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毛概課程論文通用 大學毛概課程論文1000字精品多篇

大學毛概課程論文通用 大學毛概課程論文1000字精品多篇

毛概相關論文範文字 篇一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研究》

[摘要]自由是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一種更加綜合性的自由觀,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比自由主義更可取;它能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爲一定的目的服務。各種自由向來就是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分化的全過程,它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觀。

[關鍵詞]自由;理性;實踐;權力;法律

自由是近代最重要的政治概念之一,是一個能引起衆多解釋的詞語,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強烈愛憎的觀念。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共產主義“代替那現存着各種階級獨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爲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更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爲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一、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由觀

賽亞?伯林在《自由四論》中做出了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區分,認爲“自由”向來有兩種不同的界定。第一種界定關心的是“在什麼樣的限度內,一個主體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第二種意義的自由則主要考慮“什麼人有權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或成爲這種人,而不應該做另一件事或成爲另一種人?”前者導出“自由乃外在干預之解除”,伯林稱之爲消極自由。後者導出“自由乃自己成爲自己的主人”,伯林稱之爲積極自由。

自由是什麼?馬克思並未給自由正面下定義,只是在分析和批判資產階級憲法關於自由的規定時說:“自由就是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而且馬克思認爲“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麼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活;不僅包括我做自由的事,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做這些事”。因此就其總體精神氣質而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積極自由的自由觀。馬克思把消極自由看成是“孤立的、封閉在自身的單子裏的那種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人與人分離的基礎上”的自由;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自由是走出自我封閉的、建立在人與人結合的基礎上的自由,是積極的自由。

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理性主義的自由觀

馬克思早在《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宣言》一文中便指出“人的自由合乎理性的本質”,是“理性的存在物”。而且他還認爲“精神的謙遜總的說來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質特徵去對待各種事物的那種普遍的思想自由”。馬克思認爲“自由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通過對真實的歷史可能性的分析,馬克思預見到人類最終的需要和貪婪,並設想從必然王國過渡到自由王國[1]。馬克思認爲,大自然的規律一旦被發現就不費分文:“科學,一般而言,沒有什麼成本,事實上也沒有什麼能妨礙它被利用”[2]。但是,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仍然是相對的、具體的、歷史的。因此,恩格斯正確地指出:自由“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三、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核心是實踐自由觀

實踐自由觀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核心內容[3]。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爲一定的目的服務”。馬克思說:“人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有意識的活動”,“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動看作一種不自由的活動,那麼他是把這種活動看作替他人服務的、受他人支配的、處於他人的強迫和壓制之下的活動”。

馬克思認爲,人的勞動異化是自由和自我實現最大障礙[4];自由包含在異化之中,自由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分化的全過程[5]。馬克思說:“無產者。.。.。.意識到了用和平方式進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暴力消滅現有的反常關係,根本推翻門閥貴族和工業貴族,才能改善無產者的物質狀況”[6]。他強調,“階級同階級的鬥爭就是政治鬥爭。.。.。.工人階級解放的條件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只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

四、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有限權力的自由觀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一個重要內涵是,自由不僅意味着個人享有某種抽象的權利,而且意味着個人有能力、有資源享受這種權利[7]。馬克思說:“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因此就連自由的反對者在反對自由的現實的同時也實現着自由……沒有一個人反對自由,如果有的話,最多也只是反對別人的自由。可見,各種自由向來就是存在的,不過有時表現爲特殊的特權,有時表現爲普遍的權利而已”。但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於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如果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成其爲不同的個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待他們”,“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五、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觀

馬克思認爲“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人類的法是自由的體現”。他進一步論述道“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一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馬克思說:“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因此,政治解放一方面可以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法律就是自由的尺度,是自由的界限,是自由的界標。他指出,“法律上所承認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如果總的說來自由是合法的,不言而喻,每一特定形式的自由表現得越鮮明、越充分,自由的這一特定形式也就越合法”。馬克思認爲起預防作用的法律是不存在的[8]。“因爲法律只是在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變成有意識的國家法律時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裏法律成爲實際的法律,即成爲自由的存在,哪裏法律就成爲人的實際的自由存在”。

