拓展和運用,挖掘文本之外所存在的空白知識系統,結合一些小練筆和綜合性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讓語文課豐富,靈動起來。

“留白”即是一種機智的教學策略。語文課堂上的“留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學習內容通過講述、討論、交流等方式明確告知學生,而是通過言語激發、提出問題、佈置練習等方式留下“空白”,引發學生在課外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裏實踐與操作、聯想與想象、思考與探究,從而將課內外學習聯繫起來的一種教學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談,不是簡省,不是避重就輕,而是引而不發,是鋪墊和蓄勢。

參考文獻

[1] 姚進.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新課程學習(下),20xx(5):200-201.

[2] 史雲霞.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xx(6):123-124.

篇30: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國小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智上,都尚不成熟。在對國小生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自由、開放的精神。結合遊戲精神開展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國小生的天性,能夠以遊戲精神來增強國小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國小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從遊戲精神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入手,在結合我國當下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基礎上,提出將遊戲精神融入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遊戲精神;國小語文;課堂教學

遊戲精神與遊戲不同,它更多指的是快樂、自由、有創造力的精神和品質,而遊戲則是產生遊戲精神最爲直接的一種方法。在遊戲的過程中,能夠激發一個人將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各個感官處於緊張的狀態,注意力將更加集中,產生愉悅的精神。將遊戲精神與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相結合,是一種符合國小生天性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而且也可以培養國小生的創造精神,挖掘更多的潛能。

一、遊戲精神與國小語文教學的關係

遊戲精神中的自由精神,將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由與規則實現了統一。只要是遊戲,就一定有規則的制約,我們雖然強調自由精神是遊戲精神的重要一部分,但這產生的前提是要遵守遊戲的規則。在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對於學生思想的引導以及情操的陶冶,在鼓勵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更加支持學生能夠對文章產生多元化的理解。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多以教師講授爲主,要求學生只需要記住教師所講的知識點。這無疑抑制了國小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無法達成原有的教學目的。而不加約束的課堂也無疑會降低教師教學的效率。在這樣兩難的境地之下,遊戲精神提供了一箇中和的辦法,將自由與規則相統一,更加適用於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遊戲精神中的創造性能更幫助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不斷生成”。遊戲能夠調動國小生的各種感官去接受信息,又能夠在體驗的過程中以遊戲的形式創造出來。對於遊戲,不同的參與者會有不同的感受,這與國小語文的教學是非常相似的,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會有各不相同的感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滿創造力,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的對課堂進行修正和充實,遊戲是能夠幫助教師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我國國小語文教學缺少遊戲精神的表現

當前,我國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的內容過於單一,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教案,內容有極強的預設性。教師單方面設計的教學內容雖然會更加符合考試大綱,但缺少對學生感受以及反饋的重視會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缺少興趣,教學內容不具有針對性也很難產生高效率的課堂教學。使國小生處於一種被動狀態進行學習,而不是自主、主動的進行學習。此外,我國國小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也較爲枯燥、死板。最常見的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爲主,學生聽講爲輔。教師雖然會運用一些例如PPT等的課堂教學的媒介,但從整體來看,教學的方法仍然缺少靈活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沒有做到“以學生爲主”,更多的主動權掌握在教師當中,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多以測驗分數作爲考量的最重要的標準。考量成績的評價方法單一片面,且教師對學生做出的評價語言也過於大衆化,不具有針對性,不能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情緒下進行有創新意義的學習。

三、將遊戲精神融入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措施

將遊戲精神列入教學目標,對遊戲精神中的自由開放意識、對規則的遵守、創造力的發揮以及愉悅的心情等基本要素,列入國小語文教學的目標當中,從源頭重視對於遊戲精神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教師不應以“一勞永逸”的態度進行教案的設計。而應在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後,推出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對詩歌、散文等形式的文章進行講解時,可以考慮爲學生營造一個更具有想象力的空間;在對小說進行講解時,更加註重課堂內容的趣味性等。用豐富多彩而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教師可以在遊戲精神的視野下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例如在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設施時,不僅僅侷限於用幻燈片的方式將自己的教學內容展示在黑板上,而是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及互聯網等技術,創造和開展遊戲。例如每節課堂可以將遊戲作爲課堂的“引子”或是“線索”,由教師講解遊戲的規則與內容,將教學內容穿插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學生實現“做中學”。當然,遊戲內容的設定既要與課文內容相關,又應該貼近學生生活或是開發學生創造力,提高遊戲的效率。

四、總結

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在不斷的深入,國小的語文教學對於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要想從小培養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國小生心智尚未成熟的個性特點,以遊戲的方式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習之間的距離。將自由開放、有創造力以及愉悅的精神理念融入到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國小語文的課堂既有趣味性,又有高效率。

參考文獻

[1]邵國華.論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遊戲化教學的重要性[J].新課程(教研).20xx(07)

[2]曹聰.遊戲精神觀照下課堂教學的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xx

[3](美)約翰遜等編著,華愛華,郭力平譯校.遊戲與兒童早期發展[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郭華,楊釗.北京市國小生時間安排與生存狀態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xx(11)

[5]李昌勝.教育遊戲:一種新的教學手段[J].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xx(02)

[6]馬秋芬.盡情遊戲快樂識字——國小低年級“遊戲識字”教學的嘗試[J].中國小教學研究.20xx(05)

[7]丁海東.論兒童遊戲的教育價值——基於遊戲存在的雙重維度[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xx(02)

[8]施茂枝.語文新課程:關注兒童生命的成長——國小閱讀教學遊戲化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xx(06).

篇31: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學生經過國小六年語文學科的學習,跨入國中後,由於語文教學內容的加深、學習課時的減少、學科增多等因素,加上學習環境的不同,靠教師“提攜”式包辦的依賴性逐步放手,多數學生的語文成績可能會產生滑坡現象。假如教師在這一“特殊現象”的過程中能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在教學中實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就能扭轉國中學生語文學習成績滑坡的現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中國小語文教學銜接中的問題

1.學習方式上。主要體現在中學比國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由老師安排時間轉爲能自主安排利用時間,學習習慣上由老師監管逐步走向自我約束,老師的授課方式由“愉快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

2.知識方面。國小字、詞等基礎知識多,閱讀理解少,時間充足,重機械記憶、形象思維。而國中由於科目增多,相應的學習語文的時間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應大大增強。

這些問題及要求,對於相當多的學生在轉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中國小語文教學銜接中的措施

1.瞭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狀況。前幾年,我教七年級語文,學生來自城鎮鄉下各所國小。初上中學,要有一個適應學習環境、人際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也要有一個互相瞭解、溝通的階段。中國小語文教學雖然處於不同的兩個階段,但就其知識體系來看,仍然是一個聯繫密切的知識體系。於是,開學頭一兩天,我先佈置了這樣一些作文題:《我忘不了六年級時的一件事》、《我喜歡的一位語文老師》、《在國小裏發生的一件事》、《一堂有趣的語文課》、《敬愛的老師》、《中學校園一角》、《剛進國中時》等等。我在批閱上述學生所寫的作文中發現,學生寫作水平雖然參差不齊,但所寫感想、見聞均有真情實感,內容大多是對國小的依戀難忘和對新學校(中學)的好奇新鮮與對書包加重的憂慮。這樣,我對初進國中學生的思想顧慮和學習擔憂狀況有了初步的瞭解,在審閱每篇作文時均作了針對性批語,並分別加以鼓勵和解疑。更主要的是,使我在隨後的國中語文教學中,心中有了底。這是探索和把握中國小語文教學銜接這一重要環節的良好的開端。

