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程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新課程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新課程論文 篇一

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國中化學教材》在編寫時,知識結構緊湊,邏輯嚴密。知識體系的編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課本中要傳授給學生的重點知識一目瞭然。教材重在圍繞知識點的推理、驗證。作爲一個教師即使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學生,也可以照本宣科,把一節課上完;學生也只要把該記的知識點死記住,一堂課下來也多少有所收穫。而新課標下的化學教材,它在編寫上已改變了某些知識體系。教材中的有些概念、專用術語就象早產的嬰兒,還沒有足月就產生了。

例如教材在一開始就出現了元素、在沒有講元素之前的第二單元就出現了氧化物的概念等等。另外新教材中每節內容中大部分篇幅就是幾幅情景圖片、或幾個器裝置圖、或幾張資料表格、或幾個極不完整的實驗報告片斷。教材的編寫在很大程度上只提供了一些與知識有關的情境或素材,教師若是再照本宣科,就會無法繼續下去。

如果教師按照老辦法依教材講教材,課堂就會出現兩種狀況:一是一堂課不下10分鐘教師就可以將教材處理完,那麼學生聽後卻是一片茫茫然,搞不清重點、難點,不知道學了些什麼;二是教師拿着教材不知怎麼上好。所以我認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其實新課標下的教材,它給教師和學生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教材只是一個案例,只是一個素材。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內涵,弄清通過此素材要讓學生獲得什麼能力,掌握什麼方法,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於教材組織教學。化學新教材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較多,而這又與以往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有明顯的不同,有時一個圖就是一個探究性實驗活動,如關於軟水與硬水的區別在教材上就只提供了一個面盆中水有浮渣的圖,教師課前就要作好充分的探究實驗準備。

2.新的教師觀

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傳道、授業、解惑。以前是師道尊嚴,教師神聖不可侵犯。而新教材下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師”觀念要有大的轉變。

2.1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前上課,教師爲學術權威,現在與學生一起探究,共同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收穫。教師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建立一個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係。“自主、合作、探究”是課堂的主題。課堂上“不怕學生胡說,就怕學生不說。”,教師千萬不能扼殺學生的“求異”思維,只有教師的學術權威越來越少,學生的問題纔會越來越多,教師的人格權威也就會越來越大。

2.2教學行爲的轉變:新的教材設計,需要教師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備課上,充分掘展教材資源。因此教師必須學會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讓學生對某一點知識的逐一過關上。抓緊課堂45分鐘,課餘讓給學生。教師注重的應是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習過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因爲今天知識在成倍增長,知識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僅爲學生一生所學知識的滄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許並非重要,但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卻能讓他們受益終生。教師課堂上不在是演員,而應是導演。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教學纔會活起來。

2.3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標下的化學教學,老師上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主要體現三段模式(1)問題與情境:上課時給學生儘可能提供一個真實情境,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增。例如聯繫火電廠的污染講空氣污染等,(2)活動與探究,每節課必須瞄準一個切入點,體現探究性,探究活動不能盲目,不能爲探究而探究。(3)整理與反思。新課標下,往往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堂下學生什麼也不知道。學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環節。探究過後的整理與反思把交流後形成的成果、先進的成熟的思維被其它同學分享,有利於形成知識與技能。

新課程論文 篇二

論文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勢學;目標設計

語文,我們母語教育的支柱學科。其教學現狀不理想的狀態卻讓人無法釋懷,究其根源,語文課堂教學大而空問題不容忽視。調查發現,新課標頒佈實施以來,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目標仍常常被忽略。在很多課堂上,有些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過於分散,更有甚者,有些語文教師的課堂根本沒有目標可言,天馬行空,任其發揮。由於失去了教學目標的約束,一部分教師的公開課上得自由而散漫,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背後彰顯出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分。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既與部分教師錯誤的思想觀念有關,更與部分教師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誤解有關。因此,筆者綴文認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破語文教學瓶頸的基點在於夯實目標教學。

我們仔細研讀新課標,不難發現,夯實目標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本來就是新課改的應有之意。因此共同探討如何夯實目標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亟須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參與。

一、舊話重拾,理性認識和看待目標教學

自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提出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以來,目標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所謂目標教學,是指確立教學目標後圍繞目標實施教學並根據目標評價教學效果的課堂教學過程。目標教學的稱謂是我國爲強調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稱之。

