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由於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必須尋求適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基於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提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論依據、政策依據和現實依據,深入挖掘校企合作過程中的瓶頸,探索以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爲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高等教育論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討依據

(一)理論依據

1、需求決定論指通過市場調查,發現顧客需求,進而生產相應品,體現“市場調查”架構的“顧客—產品”的雙向需求思維。根據需求決定論,可以根據產業需求、市場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來決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標、理念、功能、體制、評價和測量等。2.利益相關者理論由弗里曼於1984年提出,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是指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爲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的管理活動。根據相關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關主體是學校、企業、學生、教師,分析各利益相關主體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響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據

1、國家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鼓勵公民接受職業教育,《勞動法(20xx)》指出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勞動就業,《職業教育法》中強調了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爲校企合作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基礎。2.國家政策在《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xx年)》首次提出職業教育實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xx年頒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2006107號文),20xx年頒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xx-2012年)》等,爲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創新性提供了理論支持。3.其他政策《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20xx年)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性的職業教育法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爲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指導原則和目標方向。

(三)現實依據

1、創新校企合作擊碎校企合作三分化部分校企合作僅侷限於課程實習、教學補充、基地建設等比較淺層的初級合作階段,存在“逐利化”,學校培養人才的長期性、延時性、艱鉅性與企業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價值上的差異,造成校企合作“難產化”現象。2.創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養的發展性校企合作必須確立以育人爲目的的指導原則,架構師生在學生髮展、教師發展的循環促進體系中的橋樑,促進師生在價值理念、知識結構、創新思維的磨合與碰撞,便於形成師生良性循環教育氛圍。3.創新校企合作定位社會發展的需求性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應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需要爲出發點,解決教育、創新及市場分離的問題。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討瓶頸

(一)學校層面

1、成人高等學校對校企合作的覺悟不深部分學校缺乏尋求合作機會的主動性,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認識誤區,難以準確把握學校在校企合作基礎上的人才培養計劃與企業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規避校企合作帶來的風險預警機制,激活不了雙方的合作動力。2.成人高等學校對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強-54-探索與實踐部分學校的發展方式落後、辦學思維較爲固化。一是學校對內的治理能力。學校複雜的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專業能力、實踐經驗等無法做好與企業的對接工作。二是學校對外的治理能力。學校對企業的發展、行業的定位、市場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銳的利益思維,不能贏得企業真正的信任。3.成人高等學校對校企合作的監管力度不夠部分學校對企業運作的模式和實習實訓流程不甚瞭解,找不準學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對企業和學生監管的方向,導致對進入企業或者基地進行實習實訓學生的監督管理、後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業層面

1、企業“逐利化”現象導致參與熱情不高企業作爲以經濟效益爲指標的實體,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時,存在因學生知識結構不強、技術能力不夠、勞動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資源和物質浪費,甚至會出現實訓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問題,所以企業出現“望而卻步”的現象。2.企業“戰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礙合作發展許多企業存在短期的經濟利益,不能準確認識到自身長遠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增長是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的,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同時,缺乏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識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3.企業“教育化”意識的不強導致合作的不深入許多企業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業、行業發展的前瞻思維,缺乏利用科學知識武裝企業發展的意識。企業未能清晰的認識到將盤活人力資源市場和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教育掛鉤,認識不到教育可以爲企業帶來人力資源、經濟效益和企業形象的提升。

(三)師生層面

1、師資隊伍建設的不“鮮活性”影響校企合作的質量部分從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師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思維的捕捉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和行業前沿發展方向缺乏準確的認識。成人高等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學術性的制約和影響,影響人才培養的特色性。2.學生隊伍的不“踏實性”影響校企合作的實效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爭取成才的決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堅持到底卻又中途放棄的想法,進而造成責任心不強、半途而廢,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現,影響人才培養的實效性。3.交往關係缺乏“情感化”導致校企合作的淺層性學校傾向學校本位,遵循人才培養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企業傾向市場發展,堅持人才培養需要符合企業持續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教師存在將學生送去企業就撒手不管的錯誤思想,企業存在將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不重視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現象,影響人才培養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討建設

(一)協同聯盟:發展雙型人才

1、樹立協同發展意識,發展研究型人才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爲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學校與企業之間具有共同科研技術合作需求的基礎之上,雙方在共同研究、資源互補、科學技術共享的情況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國的科技園模式、英國的沃裏克模式、法國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鑑這類模式的教育理念、培養方法和考評機制,結合成教學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首先,幫助成教學生樹立自信,引導他們端正態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學校學生與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之間的橋樑,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學校學生與科研機構、高新技術產區的合作通道,提高他們的認知和研發能力。其次,幫助成教學生培養從“探索自身--探索專業—探索行業—探索企業—探索市場—探索自身”的動態創新意識。最後,引導成教學生參與人才培養考覈機制的過程,從中發現自身不足,進而優化自我管理能力。2.樹立聯合培養意識,發展應用型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爲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學校理論知識的學習與企業實踐技能的培訓結合的基礎上,培養適合企業、行業、市場的應用型人才。如美國的辛辛提那大學的培養模式、英國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執行,行業協會全程參與,將實踐技能所需知識的培養融入到教學計劃之中,培養適合企業行業發展、市場創新的應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學生“閉門造車”心理,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將理論外化於實操,將實踐內化爲理論;禁止專任教師“固步自封”,加強教師與企業行業的緊密聯繫,開發專任教師的前沿思維和行業發展的敏銳度,實現學校與企業、學校與行業、學校與市場的資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臺,構建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爲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