2.認真鑽研教材體系。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否則,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認真鑽研教材體系,找出中國小語文教材內在的聯繫,讓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例如:中學語文中所涉及的現代漢語的漢字、詞彙、語法等知識點,都在國小語文的基礎訓練課型中反覆出現過,教學中假如能注意這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強調新知識的特點,就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國中教材的知識內容,也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相信學生的能力。從我執教語文的教學實踐中,通過逐步探索發現,我覺得掌握學習方法對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來說尤爲重要。因而作爲教師,既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又應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關鍵是教師如何去培養、去挖掘。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已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日益發展,具備了獨立分析的知識儲備和心理基礎。所以,教師應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尊重青少年學生喜歡獨立思考的願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一些學習上的疑難問題,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七年級學生年齡大多在12—14歲之間,處在這一時期的國中生,自我意識強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慾旺盛,興趣廣泛,他們有自覺學習的願望,同時又有貪玩好耍的特點。因此,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於他們從國小學習習近平穩過渡到國中學習,就顯得更爲緊迫和必要。然而,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裏有一個較爲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可促進智力的發展,而不良品質可抑制智力的發展。獨立分析能力是一種複雜的腦力活動,面對一個問題從最初的困惑到最後的解決,需要漫長而曲折的思維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

5.做好自學能力階段性目標的銜接。前文已經提及,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爲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劃出國中階段三年時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總目標和階段性分年段、分學期的具體目標。國中一年級階段,教師的着力點應放在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引導上。例如在第三單元的作文中,我以“學習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爲題開闢了習作園地,把學生習作中一些符合題意的段落、句羣標出紅圈,讓同學們互相觀看、討論,效果很好。在第四單元寫人記事的作文訓練中,我收集整理出20多個平時學生習作中有關這方面的題目,連同小作者的署名,分若干期抄寫在黑板報的專欄上,主題爲“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學生反響很是強烈。這樣做的益處是:注意發現優秀,重點照顧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和寫作能力,更能使七年級新生感受到中學生活的溫馨,從而增強了學生在整個七年級階段的學習信心。

其後一年半時間,到八年級結束,仍着力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期間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到了九年級階段,應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和綜合能力(包括寫作能力)的訓練。這樣,課內課外自學能力的培養訓練和觀察、反映、體驗生活的興趣、感受就有機地結合起來了,而國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益也就會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得心應手了。

篇32: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針對國小生性活潑好動,表現意識強,而注意的持久性較差等特點,我一改過去較刻板的教學方法,將繪畫、舞蹈、表演等形式引入課堂。結果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積極踊躍,課堂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把舞臺還給孩子們

(一)朗讀導入瞭解大意。

朗讀是學習課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面對一篇新課文,在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老師略作指導或問題引導,以達到兩個目標: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清楚的朗讀;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二)創設情境鼓勵創作。

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課文特點,給予恰當的指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所表達的內容生動地再現出來。我常用的形式有這麼幾種:對精彩的景物或環境描寫用繪畫;對富有表現力的對話讓學生編短劇表演;對較爲集中的動作描寫就讓學生試着用肢體模擬一下。

如教讀《荷花》時,針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荷花圖”,我就讓學生根據內容,再結合自己平日裏觀賞到的荷花,畫一幅荷花圖。同學們興致很高,找紙、拿畫筆忙得不亦樂乎,僅僅幾分鐘,就有學生畫完後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傑作。

然後,通過評選挑出幾幅較好的畫貼在黑板上作爲教具,再重新梳理課文內容。

師問:“圖上畫的是什麼?”

生答:“荷花和荷葉。”

師問:“觀察一下這一張張荷葉像什麼?”

生答:“月亮、盤子、……”

師問:他們之間的空隙怎樣?

生答:“小、近、擠。”

師說:“那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麼描寫的呢?作者筆下的荷花有哪幾種姿態啊?”

生答:“一種是全開的,一種是半開的,一種是未開的。”

師出問題:“結合課文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把這幾種姿態說出來。”

學生紛紛上黑板指着畫說,興致很高,說着說着這一段就背下來了,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增強了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顯然,學生的畫是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的,可以說,如果把學生的畫在展板上都展示出來,那就近似於作者所描繪的荷池了。可見繪畫這種形式有利於對課文的解讀。這要比教師反覆的講析,讓學生無休止的讀背要好多了。

教學相長,學生的熱情感染了我,我又有了一個新主意。在教第四自然段“夢變荷花”時,我讓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自編舞蹈動作。同學們興致勃勃地讀課文,想動作,一名喜歡舞蹈的同學自告奮勇地上臺表演,一名朗讀較好的同學爲他伴讀,同學跳得輕靈,伴讀富有韻律,其它同學聽得認真,看得仔細。之後大家對照課文再集思廣益,看還可以增添哪些優美的動作來表現“夢變荷花”,一段優美的“荷花仙子”的舞蹈就這樣出爐啦!接下來,他們邊說課文邊練習動作,個人練,集體練,練到最後,居然在學校的聯歡晚會上贏得了滿堂彩。

從此,同學們自己都會對適合的課文進行大膽創作了,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學習中充滿了探究的樂趣!

(三)教師掌舵精當指導。

教師在運用各種形式時,指導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非常必要。通過指導,既要摒棄那些背離課文內容想當然的空想和無稽的創造,又要讓切入的各種形式與課文相吻合,更好地體現文章中心或情境。如在教讀《海底世界》時,有的同學模擬魚類的聲音,腔調顯得異常興奮,聲音高亢,簡直成了林子裏的鳥叫,偏離了中心意思,也與海底寂靜深邃的情境、事實嚴重不符。我就讓學生回想電視上《動物世界》及《科學探索》等科教片裏的介紹,大家踊躍地回憶,講述,模擬也漸漸貼近了大海深處的廣闊世界。

一點體會拋磚引玉

語文教學其實是一種過程教學,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方法,只要有利於激發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夠促使學生樂學會學,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閱讀和表達,這種方法就是好方法。我認爲把繪畫、舞蹈等形式引入課堂之所以奏效關鍵在於能夠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去探究。如以上所舉的例子,學生要想畫好、跳好、模擬好就要深入讀課文。學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認真探究的過程。

我覺得把繪畫、舞蹈、表演等形式引入課堂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語文能力得到了鍛鍊和發展

篇33: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國小教育與時代的發展有所不協調。農村國小的學生佔基礎教育人數的大部分,爲此,農村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而語文教學又是百科之首,更應引起關注。

關鍵詞:國小語文 農村 方法措施

一、農村教育現狀

1、師資水平低下

在我調查的學校中,農村國小師資水平低下的現狀表現得相當突出。表面上看,這些教師都具有合格學歷,而實際情況是多數爲“民轉公”教師,然後通過“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學歷,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的是並不符合國小語文教師的要求,如上課不用普通話、知識積累欠缺等。

2、教學資源缺乏

農村國小教學中資源缺乏是當前面臨的現狀。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所採用的還是最原始的教學方式:一本教材,兩支粉筆,一本教參,根本沒有其它輔助教學設備和輔助教學手段。學生學習除了教材外,很少有課外補充學習材料。

3、教學觀念滯後

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後是不爭的事實,他們認爲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就是基礎知識訓練,缺乏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文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

二、改變當前農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的方法

首先,要通過制度完善教師培訓,提高師資水平。針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作爲主管教育部門應加強力度,特別是要通過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來促進教師培訓的積極性。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做到資源整合。在“兩基”工作中,很多的農村國小都配置了儀器、圖書和遠程教育設備。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是有所幫助的。