自由應當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要求,共同的價值理念,共同的奮鬥目標。正因爲如此,一切先進的思想家無不推崇自由、宣揚自由、爭取自由,以共產主義理想爲奮鬥目標的革命者,同樣把自由列入自己的理論體系,作爲重要的指導思想[9]。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人說來,只有是自由的實現的東西,纔是好的”。因此,一個好的體制應該最大限度地允許人的自由;沒有求知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個性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而個人的創造力實際上纔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4、10、19、23、27、37、41、42、46卷。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20、23卷。

註釋:

[1]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74.

[2] Marx, Capital, vol. 1, p. 422.

[3] 張威,石海兵。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4] [挪]G?希爾貝克,N?伊耶。。童世駿,鬱振華,劉進譯。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19

[5] 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40.

[6] 馬克思。國內危機[N]。德意志《萊茵報》,1842年12月9和12日,第343和344號。

[7] 李強。自由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8] 宋雲峯。試論實現法治目標的三大基本條件[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04期。

[9] 杜光。馬克思是怎樣論述自由的[J]。炎黃春秋,2004年第9期。

[作者簡介]趙航,(1989―),男,陝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程大學紡織學院輕化工程專業09級本科生。姚建龍,(1986―),男,甘肅省慶陽市人,西安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學生毛概論文 篇二

《試論科學發展觀》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思維觀念。人的理性思維並非一次完成的,往往要經過一個從必然到自由的過程。只有不斷總結歷史經驗,並在實踐中認識昇華,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探討人與自然、市場經濟、和諧社會、農民問題和政治改革五個方面的問題,有助於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內含和外延的理解。

關鍵詞:人與自然;市場經濟;和諧社會

樹立科學發展觀是一個總的題目,其內含和外延至少應包括五個方面:

一、科學地認識人與自然

人既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又獨立於自然界,由此就有一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威廉・配第說過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裏所說的土地,應該理解爲廣泛意義上的自然界。

自然界對人類並不吝嗇,廣施普渡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是,人類如果失去了科學發展觀,就會變成貪婪的掠奪式攝取。無限度的開荒造田,煤礦的野蠻開採,森林的亂砍濫伐、廢氣、污水的隨意排放,野生動物的滅絕性捕獵,已經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災難。每一次資源掠奪,自然界都殘酷地報復了我們。恩格斯曾指出:“到目前爲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於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然後又感到吃驚的是:爲達到上述結果而採取的行動所產生的比較遠的影響,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大多情況下甚至是完全相反”。可惜,我們常常忘記了他的忠告。姜戎先生曾作爲北京知青,自願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插隊,長達11年,最後奉獻給讀者一本《狼圖騰》,道出了驚人之筆。至於我們到底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這個問題暫可存而不論。但作品告誡我們:大規模的打狼運動和毀除草原造田,必然帶來嚴重後果。狼雖然吃羊,但也捕殺旱獺、野兔和田鼠,而這些生物都破壞草場。這是一個生物鏈。如果不講科學一味蠻幹,就會造成植被破壞,出現大量流沙。姜戎寫的雖然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卻說出了深刻道理。不幸的是他人微言輕,並未引起重視,結果使愈演愈烈的沙塵暴直逼京津、遼瀋、河北、山東等地。北京居民一覺醒來看到京都的景象,感嘆地稱謂:“滿地盡是黃金甲”。遺憾的是老天賜給我們的不是黃金,而是黃土。

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已經飽受環境污染的苦痛。西方學者把這種現象叫做“環境危機”,提出了“經濟增長的代價”的概念。我們對這個問題也許初有認識,但遠沒有達到高度重視。經濟增長如果沒有科學觀念,就會後患無窮。

