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有效歷史教學要做到“四性”

有效歷史教學要做到“四性”

有效歷史教學要做到“四性”

摘要: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更要做好課前、課中等方面工作的改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關鍵詞:趣味性主體性 文學性 思想性

課改是一項關係到提高中華民族整個文化素養的龐大工程,如何抓住課改的重點,貫徹“科學、實用、高效、審美”的教學理念,成爲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的追求。通過不斷地實驗與探索,教師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教學風格越來越個性化,教學目標越來越實效化。現就筆者在歷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略述淺見:

一、 課堂的趣味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探索的一種動力和成功的誘因。學生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纔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習纔會變被動爲主動。歷史學科是集真實性、豐富性、生動性於一體的學科,要想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指導學生預習課文,編寫提綱,藉助報刊、書籍、網絡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也可以通過參觀歷史遺蹟,走訪歷史專家等方式獲得歷史信息,然後將各種歷史信息進行的整合,以備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此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優化歷史課堂,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的最佳手段。衆所周知,傳統的歷史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爲主,既抑制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新穎的感染力,調動學生觀察、思維、想象,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交替使用,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多媒體還具有突破課堂的狹小空間,大大加深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的特點。五彩繽紛的屏幕,生動豐富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他們的思維在藉助觀察、想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向更高階段發展,進而達到理解和認識的昇華,提高教學效率。

二、 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還是課堂的主體,這已成爲現代教育的共識。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因此,教師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探究,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指導者。

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首先要營造積極、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這樣學生纔會以滿意、愉快的態度積極的參與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開拓性。其次,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做到因材施教,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實際,恰當的、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活動,如:小組討論、知識競賽、歷史劇表演、圖標設計、追尋歷史人物足跡、辯論會等創設,使整個課堂形成以故事情節爲載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爲手段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成爲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筆者認爲一堂精彩彩的教學課,就是一堂精彩的戲劇演出,“演出”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教師如何處理好“主角”與“導演”的關係。把課堂的操縱權還給學生,從教學手段的探索到課堂問題的反思,從學生的討論切磋到小組的歸納總結,從重難點的精講解疑到作業練習的反思,儘量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師生心靈共振,情感交流,思維對接,智慧碰撞,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組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多項交往,完成對知識的認知過程。

三、 知識的文學性

追根溯源,文史本一家,但是從本質上說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區別。教學中,筆者發現,深入的挖掘歷史知識的文學性,對把握教材、選擇教法、傳授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講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衆所周知,學歷史最頭痛的莫過於記憶,無休止的死記硬背,只會讓學生感到厭倦,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最後“望歷史而興嘆”。爲了加深學生的認知過程,筆者曾多次把語文教學裏的朗讀引用到歷史教學中,組織學生個人讀,分組讀,集體讀,在讀中領悟知識的內涵,在讀中掌握知識的要點,在讀中強化記憶。此外,爲了加深記憶還利用語法知識掌握文字的規律,將識記的知識點編成順口溜。如《馬關條約》內容的識記,引導學生分析每個條款內容的最後一個字的韻母是“ang”,於是就編成“割讓遼、臺、澎,賠款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與蘇杭,還在口岸開工廠。”又如:1900年發動侵華戰爭的八國聯軍,關於“八國”的識記,指導學生利用諧音“因(英)禍(俄)得(德)福(法),每(美)日依(意)靠(奧)”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加快了記憶,還培養了學生的概括力,“魚漁兼收”和樂而不爲呢?

四、 教學的思想性

歷史教學是一門時刻將情感教育滲透其中的學科,要想使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緊密的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教師就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相關要求,深入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重難點,確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點、方法和途徑,這樣才使歷史知識成爲滲透情感教育的知識載體。

教育家贊可夫認爲:“教師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識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教學工作的高度有效的作用。”這一目標的實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歷史教材中蘊藏着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南北朝之後書畫的精美絕倫、雕塑的惟妙惟肖、唐詩的豪邁奔放、宋詞的細膩委婉、古代建築的氣勢恢宏等,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不僅激發學生的的學習興趣,而且能爲培養學生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使感情得到昇華,意志得到磨練。其次,挖掘教材的愛國主義內容。縱觀中國歷史,千百年來爲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黃海海戰的鄧世昌,血灑疆場的關天培等,這些都成爲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視頻短片和資料再現歷史。這樣,既尊重了歷史,又激發了學生珍惜、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還可以通過古今對比,議古論今,古爲今用,藉助教材的感染力調動學生的情感磁場,換起學生的情感衝突,引導他們感知課文,幫助他們形成穩定、積極、健康的情感,使學生能夠立足當代社會,學會面對,學會選擇,學會參與,培養學生樹立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不止,探索不停。”這是歷史賦予教育者的神聖使命,歷史教學的探索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標籤:四性 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