(二)供需搭建:完善課程設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關係、利益關係推動之下形成的育人機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資源、市場的經濟效益,是校企合作雙方在利益訴求方面的動力支撐。但是,推動校企合作的創新性發展,最關鍵的是加強課程教學,完善課程設置。1.設置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設置校企合作視角下的課程體系,充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企業專家滲透到課程體系建設之中,防止課程體系過分追求學科性、系統性,阻礙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現。實行校企聯合制訂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計劃,由學校教務處、成教研究所、專任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制定課程計劃,行業協會、學生代表參與,以人才培養爲核心,以強化實踐技能爲重點,選定課程內容,完善課程方案。培養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較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和綜合的知識技能體系;促使他們瞭解本專業、行業的發展歷程、現狀和趨勢,瞭解相關行業領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規;培養他們的行業思維、創新意識和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在對比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差值中,不斷優化課程內容,真正讓課程設置“滿意”人才培養目標。2.設置卓越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卓越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強調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內容依據專業技術標準和行業發展要求,與市場需求接軌。加強課程體系建立的實際教學性,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靈活施教,突出重點。課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礎課、專業課與實踐課,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設置是人才培養在專業上的理論基礎,應該由學校根據專業知識結構、學科建設體系、學生髮展規律等爲核心來設計,企業參與制定,確保理論課程在其自身學科系統性前提下,保持與生產實際的緊密聯繫。實踐課程設置則主要以企業設計爲主,學校參與爲輔的形式,企業根據崗位能力標準、企業發展需求、市場經濟訴求爲核心,強化教學實踐性,通過實習實訓模擬教學,及時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同時,注重挖掘可參與課程設置的高科技技術人才、行業協會專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資源,與時俱進的優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

(三)暢通體驗:強化評價監控

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認爲“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時,校企合作相關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導致雙方的矛盾和衝突,所以,必須暢通情感溝通與協調機制。1.加強人才培養教學質量的評價與過程監控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以行業發展需求爲核心的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首先考察學生是否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體系、行業所需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其次,評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評估企業所需崗位人才與學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後,做好學生就業跟蹤調查,健全學生自我評價、單位用人評價、社會需求反饋的機制,重視行業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建議。同時,將家長對學校人才培養效果的滿意程度與意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評價結果。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綜合評價體系以校企合作過程中相關利益者的需求與回報爲基準,確立以學校、企業、政府、學生爲主體的分析結構,綜合評價各利益主體的實施與結果。實施是指各利益主體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是怎樣就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實際合作的。結果是指針對四個主體而言分別幫助他們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及取得了哪些實際效果。比如,就學校而言,是否培養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人才,是否給學生創造了適應其全面發展的學習條件,是否爲社會培養了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企業而言,有沒有解決企業在員工培養、技術創新、企業發展、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問題,是否實現了企業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是否爲學校和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物質與技術保障。就政府而言,在落實政策制度、培養合格公民、提高就業率以及協同創新,促進社會發展方面是否做到盡職態度。而就學生本身而言有無獲取知識、提高能力,以及爲學校、企業、社會創造價值,都是綜合評價人才培養效果的核心。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新主線,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舉措。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人才培養的目標與結構、行業市場的需求與定位,建立學校與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突破學校教育的“圍牆”、以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爲核心,聯合各界力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白逸仙。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2]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xx(1)。

[3]呂榮傑,祁樂樂,高記,楊佔昌。國內外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xx(2)。

[4]吳啓迪。吳啓迪:開創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xx(Z2)。

[5]贊科夫。教學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二

1、臨牀藥學教育的特點

臨牀藥學是藥學學科發展和臨牀實踐的客觀需要,是在藥學與臨牀醫學的相互滲透中產生的。傳統藥學主要對藥物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來源、生產加工、藥理作用、使用、分析鑑定以及應用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是一門以“藥物”爲中心的學科。而臨牀藥學對藥學學科進行了新的闡釋,首先,重點關注藥物臨牀應用,引入了“以人爲本”的概念,提出關愛患者、提高患者藥物治療質量、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的理念。其次,伴隨着臨牀藥學的產生和發展,臨牀藥理學、臨牀藥動學、臨牀藥物治療學、藥物流行病學、循證藥學等新學科也產生和發展起來,不僅拓展了藥學學科教育體系,而且這些新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與研究結果對藥學學科基礎理論的完善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對藥物臨牀應用結果的關注,產生了藥學研究的新課題和新方法,促進了藥學學科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臨牀藥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及社會性3個特徵:

①臨牀藥學是醫學與藥學相結合的產物,還涉及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技術學科,是溝通藥學與臨牀醫學的橋樑,其發展也取決於藥學與醫學等相關學科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②臨牀實踐內容構成臨牀藥學的核心部分,提高臨牀藥物應用質量,唯有在臨牀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實踐和檢驗。因此,除了熟練掌握藥學和臨牀理論知識,臨牀實踐也是臨牀藥學教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掌握豐富臨牀藥學知識的臨牀藥劑師,活躍在藥物治療一線,在藥物治療疾病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臨牀藥學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豐富的人性關懷,學科內涵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性。社會因素是影響臨牀藥學學科發展和臨牀藥學實踐的重要因素。臨牀藥學的研究工作與臨牀實踐不僅是以人的生物屬性爲基礎,更要考慮人的社會性,關注心理、環境及社會等因素對用藥結果的影響。臨牀藥劑師在實踐工作中需要建立與患者、醫師、護士及醫療管理人員間的良好關係,具有豐富的社會學理論知識和交流溝通技能是成爲優秀臨牀藥學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法學、倫理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也就成爲臨牀藥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我國臨牀藥學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我國臨牀藥學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與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相比,起步較晚。受傳統藥學重生產、重科研,輕臨牀應用的影響,發展緩慢,甚至一度停滯。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醫院藥學都停留在藥品調劑的範疇,進入90年代後,藥物的血藥濃度監測、藥物使用諮詢、藥物不良反應(ADR)的監測與報告等內容才逐漸被納入醫院藥學的工作範疇並引起重視。20xx年以來,臨牀藥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仍面臨着許多矛盾和問題,在就業前景不明確和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的困擾下,臨牀藥學的學科設立長期受阻,更遑論建立合理規範的臨牀藥學教育體系。