具體而言,目標教學具有五個特徵:一是以單元作爲控制教學過程的基本單位。將教材按照其內在的知識結構分爲若干相對完整、獨立的單元,在整體設計和分節授課的基礎上,把單元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以單元達標作爲控制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步子,在實現單元目標後,再進行下一單元的教學。二是以教學目標爲中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三是以異步教學作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的教學只有儘可能適合每個學生的特徵與需要,纔有可能使不同的學生學會同樣的教學內容,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爲此,必須把集體教學與個別化教學結合起來。四是以可控變量作爲優化教學過程的着力點。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因素有些容易改變,有些則較難改變。教師要通過操作和調控那些較易改變的教學因素優化課堂教學。五是以教學評價作爲教學活動高效運行的保證。目標教學藉助教學評價建立的自我反饋矯正系統,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提供了監督保障機制。

二、研讀新課標,釐清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思路

1.整合“三個維度”,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標尺。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在這三個維度中,知識與能力是基礎,是核心,是實現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目標維度的載體;過程與方法是鏈接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維度的橋樑;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昇華。三個方面並非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於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新課標強調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那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設置過程中就應力求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一是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明確“導向”的重點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重視薰陶感染、潛移默化,避免“貼標籤”式的教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多給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善於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將課外學習引入課內,有計劃,有意識地作出安排,做好引導;課內的“拓展活動”和課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都要注意“量”的問題。

2.協調“三個關係”,關注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特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教師要正確地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辯證關係:

首先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隱性與外顯性。由語文學科性質所決定,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鮮明的內隱性和外顯性。當然,教學目標的內隱與外顯都是相對的,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既不能爲了使教學目標便於交流、測量與觀測,而過分強調行爲化目標的價值,也不能爲了強調情感體驗等內隱目標的重要,而排斥行爲目標的價值。其次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收斂性與開放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越是低層次的教學目標越容易在較短的時間週期內達成;越是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特別是能力和情感發展目標,達成周期越長。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既要具體、明確,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有些目標允許在較長的時間內達成。再次是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預期性與非預期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處理好預期性目標與非預期性目標的關係,不失時機地抓住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任何教育機遇。

三、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設置課堂教學目標

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理念爲我們準確把握和設置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提供了新思路。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完成與編者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充分考慮與學生的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師必須首先考慮到作者、編者的意圖和語文教學的總導向性,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課時目標,它應該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鏈節,所有的課時目標之和就等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總目標的完成。所以每一個課時目標必須像指南針一樣堅定不移地指向語文教學的總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就要做到:

1.教師應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教材,確立教學的側重點。教師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這一點,對確定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教師首先要仔細鑽研教材,在多方收集教材反覆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做到透徹理解課文,才能獲得對課文的深層次感受。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通過多次閱讀課文,教師體會到晏子和楚王的對話部分應是本文最精彩,也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思維共鳴之處。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教師很自然就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晏子和楚王的精彩的對話,來體會晏子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喚起自身的體驗。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顯然就是通過體會對話語句中的重點詞語來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瞭解人物性格特點。做到了這些,引導學生學語習文的目的也就很容易達到。

2.善於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從學生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爲着眼點,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和發展點,將學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綜合在一起,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不同個體對文本的解讀是不同的,教師不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跟文本對話,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新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善於從學生學的角度,思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一方面去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我們的課時目標考慮較多的是教參,是考試的內容,是課文的內容,對教學對象考慮得少,對教學的導向性考慮得少,對教學方式考慮得少。過分的依賴教參限制了老師和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求知慾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開發學生思維的張力,活躍教學氣氛,促進教學活動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發展。

新課程標準論文 篇三

美育的首要目標就是端正學生的審美觀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作爲美術教師,須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不斷進修學習,提高美學素養,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好備課,課中創設生動的美術教學情境,課後反思教學效果,不斷改進、完善課堂教學。調動一切教學資源、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深入到美術學習中,提高美術課堂教學實效。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美術評論活動,這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們對美術評論有認識誤區,認爲不是學生學習範疇內的事情,與學生沒有交集,是專業美術評論家的事。事實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術作品,一定會有獨特的感受和認知。美術教師就應準確抓住學生的實際感受,作爲認識和深入探究美術作品的突破口,引領學生完成對美術的欣賞。這樣的教學過程,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課程理念下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各個行業永恆的主題,藝術同樣需要創新,需要新鮮血液不斷注入其中。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國中學生思維認知能力最具張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強。他們對新事物很敏感,認識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滿熱情,勇於探索。這些是形成創新能力要具備的基本素質,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開發,激發其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獨特的思維和感悟,併爲其思維能力無拘無束的發揮創造環境。教師應採用科學有效的、饒有趣味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和美術表達的衝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準確分析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用藝術的視角發現和理解事物,提高學生的藝術觀察力和創造力。如在講美術造型時,我讓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根據自己的觀察和興趣,用橡皮泥或膠泥製作一個造型作品,下次上課時帶到課堂上,公開評選優秀作品。結果下次上課時,同學們帶來的作品花樣繁多,一個個踊躍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製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國中生之手;有的作品雖然不盡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學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學們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有了不小的進步。