最後,是教學觀念滯後的問題。在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上,作爲學校有責任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要求。

三、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措施

1.學好語文的基礎階段

語文教學總的說來,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我們要緊緊圍繞這些目標來展開工作。

(1)強調多讀。

書要多讀,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先人對讀書是十分注重的。知識源於生活,但書本的知識是先人生活經驗的積累。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更是作家成熟文風、高超寫作技巧的體現,我們將其讀熟,可以化百家爲己有,從而迅速地提高作文水準和文學修養。 (2)讀寫結合。

筆者認爲丁有寬老師所提倡的“仿寫”是一條可行之路。舉個例子,在丁氏教材《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中,課文對楊梅樹和楊梅果進行了描寫,重點寫楊梅果的顏色、形狀和滋味,從而表現出作家對楊梅喜愛之情。教材要求學生通過仿照寫法來介紹家鄉的一種水果,這爲初習寫作的學生如何去描寫一種日常見慣的水果指明瞭一條可行之路,從而降低了學生動筆的難度,提高了他們寫作的興趣和信心。

(3)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老舍曾說過:“每個星期寫一篇文章的作家絕對不是一個好作家。”我們雖然不一定要當作家,但要學好語文,作文還是要勤寫的。每日都要動動筆,不管寫得精彩還是失敗,要成爲一種習慣。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話,這樣日以繼日,學生會越寫越多、越寫越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的作文水準定會日益提高,他們不難寫出有創意的佳作。

(4)改革落後的教學方式。

在課堂上,教師“填鴨式”地灌輸或是教條化地講授,學生對此早已厭煩。我們要努力使教學方式多樣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筆者在教學《江姐》、《私塾先生》等小說時,曾多次讓學生扮演小說中不同的角色演繹小說情節。結果發現學生參與的熱情出奇的高,而且有的能根據自己的想象,結合課文創造性地加入些情節,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這種“演戲”比單調的課堂講解要成功得多。

2.提高語文能力的階段

(1)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國小語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單讀課文,受益還是很有限的,將十二冊教材疊在一起,還不見得如一部《紅樓夢》的內容豐富。故在學生讀透教材之後,我們要強硬要求學生讀課外文章,並利用時機舉行彙報會,讓學生介紹所讀書名、文題、內容摘要等,從而吸收外面的營養來補充自己的能量。

(2)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

不要以爲文學創作只有作家才能做到,文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往往內心中有教師意想不到的創意。我們要鼓勵學生將心中的想法藉助文墨表現出來,學生往往因爲有着教師的鼓勵而成材,少年作家韓寒便是最好的例子。

總之,在素質教育迅速發展的現在,我們需要立足農村國小教育的實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學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大膽地改革陳舊、落後的教學方式,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定能出現新的局面。

篇34: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加大學生閱讀量,增加背誦篇目,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的知識更豐富、視野更寬闊。國小語文閱讀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如何讓語文閱讀教學更具有效性,這是我們廣大國小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探索的課題。

一、強化詞句訓練,提升閱讀能力

掌握一定的詞句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礎。閱讀文章時,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詞語與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詞語來造句,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詞語的理解、累積、運用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詞句訓練時,理解與運用要並重,注意學與用的結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說話與寫作時積極使用所學的詞句,讓其體會到這些詞句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與用法,語文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把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式等進行變換,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開展主動閱讀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閱讀課教師不能自導自演,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我們都知道,國小生的學習自主意識比較差,我們要學會引導他們在交流互動中思索與發現,有意識地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意識。語文教師要爲師生搭建好互動交流的學習的平臺,爲學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探究、感悟、體驗、交流。

三、樹立整體觀念,促進整體發展

國小語文包括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寫作等多個部分,這些內容各成體系,通過科學的組合形成了語文學科體系。在課文教學時,有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課文的整體性,只注重某些詞句的理解,或者只關注一些生字詞的默寫,或者只重視主題思想的感悟等等。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對課文一定要有整體觀念,從課文在課本單元中地位入手,知道課文的作用、重點,課堂教學中要以此爲主線貫穿始終。在學生層面,則要在瞭解課文大意,逐步深入,最後再總體閱讀,才能對課文有更深刻的體會。每一階段的學習,不僅要掌握每節課的重難點,還要把握前後知識的聯繫,有計劃地進行序列訓練,全局把關,層層夯實,以此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四、啓發學生質疑,調動其主動性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喜歡採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我們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敢於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對於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要學會主動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決的再主動請教老師。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詞、句標出來,並提出來交流討論。如果學生提不出來,教師就要主動提問學生,以此啓發、引導學生。長期堅持,學生就能逐步養成閱讀時質疑的良好習慣,閱讀能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五、課內外結合,體驗閱讀之美

國小語文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傳授讀書方法,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用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樂於接受的方法。如,對於一些詩詞等易於上口的課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吟唱,這樣便於他們強化記憶。對於一些長期積累的句子,則可以進行分組比賽,以此來激發他們背誦。另外,語文教師要有目標、有計劃地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爲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籍,安排他們有計劃地閱讀。利用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電子閱覽室等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書香校園,提高閱讀能力。

六、運用信息技術,培養閱讀能力

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對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有重要的影響。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我們廣大教師要積極利用好校園多媒體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校園網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空間;利用校園廣播播放一些美文,爲學生時時獲得審美體驗;還可以利用好班級博客開展閱讀競賽,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閱讀能力。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腳步,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完善評價體系,堅持長期閱讀

要想讓學生的閱讀活動能長期處於快樂積極的狀態,我們必須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通過積極地引導,調動其閱讀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定期舉辦“故事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讀書小沙龍”及板報、手抄報等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愛閱讀、愛積累,幫助他們養成多讀、善思的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國小生的閱讀能力尤爲重要,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利於促進國小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國小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廣大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開展多角度閱讀,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陳紅霞 單位:江蘇

篇35: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山區國小學生整體語文學習情況分析

從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平時課堂表現來看,男生在學習中的表現要比女生更好些。無論是及格人數還是優秀人數,男生都更佔優勢。在平時的課堂表現上,男生大膽外向,好動,學習熱情高漲,積極性也很高。提問回答問題時,女生膽怯內向,害羞且不善於表達,說明平時缺乏表現和鍛鍊的機會。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在課堂上下,女生都比男生自卑內斂。這與學校所處地區的民族宗教觀念以及與女孩子所處的家庭地位和家庭教育觀念無不相關。措施:要求學校教師在課堂內外應多提供給女生更多的表現和鍛鍊的機會,尤其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與她們溝通交流,多傳授一些“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的信息和知識,鼓勵她們大膽表達自己的喜惡和真實的想法。女生身心膽小乖巧,應少施與體罰,多瞭解她們,走近她們,鼓勵她們,幫助她們。

二、山區國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原因分析

1.生字詞彙量積累不夠。學生在學習中應用的學習方法仍然保留固有的模式,“死記硬背”,不知道如何舉一反三或者是靈活運用。

2.對知識不求甚解,淺嘗輒止。在學習上依賴性和懶惰性非常強。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覺學習的習慣。

3.沒有自覺性,不願意寫作業,對學習和作業完全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此,今後的教學應更側重於培養學生的自覺性。

4.學生缺乏家庭教育。有些家長認爲孩子成績差完全是老師教學能力不行。作爲教師,本人認爲家庭教育對養成學生優秀品德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至關重要。本人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加仔細地觀察並及時地總結教學經驗。廣大農牧區的漢語文教師,作爲民族地區漢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有着國家對農牧區教育教學的支持和重視,相信只要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摸索出富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既適應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又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在這片田野上收穫希望。