二、科學地完善市場經濟

實現市場經濟是我們時代的偉大主題。現在仔細觀察透視,我們的市場經濟的實現還有諸多的障礙性因素。我們雖已加入WTO,但在很多方面還未和國際接軌,計劃經濟的觀念依然頑固。市場經濟不是不要計劃,但既然是市場經濟,計劃就必須適度,更確切地說,不應占主導地位。計劃要站在高處,更廣闊的空間應該留給市場。計劃總是出自政府的計劃,所以,計劃還有一個別名,稱作政府調節。不言而喻,計劃一定是政府的權力和行爲。

如果說私有制實現的市場經濟: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那麼。公有制實現的市場經濟,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就是一個社會史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改革和開放的過程。

按說,經過理性思維實現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應該更迅速有效,實際上並不那麼簡單。改革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的傳統和偏見,往往比中國古老的社會傳統更爲頑固。仔細觀察,我國目前市場經濟在很多領域仍處在計劃經濟觀念的統治之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國多年來盛行的審批制度,或簡稱審批經濟。審批來自權力,所以,審批經濟也就是權力經濟。

國家計委雖然幾經易名,現在稱作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但這並非問題的本質。計劃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問題在於計劃度有多大,範圍有多廣。一般說來,國家計劃只能顧及大的方面,是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諸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公共目標,國家重大項目。可是,我們目前的情況並非如此,比如項目的審批,可行性研究的下達,企業的破產、轉讓和上市,都要經過審批。政府行爲似乎超出了應管的界限。地方建設的項目,除涉及到自然資源壟斷和國防工程之外,原則上應由地方自定。諸如市政建設、公共交通,用不着都到國家去排隊審批。須知,審批越少,越能促進市場深化。審批經濟還有一個上行下效的效應,也可以說是模仿效應。國家既然要審批,地方政府當然也要審批,結果是層層審批。一項工程要蓋30多個圖章的事情並非偶然現象,而是掣肘可見。審批是權力的產物,審批遇到障礙往往就要用錢鋪墊,產生權錢交易,打通關節,疏通關係,這自然就構成腐敗的一個根源。

我們經常說在市場經濟中要簡化政府行爲,要從指揮轉向服務,要從主角變成配角,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很多地方,政府行爲還在強化。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有走出權力經濟的桎梏,權力轉移的主要問題來自政府不願意放棄本來不應屬於政府的權力。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到如今,在民營經濟和企業改造方面已顯見成效,但以計劃經濟爲特徵的審批經濟,至今並無實質性轉變。這是市場深化的最大阻力。

三、科學地實現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與此同時,我們提出了以按勞分配爲主體的“要素分配論”,並提倡“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經過若干年的實踐,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多年的大鍋飯體制的束縛,平均主義的壓抑一經釋放,就變成了一股改變分配格局的巨大物質力量,收入差別開始形成。收入差距拉開之後,最令人矚目和令人擔憂的是出現了貧富懸殊的兩個羣體。

1 暴富羣體

所謂暴富羣體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經過資本投入或引進外資通過合法渠道和苦心經營,抓住改革開放大好時機而致富的人;一種是通過權錢交易,“炒批文”、“炒貸款”、“炒產權”、“炒地號”,獲取鉅額財富,利用體制漏洞貪污受賄、走私販私、侵害公產、買官賣官。前一種情況,原則上屬於政策允許的要素分配之列,只能通過經濟槓桿和政府宏觀調控的辦法去解決。至於後一種情況,則屬反腐敗的範圍,只能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去治理和懲治。

2 貧困階層

與暴富羣體相對應,出現了一個貧困階層。這個階層主要指企業改革中的冗員、隱性失業人員、下崗職工、退休人員、部分吃財政飯的工薪族,以及在城鎮中流動的非城鎮人口、無業遊民,社會應管一時尚無人管的盲目流動人口。據初步統計,1994年全國城鎮已有2000萬人生活困難。城鄉總和約有近9000萬居民處於待救濟的貧困狀態。截止目前,大約有1.2億,約佔全國人口的10%。

