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英語教學法小論文(合集3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篇《英語教學法小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英語教學法小論文》相關的範文。

英語教學法小論文(合集3篇)

篇1:英語教學法論文

關於英語教學法論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現狀;對策

引言

隨着我國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穩步實施,思辨能力培養已經成爲教育界、心理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它作爲高等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是重要的教育任務和教學關鍵。我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引入思辨能力這一概念,纔開始注重對思辨能力的培養,由於起步較晚,對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度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教學培養模式,致使我國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受到制約,使大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構建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意義十分重大。

一、思辨能力的概念闡述思辨能力

作爲技能概念的一種自20世紀60年代產生,80年代開始被引入我國。一直以來,專家和學者們對思辨能力的概念界定觀點不一,未形成明確的定義。但是將思辨能力概括爲一種反思性的核心能力,通過利用相關的技能和知識來判斷事情[1]上形成了共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思辨能力,可從認知和精神兩方面入手,通過對思辨能力理論知識的培養,使大學生具備理論品質。

二、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隨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中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仍明顯重視度不足,培養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度不夠。大多數英語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頗深,沿用老套的機械記憶法開展英語教學,雖然對鞏固大學生的英語基礎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卻起不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正是由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度不夠,致使很多大學生在遇到提煉主題、闡述過程和分析原因等類型的題目時,不知從何下手,思維出現斷檔,即便寫出了答案,也是思路模糊,邏輯性差,有的甚至答非所問、詞不達意。二是忽視了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有機協調。大學生很多認識仍停留在感性層面與自身和教師均有很大關係,學生平時懶於思考,教師也大多引導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沒能培養學生理性探究意識,沒能引導學生透過表象去深入挖掘本質,未能實現感性認識與理性思維的有機協調發展,因而難以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飛躍。三是課堂教學注重“提分”而非思辨能力培養。英語作爲一門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爲了具備交際能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爲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注重提分教育,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致使有些大學生根本不瞭解英語的文化背景,不能有效地認同西方的文化,這樣就使學生學習英語應有的興趣喪失,求知慾降低,思辨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三、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對策分析

針對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現狀,筆者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和自己對思辨能力的認識,針對性地提出了構建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具體對策:一是下大力氣提高師生對思辨能力培養的認識。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時期創新型英語人才的培養質量,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樣就要求通過宣傳等有效途徑不斷強化廣大在校師生不斷提高對培養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認識,注重在教學中培養思辨能力。同時,高校應不斷爲英語教師創造培訓和研討的機會,讓廣大教師之間通過課程觀摩等方式進行思辨能力培養橫向交流,使他們通過不斷學習積累具備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系統知識,促使教師成爲思辨能力培養的構建者與行動者,也可使得教師在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動性和與帶動性。[2]高校還應該不斷組織精幹教師研究系統的培養方法,定期對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效果進行檢驗,盡全力幫助大學生具備思辨能力,從而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增加優勢。二是注重對教學評估體系的創新。創新教學評估體系,不僅能打破傳統教育思想對廣大師生的束縛,也是大學英語教學走向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在教學評估中加入思辨能力評估,並將其評價定位多個維度,課堂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考試測評中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使學生考試壓力降低,從而有心思、有精力、有時間去深入思考和分析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過深入推理和探討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三是注重對英語課程設置的不斷優化。英語課堂設置大多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和語言技能爲重,缺乏針對思辨能力培養的專題課程設置,這就需要不斷進行課程優化,適當增加提高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專題課程或專題活動,使大學生具備一個良好的培養思辨能力的環境和氛圍。

結束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並不斷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大學生具備思辨能力,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對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在衆多人才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張浩.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5月第34卷第5期:147.

[2]李麗君.淺析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科教導刊,2016年4月(下):117.

篇2:英語教學法論文

英語教學法是研究英語教與學的一門學科,它旨在揭示英語教學的內部規律,進而指導教學實踐,使英語的教與學能夠更有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英語教學是外語教學中的一種,各種外語教學法同時也可視爲英語教學法。外語教學在西方有着很長的歷史,西方學者很早就進行了外語教學法的研究並且成果頗豐。

從十九世紀語法翻譯法的建立到二十世紀情景法、交際法等諸多教學法流派的創立發展,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反映了人們對語言、語言教學的認識不斷深入。這裏對其中幾種主要的教學法做一簡述。