篇36: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多媒體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而普遍。在新的教學背景與教學目標下,教師不僅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有效的途徑之一。主要闡述了多媒體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並提出了應用多媒體進行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形式,以實現高效的教學逐漸成爲了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基本教學要求。對於國小語文教師來說,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以優化國小語文的教學策略,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有助於調動學生的情緒

多媒體主要是通過一些圖片、視頻或者音樂等爲學生營造出氛圍,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受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就投入到了課堂的學習中,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成爲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對於感性思維比較強的國小生來說,教師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更有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發揮,更有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與質量的保證。

2.有助於提高教學的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當前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基本手段。將多媒體應用到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與語文教學的內容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便於教師實現因材施教,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與基本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巧妙地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提高。

3.有助於課堂的寓教於樂

愛玩是大部分國小生的共性,也可以說是國小生的天性。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厭煩的心理,不利於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要提高課堂的利用率,教師就要精心地設計教學的過程,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爲學生的學習過程增添趣味,從而切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實現語文課堂的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更好地促進國小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策略

1.直觀形象地展示事物

國小生的思維發展還處在初級的階段,他們的形象思維比較強,而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度,那麼爲了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爲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在視覺的作用下對所學的內容有清楚直觀的認知與理解,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比尾巴》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片,將各種動物的尾巴特徵形象地記憶下來,而且爲了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還可以爲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謎語,讓學生在積極的動腦思考中加深印象,從而也提高學生的生活常識。如在教學“誰的尾巴彎”時,學生在看圖片說出了“公雞的尾巴彎”後,教師就可以再爲學生出示這樣的一個謎語:“紅花頭上戴,綵衣不用裁,清晨唱支歌,千門萬戶開。”這樣簡單易懂的語句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加上國小生好勝的心理特點,他們都會十分積極地思考,從而在活躍的氛圍中可以實現高效的教學,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的保證。

2.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

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恰當的學習情境下,學生的思維與能力都能受到啓發,從而有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與潛力的挖掘,作爲新時期的國小語文教師,我們也要結合教學的內容巧妙地設計教學,爲學生創設出恰當的教學情境,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優化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先爲學生播放這個動畫片的視頻,動態的視頻會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充滿趣味,也可以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爲了讓學生將觀看的視頻更好地消化,教師可以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講述動畫片中的故事,從而鍛鍊學生的口語組織能力與理解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經過了這樣的渲染與鋪墊,教師就可以引入課文的內容,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學習這節所要掌握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通過之前的視頻播放,學生通過視覺的感受能夠理解盤古開天闢地時雄偉的氣勢與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助於學生健康的成長。

3.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

多媒體不僅可以使教學的內容形象生動,還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與眼界。在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爲學生搜索更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全面地理解並掌握所學的內容,進而整體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長城》這篇課文時,如果教師僅僅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內容,學生很難體會到長城的大氣磅礴,那麼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搜索一些相關的資源,如與長城有關的神話故事或者一些俗語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會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使得他們也都想要親自爬到長城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爲學生介紹其他的景點,如故宮、天壇等,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讓他們爲身爲中華民族的後代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使命感。通過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爲學生介紹其他的資料,可以充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可以有效地優化語文教學。

4.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課文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而閱讀是學生進行課文學習的基本途徑,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從而激發出學生良好的情感,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而利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的設計,則可以有效地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幫助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閱讀課文,在學生熟悉了課文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合作表演的形式將課文中的內容表演出來,而這時多媒體的聲音功能就可以充分地發揮作用,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表演時播放上相應的音樂,如在楚王爲難晏子時,播放節奏緊湊的樂曲,從而讓表演的學生與觀看的學生都感受到當時緊張的氛圍,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角色中,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晏子的聰明機智與臨危不懼。這樣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使得課堂教學的過程充滿了趣味,又讓學生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助於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總之,應用多媒體進行國小語文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方式之一。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應用多媒體,使其發揮出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與作用,將國小生的學習慾望充分地激發出來,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國小生的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婷.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A].決策論壇———政用產學研一體化協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5.

[2]李永麗.淺議多媒體技術在國小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小電教,2011,(07).

[3]榮引先.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促自主探索能力提高[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一卷)[C].2016.

篇37: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隨着我國新課程改進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小的語文課堂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而合作學習的方法作爲有效的教學方法也被廣泛地利用。本文通過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出發,對國小語文課堂現階段的學習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探討,進而爲日後的國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國小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比較基礎性的學科,語文學科的學習效率會直接關係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日常的交流溝通以及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其教學效果。而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中教學的重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入研究,不斷提高自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於國小生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具備了相應的基本認知能力,其可以通過各方面的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文字和知識積累量。而且在國小的語文學習中,國小的閱讀教學對國小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接下來,本文就對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進行詳細探討。

一、合作教學應用於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意義

閱讀,不僅是學生獲取和積累知識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在語文學習中,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最佳方式,因爲作者在創作文章的過程中,都會用文字表明反映着內心思想。在現階段的國小語文課堂中,很多知識都是需要經過更深層次的沉澱才能學習到知識的精髓,然後需要通過交流才能夠進一步提升認知度。而在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主要意義,就是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理解思維,也可以在學生合作和交流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二、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營造合作學習氛圍,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除了帶領國小生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培養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現階段的國小語文教學中,學生就是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就是課堂中的領導者。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樹立“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儘可能地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吸引國小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爲國小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站在國小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在課下,教師也應該深入到國小生的實際生活中,充分地瞭解國小生的興趣點,將國小生的興趣引入到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例如:在進行學習人教版國小生5年級下冊《橋》一課的時候,大家對於文章中的共產黨員在洪水來臨之際捨己救人的行爲唏噓不已,但同時很多國小生也對這個行爲不理解。所以在課文講完之後,便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小話題:課文中的共產黨員捨己爲人的救人,這樣做值得麼?然後便可以讓國小生根據這個問題各抒己見,進行小組合作探討,最後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對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2.老師參與國小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指引國小生的學習方向

在國小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國小生的討論中。在應用合作學習方式的過程中,由於每個組員的思維、長處以及對問題的捕捉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學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的取長補短,不僅可以培養成員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帶動其他的成員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由於學生的自制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所以教師需要在合作學習中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和整體把控作用,避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偏離主題,失去了合作學習的主要意義,同時,也可以針對性引導有不足之處的學生對自身缺陷進行彌補,並鼓勵組員學習夥伴的長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5年級上冊《梅花魂》時,教師可以先爲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即提出問題:“同學們,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優美,所以大家現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然後讓國小生進行國小合作討論,給國小生充足的討論時間,最後就會有國小生回答:“旁的花,大抵是春暖纔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理由就是:這句話利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寫出了梅花不屈不撓、不畏凌寒的精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國小生的教學需要。所以,在現階段的國小語文教學中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時代在發展,國小的課堂教學方式也在改革,現階段的國小語文課程學習不僅僅是讀書寫字,而是讓國小生學會運用文字與他人交流,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國小生感受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還可以讓國小生在閱讀中學習,不斷地積累知識素材,進而深入學習書面表達中基本的寫作手法。合作學習能夠讓閱讀教學的趣味性提升,讓國小生可以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進而相互鼓勵,在合作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葛大路.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華夏教師,2017(4).

[2]王愛婷.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校外教育,2017(13).

[3]施雲霞,鍾妍.互幫互助的突出優勢———研究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1).