鄧小平曾經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

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並不是讓一部分富裕讓另一部分永遠貧困,而是通過先富的人拉動經濟增長,積累國民財富,使全社會富裕,增加貧困階層的收入,在收入差別相對存在的情況下,防止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這就是鄧小平所倡導的――以“共同富裕”爲“根本目標”。“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市場經濟的自發行爲,一定會產生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這是從封建社會末期就已經呈現出的規律性現象。市場經濟雖然偉大但並非萬能,調節貧富差距,實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必然要依賴政府調控。林毅夫教授曾經提出:“中國的貧富差距不是因爲富者太富,而是因爲窮者太窮”。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確立一個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最低生活保障線在國外稱爲“貧困錢”,意指居民收入達到這種貧困程度,社會有義務爲其基本生活提供社會援助。生活保障線如何定位,現在尚無統一說法。定得太低,不利於社會安定,定得太高,又不切實際。從理論上說,應定在最低工資標準和基本生活保障費用之間。在現有物價水平和實際消費水平的情況下,應定在每月300~400元之間爲宜。

四、科學地面對農民問題

早在1927年3月,毛澤東同志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過中國“農民問題的嚴重性”。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說,農民問題還是中國的嚴重問題。

從國民產值的比重上說,我們已不再是一個農業國,但就人口和就業結構上說,我們依然是一個農業國。中國的人口現在大約有13億,農民就佔有9~10億,佔總人口的70%以上。在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只佔不足10%。由於農村人口甚多,中國農戶平均佔有耕地只有0.42公頃,美國爲195.2公頃,西歐爲18~65公頃,日本爲1.4公頃,韓國爲1.2公頃。這裏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和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很大,是不發達的發展;第二,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和富裕程度,和城市尚有很大差距,依然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瓶頸。

中國要實現小康社會,其基本標誌是人均收入爲800~1000美元。這個目標可以說在城市早就實現了。現在重要的問題是農村,如果佔70%以上的農民收入上不去,這個目標就難以實現。

據調查,1995年的計算結果爲農村居民人均收入530元,共有6500萬人處於這條線之下。到1997年底,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爲5000萬人。這部分人尚不能解決或不能穩定地解決溫飽問題。農村的低收入標準,是一個以農業勞動力爲參照系的概念,標準高於貧困線。1995年,農業勞動力人均收入約爲3100元,有的學者認爲1240元爲低收入線,並據此估計大約有1億農村勞動者,處在這個標準之下。目前的情況也許有所改變,但基本仍在低收入陷阱中徘徊。

“一五”、“二五”時期,我們曾響亮地提出過農業機械化的口號,改革開放年代,我們又把“農業現代化”列爲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之後又相繼提出“科技興農”、“綠色農業”的目標,可惜,至今收效甚微。農業機械化最成功的例證應屬我們曾經興辦的一批國營農場,崔嵬主演的《老兵新傳》至今還留在歷史的記憶中,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幕。國營農場固然有經營體制的問題,但大農業集約化管理的含義並沒有什麼錯誤。伴隨着國營農場的解體和聯產承包:大農業的問題也隨之消失,這是農業經營體制轉換中不應該出現的副產品。包產到戶、聯產承包每戶平均只佔0.42公頃的土地,在江南只有0.2公頃,拖拉機一開就到了地頭,這如何實現農業集約化,如何實現機械化,從而又如何實現現代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

改革開放之後,城市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溫州模式”,鄉鎮企業發展曾經出現了一個“蘇南模式”,但對農村經濟發展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包產到戶”爲特徵的“安徽模式”。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創造性思維在中國向市場過渡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我們必須學會辯證思維,任何一個好的模式都不可能一勞永逸。“溫州模式”確實使溫州發跡了,但現在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只好到各地去買企業。“蘇南模式”使鄉鎮富了一陣,但如果總是停留在幾口大鍋、幾把鐵鍬的水平上,又何以謀求更高的目標?“安徽模式”曾經敲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晨鐘,但現在安徽仍屬不發達地區,依然很窮。包產到戶、聯產承包充其量只是一種過渡形式,如何適時改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任務。