2.1就業問題雖然我國醫院藥學在逐漸轉型,然而進程遲緩。尤其國內醫院“重醫輕藥”的觀念由來已久,短期內臨牀藥學並不能在醫院受到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效益等原因,部分醫院對投資較高但經濟回報較小的臨牀藥學服務望而卻步;同時,醫院藥學從業人員所受過的教育多爲傳統藥學教育,缺乏臨牀醫學知識,主要從事調劑等工作,很難帶動醫院臨牀藥學事業的發展。全國醫院臨牀藥學重點專科僅有北醫三院、哈醫大二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華醫院、鄭州大學附屬一院5家醫院,數量較少,相關人才不能受到應有的重視,這一情況無疑限制了臨牀藥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成爲臨牀藥學教育發展的阻力因素。

2.2臨牀藥學教育體系不完善我國臨牀藥學教育經過數年發展,由於各院校的培養目標,學歷學位,學制,課程體系,授課方式,實踐安排,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不盡相同,所以培養的臨牀藥學人才良莠不齊,教育效果有待提高。臨牀藥學教育實踐時間較短。國外臨牀藥學教育學制多爲6~7年,時間比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長的臨牀實踐,有些國家臨牀藥學專業的學生一入學即進入臨牀參與實踐,瞭解適應臨牀環境。而國內學制通常爲4~5年,相對較短,因此臨牀實踐往往被壓縮在最後一年以內,有些學校的臨牀實踐甚至不足半年,學生無法充分了解臨牀相關工作,這對本專業學生開展未來的臨牀藥學工作相當不利。國內臨牀藥學教育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溝通等臨牀工作技巧的培養。在美國,臨牀藥劑師溝通於數十年前就已經引起了充分的重視,進入20xx年以後,美國75%的藥學院都專門開設了臨牀藥劑師溝通技巧課程,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國內醫藥院校,而國內院校即便開設溝通技巧課程往往也是作爲考查課、選修課等,並未受到足夠重視。

2.3師資力量薄弱臨牀藥學作爲新興專業,由於開設時間較短,沒有頂尖級學術領軍人物,缺乏一批懂醫精藥,既掌握紮實理論知識,又深諳臨牀實踐的校內教師和臨牀藥劑師。所以,梯隊建設較慢、整體研究水平較低,國家研究基金中尚沒有臨牀藥學專項。這種現狀需要長期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來逐漸改變。

3、對我國開展臨牀藥學教育的建議

3.1制定統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養方案教育主管部門應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對藥學人才需求的變化,制定統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養目標和方案,設置臨牀藥學的專業學位,培養以服務患者用藥爲目標的高層次臨牀藥學人才。

3.2加快課程體系的構建圍繞臨牀藥學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對疾病的認識和與藥物應用密切相關的藥學研究工作,重視病理生理學、診斷學、生物藥劑學、藥理學、臨牀藥理學、臨牀藥動學、臨牀藥物治療學的課程建設,積極開設藥物流行病學、藥物經濟學、循證藥學及醫藥倫理學等新課程,增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並注重引導學生對社會衛生資源、人類與社會環境、人類行爲與健康等現代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體現人、疾病、藥物、健康的統一。教學內容應該以專業爲導向,循序漸進、有機結合、互相融合,構建系統的臨牀藥學知識體系。臨牀藥學專業教材編制是臨牀藥學學科體系構建的基礎工作,應該受到高度重視。

3.3重視實踐安排,制定臨牀實踐考覈制度臨牀藥劑師肩負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藥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體的臨牀實踐訓練。美國6年制的PharmD臨牀藥學教育,實踐滲透於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學年間,採用早期見習,後期強化的制度。建議借鑑其滲透式的早期見習性實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後一年集中臨牀實踐或與考研、找工作時間相沖突而導致實踐質量下降的情況,也能夠在相關理論教育後進行實踐鞏固,使學生知識掌握得更紮實靈活。由於國內臨牀藥劑師制度不健全,學生實習常常按照住院醫師的標準進行培訓。建議聘請行業專家,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指導學生學習;在師資中引進臨牀實踐領域的專業人員,增強教與學中的實踐意識,強化臨牀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且使醫藥兼備的專家參與到教學建設中,共同制定適合臨牀藥劑師的實踐考覈制度。

3.4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反對灌輸型和封閉式教學方法,倡導啓發式教學,採用案例教學和以問題爲中心的教學方法。例如:適當選擇一些專題,以問題爲核心,鼓勵學生組織小組討論,再以演講的方式彙報結果,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教學過程中應時刻向學生普及關懷患者、以人爲本的思想,並注重培養學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

4、結語

我國臨牀藥學教育任重道遠,國家通過臨牀藥學教育的規範化和國際化,使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接軌,並着力培養領軍型臨牀藥學人才;通過制定臨牀藥劑師崗位職責、臨牀藥劑師准入標準,不斷提高臨牀藥劑師的社會認可度,改善臨牀藥學人才的就業環境,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其中,成爲未來的後備人才。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三

