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國小音樂教學論文(精選3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0篇《關於國小音樂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關於國小音樂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關於國小音樂教學論文(精選30篇)

篇一: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學生的身心發育還不完全,有些觀念需要教師的灌輸和引導。不同的音樂表達不同的情感,學生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遞自己的情感,用音樂改變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始終處於興奮、快樂的環境中,對於學生的成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幸福的童年給學生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誠懇的交友態度。對於學生日後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因此,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用音樂感受生活的美好

優美的音樂能夠給學生帶來幸福的感覺,能夠愉悅學生的心情,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不再變得枯燥。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生活處處有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播放讚美生活的歌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通過音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很多音樂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教師可以在播放音樂的時候,先讓學生了解音樂的來源和意義。例如國歌,通過國歌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瞭解祖國的歷史,對祖國和民族英雄產生敬愛之情。學生在這樣的薰陶下,會樹立自己的目標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

作爲一名國小音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滲透持之以恆的思想,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努力去收穫音樂的進步,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質。與此同時,應該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音樂可以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不斷配合和共同探究激發自己的音樂靈感,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得到很好的滲透和培養,可謂事半功倍。

音樂無處不在,好的音樂可以說是心靈的雞湯,滋養着我們的身心,爲我們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通過對音樂的理解,給學生聽適合的音樂,以達到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育人爲本。

篇二: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摘要:中國小音樂課本所選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優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現存音樂課本中的優秀的歌曲。當代優秀兒童歌曲的創作量不大,適合學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現有音樂課本的理論等內容過於專業化,使學生不易接受。我們的教育應從單純的唱走向多元化,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帶給我們新的啓發。21世紀的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爲現代音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務實求真爲基礎,我們的音樂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前言:21世紀已經不再允許我們使用過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了,爲了適應世界的變化,爲了適應當代學生的發展變化,我們的音樂教學是否也應該發生某些變化呢?當代中國小音樂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們針對弊病作如何改進?音樂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樂。課堂是傳授音樂的最佳的地方,我們戰鬥在第一線上的老師們讓孩子們乘着歌聲的翅膀飛翔、飛翔……

關鍵詞:當代中國小音樂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讓處在音樂乾涸期的流行樂壇爲之一震,成爲此次春晚的一個亮點。《老鼠愛大米》以其詼諧、風趣的歌詞和簡單明朗的旋律走進了萬戶千家。而我們的音樂課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現在的學生所喜歡的呢?這也並不是說我們的課本過時了,也不是說讓我們的課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流行歌曲因其大衆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樂專業的聽衆所接受。因此,選取近年優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國小音樂課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對於現存音樂課本中的優秀的歌曲應予以保留,雖然這些歌曲離我們的生活漸漸變得遙遠。但是,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是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之一,我們有必要並且很有必要將傳成下去,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下面再來談談關於音樂創作的問題。衆所周知,兒童歌曲的創作後的利潤是非常的低,而創作一首流行音樂,再經過包裝,它的利潤將成倍增長。因此,當今樂壇總趨勢是創作兒童歌曲的作家越來越少,而創作流行音樂的作家卻是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爲了孩子們”的專家作何感想,連讓孩子們唱的音樂都沒有,還談什麼素質教育?現在的中國小音樂教材中所選歌曲竟然還是那些70-90年代的兒童歌曲,而近年的雖爲數不多卻也不乏優秀的兒童歌曲卻沒有或幾乎沒有選入現在的教材,更別提音樂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 示。一方面是優秀歌曲的數量無法保證,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們的教材更新時間根本無法保證,造成了我國中國小音樂教育外部設施的缺乏,使我國的廣大地區的音樂教育形同虛設。這是我國的各級官員們特別是打着“孩子至高”應旗號的人們應該認真檢討反思的。我們中國小的音樂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當今我國的中國小音樂教材總體數量較多,而幾乎每本教材都會談到音樂基本理論、視唱、練耳等音樂專業課程,不是中國小音樂課就不該介紹這些內容,是在是因爲其難度以靠近音樂專業本科教學難度。這一點似乎是受大浪潮(應試教育)的影響。

學生們被填塞滿了諸如音符、休止符、音階、音程、和絃、調、調式、曲式以及數十種音樂記號,並視唱帶有一個、二個、甚至三個升降號的曲調,聽辨音程、和絃、調式,聽寫旋律,分析曲式等等。這種狀況,使得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由於無法逾越“雙基”高牆而面對音樂產生自卑與冷漠心態的失敗者。我們進行中國小的音樂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回答卻也很好回答的問題。爲了孩子,爲了提高孩子們的藝術素養。但是,通過這種填鴨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們愛音樂卻不愛音樂課,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卻又最傷悲的事了。那種先練打節奏,接着唱音符,然後讀歌詞,最後填歌詞的老套教學法以不能再適應如今的音樂教學,老師一本正經的嚴肅認真的教學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機械、呆板的訓練方式使如今的漸漸適應快餐文化的孩子們感到厭倦。因此,音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我國的音樂教育是從學堂樂歌發展起來的,而當時的學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傳心授,這是由當時的教學環境所決定的,而如今,處於21世紀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樂教師還用這種老式的教學法那纔是貽笑大方。首先,我們的瞭解音樂是一種怎樣的藝術?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把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使人聽之產生美感的藝術。既然它是聽覺藝術,聽也就是欣賞纔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們的課程教學方向應該逐漸轉向以欣賞爲主的教學模式,我們開設音樂課的目的也就是培養廣大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風同志在其《音樂教育改革芻議》中提到的那樣“當務之急首先要改變幼兒園、國小、中學、師範學校的音樂教育的結構。改革‘以歌唱爲中心,識譜爲輔’,而代以欣賞、器樂、歌唱三者並重的音樂教育結構。尊重音樂教育藝術是以感受爲特徵的規律,讓學生在課內課外多聽民族的樂曲,……從小培養他們對民族音樂的感情和愛好。特別要注意‘聽比唱更重要的規律’。”

認識到了現在所存在的問題後,我們的老師們應如何改良我們的音樂教學法呢?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1895-1982)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這種用音樂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種人們必需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爲聽衆,而是作爲演奏者參與其間;它是先於智力的,它不用什麼大型的形式,不用結構;它帶來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迴旋曲形式。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爲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於兒童的。

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幾點:

1、綜合性;

2、即興性;

3、親自參與、訴諸感性、迴歸人本;

4、從本土文化出發;

5、適於開端;

6、爲所有人。

其中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

在現代化的今天,錄音、錄像、廣播、電視、電影、幻燈、電腦多媒體等硬件,以及音像製品,載有各種教學資料的音像帶、視聽盤和各種電腦多媒體光盤、課件等軟件,已成爲教學媒體的主流,成爲極具特色的現代音樂教學設施與手段。在現代音樂教學活動中,這些手段與設施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育與社會的融會貫通,都發揮了很大作用。其特點爲:普及性強,信息量大,形象直觀,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體的普及帶給老師們的應該是教學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紀,老師們的知識和教學法的更新或許纔是培養下一代的至關重要的內在的條件。

改良當代中國小音樂教育之路任重道遠,希望我國全體國民都真真切切的關心我們的下一代,務實或許纔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的途徑和方法。

篇三: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一、基本情況

錄像課來自北京市參加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學業水平測試的區縣和學校。每個區縣隨機抽取一所學校的測試班,每個測試班攝錄一節常態課。全市共錄製10節。見表1。

二、研究結果

本項目的評價是針對10節音樂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從分析的整體結果看,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相差不大,其中教學內容的平均值最高,爲8.4分;其餘均爲8.2分。

(一)教學目標

對教學目標的評價分別從3個二級指標進行。總體來看,10節課的教學目標平均值爲8.2分,這表明課堂教學目標比較恰當。3個二級指標的平均值均在8.0以上,且差異不大,表明教學目標在符合課程標準的程度、符合學生實際的程度、可操作的程度三個方面均有良好的體現。其中,在可操作程度上得分最高,平均值爲8.4分,表明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比較強。例如,“多數學生能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正確完整演唱墨西哥民歌《拉庫卡拉查》,能夠準確演唱歌曲中一音多字和弱起節奏的部分”。這樣的表述既有學生應達到程度的具體標準,又有可觀察的行爲動詞,可以在課時結束時進行檢測,可操作性強。但有的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表述上,存在標準不明確的問題,例如,“豐富學生對國外音樂的認知,培養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體驗並喜愛美洲音樂”。這樣的表述標準不明確,一節課無法承載這樣的責任,既無法達成也無法檢測。

(二)教學內容

對教學內容的評價分別從6個二級指標進行。總體來看,10節課教學內容的平均值爲8.4分,這表明10節課教學內容選擇與確定比較妥當。通過對6個指標的比較,我們發現,沒有科學性錯誤這一指標得分最高,平均值爲9.7分,說明教師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較好。教學內容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這一指標得分最低,平均值爲7.7分,說明教師對教學目標對於其他子系統的指導作用認識不夠充分,致使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爲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明確地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例如,唱歌課《紅河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設計爲:學習歌曲《紅河谷》,表現歌曲舒展、寬廣的意境,初步瞭解北美洲音樂的風格,從而產生了解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願望。教學內容設計爲:演唱、識讀樂譜、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目標中“初步瞭解北美洲音樂的風格,從而產生了解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願望”的達成,必然要涉及音樂風格和音樂與社會生活兩方面內容,但在教學內容設計中這兩方面並未涉及,說明該課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的意識不夠強。

(三)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分別從4個二級指標進行。總體來看,10節課教學過程平均值爲8.2分,這表明10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比較合理。教師行爲和學生行爲比例合適、教學方式方法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適應這兩個指標得分最高,均爲8.4分,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對這兩方面的處理比較妥當。1.教師行爲和學生行爲分析項目組採用S-T評價方法對教師行爲和學生行爲進行了分析。10節課學生行爲佔有率平均值爲56.1%,教師行爲佔有率平均值爲43.9%,這表明教師能夠做到以學生爲主體進行教學,見表4。從課堂教學模式來看,10節課中除1節器樂教學課爲練習型外,其餘9節課均爲混合型,體現了音樂學科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科特點,見表5。2.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分析在教學過程的二級指標中,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評價最低,平均值爲7.6分,說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方面的思考還有待加強。例如,唱歌課《茉莉花》(B)的教學時間安排:第一環節聆聽導入(5分鐘);第二環節學唱歌曲(包括豎笛演奏5分鐘)(21分鐘);第三環節拓展欣賞(11分鐘)這是一節唱歌課,核心內容應爲演唱,相關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應該較爲充分。但課堂實錄中第二環節學唱歌曲的實際時間僅爲16分鐘,占課時的40%;第一環節聆聽導入和第三環節拓展欣賞的時間卻用了16分鐘,占課時的40%。學唱歌曲時間不充足,致使唱歌學習中的基本目標“唱會”都未能達成,課時結束時學生演唱不但存有音準的問題,而且不能較熟練完整地演唱歌曲,“能夠比較熟練準確演唱歌曲”的教學目標未能達成。(四)教學效果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從4個二級指標進行。總體來看,10節課教學效果平均值爲8.2分,整體教學效果良好。見圖3。通過對4個二級指標的比較,我們發現教師對全體學生的關注程度平均值最高,爲8.7分,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學生羣體的學習情況,較好地面向全體施教。例如,在唱歌課《茉莉花》(C)教學實錄中,教師不但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歌曲的教學,而且分別對男、女生進行了演唱聲音的關注與指導,並適時進行了個體演唱評價反饋與指導。這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全體學生的關注程度較高。但教學目標達成度平均值相對較低,爲7.9分。結合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在符合學生實際的程度上得分較低,這說明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缺乏對學生情況的全面、有針對性的瞭解和分析,致使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不易達成,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對教學目標達成度關注不夠,動態調整教學行爲的能力有待加強。

三、結論

10節課從4個一級指標評價值來看,差異不大。其中,教學內容平均值爲8.4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平均值爲8.2分。這表明10節課整體教學質量多處於良好水平。從4個一級指標下的所有二級指標來看,差異較大。其中,教學內容下的二級指標“沒有科學性錯誤”的平均值最高,爲9.7分,教學過程下的二級指標“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合適”的平均值最低,爲7.6分。從單一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來看,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二級指標差異性相對較小,教學內容下的二級指標差異性相對較大,其中,“沒有科學性錯誤”的平均值最高,爲9.7分,“圍繞教學目標”的平均值最低,爲7.7分。

(一)優點

1.教學目標確定準確,可操作性強10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較爲準確,基本符合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文字描述標準、有層次,加之可觀察行爲動詞的運用,使得教學目標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2.教學內容核心突出,知識傳授準確無誤教師多能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核心內容,並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科知識技能的認知規律呈現教學內容,同時確保所授知識準確無誤。3.教學方法得當,凸顯學生主體10節課在教師行爲與學生行爲比例方面較爲恰當,突出了學生主體;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能夠較好地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適應;教師注重發揮示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4.信息技術使用恰當,有效輔助教學不論是哪一種課型,授課教師在教學中都較爲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適時運用,從而有效輔助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

(二)問題

1.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目標方面有待加強個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對學生情況的分析與瞭解不夠深入、全面,致使教學目標針對性不強,符合學生實際的程度指標的評價值相對較低。2.教學內容設計不全面、表述不確切個別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全面、準確地設計教學內容的能力和文本寫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強,表現爲教學內容設計不全面、表述不確切。3.教學環節時間安排欠妥當由於缺乏圍繞教學目標、圍繞核心內容進行設計的思考,教學中表現出核心內容的環節時間設計較短,相關輔助內容的環節時間設計較長的問題。4.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關注不夠,動態調整教學行爲能力缺乏,致使教學目標達成度有待提高。5.授課類型選擇過於集中採樣的10節課中,從授課類型看,器樂課1節、欣賞課1節,唱歌課8節,表現爲授課類型過於集中,也折射出日常教學中教學內容較爲單一,對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培養有待提高。