三、新課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養

團隊合作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溝通,這是他們走向社會,走向未來必備的能力。在小組合作中,還可以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密切配合,調動各自掌握的資源,豐富學習內容和方式,優化學習結構和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不同特點、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發揮特長,獻計獻策,提出不同的見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務時,鍛鍊了發現、分析、思考、表達、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學習是值得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進行嘗試和探索的。如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先呈現一幅美術作品,然後分組討論,選出代表說出該小組對作品的分析和認識,再通過小組間的討論,最後總結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和精神;再如,在美術製作課上,教師先佈置任務的主題,然後分成多個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表意見,他們製作的美術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後組織同學們展示各小組的作品,讓大家評選優秀的作品,進行鼓勵表揚。通過這種分組合作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爲主體,活躍了學習的氛圍,調動了所有學生的潛力,學生在互相幫助、合作的情境中,經常會有驚人的表現,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結語

總之,新課程理念要求美術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實踐者、探索者。在教授學生美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新課程標準論文 篇四

在對二次函數的大綱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依照往年大綱對複習內容進行對比,觀察大綱中二次函數的變化。教師要對新加入的二次函數複習內容進行重視,增加該部分教學的重視程度;要對往年二次考試重點進行全面複習和訓練,保證學生能夠完全掌握上述內容。

二、複習環節的細化,爲學子鋪平成功的道路

正確的複習方向可以像蠟燭照亮學生前進的道路,完善的複習內容可以像船舶載着學生乘風遠航。在複習內容細化的過程中,教師要依照考試大綱內容,制定階段性複習計劃,形成四部分環節。

第一環節:基礎知識系統複習。教師要對國中教學的各項脈絡進行全面瞭解,依照各項基礎知識形成系統複習體系,全面複習各項基礎知識,打下紮實的數學知識基礎。數學知識是一個系統的體系,一道數學題中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識點。因此,教師要在第一環節複習的過程中對各項基礎知識進行全面統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近年來的會考題逐漸加大了對基礎知識的考覈比例,全卷的基礎知識覆蓋較廣、各項知識較爲簡單。只有把握好上述基礎知識,在基礎上不丟分,才能夠保證學生在會考會考取優異的成績。

第二環節:教學難點的細緻複習。在該部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會考考試卷的特點,選取題目較爲新穎、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教師要依照會考中的專題內容形成考試系統,對一章節內容進行復習。要依照會考發展方向,搜尋相關專題,形成系統的專項練習資料。該環節題目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要以會考常見問題爲核心,以開放型或圖形變化型爲輔助進行日常訓練。

第三環節:綜合訓練環節的構建。綜合訓練作爲當前會考教學的核心,是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在該部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大會考模擬練習,讓學生認識到各種會考題型,熟練會考題型。教師要讓學生在大量的模擬練習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解題技巧,保證學生能夠在實際訓練中增強對會考題型的熟練度,在腦海中形成印象。

第四環節:回味練習,平整心態。在考試的一週前,教師要讓學生對上述三環節的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對上述三個環節中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復習,掃除學習中的盲點。教師要讓學生對錯題和易錯題進行清掃,練習以往的會考真題,迴歸到新課標會考試題內容上。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心態進行調整,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會考,不要給自身過大的壓力,防止學生會考失利。

三、複習技能的培養,爲學子打開夢想的大門

(一)知識梳理能力的培養

知識梳理能力是提升學生複習效果的關鍵。良好的知識梳理能力能夠有效減少學生的複習量,做到重點突出,難易分明,有效提升各項複習的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單元內容進行劃分,讓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歸類,形成系統學習體系。

(二)嚴密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能力是保證學生能夠正確解題的前提。在該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對題目的各項內容抽絲剝繭,全面瞭解題目中的信息,依照上述信息解出習題。學生在會考的過程中由於審題不清造成解題失誤的現象數不勝數,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嚴密審題能力對會考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自覺提升自身審題能力。教師要強調會考中審題的易錯點、難度,確保學生認識到題目中的“陷阱”。例如,在對二次方程題目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重視到二次方程中“非負根”“不小於零”等內容進行重視,要確保學生能夠對上述中的隱含條件進行提取,降低出現的答案遺漏現象。

(三)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思維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