1、語法翻譯法

顧名思義這種方法以翻譯和語法學習爲主。起初它是歐洲教授希臘語、拉丁語的方法,後來也用以教授英語等現代語言。該法歷史悠久,至今許多國家仍在使用。

語法翻譯法用母語進行教學,重視學習詞彙和語法,着重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不重視聽、說能力。在這種教學法裏,教師是掌握課堂的絕對權威,學生要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一切學習活動。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會逐句翻譯課文,講解語法知識點,然後讓學生根據語法規則做翻譯練習。該法的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式較爲單一,強調死記硬背,課堂氣氛較爲沉悶,並且學生往往學習多年仍然不能自如地使用外語進行聽說交流。

2、直接法

在十九世紀末,很多學者認識到語法翻譯法在聽說能力培養上的不足,於是創立了直接法。直接法認爲在學習外語詞語時不應翻譯成母語,而應通過實物、動作、表情等直觀手段把詞語和它所代表的意思直接聯繫起來,這也是直接法之所以得名的原因。該法的出發點是擺脫母語干擾,幫助學生建立外語思維。

直接法使用全外語教學,提出先教聽說,再教讀寫的主張,以培養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爲目的。語法教學方面讓學生先大量掌握語言材料,再引導學生總結出語法規則。這種教學法對教師的語言能力要求很高,對母語過於排斥,有時影響教學效率.

3、情景法

情景法是二十世紀三十至六十年代期間以帕爾默和霍恩比爲代表的英國語言學家創立的。它的特點是強調語言在情景中的應用。情景法問世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按照它的原則編寫的教科書、工具書有不少現在還在使用,如着名的《新概念英語》。

情景法在結構主義語言學基礎上建立,認爲學習語言是要掌握從語音、詞彙到句子、篇章的一套系統。情景法認爲口語是書面語的基礎,是第一性的,因此特別強調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以反覆操練的方法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轉變爲實際技能。顯然行爲主義的習慣養成觀點也是情景法的理論基礎。

4、聽說法

聽說法是美國語言學家在二戰期間建立的,最早應用於在部隊中快速培養軍士的外語聽說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聽說法和情景法有不少共同之處,二者都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爲主義心理學爲理論基礎,都認爲口語優先於文字,重視口語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都以行爲主義的理論爲依據,採用反覆的句型操練使學生儘快養成語言習慣,在應用語言上做到自動化的反應。

但聽說法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提出母語與目標語的不同之處是學習語言的主要障礙,應在仔細分析二者不同的基礎上預測學習會遇到的難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5、認知法

認知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來的,是對聽說法進行反思的結果。認知法以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和心理語言學觀點爲基礎,提出語言是在規則支配下的創造性活動,反對機械的操練。

在語法學習上提倡用發現法,引導學生從語言材料中總結規則。以學生爲中心,重視學法的研究。與聽說法強調語言差異性不同,認知法強調語言的共同性,允許在教學中使用母語和翻譯方式,認爲可以促進語言的學習。認知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還不夠完善。

6、交際法

交際法又稱功能法,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西歐共同體國家(主要是英國)產生。交際法的出現反映了外語教學從注意語言的形式結構轉向了注意語言的功能。

交際法教學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爲目的,因此強調語言的功能重於語言的結構。掌握了交際功能的學生會有效得體地使用語言,即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交際法要求儘量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在實際交際中出現的真實情景中學習和使用外語。

教師在課堂上是組織者、幫助者同時也是和學生一樣的交際者。應鼓勵學生積極使用外語進行交際,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只要不影響交際就不要打斷學生的思路去糾正。交際法教學不利於學生掌握系統語法,提高讀寫能力。

7、全身反映法

全身反應法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謝爾提出的,是一種把身體活動和語言學習聯繫起來的教學方法。阿謝爾認爲結合行動,學生更容易記住所學的東西,並且通過行動學習可以減少學生緊張情緒,使他們在輕鬆自如的學習環境中掌握初步的聽說能力。

全身反應法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用外語發出命令,學生很快反應,做出相應的動作,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掌握得好的學生可以模仿教師向別的學生髮出指令,使同學做出反應。在全身反應法的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以及身體活動來學習語言,容易減輕焦慮情緒,獲得成功感。

全身反應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但它只適用於學習的初級階段,對於比較抽象的單詞和句子就難以用它來表述。以上介紹了幾種主要的外語教學法流派,可以看出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同時也有其不足之處。

在外語教學的歷史上,各種方法曾經層出不窮,每一種方法的出現都克服了之前方法的缺陷,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所以沒有一種教學法是完美無缺的。

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合理採用各種教學法的長處,靈活多樣地把它們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對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學生最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樑蔚菁。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評述。科學時代,2013(8)。