篇38: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

隨着社會的進步,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新課改對各學科教育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國小語文作文學習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國小語文的教學,要實行語文課文的閱讀性訓練,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增加學生對語文的瞭解程度。因此,加強課外閱讀對國小語文作文的教學的作用,是當前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就從課外閱讀對國小語文作文的教學的重要性方面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希望能對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有所幫助。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作文學習;課堂教學;語文學習能力

對於國小生而言,語文中的作文學習難度較大,學生普遍對作文寫作感覺到不知所措、無從下筆,這也是國小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分析這一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語文學習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在這樣教育模式下,對國小生的語文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都造成了一定阻礙,導致學生寫作能力低下,缺乏創新。所以,語文作文寫作教學模式必須進行積極轉變,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和培養作文學習的能力,這也成爲新課改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要求。

1課外閱讀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優越性

對於國小的語文作文教學,課外閱讀非常重要。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提高學生對作文風格的瞭解,國小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完全可以靠寫作表達出來。在我國教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小語文成爲教育中的基礎工程,必須加強重視。語文作文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幫助國小生提高寫作能力。國小生的作文能力高低,直接影響着國小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國小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作文寫作的能力,能夠體現一個國小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此,加強國小生語文作文寫作能力培養十分重要。

2課外閱讀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1課外閱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作文寫作的興趣:

課外閱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環節,能夠培養學生語文作文的寫作能力,特別是能夠對國小生學習作文提供幫助。由於國小生的社會經驗淺,對世界的認識少,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2],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外閱讀成了國小生學習和認識不同事物的重要途徑,使國小生能夠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社會經驗,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提高國小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活動的主要目標,明確這個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達到怎樣的目的。國小的語文教學直接影響着學生以後的發展,關係着國小教育的未來。新課改和國小語文教學綱領都明確提出,要提升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運用能力,課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外閱讀能夠促進寫作文能力的提高。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因爲課外閱讀能夠大大激發國小生對學習語文作文寫作的興趣,同時也能增加國小生對新鮮事物的理解能力,促進國小生新知識的增長,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2.2課外閱讀能夠提升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提高寫作質量:

課外閱讀活動相比較於課堂實踐教學,能夠培養國小生學習作文的興趣,課堂實踐教學中,學生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對課堂提不起興趣,認爲語文學習枯燥乏味,對語文學習採取消極態度應對。但是課外閱讀卻恰恰相反,其能讓學生認識生活的方方面面,並通過寫作反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告訴學生通過精彩的文章能夠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能力,這樣定能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作文的熱情,也能培養學生辨別事物的能力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通過文章的描述,瞭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養成邊學習邊思考上的習慣,並能將這種重要習慣應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能不斷增加自己寫作的素材,既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3],使自己能夠寫出具有內涵的高質量文章。

2.3積極創建課外閱讀的機會,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新課改對國小語文作文教學的要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作文寫作進行能力培養。國小的語文作文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課外閱讀對國小語文作文有着非比尋常的作用,所以要重視課外閱讀的效果。對於國小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老師的教授和示範,所以,教師要爲國小生起好帶頭作用。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一個國小生的學習有着巨大的激勵作用,因此,語文教師要養成喜愛閱讀的好習慣,才能帶領學生把閱讀納入語文學習的範疇,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或者和學生一起進行閱讀活動,交流閱讀經驗和閱讀後的心得[4],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難題,這樣一來,便能夠幫助國小生提高其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2.4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寫作構思和語言組織:

國小語文教學必須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培養,通過長時間的經驗可以看出,課外閱讀對寫作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對此,課外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對課外閱讀進行了深入瞭解,其目的就是爲了學生更好地學習發展。對國小生來說,作文寫作學習比較難,要先進行構思和範圍劃定,再進行具體的語言組織和素材應用。這些都需要平時的積累,所以,課外閱讀是解決作文寫作缺少素材和語言組織能力匱乏的重要解決辦法之一。國小生的課外閱讀需要教師進行指導,並不斷積累閱讀經驗,注重對學生日常生活觀察能力的培養,對新鮮的事物和對特定事情的感悟進行記錄,培養學生對事物和感情的表達能力。綜上所述,課外閱讀在國小生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3結束語

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思維都有極大的幫助,能夠幫助初學作文寫作的國小生積累寫作素材,構建寫作的框架和培養寫作能力。課外閱讀是一種對學生語言學習有着重要作用的學習方式,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會如何表達,明確作文如何來寫,還需要學生長久的積累和不斷的聯繫,其即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徐豔.淺談課外閱讀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週刊,2015,01:172-173

[2]陳麗君.課外閱讀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5,08:228

[3]王建英.淺析國小語文作文教學[J].學週刊,2015,23:132

[4]於瑋琦.國小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其培養手段[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193

篇39: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 要:在近些年來,在社會中總會有一些關於學生們自殘,殺人,校園霸凌等事件被報道出來,並且這些事件的參與者也呈現了年齡低齡化的趨勢,在國小生中也是經常發生,這不禁會讓人們感嘆不已,下面本文就以《生命的壯歌》爲例,具體談談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在近些年來,在社會中總會有一些關於學生們自殘,殺人,校園霸凌等事件被報道出來,並且這些事件的參與者也呈現了年齡低齡化的趨勢,在國小生中也是經常發生,這不禁會讓人們感嘆不已,下面本文就以《生命的壯歌》爲例,具體談談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閱讀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在國小語文課本中,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精挑細選仔細審覈過的文質兼美的教育佳作,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分析透徹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們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文字優美以及感情深沉,同時還可以爲學生們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讓學生們能夠明白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在平時生活的過程中,只有珍惜寶貴的生命,樹立生命意識,才能更好的爲社會以及爲人類做出貢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爲學生們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深刻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深有體會。比如在學習《生命的壯歌》這一課的時候,首先走近《生命的壯歌》,教師要帶領學生們能夠體會到這是一首足以讓讀者感動到滴血流淚的協奏曲,讓學生們體會在殘酷的自然界中,只有弱肉強食才能生存的環境中,兩個同樣脆弱的生命在即將面對生死的時候能夠用合作以及獻身精神完成悲壯的壯歌。教師在讓學生們理解了這樣的思想感情之後,就要引導學生們能夠以這篇課文爲基點,探討生命價值,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滲透一些生命教育的意義,讓學生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

二、自主學習:增加生命教育的內涵

在國小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應該長時間的爲學生們灌輸知識,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們能夠學會自主學習和同學們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們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爲學生們精細的講解文本的內容,讓學生們能夠在詞語、句子、段落乃至全文的理解上逐步增加生命教育的內涵。比如在學習《生命的壯歌》一課時,教師應該會發現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雖然學生們在自主學習的時候會有一些困難,覺得這些句子段落比較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反覆的朗讀,在閱讀之前能夠深入瞭解文章的背景,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與作品對話,更加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同時也能夠不斷地自主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瞭解更多文章以外的知識,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們能夠更深刻的理解課文的內涵。在學生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們不僅能夠認真對待文本內容,深入地和文本作品對話,同時也能夠不斷地擴展課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利用互聯網,課外書等資料,瞭解更多的關於生命教育的知識,比如觀看校園霸凌的視頻,能夠有自己的一些見解,或者是讀一些其他的文本作品,在品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生命的偉大,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碰撞生命的激情。