四、建議

(一)拓展音樂教學領域,豐富音樂教學內容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教學領域包括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每個領域又包含三至四項內容。演唱不是音樂教學中的唯一內容也不是最重要的內容,各區縣國小音樂教研員及教師應認真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和北京市國小音樂學科教學設計系列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音樂教學領域,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如欣賞教學、器樂教學、創造領域的相關教學等,提高教師對不同領域內容教學的認識及教學設計、實施能力。

(二)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關注目標達成

教學目標設計中,個別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能力,同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教學行爲,致使教學目標達成度相對較低。建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前,對學生情況進行客觀、全面、細緻、準確、有針對性地分析,瞭解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瞭解他們針對每課教學的原有知識技能儲備,使教學目標的確定更趨於合理與實際;同時,提高動態調整教學活動的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

個別教師存在教學內容設計不全面、表述不確切的問題。建議教師認真學習音樂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學科教學內容;加強作品分析,明確音樂話題和教學話題;同時認真學習北京市國小音樂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設計方法與表述形式,進一步明確每課的核心內容,從而圍繞教學目標更加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

(四)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教學目標達成

個別教師的教學環節時間設計欠妥當,致使教學目標達成度相對不高。建議教師進一步關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時間安排。一方面要確保核心內容的教學時間,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學過程中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通過確實有效的教法、學法,提高時間效益、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篇四: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一、悅納音樂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音樂

“悅納教學”的策略表現在採用“建構式六模塊教學法,即:優化情境;自主質疑;指導合作;交流展示;適時引導;悅納提升。結合該策略,對於國小音樂教學,筆者聯繫自己的學習與實踐,提出以下兩個觀點:

(一)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悅納知識,啓迪學生的思維

“悅納教學”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境界,讓學生主動、快樂地去學習,自由愉悅地成長,在學習中不斷去吸納,悅納自我、悅納他人、悅納社會。作家秦文君說“:學習應是帶領人走向豐富、體面、明朗、幸福的,那是美麗燦爛的進程。”課堂體驗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學生學習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後期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學生不能只學習知識,而是要通過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得自身對於外部世界的看法逐步走向成熟。具體到音樂學習來說,就是要通過音樂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讓音樂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培養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熱愛生活,啓迪思維。如,二年級《十二生肖歌》,我通過讓學生猜謎語,講、聽十二生肖的傳說故事,生肖開火車遊戲,學唱、表演歌曲等活動初步瞭解了我國特有的生肖文化,感受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引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進而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慾望,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悅納自己和他人並加以悅納提升

音樂本身充滿着人文的魅力與價值,而這也是驅使學生學習音樂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對於音樂教學來說,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滿足學生對於人文魅力與價值的渴望,只有滿足了學生的這種好奇心,用音樂的魅力感染學生,學生的學習狀態才能不斷改善,從而更好地學習。其次,我們的音樂教學滿足了學生“好動”的渴望,國小生處於青少年時期,好動是他們的特點,對此,我們不應該壓抑,而是應該積極調整,主動適應,通過音樂課程的改進,使得課堂活潑、生動,符合學生好動的特點,從而促使他們更好的學習,更好的吸收知識。此外,學生“好勝”的心理需求也不容忽視,要通過對學生的正面評價、表揚、鼓勵,滿足他們的好勝心,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我在教學二年級音樂《請你唱個歌吧》這一課時,在歌詞創編環節,我問學生們,在春天裏,除了歌曲中唱到的小杜鵑,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來一起唱歌呢?於是,各種答案出現了,小布谷、小蜜蜂、小黃鸝、小麻雀等。我讓大家分別模仿小動物的叫聲,這時候有的小朋友不能很好的處理好聲音,於是我加以引導:“小蜜蜂的嗡嗡聲是不是應該小一點呢?”接下來當有些同學的叫聲模仿的不準確的時候,就有其他小朋友糾正我們,小黃鸝的滴哩哩應該再清脆一點……在我的引導下,分組演唱、分角色演唱,有的小組表演小黃鸝;有的小組表演小布谷;有的小組表演小蜜蜂……在學生們愉快的模仿聲、笑聲中,很快地就把歌曲學會了,每一個學生臉上的表情也是極富童趣,可愛至極,甚至平時不怎麼開口的同學也開心的唱了起來,每一次模仿演唱都惟妙惟肖。他們唱歌的熱情被激發了出來,在合作中悅納提升,吸納他人的觀點,將學習所得運用到實踐中,從而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二、悅納音樂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一)悅納學生的個性,同時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機會

從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不難看出,音樂教學要面向每個學生,考慮整體,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音樂的薰陶,從而使他們受益。此外,考慮整體並不意味着忽視學生的個性,我們還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的方法學習,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要將整體與個體相結合,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平臺。有些家長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例如培養學生鋼琴、電子琴等方面的技能。而對於學生的這些技能,我們要好好把握,比如在表演上、課堂上,可以安排這些學生爲大家表演。使得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發揮,既滿足了整體學習的慾望,又滿足了國小生的好勝心理。當然,對於一些唱歌方面沒有天賦的學生,我們不應該放棄,要通過個別、細心的輔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二)悅納音樂課本以外的相關資源

課本是一個宏觀性的內容,具有結構性、整體性等特徵,是教學的基礎。而對於具體的教學活動來說,在重視課程的同時,也要重視課本以外的相關資源,課本的內容是有限的,但課本以外的資源是無限的。比如,在三年級的`西南少數民族歌曲教學中,教材歌曲離學生的生活體驗較遠,如《金孔雀輕輕跳》(傣族)、《鈴鐺舞》(苗族)等,學生較難理解。因此,在進行這個單元教學時,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現代化工具尋找一些少數民族的特色風俗,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再如,蒐集同民族的其他歌曲加深印象,如《月光下的鳳尾竹》《苗嶺的早晨》等等。學生都不由得被那種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所陶醉,彷彿看到了活靈活現的孔雀、大象,清澈的河流,好客的少數民族小朋友,還有潑水節等情景,情不自禁地跟唱起來、跳起來。

(三)悅納多種教學方式方法

音樂教學的目的是使得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審美的意識與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某種特定的方法、某種特定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靈活、多變,多方式、多方法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鼓勵大家追求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起他們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根據國小生的特點,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都具有愛唱、愛跳、愛玩的天性,唱唱跳跳就是孩子們的一項生活內容,作爲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適當地採取啓發提問法、體態律動法、自由參與法、分組比較法、現場錄放法、課件激趣法等方法,使他們在感到有趣味的過程中學到音樂知識,得到審美教育。

(四)悅納、引導課堂生成

不可否認,音樂本身具有一種自由性,而正是這種自由性使得人們對於音樂能夠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具體到我們的音樂課堂來說,對於學生的回答,在正確答案範圍內的,我們應該表揚。對於學生大膽、個性的回答,我們更應該鼓勵,而不是否定,要通過這些個性、大膽的回答,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捕捉這些回答中的閃光點,利用這些回答突破固定答案的限制,從而使得音樂課程充滿活力。在教學二年級《請你唱個歌》一課時,在學會歌曲後,我讓學生將樂曲中的歌詞進行創編,再一起隨着音樂唱歌,開一個森林音樂會。同學們開心熱情地表演了起來,正當我爲學生們的表現高興時,只聽見一位男同學大聲“呱呱”的青蛙叫聲,擾亂了大家的歌聲,十分頑皮,同學們都生氣了,紛紛指責他。我看他小青蛙學得還挺像,於是靈機一動,笑着對同學說:“小鳥們,原來我們的森林音樂會把小青蛙都吸引來了,小青蛙的呱呱叫聲要是輕一點就可以爲我們伴奏啦。你們還請了哪些小動物一起來呢?”同學們一愣,似乎有些不相信,“還有小白兔”,有位膽子大點的同學冒出一句“。說得不錯,小白兔的舞姿很美,肯定能爲音樂會添彩的!”我馬上鼓勵道“。還有小鴨子,它的歌聲最美!”又有學生接道,“有小樹葉,它會伴奏!”……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進來,學生的興致上來了,有的爲我們伴奏,還有的爲我們伴舞,結合進原來的樂曲當中。望着興致勃勃的學生們,我覺得教師千萬不能喪失點撥引領的作用,讓錯誤資源的價值發揮得恰到好處,也能把節外生枝變成最佳的教育時機,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有味,我由衷地感謝那位調皮的男同學。在當今教育的新形勢下,作爲教師,我們應不斷完善教育觀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大膽創新,努力爲我們的學生塑造一個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課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悅納的體驗。

篇五: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一、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進行國小音樂的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能全面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從審美的角度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真正的樹立美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二、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

由於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對一些重點科目較爲重視,不重視音樂的教學,只單單認爲音樂就是教音樂知識和音樂本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育的觀念較爲陳舊,忽略了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音樂審美的進步和發展。

(二)過於重視對技能的培養

目前的國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過於重視對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不能全面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就抑制了學生對音樂技能的掌握和學習,不能真正的瞭解和感受音樂。

(三)教育內容的乏味

在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無法真正瞭解音樂審美的重要性,使得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只重視抽象的一些理論,不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感受音樂,不能全面接觸和感受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約了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

(四)教師的教學手段的問題

在對國小進行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一些教師不能全面深入地瞭解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手段過於機械和落後,不能真正的使學生參與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學生不能很好的進行音樂的審美。

三、全面實施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要積極創設好的審美的教學情境

在進行國小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音樂審美的教學規定,依據國小生的個性特點,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創設能適合國小生的音樂審美情境,使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全面的瞭解音樂,激發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的積極性。

在一個良好的音樂情境下,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更好地感受、接觸音樂,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加強音樂情境的創設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課堂內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和創新,能通過美的音樂審美情境的創設,使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相連接,能更好地推動學生進行審美的鍛鍊,全面激發聲樂審美的積極性。

(二)教師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設計

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對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使音樂課堂更加的生動形象,緊緊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審美的感受。

在課程的設計上,加強引導,不斷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對音樂的美的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動參與到音樂課程的學習和音樂的審美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要全面的瞭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課堂上的語言和表情一定要切實的吸引學生,逐步將學生引入音樂審美的意境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要讓學生參與和體驗

教師在進行音樂審美能力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參與和體驗的能力,不斷地使學生對音樂進行感知和把握,能夠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不會因爲枯燥和單調的教學方式,而產生厭倦的情緒。

真正地促進音樂能力提高,增強音樂審美能力。

四、結語

音樂課程作爲不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必須不斷地加強課程的改革。

音樂課不再是傳統的技能的教學,而更加增強審美能力的教學,音樂是美的藝術,國小是音樂學習的入門階段,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掌握,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篇六: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試談國小音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衆所周知,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今,新課程改革已經深入人心,加強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小音樂教育是國小生必須接受的基礎課程,可以讓國小生在音樂世界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略談幾點在國小音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國小音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爲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響應“科教興國”基本戰略的號召,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開展,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學生”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學生的身心特徵出發開展教育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素質發展和心理健康發展。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國小生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學習壓力,心理髮展方面需要得到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關注。國小音樂教學是美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美育以塑造健全人格爲終極目標。通過國小音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廣泛而現實的意義。筆者根據已有的工作經驗,略談幾點在國小音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學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國小音樂教師要用愛呵護自己的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尊重,從而願意投入音樂教學,接受音樂旋律的感染。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中積極創設理解、寬容、關愛、輕鬆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沉浸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特徵出發開展教學。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天生表現慾望強,性格比較外向;而有的學生顯得比較內向和拘謹。

針對能力強的學生,筆者經常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以欣賞的方式促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就感,激勵他們爭取獲得更出色的表現;對於能力弱的學生,筆者用和藹的態度和溫和的語言引導他們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係,告訴他們音樂世界中沒有正確與錯誤,只要敢大膽表現自己就是最棒的,以此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和親近感,感悟音樂的魅力。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肯定。教師要用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引導學生,並針對國小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實現因材施教,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現音樂教學生活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實現活教育,即把大自然作爲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從自然界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國小生對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親近感,藍天、白雲、鮮花、綠樹……這些都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國小音樂教師應該從身邊的自然條件出發,讓國小生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爲大自然盡情歌唱。比如筆者在教學“春天”這一主題時,沒有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坐在課堂中,對着教材唱歌,而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爲他們佈置了“盡情玩”的任務。在筆者的帶領下,學生們盡情追着蝴蝶,嗅着花香,嬉笑打鬧,當他們的心情達到高潮時,筆者帶領他們一起歌唱《小燕子》《春天在哪裏》《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曲。在美好的心境中,孩子們唱出的歌曲和沾了蜜糖一樣甜,情感得到了昇華,並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僅能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滿足,還能逐漸培養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營造團結合作情境

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國小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集完全寵愛於一身,很容易缺乏團結合作意識,部分學生還表現得比較孤僻、任性,並以自我爲中心,這種情況極不利於國小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國小音樂教師爲國小生提供團結合作的機會至關重要,引導國小生多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

在教學中,筆者經常組織舞蹈、合唱等教學活動。在合唱中,要求學生的聲音強弱、氣息、口型以及表演姿態都要儘量保持一致,要學會互相協調。在合作過程中,每個國小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管是高聲部還是低聲部,不管是領唱還是伴唱,國小生都要恪盡職守,不斷努力,以此實現和諧統一的合唱效果,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在羣舞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要保持隊形整齊、動作一致,以達到整體美感效果。通過這些訓練,國小生會逐步領會到團結合作的真諦,養成主動關心他人、注意集體合作的良好習慣。總之,國小音樂教學有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天條件,教師要努力挖掘音樂課程的有利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髮展,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爲國小生的日後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篇七: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紀,是一個創造的世紀,是一個人才、智慧競爭的世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作爲一名國小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正在落實的當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地確立,並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真正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嘗試運用了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創造意識即創造思維,是創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在國小音樂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放在首位,並且留給學生創造的機會與條件,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與空間,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實踐方法,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 、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具有活潑、好動、好奇、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音樂作品常以模擬、象徵等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想象用音響表達出來.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樂曲的息怒哀樂,還可以藉助直觀的視覺來輔助聽覺感知,刺激人們的大腦,能夠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景.再經過教師的講解,能夠正確的體會與理解樂曲.由於每個人的理解力不同,聯想出的內容也不會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種再創造,所敘述的情節就會千變萬化.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多加以肯定,鼓勵和引導學生,儘可能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來進行創造,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利用體態律動展示學生創造性思維

音樂本身是非語義性的,其本質與價值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而且音樂情緒的息怒哀樂也能夠通過身體形態的律動來表達.因爲體態律動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激發人的自由聯想,要想充分表達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喜歡錶演,也喜歡看錶演.通過動作和表情表達出歌曲內容和情感,容易使學生體會歌曲的情境.如教唱歌曲《小雨沙沙》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雨、種子、通過舞蹈的形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歌曲,並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歌曲學會後,加入打擊樂沙錘伴奏,效果也是非常好.學生學習打擊樂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和識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證明,體態律動以及小型打擊樂器的加入,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兩種方式的結合,不但鍛鍊了學生之間的配合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樂感以及創造思維.體態律動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進入音樂,並能展示其多種功能.