[2]楊肖。淺談外語教學主要流派及其理論方法。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z1)。

篇3:英語教學法論文

英語教學法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文化學科的不斷髮展和進步,針對社會文化學的相關研究也不斷增多,在社會學領域內的文化學科強調在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以語言和社會活動作爲中介來實現人們對知識的學習,可以看到,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文化學領域內的一部分,因而本文通過研究英語教學和社會文化學的相關要點明確如何應用社會文化學在實現英語教學。

【關鍵詞】社會文化學;英語教學

引言

近年來,隨着國際間教育領域合作的加強,針對英語語言教學的全新看法顛覆了傳統教育學視闕下英語教學作爲單一語言教學的觀點,而將社會文化屬性加諸於英語語言教學。因而在此一現實環境下,通過全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實例來促進英語教學在社會文化要素方面的累積可謂十分重要,社會文化學強調對語言體系的學習過程,同時加重了任務型教學的比例。這些變化都催生了英語教學的現實進展,同時也爲社會文化學視角下的英語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英語教學的社會文化學屬性

社會文化學概念肇始於二十世紀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著作,維果斯基與傳統的心理學家不相同的地方在於他通過將心理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不同側重點的學科進行了有機結合,重視利用方法論來解決人類的心理活動。在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學研究之中,其有關學習途徑的基本思想來源建立在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以語言和社會活動作爲前提,將知識和概念建構於學習者的心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深入達到對特定社會文化的理解,進而加深語言學的基礎與實際應用水平。因而,英語教學便是一種在社會文化影響下進行的語言文化活動,其有關學習的態度、能力、意志等因素均與社會文化環境有關,因而賦予了教學活動本身更多的社會學屬性。在英語教學的社會文化學屬性中,對人的學習行爲和學習意識的關照超過了對語言和教學本身的關照,教學者和學習者都需要明確語言學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完成社會文化中關於交流、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具體的語言(英語)只不過是一種可行的載體和手段而已。

二、社會文化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學在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已屢見不鮮,比如英國學者Lantolf等人便認爲學習者在交際情景中所進行的大部分交際活動都與其自身的需求密切相關,他們使用語言來處理其相應的事務和遭遇。在國內類似的應用也早有研究可查,主要體現在對我國英語教學體制和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比如2001年修訂的英語教學大綱就針對英語教學實際提出了應該完善以英語培養爲核心、加強英語語言的應用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側重於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可以達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英語學習相關的知識性技能。近年來,英語教學在英語學習大綱的變化之下也相應的產生了較多變化,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更加註重結合本土社會文化以及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教學,注重教學環節的自由、平等,減少填鴨式教學方式的應用,在尊重學生自我學習習慣和自我實踐方式的基礎上引導性的進行英語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減輕了英語教學的固有負擔,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在社會文化學概念進入到英語教學行列中之後,廣大英語教師積極響應,勇於向傳統的教學方式發起衝擊,不斷從現實教學環節中總結經驗,並且通過革新思路、改變教學互動環節、進行角色扮演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增加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活力,這既是文化教學領域內關於傳統教學的改革方案,也是英語語言教學在我國獲得獨特生命力的體現。社會文化學將普通的教學、學習模式改爲了引導式、互動式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完善對英語語言的認知和應用,在應用層面加深對英語語言的整體理解,這有助於教師和學生豐富語言見識、增長文化內涵、實現良好的社會文化修爲。同時,社會文化學概念也更加深入的體現在英語教學之中。通過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社會文化論的應用與結合教學的相關論述,基本可以明確目前受到社會文化理論的影響,英語教學已經凸顯了其重要性,並不斷的豐富其應用前景,即使只是小規模的應用也已經爲基於社會文化學的英語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更加深入的瞭解英語語言文化,將其社會文化教學與知識性教學良好的結合在一起,促進外國語言教學水平的提升。結語綜上所述,英語教學在現實環境中的應用於發展絕對不只是語言學相關門類中窄小的一部分,社會文化學這一大分支也該佔有一席之地,社會文化理論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在實際的社會文化教學中,英語既起着與中國本土教學文化和西方語言文化相結合的作用,也扮演着應用型語言在社會中良好發展的角色,未來,只有深刻的把握社會文化學理論,將英語教學的現實情景之中加入更多社會文化元素才能完善語言在社會文化中的相關屬性,促進社會文化的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001.

[2]顧嘉祖.邁向特色創新階段的我國符號學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5):1-2.

[3]Langacker,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DescriptiveApplication[M]ford:StandfordUniversityPress,2016.