三、寫作教學: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

寫作是學生們運用語言文字來抒發內心感情的重要的方式,同時也是國小生們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習作,同時還體現了學生們的視野以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內容。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們寫作一些熱愛生命的話題,啓發學生們探究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引導學生們習作的過程中要能夠讓學生們對於自然界中的一些生命形態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提升自身敬畏生命的思想意識。國小語文教師在講解《生命的壯歌》一課時,首先要能夠爲學生們講解好這篇文章,讓學生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以及珍愛生命的價值,同時,教師也應該在互聯網中大量的蒐集資料,讓學生們能夠在課堂中瞭解更多的生命教育的案例,比如超級演說家中張晨對於校園霸凌的演講,還有在報紙中報道的一些國小生自殺的事例,讓學生們在觀看瀏覽大量的資料之後,能夠對於生命教育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體會,如此一來,在寫作教學中爲學生們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們體會到加強生命教育的內涵,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珍愛生命,懂得生命是一切活動的邏輯起點和終極目標,只有珍愛生命,樹立生命意識,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以及生活中更好的把握生命的尺度,爲社會做貢獻。總之,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爲學生們滲透“生命教育,”在閱讀過程中,爲學生們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增加生命教育的內涵,同時,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不斷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文本作爲學習的載體,從而真正的發揮教育的功能。

篇40: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80年代以來,隨着國小語文教學實踐的豐富和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其教學方法顯示出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心理學化的色彩越來越濃。國小古詩教學尤爲突出,筆者作如下闡述。

一、形態爲手段

古詩言簡意賅,富有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爲基礎,因此教者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加強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強化表象的建立、組合、轉換,其教學手段形態化。

1?圖畫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藉助圖畫將古詩詞語形體化,更易於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悟蘊含的哲理。如教“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者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視野觀賞廬山,其面目確是各不相同 .

2悅耳有時比悅容更重要,不能悅耳就不能悅容。特別是古詩教學,教者語言要繪聲繪色,生動形象,並恰當地使用態勢語言。教者的語感、態勢給學生以聲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號活化,學生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時,教者娓娓動聽的描寫以及遮眼遠看,低頭細看的動作,似乎使學生看到在絲絲微雨中,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看見一大片一大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細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纖細的針狀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麼顏色。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機。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形聲化,表現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對國小古詩教學心理學化具有很大的優勢。如《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詩魂,如何使學生進入意境,昇華情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難點。教者在學生意讀全詩後,讓學生邊聽錄音邊看投影,再仿談遐想推敲,一遍兩遍……學生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切體味:這“悲”字是詩人悲自己終生的意願沒能實現,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祖國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形聲組合對學生感官的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學生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藉助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這心理過程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國小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1?古詩詞語凝鍊,跳躍度大,寫法誇張。因此,國小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並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將詞語在腦海裏形成主體畫面。如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詩句,教者緊扣“掛”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似乎同詩人一同觀賞龐然的瀑布凌空直瀉而下,領略其雄偉的氣勢。2?古詩是詩人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產品。探究古詩創作的本原,國小教學古詩要藉助詩人的想象,啓迪學生思維,感悟其詩情畫意。如教“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句,學生經過看錄像和反覆吟讀詩句,悟出:這是詩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種幻覺油然而生,從而吟出這千古佳句。教者引導學生藉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象,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3?古詩構思精巧,多處留有藝術的空白,言雖盡而意無窮。國小生學習古詩,藉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啓發的蘊意和情感。如《詠柳》,詩人採用自問自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者引導學生緊扣這設問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品味這無窮之意。

三、情感的紐帶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墨,着力寫出千古傳頌的詩篇,給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爲紐帶,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的心距,喚起情感的共鳴,促使學生從詩中感知美、理解美、評價美、分享美的蘊含。

1古詩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與其相應的情境,使學生披文入情,緣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如《三衢道中》,詩人以新穎的構思:先記敘後描寫,既繪色,寫出了綠蔭;又繪聲,寫出了鳥鳴。教者運用形態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迷人山區,觀賞初夏的風光:梅子黃黃、綠蔭重重、溪水淙淙、黃鸝聲聲。領悟詩人熱愛祖國美好山河的喜悅之情,從而產生愉悅之感,與詩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情感是古詩教學的紐帶,更是一種活力。學生通過情感性體驗,以自己就是詩人,參與情感的交流,把客觀對象主觀化。如教《贈汪倫》,教者藉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覆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

3作爲高級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對美的感覺和反映。衆多的古詩以美爲載體,以美爲內容,以美爲目標。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品味較高的一種藝術課型,教者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詩中的美、展示美、體驗美,令學生賞心、悅目、悅耳,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使古詩教學產生特有的美的教學效益。如《暮江吟》,是詩人抒寫深秋傍晚江邊的景色,字裏行間透露詩人讚美之情。教者啓發學生抓裝鋪”、“瑟瑟”、“紅”等關鍵詞,以及“珍珠”、“雲”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芽悄然東昇,腳邊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奏,讚美的語調反覆吟誦,審美情趣油然而生,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顯示國小古詩教學以情感爲紐帶的魅力。

篇41: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合作素質,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在國小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有着廣泛應用。本文主要對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爲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國小語文;教學方法;課堂效率;應用

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合作學習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一背景下,廣大教師一直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並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實際運用中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要想更好地推廣和普及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中的有效運用,必須及時發現不足之處,並提出解決對策。

一、合作學習闡述

與個體學習不同的是,合作學習是一種互助式學習,學生團隊或小組成員不僅要對自己的任務負責,還要對小組其他成員的任務負責,彼此既分工明確,又有着共同的目標。合作學習一般在課堂開展,要求小組成員面對面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最後以小組整體任務的完成情況爲依據進行獎勵。無數教學實踐表明,合作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只要利用得當,便能爲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教學效率最大化。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不足之處

首先,分組不科學。在實行合作學習時,很多教師總是隨意組合,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性格差異、基礎差異,結果小組之間能力有強有弱,有的全是女生或男生,有的全是基礎好的或基礎差的,而一旦失去平衡,合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其次,參與程度不一。分組的不合理,直接導致學生參與程度不一。基礎好的學生喜歡展示自己的能力,參與熱情較高,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習慣於從基礎好的學生處直接獲取信息,反而會因爲缺乏思考,不想參與或根本不會參與。再次,學生關係不和諧。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助關係才能促進合作學習的實現,但在很多的合作過程中,總有學生表現出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並阻礙了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最後,教師評價不客觀。在合作評價上,很多教師對這一學習形式缺乏認識,常常只關注那些學習好、參與積極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另有一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整體,忽略了學生個體的發展。無論哪種評價方式都太過片面,使合作學習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三、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實行科學分工,優化合作組合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提升合作效果。如讓性格開朗的和性格內向的搭配,成績好的和成績中等的、成績中等的和學困生搭配,細心的和馬虎的搭配,如此才能讓性格好、成績好的學生帶動性格內向、基礎差的學生。如果堅持讓成績好的相互搭配,反而會讓他們彼此不服氣,經常明爭暗鬥,而基礎差的無法得到提高。另外,性別差異也是分組必須注重的原則。讓成績好的女生去管成績差的男生,反而比讓成績好的男生管強很多,因爲這些調皮的男生不會也不願與女生計較;讓成績好的男生去管成績差的女生,同樣可以減少女生之間的矛盾,提升合作效果。當然,學習小組成立之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兩個月左右輪換一次,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還可以讓學生交到更多的朋友,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創建民主的學習環境,培養合作精神

誠然,學生是合作的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作爲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爲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用各種有效方式給學生以鼓舞,讓學生在肯定中提高自信,積極參與到合作中來。首先,善於啓發和引導。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意外狀況,這時教師要深入小組,充分掌握情況並及時調控,教給學生一些發現的方法,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保證合作學習有序、有效的開展。其次,與學生做朋友。教師要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態,注意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要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心,必要時要能夠放下架子,走到學生當中去,與學生做朋友,一起交流、探究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三)多元化評價,提高合作效果

合作學習的目標就是實現人人進步,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表明,及時恰當、客觀全面的評價,能大大提高小組成員的整體意識,提高合作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因此,作爲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藉助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使有效的教學評價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比如,學生在小組中表現突出,教師可以簡單而誠懇地對他說:“你真棒!老師很佩服你!”小組互評時,面對表現優異的小組,教師可以用一朵小紅花、一顆五角星進行獎勵……當然,除了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給予恰當的評價和肯定以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熱情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評價。總之,所有的評價都要視不同的學情、環境、對象進行,不能只沿用傳統的“一把尺子”“統一標準”的評價模式,要針對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不同表現、不同特點、不同收穫採取不同的評價方式、評價角度和評價標準,這樣才能發揮“激勵”的作用,促進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理想效果的。作爲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自身管理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合作中體驗集體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學習的效益與快樂。只有這樣,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發揮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效用。

參考文獻:

[1]胡仕文,胡功興.新課程標準下國小語文教學如何使學生學會合作[J].現代閱讀:教育版,20xx(24).