三、學科多元化能夠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它雖然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它可以放射出人類追求光明和燦爛理想的光芒.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啓發而來的.”他發表了著名的相對論,創造出世界的奇蹟.音樂是一門藝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除了與科學相關聯外,與其它學科的關係也非常密切.現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突出,英語在生活、在音樂中也隨處可見,大家耳熟能詳的《Happy Birthday 》和《Merry Christmas》要唱好必須要發音準確.而在英語課堂上也需要作律動,讓孩子將英入音樂,將音樂應用於英語,這種聽覺與感覺的聯想能夠啓發學生更好的領悟英語,更深地記好英語.音樂與美術學科也是相關學科.心理學有一種說法叫做“感覺轉移”,這對於學生學習、感覺音樂音樂作品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聽到“弦外之音”,同樣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也能看到“畫外之景”,即從畫中聽到音樂,從曲中看到畫面.這種視覺與感覺的跳躍聯想,能夠啓發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領悟音樂作品.另外,音樂與美術都是美的藝術,都是以“形”誘人,達到一種語言難以描述的意境,並且還能夠把各自抽象、模糊的內容轉化成直觀形象 的內容,讓學生整體想象構思,對新知識更有利於接受.音樂還與很多學科有廣泛的聯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意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從學生自身出發,以學生髮展爲根本,促使學生將各科知識綜合起來理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綜合能力同時還可以爲學生提供一個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作爲一名國小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爲主體,爲他們開闢一個有利於創造思維發展的學習環境.在傳授知的同時,不失時機的進行創造性教育,全面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篇八: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摘要】

國小音樂教學作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審美情操、提高音樂鑑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新時期如何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十分必要。從創新音樂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五點建議和認識。

【關鍵詞】

國小音樂;教學研究;思考

音樂作爲素質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教學中的地位與日俱增,獲得廣大家長和教師的青睞,成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內容。筆者作爲國小音樂教師,更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探索新時期音樂教學的方法,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受到音樂的薰陶,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心理享受。

一、讓學生表達內心對音樂的感受

學生只有理解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感受到音樂課堂所傳遞的魅力。用積極的心態和學習的動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意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之中善於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鼓勵學生對音樂發表意見,講自己身邊學習音樂的事故,讓每一位學生在音樂之中都能找到閃光點。要鼓勵他們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理解,使他們學習音樂但不侷限於思維的束縛,學習技巧但不侷限於音樂的技法,能夠在音樂中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用音樂提升意志品格,領略音樂作品的情感世界,在創新之中提升情感、豐富知識、活躍思維。

二、讓學生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

音樂作爲一門藝術語言,是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每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蘊含着音樂家的情感在其中,這種情感體現在音樂的歌詞、旋律、節奏等,刻印了作品創作的時代特色。因此,教師在教會學生音樂歌曲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作者的經歷等等,深入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創作環境,把握音樂的感知力和感染力,詮釋音樂的內在含義。要教會學生進入作品環境,讀懂讀透歌詞中的語言,把握正確的音樂旋律,掌握音樂中獨特的情感,把對歌曲的理解融入其中,與作者產生共鳴,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

三、爲學生創設多媒體音樂環境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時候,通過藉助多媒體技術,把音頻、視頻、圖片、動畫相融合,能夠創造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營造良好的音樂情境,使學生的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充分調動,活躍教學的氣氛。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往往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有些難讀的音樂符號理解比較難,機械式的記憶方式缺乏情感的溝通,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透徹,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課堂歌曲的教唱方式,讓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影的環境中學習,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學唱,讓生活、唱歌、情感融爲一體,觸碰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唱的效率。同時,國小音樂課中抽象的樂理理解起來比較難,如果對音樂的概念理解不夠,更深入學習音樂的節奏、高低音等更困難。多媒體能夠讓複雜難以理解的抽象問題轉化爲更直觀的具體事物,在學習中同步播放歌曲的節奏片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自然提高了。

四、爲學生實施分層教學

國小生在國小校園學習階段年齡跨度較大,教師可以選擇分層次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逐步教學,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任務。如國小階段1~2年級屬於低年齡階段,教學應主要以感知音樂節拍爲主,以知曉節奏爲學習入口,把握簡單快樂的音樂節奏,使內心深處與音樂旋律相融合,在簡單的歌曲旋律中激發興趣。3~4中年級階段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尋找學生喜愛的樂器,增強感知樂器的`能力,在教學中把握髮音、掌握旋律、吐字清晰等,在音樂實踐之中提升音樂的學唱能力。另外,5~6高年級階段教學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價值,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把握作品傳遞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追求,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五、爲學生布置音樂課作業

作業是鞏固提高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而國小音樂課作爲基礎課程,也應爲學生布置作業。佈置作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課後練習,課前主動查閱資料,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課堂的作業形式並不固定,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來安排佈置,如果是音樂欣賞課,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查閱作者的生平簡歷以及音樂背景有關的文化知識。課後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學習和欣賞音樂作品。例如,在課堂上學過歌曲後,可以佈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後在家人面前演出,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國小音樂教學應突出學生享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學懂音樂的發聲技巧,讓全班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通過音樂激發情感,形成健康的性格,爲國小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佳.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戲劇之家,2015,(11):204

篇九: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摘要: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爲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關鍵詞:

國小音樂 教學 方法

那麼,國小音樂教學方法應從哪裏來呢?

一、從學生遊戲中來

作爲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遊戲,發現他們在遊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遊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國小生遊戲中喜聞樂見的一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從學生的愛好中來

國小生的愛好是很多的,例如,他們愛念兒歌。他們在兒歌聲中游戲,在兒歌聲中學習,在兒歌聲中長大。於是,我就常常運用“兒歌法”教學生記那些難記的音樂概念,學那些平時覺得枯燥無味的樂理知。

三、從學生的生活中來

國小生的生活與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捕捉特徵,是能將其運用到國小音樂教學中來的。

四、從學生的“已知”中來

教育國小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教國小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爲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國小生 看着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着,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學生的思維特點中來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大於抽象思維。因此,我們應該時時注意運用他們的形象思維去啓發他們的 抽象思維。例如:我教學生唱好頓音記號,就用一個乒乓球在桌上拋幾下,讓他們細心體會乒乓球落下的聲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彈性”,學生再唱就不難了。 又如:我教學生唱《春天》這首歌,爲了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圖畫來引導以外,還讓學生閉 上眼睛,回憶自己的春天的公園裏看到的景象。我把這種方法叫作“過電影”。同學們閉上眼睛時,頭腦裏展 開了豐富的聯想,睜開眼睛後就有了生動的體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着,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準,比唱準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就合上去了,這真是“以琴代聲,方法巧妙”。

七、從教學難點中來

在國小音樂教學難點中,運用“重複講解,反覆示範”的方法,有時未必能解決問題。而創造一種巧妙的 教學方法往往能使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學中,學生吹奏一段樂曲,往往需要一會兒吹,一會兒吸。 有時摸準了音位,又搞錯了吹吸。怎麼辦?爲了讓學生摸準音位,我讓學生在口琴上貼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圖 ”,然後照着鏡子吹,“照鏡子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音位問題。爲了解決吹吸問題,我創造了“手勢視唱法” ,把右手握拳向前,推當作“吹”,把右手變“鴨嘴形”向後拉當作吸,讓學生邊打手勢邊視唱。

八、從教材中挖掘出來

我們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但一刻也不能脫離《大綱》,一刻也不能脫離教材。許多教學方法,都應從 教材中挖掘出來,教材給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務,我們就應創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務的教學方法來 。二十多年的國小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教材中出現的新問題、難問題,往往是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的重要前提。

先輕輕地唱,邊唱自己聲部,邊聽另一聲部,注意把握音高。反覆練習幾遍以後,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 記在腦子裏了,再唱別的曲子就不難了。

九、從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中來

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成功地創造和運用教學方法的重要條件之一。反之,一個自身素質較差的教師,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運用自如。

我認識一位教師,她爲了教學生唱好三部合唱,練就了一手絕招:自彈自唱,能一人同時演唱、演奏 出三個聲部來,口唱第一聲部主旋律,右手用鋼琴奏出第二聲部,左手同時奏出第三聲部。三個聲部同時出自 一身,給了學生一個很好、很清晰的合聲效果,更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示範。它說明了:合唱並不難,一人能 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學一直在當地名列前茅。

國小音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很多,無窮無盡。可以說:教學難點有多少,學生生活有多少,教學方法就應 有多少。要想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我們當老師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條:

1、熱愛國小音樂教育事業。因爲,只有真正熱愛它,才能爲它嘔心瀝血,開動腦筋,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 學方法來。

2、學習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要有“浮想聯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創造,要學習出新、出奇、出 絕招。

3、牢記“留心處處皆學問”這一真理。要細心觀察事物,尤其是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從學生身上找 出解決難題的方法來。

4、不斷學習音樂理論,不斷提高自己彈、唱、跳、譜(譜曲)、編(編舞)的技能技巧,因爲“熟能”才 能“生巧”。

以上這些,僅供國小音樂教育同行們參考。希望能通過我的“拋磚”,能引出更多的“玉”來,讓我們小 學音樂教學法這塊百花園能開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鮮花來!

篇十: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摘要:音樂作爲聽覺的藝術,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對音樂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改變了我陳舊的音樂教學方法,更新了我原陳舊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真切、音樂興趣更濃厚,審美與創造能力得到培養。下面就是我在音樂新課標下教改方面的一些嘗試。

一、激情導入,調動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過去上每堂課,總是習慣性地複習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按部就班導入,讓學生感到千篇 一律,索然無味。不能調起學生的興趣。現在根據每課內容的特點。設計出新穎的課堂導入。例如:在教唱《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利用課件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通過故事當中小蝌蚪找媽媽的感人故事情節,誘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欣賞音樂,體驗歌曲情感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相較於以前的教學活動,我在保留了整體欣賞、感知音樂的基礎上增加了二次欣賞、品味歌曲,對比欣賞、體驗歌曲兩個聽的環節,讓學生在聆聽音樂之美的過程中同時去體驗情感之美,充分發揮音樂聽這一重點。

三、唱演歌曲,培養創新意識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的演唱歌曲,爲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環節,調動情緒,發揮國小生活潑愛動的性格特點,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唱國小一年級第二冊《我們來開音樂會》這首歌時,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學們,想一想,我們還能唱唱春天的什麼。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創作,並在創作出歌詞的基礎上改一改旋律,讓他們自己去表現創新後歌曲的效果,聽着自己的歌曲,學生們激動了,創新的意識也就高漲起來了。

四、表演歌曲,給學生美的教育

體驗了歌曲情感,創新了歌曲內容,可以說是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已經有一了個總體細緻的認識,接下的表演歌曲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這種認識通過配舞蹈,拓展情節等形式表現出來,與同學一起去分享歌曲的內容美,情感美。

總之,新的教學理論指導我們,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爲主要目標,用符合學生情趣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習課標,鑽研教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趣,提高音樂鑑賞和音樂審美能力。

篇十一: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讓音樂課“活”起來

國小音樂作爲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由於長期受“教唱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老師已經習慣於練聲、視唱、節奏訓練、學習歌譜、歌詞的傳統套路,學生仍然是圍繞老師的指揮棒運轉,其學習的滿足感也只能在最後10分鐘的個人唱、小組唱、集體唱中獲得一些體驗。這種教學手段單一、信息量少、活動量小、教學過程缺乏藝術性、創造性的教學模式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已嚴重製約着音樂教學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構建一種具有時代氣息,讓學生經歷音樂實踐過程,滿足表演慾望,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發展的新型教學形式已得到廣大音樂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近幾年來,我們在不斷探索的實踐當中,構建了“主動唱演”的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形式,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活動爲主動學習的自主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美、孕育美、領悟美和創造美,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把音樂課真正上成學生主動學習課,搭成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

一、在情境中感受美————以美激趣。

音樂教室是孩子的音樂樂園,優雅、整齊、美觀的環境會給師生帶來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影響,喚起孩子對美的共鳴與追求。例如:

鋼琴上擺一盆綠色植物,使教室充滿生機;牆的一側剪貼成用各色吹塑紙製成的動物貼畫:彈琴的小松鼠,吹圓號的小熊,跳舞的小兔……構成美妙的森林演唱會。另一側中心位置是“我型我秀”的紅花臺,可以激勵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旁邊貼着音樂家畫像,使孩子瞭解認識音樂家,併產生熱愛音樂的思想。

孩子們在緊張的文化課之後,邁進音樂教室的一剎那,無不被這優美而富有藝術情境的教學環境所感染,猶如進入音樂的殿堂。心感到歡快與美好,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慾望,使其自覺、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

二、在教學中孕育美————以美潤心。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教師一味注重課堂紀律,只重視知識的灌輸,這樣不利於學生個性發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學生帶着厭惡、壓抑的心情去上音樂課,試問學生怎麼會快樂呢?有怎麼會對音樂課感興趣呢?所以首先要消除學生心中對音樂課的種種顧慮,努力營造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緒,注重自己的語言藝術,將自己的快樂情緒“傳染”給學生:幽默的語言,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有趣的動作都毫不吝嗇地奉獻給學生,讓學生和教師走得更近,這樣學生才能更喜歡音樂課。