(1)超脫具體,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深入思考,依照具體情形,進行研究拓展,瞭解題目的本質及規律。教師要確保學生在審題完成後構建解題框架,形成大概解題思路,由上述內容出發,在思維中制定解題方案,完成數學思考。

(2)縱橫聯繫,引導學生形成發散思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全面思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剝繭抽絲,找出解題的突破點。

四、總結

國中總複習的效果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會考成績,教師一定要做好複習內容的規劃及設置,讓學生能夠充分複習會考知識內容。教師要對複習層次進行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複習能力,爲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讓學生在會考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

新課程教學論文 篇五

關鍵詞: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

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課程理念,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過多的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向轉變,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開展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活動,是進行新課程教學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的行動研究表明,根據化學新課程的特點,利用活動元教學設計原理,教師根據教學資源和學生情況,將教學設計的重點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生參與“活動”,設計一個或幾個活動元,形成課堂活動流,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一種高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型教學設計方法。

一、活動元教學[1]

(一)活動元

活動元是指在教學中爲完成某一學習任務中的一個或幾個子任務而進行的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這種活動是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習任務爲背景來進行的。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2]從中我們不難得出,要實現新課程目標,就要改變以往的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教學,要利用各種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使他們在活動中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在活動中搜集和處理信息;在活動中得到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交流與合作;在活動中解決問題。因此組織好課內外的學生學習活動是能否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一環。

活動元就是將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生活動抽取出來,將其作爲課堂教學的一個元素或一個環節來使用,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活動元必須是以學生活動爲中心,以學生接受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爲基礎進行的一組活動。如課堂化學實驗探究活動是讓學生在分組和實驗室條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研究某一化學問題進行的活動。

2.每個活動元必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在此任務驅動下進行學習活動。

3.每個活動元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是學生認識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活動元模式

活動元模式是指將活動元進行分類,從中抽取出同一類活動元的教學程序,將這些活動元進行抽象、提煉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驟,以利活動元的設計和使用。

活動元模式設計的要點爲:

1.活動元模式是由一組同類的活動元,將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驟抽取出來而形成的。如分組實驗探究、課堂實驗探究和課外實驗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驟:(1)獲得任務;(2)實驗探索;(3)記錄和分析結果;(4)得出結論和反思。

2.一種活動元模式可代表一個或多個活動元。其步驟的提取主要來源於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

(三)活動元模式庫

活動元模式庫是指按一定規律將活動元模式進行組織和分類。每個教師都可根據自己教學的特點、風格,自己擁有資源的情況以及學生集體的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

經過實踐研究,我們認爲,可按如下形式進行組織和分類,形成一個較爲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每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甚至重新規劃。每個項目和其子項均可進行調整。常用的活動元模式庫的組織如表1所示,爲節約篇幅,我們僅列出活動元模式庫的一級項目及其說明。

我們知道,每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所面對的學生和所擁有的教學資源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每個教師都應該根據通用的活動元模式庫建立適合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這樣才能根據每個教師的教學小環境建立最優化的教學體系。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提取自己活動元模式庫中的活動元模式,根據教材特點、教學資源情況、學生實際等因素進行活動元設計,再將一個或幾個活動元有機組成課堂活動方案的過程稱爲活動元教學設計。

(一)活動元教學設計流程

根據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出瞭如下活動元教學設計的系統流程,以方便教師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

──活動元選取或創新設計

──活動元組合

──各活動情境和任務設計

──利用教學設計模板,組成教學設計案學生情況分析教師情況分析資源情況分析教材情況分析活動元庫分析

(二)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法

1.理論基礎

教學系統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是教學設計。活動元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新發展,它仍然將教學的諸要素連接起來考慮,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以改善教育教學質量。[3]其理論基礎源於教學設計理論,其中不同或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強調以學生活動爲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設計過程中,繼承了系統論的觀點,但突出學習主體的合作、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種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符合新課程的要求,爲完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課程目標服務。

設計的重點從設計教師的“教”轉移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設計教師的“教”的各個環節,就是利用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進行“教”的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的作業和教學評價等。而活動元教學設計主要是利用系統的觀點進行學生“學”的活動設計,從活動中達到教和學的目的,實現課程目標。

建立系統單元的觀點(活動元),使教學設計的系統落到實處。在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主要是按系統的觀點進行教學設計,可操作性並不強。活動元教學設計倡導每一個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活動元模式庫”。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在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調用、形成活動元,迅速完成一節課的設計。

強調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後,對教學的反思和對自己“活動元模式庫”的優化和調整,進而形成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風格。

2.設計原則

在進行活動元教學設計時,爲達到設計中體現學生活動爲中心的教學思想,體現活動元教學設計理念。在進行教學實踐中我們初步提出瞭如下一些教學原則。[1]