[2]李婷婷.淺談在新課標下語文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J].新課程:國小,20xx(3).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xx(2).

[4]李玲.談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xx(11).

[5]謝士忠.合作學習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新課程學習:下,20xx(10).

作者:鄧雪蓮 單位:重慶市合川區三匯鎮中心完全國小

篇42: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感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等不可抗力,很多語文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爲主體來成段地講解每一篇課文,使得國小生自己的閱讀初體驗被抹滅了。因此,教師要採取一定的策略來保持國小生的個性化閱讀,從而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

1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何謂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從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中走出來,從而去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閱讀的學習氛圍,真正地把閱讀教給學生,而不是形式上的“請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問題”等。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他們自己纔是閱讀的主人,不要爲老師是從、爲書本是從,更不要跟在老師的身後,做老師的小跟班,而要學會去做一個自覺、主動而又深度的思考者和行爲者。主導學生思維的不是我們的教師要我們讀什麼、怎麼讀,而是我們自己想讀什麼、應該怎麼去讀,讓學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文章《匆匆》時,引導學生在閱讀後,說說自己喜歡那些句子,並且談談關於時間的看法,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閱讀理解。由於這些感悟都是發自內心的,並且所選的內容是自己選定的,每個學生的閱讀都是非常積極主動的,都有個性化的理解。課堂中呈現出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活躍氣氛,真正體現了“以生爲主”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這也爲學生實現在閱讀教學中的個性化體驗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把課堂上的閱讀還給了學生。

2激發閱讀的興趣和求知慾

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的國小生只有自己有了閱讀的興趣和慾望,他們纔會抓住閱讀的機會和材料,進而從中獲取某些信息,體驗到一種自我滿足和愉悅的心情。所以,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樂於與作品中的文本進行接觸,這纔是教師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基礎心理和重要前提。這就要求教師經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反饋情況等,來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敞開心扉,積極表達內心獨特、別緻的的閱讀感受。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六年級的《爲人民服務》時,可以不直接開始講這篇課文,而是先讓每個孩子都暢談自己的理想,如何爲人民服務並且站在講臺上爲大家進行描述一番,孩子們都興趣昂然、歡呼雀躍地在說着。有的說,長大了要當老師,培養很多優秀的學生;有的孩子長大了想當天文學家,爲全球的人類解答更多的宇宙奧祕;有的說想當政治家、軍事家,爲百姓謀福利;有的人卻想當清潔工,爲城市的人們創造清潔的環境的等。每個人的理想都不同,都在盡情地描述着自己的人生,教師可以一一地給予了肯定和支持。用這種方式引入當天的學習更加能夠喚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看一看我們課文中是怎麼描述的?”,順利地開啓了今天的課程。

3擇取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經驗背景、家庭環境等都各不相同,那麼他們的個性化的閱讀方式和表現自然也不同。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閱讀方式,從而讓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方式來進行接下來的語文課文的學習,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以及閱讀過程中的平等對話,以此來展現學生自主的閱讀方式。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九寨溝》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靈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朗誦好的就盡情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喜歡講故事的可講講有關九寨溝的故事和自己的額旅遊經歷等;愛好美術的同學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畫出九寨溝的美麗風景;喜歡當導遊的,也可以寫導遊詞,帶大家一起遊覽九寨溝;還可以自己蒐集關於九寨溝的資料、圖片等,來辦一期的手抄報,這樣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同時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式,還可以達到讀與練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新知識和已有經驗的重構等。

4注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爲了順利地完成自己提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爲了避免自己備好的教案之外的“節外生枝”,教師常會通過一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問題來把學生引入自己的“結論預設”中,從而按照教師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其實,這一切都忽略了學生的初體驗。很多教師習慣於用刻板的教條主義以及所謂的標準答案去束縛國小生的思維,對他們進行“教參捆綁”,使得有些學生的個性思維被一次次地禁錮,最終扼殺在了搖籃裏。實施個性化的閱讀教師要珍視學生的閱讀中的獨特感受,這樣他們才能暢所欲言。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桂林山水》的時候,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真情實感。朗讀其實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掌握規範的語言、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把教學目標中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改爲了“嘗試着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朗讀課文”,使得學生能夠在讀完課文後擁有自己的感覺和理解,這將有助於培養學生閱讀方面的個性化發展。接着我又“說說你自己的想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思。”允許我的課堂出現不同的聲音,學生可以暢所欲言。5結束語綜上所述,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激發閱讀的興趣和求知慾、擇取適合學生的閱讀方式、注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等四個方面着手,使得學生出現多元化的理解角度和思維方式,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發展。

篇43: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對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後進生主要指的是行爲習慣不良好、思想品德不夠高、心理不夠堅強和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是當前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就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後進生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做好其轉化工作的措施,以促進後進生未來有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後進生;轉化工作

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發現,後進生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非常普遍,需要教師、家長和學校領導加強管理,真正與後進生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真正做好其轉化工作,對於促進後進生各方面能力進一步提高有着重要意義。

一、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後進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的新形勢下,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視,而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後進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家庭方面。在國小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需要他們發揮良好模範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導國小生養成良好行爲習慣。但是,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還保持以前傳統的方式,經常對着孩子大吼、嚴厲批評,甚至打罵國小生,致使國小生出現反叛心理。與此同時,部分家長非常寵溺自己的孩子,不讓國小生接觸各種新鮮的事物,也不讓他們自己解決任何問題,從而降低國小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影響國小生各方面能力提升。

(二)自身方面。國小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成長階段,一般國小生的心理素質都不夠強,自控能力也比強,如果遇到難度較大一點的問題,則可能出現畏懼、逃避、不自信和美元耐心等情況,從而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

(三)學校方面。在學校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領導都會成績較好的學生關注較多,而成績不好或比較差的學生則得不到關心,甚至被成績好的學生嘲弄。在這種情況下,成績不好的學生一直處於被隔離的環境,不但語文成績得不到提高,還嫉妒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心等,最終厭惡學習、成爲後進生。

二、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的措施

(一)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長作爲孩子的導向標,需要充分認識自身在國小生成長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對學生加強關心、溝通和交流等,才能降低孩子對父母的懼怕感。同時,在設定期望值時,應全面結合國小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分析孩子的成績,才能爲國小生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積極的家庭環境。同時,家長要與教師、學校保持良好互動,經常詢問國小生的學習情況、在校情況等,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學習動態,對於增強國小生的學習動力有着極大作用。另外,家長要及時的鼓勵孩子,通過不同的方法與孩子進行交流,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陪伴孩子學習、識字和玩遊戲等,可以更好的促進國小生提高學習成績,對於提高孩子的語文綜合能力有着重要影響。