近五年來,天水市育生中學積極適應迅猛發展的社會和教育形勢,以推進素質教育和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核心,大力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改善和強化管理,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促進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與發展,使學校各方面長足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校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現任領導班子上任後一致認爲,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創建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打造平安校園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爲此,該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等法律法規,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規範教師教育教學行爲,依法治教,提高師德水平。校領導堅持在行政會上安排法律法規的學習,使班子每個成員知法、懂法,依法辦教育、依法管理。學習中要求每個人寫心得、談體會,對照自身找差距。經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全體教師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師德水平顯著提高。

學校針對學校周邊環境常有社會小青年打學生、搶錢、騷擾學生等現象,制定了校領導值周檢查制度與校行政人員校園周邊環境巡查制度。制度規定,值周領導負責檢查中午放學、下午放學校門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直到全校學生走完。學校班子全體成員每週兩次分三組在各個方向巡查放學路上的情況,對一些社會小青年及時驅逐,發現打架、鬥毆、搶錢事件及時與派出所聯繫。特別在畢業生畢業時,學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堅決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於檢查巡查到位,學校周邊環境大大改善,學生上學、放學感覺安明顯增強。同時,由於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學校多次被評爲“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育生中學在提高教師法律意識,創建平安校園周邊環境的同時,加大對學生法制教育力度。學校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學生的法律教育。每學期學校都要邀請法制副校長給全校師生進行法制講座;學校政教處要組織各年級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競賽;要求班主任老師要對學生進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爲主題的班會;每班每學期要辦一期法制宣傳的黑板報。通過各種教育活動,規範了學生的行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使全校形成遵紀守法的良好校風。

另外,學校還加大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每學期開學初,學校都要教育學生時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學生校園內不許騎自行車,馬路上騎車不許帶人,不許比賽,過十字路口不許闖紅燈,過馬路必須走斑馬線……放假時,要求學生外出要告訴父母,不許夜不歸宿;出門注意鎖門,防水;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攜帶火種,以防引起森林火災;游泳時要有大人陪同等。

爲了保證學生飲食健康,學校慎重選擇飲食攤點,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有健康證,所售食品必須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堅決禁止三無食品出售,學校後勤處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抽查所有攤點的食品,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堅決辭退。學校還給學生提供了乾淨安全的純淨水。夏天時,學校要求學生不吃不衛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學生保持教室衛生乾淨、通風。校醫經常檢查學生個人衛生,後勤工作人員隔段時間給廁所噴灑消毒藥劑,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發生。

近年來,由於學校在打造平安校園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着力抓落實,所以,學校校園內外未發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師生法律意識強,“安全”二字常記在心,學校成了家長學生心目中的放心學校,安全學校。

關於教育論文 篇四

摘要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迎來了多媒體信息化時代。根據時代的變化特點,教育機構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夠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的青年。幼兒園作爲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其中接受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兒童將來的發展。近年來,家長們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同樣深刻的認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兒園中建立科學的教育機制,以便維護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逐漸成爲了整個社會最爲關心的話題之一。

關鍵詞

幼兒園;教育模式;兒童;身心健康

幼兒園中的學前教育,是兒童學習和智力的啓蒙階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關鍵。教育尺度如果過於緊張,將放大兒童的負面心理;如果過於鬆散,則不易激發兒童的智力成長。所以,幼兒園中的學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學性,做到鬆弛有度,注意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以確保兒童能夠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進行全面發展。然而在現實的幼兒園學前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待改善。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幼兒園教學經驗,接下來從四個方面探究如何樹立科學教育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策略。

一、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兒童自身爲本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爲主,幼兒在大多數的時間裏都是充當着聽衆的角色。然而隨着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爲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時掌握兒童真實的學習狀況,不易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不利於開發兒童的學習思維,也無法監管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需要改變,以適應新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模式,應該以人爲本,也就是以兒童自身爲本。讓幼兒成爲教學的主體,將傳統的“教學爲主”的理念轉變爲“教人爲本”。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等方式,及時關注兒童的學習狀態,以便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教師可對兒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在兒童精神疲勞時講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點內容,針對大多數兒童喜歡的課題進行探討等。教師通過改善傳統的教育理念,以兒童自身爲本,就可以及時糾正兒童的不足,或爲兒童及時進行解惑,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二、適當採取遊戲教學法,鍛鍊兒童的身體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若想從身心兩個方面對兒童進行培養,就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但必須保證每種方法的科學性。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幼兒的文化教育佔據了絕大部分,而對幼兒身體素質方面的教育比較欠缺。幼兒園學前教育課程安排相對較少,而且對兒童將來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要保證兒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體鍛鍊兩個方面不能失衡。爲了保證兒童能夠從身心兩個角度全面發展,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可以多開展“遊戲教學法”。例如,幼兒園教師在講授某篇課文時,可以按照課文中的情節組織開展活動,讓兒童們都積極的參與進來,從而鼓勵兒童進行動手、運動、勞動等,鍛鍊兒童的身體機能協調能力,教給他們一些運動技巧或勞動技能,有效鍛鍊兒童身體的同時,使他們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兒童的思維

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師的說教爲主,教師的表達方式通常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聽課質量。在當代的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兒童大都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比如兒童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玩手機等。所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勢必會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另外,在學習比較複雜的章節時,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化難爲簡”,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爲形象直觀的圖畫或視頻,從而幫助兒童更好的理解相關內容。同樣,多媒體技術在降低兒童學習難度的同時,會有效激發兒童的思維,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確保兒童身心健康