國小音樂教材大多是文情並茂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美的形象,每一首曲子都能展示一副美的圖畫,給人以視覺美和聽覺美。教唱歌曲決不能單純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感受到美,

受到藝術上良好的薰陶,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學《嘀哩嘀哩》這首歌,爲了讓孩子們感受春天的美,課前,我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上課時,我導言入題:“都說春天是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季節,那麼,春天到底美在哪兒?小朋友,你們找到春天了嗎?”因爲有過切身體驗,孩子們發言踊躍,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紹自己找到的春天。接着,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景象,並富有激情地朗誦:山青了,樹綠了,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腦袋,柳樹吐出了新芽,小鳥在枝頭上唱着動聽的歌,春姑娘把鮮花撒向大地。春天再次映入孩子們的眼簾,他們被這迷人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至此,學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並將這種情感帶到歌曲學習中,在美的情境,美的享受中學會了這首歌,真正體會到歌詞美,旋律美,春天更美。

創設美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眼前的美景,從而感受音樂,達到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極佳審美境地。

三、在欣賞中領悟美————以美怡情。

愛美是人之天性。音樂作品,不管是聲樂曲也好,器樂曲也好,裏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音樂一開始,學生突然從不安靜的課堂氣氛中豎起了兩隻耳朵,那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絲絲入扣的演奏,似乎把學生帶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學生聽完以後還要求再聽一次,並且有的學生邊聽邊舞起來,這就大大激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由此可見,通過這種

娛樂性的欣賞,學生的精神愉悅了,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並煥發出神採。

在音樂教材中有表現雄壯的歌曲,有描寫詼諧的樂曲,有抒情優美的音響,也有悲傷憤怒的旋律……音樂情感所表現的多姿美,使學生的情感豐富,並且在聆聽和演唱過程中產生心靈的共鳴。音樂對孩子們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聽、多想,引導他們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美。

四、在活動中創造美————以美激智。

在音樂活動中,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體現美,感受美,並去創造美。例如:在演唱歌曲《小小足球賽》的過程中,教師先問:“用什麼表現方式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歌,一半學生當“啦啦隊”,而且帶韻律地喊“加油,加油”。教師順勢將學生分成兩組,一起感受這種表現形式的實際效果,接着,教師又激勵學生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激烈的比賽場面。教師適時肯定了學生的創意,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創新活動充滿信心和熱情。這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歌曲情緒,創編節奏型爲歌曲伴奏。在共同創設美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求知慾望,愉悅了學生們的心情,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五、在實踐中體驗美————以美導行。

音樂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爲一體,使德育潛移默化,沁人心脾。例如在合奏合唱排練中,因爲樂隊,合唱隊是多人組成,首先要求大

家奏或唱要齊。這就需要大家心齊才能奏唱齊,另外在齊的基礎上還要講究方方面面的配合協調,才能把藝術性很強的音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在這一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正是“以美導行”所產生的效果。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讓我們共同搭建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讓學生成爲真正學習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音樂課在兒童的心中璀璨地綻放!

篇十二: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提高國小音樂教師能力的主要途徑

影響國小音樂教師能力構建的主要因素:在教育理念上與新課改的要求有差距,在教學環境上與新課改的需求有差距,在教師素質上與新課改的要求有差距。既然國小音樂教師的能力構建面臨許多問題,那麼,尋求解決之道就是一種必然。我以爲,提高中國小音樂教師能力構建水平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加強學習態度決定一切。教師的觀念決定着教師的行動方向。作爲新形勢下的一名國小音樂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就必須從以教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中心,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從修剪枝杈的“園丁”轉變爲啓迪學生智慧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係轉變爲新型的朋友關係、夥伴關係。

二、把握課堂教學,提高組織能力課堂是教師施展本領、展示才華的地方,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既定的任務,教師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課程標準的準確把握;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充分了解;對教學環節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對教學用具的精心選擇;對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見等等。同時,通過制定規則、及時鼓勵、協調關係、樹立威信、紀律控制等各種措施對課堂實施有效的管理,從而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這些工作,既是教師的必修之課,也是教師能力構建的必由之路。

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拓展音樂教學渠道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對於任何成功的事情都可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國小音樂教育自然也不會例外。現在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作爲網絡時代的國小音樂教師,就要及時學習、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勇於“觸電(電腦)”、“觸網(網絡)”,用現代教學手段來武裝自己,不斷拓展音樂教學的途徑和渠道。

四、注重教學研究,反思問題成因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囿於教科書、參考書的圈禁,很少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施展自己的創造性,教學研究似乎只是專家的事情。然而專家並不處在教學的第一線,並不能及時發現課堂上的問題。因此,培養和造就專家型的一線教師就成爲改革和改進國小音樂教學之必須。而新課改的實行,爲專家型教師的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爲教師的能力構建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平臺。研究的途徑之一是反思,而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兩者之間溝通的橋樑。因此,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彌補缺陷,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能力構建的途徑和渠道。

國小音樂教師的能力構建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實則需要深鑽之功。有句話說得好,功夫在詩外。當教師把功夫下到的時候,能力自然構建起來。換言之,當一名國小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餘的時候,他的努力、奮鬥、積累,即他的能力構建就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篇十三: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一、音樂教學中的美育

當前教育事業正處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深入廣泛的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懂得創造美,表現美,欣賞美的重要意義,並積極主動的參與實踐,創造美,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音樂學科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學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個性發展。當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設計相應合理的課堂計劃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之一。國小生熱情好動愛表現,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徵,都有成功的願望,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這與人們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開的許多情況下,正是由於學生的爭強好勝纔不斷地取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師要注意把競爭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成功,有一種成就感。成功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兒童學習積極性。

音樂課堂中可以運用小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課堂上運用遊戲來對音樂有再認識,再創造。無論設計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終究要涉及到音樂知識和技能。在遊戲中注重音樂性,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表現音樂的快樂,音樂遊戲不是單純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遊戲的方法挖掘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遊戲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

二、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象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由於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養學生專注不斷地傾聽,必須重視參與音樂的欣賞形式。因此,在低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1.注重“聽”的藝術,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只有不斷傾聽,纔會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理解音樂,進而產生共鳴。學生的每一次聆聽都要帶着不同的問題,可以是辨別樂器,聽出主題出現了幾次,還可以感受樂曲的情緒,還可以“聽”爲主線,結合其他輔助教學手段。例如,在聽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隨着音樂輕輕地劃拍,輕輕地搖擺,邊聽音樂邊模仿指揮,邊聽音樂邊模仿樂器的動作等。孩子們有了這些小動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擾,準確把握音樂節奏,內心能和音樂產生共鳴。

2、通過“唱”主題旋律,品味音樂內容

音樂主題旋律是一首樂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調,音樂的發展、變化都與主題息息相關。學生在演唱主題旋律時,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這樣既瞭解了音樂風格與特點,又激發了他們對欣賞課的興趣。因此,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該牢牢地把握主題旋律,帶領學生“熟悉—學唱—感受”。

在欣賞《蝸牛與黃鸝鳥》時,我爲主題旋律創編了歌詞,當學生唱熟了主題音樂後,我要求他們聽到樂曲中出現主題音樂時,要邊唱邊加上蝸牛和黃鸝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器樂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是根據維吾爾族的一首兒童歌曲的旋律改編而成的,學生對這首兒歌非常熟悉,在欣賞前可讓學生先唱唱這首歌曲,然後在聆聽器樂曲時可讓學生跟着輕聲哼唱,這樣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樂曲在情緒、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上的變化。

3.通過“動”的參與,體驗音樂樂趣

在低年級的音樂欣賞課中,當學生聽到歡快、富有動感的音樂時,他們往往會很開心,並不由自主地隨着音樂熱情舞動;當學生聽到低沉、舒緩、抒情的音樂時,他們的動作就會變得輕柔、舒展起來。

總之,在國小低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創設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還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真諦,獲得精神的愉悅。

篇十四:淺談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那麼,國小音樂教學方法應從哪裏來呢?

一、從學生遊戲中來

作爲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遊戲,發現他們在遊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遊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國小生遊戲中喜聞樂見的一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從學生的愛好中來

國小生的愛好是很多的,例如,他們愛念兒歌。他們在兒歌聲中游戲,在兒歌聲中學習,在兒歌聲中長大。於是,我就常常運用“兒歌法”教學生記那些難記的音樂概念,學那些平時覺得枯燥無味的樂理知。

三、從學生的生活中來

國小生的生活與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捕捉特徵,是能將其運用到國小音樂教學中來的。

四、從學生的“已知”中來

教育國小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教國小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爲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國小生 看着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着,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學生的思維特點中來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大於抽象思維。因此,我們應該時時注意運用他們的形象思維去啓發他們的 抽象思維。例如:我教學生唱好頓音記號,就用一個乒乓球在桌上拋幾下,讓他們細心體會乒乓球落下的聲音 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彈性”,學生再唱就不難了。 又如:我教學生唱《春天》這首歌,爲了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圖畫來引導以外,還讓學生閉 上眼睛,回憶自己的春天的公園裏看到的景象。我把這種方法叫作“過電影”。同學們閉上眼睛時,頭腦裏展 開了豐富的聯想,睜開眼睛後就有了生動的體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國小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着,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準,比唱準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就合上去了,這真是“以琴代聲,方法巧妙”。

七、從教學難點中來

在國小音樂教學難點中,運用“重複講解,反覆示範”的方法,有時未必能解決問題。而創造一種巧妙的 教學方法往往能使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學中,學生吹奏一段樂曲,往往需要一會兒吹,一會兒吸。 有時摸準了音位,又搞錯了吹吸。怎麼辦?爲了讓學生摸準音位,我讓學生在口琴上貼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圖 ”,然後照着鏡子吹,“照鏡子法”一下子就解決了音位問題。爲了解決吹吸問題,我創造了“手勢視唱法” ,把右手握拳向前,推當作“吹”,把右手變“鴨嘴形”向後拉當作吸,讓學生邊打手勢邊視唱。

八、從教材中挖掘出來

我們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但一刻也不能脫離《大綱》,一刻也不能脫離教材。許多教學方法,都應從 教材中挖掘出來,教材給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務,我們就應創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務的教學方法來 。二十多年的國小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教材中出現的新問題、難問題,往往是我們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的重要前提。

先輕輕地唱,邊唱自己聲部,邊聽另一聲部,注意把握音高。反覆練習幾遍以後,三度合唱的音高效果就 記在腦子裏了,再唱別的曲子就不難了。

九、從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中來

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成功地創造和運用教學方法的重要條件之一。反之,一個自身素質較差的教師, 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運用自如。

我認識一位教師,她爲了教學生唱好三部合唱,練就了一手絕招:自彈自唱,能一人同時演唱、演奏 出三個聲部來,口唱第一聲部主旋律,右手用鋼琴奏出第二聲部,左手同時奏出第三聲部。三個聲部同時出自 一身,給了學生一個很好、很清晰的合聲效果,更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示範。它說明了:合唱並不難,一人能 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學一直在當地名列前茅。

國小音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很多,無窮無盡。可以說:教學難點有多少,學生生活有多少,教學方法就應 有多少。要想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我們當老師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條:

1.熱愛國小音樂教育事業。因爲,只有真正熱愛它,才能爲它嘔心瀝血,開動腦筋,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 學方法來。

2.學習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要有“浮想聯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創造,要學習出新、出奇、出 絕招。

3.牢記“留心處處皆學問”這一真理。要細心觀察事物,尤其是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從學生身上找 出解決難題的方法來。

4.不斷學習音樂理論,不斷提高自己彈、唱、跳、譜(譜曲)、編(編舞)的技能技巧,因爲“熟能”才 能“生巧”。

以上這些,僅供國小音樂教育同行們參考。希望能通過我的“拋磚”,能引出更多的“玉”來,讓我們小 學音樂教學法這塊百花園能開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鮮花來!

