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

善待學生,全面育人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

——教師教育教學論文

面臨二十一世紀發展的迫切要求,教育需要不斷更新、不斷髮展,以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強調人文性,必須以人爲本,注重人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正確的師生觀,善待學生,全面育人,積極推動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育人質量。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一)學生是活生生的人。

1、是活的能動體。

(1)具有發展自身的動力機能,與其他生物一樣,通過對外界的授權活動,使機體得以保存和發展,還能以人們所特有的能動性,創造和滿足自己的物質與精神需要,發展自己的身心。

(2)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塑造和改造,卻能意識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從而有可能自覺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去,主動配合教師的教育活動,共同完成教育過程。

2、是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這是與作爲物的勞動對象完全不同的。因此,師生之間必然存在雙向的感情聯繫。

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願望和尊嚴,這一切都應得到正當的滿足和尊重,不同於其他的物,可以聽任擺佈,屬從於人。

3、具有獨特的創造價值。

人有智慧,能勞動,有創造力,有創造價值的積極作用。通過教育,可使他們對社會、對人類作出積極的貢獻,甚至創造出偉大不朽的價值。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作爲人的無與倫比的價值,不能任意損傷和殘害他們。

(二)學生是未成年人,是發展中的人。

1、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

國小生正處於成長、發展階段,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斷髮展,他們不是成人的雛型,具有其自身身心發展的特點,並且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年齡特徵。因此,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認識到他們所特具的需要和發展的特點,注重他們的特殊性,不能把他們當作“小大人”,提出與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爲規範,要給予他們必要的教育和關懷。

2、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

他們是發展中的人,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在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各種特徵都還處在變化之中,趨向於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在他們身上潛藏着各方面發展的極大可能性,即使有不足或思想行爲上的缺點、錯誤,也有較大的矯正可能性。

3、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由於他們處於發展狀態中,尚未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關懷就成爲他們發展中的必然需要。因此,我們必須以一種培養的觀點對待學生,積極發揮教育的作用。

(三)學生需要全面發展,是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也就是讓學生在認識情感或行爲習慣等心理因素及身體、生理因素和知識、技能方面全面發展,從而成爲一個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四)學生正處於受教育階段,是以學習爲主要任務的人。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特殊形式,與其他的學習有本質的區別,其特殊性爲:

1、學生以學習爲主要任務:

學生的主要職能是學習,即以學習爲主,這是學生與社會上其他人相區別的質的規定性,有別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學習。

2、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這也是學生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區別之一。

教師指導不僅使學習更具成效,也是在特定情況下(特定年齡階段,特定學習內容等),學習活動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

3、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範化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所規定了的。因此,師生之間存在着制度化的關係。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並提出了新型的學生觀:(見《更新觀念,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P127)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二、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一)兩種傳統觀點:

“教師中心論”——以教師爲主體,學生是容器,灌輸爲主要的教學方法。

“學生中心論”——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旁觀者,處於從屬、次要的地位。

(二)“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現代師生觀。

學生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對象,但在整個教育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識的支配,教師的作用作爲一種外部影響,不能簡單地授予學生,移植到他們身上,必須以學生自身活動作爲中介,才能使外部影響納入到學生主觀世界中去。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不單純是一個由外向內的傳導過程,也是一個由內向外的主動過程,而前者要以後者爲中介環節。也就是說,教育過程不僅包括教師的活動,也包括學生的活動,是一個雙邊互動的過程。

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啓發、引導,而啓發、引導的關鍵就是實施“點撥”。“點”——即點要害,抓重點;“撥”——即撥疑難,排障礙。目的在於教給學生“如何學”、達到“會學”、“善學”。也就是說:“教是爲了不教。”

三、當前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題:

(一)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過去,由於受“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被奉爲“師長”,有“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說法,帶有濃厚的家長色彩,高高在上,甚至奉上“香火”,頂禮膜拜。這樣的師生關係不可能真正達到“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學生。因此,我們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與學生交朋友,“以心換心,以情動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關係和諧、心理相容、感情相通、樂於交往、易於溝通的氣氛中,師生間不僅相互尊重、信任,同時還常常伴隨相互學習的行爲,教學相長就能得到最明顯的體現。