對兒童的教育只依靠學校是明顯不夠的,應該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爲,家庭教育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開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員的行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會決定兒童的行爲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確保兒童能夠身心健康成長的源泉。在幼兒園學前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臺、定期組織需要家長參與的活動等,引導家長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思想方式,保證兒童能夠時刻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從而確保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總之,幼兒園學前教育是莘莘學子學業生涯最關鍵的階段之一。幼兒園校方和教師都應該以兒童將來的發展爲出發點,並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既要注重兒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長,也要注重兒童身體上的健康成長。爲了達成此目的,幼兒園校方或教師可以參考以上四個方面進行着手,從而更好的維護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惠;邊防。幼兒科學教育下實施新課程教學創新實踐與研究。現代教育科學(國小教師)20xx—09—10

[2]袁慧。淺談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新課程(上)20xx—01—08

作者:孫宇丹 單位:遼寧省本溪市本鋼欣欣幼兒園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五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爲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爲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並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於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佈理論源於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迴歸源於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於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於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蒐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並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麼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於統計學,同時屬於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爲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爲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爲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爲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採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註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爲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纔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代發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於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於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並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複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於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藉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複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着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於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並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複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於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瞭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範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蒐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於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啓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麼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爲啓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蒐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後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爲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啓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爲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蒐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爲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鍊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着教學的內容,因爲它影響着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儘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鏗。關於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中國統計,20xx.9.

[2]袁衛。國外統計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對我國統計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國統計,20xx.10.

[3]習勤。關於統計教育創新的思考。中國統計,20xx.1.

摘要:要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統計教育必須高瞻遠矚。本文從統計學的發展趨勢談了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關於教育論文 篇六

一天早上,父親做了兩碗荷包蛋麪條。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端上桌。父親問兒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兒子指着碗說。父親說:“讓我吧!孔融七歲能讓梨!你都十歲了!”兒子說:“他是他!我是我!不讓!”父親試探的問:“真不讓?”“真不讓!”兒子回答堅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給這碗麪註冊了商標。

“不後悔?”父親對兒子的動作和驚人的速度十分驚訝,但忍不住又問了比較後一遍。“不後悔!”爲了表示堅不可摧的決心,兒子把比較後剩的也吃了。父親默默的看着兒子吃完,自身端過無蛋的那碗,開始埋頭苦吃。父親碗裏藏了兩個蛋,兒子看得分明。父親指着碗裏的兩個蛋告誡兒子:“記牢!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

兒子一臉無奈。在一個週日的上午,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麪條。情景再現,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父親若無其事的問:“吃哪碗?”“我十歲了,讓蛋!”兒子說着,拿過了沒蛋的那碗。“不後悔?”父親問。“不後悔!”

兒子回答堅決。兒子吃的很快,面見底也沒看見蛋。父親端過剩下的有蛋面,吃起來,兒子看見上面有一個蛋,更沒想到的是下邊還有一個蛋。父親指着蛋說記牢:“想佔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虧!第三次,已過數月。道具還是跟原來一樣。父親問:“吃哪碗?”“孔融讓梨,兒子讓面。爸爸是長輩!您先吃!”“那我不客氣了。”

父親果真不客氣的端起有蛋的面。兒子平靜的端起無蛋的面,一碗麪很快見底。兒子意外發覺自身碗裏也藏着蛋。父親意味深長的對兒子說:“不想佔便宜的人!生活不會讓你吃虧。”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七

摘要:高校在遠程教育技術的支持下開展教育教學,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名師名校的精品課程。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逐步滲透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採用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適應遠程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逐步突破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束縛,全面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關鍵詞:遠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自主學習

將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是教學發展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自主學習模式的重要性,走出傳統角色,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對遠程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從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1激發英語學習動機

接受大學英語遠程教育的學生最初的想法是爲了獲得新的技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樣的教育形式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遠程教育技術下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保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督促和引導學生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和各項作業,讓學生逐步走出單純爲了獲取文憑而被迫學習的誤區,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新知識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學習水平。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動機和獲得的結果是有直接聯繫的,只有當學生具備極強的學習動機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他們開展英語學習,爲他們的持續性學習提供持久動力。爲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將文化知識學習和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如開展英語經典篇章閱讀賞析活動,聽英文歌曲學英語或者看英語電影練英語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

2加強學習策略訓練

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在推進自主學習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突破出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使他們更有效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中。第一,元認知學習策略。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培訓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計劃管理,同時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監控和評估。元認知學習策略是直接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掛鉤的,因此當學生在參與遠程教育英語學習時,必須善於運用元認知學習策略來提高自主學習水平。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併爲目標實現制定科學的計劃。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監控和適時調節。自我監控是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的關鍵,遠程教育環境下,教師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那麼就需要學生提高自主性和自覺性,通過自我監控調節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最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使他們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而更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第二,認知學習策略。認知學習策略指向的是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對此教師可以根據英語教學內容的不同爲學生具體講解相關的學習策略。例如在講解詞彙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構詞規律進行總結,從而提高詞彙記憶水平;在學習英語閱讀知識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歸納總結能力;當學生在藉助各種工具書或者互聯網學習知識時,訓練學生分辨能力,從而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學習;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爲學生介紹遺忘歸律,提示學生掌握正確的複習時間。

3完善考覈評價機制

在遠程教育技術的支持下,爲了確保大學英語教學的高效發展,教師要積極研究與遠程教育相符合和相適應的教學質量標準,並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面掌控,積極落實教育水平提升的各項標準和制度,同時也爲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爲了不斷完善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考覈和評價機制,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建立教學和學習質量監控系統,督促學生保質班報量的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及時反饋,確保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水平的增長。另外還可以有效藉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爲學生建立完善的學習檔案,有效記錄學生上網學習頻率、作業完成狀況、參與討論成效、爲教學提供的反饋情況等內容,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給予他們一定的約束,從而確保自主學習的質量。遠程教育技術爲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同時也爲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學生在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要加強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訓指導工作,採用自主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

作者:黃瑋嬌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文麗。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xx,(5):54-56.