以學生活動爲中心的原則:在設計中必須體現以學生髮展爲中心,以學生活動爲中心的教學原則,體現學習者也是教學的參與者這一設計思想,這是本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

以活動流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的原則:活動元教學設計是以一個一個的活動單元(活動元)來開展教和學的過程的,這些活動流來源於每個教師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中的一個個“活動元模式”,結合系統分析後設計而成的“活動元"。而這些活動元模式大多數是經過檢驗的,有的是經過了多次優化後形成的。

爲學生的學習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原則:教師在學生活動中是合作者、參與者、服務者和資源提供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供足夠的資源,設計中要想辦法(甚至使用有創造性的代用品)來滿足學生進行學習所需的資源。

任務及任務體系合理原則:每節課有明確的學習任務,組成每節課的活動元有自己的學習任務,這樣一個任務體系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可能性,使學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關任務,達到學習效果。

3.設計方法

活動元教學設計要按照系統的觀點,對整個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同時分析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的情況,從中選出合適的活動元模式,並組成合理的活動流系列。使用活動元設計的活動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動/探究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或小結活動

案例2:合作學習活動/展示活動/評價活動

案例3:自主學習活動/展示活動/完成任務活動

4.方案的評價

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主要根據教學設計理論中的評價理論和本方法殊的理論要點和設計原則來進行評價。主要有如下評價因素。

教學對學習結果產生的影響因素:教學方案在培養或促進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上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對這些結果變量進行測量或觀測可對方案進行有效性評價。

活動的過程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因素:教學結果不但要注意最終的結果,還要對活動過程中學生髮揮的作用進行觀測和評估。

活動中資源利用促使學生髮展的因素:這種設計方案對現有教學資源利用是否達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對方案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一個好的方案,能整合儘可能多的教學資源,爲學生活動服務。

師生能力傾向優化因素:教學設計是否能將特定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傾向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同時對能力傾向的培養也達到最優的效果。

教學思想貫徹因素:活動元教學設計的中心在於以學生活動爲中心,以學生髮展爲中心,整個設計是否體現這一因素也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活動元教學設計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動元教學是課程改革百花園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進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相信還有許多的教學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發現。本研究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成果,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如何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動元模式庫、在活動元教學中如何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農村學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動元教學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從“教”的設計轉變爲“學生活動的設計”,這一教學思想,在實踐中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期待更多的教師加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教育設計理論的本土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傅興春。新課程活動元教學設計與教學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教基[2001]17號。