篇十五:國小音樂有效教學論文

國小音樂有效教學論文

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免不了的是對學生的提問,而在提問的同時,不知你是否關注過提問也是很有藝術的。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注意提問的方式,那麼,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提問的作用。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變相監督那些注重力不集中的學生。通過提問,反饋教與學的信息,使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瞭解學生對知識把握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和方法,促進教學雙向互動。

既然提問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經過反思與總結,我認爲,問題的設計要有效,提問的方式要有效,當然,有效的提問會使我們的音樂課堂變得高效。我結合平時課堂中的一些教學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問要面向學生全體。

許多老師在提問時會忽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提問的目的動機何在,是爲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還是爲了單獨要點撥一下某個不注意聽講的學生,還是爲了顯示自己的偉大或是音樂知識的難度或是音樂藝術的高雅,令人難以接近。我建議,在問題提出以前,先不要急於把學生叫起來,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提問,給全體流出一定得思考空間,然後在進行檢查,如此一來,所有的學生都在思考你提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掌握得分目的就可以達到了。反之,叫起一位同學,再提問題,那麼剩下的學生就等着看這位同學的了,而放棄了自己的思考,提問的目的和作用就不樂觀了。因此,能夠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纔是有效地提問。

二、提問時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音樂是一門激發人想象的藝術,如果教師在提問時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這首音樂好聽嗎?”那麼學生就只會根據老師的提問(暗示),順着教師的思路機械地考慮問題,他們的答案也是很單一。相反,如果教師在提問時給學生思考空間,如:“通過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學生便可以從欣賞的音樂中、畫面中、甚至在所欣賞樂曲的音樂要素或畫面時所想到的一些問題等等來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的問題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主動性。

三、提問時要注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

如果課堂教學的內容是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同一首樂曲,讓學生感受樂器音色的產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喜歡在讓學生欣賞音樂之前提問一些問題,如:“這是由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你能聽出它們區別在哪兒嗎?”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關注老師播放一首樂曲會要求我們幹什麼?而不會太關注樂曲本身,或者學生在欣賞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首樂曲時,他們往往注意到樂曲的區別,對於樂器音色的區別學生即使能夠意識到,但卻不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如果教師從學生的感受體驗入手,如:“這首樂曲由不同樂器演奏出來,你更喜歡哪一首?爲什麼?”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說出了兩種樂器音色的不同,這樣不僅使學生區分兩種樂器不同的音色並表達出來,而且由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其他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不斷在頭腦中回憶分析兩種不同樂器在演奏這首樂曲時的區別。如果再次欣賞這首樂曲時,學生對這兩種樂器的音色會更爲關注、印象會更深。因此,這樣的提問方式能夠激活了他們的思維,激起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達到我們學習音樂的目的。

四、提問是要深入淺出。

在很多的音樂課堂上,當學生欣賞完一首歌曲時,老師就問“歌曲好聽嗎?想學嗎?”學生就機械的'回答,“好聽,想學”,這樣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深度,沒有意義,這樣的提問方式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很被動。而聽完歌曲後,如果老師問:“有什麼感覺?”這個問題就比較廣了,學生可以說出自己多方面的感覺:遊戲,歌曲……這是教師跟着學生走,學生比較主動,當學生談到“歌曲好聽”時,教師就順着學生的思路提出“好聽在哪兒?(爲什麼好聽)”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向更深層次去考慮問題,同時把學生思維引導到歌曲上來,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時,不知不覺對歌曲進行了分析:節奏歡快,歌詞好聽……從而激起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

五、提問要有價值。

我聽過一些公開課,聽到的最多的一種提問方式是:你覺得哪個地方還很難?你認爲哪個地方還沒有唱好?你哪個地方還不會等等。我認爲,要是讓學生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的話,就憑老師的這番設計,如果所有的地方都很難的回答一出現,老師必定暈倒。但學生就是學生,大多數還沒有在公衆場合勇敢發表自己意見的,所以造成了上述問題的出現。

總之,提問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之一,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恰當的提問,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而且可以使師生之間處於一種和諧的信息交流狀態,提高教學效果。故而有效提問纔會促進高效課堂的前進,有效故而高效。

篇十六:農村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農村國小音樂教學論文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和教育創新的今天,農村國小音樂教育由於受社會音樂環境的影響,其審美取向的偏差,人文關懷的不足,以及在此背景下凸顯出來的技術化、功利化、世俗化取向都日漸成爲不爭的現實,不僅左右着國小音樂教師的判斷與選擇,而且關涉正常的教學活動及其育人效果。因此,農村國小音樂教育如何才能適應變遷的社會環境,在目前教育環境下強化音樂教育的功能,發揮音樂教育作用,便成爲我們音樂教師必須思考和重視的首要問題。下面我就此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聽賞能力

音樂教師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教學內容主要是學唱歌曲,偶爾有聽賞的任務對他們來說也是很難的。首先,他們所擁有的資料很少;其次,他們還不懂得怎樣去欣賞。這樣,他們就不喜歡上聽賞課,所以老師們常常省去了聽賞的部分。我通過不斷在平行班的教學嘗試中發現,其實,生活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1、身臨其境

意境是美學的核心範疇,是藝術創作的終極追求。在我們周圍,有着各種各樣的聲音:鳥叫蟲鳴、水流草動、雨落風起,等等,這些都是音樂語言的重要來源。如《野蜂的飛舞》、《雨滴前奏曲》等表現的'就是大自然的聲音。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感受理解能力,就要從感悟自然聲音做起。沒有反覆的聽、鑑別、訓練,聽覺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農村學校周圍有着廣闊的活動環境,是一個天然的“聽覺訓練場”,具有城鎮學校不可比擬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田間聽各種鳥叫,聽風吹禾苗的聲音,聽各種農機具的聲音,聽各種勞動的聲音;佈置一些課外作業,如下雨時紅薯地和玉米地雨打葉子的聲音有什麼不同?記憶並模仿家禽、家畜以及自然中的不同聲音等,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音樂。

2、借景生情

音樂是一種神奇而美妙的藝術,帶給我們無限美好的聽覺享受。更爲奇妙的是,這些音符的組合竟能時時撥動着人的心絃,也能把你帶進崇高的文化世界。在那歡快的音樂之中,少了幾分憂傷,多了幾分快樂地笑聲,直到一個理性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如在教音樂欣賞課《小儺面》時,我出示仫佬族的風土人情景圖,在歡快的歌聲中把學生引入少數民族的原始世界,讓學生細細體會作者歡快的心情,激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唱起這首歌,多瞭解少數民族的音樂和原始文化。讓學生通過帶面具反覆感受歌曲的快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提高了自己的音樂素養,同時使自己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3、鼓勵表述

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大致分爲音樂審美直覺、音樂審美體驗和音樂審美昇華三個階段。欣賞者必須通過親身聆聽音樂,直接接受音樂信息,獲得直觀審美感受。特別是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後,欣賞者處於一種主動的狀態,是一種積極的再創造活動。想象、聯想和情感在欣賞審美體驗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欣賞者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實現了客體與主體的融合,與音樂作者發生了情感共鳴。這是更高層次的欣賞,是欣賞的深化。由於學生的水平有限,特別是農村國小生接觸面較窄,而且語言能力低,我對學生表達不做任何規定,可以不用專業術語,也不分對與錯,只讓學生談自己的真實認識與感受,重在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不論學生說得好不好,都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

二、音樂課欣賞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當代世界大小民族約有兩三千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加上各國文化交融下生成的新生音樂,現代音樂呈多元化是客觀存在的。就我國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音樂都不盡相同,我們想通過某人的演唱或演奏來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另外音樂的體載、演奏形式,演唱特點的多樣化,都決定我們不可能親身親歷。這時,現代化教學手段將爲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國小生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特別喜歡動畫形式的音樂作品,我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我們的音樂課形式多樣,上得有聲有色。例如動畫片《獅子王》中的很多曲子都很好非常具有表現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讓學生分析音樂情緒的變化在片中的運用。音樂隨生動的情節而變化,加上漂亮的畫面深受學生的喜愛。多媒體的運用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爲了提高農村國小生音樂欣賞的教學效果,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突出所欣賞音樂作品鮮明的基本形象,確定“聽”的內容。

二要重視生動形象的歌詞,明快的節奏,符合樂曲主題的解說,並以此選擇不同的“聽”的方法。

三要合理處理欣賞與學生活動之間的關係,側重積累聽覺記憶和欣賞經驗,積極進行教師演示“說”和學生表述“說”,引導學生將欣賞到的模糊的音樂感受“說”出來,深化欣賞,將欣賞“進行到底”。

實踐表明,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處理好了這幾個方面,音樂欣賞教學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十七:國小音樂教學的論文

關於國小音樂教學的論文

摘要:國小音樂是對國小生進行美育的關鍵課程。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國小音樂也需要提倡現代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文章具體論述了提高國小音樂教學有效性的五個策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高效的課堂氛圍;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掌握好課堂教學節奏;合理運用教學評價,激勵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

關鍵詞:國小音樂;有效性;策略學習

音樂不僅能讓國小生學到知識,還能讓國小生身心得到放鬆,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傳統的國小音樂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國小音樂教學亟須改革。國小音樂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開放性的音樂課堂氛圍,積極拓展教學資源,爲國小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學習機會,使國小音樂課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爲國小音樂教師,我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音樂技能和興趣的培養,寓教於樂,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挖掘國小生的潛能,因材施教,提高國小生的音樂素養。但是,當前國小音樂教學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對音樂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沒有充分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國小音樂教學有效性就成爲了每一名音樂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根據實際教學經驗,筆者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談談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高效的課堂氛圍

在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注重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國小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從而在音樂課堂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好地配合教學。國小生活潑愛動、好奇心強,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挖掘國小生的潛力,激發國小生的興趣。同時,國小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認可,所以,我在教學中會積極主動地與國小生做朋友,在教學中和生活中多關心他們,讓國小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情感的昇華。師生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學校裏探討的話題,在國小音樂教學中若能建立起一種充分體現師生平等、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係,音樂教學必將有新的發展。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會使我們體會到國小音樂教學的魅力並不在於知識的講述,而是體現在師生間互相啓迪、激勵上。音樂教師要注重對國小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以新的學習方式,培養國小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掌握好課堂教學節奏

在上課之前音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因爲課前準備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在課前,國小音樂教師必須確立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同時還要緊扣音樂教材,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突出重點。音樂教師必須對國小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詳細的瞭解,爲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要清楚地知道“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怎樣讓國小生思維活躍起來”。只有圍繞教學目標,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掌握好教學節奏也是音樂教師必備的技能,要善於觀察國小生的一舉一動。當所講授的音樂知識較難時,教師必須詳細地給國小生講解,直到班級中的學生都能夠掌握。通過教學實踐可知,國小音樂課要充分考慮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做到動靜結合,合理調節課堂氛圍,使音樂課充滿美感。

三、合理運用教學評價,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時期,音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運用合理的教學評價手段,對反饋的信息及時解決,使國小生逐漸養成終身學習音樂的好習慣,促進國小生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教學的魅力並不在於傳授多少知識,更多的在於激勵、鼓舞學生。我在課堂上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對音樂後進生更加關心。由於每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所以在講解音樂知識的時候會伴隨着音樂遊戲和表演等方式,以此提高國小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體現了“教”的有效性,更體現了“學”的有效性。國小音樂教師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訓練來應用到實踐中。在課堂評價時要注重激勵的作用。如當學生對音樂知識比較感興趣時,我會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和創新,挖掘自身的潛力,喚起自信;當學生對音樂知識感到厭煩,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時,我會引導學生不要放棄,向優等生學習,從而提高對音樂的喜愛程度。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給國小音樂教學帶來了便利。因此,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國小生思維簡單,經驗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音樂教師要注重增強國小生的學習慾望,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等直觀清晰地開展輔助教學。比如在唱歌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歌曲中描繪的景色、人物、活動等展示出來,讓國小生在學唱歌的同時也能得到美的體驗。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教師應該把握好適度原則,科學合理地輔助課堂教學。國小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國小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爲國小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

五、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

由於國小音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多音樂知識都不能在課堂中完成,因此,音樂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的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提前設計好活動方案,給國小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就能極大地拓展國小生的知識面,並給國小生以鼓勵和幫助。傳統的國小音樂教學通常以課本教學爲主,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爲了改變音樂教學的現狀,我在實際工作中鼓勵國小生成立音樂學習小組,發揮團隊的力量,讓每個國小生可以在小組中快樂地成長。課外實踐還可以充分鍛鍊國小生的互助合作能力以及集體觀念,淡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國小生的綜合實力得到更多的提升。

總之,提高國小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師應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情感交流,促進高效音樂課堂的形成。

篇十八:國小音樂教學反思論文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

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爲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爲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爲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爲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爲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

三、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

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國家的教材建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國一綱一本的格局而出現了一綱多本、多綱多本,這對於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不同教育水平和與社會發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間,形成新的教學格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畢竟人們的國家太大了,地域廣闊、人口衆多、經濟發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幾套教材來作“教學之本”,實在是勉爲其難。。就從我們浙江省新編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來說,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開始編,九一年開始在部分地區實驗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廣使用。編寫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較發達的農村地區”使用,這從九十年代初全國經濟發展的勢態看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地位,無疑是準確的。可問題是,僅從一個面積不大、人文背景相對單純、經濟結構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顯面易見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定還來教育文化的差異。可我們使用統一教材,就是對這種事實上存在的差異視而不見,這與教育學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從編寫到使用的週期很長,對教材重新作出修訂則所需的時間更長。在現今知識爆炸、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道德面、人生觀、美學觀無不時時處處都在變化着,而唯有我們的教材不變,要學生唱的歌曲不變。這怎麼可能讓學生對我們的音樂感興趣,對我們所唱的歌感興趣?

篇十九:國小音樂教學反思論文

一、注重音樂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反思。

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爲本。教學內容不僅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並根據學生的學力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二、堅持以學生爲主體,進行課堂目標的反思。

由於學生的需要、興趣、經驗和能力是多樣化的,音樂課堂教學目標要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科學的音樂教育觀,就必須以學生爲主體,遵循學生的顯示發展水平。聯繫學生的客觀實際,根據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提高教學目標設置的合適度,增強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成爲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三、把握學生認知心理,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從國小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平等的融入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策略,儘可能的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感知並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四、圍繞主體,緊扣主題,集體協作是反思教學必要補充。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國小音樂的反思性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心理出發,通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爲什麼成功?”“成功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有什麼特色?”“如何錦上添花富有創意?”等等,從中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指導實踐。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爲不斷優化後續教學提供重要的條件。因爲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優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識譜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學過程中便有着這樣的深刻的體會: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學會”聽“,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爲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做爲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重”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爲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啓發學生:”剛纔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篇二十:國小音樂教學反思論文

記得有一節音樂課學習的內容是:《認識七個唱名》。我問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哪位小朋友已經認識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個膽子特別大的孩子對我說“老師,那不就是我們數學上學的1、2、3、4、5、6、7嘛!話聽到這,我不禁大聲笑起來。說實在,我剛接觸到音樂時,也何嘗不是將這七個音樂符號認成數學符號呢?我忍住笑,換用不着遊戲的方式讓她們來認識七個唱名。首先,我帶着學生以《找朋友》的遊戲認識了“do、re、mi、fa、sol、la、si”的七個唱名。然後,又帶他們模仿我做手勢。但是我發現他們在跟我做手勢時,興趣不是很高。

我想了又想:爲什麼我不能讓他們自己來爲音樂王國裏的七個小朋友都編上動作,以此讓他們自己來熟悉音的高低呢?於是我就又開始行動了起來,等我話一說出來,就有好幾個小朋友舉手說:“林老師,林老師,能讓我來試一試嗎?”還有幾個小朋友甚至離開座位來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於是,我請了一個小朋友讓他做“do、do、do”的動作,這時,我發現有很多小朋友都舉起了小手,來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們的表演,孩子們掌握的很快。於是我又叫了好幾個小朋友同樣爲re、mi、fa、sol、la、si這六個音編動作,看着,孩子們編的動作再加上我及時的.引導,他們對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聆聽、分析、思考”音樂,大致能從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聽去想。這一時期,學生還不具備音樂術語概念,和學生的交流,要避免過多使用音樂術語,要善於將音樂術語轉化成學生聽得懂的話,多多以輕鬆快樂的遊戲來讓她們吸收要學的知識,寓教於樂,同時還要多鼓勵學生敢於表現自己.