[2]王慶蓮。淺談遠程教育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xx,(8):17-19.

[3]黃俊霞。遠程教育視野下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現在教育科學,20xx,22(13):77-79.

關於教育論文 篇八

摘要:產業社會的形成是在文明發展多元后並集體綜合地展現出的一場人類社會的革新。在西方現代美術教育中,產生了將產品的審美性與現代功能性應用相結合現代藝術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應運而生,在美術運動中,由於社會形態的劇烈變化,傳統的審美方式在大產業的快節奏發展中被逐步改變,此種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發展趨勢帶來全新的藝術審美,以藝術的形式美來反叛學院藝術的嚴肅的古典思潮。

關鍵詞:產業;美學;現代藝術;藝術教育

產業作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標誌之一,它的文化蘊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對於產業文化的梳理與保護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說重塑了人們對自然規律與人本質的定位,注重客觀與科學的自然本質追尋,開始影響着人們的意識形態。第一次產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英格蘭中部地區首先完成資本主義產業化的最初萌芽,以從工場手產業向機器大產業轉換爲標誌。科技的進步使得大機械生產規模化,從而取代傳統手產業作坊的小規模生產活動,機械生產代表着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後,在大產業的時代背景下,產業文化衍生成爲文明進步的組成因素,其中藝術也通過產業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全新的藝術載體形式。產業革命的標誌爲瓦特對蒸汽機進行了全新的改進,此後衆多的科技進步推動着機械生產的步伐,這場重大的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迅速席捲歐洲大陸,並在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第二次產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電氣時代,以美國的大量生產的技術革新與德國的科技領先爲主導。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產業革命的爆發至使產業體制與產業社會的產生,產業文明也隨之應運而生。產業社會的形成是在文明發展多元后並集體綜合地展現出的一場人類社會的革新,對待科學發展的理性邏輯思維成爲這場革命的源泉。產業革命由資本主義經濟客觀發展所帶來,它的發展代表着產業體制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藝術價值取向開始在歐洲蔓延,藝術家的創作開始與哲學、科學、民族、社會等因素相結合,拓展出藝術的形式語言性、表現性、裝飾性等語言探索。藝術家個體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術創作的羣體化標準,個性語言成爲藝術表達的宗旨。產業革命之後,機器生產帶來大產業的全新生產模式,它取代了手產業時代以勞動力爲基礎的生產模式。生產模式的全新確立,產生了在產業流程中出現的具體分工,產品的生產與設計出現了與傳統手產業製造工匠完成製造與設計模式的區分。在社會分工上,設計成爲單獨領域從生產過程中脫離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大產業的生產方式與傳統的藝術觀念出現矛盾,此時藝術設計出現依賴產業的機械生產,而並不關心產品的藝術性與普通人的關係的問題,產業生產流程化帶來產品質量的粗陋,產業技術開發人員與工廠僱主只關心產業產品的營銷與技術和材料的更新,對產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持不屑態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學理論與現代藝術

產業發展與科學進步帶來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轉變,思想觀念開始追求全新的藝術形態,努力尋找着全新的思維拓展領域,發掘着主題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萬變成爲創作觀察的切入點,其觀念的產生依附於產業發展後社會出現的現象。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學觀點對現代派藝術影響巨大,爲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思想。伯格森對人的思維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態度,他主張藝術創作要避免理性將事物的真實性所帶來的靜止。他提倡運用人的直覺,因爲直覺會持續推動事物變化的量,並延續事物的運動。事物的存在是發展的,在發展中保持運動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續的過程。伯格森認爲人類思維與生存意識的解放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它可以觸發人類在既定社會標準中釋放和投入對生命本質的需求。在藝術形式中,無論是一幅繪畫、一件雕塑、或是一首樂曲,其作品功能會讓人產生聯想與思維的跳躍,藝術成爲精神載體的途徑來自作品在欣賞者中產生的共鳴,作品的來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濃縮與對物質事物的提煉,在這裏,伯格森的藝術主張爲“精神物質主義”。時間作爲理論使得帕格森理論爲對19世紀末期出現的新型藝術的解釋帶來啓發性的含義,在藝術創作中,時間作爲無休止的運動規律影響着藝術作品產生的即興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視作品產生過程的靈感。這一點從印象派開始,藝術創作與作者主觀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離似的色彩附着於繪畫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間感受。藝術家的內心活動更加清晰地在藝術創造中顯露,在觀者的思維推動下,聯想、記憶、情感觸碰在與藝術作品的互動中出現新的感知觸碰。在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發展的推動下,19世紀以後的現代藝術開始與人的思維產生共識,並逐漸成爲新型社會意識形態中藝術發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學院與現代藝術教育