新課程論文 篇六

伴隨新世紀的腳步,課程改革如一場空前的教育革命,給我們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貫徹新理念,實施新課程,追求新目標已成爲大家的共識,並主覺地體現在平時的工作中。作爲語文教師,大家都津津樂道於《語文課程標準》,最流行的關鍵詞便是:課改、課標、突出一個“新”字。面對新課改,我們有自己的困惑,真可謂新課改想說愛你不容易,但更多的是面對挑戰,可以說新課改愛你沒商量,如今大家都在苦苦追尋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到底應該是什麼樣。丹陽市教研室陸國傑主任就提倡:課堂教學用理念設計,用底蘊支撐,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強調四個意識:①一元化意識,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②大資源意識;③學生意識;④開放意識。也有專家提出,用以下新課標理念指導語文教學:①關注目標,呈現多元;②關注現實,貼近生活;③關注探究,體現自主;④關注合作,促進交流;⑤關注實踐,突出應用;⑥關注開放,開拓時空。張田若先生就強調語文教學要以“三爲主”,即“以讀書爲主,以自學爲主,以學生爲主。”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爲本,以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綜觀以上論述,我們發現一些共同之處:①新課標要求課堂應是民主、平等的對話與交往的過程。②新課標要求凸現學生個性,倡導個性化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拓寬了,多元化的理解增強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重視了。③新課標重視學習策略研究,當前世界教育改革有兩個熱點問題:a.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b.提高與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人說:“學習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認爲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其核心理論可以概括爲:以學生爲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建構。二十一世紀人才的支柱之一便是“學會學習”,這是促使學生髮展的一把鑰匙,即葉老提出的“教是達到不需要教。”學習了新課標以後,我們深刻體會到,當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不論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等課改理念,無不需要學生自主、自動、自由的參與,這其中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調節的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自從弗拉維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元認知”這個概念,短短的幾十年,世界各國教育家都把培養元認知能力作爲學習策略研究的突破口,那什麼是元認知?最經典的解釋便是“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便是:對於認知的知識和對認知的監控,是一個人對於他自己的思維或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元認知的實質就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強調學生的反思能力,包括三方面內容:①元認知知識。②元認知體驗。③元認知監控。元認知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人的智能,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認爲:要落實新課標,必須重視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其實元認知思想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學記》一書中寫道:“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裏所說的自反和自強指的是元認知在教和學的過程當中的作用。這說明先秦教育家已明確提出了教師應當瞭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知的特點,並據此指導、調節自己的教學活動。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聖陶指出“教是爲了不教。”現代教學論強調:“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1976年,根據各方面研究,弗萊維爾在《認知發展》中明確提出元認知的概念和含義。他把元認知定義爲對認知的認知,即個人關於他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任務事項的認知。其實以上教育專家們所強調的無非是提出這樣一個理念:最重要的教學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我們認爲開展元認知能力的研究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對於現代教學論對未來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我們的思考----爲什麼要強化元認知訓練?(一)強化元認知能力訓練,促進觀念轉變。1.強化元認知有利於轉變教學觀。加強元認知是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之一。教師的任務不應只是“教”,更應指導學生“學”。加強元認知,教師不僅要注意啓發學生思考,更要注意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的思想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馳騁。要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習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思考,把知識學活進而形成技能,掌握學習方法。2.強化元認知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學生觀。學習是學生本身的自主活動,是學生髮自內心的一種願望。加強元認知,有利於形成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思想。元認知的重點已把主體轉向研究學生,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不只是當作認知體來研究,要求教師確立“心中有學生”的思想,明確“學”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在於“引”而不是“灌”。(二)強化元認知訓練,改進教學方法。在國小階段,學生由於受知識基礎和年齡特點的限制,學法主要是來自教法的影響。既然教法對學法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教法對學法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那就應讓教法對學法產生好的影響。教師要以自己的善教爲學生的會學樹立好榜樣。我們應從研究學生如何學的角度,來考慮和設計如何教,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而強化元認知訓練有利於把學生從被動的、苦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其成爲學習的主體。要從學生的“學”上着力進行改革,使學生從過去的單單學會教師的現成知識(學會)轉向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學習(會學),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學習能力,掌握邁入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三)強化元認知訓練,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元認知最基本的特點是擺正“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的師生關係,尤其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必須摒棄“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壓抑呆板的單向交往形,採用多種途徑啓發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維,日表達,所以課堂裏面除了教師講學生聽以外,還應經常現學生講師生聽甚至討論爭辯的場面,這是雙向交往或向交往的形式,使教學虎虎有生氣,有利於全面育人。加強元認知,實行教學民主,讓學生自主學習正是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勇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在元認知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係融洽,輕鬆愉快,相互信賴,真誠合作。教師扮演的角色既是組織者,又是積極的參與者,還是學生的好朋友。二、我們的做法----語文教學中加強元認知能力培養的基本做法那在我們語文的課堂教學方面,重點研究的是: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通過強化元認知能力訓練,能使學生的分析能力迅速提高,語文學習的自覺性、計劃性、靈活性、領悟性得到增強,語文學習的自控能力得到鍛鍊,能使學生在以後的閱讀中知道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去獲取新知識、新方法,即學習能力強,學會如何去自學,學會分析的真本領。所謂閱讀理解元認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閱讀理解活動的認知,其核心是對閱讀理解活動的監控與調節。它具體包括以下一些內容:①明確閱讀的目的,②集中注意於課文的主要內容;③監控閱讀的活動,並且決定理解是否發生;④計劃閱讀中下一步的行動;⑤運用自我提問的方法去決定,是不是閱讀的目的已被達到;⑥當理解的失敗被發現後,採取補救的行動。元認知策略的訓練方法研究。主要包括:自我提問法、相互提問法、經驗總結法、程序學習法。具體途徑主要包括:①提高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②豐富元認知的知識,重點是認知策略選擇和認知過程質量。③豐富元認知體驗,增強學習的動力,引導在不知處多下功夫。④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重點加強學生的自我計劃、自我控制、自我評價能力。⑤創設反饋的條件和機會,多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並對其進行評價和總結。⑥注意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綜上所述,我們理解的元認知策略主要表現爲學生不斷地自我提問、自我診斷、自我反思、自我報告。要求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提醒自己:我應該做什麼?我的計劃是什麼?我是否正在實施我的計劃?我做得如何?具體表現在一節課中,課前要求學生反思:我要學什麼?我自己能學會什麼?課中反思:我學會了什麼?我學的是什麼?我是怎麼學會的?我還有什麼不會?課後反思:我還想學什麼?我還有不會的怎麼辦?當然元認知訓練應滲透在學習的各個環節,不能模式化,主要的精神是體現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調節、自我監控。最後,我們教師也要來點元認知,提高教師本身的反思能力,那反思一下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用葉瀾教授和肖川博士的話作個小結,他們兩人曾以追問的形式,描繪了新課堂的情景:當學生茫無頭緒時,我們能否給他以啓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我能否喚起他們的力量?我能否從學生的眼中讀出願望?我能否聽出學生回答中的創造?我能否使學生覺得我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我能否使學生的思維擦出火花?我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樂,發現的欣喜?我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或者“悠然心會”?我能否讓學生在課堂上“怦然心動”“浮想聯翩”或者“百感交集”?......總之,面對新課程,追求新目標,應強化元認知能力的訓練,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課堂。