篇二十一:國小音樂教學的相關論文

1國小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學生爲主體

以往國小音樂教學課堂上,很多的國小音樂教師並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只是注重教學內容的灌輸,不能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對於國小音樂課堂教學成效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死板的教學模式總是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能顛覆學生的主體地位,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以學生爲中心,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首先需要考慮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這樣才能保證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動漫對於學生有着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多媒體呈現一些動漫圖片,或者直接應用動漫的背景音樂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2促進人文情懷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促進人文情懷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指的就是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與學生更多的關懷,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國小音樂屬於一種人文性的課程教學,學生在對教師在課堂上播放的音樂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只有用心去聆聽才能感受到音樂創作人想要表達的思想。

人文情懷與音樂教學課堂的融合,會構建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更爲良好的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

同時,學生課堂上對音樂進行聆聽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應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世界產生共鳴。

這樣的教學模式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學生可以更爲良好的學習和掌握知識,同時,對於教學內容還會存在更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人音版國小音樂教材第五冊童年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爲學生講述一些關於自己童年的故事,應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

教師能夠發生角色轉變,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學生也會感覺教師非常的和藹可親,課堂教學成效自然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

3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建議

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建議,而不是硬性的去要求學生做什麼,這樣才能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進行呈現。

很多的教師在教學課堂上依據自己編制的教學計劃,按步舊頒的進行音樂課堂教學,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國小學生雖然還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但是學生已經具有了屬於自己獨立的思想,教師硬性的要求會導致學生對教學存在一定的厭煩心理,也不會積極主動的去配合教師。

教師需要將教學中存在的硬性要求轉變爲建議,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

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建議就是讓學生與教師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也會認真的對待教師的建議,並且按照自己的思維做出判斷,聽從教師給予的建議,步入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這樣的國小音樂教學可以將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例如,人音版國小音樂教材第五冊教材,教師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這一歌曲時,教師可以這樣的講述:“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曲,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試聽一下,你們覺得好麼?然後教師再爲你們演唱”。

4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予學生

教師在音樂教學課堂上需要將更多的時間交予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遊戲環節,讓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知識。

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漸漸也會愛上音樂課堂。

例如教師在音樂教學課堂上,可以設置歌唱比賽環節,讓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一首歌曲,然後到講臺上爲學生進行演唱。

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的發揮出來,教師不要對學生給予太多的限制。

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可以邊唱歌邊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畫。

同時,也可以採取兩人合唱的形式進行歌唱,當學生演唱完畢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演唱進行點評。

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民主票選的方式,選出他們認爲表現最爲優異的同學。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還可以詢問學生們有沒有喜愛的歌曲,教師可以應用課堂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播放,還可以教學生如何延長他們所喜愛的歌曲。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打破教材內容的束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得國小音樂教學中真正的做到以人爲本。

國小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纔是音樂教學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將人文情懷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教師要將對學生的硬性要求轉變爲建議,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予學生,使得國小音樂教學課堂真正的體現以人爲本。

作者:王霖霖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實驗中學

篇二十二:國小音樂教學教育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教育論文

摘要: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它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和自由性的特徵,使人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來理解音樂,爲音樂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音樂藝術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開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提高其音樂素養和豐富人格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國小音樂教學應以審美體驗爲核心,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國小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學生能夠放飛想象的翅膀,迴歸音樂。

關鍵詞:國小音樂;培養;學習興趣

前言

國小音樂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和重要意義。而興趣則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緊密相連,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條件。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轉化爲學習動機時,教師才能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迴歸音樂,感受音樂之美。《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體驗、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強調對音樂興趣、審美能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的培養”。因此,作爲國小音樂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個性特徵和發展規律,將音樂情感體驗作爲載體,運用有效地教學策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教學內容,來豐富學生對音樂情感的審美體驗,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完善人格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1.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和教學環境

在國小音樂教學活動中,激發和培養國小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教學環境和氛圍是緊密相連的。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良好的音樂氛圍可以使學生沉醉在音樂美的薰陶中,教室的環境優美,藝術氛圍濃厚有利於學生進行交流和活動,使學生時刻感受到藝術美。例如:教師可以在課間或者課餘時間,爲國小生播放優秀的音樂作品;定期舉辦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在教室的佈置上體現溫馨、優雅和藝術氣息,可以運用樂器、歌片、圖片等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受到薰陶,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創設音樂情境,啓發想象力

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理解音樂形象,從而更加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審美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生理聽覺爲基礎,以心理想象爲出發點,有思考地欣賞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相協調,巧妙地運用各種暗示,如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形象的肢體表演等,啓發學生的情感因素,感受音樂帶來的豐富情感和震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想象中來,從而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音樂學習。

創設音樂情境,是激發學生想象力,插上音樂翅膀的重要手段。當音樂結束後,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歌曲欣賞還是演奏歌唱,我都會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所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蘇少版新課本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七個小兄弟》一課的教學中,先放伴奏音樂,教師與學生一起跟隨音樂律動身體,之後讓學生表達聽過歌曲及身體律動後對歌曲情緒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分別扮演七個音符,一邊聽賞,一邊表演,使學生得到直觀、感性的認識,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表現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學生學會歌曲之後,鼓勵和幫助學生創造其他“樂器”給歌曲進行伴奏,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瓷碗,用筷子敲出清脆的聲音,有的串起一串酒瓶蓋,搖出一片輕鬆的唰唰聲;也的是把小石子裝進易拉罐,搖動時沙沙作響,清脆入耳。學生用自制的樂器進行合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課堂中學有所得,體驗到創造的成功與愉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習興趣。

3.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啓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強調音樂教學的活動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就要創造多姿多彩、趣味無窮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須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不能墨守陳規,重點、難點要合理搭配,靈活多變,還要設計別具一格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這首歌曲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美麗的草原風光,帶領學生走進歌曲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特色,激發學習興趣。在歌曲學習之後,根據這首歌的歌譜,以《我的家鄉》爲歌名開展填詞遊戲,然後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填的最受歡迎的。用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家鄉是同學們最熟悉的地方,每個人都能通過歌詞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很快地完成歌詞的創作,對最佳作品進行表揚並讓全體同學進行集體演唱。通過這種遊戲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和遊戲法的教學手段,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這個主體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身體動起來,思維更要動起來,在主動參與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情感和審美能力,充分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4.拓展課外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後採用各種方式積極拓展課外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還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國小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雖然課堂教學是國小生獲得音樂的主要渠道,但音樂課堂並不是音樂教學的唯一途徑。隨着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來開展音樂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音樂融入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網絡等其他音樂資源,將音樂課堂延伸到每個角落,以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並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課外活動時間邀請知名音樂藝術家開展講座、成立學校

合唱團、藝術社團、創辦學校音樂網站,定期舉辦文藝匯演、進行校園好聲音選拔賽等一系列音樂活動。在音樂教學中,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和人格的全面發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福利場所進行慰問演出,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敢於展示自我,大膽實踐,塑造全新形象,爲他人帶去歡樂。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享受音樂的快樂,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公益,幫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教學育人的最終目的。

結論

音樂是所有教育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門有聲藝術。音樂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認知規律和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最大的能動空間,並抓住學生渴望學習音樂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強烈的心理狀態下,參與學習,體驗情感。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放飛想象的翅膀,迴歸音樂,真正做到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感悟藝術之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對美的愛好和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其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嬌.以學生爲主體的音樂教學實施途徑[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____0(12):58-60

[2]王豔芝.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大衆文藝,____(02):45-46

[3]周啓琴.國小音樂新課堂教學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____3(10):23-25

篇二十三:國小音樂教學論文教育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論文教育論文

【摘要】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過去很多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得輕而易舉,對於人們的思維模式、處事方式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思維同樣對國小音樂教育改革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從互聯網教育改革的意義出發,以翻轉課堂、微課程教學爲例重點闡述互聯網環境下國小音樂教學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國小音樂;教學改革;措施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互聯網時代已然來臨。與此同時,互聯網的概念在各行各業日益流行,如果誰能利用好互聯網,對互聯網的研究和理解更爲透徹具體,誰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得有利位置。而且在互聯網環境下,讓過去很多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得輕而易舉,對於人們的思維模式、處事方式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國小音樂教育者來說,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教學工作也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互聯網對於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進而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國小音樂教學改革的意義

第一,改革對於提高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非常有幫助。總的來說,國小音樂教學改革是爲了教師能夠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從而找到樂於被當代國小生接受音樂的教學方式,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陶冶審美情操,這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改革還有助於愉悅音樂教學的氣氛。過去在國小音樂課堂上,被人詬病的總是死板和老套的教學模式,例如先去識譜,然後練譜的傳統方式。而改革則更側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情況,使得他們都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學習,充分享受到音樂帶給人的美妙感覺。[1]

第三,改革還可以激起學生對於音樂的無限興趣。當前環境和形勢下,國小音樂教學的改革是形勢所需。國小階段作爲每個人學習的初始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情都充滿着好奇心,所以在這個階段若能接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必然會對每個學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國小音樂改革將有助於營造國小生對音樂學習的優良氛圍,培養他們對於音樂的.濃厚興趣,對於每個學生的自身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2]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變革

那麼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我們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充分實現“以學生爲本”,國小生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所以掌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變得十分重要,然而如何全面瞭解每一個學生?一張試卷,它帶給我們的數據是什麼?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個90分。若我們在對待這些試卷時,具備足夠的耐心與想象,那麼還可以得出很多具有邏輯和規律的數據。而且不僅在考試中,日常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能改變,在互聯網環境下使得關注每個學生的細節成爲可能——比如說某個學生在何時將書翻開,在聽到老師講授什麼內容時產生共鳴,還有在課堂上開小差的平均次數一般是多少,等等。這些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夠解釋怎樣的師生互動方式受到歡迎?……而最爲特別的是,這些數據一般都是在學生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收集到的,因爲只需要很簡單的一些互聯網技術的幫助,對於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沒有造成任何干擾,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提供給我們一個近距離接觸發現學生的機會。互聯網的環境下真正實現了個性化教育,讓教育的對象從羣體轉變爲個體。[3]

與此同時,互聯網環境下更有利於對於學生因材施教,因爲每個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傳統教育中通常都會佈置完全一樣的作業,比如完成哪幾題,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傳統教育的方式就是將相同年齡的學生聚在一起,講授相同的知識,基本上就是給予同樣的教育,從而可以大大節省教育的成本。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任何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更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將成爲可能。[4]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國小音樂教育改革措施

基於互聯網的應用,現在全世界都面臨着一個全新的技術時代,則翻轉課堂、微課程教學就是互聯網環境和國小音樂教育所產生的具體措施。

(一)翻轉課堂觸摸教育的未來

衆所周知,在課堂上老師進行授課,然後佈置相應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後練習,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而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上課之前學習相關的教學視頻,課堂可以用來寫作業或者進行討論,當學生們做課堂作業遇到困難時,教師就可以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由此一來,課堂就會成爲一個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場所,不僅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爲學生們答疑解惑,進而可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該教學模式下,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發生情境出現了翻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翻轉,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翻轉。[5]學生通過教學視頻學習時,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自定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方式或速度等,任意地倒退、暫停、快進和重複。當學生在課堂上做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學生的困惑,進而可以及時給予學生一對一的指導。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反映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在翻轉課堂中,互聯網對於促進信息化教學變革的重要性更爲凸顯。

(二)微課程,迴應翻轉課堂

何謂“微課程”?它是指將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根據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可以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通過利用微課程資源,學生在家可以自主的進行學習,要及時地記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到學校後可以方便地獲得教師的指導。近些年來,微課程迅速發展,其發展方向同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對微課程實踐的不斷積累,可以促進形成微課程羣,對微課程羣的應用進而會產生新的應用數據,同時不斷融入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有針對的教學。

(三)實行個性化的教學過程

“人機一對一”是當下互聯網教學的顯著特徵,只要課程的趣味性或重要性十足,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當今社會,身爲國小音樂教師,應該緊隨社會變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服務。[6]所以,本人想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和微課程的理念,更好的呈現教學內容,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進而在課堂上,及時的幫同學們答

疑解惑並指導他們完成規定的任務,順應互聯網環境下的要求。例如在鑑賞《茉莉花》這一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只是教師放放《茉莉花》的片段,再介紹這首曲子的背景,最後由學生談談感受。這種模式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形成真正的藝術鑑賞能力,也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所以本人根據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了以下實踐。

SHAPE * MERGEFORMAT課後反思 課中交流 課前自學 課程資源 茉莉花微視頻 教案和幻燈片 流程佈置 學生交流 師生總結 資源優化

根據原有的教學環節,對現有的視頻資源進行再加工,編輯微視頻,以音頻和視頻的形式來增加學生對《茉莉花》的感受和理解。學生課前統一到機房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分別進行學習,課中再互相體驗、交流,根據上課的情況看來,當學生進行“人機一對一”的學習時,注意力和思維力都靈活且較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四、總結

通過前面的一些實踐,我發現國小音樂課堂,真的能實現了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項目驅動教學,也能讓學生得到了在愉悅舒適的環境下學習的體驗,這對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都是大有裨益的。當然,也不是每節課都適合採用這種方法,這需要我們認真去分析、探索。但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會加大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備課量,音樂教師除了傳統的教學功底之外,還要求他們對互聯網的常用技術有一定的瞭解。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教育會發生巨大的變革,爲了順應時代的要求,爲了讓我們的課堂效果更好,作爲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孫曉寧.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國小音樂教學評價理念及方法研究[J]. 羣文天地,2012,06:107.