產業進步帶來物質的豐富,在18世紀末,歐洲開始出現重視科學與發展的客觀思維,這種對自然物質發現與創造的過程的重視,至使歐洲社會的思想和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物質的迅速發展與進步的同時,道德、精神、審美取向等並未和物質的發展同步。在產業鏈條中,人的主導意識開始服從機械生產的束縛。第一次產業革命的伊始階段,歐洲的復古風潮爲產業設計的實用性帶來不切實際的繁瑣矯飾。英國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紀後期發起了藝術與手產業運動,但是莫里斯在這場運動中過分強調藝術家的獨立性,而脫離了大產業產業化模式,這使他未能解決新興產品技術與藝術觀念的矛盾。20世紀初出現的新藝術運動,也未對大產業革命性生產作出明確的判斷。德國現代藝術史的代表人物海爾曼穆特修斯針對英國的藝術設計的問題,確立了以藝術設計的形式解決大產業生產與手工製造之間的矛盾。德國產業同盟組織的出現,爲美術融合於產業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青年時代成爲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作爲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誕生地,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教育理念將產業社會的發展與藝術關於美的功能進行了現代含義的協調,將藝術的審美與技術發展融合於一體。格羅皮烏斯致力於在設計中向無生命的產業產品注入生命力,探究歷史上美術家將造型觀念融入各個領域的現象進行研究,推崇在歐洲古代的衆多畫家涉獵很多設計領域。格洛佩斯是德國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師,包豪斯的校舍由他親自設計,並遵照建築的功能規律與實用性,突出現代產業技術材料與建築結構功能的特性,發揮建築自身構成所表現的美學特徵。這些校舍成爲包豪斯建築設計的開端,開創現代主義建築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師隊伍中包括了衆多的現代藝術的大師,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擔現代構圖理論知識的課程,《點、線到面》的出版將美術中的組成因素,分化成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俄國的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帶入包豪斯的教學之中,他強調將線條的變化引入畫面的節奏的關係,在空間中創造出線條的三維變化,將藝術思維方式建立於想象、分析具象與抽象元素之間的內部聯繫。他將繪畫的抽象元素作爲展開思想與精神的方式,在教學中,通過作品的實例來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啓發。另一位在包豪斯執教的現代派藝術的代表人物瑞典藝術家克利,他被讚譽爲最富詩意的造型大師,在克利的藝術中,他將圖像分解成幾何的形式與色域之間的體塊。他的藝術圖像風格多變,在物象的選擇上運用色彩來穿梭於具象符號與線面節奏之間的變換。由於他的繪畫主題充滿了幻想與奇妙,使他的藝術被視爲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範疇。他將個人情感與繪畫中創造性的要素聯繫起來,將客觀存在的事物轉換成思想的意識形態。在設計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熟悉現代產業生產技術方式的同時,並尋找現代設計中的規律性發展。將美學理念融入產業機器的生產複製方式中,形成一種簡便明快的產業生產形式,將產業設計中的現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與其教育過程,形成了現代設計理念誕生的過程。同時,包豪斯在其美學中也出現對構成主義的過度關注,爲突出產業產品設計上的材料學與設計形式的簡約而忽略人在使用過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現代主義藝術思潮中,包豪斯學校把現代產業生產與傳統手工製造相結合,在學習過程中將教學與生產製作工藝相結合,並形成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將藝術的形式帶給社會中的大衆,藝術的形式不在受控於階層的分化中,同時,它將現代技術革新融入生產設計之中,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現代材料的功能化應用從而提高生產效率,藝術開始走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劉劍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蔣躍。繪畫形式語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

[3]布倫丹普倫維勒著。20世紀現實主義繪畫[M]。應沂,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

以上就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關於藝術教育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關於教育論文 篇九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美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項目分爲三類:碩士項目、臨牀型博士學位項目和聯合項目。聯合項目以碩士層次爲主,但學生可選修博士課程。所有培訓項目均爲職後教育,即申請項目的學生必須爲弗吉尼亞認證的註冊護士,並具備一定的臨牀工作經驗。教育課程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爲主,輔以麻醉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臨牀實踐貫穿了整個培訓週期。

1.1.2中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的描述

中國徐州醫學院現有的麻醉護理相關教育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歷經中專、大專和本科三個層次,爲職前教育,即學生尚未獲得中國法律認證的註冊護士資格,也沒有臨牀工作經驗。教學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爲歷時2.5年的普通護理學教育,第二階段爲歷時1.5年的麻醉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最後一年爲臨牀實習階段。

1.2方法

採用教育家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較四步法對中美課程進行描述、解釋、並置和比較。描述:包括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解釋:歸納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在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並置:對兩國麻醉護理教育內容進行分析,形成比較概念,提取比較要素並以表格形式呈現;比較:對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內容進行全面比較,得出結論。

2結果

2.1中美兩國麻醉護理教育的比較

以麻醉護理的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要求和培訓課程內容4個維度作爲框架,對中美兩國現有麻醉護理教育形式進行比較。

2.2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比較

美國的麻醉護理培訓在1933年前由當地醫療機構承擔,爲非學位教育。隨後,經國家出臺相關學位文件,麻醉護理開始向學位教育變革,培訓機構也由當地醫療機構向大學轉移,直到1998年美國麻醉護理教育最終確定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在美國發展麻醉護理教育的過程中,其教育類型一直都爲職後教育,教育層次自1998年開始提升爲碩士及以上層次。中國的相關教育主要以“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的形式出現在極少數醫學院校,在1993年徐州醫學院率先與南京六合衛校聯合開辦三年制中專層次的麻醉與急救護理專業;此後又與福建閩北衛校合作開辦大專層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醫學院開設本科教育層次的“護理學———麻醉護士專科方向”,除了學院派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外,各地醫院也開始自發組織小規模的麻醉科護士的崗位培訓,但形式各異,缺乏統一的系統,在此不做詳細比較。由此可見,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發展史並不長,具有一定規模的麻醉護理教育均屬於職前教育,教育層次經歷了中專-大專-本科的提升過程。