新型的師生關係具有以下特點:(1)人格權利的平等性;(2)根本目標的一致性;(3)尊重熱愛的雙重性;(4)相互影響的長久性。

(二)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因,是決定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學習目的性和認識性興趣。

學習目的性——即確立某種目標,併爲實現它而努力學習的帶有動力色彩的意識傾向。

認識性興趣——即“求知慾”,是樂於接近,尋求和獲得知識的一種傾向或需要。即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認識到知識的作用,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不斷進取、努力學習。

因此,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

學習目的有正確與錯誤、深遠與淺近,水平高低之分。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意義,培養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解決“爲誰學習,爲什麼學習”的問題。但切忌空講大道理,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展覽、講故事、社會調查、主題班會等活動或在教學中闡明知識的實踐意義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的好處和體驗到學習帶給加別人的益處等,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

2、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與加強跟教師生動而善於啓發的教學密切相關,經常關心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帶給學生以歡快和受到學生敬愛的老師,自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喜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設法把課講得有內容、有條理、有趣味,方法多樣,難度適中,使學生感到每上一次課都有新的收穫和學到了新的本領,千方百計讓他們取得良好的成績。對差生要加強輔導,適當放低要求或評分標準,對微小的進步都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有成功的體會。

3、利用動機的遷移。

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強有力動機時,利用兒童原有的喜愛遊戲、體育運動等動機開展一些與學習相關聯的活動,也常常使他們我從這種活動的地位出發接受教育的要求,體驗到掌握知識的必要性和樂趣,從而形成良好地動機。

(三)加強班級管理,促進集體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風。

學生總是處在集體環境中,班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爲。恩格斯曾說過:“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他的這一論斷指明瞭集體教育的強大功效,並已被無數教育實踐所證明。

誇美紐斯也指出:“在學生方面,大羣的伴侶不僅可以產生效用,而且也可以產生愉快……;因爲他們互相激勵,互相幫助……一個人的心理可以激勵另一個人的記憶。”因此,班集體的教育和管理在教育工作中顯得猶爲重要,良好班風的形成,可以對班集體中的每一個學生產生作用,對塑造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影響他們的行爲,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

人在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等心理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心理,產生了不同的個性差異:需要的差異、動機的差異、興趣的差異、信念的差異、世界觀的差異、能力的差異、氣質的差異、性格的差異。因此,我們的學生總是千差萬別、層次不同,不可能向其他“物件”那樣整齊劃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將學生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要求。

1、樹立“學生無錯”觀。

“錯”與“無錯”本是對立的,是無可調和的,錯就是錯,對就是對。但我們在教育中要樹立“錯”與“無錯”對論。“人之初,性本善”,學生天生本無錯,若有錯,則是我們教育不足,是工作的失誤。只要我們加強教育,努力工作,錯也就變成無錯了。

2、樹立“學生成才”觀。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因此,我們要樹立學生成才觀,即在教師心中,要想到每位學生都是人才,今後都會大有作爲,給每一位學生以較多的期待。這樣,就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教師對每位學生都充滿希望,賦予較高的期望值,學生就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學習動力,即使是所謂的差生,也將會有較大改觀,教育工作也將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3、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實施全面教育。

由於學生間存在個性差異,因此,我們不能把所有學生放在同一水平線,要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各自的性特點,確定不同的培養方向和不同的學習目標,因材放教,區別對待:教學目標、要求要落在各個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在統一教學要求,保證合格的基礎上,分層練習、分層輔導、分層評價、分層矯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更大的發展提高。我們從事的是基礎教育,“讓每一個學生成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提高全民族素質是當前教育的緊迫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施全面教育,因材施教。

(五)注重人文教育,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學中以人爲本,注重學生的人文性,確保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相信學生是願意學習而且能夠學好的,切實做到“五不”教育。

(1)凡是學生能看懂的,不教。

(2)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

(3)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不教。

(4)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不做。

(5)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