農業經營模式究竟路在何方?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回答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必須走大農業的道路,只有大農業,才能實現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小農經濟,只能造就小農意識。只有大農業,才能造就現代觀念,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五、科學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的體制改革,是從經濟領域率先發起的,經濟決定政治,按照自然和邏輯的推進,必然引伸出政治體制改革。改革只有配套,才能產生奇效。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生前曾告誡我們:“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爲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的改革一直走的是一條單行道,政治體制改革至今未能走向前臺。從歷史發展的線索上看,政治改革是由經濟改革引發出來的,完全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建設,屬於政治學的範疇,但從和經濟體制改革相關的意義上說,則屬於經濟學的範疇。這裏從後一種意義上研究政治改革。與政治相關的經濟體制,目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審批經濟

審批來自權力。所以,審批經濟也就是權力經濟。審批既然表現爲權力,在遇到障礙時往往就要用錢鋪墊,產生權錢交易,打通關節,疏通關係,這自然就構成腐敗的一個根源。反腐敗不能只是打擊腐敗分子,更重要的是杜絕腐敗的根源,既治標又治本。批地號、批指標、批項目,完全可以通過競標會和採購中心去解決,這既有公平,又有效率。須知,審批越少。越能促進市場深化。廢止審批經濟的最大障礙來自政府不願意放棄本來不應屬於政府的權力,權力轉移又有賴於政治體制改革。

2 命令經濟

命令經濟是格留達在《比較經濟制度》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後來又被艾登堡在《經濟體制》一書中做了發揮。指令經濟的突出表現是下達經濟指標。在計劃經濟年代這種經濟指標帶有強制性,“愛你沒商量”,無論是城市企業,還是農村農戶都必須按指標完成任務。現在我們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但計劃觀念依然頑固。即使是指導性計劃,對於那些政府任命的董事長、總經理,依然是一種強約束。指令經濟的另一表現是政府立項。政府立項不是完全不要,但只能是那些政府投資的項目。現在的問題在於政府立項就象冬天刮的西北風一樣,到處都是。甚至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都要排隊等待立項批覆。現在這種立項制度已經造成了引資障礙,外資機構也學會了看政府批覆。市場經濟的規則應是企業自行立項,專家審定,這會減少很多麻煩。

3 獨佔經濟

獨佔就是壟斷,但壟斷還是不完全意義上的獨佔,因爲它還可以有一二個競爭者,獨佔則是徹底的獨家經營。

在計劃經濟年代,很多領域都表現爲國家壟斷。在經濟轉型時期,伴隨着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有所改變。但仔細考察,我國經濟目前還存在着大量的國家壟斷。這些領域包括:郵電通訊;金融體系;新聞出版;事業單位。

嚴格的經濟分析表明,國家壟斷即使賺錢用之於民,仍會降低社會經濟效益。“因這將政府企業以低效率賺的錢用之於民,還不如取消壟斷,發揮競爭使百姓得到好處來得大”。美國航空提供了明顯的例證:原來由國家獨佔的航空,二戰以後出現了“人民快運航空公司”,改變了服務方式,降低了服務費用,票價幾乎降低了一半,滿座率大大上升,結果使國有航空公司也不得不改變運營方式。我國也有類似情況,電訊業就因多了一家“聯通”,服務面貌就已大大改觀。日本的國鐵民營化改造,也爲世人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例證。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政府行爲的轉變,政府要放棄那些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權力,則要求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政治改革來得越迅捷、越有效,社會也就越發展、越進步。

最新大學毛概課程論文 篇三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級xx班的xxx。在授位之際,非常榮幸能代表xx屆畢業生在此發言。

20xx年的6月,到了我們的畢業季,到了就要和母校話別,和同學老師們說再見的時刻,心中的不捨之情油然而生。四年的時間轉眼即逝。從第一次踏上到大學的求學路,到如今學成授位的時刻,四年的時光歷歷在目。各種各樣的第一次,這些時刻,見證了我們從青澀走向成熟;學校的側門與濱河路相連,青舊的磚樓變成了如今的五教,二教門前的操場矗立着大大的視屏,老操場的看臺也改建爲通往後校門的大路,這些改變,展現了校園的發展。然而,就是這些時刻和改變延伸出我們美好的回憶和無盡的懷念。

大學給了我們一方鍛鍊自我和成長自我的平臺,老師們不僅傳授給我們豐富的專業知識,更是給了我們裝上了奮飛的翅膀。他們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教會我們爲人處世。我們由當初進校時的天真無知、懵懂迷茫,到今天的成熟穩重、壯志滿懷。這都是老師們辛勤培育和耐心引導的結果,在此,請允許我提議,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各位領導和老師們對我們的培育之恩表示最真誠的謝意!