2.3學生准入要求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每年僅招收24~36位學生,解讀項目的培養目標發現,其以培養能在臨牀爲患者提供專業麻醉護理服務、制訂完善的麻醉護理計劃的實踐型護理專家爲目標,因此,對學生的准入要求比較嚴格,從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多方面對申請參加培訓項目的學生做了相關規定。可見,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屬於精英教育,要求學生具備高水平的綜合能力。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學院派的職前教育爲主,是在通科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加入麻醉護理特色,對於學生的准入沒有設定特殊要求。申請參加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只需要具備相應教育學歷,並通過國家組織的適用於所有專業學生的統一招生考試即可。

2.4培訓課程內容比較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碩士學位麻醉護理教育項目的課程可分爲三類:麻醉護理的高級醫學課程、麻醉護理的專業課程和麻醉護理的研究課程。其中,麻醉護理專業課程佔據了重要地位。從麻醉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採用的是模塊式教學模式,即根據學生的能力及水平,將一門課程分爲多個層次分段教學,如麻醉護理的原則和實踐分爲了五個層次,即Ⅰ~Ⅵ。這是一種以能力爲本位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培養個體,使其具備優秀的職業素質。其次,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麻醉護理教育爲碩士以上層次的學位教育,因此,對於學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課程中專門開設了研究方法的課程,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此外,由於麻醉護理教育的專業實踐性強,臨牀實習也爲麻醉護理專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劃分了6個階段進行(即臨牀實習Ⅰ~Ⅵ),時間佔據整個培訓週期的50%,約12~18個月。中國的麻醉護理教育以通科護理教育課程爲主要部分,即基礎醫學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全部課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類課程沒有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另行開設。徐州醫學院的“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分爲三個階段,第三階段爲歷時1年的臨牀實習,其中半年爲內外科實習,半年爲麻醉科實習,臨牀實習時間在整個教學週期中僅佔據10%。

3討論

3.1形成系統的課程是培養麻醉護理人才的前提

美國麻醉護理學會已有全國統一的指南對麻醉護理教育應該涉及的課程領域、培訓週期、理論/實踐課時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確規定,保證了麻醉護理教育的統一化和系統化。我國職後麻醉護理培訓僅在各地醫院內部小規模開展,缺乏統一標準,在培訓週期、課程領域等方面存在百家爭鳴的現象。因此,我國的護理界學者應儘快開展麻醉護理職後教育的相關研究,運用科學方法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課程,推動我國麻醉護理職後教育規範化,以促進我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同時爲我國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提供依據。

3.2職後教育是中國麻醉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首先,麻醉護理工作本身的複雜性和技術性,以及麻醉患者圍麻期意識狀態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狀態),都對麻醉護士的素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沒有任何臨牀工作經驗的學生參加麻醉護理教育並不合適,可能導致他們進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無法快速勝任高強度和高難度的麻醉護理工作,這將對圍麻期患者護理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其次,中國目前的麻醉護理教育形式,即“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是在普通護理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部分麻醉護理相關課程,使得學生早期、初步地接觸麻醉護理的概念。在課程設置中,應該處於核心地位的麻醉護理專業課程僅佔據課程比重的小部分,培養的學生在實際進入臨牀麻醉科後,還需要進一步接受崗位的繼續教育,才能完全勝任麻醉護理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導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後,麻醉護理教育走職後教育路線是國際發展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中國應緊跟國際麻醉護理髮展潮流,向職後教育轉型。職後教育的發展將從兩方面進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爲指導培養麻醉護理人才

“以能力爲本位”是近些年國內外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方式,這種以職業能力爲培訓立足點的教育能夠針對性的培養具有專業工作能力的護理人員。麻醉護理作爲一門臨牀專科性強、能力要求高的專業,採用以能力爲本位的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臨牀對於麻醉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蔣莉莉、胡嘉樂等對麻醉護士的工作範疇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統研究,這對開設以能力爲本位的麻醉護理課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未來接受此類職後專業教育的學生將被授予相關證書,並能從事臨牀麻醉護理工作。

3.2.2麻醉護理教育走專業學位道路是未來展望

美國的麻醉護理教育經由非學位職後教育向學位教育發展,截至1998年全部轉型爲學位教育,並以碩士學位爲最低教育標準。它的發展軌跡可爲我國所借鑑,我們應以能力爲本位的職後教育爲起點培養麻醉護理人才,首先發展非學位教育,隨着麻醉護理教育發展逐漸成熟,可在能力爲本位的教育課程基礎上增加科研類課程,使之逐漸達到研究生教育水平,發展麻醉護理的學位教育。這一方面可爲臨牀優秀護理人才提供深造機會,開拓護理人才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背景下穩中求速,既保證了臨牀麻醉護理質量,又加快了麻醉護理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可推動護理學科下屬二級學科的發展,爲護理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發展借鑑和依據。

4小結

中美兩所學校麻醉護理教育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學生准入標準和培訓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差異。美國麻醉護理爲職後教育,碩士學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標準,參加培訓項目的准入學生均具備一定的教育背景,並且是在臨牀相關科室工作過一定年限的註冊護士,教育內容以麻醉護理專業課程爲主。我國以“護理學———麻醉專科護士方向”的形式開展職前教育,教育層次歷經中專-大專-本科的過程,學校對於接受麻醉護理教育的學生沒有特殊的准入標準;教育內容以普通護理教育課程爲主。經過中美比較,我們對中國麻醉護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形成系統的麻醉護理教育課程;

(2)職後教育是未來發展趨勢:

(3)以能力爲本位的職後教育爲起點,以護理學位教育爲未來目標。通過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臨牀麻醉護理安全,推動麻醉護理學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