(二)後進生自身方面的措施。根據相關調查和分析發現,後進生之所以語文成績不好,是主要是因爲他們沒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標、自信息也不夠強等,從而不敢向教師、同學詢問,甚至不敢告訴父母。因此,教師在正確引導、幫助國小生的情況下,國小生應該對自己的語文成績進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缺點等,並及時找到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從而在主動尋求幫助、詢問教師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同時,在上課之前,國小生應對即將學習的語文知識、課文等進行預習,回到家後,應及時的複習、鞏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學習效率。另外,家長、教師應引導國小生掌握自我激勵的各種方法,如複習一遍今天學的語文知識,才能看一集動畫片;期末成績拿到90分以上,就可以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對於提高國小生的學習動力、語文成績等有極大作用。

(三)國小語文教師方面的措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應與語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自愛一起,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才能更好的完成後進生轉化工作。因此,國小語文教師方面的措施有:第一,採用情感教育方式,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不但能拉近師生距離,還能讓國小生深刻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心、愛護,從而激發後進生的潛能,提高國小生克服語文學習中各種困難的信心。第二,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由於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因此,他們理解語文知識的能力也不一樣,需要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針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佈置一些比較簡單的人文;針對自信心不強的學生,教師應安排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以在層次性教學方式下,逐步提升國小生的`語文成績,從而達到轉化後進生的目的。第三,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通過利用多媒體演示語文教學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如一段春天描寫景色的話,可以運用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不但能節省課堂教學時間,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面提高國小生的語文成績。

結束語

總之,國小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需要對後進生轉化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加強教師、學校、家長等的聯繫,並充分了解後進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需求、心理情況等,才能真正促進後進生語文成績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文雅.耐心等待“花”開——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調動後進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xx,08:58.

[2]蘇秀端.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J].新課程(國小),20xx,05:176.

[3]計曉鋒.國小語文後進生的成因及教學對策[J].科技資訊,20xx,27:177-182.

[4]朱玥華.探討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後進生的轉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xx,07:24.

篇44: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一、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漢字是文化的產物,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識字是低年級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重點和難點,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極爲關鍵。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1)在識字教學中引經據典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例如,在《司馬光》一文的教學中,對司字進行教學時,可給學生介紹司馬光的生平,瞭解司馬光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北宋時歷史學家,政治家;對哭字進行教學時,可引入司馬光冷靜及勇敢品質的感悟(他爲什麼哭),對假字進行教學時,可造詞假山,以此引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園林建設的智慧,使國小生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養成良好品質。(2)在識字教學中說文解字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如在學習生字瓏時,根據漢字的一般構成原則分析,這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邊王旁在漢字結構裏又被叫做玉補,和玉相關的很多字都是王旁的。古代人大旱時求雨用的玉,上面刻有龍紋,當時認爲用玉祭祀是最好的禮物了。右邊龍,表示向龍王求雨。通過學習瓏字,我向學生滲透了,古代人特別迷信,認爲神仙具有法力,能幫百姓解除各種艱難困苦,各種磨難,帶來百姓所乞求的一切。

二、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典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積澱極爲豐富,能夠從思想上給予國小生啓發。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時,將這些古典名著融入其中,可以充分發揮出閱讀教學的育人功能,對國小生人文素養進行有效提升。例如《草船借箭》教學時,我圍繞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物,緊扣他們言行引領學生體悟人物個性,並進行遷移閱讀,將《三國演義》這一古典名著引入。完成課堂上的教學後,給學生提供《三國演義》的介紹資料、關於諸葛亮、司馬懿的 篇章《空城計》,讓國小生自主在課外進行閱讀,並給國小生設置閱讀的任務,你對諸葛亮、司馬懿有什麼樣的評價?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哪些優秀品質?或吸取什麼樣的教訓?這樣,不但可對國小生閱讀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而且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典名著中人物的智慧,提升其文化素養,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品格。

三、在古詩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詩文是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而不衰,已經成爲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詩文教學時,僅誦讀、理解難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師還需將其他的古詩文引入。例如,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可引導其閱讀《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古詩文經典著作或合集。對於高年級的國小生,可引導其誦讀謝靈運、李白、李清照、杜甫、蘇軾等人的詩集。同時,在日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注重相關詩詞的引用。例如,在對《泊船瓜洲》進行教學時,可引入王安石的其他詩,如《登飛來峯》《書湖陰先生壁》,也可引入與船有關的詩詞,如杜牧的《初上船留寄》、張繼的《楓橋夜泊》等。這樣,能夠讓國小生接觸到更多的古詩,讓國小生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的過程中受到薰陶,養成良好的文化素養。此外,教師也可以將作者的生平、趣事引入,讓國小生受到感染,薰陶。如《獨坐敬亭山》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力士脫靴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李白那種不畏權貴、不受拘束的品格,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促進其良好品質的培養。

四、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國小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需引導其對相關的素材進行積累,以便於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如對關於傳統節日寫作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將我國寒食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來源引入,給學生講解這些節日背後的故事,增加他們的素材積累。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入與這些節日有關的詩詞,如韓翃的《寒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陸游的《乙卯重五詩》等。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能夠讓國小生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手法,提升其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在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積極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其中。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國小語文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國小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篇45: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國小語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可以給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出色地完成國小語文教學任務。

關鍵詞:國小語文;個性化教學;個體差異;策略

一、明確國小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內涵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而個性化教學指的是教師在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採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安排多樣的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具有最大範圍的針對性,同時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特質的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和才華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最終師生的教學水平共同提高。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對於國小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個性化教學模式,無論是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還是對其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創造寬鬆教學環境,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教材的特點,創造輕鬆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國小生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差,如果沒有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很難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個性,就更談不上創造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9課《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講一個自己小時候與小動物相處的故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國小生在聽完故事後,感覺老師也是可以親近的人,也有一個金色的童年,學生們在這樣輕鬆的氛圍中思維會分外活躍,會積極主動地發言,分享自己的經歷,教師進而引出課題。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更要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一些平時成績較差的孩子有可能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教師就要充分挖掘這些孩子的潛力,使其對語文課堂充滿興趣,進而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三、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個性飛揚

國小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性格還是愛好,抑或是特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要針對不同性格和愛好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培養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增強其學習和生活的信心。例如,二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落葉》這篇課文,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聲色、圖畫、視頻的統一融合,把一幅深秋落葉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對於一些具有閱讀天賦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在課堂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帶領大家去領略秋天的生機。此外,教師也可以把學生們帶到深秋的郊外,讓學生們置身於秋色中,用心體會秋的風韻。學生們在發揮自身特長的同時,也受到其他同伴的感染,無形中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四、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個性化評價

國小語文教學的內容離不開“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這四種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而閱讀能力是國小階段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既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也可以浸潤學生的性格,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之後的學習和人生都將帶來很多的益處。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單單地把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和教學參考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要積極採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特質進行區別評價,對其能力進行縱向的考覈。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春雨的色彩》這一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髮表見解,首先了解一下在學生眼中的春雨的顏色,學生的答案肯定不是一樣的。但是,只要是經春雨浸潤的景色所具備的色彩,都算是春雨的色彩。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見解時就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成果,學生纔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解讀教材。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教師在不斷學習和摸索中,使個性化教學成爲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模式。教師針對不同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爲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和發揮,有利於其今後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程翔.作文個性化與作文教學個性化[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xx,(5).

[2]葉培祥.個性化作文教學初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19(1):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