今天,我們即將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踏上屬於自己的新徵程。

在社會的浪潮面前,我們有些忐忑。我們該如何傳承母校文化,不斷超越呢?

母校給我們的最大財富,不是權威的理論,不是枯燥的課本,而是一種對理想的執着信仰和由衷熱愛。當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們如數家珍給我們詮釋學術概念時,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中青年學者揮灑自如地展現他們恢弘的風采時,我們看到的是追逐理想的光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裏嚴肅而自由的氛圍,勤奮好學的風氣,悠久的傳承,厚重的積澱,已經在我們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記。三分信仰,三分思辯,三分歷練,教育出了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理論和實踐同樣出色的學生。我們不管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會時刻秉承艱苦創業的品性,這將給予我們負重自強的勇氣。

此時此刻,我們四年的努力得到老師的肯定,得到學校的肯定。我們已經是合格的大學畢業生,我們智慧,健康,向上。我們已經充分的做好準備,迎接明天的到來!

最新大學毛概課程論文 篇四

大學班長是構成學校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在以班級爲單位的管理模式下,大學班長是學校實施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堅力量,在院系與同學之間構成了一條紐帶,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在工作中,不僅僅要將學校的有關要求和信息完整地傳達給同學們,同時也要將同學當中的問題、意見以及有關決策適時適當的向學校反饋。在學生基層管理工作中,大學班長起着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傳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大學班長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辯證的思維本事。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上,要有大局觀,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既要做好同學中的代表,又要兼任好教師的助手。若同學們與院方的意見出現分歧時,要抓住問題的根本,從多方面綜合研究,協調並處理好同學與院方的關係。

在那裏,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大學班長是班級的領頭羊,但並不是牧羊人。大學班長也是學生,並沒有批評指責其他同學的權利。很多人認爲當上了班長就是在班裏“當官”,就要優於他人一等。其實不然,班長,作爲班級的服務者與管理者,應時刻謹記“先班級之憂而憂,後班級之樂而樂”,做到以科學的方針指導班級,以多元化的方式領導班級,以人性化的方法建設班級。在班級的管理與建設中,班長的作用應是頭腦的作用。這就要求班長具有宏觀調配性,而不是像頭牛一樣,把所有的事全部做完。建設一套相對完善和健全的班級管理制度,並使之高效公平的運行起來,至少保證班級管理制度先於班級管理實踐,以制度爲矩,用制度管人,規範高效的工作。大學裏的同學們都是成年人,對一些事情有着自我的看法和主見。作爲班長,就應獨具慧眼,善於發現班級裏的人才,並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主動性,讓這些人能爲自我所用。構建一個民主團結,本事卓越的班委團隊,並進取塑造班委形象,對班級建設做出剛性要求,建立“求同存異,誠信爲本,責權相依,高效協調”的班委運行機制,堅持貫徹“顧大局,講團結,搞民主,立規則”的基本思路,把工作注意力轉移到宏觀規劃上來:對班級事務,只抓總綱;不越俎代庖,不插手具體事務,使全局工作涇渭分明,主次分明,條理分明。

大學班長的主要工作精力不應當放在管理班級的日常事務上,而應當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班級制度,組建一個有本事的班委團隊,將班委職責細分,並將班裏各項事務分配落實到各個班委身上。在班委開展工作中,支持、督促並檢查他們的工作情景,嚴格要求,以便使其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班長作爲班級的頭腦,應從大局出發,從整體全面地協調班級事務,更重要的是,在得到上級支持和同學理解的情景下,將自我的管理模式與理念深深融入到班級建設中,讓班級的發展方向跟着自我的思想走。