新課程論文範文 篇七

堂是教師工作的主戰場,在教育改革的新途徑中,我們如何打好這場主戰役,從理論和實踐的兩個方面反思現今的課堂,重新構建起明天的課堂,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一、理清思路,明確課堂教學在新課改中的重要地位。思路:《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基礎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就抓住了課改的核心,但不是全部。)這次改革有人這樣說:此次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的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行爲。(這種改革是痛苦的,當然只有這種前所未有的痛苦纔有可能換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讓人欣慰的明天。)而作爲教師最直接的任務和活動就是教育教學,課堂教學幾乎佔去了一位教師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時間。而且目前最感困惑的也是新課改的課應怎麼上?原來的上法爲什麼就不行?二、弄清要求,明確課堂教學前進的方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九大方面二十個問題在第一方面“課程改革的目標”(2)具體目標中指出:(課程功能)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課程實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使用的能力。在第四大方面“教學過程”中指出:(1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認真體味以上既是我們應該達到的目標,面對現狀時那也不得不說是我們的衷心祈望和不懈追求。由此,我們理想的課堂應該是什麼樣的?(重構課堂)1、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梅里爾。哈明在《教學的革命》一書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課堂中可以觀察到五種品質:清晰的尊嚴感-----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有昂首挺胸,大膽地發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視爲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輕鬆的活力-----學生們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學生都忙碌着、參與着;自主性-----學業生們做出恰當的選擇,主導並約束自己,持之以恆地自願學習,沒有被逼迫地學習地現象;集體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學生們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師,沒有對抗和拒絕;覺察----學生是機靈又富於創見的,他們知道自身和周遭正發生的一切,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適應周圍人羣的思想與情感。2、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鄭金洲教授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三、反思自己,透視課堂教學的現狀與現象。現有課堂存在的弊端:教條化(惟教材、惟教參、惟教案)模式化(教學結構的模式化、教學具體行爲模式化)單一化(教學目標單一、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活動角色單一)靜態化(課堂中無真正的互動交往、課堂上只固化了知識,極少涉及探究知識和方法和過程。)當我們從自己的課堂中走出來的時候,不妨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1、你真正弄清“三維目標”的關係了嗎?理想境界:“學生在情趣盎然中,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不是一個一個被分開的目標;實際上一個好學習活動,可以融合全部的三個目標。能力的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都是附於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但並不是說學生獲得了知識的同時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能得到發展。例:(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測量圓周率多次的數值不一樣,教師爲了進度快只取3----3.5之間的值,與3.14相差的大的數據一概不要。看上去是個小事,但是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數據是可以人爲地選擇的,爲了某個目的可以進行修改客觀得到的數據。教師應利用這個契機,教育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着重客觀事實,認識到測量是有誤差的。減少誤差有兩種方法,第一儘可能認真,仔細;第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由此可見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這裏指的是科學態度,態度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可以水融的,而不是針對某一目標,人爲添加上去一個教學環節。2、你真正關注學生了嗎?真正關注每一位學生了嗎?兩個不同向度和層次的問題。“學生課堂太活了,我駕馭不了啦!”你應該想到學生在做什麼?他們的真正需要是什麼?是否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差異教學。“保底的思想不能丟”,“一隻水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教師應給予關注,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3、知識是你直接“給”的,還是你“導”的?應引導學生經歷過程,體會方法。“給”慣了,如直接講例題、直接提出問題,代替學生的思考與實踐。4、你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重點講,把圖畫出來)5、你的評價科學嗎?方式、角度多元化。教師的評價是“標準參照”還是“常模參照”?評價是一個促進發展的過程,有反思,學習,激勵,督促等的綜合作用。不要只挑毛病,學會傾聽講話,學會欣賞別人。新課程中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不僅面向學生的現在,更要面向學生的未來,因此有人說:只有當教學走在學生髮展前面的時候,纔是好的教學。德國第斯多惠: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四、調整思路,找準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課前爲完成教學目標,預測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學生行爲、教師行爲所引起的結果,並籌劃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爲的總體構想。(比“備課”更具科學性。)有人講:“備課”是進行科學教學設計的前提。理想課堂教學應該包蘊的三大理念是: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教學設計的原則:實用性和追求課堂最佳效果。過去的問題:(主觀)知識性的東西過細,過多;盲從於別人的成教案。(客觀)教案評價方法的不科學。新型教學設計的特徵是:基本思路:簡約教學設計過程,摒棄形式主義的文字;精心進行粗線條的設計,擴大學生課堂實踐的空間。“變爲教而備從知識出發”爲“爲學而備從促進學生髮展出發”形象的比喻:它不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描述大體的輪廓,它只明確需要努力的三維目標,它驗種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並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爲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測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爲一種藝術了。(新課程呼喚隨機的課堂)它不是外在於教師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師生命力的載體和再現,它是教師構思教學的過程,它凝聚着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閃爍着教師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一句話,它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勞動。它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劃上句號的手稿,它一直處於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是課前構思與實際教學之間的反覆對話,是一次次實踐之後的對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們的重要意義並不體現在課前的一紙空文,而是展現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成於教學之後。它始終充滿懸念,因而可能不斷產生令人激動的亮點。惟其如此,它才能與教學現實實現融合,並因此而豐富自己,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纔有可能凝鍊爲可供愉悅對話的文本。《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格式(設計步驟):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課後反饋或自我點評。“課改沒有正確的答案,但會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新課程教學論文 篇八