[2]蔣英. 關於國小音樂教學改革的探索[J]. 音樂時空,2015,09:156.

[3]陳太香. 信息技術與國小音樂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 黃河之聲,2014,02:75.

[4]高文華. 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國小音樂教學模式現狀分析[J]. 才智,2014,18:51-52.

[5]鄭福友. 加強國小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電子製作,2014,13:190.

[6]趙雪梅. 電腦音樂軟件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4.

篇二十四:國小音樂教學的相關論文

一、構建課堂氛圍的意義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爲學生營造輕鬆以及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舒心的情緒,思想也會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容易被帶動起來。

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會因此蘊含生命力和活力,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將獲得良好的互動,學生的音樂潛能會很容易被釋放。

此外,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還能尊重學生特點和性格,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使其發揮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其發展潛能。

只有注重課堂氛圍構建,重視實踐以及學生參與在課堂氛圍構建以及課程教學結果分析中的作用,才能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從而實現教育價值。

二、具體策略探究

(一)改善學習方法

針對國小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以及好奇心重的優勢,探討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構建良好的音樂課堂教學氛圍的關鍵。

可以考慮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趣味性的教學方法,爲學生的學習營造輕鬆的氛圍,具體來說可以把故事、遊戲甚至圖畫等都引進教學,把音樂傳統而基本的技能融入教學,學生興趣很容易被激發出來。

把故事引入課堂音樂教學是指可以將教材內容變成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這一過程不僅可以讓教學生動,而且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

國小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的,這樣的課堂將會使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的效率。

把遊戲引進音樂課堂,是指將不同節奏描述成不同的動作,讓學生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更容易投入到學習中來。

此外,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遊戲規則,開發音樂方面的組織感悟能力,使音樂學習的過程生動和具體。

(二)結合多媒體提供更多素材

對於音樂課堂的教學而言,需要一個具有指揮作用的載體,多媒體工具的出現發揮了這個作用,隨着其發展程度的深入,多媒體逐漸成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教學活動是指,將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在多媒體設備中適度展示出來,這一輔助手段不僅能夠藉助良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進而實現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的目的。

例如,在民族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放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使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學習興趣增加,課堂氛圍活躍。

(三)融入生活元素

在音樂課堂上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是應當在音樂教學中融入生活的體驗,其次是運用生活中的道具進行課堂教學。

結合國小生活潑的特點,音樂課堂應當完全融入生動的生活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教授的內容。

例如在教授《外婆的澎湖灣》這類歌曲的時候,就可以讓他們先回憶一下外婆的音容笑貌,並由之體會音樂中包含的情感,這樣歌曲與生活就能夠完美融合。

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歌詞的內容和情感,教學效率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對於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採取以上措施無論是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對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較爲直觀的作用和較爲明顯的意義。

因此,爲了發揮音樂課堂教學對國小生的作用,開發其潛能,激發國小生學習熱情,應當積極採取措施,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

作者:孫現鋒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實驗國小

篇二十五:國小音樂的教學論文

國小音樂的教學論文

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前藝術教育已成爲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是難得機遇下的挑戰。

1.德育與美育。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國小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藝術的範圍,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與美育是它的靈魂。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完善的人格,音樂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生動與主動。 “生動”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形式的生動;二是教學內容設計的生動;三是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生動。只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生動”才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對音樂的喜愛,才能產生大面積質量與效益。生動活潑的`更高層次是主動發展。沒有主動性其生動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徵之一,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產生美好體驗,音樂教學必須生動與主動。

3.傳授與創造。 音樂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師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從現代的觀念來看,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作活動。而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這方面顯得較爲薄弱。作爲以審美爲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徵,創造性要貫穿於審美教育的始終。

4.靜態與動態。 傳統的音樂課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大都採用一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正襟危坐。音樂本身是非語義性的,體態律動學的誕生,使人們對音樂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動態更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觸發人的自由聯想,有助於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爲。靜態與動態的相輔相成、互爲補充,是音樂課較爲理想的一種策略。

5.單一與綜合。 中國小音樂教學內容有多種,主要爲聲樂(歌唱)、器樂、欣賞、音樂常識與基本訓練。作爲普及的學校音樂教學,“綜合”是它的主體,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年級越低,“綜合”更爲適宜。

篇二十六:國小音樂教學的論文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感受學習環境的溫馨

對於國小生而言,他們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對周圍環境的感受、老師的認可、同學的評價格外在意,從某種程度上說,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興趣和潛能。

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重視學習氛圍的創設,讓學生滿懷激情地開展音樂學習。

筆者在教學工作中首先營造一種親近感,和學生說話講課保持語氣的溫和,和顏悅色對待學生。

其次,筆者動員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因爲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生理條件不盡相同,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出現一些難度也是正常現象。

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你幫我、我幫你,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對學生也是一次團結友愛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音樂學習活動中,大家是多麼的友好相處,營造了良好的班級氛圍。

另外,筆者在教學工作中經常鼓勵學生,他們節奏把握得準、音色好、唱得出感情等等,這些都作爲對學生表揚激勵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的內心更是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動力,對學習的熱情更加投入,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二、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滿足

對於國小音樂教學工作而言,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適應學生身心特點,能夠滿足國小生活潑的性格、探究的慾望。

有些教師直接採取手把手教學的方法,雖然看似較爲有效,而實際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空間。

筆者在教學中營造一種開放拓展的教學空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首先,筆者在進行演唱技巧教學示範之後,更多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成四人小組相互唱一唱,指點其他同學存在的問題並幫助糾正,以及讓小組之間形成競爭。

學生在教師的示範之後,會更加認真地感悟演唱的技巧技法,從節奏的把握、高低音的處理以及一些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都能夠在音樂學習活動中獲得大的進步。

其次,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採取信息化手段增強學生感悟能力,通過播放與歌曲展示內容相一致的MPV畫面,讓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沉浸到所描繪的美麗場景之中、濃厚氛圍之中,達到了身心合一的效果。

另外,筆者還鼓勵學生進行角色反串,代替教師走上講臺,和同學們一起回顧樂理知識、練習演唱技巧,甚至組織小組之間演唱比賽活動等等。

這樣的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充滿了躍躍欲試的激情,無論是走上講臺的學生,還是參與互動的學生,對這樣的新穎教學模式都充滿了期待、充滿了興趣。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能夠較好地體現對音樂教學的促進功能。

三、重視激勵評價讓學生增強音樂學習的動力

教學評價作爲音樂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承擔着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功能,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興趣的激發。

首先,教師要正視學生存在的差異,音樂學習成效和學生生理條件、悟性程度、勤奮效果等方面息息相關,特別是基礎條件。

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狀況,分別設定相應的學習與訓練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兼顧差異,讓學生能夠接受與自身相匹配的教學要求。

教師在學生完成各自目標任務之後,要進行充分的鼓勵,採用正面評價激勵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另一方面,對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要體現書面評價、口頭評價以及其他方式評價相結合,全方位激勵學生。

例如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表現較爲突出,教師可以通過校訊通平臺和家長共享學生成功的喜悅,讓學生的成長進步融入家庭的幸福之中。

老師的肯定與家長的認可,可以使學生內心進一步增強學習的動力,這對音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既要在公開場合大加表揚學生取得的進步,同時也要在私下交流時進行鼓勵,讓學生提高音樂學習興趣。

四、發掘作品內涵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各學科教學共同承擔的任務,音樂教學應當發揮其自身優勢,在歌曲的演唱中使學生心靈得到淨化陶冶,受到愛國主義的深刻教育。

例如在《七子之歌》教學中,教師選取這首歌曲作爲補充教學內容,其目的不僅是爲了幫助學生掌握優美的旋律、感悟歌詞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首歌創作的背景,瞭解澳門以及香港、臺灣的問題的由來。

在演唱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播放港澳迴歸震撼人心的場景,向學生講述中國屈辱的近代史,講述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趕跑侵略者、維護主權領土完整的偉大壯舉,讓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懷,這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成效將會得到顯著增強。

再比如《江姐》主題曲《紅梅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影片的主要內容,以及影片所反映的時代、反映的歷史,反映的一批優秀中華兒女的可歌可泣的事蹟,讓學生在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爲了新中國而流血犧牲的事蹟中增強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自覺樹立爲祖國崛起、中華民族強大而努力學習的思想。

綜上所述,在國小音樂教學工作中,廣大教師要充分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既要發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也要重視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空間的拓展以及教學資源的`整合,爲學生創造更富吸引力、更富趣味性的教學條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朱彤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國小

篇二十七:國小音樂教學的論文

一、音樂教學體系中的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一個專業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

1.國小低年級(一至二年級)

低年級學生因爲年齡小,心智和身體發育還不完善,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的內涵,所以在學習中我會加入一些簡單的地方旋律教學不涉及過深的文化教學,如在課前發聲中,我通過用《楊柳青》中的第二樂句練聲,通過民間音樂練習甩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國小中年級(三至四年級)

中年級孩子們都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組建興趣小組,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

我們學校地處陽澄湖畔,有濃濃的江南文化,因此我校還開設了文化藝術傳承中心,在這裏組建評彈興趣小組,興趣小組的孩子們學習的地方民間音樂更多,如《姑蘇好風光》、《無錫景》等江南小調。

3.國小高年級(五至六年級)

高年級的孩子們都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還沒有到變聲期,這個時候在課堂上教唱一些民族、地方音樂歌曲是非常容易的事,並且可以學習一些地方特色舞蹈。

如在五年級音樂《我的家在日喀則》,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按照原始課程一拿曲子就唱,而是通過藏舞的基本步帶他們“走進”日喀則,並且把酥油桶帶進課堂,走進孩子們的舞蹈中,一節課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了藏族舞蹈及藏族音樂的魅力。

二、如何在國小音樂教學中運用民族、地方音樂內容

1.學唱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方言歌曲

方言歌曲教學是非常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教學內容,雖然全國都在說普通話,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獨特的語言文化。

教學方言歌時,老師就可以帶領同學們瞭解地方的語言文化,瞭解地方非物質文化特色,感受爲什麼民歌用本地方言演唱會更加有韻味,更加好聽。

方言與民歌有水乳交融的特殊關係,傳統民歌多采用方言演唱。

就拿學習揚州地方音樂《一根絲線牽過河》(秧田歌撒趟子撩在外)舉例,其中“麼”(ma)的運用就是特有的地方語氣詞,如果全曲把“麼”去掉,那麼這首曲子就會完全失去獨特韻味;學唱時通過“聆聽-思考-模仿”的方法,瞭解蘇北方言中部分字、詞的讀音和音調,並運用到歌唱中,在學唱江蘇民歌《一根絲線牽過河》旋律的同時,體驗到當地民歌的地方風味。

2.學跳少數民族和地方特色舞蹈

奧爾夫說:“原始的音樂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要載歌載舞,單純的聲樂教學、欣賞教學只會使課堂過於僵化,因此可以教學有特色的民族舞蹈體會音樂給我們帶來的歡樂,我們可以通過舞蹈帶入教學,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舞蹈文化,

如教學彝族舞曲《阿細跳月》時,老師可以帶着同學們學習彝族的民族舞蹈,使同學們感受彝族人民的熱情奔放,教學《孔雀舞》時,老師可以帶領同學們學習一些基本的孔雀舞手勢,帶領同學們感受孔雀舞特有的高貴氣質。

如班上有朝鮮族同學,我們在教《阿里郎》這首樂曲時,邀請她穿上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配合樂曲跳朝鮮族的民族舞蹈。

通過舞蹈教學達到互動和加深學習體驗的目的。

3.組建藝術特長班,組織民族樂團

我校拿出高年級一個班組建成特色班級,從國小習一門民族樂器陶笛,並且開設古箏、二胡等民族樂器課程。

此外我們找出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並培養那些對音樂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建民族樂團,民族樂團的組織建立符合教育部新課標對音樂實踐的要求。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我們組織民族樂團排練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樂曲,如描繪江蘇風光的《姑蘇行》器樂合奏;如描繪湘江景色的《春到湘江》器樂小合奏;如描繪草原蒙古族的《賽馬》二胡重奏;還有廣東特色音樂《步步高》器樂合奏,等等。

我們組織樂團參加學校裏的演出彙報,也參加校外社會組織的各種比賽,而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其實就是在傳播我們的民族、地方音樂文化,就是在潛移默化地傳遞音樂文化。

以上介紹的各種方法都是通過對民族、地方音樂內容的運用實現的。

音樂教學不僅是通過唱歌跳舞知道一些簡單的音樂常識,而是通過音樂教學讓同學們體悟到一種民族認同感,讓同學們瞭解自己民族、地方的音樂文化,讓同學們瞭解音樂文化,培養同學們對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尊重與包容,引領同學們感悟到音樂是藝術,更是一種文化。

篇二十八:國小的音樂教學論文

國小的音樂教學論文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音樂的最大特性就是必須通過個體或羣體的表現才能展現出來,這就爲人們展現自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我們認爲表現不是最終的目的,通過表現使自己和他人獲得愉悅的享受,生活的樂趣,這纔是表現的真諦。沒有表現就沒有音樂,同樣沒有交往合作,表現也就失去意義。那麼從音樂教育中學會表現,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通過交往合作來達到生命的和諧,就成爲音樂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這個問題。

一、音樂表現需要交往合作

l.這是由音樂表現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音樂表現本身蘊涵着交往、需要合作。體態律動是一種最基本的學校音樂表現活動;演唱、演奏是最主要的音樂表現實踐活動;綜合性藝術表演,如集體舞、音樂遊戲、歌表演、音樂劇、簡單的歌劇(戲劇、曲藝)片段表演等,是最複雜的合作性音樂表現活動。音樂表現作爲一種羣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本身就是一種合作表現,需要每個參與活動者將自己看做羣體中的一員而與其他人相互協調相互合作,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爲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不僅需要學生的各種感官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學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當學生參與表現時,聽到自己與同伴發出美妙的樂聲,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聽到受衆熱情的讚賞時,又會產生極大的自豪感,同時又進一步激發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去,這就是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給同學們帶來的極大的樂趣和學習原動力。因此,羣體性的音樂表現活動,對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形成與他人協作的態度、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是極爲有效的。