構建班級團體精神是大學班長宏觀引導班級發展的具體表現之一。之所以將其單獨提出來,是因爲班級團體精神的構建,是構成班級團體觀念和團體榮譽感的基礎。讓班級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榮辱感和歸屬感,真心實意地把班團體當作自我的家,僅有這樣,班級的存在纔有意義。大學班長在班級中的特殊性,決定其在構建班級團體精神成爲領袖的必然。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應包括班風學風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三個重點。

(一)班風學風建設

班風關係到個人發展的好壞,共同提高的程度。培養班級各個成員對班級的職責感和團體榮譽感是班風建設的關鍵。學風是一個班級發展的基礎,一切的班級活動都是在此基礎上延伸和發展的。所以良好的學風是班級擁有優越的整體素質的前提和保證。班風學風的建設,旨在引導班級各成員追求共同目標,潛移默化的增強團體凝聚力,共同目標的實現也會增加大家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二)思想道德建設

大學生正處於構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更是構成良好人格與道德品質的重要階段。所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大學班長在構建班級團體精神中的重中之重。藉助班委會、主題班會和團組織生活等平臺,加強對班級成員的思想政治和法制意識的宣傳教育,使其逐步認識到自我的社會職責和歷史使命,解決夢想信念上的困惑和迷茫,增強班級成員的內省與慎獨意識,更大限度的調動其進取性、自覺性和主動性,讓每個成員都具有堅定的政治素質和高尚的道德素質,從而是思想道德建設更具實效性。

(三)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建設,是構建班級團體精神的載體,蘊含着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蘇霍姆林斯基以往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在說話。”而當今社會,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文化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並且,胡錦濤也指出:加強網上思想輿論的。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努力營造禮貌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所以,將網絡文化納入班級文化建設來是富有時代精神的一大創舉。古人云“蓬生府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對同學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情感取向有着重要影響。班級文化作爲一種羣體文化,是全體成員共同創造併爲他們所理解的,更多的體現出一種人性化的關懷。所以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應儘量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班級成員在潛移默化中認可並融入到班級文化中去。

研究高校學生班長的職能與作用,並有針對性的培養其素質本事是高校破解學生工作發展的難題,實現學生工作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充分發揮大學生班長在高校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協調和帶頭作用,對推動高校發展,異常是構建和諧學校具有重要作用。

毛概論文範文字 篇五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政治學解讀》

摘 要: 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首先,要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其次,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最後,要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落實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行動中去。

關鍵詞: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 科學發展 羣衆路線 落實

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早在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就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作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提了出來;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將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總結爲55年來我黨執政的主要經驗,並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使黨始終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黨;6年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再一次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總結爲我們黨在執政60年實踐中,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號召全黨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公”即“公衆”,“民”即“人民”,故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對於我們黨來說就是要貫徹落實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共產黨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始終領導全國人民爲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進行百折不撓的奮鬥。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爲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而不懈奮鬥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執政62年、領導改革開放32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來,我們党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結底都是爲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高興不高興,是檢驗黨的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在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面前,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鮮豔旗幟。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黨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和廣大共產黨員都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危難來臨,從未壓彎共產黨人的民族脊樑;風險考驗,不能摧毀共產黨人的鋼鐵意志。在關鍵時刻、危難關頭,廣大黨員幹部要豁得出去、衝得上去。哪裏有危險,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員的身影,一句“共產黨員,跟我上!”一次次向人們昭示着:共產黨是人民羣衆的公僕,不追求特殊利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這個有着90年曆史、7600多萬黨員,在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62年,目前正領導着空前偉大而深刻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政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此相反,從上世紀後期開始,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失去了執政地位,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於黨的內部出了問題,背民情、違民意、失民心,最終成了凌駕於羣衆之上的特權階層。前蘇聯及東歐國家共產黨的垮臺就是明證。