【關鍵詞】理念;傳授;價值觀;注重;實踐;改變;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乃是一種使人迷戀善良、美和人道主義的最美妙、最精細的手段……”音樂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園更是離不開音樂,幼兒在唱唱跳跳中受到薰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來,國小音樂教學都是一個值得研究學習的課題,如何上好一節音樂活動呢?

下面談談在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一、改變觀念,改革教學

隨着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的推廣與實施,明確了音樂教育不應僅侷限於在“知識”“學科” 等狹隘的範疇內領悟,而是要把“讓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 的價值觀視爲根本,充分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 的素質教育思想。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體情緒的影響。在輕鬆自如的環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體驗的狀態最富有開拓性和創造性,也就是說,只有課堂充滿生動活潑的心理氣氛時,學生的精神纔會飽滿,情緒纔會高漲,興趣纔會濃厚,思維纔會活躍,學習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我將嘗試對學習環境與氛圍的創設,力求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轉變教師角色

新的音樂教育是以學生爲主體,以音樂藝術爲載體,以審美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處處都要以學生爲本。教學中要明確並始終記得①教師是促進者和研究者 ②以學生爲本

三、新課程與學生髮展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課程改革給教師職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使得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辦法等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自身素質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當然,最爲受益的要數學生,因爲新課程給他們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並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1.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表現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是能力的幼芽,是積極性的動力,是成功的沃土。正如古人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時代的呼喚下,以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的新課程標準應運而生。面對着設計新穎、插圖精美、內容豐富的教材,學生的感官首先得到強烈的刺激,點燃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美的表現欲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2.增添課堂魅力,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的無窮魅力在於能使人在沒有任何阻礙的精神領域裏自由地想象,進入與音樂情緒同步發展的狀態,並達到較高的審美體驗,使人的思想獲得淨化。而以往音樂教師在講臺上盡情揮灑表演,學生則像木偶,必須聽從教師擺佈,那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論文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感受,所以根本談不上魅力可言,因而導致學生備感枯燥、乏味,美好的體驗與感受被無情地壓抑

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

音樂教育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利用音樂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喚醒兒童的創造潛能,使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麗動人的音符世界中,創造性地體驗、感受、想象與表現。

1.樂做課堂配角

傳統的課程教學論文中普遍存在着這樣一種不良現象:課堂是“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羣衆演員”,且很多情況下只是“觀衆”與“聽衆”。素質教育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既要能“獨唱”,更應做好“伴唱“

2.應用信息技術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論文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論文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論文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3.誘發自由想象

想象是創造的最重要手段。在音樂教學中,要努力設置兒童喜聞樂見的情境,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使他們伴隨着情緒的體驗,在感受歌曲和樂曲的過程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4.嘗試簡單創造

教師在遊戲中讓學生輕鬆地認識事物,有利於學生團結協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放鬆愉快的心態下,容易產生創造性的思想,從而激發其創造的意識。

五、新課程中的評價

音樂教學的評價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音樂課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着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不同的教學論文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和程度。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論文管理,推動新音樂課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