2.這是由教學的本質決定的

新課程改革將教學本質定位爲“交往”,這是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超越。教學中的交往,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包括師生間的交往和生生間的交往,在教學中實踐交往互動,在動態中實現有效教學。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作爲表現藝術的音樂,顯然音樂表現是音樂學科的一大特色,音樂表現就是以音樂爲媒介展示自我的過程。我們認爲展示自我必須要有展示對象的存在,孤芳自賞不應該屬於表現活動。因此音樂表現還應包括與受衆(接受的對象)的多向互動交往,表現與交往不可分,沒有交往,音樂表現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音樂也是交往的藝術。沒有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沒有交往的表現是假表現。所以音樂表現更應該遵循教學新理念,應該強調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以實現音樂的社會交往價值。

3.這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合作”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做人、做事的基礎,是成功的階梯。學會與人交往合作,學會與社會共處不僅僅是人生的技巧,而且還是人之所以成爲人的根本。音樂表現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音樂教學的領域之中,其價值還會對參與其間的每一位中國小生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產生影響。在日益強調個性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培養學生在踏上社會後與他人協調和諧地共存的素質與能力。而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合唱、合奏等音樂表現活動正能起到這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樂表現怎麼交往合作

民主平等的氛圍是進行良好交往合作的基礎。從音樂表現的角度看,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主要是在表現者之間以及表現者與受衆之間的交流協作。因爲音樂表現的是美:美的節奏,美的旋律,美的舞姿,美的情感。所以同學們在相互欣賞的過程中,都喜歡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這是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的有利條件。

音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獨唱、獨奏等充分發揮個人獨特創造性的音樂表演形式,又有不同旋律、不同節奏、不同音色、不同聲部縱橫交錯相互協調的多聲部合唱、合奏。如果說,獨唱、獨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藝術表現的自由與無拘束的話,合唱、合奏則能在集體藝術表現中,使每一位參與表現者之間產生心靈的共振,使每一位參與表現者體驗到只有集體合作才能實現的默契的審美愉悅感。久而久之,每一位參與表現者的’情感得以昇華,心靈得到淨化。合唱、合奏等集體活動是學生共同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交往合作的主要領域。在音樂表現活動中學習相互交往合作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l.學會相互融洽

我們指出音樂表現中的交往合作還包括表現者與受衆之間的多向互動,如他人的欣賞、反饋評價,即使個人在小組、班級表演中獲得同學們的好評,也是一種默契的交流。那麼音樂表現首先要與受衆相融洽,才能實現良好的交流。因爲如果表演者不顧當時的.環境條件,脫離當時的情景,那麼他的表演肯定缺乏感染力,不能引起同學的共鳴,也就達不到表演的目的。也許某個節日在學校舞臺上表演一曲,全校的師生都知道你的名字了,這不是很好的交往嗎?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個人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從交往合作的高度認識自己的表現,使自己的表現貼近觀衆,以營造融洽的氣氛,這是交往合作的精髓。

2.學會相互聆聽

聆聽他人是學會交往的基礎。在合唱、合奏等羣體表現活動中,每一位參與者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己是羣體中的一員,在表現過程中必須學會聆聽同伴的唱奏,應該知道任何過分突出自我的做法都會影響集體表現的和諧性。因此,通過聆聽音樂美妙的和聲、感受同伴的協作,將大大增強交往合作的主動性,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心理基礎。

3.學會相互烘托

在合唱、合奏中,每一位參與者可能屬於某一聲部,有時自己所參與的聲部處於主要表現地位,有時處於陪襯地位。這種有主有次的合作表現,需要參與表現者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該大膽表現時就傾情表現,該做好陪襯時決不喧賓奪主。只有分清主次,才能互相烘托共同表現,這在一個樂隊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長期的訓練,培養樂於助人的交往合作品德。

4.學會相互激勵

讚美他人是交往成功的訣竅。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單獨表現行爲與在羣體中表現的行爲是不一樣的。人們在羣體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激勵,會產生積極向上的羣體心理意識。合唱、合奏作爲一種羣體行爲,同樣需要羣體各成員相互間積極的互動。在實際合唱、合奏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如果合唱、合奏者中的大多數成員都精神飽滿、全情投入,那麼整個羣體就會產生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藝術表現的質量會大大提高;反之就會精神萎靡,表現力低下。因此,學會合作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要在羣體表現中全情投入,以自己的飽滿情緒去激發同伴的情緒,同時又善於接受同伴的情緒激發。最終達到審美情感表現與審美情感體驗的更高境界,學會欣賞自己又讚美他人。

音樂的織體層次豐富,學生通過合作表現的訓練從中感受到“和”的美,領會合的力量,懂得個人與集體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還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團結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之情。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音樂無須翻譯,用音樂進行心靈的交流溝通有它獨特的優勢,我們要發揮這種優勢,從音樂表現中學會交往合作,由此構築生命的和諧,世界的和諧。

篇二十九:國小音樂教學探究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探究論文

摘要:爲了讓學生在快樂歌唱中增長音樂知識,提升音樂綜合素質,文章從三方面對國小音樂教學進行了探究,包括創設歌唱學習情境,挖掘歌曲情感內涵;設計課堂演繹活動,強化歌曲情感品質;結合身體律動,塑造歌曲情感基礎。

關鍵詞:國小音樂;學習情境;課堂演繹

讓學生快樂歌唱,盡情釋放內心情緒,這是國小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國小音樂教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教師要尊重學生對歌曲的個性解讀,讓學生自由歌唱,這不僅能夠爲國小音樂教學帶來豐富助力,還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促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塑造[1]。教師爲學生創設歌唱學習情境、啓動歌曲想象思維、豐富歌唱律動形式,都可以深度挖掘歌曲情感內涵,形成情感釋放良機。

一、創設歌唱學習情境,挖掘歌曲情感內涵

學生對歌唱有特殊的情結,特別是對喜歡的旋律,更是情有獨鍾,傾情演唱是學生的自然選擇。爲給學生快樂歌唱帶來更多支持,教師不妨爲學生創設適宜的歌唱情境。通過講述音樂故事、引導學生解讀歌詞、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等方式,都可以爲學生歌唱做好鋪墊。教師講述音樂故事時,對歌曲情感內涵的挖掘,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歌唱情緒。讓學生閱讀欣賞歌詞,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直觀感知理解的機會,學生對歌曲會留下深刻印象。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播放歌曲示範演唱音頻材料,都可以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學唱《我愛媽媽,我愛中華》這首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信息。學生看過圖片後,教師將歌詞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反覆誦讀,並要求學生討論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來演唱這首歌,學生逐漸形成共識。然後教師組織學生集體演唱歌曲,並對歌曲情緒進行具體引導。學生對歌唱充滿熱情,課堂快樂的氣氛也濃重了起來。教師爲學生展示歌詞,並引導學生解讀歌詞,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歌曲豐富的內涵,確定演唱基調[2]。在具體演唱操作時,學生情緒飽滿,歌唱體驗到位,學習目標達成度高。

二、設計課堂演繹活動,強化歌曲情感品質

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有特殊情結,教師針對歌曲內容特點展開教學設計,爲學生創設多種形式的課堂演繹活動。課堂演繹形式衆多,教師要做好篩選。首先是做好角色分配,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其次是對角色任務進行明確,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如何表現;再次是進行集體彩排訓練,提升學生表演能力;最後是協調好多重關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做好演繹展示。《烏鴉與狐狸》是一則故事改編的歌曲,學生熟悉旋律之後,教師爲學生布置課堂演繹活動,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具體角色,一部分人演唱歌曲,一部分模擬角色,根據音樂角色的具體表現設計不同的動作,給人以直觀感受。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演唱+造型”表演,學生配合需要默契,特別是造型要具有個性特徵。課堂展示開始時,很多學生的'造型動作都有些誇張,引發課堂陣陣鬨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學生的表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師爲學生設計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展開演唱,並配合造型展示,爲學生提供了良好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具體展示實踐中,學生的表現可圈可點,參與熱情極高,表明了教師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三、結合身體律動,塑造歌曲情感基礎

律動是學生直觀演繹歌曲最常見的形式。教師不妨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快速進入律動節奏之中,並從具體行動中感知歌曲的情緒感染力[3]。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根據歌曲旋律特點,設計體態動作,對音樂內涵進行肢體表達。只要節奏把握準確,學生體態動作有一些出入也沒關係。歌曲律動設計沒有規定格式,教師不妨發動學生展開自由創作,根據對歌曲的不同理解設計不同的律動方案。如學習《四季童趣》這首歌曲時,在學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之後,教師讓學生自行設計律動動作,同桌兩人合作演繹這首歌曲,一人負責演唱,一人展示動作,或者兩個人同時演唱同步律動。任務下達後,學生都開始準備自己的演出方案,課堂學習氣氛濃厚。經過一番準備,學生大多能夠順利根據歌曲旋律進行展示。教師讓其他學生對錶演者的律動表現進行評價,學生髮言踊躍,課堂互動氣氛和諧。教師爲學生設計了律動表演活動,給學生提供自由歌唱演繹的機會,因爲可以自由創編,學生參與熱情極高,課堂表現非常活躍。歌唱與律動表演的有機結合,其操作極爲靈活,學生喜聞樂見,也能夠深度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從而對歌曲形成個性解讀。總之,學生對歌唱有特殊愛好,如何讓學生傾注熱情進行演唱,是國小音樂教學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利用多種媒體手段爲學生創設歌唱輔助、爲學生進行示範演唱、鼓勵學生自由演唱、發動學生進行遊戲競賽式演唱,都可以很好地激活學生的音樂細胞,提升學生歌唱的快樂指數,爲音樂學習注入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禹佳.體驗音樂情感,品味音樂魅力:談高中音樂鑑賞中的情感體驗[J].新課程(下),2018(4):28.

[2]葉雋.豐富音樂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苗家兒童慶豐收”教學體會[J].中國小電教(下半月),2010(7):150.

[3]孫瑩.淺談國小音樂教學中情感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8(8):98-99.

篇三十:國小音樂教學探析論文

國小音樂教學探析論文

在現代繁重的課業之餘,讓學生們感受音樂帶來的輕鬆和快樂,將有益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學生們在音樂中提高自身的音樂鑑賞能力,感受力和表現能力,在獲得良好的音樂知識之餘,爲發展學生聽覺以及發聲器官的良好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讓學生了解音樂

(一)瞭解音樂背後的故事,讓學生們對音樂產生興趣

在國小一年級學生在上體育課時,老師常常會問“小朋友們,你們希望以後擁有強壯的身體,可以快快長大嗎?”學生們都會滿懷喜悅地回答“想”,學生們對於體育的興趣,便會油然而生。音樂也是如此,老師們可以在上課之前首先介紹音樂的背後故事,音樂是怎麼發明出來的?有哪些有趣的音樂故事?而後,老師便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音樂課程的啓發。例如做一些簡單樂器的圖片,來問一問孩子們,這些都是什麼樂器,在哪裏見過。現在社會進步飛速,很多學生在進入國小之前就已經接觸一些樂器的學習,例如我們常見的鋼琴、小提琴、古箏等等,而對於這些孩子,音樂課的趣味性會更加突出。

(二)從音樂欣賞開始,讓學生享受音樂

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在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平靜和安逸,喧鬧和激情,要想讓孩子們喜歡音樂,就要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妙,在音樂的薰陶中,孩子們可以跟着旋律感受節奏感所帶來的愉悅,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們在音樂中一邊欣賞一邊進行思考,一段音樂中由哪些樂器配樂而成,這些樂器給學生們帶來的感覺是怎樣的,在欣賞完音樂以後,也可以讓學生們來談一談欣賞了這段音樂之後,心裏的感受,這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感受音樂,更重要的是瞭解並且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展開音樂課程的幾種方法

在老師們展開音樂教學時,應該摒棄原本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感受音樂深層的魅力。在教學時,老師可以不斷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們營造出溫暖且有趣的課程展現,從而激發學生們對音樂課的興趣。

(一)用小遊戲的方式來進行

音樂的律動性非常強,讓孩子們一味地去傾聽,遠沒有讓他們身在音樂中真正地去體會音樂來得有效果。所以,音樂老師可以用不同的音樂來進行教學,由於學生們的感受力不一樣,在上課時,老師可以用音樂的節奏感來吸引學生們逐個地加入到音樂中,讓他們自由地跟着音樂來進行身體的律動。老師也可以將孩子們分組,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來做出不同的動作,或是將運動和音樂相結合,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直接地去感受音樂。老師也可以運用一些錄音裝備,讓孩子們自己準備歌曲來進行錄製,然後在課堂上放出孩子們的作品,哪裏唱得好,哪裏唱得不好,老師可以進行現場點評,讓孩子們直觀地去了解。

(二)用簡單的音樂畫面和漂亮的音樂課件來吸引學生

很多音樂作品都伴有漂亮的'音樂畫面,例如《找朋友》中,就會有小朋友們兩個一組拍手的動作,豐富的色彩和畫面可以立即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學生們一邊看畫面一邊進行音樂的學習,感受和記憶會更加深厚。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們分組,自己根據音樂來進行畫面的拍攝,自己根據音樂中的畫面來進行動作的設計,並且將這些作品放在校內網上或是在六一兒童節、元旦等一些大型學校活動中,讓學生們進行排練並展示,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們的信心,也更加體會到音樂可以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老師也可以自己做一些音樂課件,來請孩子們進行點評,從畫面色彩動作等方面,結合音樂的特點讓孩子們指出他們心中覺得好和不好的地方,讓他們更加了解音樂的協調性。

三、結尾

音樂帶給孩子們的應該是開心和快樂,在音樂中讓學生們體會到音樂的重要性以及音樂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是音樂老師最大的成功。在進行音樂教學時,音樂老師可以將音樂當作一種和學生們共同享受的活動,而不是一門必須學習的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