二、“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

這裏的“新形勢”指的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佔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總的來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在我們這個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肩負任務的艱鉅性、複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黨要適應這樣的新形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黨“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真正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既是歷史性的課題,又是歷史性的考驗,更是當今時代對執政黨提出的挑戰。

這一挑戰首先表現爲我黨如何提高執政能力,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好地爲人民服務,守爲民之責、謀富民之策、辦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時,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嚴重損害了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嚴重影響了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的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以防止濫用職權對黨的侵蝕,防止社會意識多樣化對黨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帶來的衝擊,真正使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地位觀和義利觀,構築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思想防線,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其次表現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黨如何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羣衆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構成的,市場經濟越發展,利益協調的難度就越大。對於執政黨來說,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羣衆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羣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這就要求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處理好現階段影響黨羣關係的主要問題。

最後表現爲如何解決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問題,發揚人民民主,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途徑。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體。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憲法賦予人民參與選舉、決策、社會管理、監督的權利。政治參與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密切黨與羣衆的關係,及時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便於黨和政府及時整合、協調各方利益,集思廣益、博採衆長,有利於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保證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總而言之,“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呼喚,是我們黨加強和改善自身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在新的形勢下,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

在上述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呢?

首先,堅持把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高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水平。“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羣關係最終要以羣衆的利益爲紐帶,羣衆的利益既包括經濟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領導集體強調樹立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提高生產力水平,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使羣衆得到切切實實的並不斷增長的物質利益,真正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羣衆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從而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髮展並取得最終成功的根本保證。

其次,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貫徹羣衆路線,要求全黨堅定不移依靠羣衆,適應羣衆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工作,虛心向羣衆學習,熱心爲羣衆服務,誠心受羣衆監督。始終與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時刻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決策、定政策充分考慮羣衆利益和承受能力,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只要我們黨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切實爲人民羣衆辦好事、辦實事,誠心誠意地爲人民羣衆謀利益,人民羣衆就會發自內心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堅如磐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落實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行動中去。千難萬難,落實可謂天下第一難。中國共產黨90年的奮鬥歷程表明,黨要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今天的中國,“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日益成爲黨的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的自覺行動,在解決關乎羣衆利益問題的過程中,無論大事小事,我們都能聽到、看到共產黨人情繫人民的聲音和身影――我們不會忘記,“非典”肆虐,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輕車簡從,下基層、進醫院,和人民“零距離”接觸;淮河洪災,溫風塵僕僕走上大堤,向災民噓寒問暖,同吃一鍋飯。人民不會忘記,歲末年關,爲民婦追討工錢;新世紀以來,連續8個關注“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專爲農民增收而發。我們不會忘記,春節臨近,中國領導人身先士卒抗雪災,國家主席寒冬下礦井,國務院冒險“闖”災區;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機、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災難、一次次危機,我們黨經受了一次次新的嚴峻考驗。以胡錦濤同志爲的黨中央堅定沉着、統攬全局,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衆一心、共克時艱。黨中央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讓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現,更讓黨心、民心空前凝聚。實踐一次次告訴中國,也告訴世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患難與共、心手相連,中國共產黨不愧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不愧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樁樁親民、爲民、富民、愛民的感人往事,無不彰顯出我們黨“以民爲本”的執政理念,無不印證着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莊嚴承諾。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砥礪精神品格。90年的風雨砥礪,我們的黨更加堅強偉大,黨的機體更加生機勃發;90年的風險考驗,我們黨更加成熟自信,黨的事業更加燦爛輝煌。90年艱辛探索,90載風雨輝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蹟之一”,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經濟革命的主角”,中國共產黨這90年曆史,是爲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爲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90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90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告別屈辱落後的歷史,迎着民族復興的曙光頑強奮進的90年;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意氣風發地走向現代化的90年;是我們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不斷經受各種風浪考驗、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90年。

馬克思說:“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對象性關係。”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公衆就會支持我們黨;我們黨“執政爲民”,人民就會擁護我們黨執政。黨――人民,人民――黨,這種魚水相依、血肉相隨、聲氣相通的關係,將產生一種偉力,把中華民族推向到偉大復興的輝煌峯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